CN215601470U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01470U
CN215601470U CN202120839041.5U CN202120839041U CN215601470U CN 215601470 U CN215601470 U CN 215601470U CN 202120839041 U CN202120839041 U CN 202120839041U CN 215601470 U CN215601470 U CN 215601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outlet hole
feedback unit
cavit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390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红梅
张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o Electron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o Electronic Ltd filed Critical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3904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014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01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01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发声单元、反馈单元和控制电路,壳体具有腔体和出音孔,出音孔具有与腔体连通的内端和与壳体外部连通的外端,发声单元设置于腔体内,反馈单元设置于出音孔内,控制电路与发声单元和反馈单元电连接。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使耳机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缩小耳机的体积,并能实现良好的降噪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是一种常用的音频输出设备。用户在使用耳机时,容易因为外界声音的干扰而影响音频的听觉效果。目前,市面上主动降噪耳机逐渐得到推广,主动降噪的原理是通过降噪系统产生与外界噪音相同频率但相位相反的声波来中和噪音,从而实现降噪的效果。主动降噪耳机需要设置反馈麦克风来采集噪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耳机的体积,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包括壳体、发声单元、反馈单元和控制电路;所述壳体具有腔体和出音孔,所述出音孔具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内端以及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外端;所述发声单元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反馈单元设置于所述出音孔内;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发声单元和所述反馈单元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发声单元具有发声面,所述发声面与所述出音孔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反馈单元具有收音面,所述收音面的法线与所述出音孔的轴线相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具有发声单元定位结构,所述发声单元与所述发声单元定位结构连接,所述发声单元将所述腔体分隔为前腔和后腔,所述出音孔的内端与所述前腔连通,所述控制电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后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具有定位台,所述定位台具有与所述发声单元对应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出音孔的内端连通,所述定位台还具有供所述反馈单元走线的走线槽。
进一步地,所述走线槽与所述反馈单元的端部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出音孔的侧壁具有反馈单元定位结构,所述反馈单元固定于所述反馈单元定位结构中。
进一步地,所述反馈单元定位结构包括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出音孔的轴线相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反馈单元靠近所述出音孔的外端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腔体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内,所述出音孔设置于所述延伸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发声单元、反馈单元和控制电路,壳体具有腔体和出音孔,出音孔具有与腔体连通的内端和与壳体外部连通的外端,发声单元设置于腔体内,反馈单元设置于出音孔内,控制电路与发声单元和反馈单元电连接。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使耳机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缩小耳机的体积,并能实现良好的降噪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塞与壳体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主体部;111a-前腔;111b-后腔;112-定位台;112a-第一定位槽;112b-走线槽;12-延伸部;121-出音孔;122-第二定位槽;
2-发声单元;21-发声面;
3-反馈单元;31-收音面;
4-控制电路;
5-耳塞。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两个不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图5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正视图和侧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沿图4中的A-A截面的剖视图。参照图1-图6,耳机包括壳体1、发声单元2、反馈单元3和控制电路4。壳体1具有中空的腔体以及与腔体连通的出音孔121,出音孔121具有内端和外端,其中,出音孔121的内端与腔体连通,出音孔121的外端与壳体1外部连通。发声单元2设置在腔体内,用于将包含声音信息的电信号、光信号等转换为声波,通过腔体和出音孔121向外传播。反馈单元3设置在出音孔121内,控制电路4与发声单元2和反馈单元3电连接。
在部分实施例中,壳体1可以包括可拆分的两个或更多壳体1单元,多个壳体1单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壳体1,可以便于将发声单元2装入腔体中。多个壳体1单元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
在部分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主体部11和自主体部11向外延伸的延伸部12,腔体设置于主体部11内,出音孔121设置于延伸部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耳机为入耳式耳机,主体部11的形状和大小被设置为适于放置在耳廓处,延伸部12与主体部11相比更细,延伸部12的尺寸适于伸入外耳道中。用户使用耳机时,延伸部12的至少部分能够置入外耳道,从而能够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声音体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塞与壳体的连接示意图。参照图7,耳机还可以具有安装在延伸部12的耳塞5,耳塞5的形状和大小与外耳道相匹配,耳塞5采用硅胶等具有一定的弹性的材料制成,耳机放置在人耳处时,耳塞5能够对外耳道起到一定的封闭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外部的环境声音,起到被动降噪的效果。
发声单元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发声单元2可以是电动式、电磁式、压电式或采用其他原理实现电声转换、或将其他形式的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的发声装置或元件,具体的类型可以根据使用场景的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发声单元2可以是电动式扬声器。
在部分实施例中,发声单元2具有发声面21,发声面21受驱动而产生振动,从而推动空气向外辐射声波。以发声单元2为振膜式扬声器为例,扬声器振膜为发声单元2的发声面21。发声面21设置的方向偏向于出音孔121的内端,可以是与出音孔121的内端正对,也可以与出音孔121的内端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发声面21与出音孔121相对设置,具体地,发声面21与出音孔121的内端相对设置。
在部分实施例中,壳体1具有发声单元定位结构,发声单元2定位于发声单元定位结构中,使发声单元2在腔体中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发声单元定位结构可以采用任意的便于对发声单元2进行定位的结构,例如槽、卡扣、粘胶层、螺纹孔、螺钉、搭扣等等。在部分实施例中,参照图6,发声单元定位结构使发声单元2与腔体的前侧和后侧均保持一定的距离,发声单元2将腔体分隔为前腔111a和后腔111b。前腔111a为朝向出音孔121的一部分腔体,出音孔121的内端与前腔111a连通,发声单元2的发声面21朝向前腔111a。后腔111b为背向出音孔121的一侧腔体,控制电路4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后腔111b内,便于进行控制电路4的布置,同时避免控制电路4设置在前腔111a对声音的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6,壳体1内具有突出的定位台112,定位台112具有与发声单元2对应的第一定位槽112a。第一定位槽112a的形状和大小与发声单元2相匹配,发声单元2设置于第一定位槽112a中,第一定位槽112a作为发声单元定位结构对发声单元2进行定位。例如,发声单元2基本为圆柱形,则第一定位槽112a可以是与发声单元2相对应的圆形孔。发声单元2的发声面21可以朝向第一定位槽112a的底部或侧面,第一定位槽112a的底部或侧面与出音孔121的内端连通。定位台112还具有供反馈单元3走线的走线槽112b,反馈单元3的信号线穿过出音孔121和走线槽112b,与设置在后腔111b的控制电路4电连接。进一步地,走线槽112b可以与反馈单元3的端部相对设置,便于进行反馈单元3的走线,防止反馈单元3的信号线遮挡出音孔121或对发声单元2造成干扰。
反馈单元3用于采集外部噪声信息,将外部噪声信息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并将电信号发送至控制电路4。控制电路4根据接收到的外部噪声信息,将与外部噪声信息的相位相反的反向声波信号,并控制发声单元2产生相应的反向声波,从而实现主动降噪的效果。
在部分实施例中,反馈单元3可以包括微型机电系统(MEMS)麦克风。反馈单元3具有稳定的频率响应特性,使得反馈单元3能够实现良好的采集外部噪声的效果,进而能够使耳机达到较好的主动降噪效果。
出音孔121自内端向外端沿轴线延伸,轴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在部分实施例中,反馈单元3具有收音面31,收音面31可以具有便于麦克风收音的收音孔,收音面31的法线与出音孔121的轴线相垂直,便于反馈单元3进行收音,同时能够减小反馈单元3对出音孔121的遮挡。可选地,反馈单元3可以设置为厚度较小的形状,也能够减少对于出音孔121的遮挡。
在部分实施例中,反馈单元3固定在出音孔121的侧壁上。与将反馈单元3设置在腔体内相比,将反馈单元3设置在出音孔121内不需要在腔体内为反馈单元3预留安装空间,可以使耳机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能够缩小耳机的体积,同时,反馈单元3与外部距离更短,能够更好地采集外部噪声。出音孔121的侧壁具有反馈单元3定位结构,反馈单元3固定于反馈单元定位结构。反馈单元定位结构可以采用任意的便于对反馈单元3进行定位的结构,例如凹槽、滑槽、按扣、粘胶层、卡扣,等等。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反馈单元定位结构包括第二定位槽122,第二定位槽122凹设于出音孔121的内壁,且第二定位槽122的延伸方向与出音孔121的轴线基本相平行。反馈单元3可以从出音孔121的内端或外端沿出音孔121推至第二定位槽122的预定位置进行固定。反馈单元3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定位槽122中。可选地,第二定位槽122的一端可以延伸至出音孔121的内端或外端,便于将反馈单元3置于第二定位槽122中。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反馈单元3设置的位置靠近出音孔121的外端。反馈单元3不突出于出音孔121的外端,以免反馈单元3容易发生损坏或影响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耳机可以是有线耳机,也可以是无线耳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耳机为有线耳机,耳机还具有连接线,连接线的一端与控制电路电连接,另一端具有音频接口,音频接口用于与手机、音乐播放器、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连接,接收音频信号。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耳机为无线耳机。控制电路可以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壳体1内还可以设置电源(未图示)。电源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无线通信模块能够与外部的多媒体设备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讯,接收声音信息,控制电路将包含声音信息的电信号传输至发声单元2,使发声单元2发声。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采用任意的适用于耳机的无线通信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蓝牙、红外线,等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发声单元、反馈单元和控制电路,壳体具有腔体和出音孔,出音孔具有与腔体连通的内端和与壳体外部连通的外端,发声单元设置于腔体内,反馈单元设置于出音孔内,控制电路与发声单元和反馈单元电连接。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使耳机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缩小耳机的体积,并能实现良好的降噪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具有腔体和出音孔(121),所述出音孔(121)具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内端以及与所述壳体(1)的外部连通的外端;
发声单元(2),设置于所述腔体内;
反馈单元(3),设置于所述出音孔(121)内;以及
控制电路(4),与所述发声单元(2)和所述反馈单元(3)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2)具有发声面(21),所述发声面(21)与所述出音孔(121)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单元(3)具有收音面(31),所述收音面(31)的法线与所述出音孔(121)的轴线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具有发声单元定位结构,所述发声单元(2)与所述发声单元定位结构连接,所述发声单元(2)将所述腔体分隔为前腔(111a)和后腔(111b),所述出音孔(121)的内端与所述前腔(111a)连通,所述控制电路(4)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后腔(111b)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具有定位台(112),所述定位台(112)具有与所述发声单元(2)对应的第一定位槽(112a),所述第一定位槽(112a)与所述出音孔(121)的内端连通,所述定位台(112)还具有供所述反馈单元(3)走线的走线槽(112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槽(112b)与所述反馈单元(3)的端部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孔(121)的侧壁具有反馈单元定位结构,所述反馈单元(3)固定于所述反馈单元定位结构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单元定位结构包括第二定位槽(122),所述第二定位槽(122)与所述出音孔(121)的轴线相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单元(3)靠近所述出音孔(121)的外端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主体部(11)和自所述主体部(11)向外延伸的延伸部(12),所述腔体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1)内,所述出音孔(121)设置于所述延伸部(12)。
CN202120839041.5U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耳机 Active CN215601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39041.5U CN215601470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39041.5U CN215601470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01470U true CN215601470U (zh) 2022-01-21

Family

ID=79871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39041.5U Active CN215601470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014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94276B2 (en) In-ear headphone
US8111854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ound production
US10034076B2 (en) Earphone
JP2006509413A (ja) イヤホン内にブルートゥーストランシーバを用いたステレオ信号通信
EP1012824A1 (en) Active noise reduction apparatus having a headset with dual stereo jacks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witch means
EP1582049A2 (en) Two-way voice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external acoustic noise reduction
US7864974B2 (en) Earphone device integrated with microphone
EP1483936B1 (en) Headphone
CN212413401U (zh) 一种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
JP2021168469A (ja)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アセンブリ及び出力トランスデューサを備える聴覚装置
CN215601470U (zh) 一种耳机
WO2023051005A1 (zh) 圈铁喇叭组件及耳机
JP2019121896A (ja) 首掛け型スピーカー装置
CN210807564U (zh) 耳机
CN108156547B (zh) 一种tws耳机
CN107995551B (zh) 一种tws耳机
WO2004064446A1 (ja) 携帯音響機器
KR101972516B1 (ko) 2 way 튜브형 이어폰 구조
CN214756835U (zh) 一种耳机
CN218071801U (zh) 听力辅助设备
CN220629527U (zh) 一种夹耳式无线耳机
JP3224623U (ja) 補聴器付きイヤホン
CN210745510U (zh) 耳机
CN218006494U (zh) 一种稳定性较好的无线蓝牙耳机
WO2023124917A1 (zh) 耳机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