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95983U - 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95983U
CN215595983U CN202122040987.8U CN202122040987U CN215595983U CN 215595983 U CN215595983 U CN 215595983U CN 202122040987 U CN202122040987 U CN 202122040987U CN 215595983 U CN215595983 U CN 215595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hannel
impeller
oil chamber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409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宗顺
张军
王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Haiqishi Pump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Haiqishi Pump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Haiqishi Pump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Haiqishi Pump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409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959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95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95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属于水泵领域,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通道、叶轮腔以及冷却水道;所述冷却水道包括设置于电机壳体端部的过水通道,所述电机壳体端部设置有油室,所述油室外侧设置有连接台,所述过水通道贯穿所述油室外侧的连接台;所述过水通道侧壁朝所述油室中凸起,所述过水通道的外径与所述油室的外径相等。过水通道内凹流经油室,从而增加过水通道侧壁与油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高效的带走热量,同时过水通道内凹设计使得整体尺寸较小。

Description

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
背景技术
现有的泵以电机能否浸入水中来划分,可分为潜水泵和一般安装在液面之上的泵。潜水泵是深井提水的重要设备,把地下水提取到地表,是生活用水、矿山抢险、工业冷却、农田灌溉、海水提升、轮船调载等必不可少的抽水设备。一般安装在液面之上的泵,如:离心泵,由于大气压力及水压力降低到一定数值时会将使水汽化而泵就吸不上水,一般的离心泵的吸水扬程不会超过九米。同时,泵机组不能浸于水下。在救灾抢险工作中,泵有可能需要设置在水里取水,也有可能在一些水中不方便安装的场所可以灵活安装应用,需要设置在陆地上抽取水,另外,为了保证抢险效率,有时需要应用到远距离传输的水管管路系统中作为,而抢险活动中,不确定因数太多,现场环境复杂,所以携带的水泵最好是水陆两用,这样不仅可节约成本,同时可提高抢险效率。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CN111946634A公开的一种水陆两用增压取水泵及增压泵车,水陆两用增压取水泵包括控制器、泵体和驱动电机,泵体的出水口设有单向阀和液位传感器,驱动电机设有用于检测驱动电机电流值的电流传感器,泵体设有真空水泵,真空水泵用于抽排泵体内空气使泵体内形成负压以及抽送液体实现驱动电机的冷却,真空水泵连接有进管和出管,进管与泵体连通,出管作为冷却管缠绕在驱动电机的外壳上,液位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切换开关、驱动电机与控制器信号连接,控制器用于接收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后进行比较计算,并根据比较计算结果控制驱动电机以及切换开关进行相应动作。
现有水陆两用泵冷却形式一般是将驱动电机设置在水流道里面,但是这样会影响水输送效率,同时现有的流道冷却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在保护电机不会烧坏的同时,确保高效的泵水效率,增加与油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通道、叶轮腔以及冷却水道;所述冷却水道包括设置于电机壳体端部的过水通道,所述电机壳体端部设置有油室,所述油室外侧设置有连接台,所述过水通道贯穿所述油室外侧的连接台;所述过水通道侧壁朝所述油室中凸起,所述过水通道的外径与所述油室的外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冷却水道还包括外壳体和电机壳体之间形成的储水腔,所述过水通道于所述叶轮腔连通,所述储水腔于所述过水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叶轮腔中设置有驱动叶轮,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叶轮腔的前端,位于所述驱动叶轮的前端吸水口处;所述冷却水道连通所述叶轮腔的后端,位于所述驱动叶轮的后侧;所述叶轮腔侧面设置有出水流道,所述出水流道位于所述驱动叶轮的侧面,所述出水流道与进水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驱动叶轮靠近所述进水通道的一端设置有吸水腔,所述吸水腔中设置有若干驱动叶片,所述驱动叶片延伸至所述驱动叶轮的外侧,以形成连接所述进水通道和出水流道的泵水流道。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吸水腔直径与所述进水通道的进水口直径相同,所述驱动叶轮与所述叶轮腔内侧壁之间设有间隙,以使水经过所述叶轮腔后通过间隙流入所述冷却水道中。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出水流道中部设置有分割肋板,以将所述出水流道内部分为两个通道,每个通道的进水端均位于所述驱动叶轮的一半外侧壁。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进水通道的设置有导流斜面,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叶轮腔连接的一端位于顶部,所述导流斜面从所述进水通道连接水管的一端逐渐往另一端收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通道、叶轮腔以及冷却水道;所述冷却水道包括设置于电机壳体端部的过水通道,所述电机壳体端部设置有油室,所述油室外侧设置有连接台,所述过水通道贯穿所述油室外侧的连接台;所述过水通道侧壁朝所述油室中凸起,所述过水通道的外径与所述油室的外径相等。过水通道内凹流经油室,从而增加过水通道侧壁与油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高效的带走热量,同时过水通道内凹设计使得整体尺寸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过水通道示意图。
图中:
1、进水通道;2、泵水流道;3、出水流道;4、冷却水道;5、驱动叶轮; 6、叶轮腔;11、导流斜面;21、连接台;24、油室;31、分隔肋板;41、储水腔;42、过水通道;43、电机壳体;44、外壳体;51、吸水腔;52、驱动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通道1、叶轮腔6以及冷却水道4,所述叶轮腔6中设置有驱动叶轮5,所述进水通道1连通所述叶轮腔6的前端,位于所述驱动叶轮5的前端吸水口处;所述冷却水道连通所述叶轮腔6的后端,位于所述驱动叶轮5的后侧;所述叶轮腔6侧面设置有出水流道3,所述出水流道3位于所述驱动叶轮5 的侧面,所述出水流道3与进水方向垂直。所述冷却水道4包括设置于电机壳体43端部的过水通道42,所述电机壳体43端部设置有油室24,所述油室外侧设置有连接台,所述过水通道42贯穿所述油室外侧的连接台21。所述过水通道侧壁朝所述油室中凸起,所述过水通道的外径与所述油室的外径相等。过水通道内凹流经油室,从而增加过水通道侧壁与油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高效的带走热量,同时过水通道内凹设计使得整体尺寸较小。水通过进水通道1吸入叶轮腔6中,在驱动叶轮5的作用下将水从侧面的出水流道3排出。同时冷却流道位于驱动叶轮5的后方,使得水可以通过驱动叶轮5的间隙进入后方的冷却水道4中,从而可以在不影响驱动叶轮5泵水的情况下对冷却水道4中的电机进行冷却。
优选的,所述驱动叶轮5靠近所述进水通道1的一端设置有吸水腔51,所述吸水腔51中设置有若干驱动叶片52,所述驱动叶片52延伸至所述驱动叶轮 5的外侧,以形成连接所述进水通道1和出水流道3的泵水流道2。水进入驱动叶轮5的吸水腔51后,即通过驱动叶片52的推动下从驱动叶轮5的侧面排出到出水流道3中,直接通过泵水流道2就将水泵送出去,保证高效的泵水。
进一步地,所述吸水腔51直径与所述进水通道1的进水口直径相同,所述驱动叶轮5与所述叶轮腔6内侧壁之间设有间隙,以使水经过所述叶轮腔6后通过间隙流入所述冷却水道4中。绝大部分水都通过泵水流道2后排出,少部分水通过间隙进入到冷却水道4中,这部分水的流出不会影响水的泵送效率。
优选的,所述冷却水道4包括外壳体44和电机壳体43之间形成的储水腔 41以及过水通道42,所述过水通道42设置于所述电机壳体43端部,所述过水通道42于所述叶轮腔6连通,所述储水腔41于所述过水通道42连通。水通过过水通道42溢流进入储水腔41中,电机包裹在电机壳体43中,可以有效避免温度过高而损坏。储水腔41为密闭结构,不会有较强的水循环,从而不易干扰泵水效率。
优选的,所述出水流道3中部设置有分割肋板,以将所述出水流道3内部分为两个通道,每个通道的进水端均位于所述驱动叶轮5的一半外侧壁。高效的将水泵送出去。
优选的,所述进水通道1的设置有导流斜面11,所述进水通道1与所述叶轮腔6连接的一端位于顶部,所述导流斜面11从所述进水通道1连接水管的一端逐渐往另一端收缩。进水通道1呈收缩式,使得水流可以稳定的供应进入驱动叶轮5中。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通道(1)、叶轮腔(6)以及冷却水道(4);
所述冷却水道(4)包括设置于电机壳体(43)端部的过水通道(42),所述电机壳体(43)端部设置有油室(24),所述油室(24)的外侧设置有连接台(21),所述过水通道(42)贯穿所述油室(24)外侧的连接台(21);
所述过水通道(42)侧壁朝所述油室(24)中凸起,所述过水通道(42)的外径与所述油室(24)的外径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水道(4)还包括外壳体(44)和电机壳体(43)之间形成的储水腔(41),所述过水通道(42)于所述叶轮腔(6)连通,所述储水腔(41)于所述过水通道(4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腔(6)中设置有驱动叶轮(5),所述进水通道(1)连通所述叶轮腔(6)的前端,位于所述驱动叶轮(5)的前端吸水口处;
所述冷却水道(4)连通所述叶轮腔(6)的后端,位于所述驱动叶轮(5)的后侧;所述叶轮腔(6)侧面设置有出水流道(3),所述出水流道(3)位于所述驱动叶轮(5)的侧面,所述出水流道(3)与进水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叶轮(5)靠近所述进水通道(1)的一端设置有吸水腔(51),所述吸水腔(51)中设置有若干驱动叶片(52),所述驱动叶片(52)延伸至所述驱动叶轮(5)的外侧,以形成连接所述进水通道(1)和出水流道(3)的泵水流道(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水腔(51)直径与所述进水通道(1)的进水口直径相同,所述驱动叶轮(5)与所述叶轮腔(6)内侧壁之间设有间隙,以使水经过所述叶轮腔(6)后通过间隙流入所述冷却水道(4)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流道(3)中部设置有分割肋板,以将所述出水流道(3)内部分为两个通道,每个通道的进水端均位于所述驱动叶轮(5)的一半外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通道(1)的设置有导流斜面(11),所述进水通道(1)与所述叶轮腔(6)连接的一端位于顶部,所述导流斜面(11)从所述进水通道(1)连接水管的一端逐渐往另一端收缩。
CN202122040987.8U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 Active CN215595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40987.8U CN215595983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40987.8U CN215595983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95983U true CN215595983U (zh) 2022-01-21

Family

ID=79883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40987.8U Active CN215595983U (zh) 2021-08-27 2021-08-27 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959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89654A (zh) 无油旋片真空式自吸离心泵及其使用方法
CN201461456U (zh) 一种双吸式潜水电泵
CN202040088U (zh) 一种高效节能无泄漏立式自吸泵
CN107654383A (zh) 真空自吸罐
CN215595983U (zh) 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冷却流道
CN103321915A (zh) 高性能清水潜水泵
CN201687726U (zh) 同步自吸泵
CN113586466B (zh) 一种水陆两用水泵
CN219827214U (zh) 一种自吸泵
CN204783706U (zh) 无油旋片真空式自吸离心泵
CN205876730U (zh) 一种可检测式智能农用灌溉机
CN211314574U (zh) 一种潜水泵的叶轮结构
CN208845382U (zh) 一种潜水泵
CN207906164U (zh) 一种自吸潜水泵的降噪装置
CN208236668U (zh) 一种新型高效节能自吸泵
CN215980093U (zh) 一种水陆两用水泵叶轮
CN215521383U (zh) 一种水陆两用泵的蜗壳
CN211082388U (zh) 一种潜水泵进水结构
CN217440354U (zh) 一种高效潜水泵叶轮
CN217354798U (zh) 低吸水水泵
CN201129306Y (zh) 垂直吸水无泄漏立式自吸泵
CN203272230U (zh) 井用潜水泵叶轮
CN203604214U (zh) 移动泵车的真空辅助系统
CN220726599U (zh) 一种余能回收的水能提灌装置
CN215053489U (zh) 一种海水泵站的耐腐蚀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n amphibious water pump cooling channel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0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121

Pledgee: Dongshan County sub branch of China Post Savings Bank Co.,Ltd.

Pledgor: FUJIAN HAIQISHI PUMP INDUSTR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350000113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