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66275U - 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66275U
CN215566275U CN202121817775.XU CN202121817775U CN215566275U CN 215566275 U CN215566275 U CN 215566275U CN 202121817775 U CN202121817775 U CN 202121817775U CN 215566275 U CN215566275 U CN 2155662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saw
throttle
trigger
power assembly
accel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1777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承都
代进
陈世友
杨慧明
秦义明
刘永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Painier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Painier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Painier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Painier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212181777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662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662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662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hrottle Valves Provided In The Intake System Or In The Exhaust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包括油锯动力总成,其设于主壳体内,所述油锯动力总成包括化油器和与化油器连接的发动机;还包括拉索机构,所述拉索机构包括油门拉线,和在油门拉线内活动设置的油门作用线,所述油门拉线一端与油锯动力总成成固定,另一端被固定在所述主壳体后端位置,所述油门作用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扳机和所述化油器的节气门轴摇臂。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油门推杆改为油门拉线后,因而完全避免了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之间的距离与化油器节气门开度大小相互关联时所产生的种种弊端。

Description

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油锯是以汽油机为动力、锯链为切削刀具的手持式切削机械。现有的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之间需要通过浮动减震结构连接。具体的,上述浮动减震结构可以采用弹簧结构结合减振橡胶或者其它本领域内常用的浮动减震结构。油锯切割树木时产生的震动、机器运转的震动经过橡胶减震和弹簧减震后,传到操作控制系统时震动已大大降低,增加了工作舒适性。但是浮动减震结构会导致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之间的相对位置不确定,会变化。而油锯的化油器安装在油锯动力总成上,扳机安装在操作控制系统上,中间通过油门推杆刚性连接。启动机器后油锯工作在怠速状态,此时扳机稍稍有些空行程,化油器的油门处于最小位置,油锯工作在怠速状态。此时,扣动扳机时,扳机控制臂处于自然状态,扳机带动扳机控制臂逆时针旋转;但由于扳机控制臂上的凸台顶在了手柄盖上,导致扳机控制臂不能转动,进而导致扳机旋转受到了限制,扳机只能在空行程范围内移动,油锯怠速状态不变。
上述为理想状态,实际上由于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为通过浮动减震结构弹性联接,当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之间距离靠近,由于油门推杆是刚性件,长度不变,而按规需要扳机也不能顺时针旋转。相当于油门推杆相对于化油器位置向左移动。如果这一位移超过扳机的空行程,即使不扳动扳机,油门推杆也会推动化油器节气门摇臂,进而将节气门开大,导致油锯转速升高。而油锯的离合器是根据转速大小来离合的。当油锯的转速超过了离合器接合转速时,离合器就会带动链条旋转,使机器处于失控状态。如将空行程加大,由于扳机推动油门推杆的距离是一定的。而空行程占了扳机有效行程的一部分,就会使扳机的有效行程减少。有可能使油门推到一半扳机行程就没有了,使节气门不能开至最大,使油锯不能输出最大功率。同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由于机器震动、使用时间延长等原因,弹性减震结构的弹性部件变软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会造成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之间的距离会变大或减少。当距离变大时,油门推杆就会拉着扳机越过扳机控制臂的限位点,使扳机控制臂压下后不能回弹到正常工作位置,导致扳机控制臂限位作用消失,不管扳机控制臂压不压下去,扳机都可以随时扣动。当距离变小时,即使不扣动扳机,油门推杆也会推动油门使油锯转速升高,从而使链条转动,增大了机器使用的危险性。这种情况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油锯拿在手里没问题,当放到地上时,机器会自动加油门,从而使油锯使用起来不安全。特别是多人配合的场合,这种现象更加危险。
由于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系统之间的距离随机性导致机器一致性差,并且不可控。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特提出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油锯油门控制不够精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包括:油锯动力总成,其设于主壳体内,所述油锯动力总成包括化油器和与化油器连接的发动机;
导板,其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于主壳体的前部;
锯链,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所述导板的外周部,通过所述油锯动力总成的驱动而在所述导板的外周部旋转;
把手部,其包括位于主壳体上端固定的第一把手,和位于主壳体后方凸设的第二把手;
扳机部,其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二把手位置的扳机,所述扳机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复位件;
还包括拉索机构,所述拉索机构包括油门拉线,和在油门拉线内活动设置的油门作用线,所述油门拉线一端与油锯动力总成成固定,另一端被固定在所述主壳体后端位置,所述油门作用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扳机和所述化油器的节气门轴摇臂。
其中,所述第一把手的两个脚固定在主壳体的两侧;第一把手和油锯动力总成之间连接有握把扭簧。
其中,所述油锯动力总成的后端与在主壳体上设置的第一减震座和第二减震座固定连接;所述油锯动力总成的前端和主壳体之间通过拉簧固定。
其中,在所述第二把手的上方位置设置有用于将扳机锁止的扳机控制臂;仅在所述扳机控制臂处于下压状态时,所述扳机控制臂与所述扳机的锁止状态解除。
其中,所述油门拉线的两端均通过固定螺母固定。。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油门推杆改为油门拉线后,产生了如下有益效果:
1)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之间的距离与化油器节气门开度大小无关联,因而由于油门推杆长度误差造成油锯空行程大或者怠速加油现象不复存在,使装配变得简单;
2)油锯行程只与油门作用线与油门拉线的长度差有关,因而制造精度可以大大提高,避免了油门推杆制造过程中回弹造成的不易控制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方向示意图1。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方向示意图2。
图中:1为油锯动力总成,10为化油器,11为发动机,2为导板,3为锯链,4为把手部,41为第一把手,42为第二把手,5为扳机部,50为扳机,51为扳机控制臂,6为拉锁机构,60为油门拉线,61为油门作用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包括油锯动力总成1、导板2、锯链3、把手部4和扳机部5。
具体的,油锯动力总成1设于主壳体100内,所述油锯动力总成1包括化油器10和与化油器连接的发动机11;所述导板2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于主壳体100的前部;所述锯链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所述导板2的外周部,通过所述油锯动力总成1的驱动而在所述导板2的外周部旋转;所述把手部4包括位于主壳体100上端固定的第一把手41,和位于主壳体100后方凸设的第二把手42;所述扳机部5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二把手42位置的扳机50,所述扳机50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复位件。
主壳体100包括油箱、所述油锯动力总成1和主壳体100之间通过浮动减震结构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浮动减震结构的一种具体示意:所述第一把手41的两个脚固定在主壳体100的两侧;第一把手41和油锯动力总成1之间连接有握把扭簧103。所述油锯动力总成1的后端与在主壳体上设置的第一减震座101和第二减震座102固定连接;所述油锯动力总成1的前端和主壳体100之间通过拉簧104固定。当然本申请中浮动减震结构也可采用其他已知的在油锯上应用的对应结构,在本申请中对于上述结构不加以限制。
本申请油锯的改进点在于,包括拉索机构6,所述拉索机构6包括油门拉线60,和在油门拉线60内活动设置的油门作用线61,所述油门拉线60一端与油锯动力总成1成固定,另一端被固定在所述主壳体100后端位置,所述油门作用线61的两端分别连接扳机50和所述化油器10的节气门轴摇臂。
其中,在所述第二把手42的上方位置设置有用于将扳机50锁止的扳机控制臂51;仅在所述扳机控制臂51处于下压状态时,所述扳机控制臂与所述扳机的锁止状态解除。所述油门拉线60的两端均通过固定螺母固定。
上述结构中,据油门拉线技术要求,任意折弯油门拉线,油门作用线不得出现位移的变化。因而它的行程只与内部油门作用线与油门拉线长度之差有关。当油门拉线安装上油锯后,如果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即与扳机)的距离变大或减小,则油门拉线中间弯曲的钢丝套也会发生变化以便与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的距离相匹配,但中间油门作用线与油门拉线的长度差不变。因而油门拉线的行程也不会发生变化。当扣动扳机时,拉动油门作用线向右运动,而油门作用线则拉动油锯化油器的节气门轴摇臂,使节气门开大,油锯进入工作状态。当松开扳机时,化油器节气门扭簧将化油器节气门复位。油锯工作在怠速状态。由于将油门推杆改为油门拉线,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之间的距离与化油器节气门开度大小无关联,因而由于油门推杆长度误差造成油锯空行程大或者怠速加油现象不复存在,使装配变得简单。进一步的,油锯行程只与油门作用线与油门拉线的长度差有关,因而制造精度可以大大提高,避免了油门推杆制造过程中回弹造成的不易控制现象。
油锯使用一段时间后,浮动减震结构中弹性部件的状态变化导致的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之间距离发生变化,不再对油锯怠速高速造成影响。增加了油锯性能的稳定性。油锯油门大小与油锯动力总成与操作控制系统之间距离无关。因而即使浮动减震结构中的部分弹性部件损坏,油锯仍能可靠工作,增加了油锯的可靠性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锯油门控制结构包括:油锯动力总成(1),其设于主壳体(100)内,所述油锯动力总成(1)包括化油器(10)和与化油器连接的发动机(11);
导板(2),其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于主壳体(100)的前部;
锯链(3),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所述导板(2)的外周部,通过所述油锯动力总成(1)的驱动而在所述导板(2)的外周部旋转;
把手部(4),其包括位于主壳体(100)上端固定的第一把手(41),和位于主壳体(100)后方凸设的第二把手(42);
扳机部(5),其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二把手(42)位置的扳机(50),所述扳机(50)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复位件;
所述油锯油门控制结构还包括拉索机构(6),所述拉索机构(6)包括油门拉线(60),和在油门拉线(60)内活动设置的油门作用线(61),所述油门拉线(60)一端与油锯动力总成(1)成固定,另一端被固定在所述主壳体(100)后端位置,所述油门作用线(61)的两端分别连接扳机(50)和所述化油器(10)的节气门轴摇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把手(41)的两个脚固定在主壳体(100)的两侧;第一把手(41)和油锯动力总成(1)之间连接有握把扭簧(1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锯动力总成(1)的后端与在主壳体上设置的第一减震座(101)和第二减震座(102)固定连接;所述油锯动力总成(1)的前端和主壳体(100)之间通过拉簧(104)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把手(42)的上方位置设置有用于将扳机(50)锁止的扳机控制臂(51);仅在所述扳机控制臂(51)处于下压状态时,所述扳机控制臂与所述扳机的锁止状态解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门拉线(60)的两端均通过固定螺母固定。
CN202121817775.XU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 Active CN2155662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17775.XU CN215566275U (zh)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17775.XU CN215566275U (zh)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66275U true CN215566275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32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17775.XU Active CN215566275U (zh)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662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67679B2 (ja) 振動吸収継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型刈払機
JP2538321Y2 (ja) チェーンソー
EP2813702B1 (de) Arbeitsgerät mit einem Verbrennungsmotor
US5871202A (en) Hand lever apparatus having a toggle mechanism
US20060180113A1 (en) Combustion engine pull-starter
CN215566275U (zh) 一种油锯油门控制结构
AU2002325400B2 (en) Control System for Choke Valve of Carburetor
US5765445A (en) Hand lever device
US9546636B2 (en) Work apparatus
JPH0914002A (ja) ハンドレバー装置
US7373921B2 (en) Manually guided implement
US3782356A (en) Kick starter
JP2007061031A (ja) 振動吸収継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型刈払機
US4615398A (en) Throttle cushion
EP1663589B1 (en) Chain saw with throttle control device
JP2004161132A (ja) 不整地走行車の変速装置
CN2454559Y (zh) 摩托车脚踏起动机构
JP2010148484A (ja) エンジン刈払機
CN205552715U (zh) 一种用于汽油链锯的启动装置
JP4490322B2 (ja) ハンドレバー装置
JPS6242117Y2 (zh)
CN104006135A (zh) 具有牵引机构的用于内燃机机组的执行器
EP2404722A1 (de) Handwerkzeugmaschinenbremsbetätigungsvorrichtung
JPH0741958Y2 (ja) 自走式作業車のクラッチ装置
JP3788535B2 (ja) キック式始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