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53811U - 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53811U
CN215553811U CN202121001753.6U CN202121001753U CN215553811U CN 215553811 U CN215553811 U CN 215553811U CN 202121001753 U CN202121001753 U CN 202121001753U CN 215553811 U CN215553811 U CN 215553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circuit board
vehicle body
pedal
moun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0175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臧传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0175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53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53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538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在平衡车的车体内增设通轴,增强平衡车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强度,提高平衡车的承重量;同时,本实用新型将通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固定连接,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是平衡车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平衡车上承载的力可以通过通轴传递至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进而传递至地面,平衡车的承载量更高,结构更稳定;将控制电路板设置在上壳的上表面,位于覆盖件的下方,距离人的脚部更近,使得车体的倾斜检测更加真实地反应人体的操控,更能准确反应实际的倾斜角度,旋转检测更加准确,从而使平衡车达到驾驶者预期的操控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
背景技术
两轮平衡车这几年发展比较迅速,其包括早期的纯机械式平衡车,以及后面发展起来的电动平衡车,其既可用于运动比赛,也可以用于休闲娱乐,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电动平衡车需要控制系统对平衡车的启动、运行速度、行进方向等进行控制,而现有大部分两轮电动平衡车的控制系统全部位于平衡车壳体内,导致安装复杂,并且控制系统的中姿态传感器的位置都比较低,导致平衡车的倾斜检测不准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将控制电路板设置在上壳的上表面,方便装配,提高倾斜检测精准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包括车轮、车体和控制系统,所述车体包括左右并排设置的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车轮包括与所述第一车体对应连接的第一车轮和与所述第二车体对应连接的第二车轮,
还包括通轴,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中,并与所述第一车轮的电机轴固定连接,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中,并与所述第二车轮的电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相对转动;
其中,所述车体包括上壳,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在所述上壳上的电路板安装槽中,与所述车体内的部件、第一车轮以及第二车轮电连接;所述上壳上设有覆盖件,用于覆盖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所述覆盖件与所述上壳形成一隔离空间。
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插接件,所述插接件朝向所述车体的内部设置;所述电路板安装槽中设有通槽,所述插接件的位置与所述通槽的位置对应,且所述插接件在所述通槽中露出。
优选地,所述通槽位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靠近侧壁的边缘;所述车体内设有电机轴安装座;所述通槽与所述电机轴安装座错位设置;所述电机轴安装座位于所述上壳或下壳的内表面,与所述通轴的端部以及所述电机轴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电机插接件,所述电机插接件朝向所述上壳的内部设置;所述电路板安装槽中设有电机通孔,所述电机插接件的位置与所述电机通孔的位置对应,且所述电机插接件在所述电机通孔中露出;所述电机插接件位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中部边缘,所述电机通孔位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远离所述电机轴安装座的一侧中间边缘,与所述电机插接件对应。
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MOS管散热结构;所述电机通孔附近设有MOS管散热孔,用于露出所述MOS管散热结构。
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的朝向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的开口方向相同,所述覆盖件为踏板,所述踏板的下表面设有感应件,所述感应件与所述感应开关相对设置,所述踏板与所述上壳之间的间隙可变以控制所述感应件触发所述感应开关。
优选地,所述上壳的上表面设有踏板安装槽;所述踏板具有朝向所述上壳凸起的边沿,所述边沿与所述踏板安装槽的内沿紧密贴合;所述踏板与所述踏板安装槽活动连接;所述电路板安装槽位于所述踏板安装槽中,所述控制电路板位于所述踏板与所述上壳之间。
优选地,所述踏板安装槽中设有弹簧安装孔,所述弹簧安装孔中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所述踏板的内表面,另一端与所述弹簧安装孔相抵;所述踏板的内表面设有弹簧连接柱,所述弹簧连接柱与所述弹簧安装孔的位置对应,且所述弹簧连接柱的直径小于所述弹簧的直径。
所述踏板的内表面设有活动连接柱,所述踏板安装槽中设有活动安装孔;所述活动连接柱包括连接活动部和卡头,所述卡头位于所述活动安装孔的下方,且所述卡头的直径大于所述活动安装孔的直径;所述连接活动部的直径小于所述活动安装孔的直径,相对所述活动安装孔上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踏板的内表面设有密封沿,所述密封沿的形状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的形状适配;所述密封沿的长度大于所述踏板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之间的最大距离,所述密封沿伸入所述电路板安装槽并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的侧壁紧密配合。
优选地,所述通轴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当所述通轴为一体式结构时,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中至少一者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当所述通轴为分体式结构时,所述通轴包括相对转动的第一分轴和第二分轴,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第一分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第一分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第二车体可相对转动;所述通轴上设有出线孔。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平衡车的车体内增设通轴,增强平衡车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强度,提高平衡车的承重量,避免出现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处变形的情况,保证平衡车的安全运行;
2.同时,本实用新型将通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固定连接,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是平衡车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平衡车上承载的力可以通过通轴传递至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进而传递至地面,平衡车的承载量更高,结构更稳定;
3.本实用新型将控制电路板设置在上壳的上表面,位于覆盖件的下方,距离人的脚部更近,姿势检测传感器可以检测到人脚原始的操控变化,使得车体的倾斜检测更加真实地反应人体的操控,更能准确反应实际的倾斜角度,旋转检测更加准确,从而使平衡车达到驾驶者预期的操控目的;同时利用覆盖件保护控制电路板,提高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壳的内表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壳的外表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车体;11、第一车体;111、第一连接柱;12、第二车体;121、盖体;122、底座;123、第一转动半槽;124、第二转动半槽;125、弹簧安装座;126、弹簧活动腔;13、上壳;131、电路板安装槽;132、通槽;133、踏板安装槽;134、弹簧安装孔;135、活动安装孔;136、安装柱;137、第二安装孔;138、电机通孔;14、下壳;15、踏板;151、弹簧连接柱;152、感应件;153、活动连接柱;154、边沿;16、电机轴安装座;161、电机轴安装槽;17、电源组件;20、车轮;21、第一车轮;22、第二车轮;23、电机轴;30、控制电路板;31、插接件;311、第一插接件;312、第二插接件;313、电机插接件;314、第一安装孔;32、MOS管散热结构;33、感应开关;40、通轴;41、第一连接孔;42、转动件;43、复位件;44、挤压件;45、第一紧固件;46、第二紧固件;47、出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虽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本公开还旨在涵盖替代品、修改和等同物。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对所公开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包括车轮20、车体10和控制系统,车体10包括左右并排设置的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车轮20包括与第一车体11对应连接的第一车轮21和与第二车体12对应连接的第二车轮22,
还包括通轴40,通轴40的第一端伸入第一车体11中,并与第一车轮21的电机轴23固定连接,通轴40的第二端伸入第二车体12中,并与第二车轮22的电机轴23固定连接;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相对转动;
其中,车体10包括上壳13,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电路板30,控制电路板30设置在上壳13上的电路板安装槽131中,与车体10内部件、第一车轮21以及第二车轮22电连接;上壳13上设有覆盖件,用于覆盖在控制电路板30上;覆盖件与上壳13形成一隔离空间。该隔离空间为相对外部封闭的用于隔开外部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平衡车的车体内增设通轴,通轴横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作为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骨架,增强平衡车的整体结构强度,提高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强度,提高平衡车的承重量,避免出现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处变形的情况,保证平衡车的安全运行;同时,将通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固定连接,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是平衡车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平衡车上承载的力可以通过通轴传递至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进而传递至地面,平衡车的承载量更高,结构更稳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轴可以为一体式通轴,也可以为分体式通轴,由于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需要相对转动,使控制系统中的姿势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人体的操作,因此,不同结构的通轴与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方式不同。当通轴为一体式通轴时,当通轴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中至少一者与通轴转动连接。当通轴为分体式结构时,通轴包括相对转动的第一分轴和第二分轴,第一车体与第一分轴固定连接,第二车体与第一分轴固定连接,第一车体与第二车体可相对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轴具有多种结构。当通轴为一体式结构时,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以通轴与第一车体固定连接,与第二车体转动连接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两轮通轴平衡车中通轴与车体的连接方式进行简单描述。为方便区分,将第一车体的上壳称为第一上壳,第一车体的下壳称为第一下壳,第二车体的上壳称为第二上壳,第二车体的下壳称为第二下壳。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第一车体11内设有第一连接柱111,第一连接柱111设置在第一车体11靠近第二车体12的一端,通轴40上设有第一连接孔41,第一连接孔41与第一连接柱111对应设置,第一连接柱111插入第一连接孔41使第一车体11与通轴40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一连接柱111的数量大于1个,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第一连接柱111的数量为2个,第一连接孔41的数量与第一连接柱111的数量对应,使第一连接柱111与第一连接孔41的插接更稳定,第一车体11与通轴40连接更稳定。第一连接柱111的数量还可以为3、4、5等个,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当第二车体12与通轴40固定连接时,也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第二车体12内设有安装座,通轴40上设有转动件42,安装座内设有转动槽,转动件42与转动槽相适配,通轴40穿过安装座并通过转动件42和转动槽与第二车体12转动连接。更具体地说,安装座包括底座122和盖体121,第二车体12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底座122与第二上壳为一体式结构,且盖体121位于底座122下方,通过螺丝与底座122固定连接。盖体121上设有第一转动半槽123,底座122上设有第二转动半槽124,第一转动半槽123和第二转动半槽124形成转动槽,转动件42套设在通轴40上,安装在转动槽中。此时,通轴40与第二上壳转动连接,第二上壳作为直接被踩踏的部件,通过上述连接,作用在第二上壳的力可以·直接被传递至通轴40上,进一步提高第二上壳的承载力。当然,底座122可以与第二下壳为一体式结构,其他部件对应修改。当第一车体11与通轴40转动连接时,也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转动件42可以为轴承或套筒,使第二车体12与通轴40的第二端转动更顺畅。更具体地说,当转动件42为轴承时,通轴40的第二端上套设有至少两个轴承,第二转动槽为轴承槽,轴承与轴承槽一一对应,每个轴承的尺寸都相同,设置多个轴承有利于减轻每个轴承受到的压力,提高转动效率。当转动件42为套筒时,第二转动槽为套筒槽,通轴40的第二端上套设有一个套筒,优选地,套筒与通轴40的第二端之间设有润滑层,从而减小转动摩擦力,使套筒与通轴40之间的转动更顺畅。
当车体与通轴40转动连接时,车体与通轴40之间设有复位结构,用来帮助车体自动复位,同时为用户提供更真实的踩踏脚感。当第一车体11与通轴40转动连接时,第一车体11内设有复位结构;当第二车体12与通轴40转动连接时,第二车体12内设有复位结构。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内可均设有复位结构,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内设置的复位结构的组成相同,使得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的脚感相同,方便用户操作,用户体验良好。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复位结构包括挤压件44和复位件43,挤压件44与通轴40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挤压件44与通轴40的固定连接方式有螺丝固定、焊接固定等。位于第一车体11内的复位件43与第一车体11连接,且挤压件44的两端对应设置,位于第二车体12内的复位件43与第二车体12连接,且挤压件44的两端对应设置。
复位结构不仅提供了更真实的控制脚感,还可使平衡车在不工作的状态下自动复位,操作更简单;将复位结构设置在通轴40上,不仅节省了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内的空间,也使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与复位件43的距离更近,复位反馈更灵敏。
以第二车体12与复位结构为例对复位结构进行描述,复位件43与第二车体12连接,且挤压件44的两端对应设置。在第二车体12相对通轴40转动时,复位件43与挤压件44其中一端的距离变小,复位件43形变蓄力,使第二车体12具有复位的趋势,在第二车体12上施加的力消失后,第二车体12在复位件43的作用下复位。复位件43可以与挤压件44连接,也可以与挤压件44分体设置。
优选地,复位结构与安装座结合,节省车体内的空间,使车体的结构更紧凑。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当转动件42为轴承,且轴承的数量为两个时,复位结构设置在两个轴承之间,更具体地说,复位件43位于两个轴承槽之间,挤压件44位于两个轴承之间。
当底座122与第二上壳为一体式结构,挤压件44设置在通轴40的下部上,盖体121位于挤压件44的下方,且挤压件44位于盖体121的弹簧活动腔126中,盖体121与底座122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复位件43为弹簧,挤压件44为板状结构,称为挤压板,两端位于通轴40的两侧,弹簧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与挤压板的两端对应;底座122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安装座125,盖体121中设有弹簧活动腔126。弹簧活动腔126的尺寸大于弹簧安装座125的尺寸,并为弹簧提供了活动压缩空间。挤压板为非形变材料制成,比如钢材,可与通轴40的材料一致。在安装座跟随第二车体12转动时,挤压板一端与弹簧槽对应侧的距离缩短,该侧的弹簧被压缩蓄力,使安装座具有复位的趋势,同时安装座与第二车体12固定连接,第二车体12具有复位的趋势。
优选地,为了保证弹簧保持竖直状态,方便与挤压板的挤压面接触受力,弹簧安装座125包括弹簧槽和弹簧安装柱,弹簧槽为圆柱形槽,中间设有弹簧安装柱,弹簧套设在弹簧安装柱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安装柱的端部与挤压板的挤压面之间设有间隙,当弹簧被挤压到一定程度,挤压板与弹簧安装柱的端部碰触,挤压板与安装座之间的相对转动停止,第二车体12不可再朝向该方向转动,从而起到限制第二车体12与通轴40的转动角度的作用。弹簧与挤压板的挤压面之间的间隙尺寸可依据实际需要设置,以第二车体12可相对通轴40的转动角度为依据。
在另一具体的实施方式(未画出)中,弹簧的数量为四个,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通轴40的两侧;四个弹簧可以提供更大的复位力,同时使复位结构与第二车体12之间的连接更稳定,第二车体12复位更平稳。为了与四个弹簧对应,挤压板为“工”字型板,具有四个端部,每个弹簧分别与挤压件44的端部对应,保证每个弹簧受力平衡。
平衡车的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12用于踩踏承力,作用力经第一车体11、第二车体12以及通轴40传递至第一车轮21和第二车轮22,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当第一车体11与通轴40固定连接,第二车体12与通轴40转动连接时,第一车轮21的电机轴23与通轴40固定连接,同时与第一车体11固定连接,第二车轮22的电机轴23与通轴40固定连接,同时,电机轴23与通轴40的连接处与第二车体12转动连接。
更具体地说,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第一车轮21的电机轴23与通轴40通过第一紧固件45固定连接,第一车体11中设有电机轴安装座16,电机轴23与通轴40固定连接后形成第一连接处,电机轴安装座16中设有电机轴安装槽161,电机轴安装槽161的形状与第一连接处的形状相适配,第一紧固件45穿过第一连接处与电机轴安装槽161固定连接,从而使电机轴23、通轴40均与第一车体11固定连接。电机轴安装座16可以设置在上壳13,与上壳13一体成型,如附图3所示;也可以设置在下壳14,与下壳14一体成型,如附图5所示。第一紧固件45为螺丝,第一紧固件45与电机轴23、通轴40以及电机轴安装槽161为螺纹连接。优选地,第一紧固件45的数量大于1个,如附图1所示,第一紧固件45的数量为2个,使第一紧固件45与第一连接处和第一车体11的连接更牢固。第一紧固件45的数量还可以为3、4、5等个,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第一连接柱111和第一紧固件45将第一车体11的两端均固定在通轴40上,使第一车体11与通轴40的稳定连接得到进一步加固。
第二车轮22的电机轴23与通轴40通过第二紧固件46固定连接,第二车体12中设有电机轴安装座16,电机轴23与通轴40固定连接后形成第二连接处,电机轴安装座16中设有电机轴安装槽161,电机轴安装槽161的形状与第二连接处的形状相适配,为半圆形,方便圆管型的通轴40在电机轴安装槽161中转动,第二车体12可相对通轴40和电机轴23转动,第二紧固件46不与电机轴安装槽161接触。电机轴安装座16可以设置在上壳13,与上壳13一体成型,也可以设置在下壳14,与下壳14一体成型。第二紧固件46为螺丝,第二紧固件46与电机轴23和通轴40为螺纹连接。优选地,第二紧固件46的数量大于1个,使第一紧固件45与第一连接处和第一车体11的连接更牢固,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置。
当通轴为分体式结构时,通轴可包括相对转动的第一分轴和第二分轴。在一实施例(未画出)中,第一分轴和第二分轴彼此套接,且套接处设有限位结构,以限制第一分轴和第二分轴的相对转动角度,从而限制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相对转动结构。限位结构可采用相关技术中的常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未画出)中,通轴还包括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分别与第一分轴和第二分轴转动连接,转动机构可如相关技术中的结构,包括连接第一分轴和第二分轴的连接杆、以及轴承或轴套;同时,第一分轴与转动机构之间设有限位结构,第二分轴与转动机构之间设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可采用相关技术中的常规结构。第一分轴与第一车体、第二分轴与第二车体的固定方式可参考上文描述的第一车体与一体式通轴的固定方式,第一分轴与第一车轮的电机轴、第二分轴与第二车轮的电机轴的固定方式可参考上文描述的一体式通轴与第一车体、第一车轮的电机轴的固定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车体中设置通轴,通轴横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占用了车体内的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控制电路板设置在上壳的上表面,位于覆盖件的下方,距离人的脚部更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电路板的主要功能可与常规技术平衡车的控制系统相同,具有姿态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其中姿态传感器可以为陀螺仪,陀螺仪可以检测到人脚原始的操控变化,使得车体的倾斜检测更加真实地反应人体的操控,更能准确反应实际的倾斜角度,旋转检测更加准确,从而使平衡车达到驾驶者预期的操控目的;同时利用覆盖件保护控制电路板,提高密封性。
为安装控制电路板30,上壳13的上表面设有电路板安装槽131,上壳13的上表面内凹形成电路板安装槽131,控制电路板30位于电路板安装槽131,且控制电路板30的厚度不大于电路板安装槽131的深度,以保护控制电路板30。
优选地,上壳13上设有覆盖件,用于覆盖在控制电路板30上;覆盖件与上壳13形成一隔离空间,控制电路板30位于隔离空间中,隔离空间可以理解成与外部有所隔开,防止完全暴露在外部,也可以是封闭的空间,以保证控制电路板30在存放、使用过程中的密封性。覆盖件的作用在于与上壳13的上表面形成一个相对外部封闭的用于隔开外部的隔离空间,将控制电路板30放置在该隔离空间中,可保护控制电路板30,防水防尘。覆盖件可为踏板,踏板用来支撑人体,以及配合控制电路板完成载人检测;或者覆盖件为盖板结构,盖设在电路板安装槽11上。
控制电路板具有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为长条形,对应的,电路板安装槽的形状也为长窄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为更接近正方形的结构,对应的,电路板安装槽的长宽也较为接近,尺寸较小。如附图2所示,控制电路板30上设有插接件31,插接件31朝向上壳13的内部设置;电路板安装槽131中设有通槽132,插接件31的位置与通槽132的位置对应,且插接件在通槽中露出,不同尺寸的控制电路板,其上的插接件的位置也不同,对应的,通槽位置也不同。
本实施例中,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控制电路板30为长窄型,两侧分别设有插接件31,电路板安装槽131横跨上壳13的上表面,更具体地说,控制电路板30的一侧设有第一插接件311,另一侧设有第二插接件312,对应的,电路板安装槽131的两侧均设有通槽132;第一插接件311在一侧的通槽132中露出,第一插接件3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视具体情况而定;第二插接件312在另一侧的通槽132中露出,第二插接件3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将插接件分散设置的目的在于,避免过多的通槽集中设置,不仅不利于通槽成型,还会导致安装槽结构强度差。第一插接件311和第二插接件312用于车体内的部件电连接,比如灯板、喇叭、开关机键等,还用于与电源组件17电连接,电源组件17为控制电路板30和车轮20的电源。
平衡车车体内还有其他部件,比如,电源组件17等体积较大的部件,同时,在一般情况下,上壳13的壁厚不会太厚,因此,内凹的电路板安装槽131会占一部分车体内的空间,长窄型的控制电路板30使电路板安装槽131的形状也为长窄型,可以避开电源组件17等部件,使车体内的布局更合理。
平衡车的车体分为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例如扭扭车,通过操控两侧车体相对转动控制平衡车移动,方便用户踩踏,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为分体式结构,其中一个上壳13上设有控制电路板30,平衡车在运行时只有一个车体转动,带动其上的控制电路板30转动,从而起到控制平衡车的作用;或者,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第一上壳和第二上壳为分体式结构,两个上壳13上均设有控制电路板30,且其中一个控制电路板30为主控板,另一个控制电路板30为副板,平衡车在运行时可分别通过两个车体控制平衡车的转向、加减速等。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车体为例,若第一车体中设有电源组件17,同时,第一上壳上设有电路板安装槽131,则,电源组件17可靠近第一车体的外端处设置,对应的,电路板安装槽131靠近第一车体的内端处设置;或者,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电源组件17可靠近第一车体的内端处设置,对应的,电路板安装槽131靠近第一车体的外端处设置。此处的内端处与外端处是根据第一车体与车轮20的位置关系描述的,两个车轮20分别设置在平衡车车体的左右两侧,其中第一车轮与第一车体连接,第二车轮与第二车体连接,靠近车轮20的一侧为外端处,靠近第二车体的一侧为内端处。
车轮20内置有轮毂电机,轮毂电机通过电机轴23与车体10固定连接,因此,车体10内设有电机轴安装座16。电机轴安装座16可以设置在上壳13的内表面,也可以设置在下壳14的内表面。在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机轴安装座16设置在上壳13的内表面,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将大部分部件均设置在上壳13上,方便装配,安装时,可先将踏板、控制电路板30等部件与上壳13固定连接,而后将上壳13翻转,内表面朝上,将车体内部的部件以及车轮20的电机轴23与上壳13固定连接,再盖上下壳即可完成安装,可减少装配工位,同时在完成装配前减少翻动平衡车车体的次数。在如附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机轴安装座16位于下壳14的内表面,减轻上壳13的负荷量,增强上壳的结构强度,同时,使电机轴安装座与电路板安装槽错位,避免影响彼此的结构强度。
如附图3所示,电机轴安装座16设置在上壳13的外端处,当电路板安装槽131也靠近外端处设置时,为避免破坏电机轴安装座16的结构强度,电路板安装槽131的位置与电机轴安装座16的位置错位设置。电机轴安装座16包括电机轴固定孔和电机轴安装槽161;电机轴安装槽161与电机轴23与通轴40的连接处相适配,电机轴23及通轴40的连接处安放在电机轴安装槽161中,电机轴安装座16包括若干电机轴固定孔,电机轴固定孔置于电机轴安装槽161中,电机轴23与通轴40的连接处通过第一紧固件45或第二紧固件46与电机轴固定孔固定连接。电机轴安装座16和电路板安装槽131错位设置,避免破坏电机轴安装座和电路板安装槽的结构强度,同时方便部件接线。
如附图3所示,两侧的通槽132均与电机轴安装座16错位设置,分别位于电机轴安装座16的两侧,避免与电机轴安装座16干涉。
除了车体内的部件需要与控制电路板30电连接,车轮20中轮毂电机的线束也需要与控制电路板30连接,受控制电路板30控制,因此,控制电路板30上设有电机插接件313,电机插接件313朝向上壳13的内部设置;电路板安装槽131中设有电机通孔138,电机插接件313的位置与电机通孔138的位置对应,且电机插接件313在电机通孔138中露出。由于第一插接件311和第二插接件312占据了控制电路板30左右两侧的位置,如附图2所示,电机插接件313位于控制电路板30的中部边缘,对应的,电机通孔138位于电路板安装槽131远离电机轴安装座16的一侧中间边缘,避免破坏电机轴安装座16的结构强度,同时避开两侧的通槽132,方便线束插接。同时,由于第一车轮与通轴固定连接,第二车轮与通轴固定连接,电机轴在安装时需插入通轴中,本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在通轴30的两端开设出线孔47,方便车轮中轮毂电机的线束从出线孔47穿出,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优选地,控制电路板30上具有驱动轮毂电机运行的电机驱动电路,电机驱动电路包括MOS管,控制电路板30上设有MOS管散热结构32;电机通孔138附近设有MOS管散热孔(未画出),用于露出MOS管散热结构32,提高散热效果。
控制电路板30与电路板安装槽131的固定方式可以为:控制电路板30的四角上设有第一安装孔314,电路板安装槽131的对应位置设有安装柱136,安装柱136上设有第二安装孔137,螺丝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314和第二安装孔137将控制电路板30固定在电路板安装槽131中。
常规设计中,平衡车一般包括踏板,踏板或固定设置在上壳的上表面,或位于上壳的上表面并与上壳活动连接,因此,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将覆盖件和踏板合二为一,踏板可起到覆盖件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控制电路板位于踏板下方,置于踏板与上壳之间,采用更具针对性的密封结构,密封性更好。踏板本身结构和与上壳的连接方式有多种,与上述实施例结合产生新的实施例。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踏板起到优化踩踏脚感和标识踩踏位置的作用,固定设置在上壳的上表面,此时,踏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固定孔,上壳上对应设有第二固定孔,螺丝与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螺纹连接,将踏板固定在上壳的上表面,控制电路板位于踏板和上壳之间。当然,踏板还可以与上壳卡接或采用其他常规的固定方式连接。
在另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附图1、附图2所示,控制电路板30上设有感应开关33,感应开关33的朝向与电路板安装槽的开口方向相同,覆盖件为踏板15,踏板15的下表面设有感应件152,感应件152与感应开关33相对设置,踏板15与上壳13之间的间隙可变以控制感应件152触发感应开关33。
为安装踏板15,同时使踏板15起到覆盖件的作用,可以保护控制电路板30,踏板15具有朝向上壳13凸起的边沿154,边沿154与踏板安装槽133的内沿紧密贴合;踏板15与踏板安装槽133活动连接;电路板安装槽位于踏板安装槽133中,控制电路板30位于踏板15与上壳13之间。
感应开关33可以为红外光电开关、电磁开关,机械开关等,感应件152为薄板结构,当踏板15上站人,踏板15的下表面与上壳13的间隙变小时,感应件152插入感应开关33中,平衡车开始工作;同时,在踏板15上的力消失后,踏板15需要复位,停止触发感应开关33。
如附图1、附图2所示的具体示例中,踏板15通过弹簧(未画出)实现与上壳13之间的间隙变化,更具体地说,踏板安装槽133中设有弹簧安装孔134,弹簧安装孔134中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抵接在踏板15的内表面,另一端与弹簧安装孔134相抵;当人站在踏板15上时,弹簧被压缩,踏板15与上壳13之间的间隙变小,感应件152插入感应开关33,平衡车开始工作;当人从踏板15上下来,踏板15上的力消失,弹簧将踏板15顶起,感应件152和感应开关33分离。
优选地,踏板15的内表面设有弹簧连接柱151,弹簧连接柱151与弹簧安装孔134的位置对应,且弹簧连接柱151的直径小于弹簧的直径,弹簧连接柱151的设置目的在于防止弹簧在压缩时产生不可控形变,影响载人检测的准确度。
该实施方式中,为实现踏板15与上壳13之间的间隙变化,踏板15的内表面设有活动连接柱153,踏板安装槽133中设有活动安装孔135;活动连接柱153包括连接活动部和卡头,卡头位于活动安装孔135的下方,且卡头的直径大于活动安装孔135的直径;连接活动部的直径小于活动安装孔135的直径,相对活动安装孔135上下移动。连接活动柱可以为螺丝,连接活动部为螺丝的杆部,卡头为螺丝头,踏板15的内表面设有螺丝孔,螺丝的端部与螺丝孔固定连接,方便踏板15安装。
为进一步加强踏板对控制电路板的密封,优选地,踏板15的内表面设有密封沿(未画出),密封沿的形状与电路板安装槽131的形状适配;密封沿的长度大于踏板与电路板安装槽131之间的最大距离,密封沿伸入电路板安装槽131并与电路板安装槽131的侧壁紧密配合,这样,在踏板与上壳之间间隙变化时,密封沿也不会脱离电路板安装槽,保证了电路板安装槽的密封性,从而保护其内的控制电路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轮与车体固定连接,车轮内的电机线束通过电机轴伸入车体内并与上壳上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上壳和下壳之间设有电源组件17,电源组件17与上壳上的控制电路板30电连接。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包括车轮、车体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包括左右并排设置的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车轮包括与所述第一车体对应连接的第一车轮和与所述第二车体对应连接的第二车轮,
还包括通轴,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中,并与所述第一车轮的电机轴固定连接,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中,并与所述第二车轮的电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相对转动;
其中,所述车体包括上壳,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姿势检测传感器,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在所述上壳上的电路板安装槽中,与所述车体内的部件、第一车轮和/或第二车轮电连接;所述上壳上设有覆盖件,用于覆盖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所述覆盖件与所述上壳形成一隔离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插接件,所述插接件朝向所述车体的内部设置;所述电路板安装槽中设有通槽,所述插接件的位置与所述通槽的位置对应,且所述插接件在所述通槽中露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位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靠近侧壁的边缘;所述车体内设有电机轴安装座;所述通槽与所述电机轴安装座错位设置;所述电机轴安装座位于所述上壳或下壳的内表面,与所述通轴的端部以及所述电机轴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电机插接件,所述电机插接件朝向所述上壳的内部设置;所述电路板安装槽中设有电机通孔,所述电机插接件的位置与所述电机通孔的位置对应,且所述电机插接件在所述电机通孔中露出;所述电机插接件位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中部边缘,所述电机通孔位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远离所述电机轴安装座的一侧中间边缘,与所述电机插接件对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MOS管散热结构;所述电机通孔附近设有MOS管散热孔,用于露出所述MOS管散热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的朝向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的开口方向相同,所述覆盖件为踏板,所述踏板的下表面设有感应件,所述感应件与所述感应开关相对设置,所述踏板与所述上壳之间的间隙可变以控制所述感应件触发所述感应开关。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的上表面设有踏板安装槽;所述踏板具有朝向所述上壳凸起的边沿,所述边沿与所述踏板安装槽的内沿紧密贴合;所述踏板与所述踏板安装槽活动连接;所述电路板安装槽位于所述踏板安装槽中,所述控制电路板位于所述踏板与所述上壳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安装槽中设有弹簧安装孔,所述弹簧安装孔中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所述踏板的内表面,另一端与所述弹簧安装孔相抵;所述踏板的内表面设有弹簧连接柱,所述弹簧连接柱与所述弹簧安装孔的位置对应,且所述弹簧连接柱的直径小于所述弹簧的直径;
所述踏板的内表面设有活动连接柱,所述踏板安装槽中设有活动安装孔;所述活动连接柱包括连接活动部和卡头,所述卡头位于所述活动安装孔的下方,且所述卡头的直径大于所述活动安装孔的直径;所述连接活动部的直径小于所述活动安装孔的直径,相对所述活动安装孔上下移动。
9.如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的内表面设有密封沿,所述密封沿的形状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的形状适配;所述密封沿的长度大于所述踏板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之间的最大距离,所述密封沿伸入所述电路板安装槽并与所述电路板安装槽的侧壁紧密配合。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轴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当所述通轴为一体式结构时,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中至少一者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
当所述通轴为分体式结构时,所述通轴包括相对转动的第一分轴和第二分轴,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第一分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第一分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第二车体可相对转动;
所述通轴上设有出线孔。
CN202121001753.6U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 Active CN215553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1753.6U CN215553811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1753.6U CN215553811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53811U true CN215553811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60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01753.6U Active CN215553811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538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84096B (zh) 一种两轮通轴平衡车
CN107364524B (zh) 人机互动体感车
WO2018126635A1 (zh) 人机互动体感车
CN110654483A (zh) 人机互动体感车及其车体
CN105599849A (zh) 电动平衡车及其转向控制机构
CN105691504A (zh) 电动平衡车及其转向控制方法
CN205499186U (zh) 电动平衡车
CN215553811U (zh) 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通轴平衡车
CN106828726B (zh) 人机互动体感车
CN215851663U (zh) 一种控制系统上置型平衡车
CN215553824U (zh) 一种具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平衡车
CN215553815U (zh) 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上壳结构及其平衡车
CN112061296A (zh) 一种平衡车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24481A (zh) 一种两轮新型电动平衡车
CN211223722U (zh) 一种平衡车
CN205499191U (zh) 电动平衡车及其车座
CN106828727B (zh) 人机互动体感车
CN113184094A (zh) 一种带有上置式控制系统的上壳结构及其平衡车
CN212022870U (zh) 一种带转向总成的车体及其平衡车
CN207045552U (zh) 人机互动体感车
CN215553810U (zh) 一种两轮通轴平衡车
CN205499174U (zh) 电动平衡车
CN211032875U (zh) 一种平衡车用控制系统及平衡车
CN112124480A (zh) 一种新型电动代步车
CN206327304U (zh) 一种车载控制旋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