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53204U - 吸能压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吸能压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53204U
CN215553204U CN202121565860.1U CN202121565860U CN215553204U CN 215553204 U CN215553204 U CN 215553204U CN 202121565860 U CN202121565860 U CN 202121565860U CN 215553204 U CN215553204 U CN 215553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pipe
expansion
absorbing
crush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6586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晓鹏
刘旭东
王广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Brake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SR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SR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SR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6586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53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53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53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缓冲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能压溃装置。包括加压管;膨胀管;设置于所述加压管的前端,所述膨胀管受到挤压发生变形;所述膨胀管内设置有第一吸能件,所述吸能压溃装置受到大于所述加压管的触发力的轴向力时,所述加压管通过加压锥同时挤压所述膨胀管和所述第一吸能件,在所述膨胀管发生变形吸收冲击能量的同时,所述第一吸能件也会产生轴向压缩变形吸收冲击能量,实现两重吸能;进一步提高能量的吸收,可满足不同钩缓装置缓冲吸能的需求,具有功能选择的丰富性,在有限空间的条件下,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吸收。

Description

吸能压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缓冲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能压溃装置。
背景技术
车钩缓冲吸能装置作为列车车钩的关键部件,在列车运行过程和连挂碰撞时,可以起到缓冲吸能保护的作用,以达到保证人身安全和保护车辆设备目的。目前车钩缓冲吸能装置主要有缓冲器、压溃装置、防爬器等缓冲吸能部件。
当车钩的钩缓装置受到的纵向压载荷大于设定值时,压溃装置就发生作用产生塑性变形,最大限度吸收冲击能量。但是由于车体空间限制以及压溃装置膨胀管材料性能限制,导致现有的压溃装置不能吸收足够的碰撞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多重吸能的吸能压溃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能压溃装置,包括:
加压管;
膨胀管;设置于所述加压管的前端,所述膨胀管受到挤压发生变形;
其中,
所述膨胀管内设置有第一吸能件,所述吸能压溃装置受到大于所述加压管触发力的轴向力时,所述加压管通过加压锥同时挤压所述膨胀管和所述第一吸能件,在所述膨胀管发生变形吸收冲击能量的同时,所述第一吸能件也会产生轴向压缩变形吸收冲击能量,实现两重吸能。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车体发生碰撞触发时,加压管通过加压锥同时挤压膨胀管和第一吸能件,膨胀管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量的同时,第一吸能件也会产生轴向压缩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实现两重吸能。在有限空间的条件下,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吸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压管内还设置有第二吸能件,在所述吸能压溃装置轴向压缩的过程中,除膨胀管和第一吸能件变形吸能外,第二吸能件可同时发生轴向压缩变形吸收冲击能量,实现三重吸能,进一步提高能量的吸收,可满足不同钩缓装置缓冲吸能的需求,具有功能选择的丰富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膨胀管通过固定件与所述加压管连接,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膨胀管前端的固定部、以及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且贯穿所述膨胀管长度方向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膨胀管的内部空腔后,其末端固定在所述加压管的前端,所述第一吸能件设置于所述膨胀管与所述连接杆之间,连接杆在第一吸能件压缩变形过程中还起到导向作用,可以引导第一吸能件发生轴向压缩变形,并且不易失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压锥设置在所述加压管与所述膨胀管之间,所述加压锥能够将所述加压管所受的轴向压力传递给所述膨胀管,所述加压锥为阶梯状的圆环形结构,其半径由所述加压管处向所述膨胀管处逐渐减小,所述加压锥挤压所述膨胀管使其变形,加压锥同时挤压第一吸能件也发生变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膨胀管的末端设置有内径逐渐增加的第一扩张部,所述加压管的前端设置有外径大于所述加压管外径的第二扩张部,所述第一扩张部和所述第二扩张部对接形成容纳所述加压锥的容纳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扩张部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扩张部的半径,所述第二扩张部的前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扩张部的内部,所述加压管受到压力时,可通过加压锥将压力传递给所述膨胀管。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件与所述连接杆之间通过销轴、或通过螺纹配合、或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将所述第一吸能件固定在所述膨胀管内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能件通过端螺母固定在所述加压管内,可以保证第二吸能件在压缩变形的过程中保持轴向稳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件、所述第二吸能件均为轻量化的吸能材料。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吸能压溃装置,采用膨胀管和第一吸能件相配合的方式,实现两重吸能,且还可以采用膨胀管、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配合的形式,实现三重吸能,在有限空间的条件下,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吸收;可满足不同钩缓装置缓冲吸能的需求,具有功能选择的丰富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吸能压溃装置的轴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纵向结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加压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膨胀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吸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吸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端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导向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加压管;11、第二扩张部;111、凸出部;20、膨胀管;21、第一扩张部;30、第一吸能件;31、销孔;40、第二吸能件;50、固定件;51、固定部;52、连接杆;53、销孔;60、加压锥;70、端螺母,80、导向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吸能压溃装置,包括:
加压管10;
膨胀管20;设置于加压管10的前端,膨胀管20受到加压管10的挤压发生变形;
膨胀管20内设置有第一吸能件30,吸能压溃装置受到大于加压管10触发力的轴向力时,加压管10通过加压锥60同时挤压膨胀管20和第一吸能件30,在膨胀管20发生变形吸收冲击能量的同时,第一吸能件30也会产生轴向压缩变形吸收冲击能量,实现两重吸能。
当车体发生碰撞触发时,本申请的吸能压溃装置受到大于加压管10的触发力的轴向力,加压锥60同时挤压膨胀管20和第一吸能件30,膨胀管20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量的同时,第一吸能件30也会产生轴向压缩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实现两重吸能,实现了在有限空间的条件下,提高能量的吸收。
为了更好的吸收能量,加压管10内还设置有第二吸能件40,在吸能压溃装置轴向压缩的过程中,除膨胀管20和第一吸能件30变形吸能外,第二吸能件40可同时发生轴向压缩变形吸收冲击能量,实现三重吸能,进一步提高能量的吸收,可满足不同钩缓装置缓冲吸能的需求,具有功能选择的丰富性。
如图2-3所示,膨胀管20通过固定件50与加压管10连接,固定件50包括位于膨胀管20前端的固定部51、以及固定在固定部51上且贯穿膨胀管20长度方向的连接杆52,连接杆52穿过膨胀管20的内部空腔后,其末端通过螺母固定在加压管10的前端,第一吸能件30设置于膨胀管20与连接杆52之间,连接杆52在第一吸能件30压缩变形过程中还起到导向作用,可以引导第一吸能件30发生轴向的压缩变形,并且不易失稳。
为了更好的将压力传递给膨胀管20,加压管10与膨胀管20之间设置有能够将加压管10的压力传递给膨胀管20的加压锥60,加压锥60为阶梯型的圆环形结构,与加压管10连接的部分其半径大于与膨胀管20连接的部分,加压管10挤压加压锥60,加压锥60将压力传给膨胀管20使其变形,膨胀管20变形的同时第一吸能件30也发生变形。
如图3-5所示,膨胀管20的末端设置有内径逐渐增加的喇叭状的第一扩张部21,加压管10的前端设置有外径大于加压管10外径的第二扩张部11,第一扩张部21和第二扩张部11对接形成容纳加压锥60的容纳腔。第二扩张部11的前端还具有凸出部111,加压锥60套置在凸出部111上,加压锥60的前端面与第一吸能件30抵接,加压锥60的侧面与膨胀管20的内壁接触,加压管10挤压加压锥60,加压锥60的侧面挤压膨胀管20使其变形,加压锥60的前端面挤压第一吸能件30,使其变形,同时,膨胀管20变形的同时也会使得第一吸能件30发生变形。第一扩张部21的内径大于第二扩张部11的外径,第二扩张部11前端的凸出部111设置在第一扩张部21的内部,保证加压管10受到压力时,可通过加压锥60将压力传递给膨胀管20和第一吸能件3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吸能件30通过销轴固定在膨胀管20内部,如图6所示,固定部51的底面对称设置有两个销孔53,如图7所示,第一吸能件的顶端相应位置也对称设置有两个销孔31,销轴通过销孔53、31将第一吸能件30固定在膨胀管20内部。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第一吸能件30与连接杆52之间进行螺纹配合、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将第一吸能件30固定在所述膨胀管20内部,上述固定方式,均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固定连接方式,在此不在赘述。
如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吸能件40通过端螺母70固定在加压管10内,端螺母70与加压管10上的螺纹配合实现固定,可以保证第二吸能件40在压缩变形的过程中保持轴向稳定。当然第二吸能件40也可采用端螺母与加压管10之间通过过盈配合、胶接等其他方式进行固定。其中,也可以采用图10所示的导向锥结构80进行固定,上述固定方式,均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固定连接方式,在此不在赘述。
如图7所示,第一吸能件为蜂窝吸能圆筒;如图8所示,第二吸能件为40蜂窝吸能圆柱,材料采用蜂窝铝或者其他轻量化可吸能材料。当然也可为其他形状的吸能结构。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吸能压溃装置,包括:
加压管;
膨胀管;设置于所述加压管的前端,所述膨胀管受到挤压发生变形;
其特征在于;
所述膨胀管内设置有第一吸能件,所述吸能压溃装置受到大于所述加压管触发力的轴向力时,所述加压管通过加压锥同时挤压所述膨胀管和所述第一吸能件,在所述膨胀管发生变形吸收冲击能量的同时,所述第一吸能件也会产生轴向压缩变形吸收冲击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管内还设置有第二吸能件,所述吸能压溃装置轴向压缩的过程中,除所述膨胀管和所述第一吸能件变形吸能外,所述第二吸能件可同时发生轴向压缩变形吸收冲击能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管通过固定件与所述加压管连接,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膨胀管前端的固定部、以及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且贯穿所述膨胀管长度方向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膨胀管的内部空腔后,其末端固定在所述加压管的前端,所述第一吸能件设置于所述膨胀管与所述连接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锥设置在所述加压管与所述膨胀管之间,所述加压锥能够将所述加压管所受的轴向压力传递给所述膨胀管,所述加压锥为阶梯状的圆环形结构,其半径由所述加压管处向所述膨胀管处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管的末端设置有内径逐渐增加的第一扩张部,所述加压管的前端设置有外径大于所述加压管外径的第二扩张部,所述第一扩张部和所述第二扩张部对接形成容纳所述加压锥的容纳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张部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扩张部的半径,所述第二扩张部的前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扩张部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件与所述连接杆之间通过销轴、或通过螺纹配合、或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将所述第一吸能件固定在所述膨胀管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件通过端螺母固定在所述加压管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能压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件、所述第二吸能件均为轻量化的吸能材料。
CN202121565860.1U 2021-07-09 2021-07-09 吸能压溃装置 Active CN215553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65860.1U CN215553204U (zh) 2021-07-09 2021-07-09 吸能压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65860.1U CN215553204U (zh) 2021-07-09 2021-07-09 吸能压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53204U true CN215553204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24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65860.1U Active CN215553204U (zh) 2021-07-09 2021-07-09 吸能压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532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069773A1 (en) Impact absorber
CN202783043U (zh) 一种汽车吸能盒
US9919721B2 (en) Front suspension system having overload protection
WO2015015747A1 (ja) 鉄道車両用衝突エネルギー吸収装置および鉄道車両
CN105151075A (zh) 一种吸能装置及具有该吸能装置的轨道车辆
CN108146463B (zh) 蜂窝吸能装置
CN106458119A (zh) 车体抗撞结构
CN205168530U (zh) 一种吸能装置及具有该吸能装置的轨道车辆
CN112389487B (zh) 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
CN109591739A (zh) 一种汽车前安全防撞梁
CN104691467A (zh) 碰撞复合吸能装置和用途
CN215553204U (zh) 吸能压溃装置
CN110539773B (zh) 一种碰撞界面吸能装置及轨道列车
JP2007237944A (ja) 複合構造材
CN105172827A (zh) 具有限位装置的车钩后置式压溃管
EP3357785B1 (en)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and rail vehicle having same
WO2022033270A1 (zh) 压溃管及轨道交通车辆车钩缓冲吸能装置、轨道车辆
CN214355894U (zh)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碰撞缓冲装置
CN214929739U (zh) 一种集成式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CN209479772U (zh) 一种车辆纵梁吸能盒
CN214929738U (zh) 一种缓冲压溃装置及车钩
KR20090101725A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CN215244873U (zh) 后置多级压溃吸能机构、车钩缓冲装置及轨道车辆
CN215621842U (zh) 一种车身前纵梁碰撞吸能结构
KR20110032870A (ko) 복수의 충돌에너지 흡수단계를 갖는 차량의 충돌에너지 흡수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66111 South of Xinye Road and West of Herong Road,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RRC Brake System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66111 Qingdao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on the south side of Xinye Road and on the west side of Herong Road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SR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