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27894U - 极耳连接结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极耳连接结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27894U
CN215527894U CN202120907009.6U CN202120907009U CN215527894U CN 215527894 U CN215527894 U CN 215527894U CN 202120907009 U CN202120907009 U CN 202120907009U CN 215527894 U CN215527894 U CN 2155278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sheet
tab
tabs
connection structure
utmost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0700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0700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278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278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278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极耳连接结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包括: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与第一金属片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极耳组,抵持于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之间,且极耳组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依次叠设的极耳;其中,第一金属片、至少两个极耳以及第二金属片能够供外部的搅拌机构依次穿设并高温搅拌,以在熔融后形成连接。电池模组包括极耳连接结构,电池包包括电池模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至少两个极耳之间直接形成导通,则电流能够直接从极耳之间流过,至少两个极耳之间无需设置额外的汇流排即可实现导通,更无需在汇流排上开设穿孔,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使得极耳连接结构能够满足大电流快充的需求。

Description

极耳连接结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极耳连接结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一般的,多个电芯通过激光焊接技术将极耳焊接于汇流排上,实现多个电芯的串并联,从而组成电池模组。其中,受限于激光焊接功率,一般激光焊接的有效焊接深度在2mm以下,那么,汇流排上最多能够焊接两层极耳,在焊接两层以上极耳时,会出现虚焊问题,从而引起安全问题;如此,汇流排上最多能够焊接两层极耳,使得汇流排的载流能力十分有限。并且,极耳一般在穿过汇流排的穿孔后再焊接于汇流排上,穿孔的设置,减小了汇流排的有效过流面积,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汇流排的载流能力。以上,汇流排的载流能力有限,无法满足人们对大电流快充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极耳连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汇流排的载流能力有限导致无法实现大电流快充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极耳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金属片;
第二金属片,与第一金属片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
极耳组,抵持于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之间,且极耳组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依次叠设的极耳;
其中,第一金属片、至少两个极耳以及第二金属片能够供外部的搅拌机构依次穿设并高温搅拌,以在熔融后形成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金属片、至少两个极耳以及第二金属片沿第一方向依次叠设,焊接时,外部的搅拌机构依次穿过第一金属片、至少两个极耳以及第二金属片,并进行高温搅拌,使得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以及多个极耳在高温状态下熔融在一起,并在固化后形成连接,如此,通过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的设置,使得至少两个极耳之间直接形成导通,则电流能够直接从极耳之间流过,至少两个极耳之间无需设置额外的汇流排即可实现导通,更无需在汇流排上开设穿孔,提高了至少两个极耳之间的有效过流面积,从而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使得极耳连接结构能够满足大电流快充的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极耳组包括至少三个沿第一方向依次叠设于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之间的极耳。
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至少三个极耳能够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导通,提高了能够形成导通的极耳的层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多个极耳之间的载流能力,使得极耳连接结构能够满足大电流快充的需求;并且,避免出现多个极耳之间出现虚焊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多个极耳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片和/或第二金属片设置为铝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铝片的熔点较低,较易在高温状态下与极耳熔融在一起,从而有助于实现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以及极耳之间的连接,且还有助于至少两个极耳之间的连接和导通;此外,铝片的设置还使得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能够作为吸热载体,在焊接时,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吸收焊接时产生的热量,防止热量通过极耳传导至电芯本体上,从而实现对电芯的保护,避免电芯过热而导致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片沿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设置为大于0.5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于0.5mm厚的第一金属片贴合于极耳组一侧的极耳上,避免搅拌机构高速旋转焊接时将极耳撕扯出第一金属片外而导致极耳受损,从而实现对极耳的保护;并且,第一金属片贴合极耳,实现对极耳的支撑作用,还防止极耳在焊接后出现回弹的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金属片沿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设置为大于0.5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于0.5mm厚的第二金属片贴合于极耳组另一侧的极耳上,在搅拌机构依次穿设第一金属片、极耳以及第二金属片并搅拌时,第二金属片能够实现对极耳的支撑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极耳供外部的搅拌机构高温搅拌时的搅拌轨迹为环状的焊接轨迹,且极耳上具有一个焊接轨迹或至少两个间隔分布的焊接轨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状的焊接轨迹的设计,使得搅拌机构能够充分地将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以及极耳高温熔融在一起,从而加强极耳连接结构的连接强度。并且,当焊接轨迹设置为一个时,简化了搅拌机构搅拌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以及极耳的操作,从而有助于提高第一金属片、至少两个极耳以及第二金属片之间的焊接效率;当焊接轨迹设置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焊接轨迹间隔分布,使得极耳的多处与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形成焊接,且至少两个极耳的多处也形成焊接,从而提高了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以及极耳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也提高了至少两个极耳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至少两个极耳之间的导通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极耳包括依次形成弯折连接的连接部和汇流部,连接部用于连接电芯本体,且至少两个极耳的连接部围设于第二金属片;至少两个极耳的汇流部沿第一方向依次叠设于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之间,且能够供外部的搅拌机构依次穿设并高温搅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极耳包括依次形成连接的连接部和汇流部,使得极耳能够与电芯本体形成连接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多个极耳的依次叠设和连接,保证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极耳组设置为一组;或者,极耳组设置为至少两组,至少两组极耳组间隔分布,且至少两组极耳组上的第一金属片形成一体连接或分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极耳组设置为一组时,电流直接通过极耳流通,提高了电流的流通能力,从而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从而满足对于大电流快充功能的需求;当极耳组设置为至少两组时,至少两组极耳组上的第一金属片形成一体连接或分体连接,此时,第一金属片作为汇流排,即,第一金属片作为至少两组极耳组之间的电流载体,实现了至少两组极耳组之间的电流流通,且第一金属片上无需开孔,提高了第一金属片的有效过流面积,从而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有助于极耳连接结构实现大电流快充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极耳连接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电池模组的至少两个极耳之间直接形成导通,则电流能够直接从极耳之间流过,至少两个极耳之间无需设置额外的汇流排即可实现导通,更无需在汇流排上开设穿孔,提高了至少两个极耳之间的有效过流面积,从而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使得电池模组能够满足大电流快充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模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电池模组的至少两个极耳之间直接形成导通,则电流能够直接从极耳之间流过,提高了电池模组的载流能力,使得电池包能够满足大电流快充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极耳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极耳连接结构的第一金属片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极耳连接结构的第一金属片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极耳连接结构的第一金属片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极耳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极耳连接结构的第一金属片的俯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第一金属片;20-第二金属片;30-极耳组;31-极耳;31a-正极耳;31b-负极耳;311-连接部;312-汇流部;M-焊接轨迹;Z-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耳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金属片10、第二金属片20以及极耳组30。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沿第一方向Z间隔分布,极耳组30抵持于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之间,即,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压在极耳组30沿第一方向Z上的相对两侧。极耳组30包括至少两个极耳31,至少两个极耳31沿第一方向Z依次叠设于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之间;其中,第一金属片10压在极耳组30沿第一方向Z上一侧的极耳31上,且第二金属片20压在极耳组30沿第一方向Z上另一侧的极耳31上,使得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沿第一方向Z依次叠设,则至少两个极耳31被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沿第一方向Z压紧并贴合在一起,有助于多个极耳31在焊接后形成连接。
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能够供外部的搅拌机构依次穿设并高温搅拌,以在熔融后形成连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进行焊接工作时,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沿第一方向Z依次叠设,外部的搅拌机构沿第一方向Z依次穿过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并高温状态下进行搅拌,此时,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被搅拌的部分处于熔融状态且熔融在一起,当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被搅拌的部分固化后,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相互连接在一起,即,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形成焊接。其中,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被搅拌的部分熔融在一起并形成连接,提高了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多个极耳31之间的导通状态,使得电流能够直接极耳31流通于多个极耳31之间,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这里,外部的搅拌机构进行搅拌时,至少两个极耳31被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沿第一方向Z压紧并贴合在一起,使得至少两个极耳31被搅拌的部分能够更好地熔融在一起,提高了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的贴合设置,能够有助于减小搅拌机构搅拌焊接时产生的压力,从而减缓搅拌机构搅拌时对极耳31的损伤,从而实现对极耳31的保护。
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电芯包括电芯本体和设于电芯本体上的极耳31,至少两个极耳31形成连接,即,使得至少两个电芯本体之间形成串并联,从而使得至少两个电芯之间组合形成电池模组,并且,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直接形成连接,这样,使得电流能够直接通过极耳31,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从而提高了至少两个电芯之间的电流流通能力,从而还有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大电流快充的实现。
本实施例中,极耳31能够设置为正极耳31a或负极耳31b;则极耳组30包括至少两个正极耳31a,或者,极耳组30包括至少两个负极耳31b,或者,极耳组30包括至少一个正极耳31a和至少一个负极耳31b。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沿第一方向Z依次叠设,焊接时,外部的搅拌机构依次穿过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并进行高温搅拌,使得第一金属片10、第二金属片20以及多个极耳31在高温状态下熔融在一起,并在固化后形成连接,如此,通过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的设置,使得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直接形成导通,则电流能够直接从极耳31之间流过,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无需设置额外的汇流排即可实现导通,更无需在汇流排上开设穿孔,提高了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的有效过流面积,从而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使得极耳连接结构能够满足大电流快充的需求。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极耳组30包括至少三个极耳31,至少三个极耳31沿第一方向Z依次叠设于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之间,焊接时,外部的搅拌机构依次穿过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三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并进行高温搅拌,至少三个极耳31被搅拌并高温熔融在一起,从而形成连接和导通。如此,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的设置,使得至少三个极耳31能够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导通,相比于常规的汇流排设置,提高了能够形成导通的极耳31的层数,进一步提高了多个极耳31之间的电流流通能力,即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使得极耳连接结构能够满足大电流快充的需求;并且,搅拌机构依次穿过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三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并进行高温搅拌,使得多个极耳31之间被搅拌的部分高温熔融在一起,并在固化后形成连接,避免出现多个极耳31之间出现虚焊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多个极耳31之间的连接强度。
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至少三个极耳31能够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导通,提高了能够形成导通的极耳31的层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多个极耳31之间的载流能力,使得极耳连接结构能够满足大电流快充的需求;并且,避免出现多个极耳31之间出现虚焊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多个极耳31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三个极耳31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导通,使得多个电芯能够直接形成导通,并形成串并联,有助于电池模组的组成。此外,一般的,至少三个极耳31和第一金属片10层叠后沿第一方向Z上的厚度大于2mm,如此,搅拌机构能够穿设于超过2mm厚度的第一金属片10和极耳31,从而能够实现多个极耳31的层叠连接。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极耳组30包括四个极耳31,四个极耳31依次叠设于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之间。四个极耳31包括两个正极耳31a和两个负极耳31b,如图1所示,以第一方向Z为竖直方向为例进行说明,两个负极耳31b层叠设于第二金属片20的顶部,且两个正极耳31a依次叠设于负极耳31b的顶部,且第一金属片10叠设于正极耳31a的顶部,即,第一金属片10、两个正极耳31a、两个负极耳31b以及第二金属片20沿竖直方向依次叠设;焊接时,搅拌机构依次穿过第一金属片10、两个正极耳31a、两个负极耳31b以及第二金属片20,并进行高温搅拌,从而使得两个正极耳31a和两个负极耳31b形成连接,从而使得四个电芯形成串并联。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Z为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的分布方向,且不唯一限定为竖直方向,在极耳连接结构的实际放置视图中,第一方向Z还可以设置为水平方向或与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形成大于0°的夹角。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极耳组30还可以设置为包括三个极耳31、五个极耳31、六个极耳31等,此处不唯一限定极耳31的数量。并且,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极耳组30的极耳31全部为正极耳31a;或者,极耳组30的极耳31全部为负极耳31b;或者,极耳组30的极耳31一部分为正极耳31a且另一部分为负极耳31b,且正极耳31a和负极耳31b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并不唯一限定正极耳31a和负极耳31b均为两个,事实上,正极耳31a还可以设置为一个、三个等,且负极耳31b也可以对应设置为三个、一个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片10和/或第二金属片20设置为铝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铝片的设置,使得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在搅拌机构搅拌时能够与极耳31同时处于熔融状态,并在固化后与极耳31形成连接,从而保证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的连接、导通状态;并且,相比于其他金属,铝片的熔点较低,较易在高温状态下与极耳31熔融在一起,从而有助于实现第一金属片10、第二金属片20以及极耳31之间的连接,且还有助于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的连接和导通;此外,铝片的设置还使得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能够作为吸热载体,在焊接时,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吸收焊接时产生的热量,防止热量通过极耳31传导至电芯本体上,从而实现对电芯的保护,避免电芯过热而导致损坏。
当然,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第一金属片10和/或第二金属片20还可以设置为熔点和铝片相近的铝合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片10沿第一方向Z上的厚度设置为大于0.5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于0.5mm厚的第一金属片10贴合于极耳组30一侧的极耳31上,避免搅拌机构高速旋转焊接时将极耳31撕扯出第一金属片10外而导致极耳31受损,从而实现对极耳31的保护;并且,第一金属片10贴合极耳31,实现对极耳31的支撑作用,还防止极耳31在焊接后出现回弹的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金属片20沿第一方向Z上的厚度设置为大于0.5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大于0.5mm厚的第二金属片20贴合于极耳组30另一侧的极耳31上,在搅拌机构依次穿设第一金属片10、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并搅拌时,第二金属片20能够实现对极耳31的支撑作用。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的实际厚度可以根据实际的工艺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比如,厚度可以设置为0.6mm、0.7mm、0.8mm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在本实施例中,极耳31供外部的搅拌机构高温搅拌时的搅拌轨迹为焊接轨迹M,该焊接轨迹M呈环状,且极耳31上具有至少两个焊接轨迹M,至少两个焊接轨迹M间隔分布。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搅拌机构沿第一方向Z依次穿设于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并呈环形旋转搅拌,实现第一金属片10、第二金属片20以及极耳31的连接;其中,搅拌机构旋转时形成的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Z。如此,第一金属片10、第二金属片20以及极耳31上供外部的搅拌机构搅拌时均形成有环状的焊接轨迹M,其中,图2中示意了第一金属片10上的至少两个焊接轨迹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状的焊接轨迹M的设计,使得搅拌机构能够充分地将第一金属片10、第二金属片20以及极耳31高温熔融在一起,从而加强极耳连接结构的连接强度;并且,至少两个焊接轨迹M间隔分布,使得极耳31的多处与第一金属片10、第二金属片20形成焊接,且至少两个极耳31的多处也形成焊接,从而提高了第一金属片10、第二金属片20以及极耳3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也提高了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的导通状态。
其中,本实施例中,焊接轨迹M呈圆环状。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极耳31包括片状的连接部311和片状的汇流部312,连接部311和汇流部312依次形成弯折连接。连接部311用于连接电芯的电芯本体,且至少两个极耳31的连接部311围设于第二金属片20。极耳31的汇流部312相对于连接部311弯折,且至少两个极耳31的汇流部312沿第一方向Z依次叠设于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之间;其中,第一金属片10压在极耳组30一侧的汇流部312上,且第二金属片20压在极耳组30另一侧的汇流部312上,则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汇流部312以及第二金属片20沿第一方向Z依次叠设。如此,焊接时,外部的搅拌机构依次穿过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汇流部312以及第二金属片20,并进行高温搅拌,从而使得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汇流部312以及第二金属片20形成连接,则至少两个汇流部312形成连接且导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极耳31包括依次形成连接的连接部311和汇流部312,使得极耳31能够与电芯本体形成连接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多个极耳31的依次叠设和连接,保证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其中,极耳31的汇流部312在相对于连接部311弯折后叠设于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之间,则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的设置,防止汇流部312在形成焊接后相对于连接部311回弹。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极耳组30设置为一组,该组极耳31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Z依次叠设的极耳31,至少两个极耳31叠设于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之间。此时,电流直接通过极耳31流通,提高了电流的流通能力,从而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从而满足对于大电流快充功能的需求。
实施例二: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极耳31上形成有一个环状的焊接轨迹M,相应的,如图3所示,第一金属片10上也具有一个环状的焊接轨迹M,一个焊接轨迹M的设置,简化了搅拌机构搅拌第一金属片10、第二金属片20以及极耳31的操作,从而有助于提高第一金属片10、至少两个极耳31以及第二金属片20之间的焊接效率。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焊接轨迹M呈环状且呈方形。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四: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以及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极耳组30设置为至少两组,至少两组极耳组30间隔分布;每组极耳组30都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Z依次叠设的极耳31,且每组极耳组30的至少两个极耳31都沿第一方向Z叠设于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之间。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焊接时搅拌机构依次穿设于第一金属片10、极耳组30以及第二金属片20,并进行高温搅拌,使得第一金属片10和极耳组30形成熔融连接,从而使得第一金属片10和极耳组30形成导通,并且,至少两组极耳组30上的第一金属片10形成一体连接或分体连接,此时,第一金属片10作为汇流排,即,第一金属片10作为至少两组极耳组30之间的电流载体,实现了至少两组极耳组30之间的电流流通,且第一金属片10上无需开孔,提高了第一金属片10的有效过流面积,从而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有助于极耳连接结构实现大电流快充的功能;其中,一组极耳组30的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的电流能够直接通过极耳31,相邻两组极耳组30之间的电流能够通过第一金属片10流通。
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当至少两个极耳31的距离较近时,至少两个极耳31形成一组极耳组30,并沿第一方向Z依次叠设于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之间,此时,电流直接流通于一组极耳组30的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当至少两个极耳31的距离较远时,至少两个极耳31形成至少两组极耳组30,两组极耳组30之间通过第一金属片10形成导通,则第一金属片10作为汇流排来实现两组极耳组30之间的电流流通;以上,均能够提高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从而有助于极耳连接结构实现大电流快充的功能。其中,至少两个极耳31的距离较近或较远,可以根据至少两个极耳31是否能够叠设形成一组极耳组30作为依据分类,比如,当两个极耳31无法完好叠设于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之间时,则可认为该两个极耳31的距离较远,当两个极耳31能够依次叠设于第一金属片10和第二金属片20之间时,则可认为该两个极耳31的距离较近。
实施例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极耳连接结构。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极耳连接结构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中的极耳连接结构相同,具体请参阅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中极耳连接结构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电池模组的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直接形成导通,则电流能够直接从极耳31之间流过,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无需设置额外的汇流排即可实现导通,更无需在汇流排上开设穿孔,提高了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的有效过流面积,从而提高了极耳连接结构的载流能力,使得电池模组能够满足大电流快充的需求。
实施例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模组。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与实施例五中的电池模组相同,具体请参阅实施例五中电池模组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电池模组的至少两个极耳31之间直接形成导通,则电流能够直接从极耳31之间流过,提高了电池模组的载流能力,使得电池包能够满足大电流快充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金属片;
第二金属片,与所述第一金属片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
极耳组,抵持于所述第一金属片和所述第二金属片之间,且所述极耳组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叠设的极耳;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片、至少两个所述极耳以及所述第二金属片能够供外部的搅拌机构依次穿设并高温搅拌,以在熔融后形成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组包括至少三个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叠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片和所述第二金属片之间的所述极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片和/或所述第二金属片设置为铝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片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设置为大于0.5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片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设置为大于0.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供外部的搅拌机构高温搅拌时的搅拌轨迹为环状的焊接轨迹,且所述极耳上具有一个所述焊接轨迹或至少两个间隔分布的所述焊接轨迹。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包括依次形成弯折连接的连接部和汇流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电芯本体,且至少两个所述极耳的所述连接部围设于所述第二金属片;至少两个所述极耳的所述汇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叠设于所述第一金属片和所述第二金属片之间,且能够供外部的搅拌机构依次穿设并高温搅拌。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极耳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组设置为一组;或者,所述极耳组设置为至少两组,至少两组所述极耳组间隔分布,且至少两组所述极耳组上的所述第一金属片形成一体连接或分体连接。
9.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极耳连接结构。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120907009.6U 2021-04-28 2021-04-28 极耳连接结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Active CN2155278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07009.6U CN215527894U (zh) 2021-04-28 2021-04-28 极耳连接结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07009.6U CN215527894U (zh) 2021-04-28 2021-04-28 极耳连接结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27894U true CN215527894U (zh) 2022-01-14

Family

ID=79803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07009.6U Active CN215527894U (zh) 2021-04-28 2021-04-28 极耳连接结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2789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4668A (zh) * 2022-03-31 2022-07-29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串并联切换装置、电池包和车辆
CN114824670A (zh) * 2022-05-24 2022-07-29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4668A (zh) * 2022-03-31 2022-07-29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串并联切换装置、电池包和车辆
CN114824670A (zh) * 2022-05-24 2022-07-29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114824670B (zh) * 2022-05-24 2023-09-22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85387B1 (ko) 내구성이 우수한 배터리팩
CN203326006U (zh) 电池模块
CN215527894U (zh) 极耳连接结构、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100528453C (zh) 不同金属薄板的焊接方法、双金属薄板接合元件、电气设备和电气设备组件
KR101110406B1 (ko) 전지 셀 및 전원 공급 장치
JP6531216B2 (ja) バイメタルタブを用いて安全性を改善させ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2209769B1 (ko) 배터리 모듈
JP2011228302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車両
KR102209773B1 (ko) 배터리 모듈
KR20100096200A (ko) 이차전지용 집전단자판, 이차전지 및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CN102097511B (zh) 分段焊接的封装组件
KR100322098B1 (ko) 2차 전지
CN108428820A (zh) 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
CN111509180B (zh) 一种极耳导通的锂电池电芯
CN217158544U (zh) 一种圆柱电池连接片、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03967146U (zh) 动力软包锂离子单电芯结构及其组成的锂离子电池组
CN209312885U (zh) 一种电池转接片结构
CN207818656U (zh) 二次电池
CN217655970U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动力电池
CN202930471U (zh) 用于动力电池组极板式电芯连接的大电流铜镍排
CN211654897U (zh) 一种模块化软包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CN211654899U (zh) 一种软包电池模块及用电设备
CN113451637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5943146B2 (ja) 二次電池の集電構造及び二次電池の集電構造形成方法
CN218827672U (zh) 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