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94983U - 电容触控显示屏 - Google Patents

电容触控显示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94983U
CN215494983U CN202121635424.7U CN202121635424U CN215494983U CN 215494983 U CN215494983 U CN 215494983U CN 202121635424 U CN202121635424 U CN 202121635424U CN 215494983 U CN215494983 U CN 215494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screen
touch display
capacitive touch
electrode line
tou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354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俊德
陈运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354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949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94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94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容触控显示屏,包括玻璃盖板和液晶面板,玻璃盖板上具有触控面,触控面上具有可视区域和设于所述可视区域的边缘位置的非可视区域,可视区域上设有驱动电极线和接收电极线,非可视区域设有信号传输线路,驱动电极线和接收电极线相互绝缘设置并且均与信号传输线路电性连接,液晶面板盖设于玻璃盖板的触控面上。本申请提供的电容触控显示屏采用在玻璃盖板的触控面上设置驱动电极线和接收电极线的结构替换了原有技术中的两层透明导电薄膜,免除了传统的两层透明导电薄膜的使用,既可有效降低电容触控显示屏的生产成本,也可有效减少了电容触控显示屏的厚度,使电容触控显示屏变得更加轻薄。

Description

电容触控显示屏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触摸屏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容触控显示屏。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智能交互显示设备种类越来越多,而随着电容方案的快速发展,窄边框的整机设计越来越多得到人们的青睐,电容触控技术的交互智能产品也越来越多。
目前,大尺寸的电容屏现基本使用SNW(纳米银丝)导电膜材实现触控功能。现有的触控屏结构是GFF结构,即先在一层透明导电薄膜上做驱动电极,再在另一层透明导电薄膜上做接收电极,随后通过光学胶将两层透明导电薄膜与玻璃盖板、液晶面板及背光模块相连接,形成触控显示屏。由于透明导电薄膜价格高,导致触控屏生产成本大,且透明导电薄膜存在一定的厚度,还增加了整机的整体厚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触控显示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触摸屏生产成本高且厚度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容触控显示屏,所述电容触控显示屏包括玻璃盖板和液晶面板,所述玻璃盖板上具有触控面,所述触控面上具有可视区域和设于所述可视区域的边缘位置的非可视区域,所述可视区域上设有驱动电极线和接收电极线,所述非可视区域设有信号传输线路,所述驱动电极线和所述接收电极线相互绝缘设置并且均与所述信号传输线路电性连接,所述液晶面板盖设于所述玻璃盖板的所述触控面上。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电容触控显示屏,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电容触控显示屏采用在玻璃盖板的触控面上设置驱动电极线和接收电极线的结构替换了原有技术中的两层透明导电薄膜,免除了传统的两层透明导电薄膜的使用,既可有效降低电容触控显示屏的生产成本,也可有效减少了电容触控显示屏的厚度,使电容触控显示屏变得更加轻薄;再者,通过减少两层透明导电薄膜结构,免除了透明导电薄膜在整体电容触控显示屏上的贴合工序,简化了生产流程,提高电容触控显示屏的生产效率。
可选地,所述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光学胶层,所述光学胶层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玻璃盖板的所述触控面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晶面板和玻璃盖板通过光学胶层粘接起来,形成组成电容触控显示屏的整体基础;光学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可满足通透性要求。
可选地,所述光学胶层包覆所述驱动电极线和所述接收电极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起到驱动电极线和接收电极线的固定作用。
可选地,所述光学胶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30μ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确保玻璃盖板与液晶面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的前提下,可将光学胶层的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光学胶层的厚度过大而导致电容触控显示屏的整体厚度增大。
可选地,所述驱动电极线和所述接收电极线的直径范围为1μm-10μ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确保上述电容触控显示屏能够形成良好的触控回路,提高触控性能,同时可确保驱动电极线和接收电极线能够被光学胶层有效包覆,从而有效将驱动电极线和接收电极线固定。
可选地,所述信号传输线路包括金属盘,所述驱动电极线和所述接收电极线均与所述金属盘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驱动电极线和接收电极线上的触控信号能够经金属盘顺利到达外部触控单元,满足信号传输要求。
可选地,所述信号传输线路还包括多条连接线,所述金属盘具有多个锡盘,一所述驱动电极线通过一所述连接线与一所述锡盘电性连接,一所述接收电极线通过一所述连接线与一所述锡盘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实现驱动电极线和接收电极线与金属盘上电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FPC板,所述信号传输线路通过所述FPC板与外部触控单元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FPC板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使金属盘与外部触控单元良好地连接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液晶面板背向所述玻璃盖板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背光模块产生可见光,所产生的可见光透过液晶面板和玻璃盖板向外射出,背光模块为电容触控显示屏的发光光源。
可选地,所述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屏幕支架,所述玻璃盖板和所述背光模块均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屏幕支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屏幕支架可有效支撑玻璃盖板和背光模块,从而可有效提高电容触控显示屏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容触控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电容触控显示屏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提供的电容触控显示屏去掉液晶面板和背光模块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玻璃盖板100、触控面110;
液晶面板200;
交叉网络300、驱动电极线310、接收电极线320;
背光模块400;
光学胶层500;
信号传输线路600、金属盘610、锡盘611、连接线620;
FPC板700;
屏幕支架8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现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容触控显示屏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3,一种电容触控显示屏,包括玻璃盖板100和液晶面板200,玻璃盖板100上具有触控面110,触控面110上具有可视区域111和设于可视区域111的边缘位置的非可视区域112,可视区域111上设有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非可视区域112设有信号传输线路600,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相互绝缘设置并且均与信号传输线路600电性连接,驱动电极线310与接收电极线320相叠合形成交叉网络300,交叉网络300用于形成在电容触控显示屏内的等效电容,液晶面板200盖设于玻璃盖板100的触控面110上。驱动电极线310用于发出低电压高频信号,接收电极线320用于接收驱动电极线310所发出的低电压高频信号并形成稳定的电流,交叉网络300则可用于检测触摸点,液晶面板200则用于决定投射出的亮度、对比度、色彩,以显示在电容触控显示屏上的画面。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极线310为X通道线路,接收电极线320为Y通道线路,玻璃盖板100的触控面110上设有平行设置的多条驱动电极线310,以及平行设置的多条接收电极线320,交叉网络300则为各驱动电极线310和各接收电极线320所形成的XY网络。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可以为漆包线,可通过3D打印技术在触控屏上打印形成,漆包线由导体和绝缘层两部分组成,以实现驱动电极线310与接收电极线320相互绝缘。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具体示例中,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之间设有绝缘层,以实现驱动电极线310与接收电极线320相互绝缘,其中,绝缘层可通过在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之间涂覆绝缘涂料形成,也可通过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之间灌注绝缘胶形成,还可采用预制的绝缘膜片作为上述绝缘层。
本申请中的电容触控显示屏为投射式电容触控屏,具有投光率高、反应速度快、寿命长等优点,驱动电极线310发出低压高频信号,接收电极线320接收该低压高频信号并形成稳定的电流,当人体接触电容触控显示屏时,由于人体接地,手指与电容触控显示屏就形成一个等效电容,而低压高频信号可以通过这一等效电容流入地线,这样,接收电极线320所接收的电荷量减小,而当手指越靠近驱动电极线310时,电荷减小越明显,最后根据接收电极线320所接收的电流强度来确定所触碰的点。在触摸检测时,电容触控显示屏检测交叉网络300上的横向阵列与纵向阵列,根据等效电容在触摸前后的电容变化,分别确定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然后组合成平面的触摸坐标。等效电容的扫描方式,相当于把触摸屏上的触摸点分别投影到X轴方向和Y轴方向,然后分别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计算出坐标,最后组合成触摸点的坐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电容触控显示屏采用在玻璃盖板100的触控面110上设置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的结构替换了原有技术中的两层透明导电薄膜,免除了传统的两层透明导电薄膜的使用,即可有效降低电容触控显示屏的生产成本,也可有效减少了电容触控显示屏的厚度,使电容触控显示屏变得更加轻薄;再者,通过减少两层透明导电薄膜结构,免除了透明导电薄膜在整体电容触控显示屏上的贴合工序,简化了生产流程,提高电容触控显示屏的生产效率。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光学胶层500,光学胶层500设置在液晶面板200与玻璃盖板100的触控面110之间,可以理解地,液晶面板200通过光学胶粘接于玻璃盖板100的触控面110上。光学胶层500采用OCA(Optically ClearAdhesive)光学胶,具有高清澈、高透光性(全光穿透率>99%)、高黏着力、耐水性、耐高温、抗紫外线灯、厚度可控等优点,可提供均匀的间距,长时间使用不会产生黄化(黄变)、剥离及变质的问题,满足电容触控显示屏的透光要求。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光学胶层500包覆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光学胶层500既作为玻璃盖板100与液晶面板200之间的连接介质,同时还可有效起到固定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的作用。
具体地,为满足玻璃盖板100与液晶面板2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光学胶层50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30μm,例如,光学胶层500的厚度为30μm、40μm或50μm。
再进一步地,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的直径范围为1μm-10μm,例如,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的直径为1μm、5μm或10μm,可确保上述电容触控显示屏能够形成良好的触控回路,提高触控性能。此时,包裹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的光学胶层500的厚度为驱动电极线310的直径和接收电极线320的直径之和的三倍以上,使得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被光学胶层500有效包覆,从而确保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固定在光学胶层500中。例如,当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的直径均为1μm时,光学胶层500的厚度为30μm;又如,当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的直径均为10μm时,光学胶层500的厚度为60μm;当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的直径均为5μm时,光学胶层500的厚度为40μm。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传输线路600包括金属盘610,驱动电极线310和接收电极线320均与金属盘610电性连接。金属盘610用于与外部触控单元电性连接。外部触控单元用于接收驱动电极线310以及接收电极线320上的触屏信号,并对触屏信号进行处理;金属盘610使触控信号能够顺利到达外部触控单元,满足信号传输要求。其中,金属盘610的形成方法如下:在玻璃盖板100一侧镀上金属层,在金属层上刻蚀或激光加工形成金属盘610,具体地,电容触控显示屏的显示图像从玻璃盖板100的可视区域111中透出,金属盘610则设置在玻璃盖板100的非可视区域112内,隐藏在电容触控显示屏的内部。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信号传输线路600还包括多条连接线620,金属盘610具有多个锡盘611,一驱动电极线310通过一连接线620与一锡盘611电性连接,一接收电极线320通过一连接线620与一锡盘611电性连接。不同驱动电极线310和不同接收电极线320对应的连接线620和锡盘611均不相同。即,驱动电极线310、连接线620和锡盘611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接收电极线320、连接线620和锡盘611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连接线620置于玻璃盖板100的触控面110的非可视区域112,这样可不影响电容触控显示屏的画面显示。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FPC板700(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信号传输线路600通过FPC板700与外部触控单元电性连接,可以理解地,金属盘610通过FPC板700与外部触控单元电性连接。FPC板700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在本实施例中,FPC板700的占用空间较小,可满足在电容触控显示屏内的空间要求,可使外部触控单元与金属盘610良好地连接在一起。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背光模块400,背光模块400设置于液晶面板200背向玻璃盖板100的一侧。背光模块400产生可见光,所产生的可见光透过液晶面板200和玻璃盖板100向外射出,背光模块400为电容触控显示屏的发光光源。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屏幕支架800,玻璃盖板100和背光模块400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屏幕支架800上,屏幕支架800可有效支撑电容触控显示屏,从而可有效提高电容触控显示屏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容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触控显示屏包括玻璃盖板和液晶面板,所述玻璃盖板上具有触控面,所述触控面上具有可视区域和设于所述可视区域的边缘位置的非可视区域,所述可视区域上设有驱动电极线和接收电极线,所述非可视区域设有信号传输线路,所述驱动电极线和所述接收电极线相互绝缘设置并且均与所述信号传输线路电性连接,所述液晶面板盖设于所述玻璃盖板的所述触控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光学胶层,所述光学胶层设置在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玻璃盖板的所述触控面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胶层包覆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接收电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胶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30μ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容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线和所述接收电极线的直径范围为1μm-10μ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线路包括金属盘,所述驱动电极线和所述接收电极线均与所述金属盘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容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线路还包括多条连接线,所述金属盘具有多个锡盘,一所述驱动电极线通过一所述连接线与一所述锡盘电性连接,一所述接收电极线通过一所述连接线与一所述锡盘电性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FPC板,所述信号传输线路通过所述FPC板与外部触控单元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设置于所述液晶面板背向所述玻璃盖板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触控显示屏还包括屏幕支架,所述玻璃盖板和所述背光模块均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屏幕支架上。
CN202121635424.7U 2021-07-16 2021-07-16 电容触控显示屏 Active CN215494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35424.7U CN215494983U (zh) 2021-07-16 2021-07-16 电容触控显示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35424.7U CN215494983U (zh) 2021-07-16 2021-07-16 电容触控显示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94983U true CN215494983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27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35424.7U Active CN215494983U (zh) 2021-07-16 2021-07-16 电容触控显示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949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65226B (zh) 透明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94272B (zh) 透明导电膜
CN106227394B (zh) 一种隐性盖板触摸屏及其生产方法
CN205900544U (zh) 柔性oled显示面板、柔性oled显示装置
CN102279684B (zh) 新型电极引线电容屏制造方法及其产品和触摸屏终端
CN201097040Y (zh) 超薄触摸屏液晶显示器
CN103295670B (zh) 透明导电膜
CN103165227A (zh) 透明导电膜及其连通方法
CN103279240A (zh) 触控面板
CN106020551A (zh) 柔性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TW201409336A (zh) 薄膜感應器、包含該感應器之電容觸控式螢幕及其製作方法與終端產品
CN206991268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US20210004099A1 (en) Touch display module,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3631455A (zh) 薄膜感应器、包含该感应器的电容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终端产品
CN107315497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211479096U (zh) 一种超窄边框的电容触摸屏及终端设备
CN107122074A (zh)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TW201243682A (e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5511685B (zh) 金属网电磁触控感应器、触控模组及触控电子装置
CN207541604U (zh)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器
CN206805509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206961098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215494983U (zh) 电容触控显示屏
CN211349322U (zh)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10244319U (zh) 触控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