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80901U - 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80901U
CN215480901U CN202121606270.9U CN202121606270U CN215480901U CN 215480901 U CN215480901 U CN 215480901U CN 202121606270 U CN202121606270 U CN 202121606270U CN 215480901 U CN215480901 U CN 2154809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
interface generator
fermentation
fermentation tank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0627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炳
孟为民
周政
王宝荣
杨高东
罗华勋
张锋
李磊
杨国强
田洪舟
曹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nstitute of Microinterfa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nstitute of Microinterfa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nstitute of Microinterfa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nstitute of Microinterfa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0627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809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809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809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包括发酵罐,所述发酵罐的侧面设置有用于是发酵原料回流的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内部设置有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所述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包括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和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所述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通过连通管道与所述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相连;所述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与CO进气管道相连;所述回流通道的底部连接有进料管道用于发酵原料进入到所述发酵罐中。通过在发酵罐的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回流通道,提高了发酵原料的利用率,避免了发酵原料的浪费;通过设置有气液联动式微界面机组,使得CO更容易被发酵原料更吸收,在生产过程中节约了资源。

Description

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乙醇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
背景技术
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的发酵工业产品。乙醇生产实现工业化始于19世纪末,至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染料、国防等行业,又是十分重要的清洁资源——乙醇。乙醇是指体积分数在99.5%以上的无水乙醇,可以与汽油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和达到不同辛烷值的调和乙醇汽油,是辛烷值调和的良好组分,还能够燃烧增氧作为汽油增氧剂的成分,在我国推广使用的E10汽油就是10%体积分数的乙醇和90%体积的汽油调和而成,因此乙醇作为清洁资源不仅可替代四乙基铅作汽油的防爆剂,还可制造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大大减少汽油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
乙醇的生产方法分为以植物系物质为原料的发酵法和以石油系物质为原料的化学合成法。发酵法乙醇生产是当今生物工业中基础最大的产业,主要利用玉米、稻谷、高粱、小麦、薯类等淀粉质原料、糖蜜等糖质原料和玉米芯等纤维质原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发酵、蒸馏而制取乙醇。
在工业生产上,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发酵法来生产乙醇,即基本上都是采用淀粉质原料、糖质原料或纤维质原料经发酵工艺来生产乙醇。据统计,我国约有95%以上的工厂是采用发酵法生产乙醇。随着食用和工业乙醇,特别是乙醇产业的发展和需求量的上升,原料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致使国内粮食供应日渐趋紧,导致粮食短缺物价急涨,影响了国家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定和谐。
现有技术中心,生产乙醇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发酵原料的利用率低,导致发酵原料的浪费。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本装置通过在发酵罐的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回流通道,将发酵罐未反应完全的发酵物回流至发酵罐的底部,提高了发酵原料的利用率,避免了发酵原料的浪费;通过在回流通道内部设置有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将CO破碎分散为微米级气泡,增大CO与发酵原料之间的相界传质面积,使得CO更容易被发酵原料吸收,在生产过程中节约了资源。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包括发酵罐,所述发酵罐的侧面设置有用于使发酵原料回流的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内部设置有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所述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包括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和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所述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通过连通管道与所述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相连;
所述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与CO进气管道相连;
所述回流通道的底部连接有进料管道用于发酵原料进入到所述发酵罐中。
现有技术中,CO发酵生产乙醇时,发酵原料的利用率低,由于发酵原料是粮食,粮食的生长周期较长,发酵原料的利用率低就造成了浪费,直接影响了国内粮食供应。因此,现有技术中CO与发酵原料反应会耗费大量资源,在资源上造成了浪费。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发酵罐的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回流通道,将发酵罐未反应完全的发酵物回流至发酵罐的底部,提高了发酵原料的利用率,避免了发酵原料的浪费;通过在回流通道内部设置有气液联动式微界面机组,将CO破碎分散为微米级气泡,增大CO与发酵原料之间的相界传质面积,使得CO更容易被发酵原料更吸收,在生产过程中节约了资源。
本实用新型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设置在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的正上方,因为发酵原料中大多含有碎渣,会造成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上的微米级气泡的堵塞,当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堵塞时,关闭CO进气管道连接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的气体阀门,仅靠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里的气体和发酵原料通过管道自上而下冲刷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来清洗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当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堵塞问题解决后可以打开CO进气管道连接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的气体阀门,重新让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工作。
为了节省资源,也可以在运行时关闭或关小CO进气管道与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之间的气体阀门和循环泵,因为循环管道中的反应物料和气体会受重力和负压的影响穿过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这样就节省了CO送往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和循环泵的资源。
优选的,所述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的正下方。所述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之所以设置在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的正下方,是因为发酵原料中可能含有细小颗粒或残渣,会堵塞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当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堵塞时,关闭连接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的气体阀门,利用正上方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向下的发酵原料来冲刷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内部,冲刷后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不再堵塞可以打开气体阀门,正常工作。
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微界面发生器在本发明人在先专利中已有体现,如申请号CN201610641119.6、CN201610641251.7、CN201710766435.0、CN106187660、CN105903425A、CN109437390A、CN205833127U及CN207581700U的专利。在先专利CN201610641119.6中详细介绍了微米气泡发生器(即微界面发生器)的具体产品结构和工作原理,该申请文件中记载了“微米气泡发生器包括本体和二次破碎件、本体内具有空腔,本体上设有与空腔连通的进口,空腔的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敞开,其中空腔的横截面积从空腔的中部向空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减小;二次破碎件设在空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至少一个处,二次破碎件的一部分设在空腔内,二次破碎件与空腔两端敞开的通孔之间形成一个环形通道。微米气泡发生器还包括进气管和进液管。”从该申请文件中公开的具体结构可以知晓其具体工作原理为:液体通过进液管切向进入微米气泡发生器内,超高速旋转并切割气体,使气体气泡破碎成微米级别的微气泡,从而提高液相与气相之间的传质面积,而且该专利中的微米气泡发生器属于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
另外,在先专利201610641251.7中有记载一次气泡破碎器具有循环液进口、循环气进口和气液混合物出口,二次气泡破碎器则是将进料口与气液混合物出口连通,说明气泡破碎器都是需要气液混合进入,另外从后面的附图中可知,一次气泡破碎器主要是利用循环液作为动力,所以其实一次气泡破碎器属于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二次气泡破碎器是将气液混合物同时通入到椭圆形的旋转球中进行旋转,从而在旋转的过程中实现气泡破碎,所以二次气泡破碎器实际上是属于气液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其实,无论是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还是气液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都属于微界面发生器的一种具体形式,然而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微界面发生器并不局限于上述几种形式,在先专利中所记载的气泡破碎器的具体结构只是本实用新型微界面发生器可采用的其中一种形式而已。
此外,在先专利201710766435.0中记载到“气泡破碎器的原理就是高速射流以达到气体相互碰撞”,并且也阐述了其可以用于微界面强化反应器,验证本身气泡破碎器与微界面发生器之间的关联性;而且在先专利CN106187660中对于气泡破碎器的具体结构也有相关的记载,具体见说明书中第[0031]-[0041]段,以及附图部分,其对气泡破碎器S-2的具体工作原理有详细的阐述,气泡破碎器顶部是液相进口,侧面是气相进口,通过从顶部进来的液相提供卷吸动力,从而达到粉碎成超细气泡的效果,附图中也可见气泡破碎器呈锥形的结构,上部的直径比下部的直径要大,也是为了液相能够更好的提供卷吸动力。
由于在先专利申请的初期,微界面发生器才刚研发出来,所以早期命名为微米气泡发生器(CN201610641119.6)、气泡破碎器(201710766435.0)等,随着不断技术改进,后期更名为微界面发生器,现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微界面发生器相当于之前的微米气泡发生器、气泡破碎器等,只是名称不一样。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微界面发生器属于现有技术。
优选的,所述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的顶部设置有Y型管道,所述Y型管道一边连接有所述CO进气管道,另一边连接有所述发酵罐的顶部,用以将CO和所述发酵罐的顶部气体回收混合。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的顶部设置有Y型管道,Y型管道上端的两个短边管道分别连接有CO进气管道和发酵罐的顶部。发酵罐顶部由于负压的关系,会将未反应完全的气体通过Y型管道送至回流通道,经过回流通道后被送回发酵罐的底部继续发酵反应,节约了发酵原料和CO的用量。
优选的,所述回流通道的上端口与所述发酵罐顶部的液面平齐,所述回流通道的下端口设置在所述发酵罐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回流通道的外侧设置有循环泵用以将物料回流至所述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
优选的,所述CO进气管道和所述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所述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之间设置有气体阀门。
优选的,所述发酵罐的内部设置有多层错落设置的筛板用以降低液体流速和气泡上升速度。
优选的,所述发酵罐的顶端设置有气体出口用以将未反应完全的气体排出、所述发酵罐的另外一侧且平行于所述回流通道的上端口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发酵罐的底端设置有废料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在发酵罐的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回流通道,将发酵罐未反应完全的发酵物回流至发酵罐的底部,提高了发酵原料的利用率,避免了发酵原料的浪费;通过在回流通道内部设置有气液联动式微界面机组,将CO破碎分散为微米级气泡,增大CO与发酵原料之间的相界传质面积,使得CO更容易被发酵原料更吸收,在生产过程中节约了资源。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1-CO进气管道; 12-进料管道;
10-发酵罐; 101-气体回收口;
102-筛板; 104-出料口;
103-气体出口; 20-回流通道;
105-废料出口; 202-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
201-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 204-Y型管道
203-连通管道; 206-下端口;
205-上端口; 22-气体阀门;
21-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加清晰的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阐述,下面以具体实施例的形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发酵罐10、回流通道20,回流通道20的上端口205设置在发酵罐10的顶部,与发酵罐10内部上液面平齐,回流通道20的下端口206设置在发酵罐10的底部,把发酵原料通入发酵罐10底部,使得发酵原料可以更完全的反应,提高发酵原料的利用率。
回流通道20的里边设置有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由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1、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和连接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1和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的连通管道203这三部分组成。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设置在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1的正下方,主要是因为发酵原料中可能含有细小颗粒或残渣,会堵塞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当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堵塞时,关闭连接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的气体阀门22,利用正上方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1向下的发酵原料来冲刷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内部,冲刷后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不再堵塞可以打开气体阀门22,正常工作。
回流管道的外侧还设置有循环泵21,用以从回流通道20中抽取发酵原料送往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1。
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1的顶部设置有Y型管道204,Y型管道204一边连接有CO进气管道11,另一边连接有发酵罐10的顶部,用以将CO和所述发酵罐10的顶部气体回收混合。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1的顶部设置有Y型管道204,Y型管道204上端的两个短边管道分别连接有CO进气管道11和发酵罐10的顶部。发酵罐10顶部由于负压的关系,会将未反应完全的气体通过Y型管道204送至回流通道20,经过回流通道20后被送回发酵罐10的底部继续发酵反应,节约了发酵原料和CO的用量。
另一条CO进气管道11直接通入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中,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作为主要微界面发生器,将CO分散破碎为CO微气泡,提高了发酵原料与CO之间的相界传质面积,提高了CO的利用率及发酵原料的利用率。
两条CO进气管道11上均设置有气体阀门22,气体阀门22可以控制CO进入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1和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的量,当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作为主要工作的微界面发生器时,完全打开连接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那条CO进气管道11的气体阀门22,适当关闭或关小连接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1那条CO进气管道11的气体阀门22。这样可以节省一定的资源,当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发生堵塞时,关闭连接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的气体阀门22,完全打开连接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1的气体阀门22,利用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1自上而下的冲击流来冲刷清洗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
回流管道的下半部,低于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202的一侧还设置有进料管道12,用以补充发酵原料和水,保证反应可以平稳进行。发酵原料经过回流管道进入发酵罐10的底部,发酵罐10内侧还错落设置有筛板102。筛板102错落设置在发酵罐10内侧,比如一个筛板102置于发酵罐10的左侧壁,其邻近的筛板102就设置在发酵罐10的右侧壁,这样可以减缓发酵原料的上升速度,提高了发酵原料的利用率,同时防止发酵原料积累过快导致发酵罐10内气压增大引发的安全问题。
发酵罐10的顶端设置有气体出口103和气体回收口101,气体出口103和气体回收口101均是利用负压原理将气体排出,一个是排放至室外,另一个是为了提高气体利用率,将气体进行回收,通入回流通道20的Y型管道204之中,提高了气体的利用率。
对比例1
对比例1采用和实施例1同样的装置及方法,区别仅在于对比例1中没有回流通道和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
对比例2
对比例2采用和实施例1同样的装置及方法,区别仅在于对比例2的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更换成普通微界面发生器。
实施例1、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反应用料及过程都是相同的,首先选取的发酵原料为秸秆10kg,晒干,切割粉碎,用100ml0.01mol/L硫酸溶液浸泡24h,温度为40℃,加入碳酸钙,调节pH值为6.2。
发酵过程中选用梭状芽胞杆菌用于发酵,筛板上的生物膜上添加梭状芽胞杆菌用于发酵,此时调节温度至发酵温度38℃,pH值调节为6.2,梭状芽胞杆菌活菌数为0.4×109CFU/g。此时适宜梭状芽胞杆菌发酵,发酵2天。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1、对比例2生成的乙醇进行对比,得到以下数据:
生成乙醇的量kg
实施例1 4.5
对比例1 3.3
对比例2 2.8
对比例1在没有回流通道和气液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使得生成乙醇的量减少,即转换率降低;对比例2虽然有回流通道,但是将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改为普通微界面发生器,对比例2的微界面发生器在工作时发生堵塞现象,导致生成乙醇的量减少,降低了转换率。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在发酵罐的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回流通道,将发酵罐未反应完全的发酵物回流至发酵罐的底部,提高了发酵原料的利用率,避免了发酵原料的浪费;通过在回流通道内部设置有气液联动式微界面机组,将CO破碎分散为微米级气泡,增大CO与发酵原料之间的相界传质面积,使得CO更容易被发酵原料更吸收,在生产过程中节约了资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酵罐,所述发酵罐的侧面设置有用于使发酵原料回流的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内部设置有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所述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包括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和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所述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通过连通管道与所述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相连;
所述复合式微界面发生器与CO进气管道相连;
所述回流通道的底部连接有进料管道用于发酵原料进入到所述发酵罐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的正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的顶部设置有Y型管道,所述Y型管道一边连接有所述CO进气管道,另一边连接有所述发酵罐顶端的气体回收口,用以将CO和所述发酵罐的顶部气体回收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通道的上端口与所述发酵罐顶部的液面平齐,所述回流通道的下端口设置在所述发酵罐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通道的外侧设置有循环泵用以将物料回流至所述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O进气管道和所述液动式微界面发生器、所述气动式微界面发生器之间设置有气体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罐的内部设置有多层错落设置的筛板用以降低液体流速和气泡上升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罐的顶端设置有气体出口用以将未反应完全的气体排出、所述发酵罐的平行于所述回流通道的上端口另外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发酵罐的底端设置有废料出口。
CN202121606270.9U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 Active CN2154809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6270.9U CN215480901U (zh)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6270.9U CN215480901U (zh)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80901U true CN215480901U (zh) 2022-01-11

Family

ID=79727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06270.9U Active CN215480901U (zh)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809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84025A1 (zh) * 2021-07-14 2023-01-19 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84025A1 (zh) * 2021-07-14 2023-01-19 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12483A (zh) 一种超高效低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及方法
US20100304455A1 (en) Ethanol produc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KR101881554B1 (ko) 바이오매스의 연속당화 반응기
CN215480901U (zh) 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
WO2022082614A1 (zh) 一种发酵系统及其发酵方法
WO2022082620A1 (zh) 一种微界面发酵系统及其发酵方法
CN113583822A (zh) 一种常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及方法
CN215480900U (zh) 一种超高效低压气源微界面强化生物发酵的装置
CN104725238A (zh) 一种三甲胺回收装置及其回收工艺
WO2022082616A1 (zh) 一种红霉素加工系统及其加工方法
CN114505027A (zh) 一种1,4-丁二醇的微界面制备系统及方法
CN112939216B (zh) 一种有机废水内置区块化厌氧反应器
WO2022082622A1 (zh) 一种加氢微界面系统
CN108485945A (zh) 一种适用于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反应系统
CN219239635U (zh) 利用秸秆发酵制氢的装置
CN2334762Y (zh) 高溶氧发酵罐
CN216039544U (zh) 一种发酵系统
CN215742775U (zh) 一种用于硫磺工段的尾气脱氨塔
WO2022082617A1 (zh) 一种柠檬酸发酵系统及其发酵方法
WO2022082619A1 (zh) 一种青霉素精制系统及其精制方法
CN211521737U (zh) 一种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CN203741319U (zh) 药渣发酵处理装置
CN201224727Y (zh) 适于集中供气的秸秆沼气发生器
CN217340875U (zh) 一种生物燃气与沼浆的静态混合器
CN213113354U (zh) 一种酒精生产用拌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