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76960U - 密封结构 - Google Patents

密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76960U
CN215476960U CN201990000977.XU CN201990000977U CN215476960U CN 215476960 U CN215476960 U CN 215476960U CN 201990000977 U CN201990000977 U CN 201990000977U CN 215476960 U CN215476960 U CN 2154769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close contact
protrusion
contact portion
seal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9000097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贤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rain Zhisuo
Original Assignee
Strain Zhisu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0046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083111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Strain Zhisuo filed Critical Strain Zhisu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769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769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1/00Caps, e.g. crown caps or crown seals, i.e. members having parts arranged for engagement with the external periphery of a neck or wall defining a pouring opening or discharge aperture; Protective cap-like covers for closure members, e.g. decorative covers of metal foil or paper
    • B65D41/02Caps or cap-like covers without lines of weakness, tearing strips, tags, or like opening or removal devices
    • B65D41/04Threaded or like caps or cap-like covers secured by rot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3/00Sealing or packing elements; Sealings formed by liquid or plastics material
    • B65D53/02Collars or 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asket Se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其中,密封圈安装在互相相对的第一本体的一侧与第二本体的一侧之间,所述密封圈包括:紧贴部,内侧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延伸部,在所述紧贴部外侧的下端往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方向延伸并且往上倾斜地形成;支持突起,在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所述紧贴部的外侧往所述延伸部方向突出地形成。通过所述密封结构能够把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予以紧密密封并且长时间保持紧贴能力。

Description

密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更具体地说,密封圈把两个本体之间予以紧密密封并且保持紧贴能力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各种食物或食材通常以收纳在具有各种尺寸与形状的密封容器的状态保管。当根据需要保管的量而以各种尺寸准备该密封容器时,容器数量增加会导致需要利用很多空间进行保管。而且,为了在密封容器所保管的食物或食材的量减少时提高密封容器的保管空间的应用性而需要将其移入较小的容器。为了解决该问题,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493878号所揭示的容器能调节容器高低而得以调整收容量与体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空间运用性并有利于维持新鲜度及进行洗涤。
图1是用于说明现有的可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图。参照图1,现有的可调节高度的容器1包括:第一本体10,设有高度调节部12,该高度调节部12设有在外侧沿着上下方向依次以对称倾斜的形态排列的导引槽及水平连接到所述各导引槽并且上下交替配置的多个固定槽;第二本体20,设有插入所述第一本体10的外侧并且沿着高度调节部12被导引的导引突起22;以及盖子30,其开闭第二本体20的上端,第二本体20的导引突起22沿着高度调节部12上下移动而得以调节容器1整体的高低。而且,在第一本体10的外周缘上端上形成的安装槽19上安装橡胶环形态的密封圈18以便和第二本体20的内周缘坚固地紧贴。该密封圈18以密封第一、第二本体10、20之间的间隙的方式构成。
图2是示出适用于现有的可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密封圈的细部结构的图。
参照图1与图2,现有的密封圈18包括插入到第一本体10的安装槽19的环形的支持部18a、在所述支持部18a往第二本体20的内周缘方向突出的一个以上的突出部18b。而且,突出部18b的端部紧贴第二本体20的内周缘。该突出部18b的端部往第二本体20的内周缘方向推的力量较弱,因此在第二本体20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突出部18b的端部瞬间脱离第二本体20,外部空气通过此时产生的间隙进入到第一、第二本体10、20内或者使收容于第一、第二本体10、20的食物泄漏到外部。
另一方面,在制造密封圈18的注塑成型过程中,往具有密封圈18形状的模具(未图示)注射树脂后,当树脂固化时,从模具拿出固化的树脂而最终完成密封圈18。然而,当从模具以强制方式取出固化的树脂时,作为插入安装槽19的位置的密封圈18内侧部无法顺利地脱离模具而现在有些情况下会在密封圈18的内侧部突出地形成非必要的废片部。而且,即使不使用注塑成型而采取冲压成型之类的其它成型加工时也会在密封圈18的内侧部突出地形成废片部。该废片部妨碍内侧部和安装槽19之间的紧密接触而使得内侧部和安装槽19之间发生间隙。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前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结构,其使得密封圈紧密地紧贴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避免在第二本体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密封圈被翻转。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避免在密封圈成型过程中产生的废片部对密封圈的密封力造成特别的影响。
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其中,密封圈安装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所述密封圈包括:紧贴部,内侧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缘;延伸部,在所述紧贴部外侧的下端往所述第一本体的外侧方向延伸并且往上倾斜地形成;支持突起,在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所述紧贴部的外侧往所述延伸部方向突出地形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当所述延伸部通过由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缘施加的压力而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所述支持突起往外侧方向支持所述延伸部,所述紧贴部保持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状态。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在所述第二本体往下移动时,当朝下的压力施加到与所述第二本体抵接的所述延伸部的上侧时,以与所述支持突起抵接的方式设于所述延伸部上侧的加压点被所述支持突起支持而避免所述延伸部的上侧朝下变形。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与所述支持突起抵接的所述加压点通过所述支持突起的加压而被引入到所述延伸部的内侧。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还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所述延伸部的外侧以朝向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缘方向弯曲的状态突出。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还包括在与所述紧贴部不相对的所述延伸部的外侧突出地形成的辅助突起,当所述延伸部通过由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的压力而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所述辅助突起保持紧贴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的状态。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在所述紧贴部的下侧突出地形成有连接部,所述延伸部的下侧一体地连接到所述连接部。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在所述紧贴部的下侧突出地形成有连接部,所述延伸部的下侧一体地连接到所述连接部,所述辅助突起位于所述支持突起的下部,当通过与所述辅助突起接触的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给所述辅助突起的压力而使所述延伸部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形成有所述辅助突起的所述延伸部的下侧往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持突起之间的空间方向弯曲地弹性变形。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在所述紧贴部的内侧突出地形成有接触辅助突起。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其中,密封圈安装在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所述密封圈包括:紧贴部,内侧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周缘;延伸部,在所述紧贴部外侧的下端往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反方向延伸并且往上倾斜地形成;突出部,在所述延伸部的外侧往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缘方向突出;接触部,在所述突出部的端部以往上弯折的状态突出形成,能够移动以便通过所述第二本体的内周缘接触所述紧贴部。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通过由与所述突出部接触的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给所述突出部的压力,所述突出部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所述突出部的厚度比所述延伸部的厚度更厚地形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突出部的端部以往上弯折的状态突出形成,并以远离所述突出部的方向倾斜地形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所述延伸部包括上延伸部、位于所述上延伸部下部的下延伸部,还包括垂直延伸部,该垂直延伸部在所述上延伸部连接所述紧贴部的侧部以垂直于所述紧贴部的方式延伸。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所述延伸部包括上延伸部、位于所述上延伸部下部的下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的上侧与所述下延伸部的上侧之间的厚度比所述上延伸部的下侧与所述下延伸部的下侧之间的厚度更厚地形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密封结构,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凹入地形成凹部以便插入所述第一紧贴部,在所述凹部的一侧或两侧形成有插入用凹部,所述第一紧贴部的端部形成为插入于所述插入用凹部。
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于延伸部加压支持突起而使得支持突起往第一本体方向加压紧贴部,因此能发挥出将紧贴部与第一本体之间予以紧密密封的效果。
此外,由于支持突起往第二本体方向加压延伸部,因此能发挥出将连接到延伸部的突出部与第二本体之间予以紧密密封的效果。
此外,由于延伸部还设有垂直延伸部而使得垂直延伸部向第一本体施加强大压力,因此能发挥出将连接到垂直延伸部的紧贴部与第一本体之间予以紧密密封的效果。
此外,第二本体往下移动时,延伸部抵接支持突起而使得支持突起支持延伸部,因此能发挥出阻止延伸部被翻转的效果。
此外,由于紧贴部设有接触辅助突起,接触辅助突起紧密地紧贴第一本体,而不受密封圈上发生的废片部的影响,因而发挥出使紧贴部与第一本体之间没有间隙地紧密密封的效果。
此外,由于延伸部上形成的辅助突起与突出部紧密地紧贴第二本体,因此能发挥出延伸部与第二本体之间通过辅助突起与突出部双重水密地紧贴的效果。
此外,延伸部的下侧往连接部与支持突起之间的空间方向弯曲地弹性变形,但延伸部通过弹性力发挥出拟恢复到被弯曲之前的状态的力量,因此能发挥出使连接到延伸部的辅助突起更水密地紧贴第二本体的效果。
此外,当第二本体往第一本体方向加压第二突出部时,接触部以远离第二突出部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由于本身张力作用而使得接触部进一步加压第二紧贴部,从而发挥出接触部与第二紧贴部之间水密地密封的效果。而且,接触部在往第二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张力而使得第二突出部对第二本体施加压力而发挥出水密地密封的效果。而且,接触部对第二紧贴部施加压力而发挥出使第二紧贴部与第一本体之间水密地密封的效果。
此外,第二本体往下移动时,由于延伸部的上侧比下侧更厚地形成而使得延伸部越往上弹性强度越强,因此通过延伸部强大的弹性强度来发挥出阻止突出部擅自往下翻转的效果。
此外,由于紧贴部的端部以插入方式结合到插入用凹部,因此紧贴部不容易脱离凹部而发挥出坚固地结合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现有的可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图。
图2是示出适用于现有的可调节高度的容器的密封圈的细部结构的图。
图3是概略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概略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被上升的第二本体加压的状态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现有的第一密封圈的另一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现有的第一密封圈被下降的第二本体翻转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被下降的第二本体加压的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被下降的第二本体加压的状态的另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所设有的第一突出部的另一例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上形成的接触辅助突起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被第二本体加压的状态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被第二本体加压的状态的图。
图18是概略示出本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概略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二密封圈上形成的接触部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二密封圈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二密封圈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立体图。
图24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26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27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28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29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30是示出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31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101、102-1、102-2:第一本体 101a:边缘部
110、111:凹部 111a:插入用凹部
200、201、202、203、204:第二本体 212:第二边缘部
300:第一密封圈
310:第一紧贴部 320、321:第一延伸部
322:第一上延伸部 1322a:第一垂直延伸部
324:第一下延伸部 326、327:连接部
330、332:第一突出部 340:支持突起
350:第一接触辅助突起 352:废片部
360:辅助突起
400:第二密封圈
410:第二紧贴部 420:第二延伸部
422:第二上延伸部 422a:第二垂直延伸部
424:第二下延伸部 424a:凸部
430:第二突出部 440:接触部
450:第二接触辅助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
图3是概略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概略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剖视图。
参照图3与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包括安装在第一本体100(参照图5)与第二本体200(参照图5)之间的第一密封圈300。
第一本体100与第二本体200分别形成保管食物或食材之类内容物的容器,第一本体100以圆筒形形成并通过开放的下部在其内部收容食物或食材等。第二本体200以具有大于第一本体100外周缘直径的内周缘直径地形成且下侧开放以使第一本体100通过开放的下侧插入。而且,沿着第一本体100的外周缘凹入地形成凹部110(参照图5)以便插入后述的第一紧贴部310。该第一、第二本体100、200以相似于图1所示第一、第二本体10、20(参照图1)的功能与结构形成,在第二本体200还可以设有盖子(未图示)而将开放的上侧予以打开或关闭。而且,本实用新型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视情况而使第二本体发挥出通常意义的盖子功能。在这种情形下,第二本体的上侧闭锁地形成,第二本体则成为固定在第一本体的状态。此时,凹部形成于第一本体的上端,第二本体的闭锁的上侧则可以覆盖凹部地形成。
另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第一、第二本体100、200的水平截面以圆形形成,但本实用新型当然不限定于此,第一、第二本体100、200的水平截面也可以视情况而以多角形或椭圆形等形成。
第一密封圈300由具有水密性及弹性力的合成橡胶、硅胶之类的材质制成,包括在第一本体100插入第二本体200的状态下插入形成于第一本体100外周缘的凹部110的第一紧贴部310、在第一紧贴部310的外侧以第一本体100的相反方向延伸并且往上倾斜地形成的第一延伸部320;在第一延伸部320的外侧往第二本体200的内周缘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30。
第一紧贴部310以环形形成,和第一本体100抵接的内侧平坦地形成以便紧贴第一本体100的凹部110。
下面说明第一延伸部320的具体形状,包括:第一上延伸部322,倾斜地形成,上端连接到第一突出部330而下端则往第一紧贴部310的下侧方向延伸;第一下延伸部324,倾斜地形成于第一上延伸部322的下部。而且,在与第一紧贴部310连接的第一上延伸部322的下侧还包括垂直于第一紧贴部310地一体延伸的第一垂直延伸部322a。在此,第一紧贴部310的下端以按照第一下延伸部324的倾斜角度弯折的状态一体地连接到第一下延伸部324。即,第一上延伸部322的下侧通过第一垂直延伸部322a垂直于第一紧贴部310地一体地连接,第一下延伸部324则以倾斜状态和第一紧贴部310的下端一体地连接。
第一突出部330则在第一延伸部320以弯折的状态延伸并接触第二本体200的内周缘,从而使得针对第二本体200所致外部压力的推力增强。凭此,第一突出部330与第二本体200一直紧密地紧贴而使得第一突出部330不会擅自脱离第二本体200,因此第一突出部330具有气密的密封力。
支持突起340在与第一延伸部320相对的第一紧贴部310的外侧往第一延伸部320方向突出地形成。支持突起340的截面能以诸如三角形之类的形状形成,但本实用新型当然并不限定于此。
接触辅助突起350在第一紧贴部310的内侧突出地形成。而且,第一延伸部320在第一紧贴部310的外侧下部突出地形成时,在第一紧贴部310的内侧上部突出地形成有接触辅助突起350。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被上升的第二本体加压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5,在第一本体100插入第二本体200的状态下,当第二本体200往上上升时,第一突出部330紧贴第二本体200并且往第一本体100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此时,第一延伸部320加压支持突起340,支持突起340通过第一延伸部320的加压而往第一本体100方向加压第一紧贴部310。如前所示,第一紧贴部310通过支持突起340向第一本体100的凹部110施加强大压力,从而得以发挥出把第一紧贴部310与凹部110之间予以紧密密封的效果。
此外,支持突起340往第二本体200方向加压第一延伸部320而发挥出使连接到第一延伸部320的第一突出部330与第二本体200之间也紧密密封的效果。而且,支持突起340即使经过了很长时间也不会降低弹性力而得以持续保持支持突起340的弹性力或复原力,因此,支持突起340能发挥出持续往第二本体200方向加压第一延伸部320的效果。而且,支持突起340沿着第一紧贴部310的外周缘以环形形成,因此即使因为第二本体200的加压而使得第一延伸部320局部扭曲,支持突起340也能发挥出坚固地加压第一延伸部320的效果。
此外,第一垂直延伸部322a的一侧和第一紧贴部310垂直连接。凭此,即使基于第二本体200的压力施加到第一垂直延伸部322a,第一垂直延伸部322a的形态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使得连接到第一垂直延伸部322a另一侧的第一上延伸部322弹性地保持着和第一紧贴部310隔开的状态,因此和第一上延伸部322及第一下延伸部324一体地连接的第一突出部330紧密地保持紧贴第二本体200内周缘的状态,从而能发挥出使第一突出部330与第二本体200之间紧密密封的效果。
另一方面,第一突出部330的端部以圆角形状形成而使得第一突出部330和第二本体200的内周缘进行线接触,因此接触面积相对较小地构成,摩擦力也变小,因此第二本体200下降时第一突出部330不会被翻转。关于这点,将以图8进行说明。
图6是用于说明现有的第一密封圈的另一例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现有的第一密封圈被下降的第二本体翻转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6与图7,现有的第一密封圈50包括紧贴第一本体10内周缘的紧贴部52、在紧贴部52的下侧往上倾斜地突出的倾斜部54。倾斜部54具有第一长度d1地形成,在连接到第一本体10的倾斜部54的下端设有虚拟的支持轴P。
由于该倾斜部54相对于紧贴部52倾斜地形成,当往下移动的第二本体20所导致的压力施加到倾斜部54时,倾斜部54的上端通过本身弹性使得形态变形并且往第一本体10方向移动。此时,会因为倾斜部54的支撑力不足而使得倾斜部54以位于倾斜部54下端的支持轴P为轴往下翻转。
在此,说明倾斜部54被翻转的原因,第一、倾斜部54的上端与第二本体20进行的是较多面积接触的面接触而使得摩擦力增加,第二、倾斜部54的上端与支持轴P之间的第一长度d1相对较长地构成,弹性变形通常长度越长越能产生较多的变形,因此,当朝下的压力施加到倾斜部54时,倾斜部54的弹性力无法支撑所述朝下的压力而使得倾斜部54因所述朝下的压力而被翻转。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被下降的第二本体加压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8,在第一本体100插入第二本体200的状态下,当第二本体200往下下降时,第一突出部330成为紧贴第二本体200的状态。此时,第一突出部330的端部以半圆形状形成而构成圆角,第一突出部330与第二本体200互相进行线接触而使得摩擦力相对变小,因此第一突出部330不会随着第二本体200往下翻转。
而且,第一延伸部320的第一上延伸部322通过第二本体200的加压而抵接支持突起340,此时,与支持突起340抵接的第一上延伸部322的点被称为虚拟的第一加压点P2。当第一加压点P2被支持突起340加压时,第一加压点P2通过支持突起340的加压而往第一延伸部320的内侧凹入地进入。在该状态下,当第二本体200往下移动时,朝下的压力施加到和所述第二本体200抵接的所述第一延伸部320的上侧,但支持突起340支持第一加压点P2而使得所述第一延伸部320的上侧不向下变形并且得以坚固地得到支持。更具体地说,从位于第一延伸部320下方的支持轴P1到第一突出部330上端为止的第一长度d1比从第一加压点P2到第一突出部330上端为止的第二长度d2较长地构成。而且,支持突起340对第一加压点P2进行加压,因此为了使第一延伸部320翻转而用来旋转的旋转轴不是支持轴P1而是变成第一加压点P2。在第一延伸部320的旋转轴如前所述地变成第一加压点P2的状态下,从结构上只允许相当于第二长度d2的部分旋转,相当于第二长度d2的部分的长度则太短而不足以进行旋转,弹性变形也是在长度越短时越不容易发生变形,其结果,得以防止第一延伸部320被翻转。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被下降的第二本体加压的状态的另一例的图。
参照图8与图9,图9所示支持突起340的位置高于图8所示支持突起340,和支持突起340抵接的第一上延伸部322的地点,即,第二加压点P3的位置高于图8所示第一加压点P2。因此,从第二加压点P3到第一突出部330的上端为止的第三长度d3也比第二长度d2短。如此,相当于第三长度d3的部分更短而不足以旋转,其结果,支持突起340越是位于上部,第一延伸部320越不容易翻转。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所设有的第一突出部的另一例的图。
参照图10,设于第一突出部332端部的角部构成角度地形成。因此,在第一本体100插入第二本体200的状态下,当第二本体200往下移动时,第一突出部332的角部与第二本体200互相进行线接触而使得摩擦力相对变小,因此第一突出部330不会随着第二本体200往下翻转。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上形成的接触辅助突起的图。
参照图11,第一密封圈300以树脂被注射到模具的一般注塑成型过程形成,在该注塑成型过程下,第一密封圈300的第一紧贴部310可能会突出地形成非必要的废片部352。而且,即使不使用注塑成型而采取冲压成型之类的其它成型加工时也可能会在第一密封圈300的第一紧贴部310突出地形成非必要的废片部352。该废片部352则起伏不平地形成而使得第一紧贴部310与第一本体100之间发生间隙。
为此,本实用新型使接触辅助突起350在第一紧贴部310的内侧上部突出地形成,并且使接触辅助突起350比废片部352更突出。凭此,第一紧贴部310插入凹部110时,不是起伏不平地形成的废片部352而是均匀地突出地形成的接触辅助突起350紧密地紧贴凹部110,因此发挥出将第一紧贴部310的内侧与凹部110之间没有间隙地予以紧密密封的效果。
此外,与废片部352无关地,接触辅助突起350使第一紧贴部310的内侧上部与凹部110以其突出的长度互相隔开。如此则使得第一紧贴部310的内侧上部弹性地弯折,通过针对它的反作用使得第一紧贴部310的内侧下部往凹部110方向接受弹性压力。如前所述地,当第一紧贴部310的内侧下部往凹部110方向接受弹性压力时,能发挥出使第一紧贴部310与凹部110紧密密封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第一紧贴部310的内侧上部突出的接触辅助突起350越接近第一紧贴部310的内侧上端,即,接触辅助突起350越是位于上侧越是使紧贴部310不晃动而稳定地位于凹部110,因此接触辅助突起350位于上侧时紧贴部310与凹部110之间进一步紧密密封。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13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参照图12与图13,第一密封圈300在第一紧贴部310的外侧互相平行地突出地形成有多个第一延伸部320(例如互相平行地突出地形成有一对第一延伸部320)。而且,在各个第一延伸部320突出地形成有第一突出部332,在第一紧贴部310则和各个第一延伸部320相对地突出地形成有支持突起340。在此,支持突起340的端部也可以不采取圆角形状而以直角方式构成角部地形成。
如前所述地,本实用新型设有多个第一延伸部320、第一突出部332及支持突起340,因此能更加坚固地将第一、第二本体100、200之间予以密封。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的另一例的剖视图,图1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被第二本体加压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14与图15,第一密封圈300包括第一紧贴部310、第一延伸部320、第一突出部330、支持突起340、连接部326及辅助突起360。前文已经说明了第一紧贴部310、第一延伸部320、第一突出部330、支持突起340,因此下面只针对连接部326及辅助突起360进行说明。
连接部326在第一紧贴部310的下侧以垂直方向一体地突出地形成。而且,第一延伸部320的下侧一体地连接到连接部326的外侧。辅助突起360突出地形成于和第一紧贴部310不相对的第一延伸部320的外侧。辅助突起360的截面以三角形形状形成而使得末端尖锐地形成,但本实用新型当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视情况而以多角形或椭圆形之类的各种形状形成。
而且,在第一本体100插入第二本体200的状态下,当第二本体200往上上升时,第一突出部330紧贴第二本体200并且往第一本体100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此时,第一延伸部320的内侧和支持突起340接触而使得第一延伸部320的内侧与支持突起340之间保持水密性。而且,当通过第二本体200的内周缘施加给辅助突起360的压力使得第一延伸部320往第一紧贴部310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辅助突起360水密地紧贴第二本体200的内周缘。而且,当通过与第一突出部330接触的第二本体200的内周缘施加给第一突出部330的压力而使第一突出部330往第一紧贴部310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第一突出部330的端部水密地紧贴第二本体200的内周缘。此时,第一突出部330的厚度比第一延伸部320的而使得第一突出部330具有比第一延伸部320更强的弹性力,因此即使经过了长时间,依然能发挥出第一突出部330的端部长时间保持紧贴第二本体200内周缘的状态的效果。
如前所述地,本实用新型的辅助突起360与第一突出部330各自紧密地紧贴在第二本体200的内周缘,因此能发挥出第二本体200与第一延伸部320之间通过辅助突起360与第一突出部330双重水密地紧贴的效果。而且,支持突起340位于辅助突起360与第一突出部330之间,因此支持突起340发挥出往第二本体200方向坚固地支持辅助突起360与第一突出部330的效果。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的另一例的剖视图,图1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密封圈被第二本体加压的状态的图。
首先,参照图16,图16的(a)所示第一密封圈300的连接部326的厚度t1比图16的(b)所示第一密封圈300的连接部327的厚度t2更厚地形成。如前所述地,当第一密封圈300的连接部327的厚度t2相对较薄地形成时,与连接部327一体地连接的第一延伸部321的厚度也会较薄,从而使得第一延伸部321的强度变弱,因此第一延伸部321的形状容易弹性变形。
接着,参照图17,而且,在第一本体100插入第二本体200的状态下,当第二本体200往上上升时,通过与辅助突起360接触的第二本体200的内周缘施加到辅助突起360的压力而使第一延伸部321往所述第一紧贴部310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此时,第一延伸部321相对较薄地形成,因此形成有辅助突起360的第一延伸部321的下侧往所述连接部327与所述支持突起340之间的空间方向弯曲地弹性变形。在此,第一延伸部321通过弹性力来发挥出拟恢复到被弯曲之前的状态的力量,即,发挥出往第二本体200方向回归的力量,因此能发挥出使连接到第一延伸部321的辅助突起360更水密地紧贴第二本体200的效果。
图18是概略示出本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立体图,图19是概略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剖视图。
参照图18与图19,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包括安装在第一本体100与第二本体200之间的第二密封圈400。
第一、第二本体100、200和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地构成。第二密封圈400包括第二紧贴部410、第二延伸部420、第二突出部430、接触部440及第二接触辅助突起450。第二紧贴部410、第二延伸部420、第二突出部430及第二接触辅助突起450和所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紧贴部310、第一延伸部320、第一突出部330及第一接触辅助突起350相同或相似,因此下面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接触部440在第二突出部430的端部以往上弯折的状态突出形成。该接触部440以远离第二突出部430的方向倾斜地形成,第二突出部430与接触部440之间的角部能构成角度地形成或者以圆角形形成。
第二延伸部420包括:第二上延伸部422,倾斜地形成,上端连接到第二突出部430,下端往第二紧贴部410的下侧方向延伸;第二下延伸部424,在第二上延伸部422的下部倾斜地形成。而且,第二下延伸部424的上侧还设有远离所述第二上延伸部422地突出的延伸凸部424a,第二上延伸部422的上侧与延伸凸部424a之间隔开的第一厚度d4比第二上延伸部422的下侧与第二下延伸部424的下侧之间隔开的第二厚度d5更厚地形成。如前所述地,第二延伸部420的上侧比下侧更厚地形成而使得第二延伸部420的弹性强度越往上越强。
图20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二密封圈上形成的接触部的图。
参照图20,当第一本体100插入第二本体200时,第二突出部430的端部往上弹性变形而成为紧贴第二本体200的状态,接触部440则往第二紧贴部410方向移动而成为紧贴第二紧贴部410的状态。
此时,第二突出部430的端部与第二本体200互相进行线接触而使得摩擦力相对变小。
而且,接触部440在第二突出部430弯折形成,因此在第二突出部430与接触部440之间形成中空的空间,在该状态下,当第二本体200往第一本体100方向加压第二突出部430时,接触部440远离第二突出部430地弹性变形并且由于本身张力作用而使得接触部440进一步加压第二紧贴部410,从而能发挥出使接触部440与第二紧贴部410之间水密地密封的效果。而且,接触部440在往第二紧贴部410方向进行弹性变形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张力而使得第二突出部430对第二本体200施加压力而发挥出水密地密封的效果。而且,接触部440对第二紧贴部410施加压力而发挥出使第二紧贴部410与第一本体100之间水密地密封的效果。
在该状态下,当第二本体200往下下降时,第二本体200与第二突出部430之间发生的摩擦力较小而发挥出不会使第二突出部430擅自往下翻转的效果。而且,第二延伸部420的上侧比下侧更厚地形成而使得第二延伸部420的弹性强度也越往上越强,因此通过第二延伸部420强大的弹性强度来发挥出阻止第二突出部430擅自往下翻转的效果。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二密封圈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22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二密封圈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参照图21与图22,第二密封圈400在第二紧贴部410的外侧互相平行地突出地形成有多个第二延伸部420(例如互相平行地突出地形成有一对第二延伸部420)。而且,在各个第二延伸部420突出地形成有第二突出部430及接触部440。如前所述地,本实用新型由于设有多个第二突出部430及接触部440而能将第一、第二本体100、200之间更坚固地予以密封。
图23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立体图,图24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剖视图,图25是示出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参照图23至图25,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201发挥出诸如手机外壳的罩子功能,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201之间形成有空间以容纳各种零件与物品等。而且,和第二本体201相对的第一本体101的内侧边缘与和第一本体101相对的第二本体201的内侧边缘互相抵接并结合。此时,第一本体101的内侧边缘与第二本体201的内侧边缘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300而使得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201保持水密性。为此,沿着第一本体101的内侧边缘突出地形成有第一边缘部101a,在第一边缘部101a凹入地形成凹部111。第二本体201以平坦的板形状形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而且,第一边缘部101a与凹部111当然能视情况不设于第一本体101而设于第二本体201。而且,第一密封圈300的第一紧贴部310紧贴凹部111。此时,在凹部111的一侧或两侧凹入地形成有插入用凹部111a,第一紧贴部310的长度方向端部延伸形成以便插进插入用凹部111a。
如前所述地,第一紧贴部310的端部以插入方式结合到插入用凹部111a,因此第一紧贴部310不容易脱离凹部111而发挥出坚固地结合的效果。而且,当第二本体201的内侧边缘结合到第一本体101的第一边缘部101a时,第一突出部332紧贴第二本体201的内侧并且往第一本体101方向进行弹性变形而往第一本体101方向加压第一紧贴部310而发挥出使第一紧贴部310与凹部111之间紧密密封的效果。而且,支持突起340往第二本体201方向加压第一延伸部320,因此能发挥出使连接到第一延伸部320的第一突出部332与第二本体201之间紧密密封的效果。
前文已经说明了第一密封圈300的细部结构,因此下面将省略其详细说明。而且,当然能视情况将第二密封圈400(参照图18)设于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201之间以替代第一密封圈300。而且,第一本体101及第二本体201的水平截面以四角形形成,但其仅为一个实施例而已,也可以视情况而以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之类的各种形状形成。
图26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参照图26,在第二本体202的内侧边缘,使第二边缘部212往第一本体101的第一边缘部101a方向更突出地形成。第二边缘部212高于第一边缘部101a地形成而在第二本体202与第二边缘部212之间形成宽阔的空间。而且,第一本体101的凹部111设有第一密封圈300,接着,第二本体202的第二边缘部212加压第一密封圈300而使得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202之间被水密地密封。
图27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参照图27,第二本体203在图26被称为第二边缘部212,第二本体203以与第一本体101的第一边缘部101a隔开的状态沿着第一边缘部101a突出地形成。而且,第一本体101的凹部111设有第一密封圈300,接着,第二本体203加压第一密封圈300而使得第一本体101与第二本体203之间被水密地密封。
图28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29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另一例的剖视图,图30是示出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参照图28至图30,第一本体102-1、102-2以互相相对的一对条形态形成,第二本体204则以滑行方式插入一对第一本体102-1、102-2之间地构成。而且,在一对第一本体102-1、102-2的互相相对的内面各自形成有第一凹部112-1、112-2,一对第一密封圈300则各自插入各个第一凹部112-1、112-2。一对第一密封圈300在插入一对第一凹部112-1、112-2的状态下以对称状态互相相对地配置而使得一对第一密封圈300的第一突出部332互相相对地配置。
而且,当第二本体204以滑行方式插入一对第一本体102-1、102-2之间时,通过某一个第一密封圈300使某一个第一本体102-1与第二本体204的一侧之间互相水密地被密封,通过另一个第一密封圈300,使另一个第一本体102-2与第二本体204的另一侧之间互相水密地被密封。
图31是用于说明适用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密封结构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参照图31,第一本体102-1、102-2以及第二本体204与图28至图30相似,但一对第一本体102-1、102-2以稍微错开的状态互相相对地配置,一对第一密封圈300的第一突出部332也根据第一本体102-1、102-2的配置而互相错开地配置。
前文通过所述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当然并不限定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道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范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与修改,只要该变形与修改属于权利要求书的范畴,其技术精神也应该阐释为属于本实用新型。

Claims (15)

1.一种密封结构,其中,密封圈安装在互相相对的第一本体的一侧与第二本体的一侧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圈包括:紧贴部,内侧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延伸部,在所述紧贴部外侧的下端往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方向延伸并且往上倾斜地形成;支持突起,在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所述紧贴部的外侧往所述延伸部方向突出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延伸部通过由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的压力而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所述支持突起往外侧方向支持所述延伸部,所述紧贴部保持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本体往下移动时,当朝下的压力施加到与所述第二本体抵接的所述延伸部的上侧时,以与所述支持突起抵接的方式设于所述延伸部上侧的加压点被所述支持突起支持而避免所述延伸部的上侧朝下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支持突起抵接的所述加压点通过所述支持突起的加压而被引入到所述延伸部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所述延伸部的外侧以朝向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方向弯曲的状态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在与所述紧贴部不相对的所述延伸部的外侧突出地形成的辅助突起,
当所述延伸部通过由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的压力而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所述辅助突起保持紧贴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紧贴部的下侧突出地形成有连接部,所述延伸部的下侧一体地连接到所述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紧贴部的下侧突出地形成有连接部,所述延伸部的下侧一体地连接到所述连接部,
所述辅助突起位于所述支持突起的下部,
当通过与所述辅助突起接触的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给所述辅助突起的压力而使所述延伸部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时,形成有所述辅助突起的所述延伸部的下侧往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持突起之间的空间方向弯曲地弹性变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紧贴部的内侧突出地形成有接触辅助突起。
10.一种密封结构,其中,密封圈安装在互相相对的第一本体的一侧与第二本体的一侧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圈包括:紧贴部,内侧紧贴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延伸部,在所述紧贴部外侧的下端往所述第一本体的相反方向延伸并且往上倾斜地形成;突出部,在所述延伸部的外侧往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方向突出;接触部,在所述突出部的端部以往上弯折的状态突出形成,能够移动以便通过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接触所述紧贴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通过由与所述突出部接触的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施加给所述突出部的压力,所述突出部往所述紧贴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所述突出部的厚度比所述延伸部的厚度更厚地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在所述突出部的端部以往上弯折的状态突出形成,并以远离所述突出部的方向倾斜地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包括上延伸部、位于所述上延伸部下部的下延伸部,还包括垂直延伸部,该垂直延伸部在所述上延伸部的与所述紧贴部连接的侧部以垂直于所述紧贴部的方式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包括上延伸部、位于所述上延伸部下部的下延伸部,
所述上延伸部的上侧与所述下延伸部的上侧之间的厚度比所述上延伸部的下侧与所述下延伸部的下侧之间的厚度更厚地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凹入地形成凹部以便插入所述第一紧贴部,在所述凹部的一侧或两侧形成有插入用凹部,
所述第一紧贴部的端部形成为插入于所述插入用凹部。
CN201990000977.XU 2018-08-20 2019-08-07 密封结构 Active CN21547696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96991 2018-08-20
KR20180096991 2018-08-20
KR1020190004695A KR102083111B1 (ko) 2018-08-20 2019-01-14 패킹 구조
KR10-2019-0004695 2019-01-14
PCT/KR2019/009878 WO2020040456A1 (ko) 2018-08-20 2019-08-07 패킹 구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76960U true CN215476960U (zh) 2022-01-11

Family

ID=69593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90000977.XU Active CN215476960U (zh) 2018-08-20 2019-08-07 密封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76960U (zh)
WO (1) WO202004045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7363A (en) * 1998-08-06 1999-10-19 Allen; Shardon C. Paint can system
JP4184066B2 (ja) * 2002-12-20 2008-11-19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部材間の密着構造
KR101133979B1 (ko) * 2008-12-30 2012-04-12 박준영 진공용기 뚜껑과 이를 위한 체크밸브 및 패킹
KR100973159B1 (ko) * 2009-10-08 2010-08-03 주식회사 화진인더스 밀폐 용기의 밀폐구조
KR101272819B1 (ko) * 2012-11-16 2013-06-10 구정오 음식 용기용 진공 패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40456A1 (ko) 2020-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245261A1 (en) Container including a bowl and a lid each having interfitting lips
EP0248890A1 (en) SEALING SEAL AND METHOD FOR THEIR PRODUCTION.
JP4917911B2 (ja) 内容物充填ボトルの製造方法
US11618614B2 (en) Airtight container
KR102083111B1 (ko) 패킹 구조
US6334557B1 (en) Capped container
CN215476960U (zh) 密封结构
RU2404906C2 (ru) Раздаточные колпачки для емкостей,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ных для жидкостей
CN114174185A (zh) 容器盖及与其结合的容器
CA2768405C (en) Grinder container
JP5913835B2 (ja) 輸液容器の栓構造及び輸液容器の密封方法
CN1960921B (zh) 封闭元件
US4415095A (en) Lid and seal for jar
KR20210132846A (ko) 밀폐용기
KR101453851B1 (ko) 내용물 배출펌프
JP4931293B2 (ja) 圧力容器のシール構造
JPH04504242A (ja) 容器蓋のためのパッキン
KR20070047941A (ko) 디스펜싱 밸브 클로우져
KR102049523B1 (ko) 음료용 캔 용기의 덮개
KR200395480Y1 (ko) 용기용 밀폐덮개
JP2003084552A (ja) トナーボトル
CN219216002U (zh) 一种按压式无螺纹容器盖及容器
CN210455769U (zh) 改良型密封盖
CN219057142U (zh) 一种防渗防潮开口桶
KR20120082563A (ko) 밀폐뚜껑이 구비된 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