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75527U - 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及跨骑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及跨骑式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475527U CN215475527U CN202022444285.1U CN202022444285U CN215475527U CN 215475527 U CN215475527 U CN 215475527U CN 202022444285 U CN202022444285 U CN 202022444285U CN 215475527 U CN215475527 U CN 2154755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haust
- frame
- pipe
- engine
- inta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跨骑式车辆,车架;车轮组件,包括设置于车架下方的前轮和后轮;发动机,设于所述车架上,用于向整车提供动力,该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体和与所述发动机主体相连且位于发动机主体上方的缸头;燃油系统,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端,用于给所述发动机提供燃油;该燃油系统包括:油箱;所述缸头朝向所述车架的后端,所述油箱设于所述车架前端,且所述空气过滤器设于所述油箱上方。将空气过滤器设置在油箱的上方,提高空气过滤器的高度,进入到空气过滤器内的空气所混入的固体粉尘少,空气滤芯所需过滤掉的粉尘少,延长空心滤芯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及跨骑式车辆。
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不是现有技术。
全地形车的英文是All Terrain Vehicle(适合所有地形的交通工具),缩写是ATV,俗称为“沙滩车”,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ATV具有宽大的轮胎能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产生更大的摩擦力而且能降低车辆对地面的压强,使其容易行驶于沙滩、河床、林道、溪流,以及恶劣的沙漠地形。
全地形车很难用简单的中文名称来表达它的意义。根据它的外观,可以译成“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但仍觉得很拗口。在软质的沙地上,ATV宽大的轮胎能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产生更大的摩擦力,再配合独特的胎纹使轮胎不易空转打滑,使其容易行驶于沙地,但其实品质良好、性能优良的ATV不仅能行驶在沙滩上,河床、林道、溪流,更恶劣的沙漠地形甚至都能被它轻易征服。载送人员或运输物品使ATV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全能的行动工具。
根据排量大小并结合车辆的外部特征,通常将全地形车分为:
实用型(Utility),其外形方方正正有点像吉普车(台湾地区称其为“吉普型”),最大特征是增设了前后置物架,具有多种功能且实用性极强,可运载货物、农田耕作、狩猎等。
运动型(Sport),流线外形极具运动气息,适合高速、飞跃、特技等,国外全地形车赛事的车种都以此型为主。
军用型: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最大特点是可以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按照行走方式分类,全地形车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全地形车的军用潜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军队所认识,其发展方兴未艾,不仅家族庞大,而且型号繁多、造型新颖。
目前,全地形车辆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其中,跨骑式车辆就是其中之一,该种车辆所采用的发动机一般均为单缸发动机。现有的跨骑式车辆的油箱因发动机缸头朝前的布局影响而在车架上的位置较高,而车架上的空气过滤器受到油箱位置的影响,空气过滤器设置于油箱的下方。摩托车车辆行驶时,车轮与地面相摩擦会带起大量粉尘,而此时大量粉尘随着空气进入到空气过滤器内,空气过滤器内的空气滤芯堆积的粉尘量大,空气滤芯的使用寿命短。并且粉尘量增大,空气过滤器对空气内固体杂质无法完全过滤,导致大量固体杂质随着空气混入到活塞缸内,影响活塞在活塞缸内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如何提升驾驶者对于跨骑式车辆的驾车体验的问题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以提升进入空气过滤器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跨骑式车辆,包括:车架;车轮组件,包括设置于车架下方的前轮和后轮;发动机,设于所述车架上,用于向整车提供动力,该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体和与所述发动机主体相连且位于发动机主体上方的缸头;进排气系统,包括用于向所述发动机提供空气的进气组件和排放所述发动机所产生的废气的排气组件;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空气过滤器、与所述空气过滤器相连的进气管、与所述空气过滤器相配合的出气管;燃油系统,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端,用于给所述发动机提供燃油;该燃油系统包括: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头朝向所述车架的后端,所述油箱设于所述车架前端,且所述空气过滤器设于所述油箱上方。
可选的,所述油箱的中心点到在所述前、后轮的侧壁所处的同一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缸头最高点在该平面上投影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朝向所述车架的后端。
可选的,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空气过滤器,该空气过滤器包括空气过滤器和设于所述空气过滤器内的空气滤芯;进气管,与所述空气过滤器相连,用于供空气进入至空气过滤器内;出气管,与所述空气滤芯相配合以供经空气滤芯过滤后的空气进入至缸头;所述空气过滤器位于所述油箱的上方。
可选的,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朝向所述车架的后端。
可选的,所述排气组件包括:管式消音器,设于所述车架上,该管式消音器内设有用于催化废气氧化的触媒;排气管,设在管式消音器和缸头之间,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缸头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管式消音器的中部相连。
可选的,所述管式消音器设有:共振腔;排气腔;进气腔,设于所述共振腔与所述排气腔间;所述排气管与所述进气腔相连通;废气由进气腔进入至共振腔后,再经过管道流入至排气腔内。
可选的,所述共振腔内设有多个共振管,所述共振管侧壁上设有供废气进入至共振腔内的共振孔。
可选的,所述管道位于所述共振腔内的部分设有多个供废气进入至所述管道内的气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跨骑式车辆,该跨骑式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方案所描述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
可选的,车辆还包括:
车轮组件,包括设置于车架下方的前轮和后轮;
发动机,设于所述车架上,用于向整车提供动力,该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体和与所述发动机主体相连且位于发动机主体上方的缸头;
所述缸头朝向所述车架的后端,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具有车辆中心线,在车辆的两个前轮的圆心连线和两个后轮圆心连线所处的同一平面上,所述缸头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偏置于车辆中心线在该平面上投影的上方。
综上所述,将空气过滤器设置在油箱的上方,提高空气过滤器的高度,利用油箱体积大的特点,阻挡部分车轮带起的粉尘上扬到空气过滤器的上方,保持油箱上方的空气干净,由此进入到空气过滤器内的空气所混入的固体粉尘少,空气滤芯所需过滤掉的粉尘少,延长空心滤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跨骑式车辆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跨骑式车辆的右视图。
图3为图1中跨骑式车辆的发动机和排气组件在车架上的右视图。
图4为图1中缸头投影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的平面图。
图5为图1中发动机在车架上的右视图。
图6为图1中缸头投影在平面直角坐标系aOb的平面图。
图7为图1中缸头距车辆前轴的水平距离和缸头距车辆后轴的水平距离的平面图。
图8为图1中发动机在车架上的俯视图。
图9为图1中发动机、燃油系统、进排气系统在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燃油系统、进气组件在车架上的立体图。
图11为图9中燃油系统、进气组件在车架上的另一角度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5中车架系统的结构立体图。
图13为图12中车架系统上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5中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6中发动机、燃油系统、进排气系统的立体图。
图16为图6中发动机、燃油系统、进排气系统在另一角度上的立体图。
图17为图21中管式消音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21中管式消音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跨骑式车辆的发动机布置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跨骑式车辆的发动机布置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式消音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式消音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管式消音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并且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结构或这些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做进一步的说明,若无特殊指明,按照本领域通用的一般所属进行理解和解释。
请参考图1-2及图11-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骑式车辆100,包括发动机10、车架20、车轮组件30、进排气系统40、制动系统50、传动系统60、燃油系统70及鞍座80及电气系统90。发动机10设于所述车架20上,用于向整车提供动力,车架20用于支撑车辆发动机10、进排气系统40、制动系统50、传动系统60、燃油系统70及鞍座80塑料外壳等的金属架,车轮组件30 包括设置于车架20下方的前轮31和后轮32,进排气系统40与发动机10相连,制动系统50与车轮组件30相关联以实现制动控制,传动系统60安装于车架20 并能够将发动机10的动力传输至所述车轮组件30,燃油系统70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端以给发动机10提供燃油;鞍座80支撑在所述车架20上,且位于所述发动机10的上方。
请参考图1-4及图11-14,本实施例中,发动机10包括发动机主体14和与发动机主体14相连且位于发动机主体14上方的缸头11,发动机10设置在车架 20的上,且位于车架20的下侧,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整个车辆100的重心。具体为,在车架20上设置发动机安装位,该发动机安装位为设在车架20下部的两块具有间距的底板201构成,底板201为倒“V”的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例如为倾斜的平板,或者是具有倾斜平面的金属管。在发动机本体14的底部连接四个减震器141,减震器141可以吸收发动机20上的振动,车辆100 的噪音,提高车辆100的稳定性。两个减震器141对应安装在其中一个底板201 上,另两个减震器141对应安装在另一个底板201上,并且减震器141为倾斜设置,倾斜的大角度为15-45°之间。具体的,减震器141包括上连接板1411、下连接板1412及减震阻尼块1413,上连接板1411和发动机主体14底部上的轴相连,减震阻尼块1413设置在上连接板1411和下连接板1412之间,且减震阻尼块1413的上端面和上连接板1411粘接,减震阻尼块1413的底面和下连接板1412 黏连;下连接板1412和上连接板1411之间无连接处,下连接板1412通过螺栓和上述底板201相连。
发动机10还包括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1一侧的变速器13,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器13为CVT变速箱,可以理解,变速器13也可以为其他变速器。发动机 10安装于车架20上之后,缸头11朝向车架20的后端,同时缸头11位于鞍座 80的下方,其保持缸头11远离骑行者的腿部,并且缸头11上所发出的热量被鞍座80所隔绝,因此缸头11上的热量不会传递到骑行者身上,保证骑行者在驾驶车辆100的时候舒适度高,也增强骑行者驾驶车辆100时的安全性。
如图1-4所示,车轮组件30包括靠近于车架20前端的前轮31和靠近于车架后端的后轮32,并且前轮31通过前轴311和传动系统60相连,后轮32通过后轴321和传动系统60相连。在前轮31和后轮32的侧壁所处的同一平面上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前轮31的圆心和后轮32的圆心均为x轴上的点,且前轮31的圆心和后轮32的圆心的连线的中点为直角坐标系xOy的原点O,其中缸头11在直角坐标系xoy所处的平面上的投影为直角坐标系xOy的第一象限中;即缸头11在前轮31的圆心和后轮32的圆心的连线的中点的后方一侧,并且靠近车架20的后端。
如图9-10所示,燃油系统70包括油箱701,油箱701安装在车架20上,油箱701为杂薄壁箱;油箱701固定车架20前端,在车架20上具有油箱安装位,油箱安装位为设置在车架20上的两根具有间距的横杆202所构成。具体为,两根横杆221之间具有用来容纳油箱701的宽度;油箱701架在两根所述的横杆 221上,由此油箱701通过横杆221进行支撑,保障油箱701在车架20上的位置不变,油箱701的稳定性高。并且油箱70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所处的平面上的投影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的第二象限内,该由此油箱701远离缸头11,从而油箱701不远离发动机10的热源,油箱701受热少,在车架20上的安全性高,并且油箱701内燃油温度低,燃油的挥发量小。在油箱701的中心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所处的平面上的投影在缸头11的最高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所处的平面上的投影的下方一侧,且偏向车架的前端;该方式降低油箱701的在车架20上的高度,从而降低了车辆整车的重心,在车辆转弯过程中,车辆稳定性高。
如图9-11所示,进排气系统40包括进气组件41和排气组件42,所述进气组件41用于对发动机10提供干净的空气,以保持发动机10的燃烧室内的燃油可高效的燃烧。该进气组件41包括空气过滤器411、进气管412及出气管413,其中进气管412与空气过滤器411相连,用以供空气进入到空气过滤器41当中以过滤掉空气当中的杂质;出气管413与发动机10相连,经过过滤后的空气通过出气管413输送到发动机10当中,从而为燃油提供氧气。具体的,所述空气过滤器411位于油箱701的上方,且该空气过滤器411通过螺栓固定于车架20上;因此空气过滤器411在车辆上的高度被提高,进入至空气过滤器411内的空气更加干净,空气过滤器411使用寿命长。同时进气管412设置在空气过滤器 411的前端,并且进气管412为弯曲设置,且进气管412的进气口412a为朝向车架20后端;将进气口412a朝向车架20的后端,其有助于避开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因车辆行驶而被动灌入到空气过滤器411内,保障空气过滤器411的进气量合理。
如图15-18所示,排气组件42包括管式消音器421和连接管式消音器421 缸头11的排气管422,其中管式消音器421设置在车架20后端。在管式消音器 421上设置连接块424,连接块424为与管式消音器421的外壁紧密贴合的金属块,连接块424通过间接与车架20相连。在管式消音器421设有共振腔4212、排气腔4213、进气腔4214及分压腔4215。废气由排气管422进入到进气腔4214 当中,然后由进气腔4214流入共振腔4212当中,且进入到共振腔4212的废气通过管道再输入至排气腔4213当中;而部分废气则会直接经共振腔4212进入分压腔4215内,分压腔4215内的废气同样经过管道进入至排气腔内。具体的,进气腔4214位于消音管421的中部,且进气腔4214的腔室空间最大;在进气腔 4214内含有用于催化废气的触媒。排气管422与管式消音器421的中部相连,即排气管422与进气腔4214相连通;该方式延长了排气管422的长度,减小排气管422的弯曲度,减少废气流通的阻力。进一步的,分压腔4215位于消音管 421的最前部,共振腔4212则位于进气腔4214和分压腔4215之间;排气腔4213 在消音管421上位于最尾端位置,排气腔4213与进气腔4214相邻。
具体的,共振腔4212内设置有多个两端为开口设置的共振管4216,且该共振管4216连通进气腔4214和分压腔4215,该共振管4216的侧边行上开有多个共振孔4217,进气腔4214内废气由共振管4216一端流入,然后部分废气经共振孔4217流入共振腔4212内,另一部分废气由共振管4216端部流入分压腔4215 当中。在消音管421当中设置连通共振腔4212和排气腔4213的管道4218,且管道4218同时也连通分压腔4215和排气腔4213;管道4218为两端开口的管道,在管道4218位于共振腔4212内的部分处,其侧壁上设置多个气孔,共振腔4212 内的废气由气孔进入管道4218内,然后流入至排气腔4213内;而管道4218的一端位于分压腔4215内,分压腔4215内的废气由管道4218一端流入,经过管道4218流入排气腔4213内。
进一步的,管式消音器421上设有尾气管423,尾气管423与排气腔4213 相连,进入排气腔4213的尾气通过尾气管423排放到外界空气中。尾气管423 的位置优选布置在管式消音器421的周向壁的下端,具体的,尾气管423为弯曲设置,尾气管423的尾气排放口倾斜的对准下端底面,且尾气管423与排气腔 4213相连通的一端部分插入排气腔4213内,且位于位于排气腔4213内的尾气管423竖直放置。
如图11-12所示,电气系统90包括电池91,电池91用于给发动机10提供点火所需的电力,同时为车辆其他电气提供电力。电池91位于车架20的前下部并与发动机10相临近,且电池91位于远离变速器13的一侧,由此变速器13 的热量不会传递至电池91上;降低电池91的工作温度,增加电池91的工作寿命,消除电池91受热爆炸的安全隐患。具体的,在车架20上设置电池安装位,该电池安装位为固定在车架20上的电池支板203,电池支板203位于车架20的下部,且设在远离变速器13的一侧;电池91放置在电池支板203上。在电池支板203四周的边向上翻折形成翻边2031,电池91架在电池支板203上,且翻边 2031对电池91限位,其保证电池91散热的同时,电池91稳定不移动;同时在电池支板203的中心设有散热孔2032,该散热孔2032用于增加电池91的散热,保持电池91可以在常温下工作。
如图1-2所示,制动系统50包括驻车组件51,驻车组件51用于在车辆100 停稳后,驻停车辆100以防止车辆100溜车;驻车组件51包括驻车机构511、手刹拉线512及手柄513;刹拉线512一端与驻车机构511相连,另一端与手柄 513相连,通过拉动手柄513,手柄513上的力经过手刹拉512线传递至驻车机构511上,从而驻停车辆100。具体为,手柄513间接连接为于车架20的一侧,且手柄513为一端可转动连接,因此使用手柄513时只需要拉动手柄513的一端使得手柄旋转一定角度即可,手柄513在车辆100上为位于油箱701的一侧,并且靠近于鞍座80的前端;该位置可以便于拉动手柄513以驻停车辆100,操作方便,省时省力。在车架20上间接设置换挡杆601,换挡杆601靠近鞍座80的前端,换挡杆601与手柄513的位置相对应,即换挡杆601设于车架一侧,手柄 513设于车架的另一侧;该方式可便于驾驶车辆时,可手动换挡,换挡方便。
如图1-3及图5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车辆100的重心为A点,发动机 10的重心为B点,其中A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B 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的前方一侧,即B点到后轮32轴心的水平距离,小于A点到后轮32轴心的水平距离。且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3及图6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发动机100的缸头11到前轴311 的距离为Le,缸头11到达后轴321的距离为Lf,Le与Lf的关系为:Le≥Lf。且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3及图7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车辆100的两个前轮31的圆心连线和两个后轮32的圆心连线所处的同一平面上,在该平面上做出平面直角坐标系aOb,其中平面直角坐标系aOb的横轴为a轴,纵轴为b轴,交点为0点;并且车辆100上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的轴距中心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aOb所处的平面上的投影与a轴相重合,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的整车中心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aOb所处的平面上的投影与b轴相重合。缸头11的中点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aOb 所处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平面直角坐标系aOb的第一象限内,及缸头11在平面上的投影偏置于轴距中心线的上方。且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3及图8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缸头11上的排气道开口朝向管式消音器421。且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9-23所示,在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骑式车辆的发动机布置结构,包括机架25和固定在机架25上的发动机15,发动机15 上设置缸头151的一端朝向机架25的后端,且缸头151上用于连接排气管152 的连接口朝向机架25的后端。
该发动机15布置结构通过将缸头151布置在发动机15靠近机架的后端的一侧,并且缸头151上对应与排气管152连接的连接口朝向机架25的后端布置,从而使得排气管152及其消音器35结构不需要贯穿整个车辆,并且位于机架25 中部的驾驶员的跨骑位置没有排气管经过,从而使得驾驶员的跨骑位置的温感明显降低,提升了驾驶者的驾车体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跨骑式车辆一般均为单缸发动机,而且单缸发动机的缸头151连接有排气管152,通过排气管152将废气排出。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方案中,由于缸头151布置在发动机15朝向机架25 的后端一侧,并且缸头151与排气管152的连接口同样朝向机架25的后端,从而导致消音器的布置空间缩小,因此为了满足消音器的空间布置,上述排气管 35上设置消音器的结构形式优选采用管式消音器35,该管式消音器35包括进气口36和出气口37,并且该管式消音器35的进气口36设置在管式消音器35的周向壁的中间位置。从而能够有效的节约消音器的布置空间。
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上述管式消音器35的出气口37优选布置在管式消音器35的周向壁的后下端。通过将出气口37布置在管式消音器35的周向壁的后下端,能够避免雨雪天气雨水等通过出气口37进入管式消音器35内部而影响管式消音器35的正常使用寿命。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将出气口37布置在管式消音器35的周向壁的后下端的方式仅仅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举例而已,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将出气口37布置在管式消音器35的后端端面的位置,又或者根据需求选择布置在其他位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上述管式消音器35包括管筒体351,管筒体35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与进气口36直接连通的进气腔室3511、位于进气腔室3511的前端的前消音腔室3512和位于进气腔室3512的后端的后消音腔室 3513,进气腔室3511与前消音腔室3512连通,前消音腔室3512与后消音腔室 3513通过连接管路3514连通,出气口37与后消音腔室3513连通。通过上述管式消音器35的结构,其排气气路为尾气从进气口36进入进气腔室3511中,然后进入前消音腔室3512进行初步消音,然后通过连接管路3514将前消音腔室3512内的尾气导入后消音腔室3513中进行再次消音,最后由后消音腔室3513 上连接的出气口7将尾气排出。通过上述结构的管式消音器35,能够保证节约消音器的布置空间外,并且采用双次消音结构还能够更好的增强消音器的消音效果。还需要说明的是管式消音器35的管筒体的顶部一般还设置有用于方便安装至车体上的安装位38,该安装位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双吊耳的结构,又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其他结构形式,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并且管筒体的筒壁上一般还会设置有消音材料的夹层结构,从而保证消音器的良好消音效果。筒壁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双层不锈钢的结构,双层不锈钢板的中间填充消音棉等消音材料。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前消音腔室3512和后消音腔室3513的内部均一般设置有多孔形吸引结构350,对于多孔形吸引结构来说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对其具体结构一一描述。
在一些更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上述机架25上对应发动机15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用于固定发动机15的连接位251。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将连接位设置在对应发动机底部的方式仅仅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举例而已,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在其他位置。
更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上述连接位251包括靠近机架25的前端布置的前连接位2511和靠近机架25的后端布置的后连接位2512。并且为了使得发动机 15固定在机架25上的稳定性更好,避免发动机15相对机架25发生横向移动。上述前连接位2511和/或后连接位2512的连接平面与发动机15的底部平面呈预设倾角。通过设置预设的倾斜角度,连接位251的连接平面通过倾斜平面支撑实现支撑固定发动机15的同时实现发动机15相对机架25的横向限位,使得横向限位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上述预设倾角一般优选为15°-45°。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仅仅是对于预设倾角的具体数值的优选举例而已,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其他预设角度值。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跨骑式车辆,该跨骑式车辆包括上述任一方案所描述的发动机布置结构。由于上述跨骑式车辆的发动机布置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上述发动机布置结构的跨骑式车辆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跨骑式车辆及发动机布置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提到的所有专利和出版物都表示这些是本领域的公开技术,本实用新型可以使用。这里所引用的所有专利和出版物都被同样列在参考文献中,跟每一个出版物具体的单独被参考引用一样。这里的本实用新型可以在缺乏任何一种元素或多种元素,一种限制或多种限制的情况下实现,这里这种限制没有特别说明。这里采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所为描述方式,而不受其限制,这里也没有任何意图来指明此书描述的这些术语和解释排除了任何等同的特征,但是可以知道,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任何合适的改变或修改。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子都是一些优选的实施例子和特点,任何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都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描述的精髓下做一些更改和变化,这些更改和变化也被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独立权利要求以及附属权利要求所限制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包括:
车架;
进排气系统,包括用于向发动机提供空气的进气组件和排放所述发动机所产生的废气的排气组件;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空气过滤器、与所述空气过滤器相连的进气管、与所述空气过滤器相配合的出气管;
燃油系统,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端,用于给所述发动机提供燃油;所述燃油系统包括:油箱;
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设于所述车架前端,且所述空气过滤器设于所述油箱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体和与所述发动机主体相连且位于所述发动机主体上方的缸头,所述油箱的中心点到在前、后轮的侧壁所处的同一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缸头最高点在所述平面上投影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朝向所述车架的后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组件包括:
管式消音器,设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管式消音器内设有用于催化废气氧化的触媒;
排气管,设在所述管式消音器和所述缸头之间,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缸头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管式消音器的中部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消音器设有:
共振腔;
排气腔;
进气腔,设于所述共振腔与所述排气腔间;所述排气管与所述进气腔相连通;废气由所述进气腔进入至所述共振腔后,再经过管道流入至所述排气腔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腔内设有多个共振管,所述共振管侧壁上设有供废气进入至所述共振腔内的共振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位于所述共振腔内的部分设有多个供废气进入至所述管道内的气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消音器上设有与所述共振腔相邻的分压腔,所述管道一端位于所述分压腔内,废气由所述管道端口进入至所述管道内。
9.一种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式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跨骑式车辆还包括:
车轮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下方的前轮和后轮;
发动机,设于所述车架上,用于向整车提供动力,所述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体和与所述发动机主体相连且位于所述发动机主体上方的缸头;
所述缸头朝向所述车架的后端,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具有车辆中心线,在所述车辆的两个前轮的圆心连线和两个后轮圆心连线所处的同一平面上,所述缸头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偏置于所述车辆中心线在所述平面上投影的上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44285.1U CN215475527U (zh) | 2020-10-28 | 2020-10-28 | 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及跨骑式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44285.1U CN215475527U (zh) | 2020-10-28 | 2020-10-28 | 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及跨骑式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475527U true CN215475527U (zh) | 2022-01-11 |
Family
ID=79716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444285.1U Active CN215475527U (zh) | 2020-10-28 | 2020-10-28 | 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及跨骑式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47552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56896A (zh) * | 2022-06-16 | 2022-09-16 |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系统、全地形车 |
-
2020
- 2020-10-28 CN CN202022444285.1U patent/CN21547552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56896A (zh) * | 2022-06-16 | 2022-09-16 |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系统、全地形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140128U (zh) | 一种跨骑式车辆 | |
JP4648790B2 (ja) | 小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 |
CA2657101C (en) | Front wheel suspension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KR100795250B1 (ko) | 자동 이륜차의 배기 장치 | |
US20060201742A1 (en) | Motorcycle exhaust system | |
JP4899625B2 (ja) |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 | |
US20030111283A1 (en) | Frame assembly for scooter-type vehicle | |
US20050199433A1 (en) | Snowmobile with reinforced frame structure for improved engine support | |
JP2014047762A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12441169A (zh) | 一种用于全地形的车辆 | |
US20020096385A1 (en) | Exhaust system for vehicular two-cylinder engine | |
AU2007221901A1 (en) |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 |
US6325169B1 (en) |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air cleaner system | |
CN215475527U (zh) | 一种跨骑式车辆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结构及跨骑式车辆 | |
CN214775351U (zh) | 一种跨骑式全地形车 | |
JP4316390B2 (ja) | 不整地走行用鞍乗り型四輪車 | |
CN214112764U (zh) | 一种四轮跨骑式车辆 | |
CN214524207U (zh) | 一种油箱前置的跨骑式车辆 | |
CN214356452U (zh) | 一种跨骑式的全地形机车 | |
CN214356518U (zh) | 一种全地形式车辆 | |
CN214355953U (zh) | 一种便于驻车的跨骑式车辆 | |
CN112455581A (zh) | 一种跨骑式全地形车 | |
JP2006193026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621273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 |
WO2020238154A1 (zh) | 全地形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