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36594U - 转向节、轮边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向节、轮边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36594U
CN215436594U CN202122704803.3U CN202122704803U CN215436594U CN 215436594 U CN215436594 U CN 215436594U CN 202122704803 U CN202122704803 U CN 202122704803U CN 215436594 U CN215436594 U CN 215436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hannel
passage
main body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0480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平
叶建锋
曹林
何元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0480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365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36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36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节、轮边结构和车辆,所述转向节包括:主体;至少一个卡爪,所述卡爪与所述主体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卡爪构造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的两端分别适于与轮胎的内部空间和气源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节具有散热效果好、加工和装配难度低,便于维修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Description

转向节、轮边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节、轮边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轮边结构设有连通通道,连通通道可实现由中央气泵输出的气流经过轮边结构传递至旋转的轮胎上,实现轮胎中央充放气功能。但是,通常将连通通道的一部分沿转向节的径向贯通转向节的卡爪,这样导致连通通道需要穿过轮毂轴承,才能对轮胎进行充放气,由于轮毂轴承中存在润滑油等液体,轮毂轴承需要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导致连通通道散热条件差,对加工和装配要求高,而且,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温度较高,在散热较差的情况下会加快连通通道的密封件的老化,难以对连通通道进行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转向节,该转向节具有散热效果好、加工和装配难度低,便于维修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转向节的轮边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轮边结构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转向节,包括:主体;至少一个卡爪,所述卡爪与所述主体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卡爪构造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贯通其所在卡爪的远离所述主体的端面,所述第一气道的两端分别适于与轮胎的内部空间和气源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节具有散热效果好、加工和装配难度低,便于维修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爪为沿所述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爪包括:第一段,所述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主体相连,所述第一段的厚度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平行;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平行;其中,所述第一气道构造于所述第二段且沿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段的两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轮边结构,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转向节;空心堵塞,所述空心堵塞插入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空心堵塞构造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气源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轮边结构,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转向节,具有散热效果好、加工和装配难度低,便于维修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气道的一端贯穿所述空心堵塞的一端面且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第二气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空心堵塞的周面且与所述气源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轮边结构还包括:气路板,所述气路板的一端与所述卡爪连接且构造有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的第三气道;旋转结构,所述旋转结构与所述气路板的另一端连接且构造有与所述第三气道连通的第四气道,所述第四气道适于与所述轮胎的内部空间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爪的远离所述主体的一面设有定位凸起,所述气路板的所述一端的端面止抵于所述定位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旋转结构的外周面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和所述旋转结构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定位台阶,所述定位台阶位于所述安装耳的背向所述主体的一侧,所述气路板的所述另一端止抵于所述定位台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路板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卡爪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环绕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第三气道的连接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气路板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旋转结构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环绕密封所述第三气道和所述第四气道的连接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轮边结构还包括:轮毂轴承,所述轮毂轴承包括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外圈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轴承内圈且安装于所述转向节,所述轮胎适于套设于所述轴承内圈;刹车片,所述旋转结构包括旋转外圈和旋转内圈,所述旋转外圈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旋转内圈,所述刹车片分别与所述旋转内圈和所述轴承内圈连接,所述旋转外圈和所述转向节连接;其中,所述第四气道包括径向气路、周向气路和轴向气路,所述径向气路沿所述旋转外圈的径向贯通且与所述第三气道连通,所述周向气路设于所述旋转内圈的外周面且沿所述旋转内圈的周向延伸,所述周向气路与所述径向气路连通,所述轴向气路设于所述旋转内圈且沿所述旋转内圈的轴向延伸,所述轴向气路的一端与所述周向气路连通且另一端适于与所述轮胎的内部空间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轮边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轮边结构,具有散热效果好、加工和装配难度低,便于维修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边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转向节1、轮边结构2、
主体100、卡爪200、第一气道210、第一段220、第二段230、定位凸起240、
空心堵塞300、第二气道310、
气路板400、第三气道410、安装板420、
旋转结构500、第四气道510、安装耳520、定位台阶530、旋转外圈540、旋转内圈550、
第一密封圈600、第二密封圈610、
轮毂轴承700、轴承内圈710、轴承外圈720、
刹车片800、挡泥板910、制动卡钳9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节1。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节1包括主体100和至少一个卡爪200。
卡爪200与主体100连接,至少一个卡爪200构造有第一气道210,第一气道210贯通其所在卡爪200的远离主体100的端面,第一气道210的两端分别适于与轮胎的内部空间和气源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节1,通过将卡爪200与主体100连接,其中,卡爪200与主体100可以成型为一体,以提高转向节1的结构强度,且卡爪200可以为安装于转向节1的零部件的安装进行预定位,方便安装。
另外,至少一个卡爪200构造有第一气道210,第一气道210的两端分别适于与轮胎的内部空间和气源连通,即第一气道210设置在转向节1的内部,通过利用转向节1的内部设置气道,能够极大地减少了气源到轮胎之间的气管长度,气源和轮胎的内部空间的连通结构更加方便,且在拆装转向节1时,即直接对第一气道210进行了拆装,拆装更加方便。其中,在需要为轮胎充气时,气源可以通过第一气道210将气体输送至轮胎的内部空间,从而增大轮胎的内部气压。
并且,将第一气道210设计在转向节1的内部,避免了车辆在行驶中的振动对第一气道210的影响,第一气道210和车身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性高,能够极大地提高车辆行驶的可靠性,在对轮胎充气时第一气道210的管道膨胀系数小,气体压缩比可以很好地保持在一定范围,进一步地减少振动对轮胎充气的影响,有效地保证了充气气压的稳定,从而避免了第一气道210在波动中发生磨损或者变形等问题,第一气道210的结构更加可靠,车辆的行驶安全性更高。
此外,第一气道210贯通其所在卡爪200的远离主体100的端面,在气源对轮胎充气的路径中无需轮毂轴承700,可以另设下文所述的旋转结构500对轮胎进行充气,这样气源对轮胎充气的整个路径中,散热效果更好,这样即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温度较高,气源对轮胎充气的路径中的密封件也不易发生老化,延长维修间隔和降低使用成本,由于旋转结构500的密封效果不需要达到轮毂轴承700的密封效果,因此加工和装配要求可以降低,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且便于维修。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节1具有散热效果好、加工和装配难度低,便于维修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卡爪200为沿主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举例而言,多个卡爪20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三个卡爪200沿主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即三个卡爪200可以成三角分布形式,这样三个卡爪200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定可靠,并且,三个卡爪200在满足装配强度的同时,能够简化转向节1的结构,有利于减少转向节1的加工量,提高加工效率。另外,多个卡爪200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从而可以避免卡爪200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方便其他零部件的安装。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卡爪200包括第一段220和第二段230。
具体地,第一段220的一端与主体100相连,第一段220的厚度方向与主体100的厚度方向平行,第二段230与第一段220的另一端相连,第二段230的延伸方向与主体100的厚度方向平行。
由此,第一段220和主体100可以位于同一平面,此时第一段220和主体100可以共同形成安装面,以对安装于转向节1的零部件进行固定,且通过改变第一段220的延伸长度,可以改变多个卡爪200的第二段230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预留的安装空间大小,方便转向节1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安装,适用性更高。第二段230可以从与转向节1连接的零部件的外周环绕这些零部件,以进一步地限定安装于转向节1的零部件的移动范围,提高安装可靠性。
其中,第一气道210构造于第二段230且沿第二段230的延伸方向贯穿第二段230的两端面,即第二段230的内部形成第一气道210,第二段230能够保护第一气道210,避免第一气道210发生磨损或变形,且第一气道21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段230的延伸方向平行,可以使第一气道210的长度较短,有利于提升充放气的速率。
另外,由于第一气道210的延伸方向为转向节1的轴向,因此通过第一气道210对轮胎进行充气,无需经过下文所述的轮毂轴承700,可另设旋转结构500实现对轮胎的实时充气,能够极大地提高散热效率,降低加工和装配难度。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边结构2。
如图2-图4所示,轮边结构2包括转向节1和空心堵塞300,空心堵塞300插入第一气道210,空心堵塞300构造有第二气道310,第二气道310分别与第一气道210和气源连通。
具体地,空心堵塞300可以封盖第一气道210,且在需要为轮胎充气时能够连通第一气道210和气源,空心堵塞300插入第一气道210时,第二气道310与第一气道210可以共轴,以便于气体流动,气源的气流可以依次通过第二气道310和第一气道210后进入轮胎的内部,并且,由于空心堵塞300可插拔地连接于第一气道210的连接方式,便于拆装和维修,且对第一气道210和第二气道310之间的连接处形成了机械密封,密封方式简单可靠。
举例而言,空心堵塞300的外周面可以设有外螺纹,第一气道210的内周壁可以设有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空心堵塞300与第一气道210的内周壁之间螺纹连接,如此拆装更为方便,连接更高,且密封性能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边结构2,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转向节1,具有散热效果好、加工和装配难度低,便于维修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气道310的一端贯穿空心堵塞300的一端面且与第一气道210连通,第二气道310的另一端贯穿空心堵塞300的周面且与气源连通。
如此,转向节1和气源并非连接于空心堵塞300的两端,可以减小转向节1和气源在空心堵塞300轴向上的尺寸,便于轮边结构2在小空间内拆装,有利于气源和空心堵塞300之间在狭小空间内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轮边结构2还包括气路板400和旋转结构500。
气路板400的一端与卡爪200连接且构造有与第一气道210连通的第三气道410,旋转结构500与气路板400的另一端连接且构造有与第三气道410连通的第四气道510,第四气道510适于与轮胎的内部空间连通。
其中,气路板400的厚度方向、旋转结构500的轴向和主体100的厚度方向可以平行,气路板400设于旋转结构500的背向主体100的一侧,通过气路板400和转向节1可以对旋转结构500进行固定,且气路板400内的第三气道410可以连通第一气道210和第四气道510。
举例而言,车辆行驶时,旋转结构500的部分随着轮胎转动且另一部分与气路板400和转向节1固定,即第一气道210、第三气道410和第四气道510三者之间在车辆行驶时仍然可以保持连通,从而能够实现对轮胎实时的充放气。
另外,由于气路板400和旋转结构500的强度高,不易发生形变,因此,第三气道410和第四气道510的结构不易受车辆行驶时的振动影响而改变,能够保持第三气道410和第四气道510之间的稳定连通,充放气的可靠性高。并且,第三气道410和第四气道510的位置不会随着车辆的晃动而晃动,进而第三气道410和第四气道510的侧壁不会与车辆的其他结构发生干涉,行驶更为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卡爪200的远离主体100的一面设有定位凸起240,气路板400的一端的端面止抵于定位凸起240。
具体地,定位凸起240凸出于卡爪200的远离主体100的一面,且气路板400的远离旋转结构500的一侧止抵于定位凸起240,通过定位凸起240能够对气路板400的位置进行预定位,便于卡爪200与气路板400之间的安装,从而能够提高卡爪200与气路板400之间的安装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旋转结构500的外周面设有安装耳520,安装耳520和旋转结构50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定位台阶530,定位台阶530位于安装耳520的背向主体100的一侧,气路板400的另一端止抵于定位台阶530。
其中,安装耳520与卡爪200均可以为多个且一一对应,除了气路板400外,轮边结构2还可以包括不具有第三气道410的安装板420,以连接其余的安装耳520与卡爪200。并且,定位台阶530可以止挡气路板400的远离卡爪200的一端,通过定位凸起240和定位台阶530能够一同对气路板400的位置进行限定,即可以对转向节1、旋转结构500和气路板400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气路板400和卡爪200之间,以及气路板400与安装耳520之间都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螺栓连接的可靠性高,且连接结构简单,易于拆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气路板400的一端与卡爪200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600,第一密封圈600环绕第一气道210和第三气道410的连接处,其中,第一密封圈600可以具有弹性,且气路板400和卡爪200固定后第一密封圈600发生弹性形变。
如此,气路板400与卡爪200通过螺栓(例如等高螺栓)连接压紧后,第一密封圈600可以密封气路板400与卡爪200之间的连接处的间隙,避免气路板400和卡爪200的连接处发生漏气,密封效果好。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气路板400的另一端与旋转结构500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610,第二密封圈610环绕密封第三气道410和第四气道510的连接处,其中,第二密封圈610可以具有弹性,且气路板400和旋转结构500固定后第二密封圈610发生弹性形变。
如此,气路板400与旋转结构500通过螺栓连接压紧后,第二密封圈610可以密封气路板400与旋转结构500之间的连接处的间隙,避免气路板400和旋转结构500的连接处发生漏气,密封效果好。
这样,第一气道210与第三气道410的连接处,以及第三气道410与第四气道510的连接处都能有较好的密封效果,不易发生漏气,气流可以从气源快速输送至轮胎内部,且输送完成后不会发生漏气,从而可以保证轮胎的内部气压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轮边结构2还包括轮毂轴承700和刹车片800。
轮毂轴承700包括轴承内圈710和轴承外圈720,轴承外圈720可转动地套设于轴承内圈710且安装于转向节1,轮胎适于套设于轴承内圈710,旋转结构500包括旋转外圈540和旋转内圈550,旋转外圈540可转动地套设于旋转内圈550,刹车片800分别与旋转内圈550和轴承内圈710连接,旋转外圈540和转向节1连接。
如此,当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利用轮毂轴承700和旋转结构500可以实现转向节1和轮胎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保证车辆直线行驶的稳定性、转向的轻便性和减小轮胎与车辆的零部件之间的磨损。
其中,第四气道510包括径向气路、周向气路和轴向气路。
具体地,径向气路沿旋转外圈540的径向贯通且与第三气道410连通,周向气路设于旋转内圈550的外周面且沿旋转内圈550的周向延伸,这样,当旋转外圈540与旋转内圈550发生相对转动时,径向气路能够与周向气路的一部分相连通,即周向气路和径向气路能够始终保持连通,轴向气路设于旋转内圈550且沿旋转内圈550的轴向延伸,轴向气路的一端与周向气路连通且另一端适于与轮胎的内部空间连通,由此,径向气路、周向气路和轴向气路能够保持连通,使气源的气流能够正常输送至轮胎,保持轮胎的气压稳定。
另外,轮边结构2还包括挡泥板910和制动卡钳920,挡泥板910和制动卡钳920均安装于转向节1,制动卡钳920在制动踏板被踩踏时可以与刹车片800接触,以阻止轴承内圈710和轴承外圈720相对转动,从而实现车辆的制动。挡泥板910位于刹车片800的背向轮毂轴承700的一侧,在车辆行驶中阻挡尘土等附着到轮毂轴承700上。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轮边结构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轮边结构2,具有散热效果好、加工和装配难度低,便于维修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节1、轮边结构2和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转向节,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
至少一个卡爪,所述卡爪与所述主体连接,至少一个所述卡爪构造有第一气道,所述第一气道贯通其所在卡爪的远离所述主体的端面,所述第一气道的两端分别适于与轮胎的内部空间和气源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为沿所述主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包括:
第一段,所述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主体相连,所述第一段的厚度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平行;
第二段,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平行;
其中,所述第一气道构造于所述第二段且沿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段的两端面。
4.一种轮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节;
空心堵塞,所述空心堵塞插入所述第一气道,所述空心堵塞构造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气源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道的一端贯穿所述空心堵塞的一端面且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第二气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空心堵塞的周面且与所述气源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路板,所述气路板的一端与所述卡爪连接且构造有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的第三气道;
旋转结构,所述旋转结构与所述气路板的另一端连接且构造有与所述第三气道连通的第四气道,所述第四气道适于与所述轮胎的内部空间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的远离所述主体的一面设有定位凸起,所述气路板的所述一端的端面止抵于所述定位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结构的外周面设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和所述旋转结构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定位台阶,所述定位台阶位于所述安装耳的背向所述主体的一侧,所述气路板的所述另一端止抵于所述定位台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板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卡爪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环绕所述第一气道和所述第三气道的连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板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旋转结构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环绕密封所述第三气道和所述第四气道的连接处。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轮毂轴承,所述轮毂轴承包括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外圈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轴承内圈且安装于所述转向节,所述轮胎适于套设于所述轴承内圈;
刹车片,所述旋转结构包括旋转外圈和旋转内圈,所述旋转外圈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旋转内圈,所述刹车片分别与所述旋转内圈和所述轴承内圈连接,所述旋转外圈和所述转向节连接;
其中,所述第四气道包括径向气路、周向气路和轴向气路,所述径向气路沿所述旋转外圈的径向贯通且与所述第三气道连通,所述周向气路设于所述旋转内圈的外周面且沿所述旋转内圈的周向延伸,所述周向气路与所述径向气路连通,所述轴向气路设于所述旋转内圈且沿所述旋转内圈的轴向延伸,所述轴向气路的一端与所述周向气路连通且另一端适于与所述轮胎的内部空间连通。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4-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边结构。
CN202122704803.3U 2021-11-08 2021-11-08 转向节、轮边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54365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4803.3U CN215436594U (zh) 2021-11-08 2021-11-08 转向节、轮边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4803.3U CN215436594U (zh) 2021-11-08 2021-11-08 转向节、轮边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36594U true CN215436594U (zh) 2022-01-07

Family

ID=79700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04803.3U Active CN215436594U (zh) 2021-11-08 2021-11-08 转向节、轮边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365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25124B1 (en) Pneumatic rotary wheel coupling
JP2004203151A (ja) タイヤ状態監視装置の送信機用バルブ
US20140028016A1 (en) Rotary union for use with a fluid conduit
US10436266B2 (en) Brake mounting hardware with integrated axle vent system
CN215436594U (zh) 转向节、轮边结构和车辆
BR112019016227B1 (pt) Aro de roda sem câmara com um flange destacável e roda sem câmara
CN202038125U (zh) 可调角度的轮胎压力发射机
CN201161527Y (zh) 一种无辐式无内胎车轮轮辋
CN212796391U (zh) 具有散热功能的轮毂
CN209795049U (zh) 一种用于装载轮毂电机的车轮
CN201220581Y (zh) 轮胎压力监测传感器
US10773559B2 (en) Air maintenance tire
CN113733820B (zh) 旋转结构、轮边结构和车辆
CN206781450U (zh) 可旋转的对称式胎压传感器结构
CN220576970U (zh) 一种便于安装胎芯的轮毂
CN113442652B (zh) 一种安全轮胎
CN205033858U (zh) 一种双胎并装车轮的轮辋与橡胶环连接结构
CN115157941A (zh) 一种车轮轮胎及车辆
CN213413946U (zh) 一种汽车随动桥转向锁止缸
CN102785537A (zh) 特种车用轮胎自动充放气装置
CN209441109U (zh) 一种防脱胎卡车无内胎车轮
CN203713435U (zh) 一种带充气功能的轮毂组件
CN213383722U (zh) 一种商用车及其车轮和轮辋
CN219903951U (zh) 一种防止传感器脱落的胎压监测气门嘴
CN201566431U (zh) 一种全钢真空胎带气封的车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