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16054U - 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416054U CN215416054U CN202121462214.2U CN202121462214U CN215416054U CN 215416054 U CN215416054 U CN 215416054U CN 202121462214 U CN202121462214 U CN 202121462214U CN 215416054 U CN215416054 U CN 2154160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lens barrel
- groove
- optical axis
-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12538 light obscu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33 biological exti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8 roug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642 hung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6 late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26 latex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镜头结构包括镜筒、光学镜片和压环,光学镜片设于镜筒内,压环设置在镜筒的像侧端并自镜筒内延伸至镜筒外,压环的第一端面位于镜筒外,在光轴方向上,第一端面至镜筒的像侧面的距离大于光学镜片离镜筒的物侧面最远的点至镜筒的像侧面的距离,压环的第二端面位于镜筒内并与第一端面相对设置,压环的内周面为环绕光轴设置的圆锥面,压环的内径沿镜筒的物侧端至镜筒的像侧端的方向逐渐增大,内周面与第二端面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倒角。采用本方案,能够在保证镜筒成型稳定的同时,避免光学镜片凸出至压环外,利用压环保护所述光学镜片,以降低刮伤、污染光学镜片的风险;而且还有利于提升成像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相关技术中,如果镜筒的像侧端的直径过大容易与马达或者底座结构干涉,影响装配,因此,镜筒的像侧端的直径一般不能过大。该类镜筒为了避免光学镜片凸出至镜筒外(即,H1>0mm,其中,H1是指光学镜片上最突出的位置至镜筒的对外端面的距离),通常需要将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周面和内壁面之间的角度α控制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同时也需要将镜筒的像侧端的厚度H2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但是,如果将镜筒的像侧端的厚度H2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镜筒的像侧端会存在缺料和破裂的风险,同时在镜筒成型脱模时也会存在拉伤镜筒的风险,影响镜筒的成型;而如果为了保证镜筒的成型,一般需要将镜筒的像侧端的厚度H2控制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这样会导致光学镜片凸出至镜筒外,在后续生产时易刮伤、脏污光学镜片,影响镜头结构的良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保证镜筒的成型的同时,避免光学镜片凸出至镜筒外,降低刮伤、污染光学镜片的风险;而且还有利于提升成像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镜头结构,包括镜筒、光学镜片和压环,所述光学镜片设于所述镜筒内,所述压环设置在所述镜筒的像侧端,在光轴方向上,所述压环自所述镜筒内延伸至所述镜筒外,所述压环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内周面,所述第一端面位于所述镜筒外,且在所述光轴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镜筒的像侧面的距离大于所述光学镜片的非球面最高点至所述镜筒的像侧面的距离,所述第二端面位于所述镜筒内并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端面用于与所述光学镜片抵接,所述内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连接;
所述内周面为环绕光轴设置的圆锥面,且所述压环的内径沿所述镜筒的物侧端至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内周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倒角。
在本申请提供的所述镜头结构中,通过设置压环,并将压环配置为在光轴方向上自镜筒内延伸至镜筒外,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压环补偿镜筒的像侧端在光轴方向的长度,缩短镜筒的像侧端在光轴方向的长度,使得镜筒的像侧端的厚度能够控制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以保证镜筒的成型稳定;而且还将压环配置为在光轴方向上,压环的第一端面至镜筒的像侧面的距离大于光学镜片的非球面最高点至镜筒的像侧面的距离,使得光学镜片不会凸出至压环外,因此,采用本申请提供的压环,能够在保证镜筒的成型的同时,避免光学镜片凸出至压环(镜筒)外,降低刮伤、污染光学镜片的风险。
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内周面的连接处设置第一倒角,能够避免形成尖角,从而有利于避免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内周面的连接处的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出现裂纹甚至断裂的情况,提高所述压环的使用寿命;而且也能避免产生毛边,因为毛边比较薄,部分光线会透过该毛边从而产生杂光,因此,通过在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内周面的连接处做倒角处理,还有利于避免产生杂光,提高成像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倒角的表面设有第一消光结构。这样可以利用第一消光结构削弱第一倒角的内面的反射杂光,进一步提升成像质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所述压环的位于所述镜筒外的一端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5mm。通过将压环的位于所述镜筒外的一端的厚度控制在大于或等于0.15mm的范围内,能够保证所述压环的成型稳定,使得压环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精度,以提高所述镜头结构的测量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环的位于所述镜筒外的一端的最大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通过控制压环的位于所述镜筒外的一端的最大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能够在镜头结构与摄像模组的其他部件(例如马达或底座时)配合时,避免压环与摄像模组的其他部件产生干涉,以确保摄像模组的组装可以正常进行。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环的外周面设有凹槽;
所述凹槽与所述镜筒的内壁面围合形成容胶空间,所述容胶空间用于容纳粘接介质以固定所述压环于所述镜筒。粘接方式比较简单,而且粘接的强度较高、成本较低、质量较轻。或者,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像侧面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凹槽弯折以抵接于所述凹槽的内壁面,以固定所述压环于所述镜筒,固定连接方式无需点胶,则能够避免粘接介质进入到光学镜片的情况,降低污染光学镜片的风险。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镜筒的像侧面设有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为环绕光轴设置的环状结构,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凹槽弯折,所述固定部的内环面抵接于所述凹槽的内壁面。通过限定固定部的内环面抵接于所述凹槽的内壁面,即,在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凹槽弯折时,所述固定部的内环面可以与所述凹槽的内壁面相适配、贴合,便于使所述固定部的内环面和所述凹槽的内壁面紧密贴合,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压环和所述镜筒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背向所述内周面设置的底面,垂直于所述底面且远离光轴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凹槽在平行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即凹槽的内侧壁面和凹槽的底面之间可以形成的夹角为直角或钝角,一方面,能够避免形成尖角,从而能够避免凹槽的底面与凹槽的内侧壁面的连接处的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出现裂纹甚至断裂的情况,提高所述压环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利用模具加工形成所述压环时,便于拔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背向所述内周面设置的底面,所述底面与所述内周面平行设置,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所述底面与所述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20mm。可以理解的,压环的最薄处的厚度为底面与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通过将所述底面至所述压环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控制在大于或等于0.20mm的范围内,能够避免压环的厚度过薄,以确保整个压环具有足够的强度,有利于使压环的各处的厚度导致一致,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环的使用寿命,而且,在组装压环时,压环不易变形,便于压环的组装,同时在成型压环时,压环也不易变形,便于压环的加工成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背向所述内周面设置的底面,所述底面设有加强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环的外周面具有用于与所述镜筒的内壁抵接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分别与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凹槽的内侧壁面连接,在所述光轴方向上,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13mm,这样能够保证压环与镜筒配合的尺寸较大,使得压环与镜筒的接触面积较大,提高压环与镜筒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便于压环限位并固定在所述镜筒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周面设有第二消光结构。通过设置第二消光结构,能够削弱压环的内周面的反射杂光,提升本申请提供的镜头结构的成像品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消光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消光结构沿着光轴方向依次环绕光轴设置,或者,多个所述第二消光结构以光轴为中心成放射性设置。在上述列举的两种设置方式中,无论第二消光结构采用哪种设置方式,均可有效地削弱压环的内周面上的反射杂光。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具有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镜头结构。具有所述镜头结构的摄像模组能够在保证镜筒的成型的同时,避免光学镜片凸出至压环(镜筒)外,降低刮伤、污染光学镜片的风险。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具有所述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能够在保证镜筒的成型的同时,避免光学镜片凸出至压环(镜筒)外,降低刮伤、污染光学镜片的风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能够在保证镜筒的成型的同时,降低刮伤、污染光学镜片的风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压环,且在光轴方向上,压环自镜筒内延伸至镜筒外,不仅可以利用压环补偿镜筒的像侧端在光轴方向的长度,缩短镜筒的像侧端在光轴方向的长度,使得镜筒的像侧端的厚度能够控制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例如大于或等于0.15mm的范围内),以保证镜筒的成型稳定;而且还将压环配置为在光轴方向上,压环的第一端面至镜筒的像侧面的距离大于光学镜片的非球面最高点至镜筒的像侧面的距离,使得光学镜片不会凸出至压环外,因此,采用本申请提供的压环,能够在保证镜筒的成型的同时,避免光学镜片凸出至压环(镜筒)外,降低刮伤、污染光学镜片的风险。
(2)有利于在提高压环的使用寿命的同时,改善杂光问题。通过在压环的第二端面与内周面的连接处设置第一倒角,能够避免形成尖角,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二端面与内周面的连接处的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出现裂纹甚至断裂的情况,提高压环的使用寿命;而且也能避免产生毛边,因为毛边比较薄,部分光线会透过该毛边从而产生杂光,因此,通过在第二端面与内周面的连接处做倒角处理,还有利于避免产生杂光,提高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中公开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结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镜头结构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的K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4中的第一倒角的表面设有第一消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的镜头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结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镜头结构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的固定部弯折并抵接凹槽的内壁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压环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压环的正视图;
图12是图11中的压环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N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13中的凹槽的底面设有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压环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的压环的正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压环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压环的第三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的压环的正视图;
图20是图19中的压环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镜头结构;10、镜筒;101、像侧端;102、像侧面;103、固定部;1031、内环面;11、光学镜片;12、压环;121、第一端面;122、第二端面;122a、第一消光结构;123、内周面;124、外周面;125、凹槽;1250、内壁面;1251、底面;1251a、加强筋;1252、内侧壁面;1252a、第一部分;1252b、第二部分;126、抵接面;127、第二消光结构;200、摄像模组;201、图像传感器;300、电子设备;301、设备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可以理解的,如图1所示,在相关技术中,如果镜筒10的像侧端101的直径过大容易与摄像模组的马达或者底座结构干涉,影响装配,因此,镜筒10的像侧端101的直径一般不能过大。该类镜筒10为了避免光学镜片11凸出至镜筒10外(即,H1>0mm,其中,H1是指光学镜片11上最突出的位置至镜筒10的对外端面的距离),镜筒10的像侧端101的厚度H2需小于0.15mm,且镜筒10的像侧端101的外周面和内壁面之间的角度α需大于或等于5°。但是,如果H2<0.15mm,镜筒10的像侧端101会存在缺料和破裂的风险;而且在镜筒10成型脱模时也会存在拉伤镜筒10的风险,影响镜筒10的成型。因此,为了保证镜筒10的成型,一般需要要求H2≥0.15mm,但是,这样会导致光学镜片11凸出至镜筒10外,在后续生产时易刮伤、脏污光学镜片11,影响镜头结构100的良率。
基于此,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镜头结构,能够在保证镜筒的成型的同时,避免光学镜片凸出处镜筒外,降低刮伤、污染光学镜片的风险。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镜头结构,可应用于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的摄像模组,以接收被摄物的光信号并投射到摄像模组的图像传感器。所述镜头结构100可以包括镜筒10、光学镜片11和压环12,光学镜片11设于所述镜筒10内,压环12设置在镜筒10的像侧端101,且所述压环12可以用于将光学镜片11压紧在镜筒10内。在光轴方向O上,压环12自镜筒10内延伸至镜筒10外。
具体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所述压环12具有第一端面121、第二端面122和内周面123,第一端面121位于镜筒10外,且在光轴方向O上,所述第一端面121至镜筒10的像侧面102的距离h1大于光学镜片11离所述镜筒10的物侧面最远的点至镜筒10的像侧面102的距离h2,即,h1-h2>0mm,这样,光学镜片11不会凸出至压环12外,从而能够降低刮伤、污染光学镜片11的风险,使得压环12除了可以起到压紧固定光学镜片11于镜筒10内的作用,还能起到保护光学镜片11的作用。第二端面122位于镜筒10内并与第一端面121相对设置,第二端面122用于与光学镜片11抵接,以将光学镜片11压紧在镜筒10内,内周面123分别与第一端面121和第二端面122连接。所述内周面123为环绕光轴设置的圆锥面,且压环12的内径沿镜筒10的物侧端至镜筒10的像侧端101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内周面123与第二端面122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倒角R1,以避免第二端面122与内周面123的连接处产生毛边,从而有利于避免产生杂光,提高成像质量。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镜头结构100中,通过设置压环12,并将所述压环12配置为在光轴方向O上自镜筒10内延伸至镜筒10外的结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利用所述压环12补偿镜筒10的像侧端101在光轴方向O的长度,从而可以缩短镜筒10的像侧端101在光轴方向O的长度,使得镜筒10的像侧端101的厚度能够控制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例如,使得镜筒10的像侧端101的厚度能够控制在大于或等于0.15mm的范围内,以保证镜筒10的成型稳定;同时还通过限定在光轴方向O上,压环12的第一端面121至镜筒10的像侧面102的距离h1大于光学镜片11离镜筒10的物侧面最远的点至镜筒10的像侧面102的距离h2,使得光学镜片11不会凸出至压环12外,因此,本申请提供的镜头结构100通过合理配置和装配所述压环12,能够在保证镜筒10成型稳定的同时,避免光学镜片11凸出至压环12(镜筒10)外,利用所述压环12保护所述光学镜片11,以降低刮伤、污染所述光学镜片11的风险。
而且,还通过在第二端面122与内周面123的连接处设置第一倒角R1(例如倒圆角或倒斜角),能够避免形成尖角,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二端面122与内周面123的连接处的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出现裂纹甚至断裂的情况,提高压环12的使用寿命;而且也能避免产生毛边,因为毛边比较薄,部分光线会透过该毛边从而产生杂光,因此,通过在第二端面122与内周面123的连接处做倒角处理,还有利于避免产生杂光,提高成像质量。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倒角R1的表面可设有第一消光结构122a,所述第一消光结构122a可为设置在第一倒角R1的表面上的凸起或凹槽,又或者所述第一消光结构122a可为对第一倒角R1的表面进行表面粗糙处理形成的凸点,等等。换言之,通过在第一倒角R1的表面上设置上述第一消光结构122a,使得第一倒角R1的表面更为粗糙,当光线射至被粗糙化的第一倒角R1的表面上时不易被该粗糙面反射形成干扰镜头结构100成像的杂光,也就是说,通过增加第一倒角R1的表面的粗糙度,能够削弱第一倒角R1的表面的反射杂光,从而进一步提升本申请提供的镜头结构100的成像品质。
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第一消光结构122a为凸起或凹槽时,所述第一消光结构122a可为根据消光需求制作的各种形状的凸起或凹槽,例如,第一消光结构122a的形状可为锯齿形、三角形、方形、梯形或弧形等,在此实施例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环12,其材质可为金属、塑胶、硅胶或橡胶等。当压环12的材质为金属时,所述压环12可采用机器加工,相较于压环12的材质为塑胶、硅胶或橡胶时,压环12的加工成本较高,但压环12的表面的平面度以及平行度都比较好,例如,可使得压环12的表面的平行度小于0.005mm。如果对压环12的表面的平行度要求不高,例如,压环12的表面(例如第一端面121)的平行度可大于0.01mm,则可以考虑塑胶、硅胶或橡胶作为压环12的材质,利用模具加工形成所述压环12。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压环12还具有外周面124,外周面124连接于第一端面121和第二端面122,所述外周面124设有凹槽125,凹槽125的槽口背向光轴设置。可以理解的,压环12上的凹槽125可以近似方形槽、梯形槽或弧形槽等。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压环12的位于镜筒10外的一端(压环12的像侧端)的最大外径小于或等于镜筒10的像侧端101的外径即,通过控制压环12的位于镜筒10外的一端的最大外径小于或等于镜筒10的像侧端101的外径能够在镜头结构100与摄像模组的其他部件(例如马达或底座时)配合时,避免压环12的位于镜筒10外的一端与摄像模组的其他部件产生干涉,从而确保摄像模组的组装可以正常进行。
一些实施例中,请次参阅图3,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例如图3中的箭头x示出的方向),压环12的位于镜筒10外的一端的厚度h3大于或等于0.15mm,换言之,压环12的像侧端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5mm,即,h3≥0.15mm,例如,h3=0.15mm、h3=0.16mm、h3=0.17mm、h3=0.18mm、h3=0.19mm、h3=0.20mm或h3=0.22mm等。通过将压环12的位于镜筒10外的一端的厚度h3控制在大于或等于0.15mm的范围内,能够确保压环12的第一端面121具有较大的面积,避免压环12的位于镜筒10外的一端形成尖角而产生毛边,以保证压环12的成型稳定,使得压环12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精度,从而能够提高镜头结构100的测量稳定性。这主要是考虑到在测量镜头结构100的镜筒10和光学镜片11是否存在偏轴时,以及在测量镜头结构100的光学镜片1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102是否存在偏心时,会以压环12的第一端面121为基准面,因此,提高压环12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精度,能够提高镜头结构100的测量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凹槽125与镜筒10的内壁面围合形成容胶空间,所述容胶空间用于容纳粘接介质M(例如环氧树脂粘结类胶水或乳胶类胶水等),以固定所述压环12于所述镜筒10。采用粘接方式将压环12固定在镜筒10上,安装方式比较简单,而且相较于传统的机械紧固(铆接、焊接、螺接等方式),粘接的强度较高、成本较低,且安装后的镜筒10结构的整体质量较轻,有利于所述镜头结构100的轻量化设计。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7至图9所示,镜筒10的像侧端101的像侧面102设有固定部103,所述固定部103朝向凹槽125弯折以抵接于凹槽125的内壁面,以固定压环12于所述镜筒10。此实施方式采用的固定连接方式,需对固定部103进行加热软化,以使固定部103可以弯折,同时固定部103在冷却后可以保持这一弯折状态,以将压环12固定在镜筒10,在这一过程中,无需点胶,则能够避免粘接介质进入到光学镜片11的情况,从而有利于降低污染光学镜片11的风险。
在此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03可为环绕光轴设置的环状结构,固定部103朝向凹槽125弯折,固定部103的内环面1031抵接于凹槽125的内壁面1250。通过限定固定部的内环面抵接于所述凹槽的内壁面即,在固定部103朝向凹槽125弯折时,固定部103的内环面1031可以与凹槽125的内壁面1250相适配、贴合,便于使固定部103的内环面1031和凹槽125的内壁面1250紧密贴合,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环12和镜筒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103的内环面1031可与光轴平行设置,所述凹槽125的内壁面1250可与光轴垂直设置,通过限定固定部103的内环面1031为平行于光轴的平面,以及限定凹槽125的内壁面1250为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在固定部103朝向凹槽125弯折时,能够更加容易使固定部103的内环面1031和凹槽125的内壁面1250紧密贴合,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压环12和镜筒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其中,固定部103的内环面1031可与光轴平行设置,指的是固定部103的内环面1031与光轴之间为完全平行,或者固定部103的内环面1031与光轴之间形成的角度为处于容许范围(例如,小于5°)内。凹槽125的内壁面1250可与光轴垂直设置,指的是凹槽125的内壁面1250与光轴之间形成的角度为90°(完全垂直),或者凹槽125的内壁面1250与光轴之间形成的角度为处于(85°,90°)的范围内。
示例性地,所述固定部103可为环绕光轴设置的一圈封闭环,或者,所述固定部103也可为环绕光轴设置的开环结构。当所述固定部103为环绕光轴设置的开环结构时,所述固定部103可以一个或多个;而当所述固定部103为多个时,多个固定部103间隔设置,且多个固定部103可以相对光轴均匀排列设置,或者,多个固定部103也可以相对光轴非均匀排列设置。本申请对固定部的具体形状、数量等不作限定,只要固定部103能够朝向凹槽125弯折以抵接于凹槽125的内壁面,以固定压环12于镜筒10即可。
以下结合图11至图13所示,并以采用粘接方式将压环12固定于镜筒10时的凹槽125的形状为例对压环12的具体结构做进一步介绍。具体地,所述压环12的凹槽125一般可以包括底面1251和与底面1251连接的内侧壁面1252(即前述内壁面1250),所述凹槽125的底面1251背向压环12的内周面123设置(即,底面1251背向光轴设置)。
为了便于描述,在图13中,设定了垂直于凹槽125的底面1251且远离光轴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例如图13中的箭头z所指的方向,平行于凹槽125的底面1251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即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例如图13中的箭头y所指的方向;但应当理解上述方位仅为便于描述和理解做的示例,不以此限定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示例性地,所述凹槽125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沿着第一方向逐渐增大,以使所述凹槽125的内侧壁面1252和凹槽125的底面125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直角或钝角,避免底面1251与内侧壁面1252的连接处形成尖角,以及避免内侧壁面1252与压环12的外周面124的连接处形成尖角,从而能够避免凹槽125的底面1251与凹槽125的内侧壁面1252的连接处的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出现裂纹甚至断裂的情况,以及能避免凹槽125的内侧壁面1252与压环12的外周面124的连接处的应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出现裂纹甚至断裂的情况,提高压环12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利用模具加工以形成所述压环12时,便于拔模,有利于降低所述压环12的加工难度。
进一步地,所述压环12的外周面124具有用于与镜筒10的内壁抵接的抵接面126,所述抵接面126分别与第二端面122和凹槽125的内侧壁面1252连接,抵接面126与第二端面122的连接处具有第二倒角R2(例如倒圆角或倒斜角),避免抵接面126与第二端面122的连接处形成尖角。而且所述抵接面126与凹槽125的内侧壁面1252之间形成的夹角为直角或钝角,以避免抵接面126与压环12的外周面124的连接处形成尖角,从而使得压环12的应力分布比较均匀。
在图12和图13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凹槽125的与抵接面126连接的内侧壁面1252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1252a和第二部分1252b,所述第一部分1252a与凹槽125的底面1251连接,第一部分1252a与凹槽125的底面1251之间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二部分1252b与所述抵接面126连接,第二部分1252b与抵接面126之间的角度为直角,这样,能够在避免第二部分1252b与内侧壁面1252的连接处形成尖角的同时,使得压环12与镜筒10的接触面积较大,提高压环12与镜筒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示例性地,在光轴方向O上,所述第二端面122至凹槽125的内侧壁面1252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13mm,也即是,在图13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端面122至第二部分1252b之间的距离h4大于或等于0.13mm,即,h4≥0.13mm,例如,h4=0.13mm、h4=0.15mm、h4=0.17mm、h4=0.19mm、h4=0.20mm、h4=0.22mm或h4=0.24mm等。这样,能够保证压环12与镜筒10配合的尺寸较大,使得压环12与镜筒10的接触面积较大,提高压环12与镜筒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便于压环12限位并固定在镜筒10内。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底面1251与压环12的内周面123平行设置,在垂直于底面1251的方向(例如可为前述的第一方向,如图13中的箭头z所指的方向)上,所述底面1251与压环12的内周面123之间的距离h5大于或等于0.20mm,即,h5≥0.20mm,例如,h5=0.20mm、h5=0.22mm、h5=0.24mm、h5=0.25mm、h5=0.27mm、h5=0.29mm或h5=0.30mm等。可以理解的,压环12的最薄处的厚度为底面1251与内周面123之间的距离,因此,通过将底面1251与内周面123之间的距离h5控制在大于或等于0.20mm的范围内,能够避免压环12的厚度过薄,以确保整个压环12具有足够的强度,有利于使压环12的各处的厚度导致一致,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环12的使用寿命,而且,在组装所述压环12时,压环12不易变形,便于压环12的组装,同时在加工成型所述压环12时,压环12也不易变形,便于压环12的加工成型。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凹槽125的底面1251可设有加强筋1251a,所述加强筋1251a可以为多个,多个加强筋1251a间隔设置。通过在凹槽125的底面1251a设置加强筋1251a,以利用所述加强筋1251a增强压环12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适当减小底面1251与内周面123之间的距离h5,减轻压环12的质量。同时在实施方式中,若采用点胶的方式以将压环12胶合连接于镜筒10,还能增加点胶量,提高压环12在镜筒10的连接稳定性。
示例性地,如图14所示,所述加强筋1251a可以所述底面1251环绕光轴设置;或者,所述加强筋1251a也可以沿着平行于底面1251的方向延伸设置于底面1251上,在此实施例不做限制。
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100中,在光轴方向O上,所述压环12自镜筒10内延伸至镜筒10外,且光学镜片1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压环12内,使得光线会经压环12的内周面123反射至镜头结构100的成像面,而导致杂光的产生,影响镜头结构100的成像品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杂光,如图15至图17所示,所述压环12的内周面123设有第二消光结构127。示例性地,所述第二消光结构127可为设置在内周面123上的凸起或凹槽,又或者所述第二消光结构127可为对压环12的内周面123进行表面粗糙处理形成的凸点,等等。换言之,通过在压环12的内周面123上设置上述第二消光结构127,使得压环12的内周面123更为粗糙,当光线射至被粗糙化的内周面123上时不易被该粗糙面反射形成干扰镜头结构100成像的杂光,也就是说,通过增加压环12的内周面123的粗糙度,能够削弱压环12的内周面123的反射杂光,以提升本申请提供的镜头结构100的成像品质。
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第二消光结构127为凸起或凹槽时,所述第二消光结构127可为根据消光需求制作的各种形状的凸起或凹槽,例如,第二消光结构127的形状可为锯齿形、三角形、方形、梯形或弧形等,在此实施例不做限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消光结构127可为多个,以确保压环12的内周面123的各个位置均可设有所述第二消光结构127,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削弱压环12的内周面123的反射杂光。作为一种的可选实施方式,结合图15至图17所示,多个第二消光结构127可以沿着光轴方向O依次环绕光轴设置,以削弱压环12的内周面123的反射杂光。在图17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消光结构127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锯齿形凹槽,各个所述锯齿形凹槽的侧壁的宽度d1满足以下关系式:0.03mm≤d1≤0.06mm,例如,d1=0.03mm、d1=0.035mm、d2=0.04mm、d1=0.045mm、d1=0.05mm、d1=0.055mm或d1=0.06mm等。可以知道的,如果锯齿形台阶的侧壁的宽度d1越大,则压环12的在垂直于光轴方向O上的厚度越薄,其强度就越弱,因此,在上述列举的数值范围中,能够在确保的压环12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使第二消光结构127可以有效地进行消光,以提升镜头结构100的成像品质。
作为另一种的可选的实施方式,结合图18至图20所示,多个所述第二消光结构127可以以光轴为中心成放射性设置,以削弱压环12的内周面123的反射杂光。在图19和图20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消光结构127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弧形凹槽,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各个所述弧形凹槽的深度d2满足以下关系式:0.03mm≤d2≤0.06mm,例如,d2=0.03mm、d2=0.035mm、d2=0.04mm、d2=0.045mm、d2=0.05mm、d2=0.055mm或d2=0.06mm等。可以知道的,如果弧形凹槽的深度d2越深,则压环12的在垂直于光轴方向O上的厚度越薄,其强度就越弱,因此,在上述列举的数值范围中,能够在确保的压环12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使得第二消光结构127可以有效地进行消光,以提升镜头结构100的成像品质。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弧形凹槽之间的距离相等。如此,可以使所述第二消光结构127在压环12的内周面123上较为规则的排列,相比于其他更为复杂的排列结构,该种排列结构更为简单,便于生产。
请参阅图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200具有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镜头结构100,以使所述摄像模组200可以接收被摄物的光信号。在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模组200可以包括图像传感器201和上述镜头结构100,镜头结构100可用于接收被摄物的光信号并投射到图像传感器201。可以理解的,具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镜头结构100的摄像模组200,也具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镜头结构100的全部技术效果。即,具有所述镜头结构100的摄像模组200能够在保证镜筒10的成型的同时,避免光学镜片11凸出处压环12(镜筒10)外,降低刮伤、污染光学镜片11的风险。
请参阅图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300具有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摄像模组200,以使所述电子设备300具有拍照功能。在图2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设备壳体301和上述摄像模组200,摄像模组200设于设备壳体301以获取影像信息。其中,所述电子设备300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监控器等。可以理解的,具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摄像模组200的电子设备300,也具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镜头结构100的全部技术效果。即,具有所述摄像模组200的电子设备300能够在保证镜筒10的成型的同时,避免光学镜片11凸出处压环12(镜筒10)外,降低刮伤、污染光学镜片11的风险。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结构包括:
镜筒;
光学镜片,所述光学镜片设于所述镜筒内;以及
压环,所述压环设置在所述镜筒的像侧端,在光轴方向上,所述压环自所述镜筒内延伸至所述镜筒外,所述压环具有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和内周面,所述第一端面位于所述镜筒外,且在所述光轴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面至所述镜筒的像侧面的距离大于所述光学镜片离所述镜筒的物侧面最远的点至所述镜筒的像侧面的距离,所述第二端面位于所述镜筒内并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端面用于与所述光学镜片抵接,所述内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连接;
所述内周面为环绕光轴设置的圆锥面,且所述压环的内径沿所述镜筒的物侧端至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内周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倒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的表面设有第一消光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光轴的方向上,所述压环的位于所述镜筒外的一端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环的位于所述镜筒外的一端的最大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镜筒的像侧端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环的外周面设有凹槽;
所述凹槽与所述镜筒的内壁面围合形成容胶空间,所述容胶空间用于容纳粘接介质以固定所述压环于所述镜筒;或者
所述镜筒的像侧面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凹槽弯折以抵接于所述凹槽的内壁面,以固定所述压环于所述镜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像侧面设有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为环绕光轴设置的环状结构,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凹槽弯折,所述固定部的内环面抵接于所述凹槽的内壁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背向所述内周面设置的底面,垂直于所述底面且远离光轴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凹槽在平行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的宽度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背向所述内周面设置的底面,所述底面与所述内周面平行设置,在垂直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所述底面与所述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20mm。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背向所述内周面设置的底面,所述底面设有加强筋。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环的外周面具有用于与所述镜筒的内壁抵接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分别与所述第二端面和所述凹槽的内侧壁面连接,在所述光轴方向上,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13mm。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周面设有第二消光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光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消光结构沿着光轴方向依次环绕光轴设置,或者,多个所述第二消光结构以光轴为中心成放射性设置。
13.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具有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结构。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62214.2U CN215416054U (zh) | 2021-06-29 | 2021-06-29 | 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62214.2U CN215416054U (zh) | 2021-06-29 | 2021-06-29 | 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416054U true CN215416054U (zh) | 2022-01-04 |
Family
ID=79643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62214.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416054U (zh) | 2021-06-29 | 2021-06-29 | 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416054U (zh) |
-
2021
- 2021-06-29 CN CN202121462214.2U patent/CN21541605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84124B2 (en) |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unit | |
US20050264895A1 (en) | Lens member having a light shading function | |
CN210090795U (zh) | 光学镜头 | |
JP2009157279A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電子機器、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組立方法 | |
JP2019120725A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金型の製造方法 | |
CN210090786U (zh) | 镜头模组 | |
CN113376791A (zh) | 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US12003838B2 (en) | Camera module and molded photosensitiv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2394465A (zh) |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 |
US11428907B2 (en) | Optical lens module | |
CN210534409U (zh) |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 |
CN215416054U (zh) | 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1786303U (zh) | 镜筒、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0270346U (zh) | 镜头模组 | |
JP2009040642A (ja) | 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2596135A (zh) | 透镜、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6351726U (zh) | 一种定位转接件、光机及投影设备 | |
US11460612B2 (en) | Spacer | |
CN211180368U (zh) | 镜头模组 | |
CN209982574U (zh) | 摄像模组 | |
WO2020207145A1 (zh) | 摄像模组和模塑感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
CN109917501B (zh) | 透镜及镜头组件 | |
US20200319424A1 (en) | Optical lens,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2578524A (zh) |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 |
CN216083159U (zh) | 隔圈及镜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