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80160U - 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80160U
CN215380160U CN202121586774.9U CN202121586774U CN215380160U CN 215380160 U CN215380160 U CN 215380160U CN 202121586774 U CN202121586774 U CN 202121586774U CN 215380160 U CN215380160 U CN 215380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ing container
planting
cotton layer
fiber cotton
porous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867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永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us-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us-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us-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Tus-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8677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801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80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801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4Structural elements or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rmal insulation
    • Y02A30/254Roof garden systems; Roof coverings with high solar reflectan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80/00Archite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improv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 Y02B80/32Roof garden system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种植容器,其设置在具有向下凹陷预设深度的蓄水池的建筑完成面上,建筑完成面设置为具有高度差的斜面,蓄水池可收集雨水;种植容器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且底部设有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种植容器内设有无纺土工布和种植营养土;种植容器的侧壁底部设有进水口,且种植容器的侧壁上、与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的顶部相平的位置开设有溢水口,进水口相较于溢水口设于斜面的高位。结构简单,将场地降水与屋顶景观结合,通过高差收集降水,利用生态纤维棉保水释水的性能,提高植物的自我给水排水能力,从而提高植物成活率,减少后期管养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屋顶花园,具体地涉及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普及,城市的开发建设者们都在寻求能够更好的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在常规的屋顶花园设计中,对于降水采取的方式是尽快排走确保面层不积水,而这些措施并不能满足海绵城市的科学建设。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遵循“渗、蓄、用、排”等的技术措施,有效减缓屋面排水状况,将场地降水与屋顶景观结合。利用生态纤维棉保水释水的性能,提高屋顶花园固定区域特定容器植物内的自我给水排水能力,从而提高植物成活率,减少后期管养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种植容器,其设置在具有向下凹陷预设深度的蓄水池的建筑完成面上,所述建筑完成面设置为具有高度差的斜面,所述蓄水池可收集雨水;
所述种植容器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且所述种植容器的底部设有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所述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的内侧及所述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的上方设有无纺土工布;所述种植容器内设有种植营养土;
所述种植容器的侧壁底部设有进水口,且所述种植容器的侧壁上、与所述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的顶部相平的位置开设有溢水口,所述进水口相较于所述溢水口设于所述具有高度差的斜面的高位。
优选的,所述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的厚度为4cm,所述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的厚度为15cm。
优选的,所述种植营养土的深度为45-50cm。
优选的,所述蓄水池的预设深度为5cm。
优选的,所述种植容器的数量包括至少两个,相邻两个种植容器通过处于高位的一个种植容器的溢水口与处于低位的种植容器的进水口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种植容器的外周于建筑完成面的上方设有混凝土抬高层,所述混凝土抬高层的厚度为5cm。
优选的,在所述混凝土抬高层的上方及所述种植容器的外周设有高度低于所述种植容器的砾石层。
优选的,所述种植容器的外壁设有上下排布设置的横梁、设于横梁之间的立柱以及设于横梁和立柱外侧的菠萝格,所述菠萝格与所述立柱之间通过自攻螺丝连接固定;
所述立柱的朝向所述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的一侧设有竖向延伸的钢板,所述溢水口横向贯穿所述钢板;
所述菠萝格的底部支撑固定在所述砾石层上且所述菠萝格的顶部不低于所述种植营养土的顶部;
处于下方的横梁与所述砾石层的侧壁之间通过角钢及螺栓连接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的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在种植容器的侧壁和底部分别设置生态多孔纤维棉层,利用生态多孔纤维棉的吸水保水性能,将雨水收集在种植容器内,并利用生态多孔纤维棉的释水性能,将降水提供给种植土,以给植物水分。通过高度差收集降水。无纺土工布的设置,不仅可以起到滤杂的作用,还有一定的保水作用,同时也为种植容器内的生态多孔纤维棉提供了保护措施。结构简单,将降水与景观结合,提高种植容器内植物的自我给水排水能力,从而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减少了后期管养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的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的B-B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种植容器;11、进水口;12、溢水口;13、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5、无纺土工布;16、种植营养土;17、横梁;18、立柱;19、菠萝格;110、钢板;111、自攻螺丝;112、角钢;2、建筑完成面;3、混凝土抬高层;4、砾石层;5、排水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种植容器1,其设置在设有供种植容器1固定的、具有向下凹陷预设深度的蓄水池的建筑完成面2上,建筑完成面2设置为具有高度差的斜面,蓄水池可收集雨水。种植容器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且种植容器1的底部设有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的内侧及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的上方设有无纺土工布15。种植容器1内设有种植营养土16。种植容器1的侧壁底部设有进水口11,且种植容器1的侧壁上、与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的顶部相平的位置开设有溢水口12,进水口11相较于溢水口12设于具有高度差的斜面的高位。具体如图2所示,建筑完成面2由右侧向左侧方向倾斜向下,也就是说建筑完成面2的右侧为高位,左侧为低位,种植容器1的右侧壁底部设有进水口11,左侧壁设有溢水口12,由于高度差的设置,雨水会沿着斜面向下,由于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及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的吸水保水特性,会吸水雨水并将雨水储存在种植容器1内,又由于生态多孔纤维棉层的释水性,将储存的降水提供给种植营养土16,以将水分供给种植容器1的种植营养土16上种植的植物。无纺土工布15的设置,不仅可以起到滤杂的作用,还有一定的保水作用,同时也为种植容器1内的生态多孔纤维棉提供了保护措施。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和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均为现有市场上常规的生态纤维棉,无纺土工布15也为现有市场上常规的无纺土工布15,具体不做详细描述和限定。另外,本实施例中,种植容器1内的无纺土工布15要求大于等于250g/m2
如图1所示,箭头方向表示汇水方向。图中斜面由上而下,上端为斜面的高位,下端为斜面的低位。种植容器的数量为三列,三列种植容器间隔排布,相邻两列种植容器之间设有混凝土抬高层。每列种植容器又包括有两个种植容器。对于种植容器的数量和排布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的,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的厚度小于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的厚度。比如,本实施例的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的厚度优选为4cm,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的厚度优选为15cm。
优选的,种植营养土16的深度为45-50cm。
优选的,蓄水池的预设深度为5cm。
优选的,种植容器1的数量包括至少两个,相邻两个种植容器1通过处于高位的一个种植容器1的溢水口12与处于低位的种植容器1的进水口11相连通。如图1所示,种植容器1成阵列式排布。可选的,种植容器1可以根据实际场地大小进行多种组合摆放,具体不做详细描述和限定,为现有常规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及容易实现。
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种植容器1的外周于建筑完成面2的上方设有混凝土抬高层3,混凝土抬高层3的厚度为5cm。
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在混凝土抬高层3的上方及种植容器1的外周设有高度低于种植容器1的砾石层4。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景观需求,砾石层4为现有市场上常规的灰色砾石。本实施例中,灰色砾石的高度与种植容器1的溢水口12的高度差不多。
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种植容器1的外壁设有上下排布设置的横梁17、设于横梁17之间的立柱18以及设于横梁17和立柱18外侧的菠萝格19,菠萝格19与立柱18之间通过自攻螺丝111连接固定。立柱18的朝向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的一侧设有竖向延伸的钢板110,溢水口12横向贯穿钢板110。菠萝格19的底部支撑固定在砾石层4上且菠萝格19的顶部不低于种植营养土16的顶部。处于下方的横梁17与砾石层4的侧壁之间通过角钢112及螺栓连接固定。如图3所示,菠萝格19包括两侧的竖向布置的菠萝格19和顶部横向设置的菠萝格19,横梁17设置在顶部横向设置的菠萝格19的底部,竖向设置的菠萝格19的底部支撑固定在灰色砾石上,具体的在灰色砾石的内侧设有一台阶,竖向设置的菠萝格19的底部支撑固定在灰色砾石的台阶上。需要说明的是,种植营养土16的最大高度为顶部横向设置的菠萝格19的顶部与灰色砾石的顶部之间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横梁17和立柱18可选的均采用镀锌方钢。
优选地,如图3所示,还包括排水沟5,排水沟5设置在具有高度差的斜面的低位,更具体的位于种植容器1的溢水口12的下游,当雨水过大导致雨水超过蓄水池时,雨水可以通过溢水口12及时地排入到排水沟5内,以避免种植容器1内雨水过多而导致植物淹死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种植容器1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小雨天气时,可通过5cm高差的蓄水池进行持续收集雨水,当雨水达到种植容器1底部的第二生态纤维棉层厚度比如15cm时,将通过种植容器1侧壁设置的溢水口12将多余的水排出。大雨天气时,将超过蓄水池深度比如5cm的降水直接快速排入附近的雨水井,以避免种植容器1内雨水过多而导致植物淹死的情况。生态多孔纤维棉可储蓄雨水,可保障种植土壤水分始终处于适宜水平,模块结构可使植物根系穿透生长,利于植物更好生长。当种植容器1内苗木成活后,进行正常的养护管理,不需要特别的静心照顾。同时,从源头落实了雨水径流管控的要求,有效减缓了降水对市政管网排水设施的压力。生态多孔纤维棉优秀的保水释水性能使其在景观绿化蓄排水项目上有成功的应用,针对性解决了雨水的就地消纳(缓冲、渗透和排放)难题,是塑料渗透箱和排水软管的更有效、更经济、更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替代方案。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Claims (9)

1.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种植容器(1),其设置在具有向下凹陷预设深度的蓄水池的建筑完成面(2)上,所述建筑完成面(2)设置为具有高度差的斜面,所述蓄水池可收集雨水;
所述种植容器(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且所述种植容器(1)的底部设有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所述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的内侧及所述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的上方设有无纺土工布(15);所述种植容器(1)内设有种植营养土(16);
所述种植容器(1)的侧壁底部设有进水口(11),且所述种植容器(1)的侧壁上、与所述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的顶部相平的位置开设有溢水口(12),所述进水口(11)相较于所述溢水口(12)设于所述具有高度差的斜面的高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的厚度为4cm,所述第二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4)的厚度为1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营养土(16)的深度为45-5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的预设深度为5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容器(1)的数量包括至少两个,相邻两个种植容器(1)通过处于高位的一个种植容器(1)的溢水口(12)与处于低位的种植容器(1)的进水口(11)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容器(1)的外周于建筑完成面(2)的上方设有混凝土抬高层(3),所述混凝土抬高层(3)的厚度为5c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凝土抬高层(3)的上方及所述种植容器(1)的外周设有高度低于所述种植容器(1)的砾石层(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容器(1)的外壁设有上下排布设置的横梁(17)、设于横梁(17)之间的立柱(18)以及设于横梁(17)和立柱(18)外侧的菠萝格(19),所述菠萝格(19)与所述立柱(18)之间通过自攻螺丝(111)连接固定;
所述立柱(18)的朝向所述第一生态多孔纤维棉层(13)的一侧设有竖向延伸的钢板(110),所述溢水口(12)横向贯穿所述钢板(110);
所述菠萝格(19)的底部支撑固定在所述砾石层(4)上且所述菠萝格(19)的顶部不低于所述种植营养土(16)的顶部;
处于下方的横梁(17)与所述砾石层(4)的侧壁之间通过角钢(112)及螺栓连接固定。
CN202121586774.9U 2021-07-13 2021-07-13 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 Active CN2153801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86774.9U CN215380160U (zh) 2021-07-13 2021-07-13 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86774.9U CN215380160U (zh) 2021-07-13 2021-07-13 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80160U true CN215380160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48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86774.9U Active CN215380160U (zh) 2021-07-13 2021-07-13 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801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47333B (zh) 一种海绵城市用花园排水系统
CN207538161U (zh) 一种地下工程顶板虹吸排水收集系统
CN101467511B (zh) 城市道路绿化带分散式集雨渗灌装置
CN207998908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筑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CN105794523A (zh) 一种具有雨水渗蓄净化功能的树池装置
CN107190840B (zh) 一种适用于老旧小区改造的屋面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CN211185126U (zh) 一种建筑的屋顶绿化系统
CN112568021A (zh) 一种绿色生态装饰屋顶
CN206452786U (zh) 一种坡面绿化地自灌结构
CN209494139U (zh) 一种防水防根屋顶绿化结构
CN201148600Y (zh) 道路隔栏
CN212582728U (zh) 一种带有绿化结构的挡土墙
CN213571388U (zh) 一种园林景观设计用人行道路结构
CN211185087U (zh) 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屋顶绿化种植装置
CN215380160U (zh) 一种种植容器内的降水利用装置
CN205259318U (zh)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
CN103046452A (zh) 降温蓄水箱型路面结构
CN215562692U (zh) 一种园林设计生态防护坡
CN214995315U (zh) 绿色种植屋面结构
CN211210711U (zh) 一种装配式景观设计用绿化带
CN213847790U (zh) 一种高位花坛
CN111101589B (zh) 一种绿化养护生态排水系统
CN209907548U (zh) 一种装配式竖直混凝土雨水口
CN202850001U (zh) 排蓄水板
CN111456342A (zh) 一种超大屋面排水构造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Mao Yongqing

Inventor after: Qin Juan

Inventor after: Jiang Dongdong

Inventor after: Fang Wei

Inventor before: Mao Yo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