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59318U -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59318U
CN205259318U CN201521004582.7U CN201521004582U CN205259318U CN 205259318 U CN205259318 U CN 205259318U CN 201521004582 U CN201521004582 U CN 201521004582U CN 205259318 U CN205259318 U CN 2052593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water
greenery patches
collecting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0458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玲
周杰民
周丽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2100458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2593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593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5931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包括透水铺装路面、下凹式绿地,所述透水铺装路面与下凹式绿地相连接,下凹式绿地的底部设有生物滞留层,生物滞留层包括生物层、砂层和砾石层,且依次分布,砾石层底部设有雨水收集池,砾石层与雨水收集池的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土工布,雨水收集池由若干雨水收集模块组成,雨水收集池的两侧池壁上部分别设有溢流管,雨水收集池的内部设有水位监测装置,采用模块相互拼接的方法,施工方便且工期短,收集的水不仅为上层绿植等生物提供水分,还进一步汇总到雨水收集池,过滤净化雨水、存蓄滞留雨水、消纳周边雨水,且能够减少噪音,缓解热岛效应,美化环境,经济效益好。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排水防涝和面源污染治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
背景技术
200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全球将在20年内陷入“水资源破产”的困境,水也会变得比油更有投资价值。近年来,高速的城市化使得不透水下垫面比例不断增加,造成雨水汇流时间缩短,峰值流量增大,内涝灾害频现。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雨水径流污染较为严重,雨水的利用将缓解水资源的短缺,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水资源的不足。目前,雨水的利用已经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大部分城市已经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做了相关的规定。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LID技术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现有技术中采用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中,需要工程量较大,占用空间大,耗资巨大,适用性不强,且效果并不好,对雨水存贮的智能控制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工程量较大,占用空间大,耗资巨大,适用性不强,且效果并不好,对雨水存贮的智能控制不足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包括透水铺装路面和下凹式绿地,所述透水铺装路面与下凹式绿地相连接,下凹式绿地的下面设有生物滞留层,生物滞留层包括生物层、砂层和砾石层,且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砾石层底部设有雨水收集池,砾石层与雨水收集池的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土工布,雨水收集池由若干个雨水收集模块拼接组成,雨水收集池的池壁上部设有溢流管;在所述雨水收集池的内部设有水位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主要由透水铺装路面和下凹式绿地组合而成,能够节约占地面积,不占用宝贵的空间;并且重量轻,易拆装,运输方便;由于雨水收集模块可以根据蓄水池大小组合拼装,设计灵活;承载力强,施工方便,省工期;使用寿命长;成本低,经济效益明显;并且在所述雨水收集池的内部设有水位监测装置,使人在地面上就能够对雨水收集池的雨水进行了解,显示蓄水池中的水位变化,当水位低于一定的警戒值时会发出警报,提醒市政管理人员及时补水。
优选的,所述透水铺装路面在靠近下凹式绿地的边缘设有路缘石,路缘石上设置20~60cm宽度的缺口,缺口处设有雨水截污挂篮,雨水截污挂篮固定连接于路缘石靠近下凹式绿地的一侧。其有益效果在于对垃圾进行拦截,同时可以从当储存垃圾的容器,起到一个初期过滤的效果,从而使后期的水处理和收集过程变得更加简单有效。
优选的,所述雨水截污挂篮的底部设有滤网。
优选的,所述水位监测装置包括水位探头和水位显示报警仪,水位探头设于所述雨水收集池的底部,水位探头的连接线经雨水收集池一侧的所述溢流管连接至透水铺装路面上方的水位显示报警仪。
优选的,所述水位显示报警仪包括显示屏和报警灯。
优选的,所述水位监测装置采用柱状结构,竖直设于雨水收集池内部,且穿过生物滞留层。
优选的,所述水位监测装置内部设有水柱。
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模块的材料采用PP材料。雨水收集模块由再生环保材料制作,绿色环保,深埋地下,维护简单,且可回收再利用。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收集模块安装于地下,可按需设置于城市、小区、工厂、景观等场所的地下,不占用底面空间,且雨水收集池由若干个雨水收集模块组合成一个水池,水池的形状不同地形综合确定,任意组合,不受场地限制,因为采用模块相互拼接的方法,无需大型机械,施工方便、工期短。具有支撑,蓄水,净化的功效,同时收集的水不仅可以为上层绿植等生物提供水分,还可以进一步经过雨水汇总管汇总到雨水收集池,过滤净化雨水、存蓄滞留雨水、消纳周边雨水,同时还具有减少噪音,缓解热岛效应,美化环境,经济效益好的优点,根据需要选取两种水位监测装置,能够对雨水收集池的雨水进行了解,便于控制,且精确度高,便于使用,PP材料为再生环保材料,绿色环保,深埋地下不破坏整个生态环境,维护简单,且可回收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下凹式绿地、2-生物滞留层、3-路缘石、4-雨水截污挂篮、5-透水铺装路面、6-生物层、7-砂层、8-砾石层、9-土工布、10-溢流管、11-雨水收集模块、12-雨水收集池、13-土壤、14-水位探头、15-水位显示报警仪、16-连接线、17-柱状结构、18-有色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图1和图2出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包括透水铺装路面5、下凹式绿地1,所述透水铺装路面5与下凹式绿地1相连接,下凹式绿地1的底部设有生物滞留层2,生物滞留层2包括生物层6、砂层7和砾石层8,且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砾石层8底部设有雨水收集池12,砾石层8与雨水收集池12的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土工布9,雨水收集池12由若干雨水收集模块11组成,雨水收集池12的两侧池壁上部分别设有溢流管10,雨水收集池12的内部设有水位监测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透水铺装路面5在靠近下凹式绿地1的边缘设有路缘石3,路缘石3上设置20~60cm宽度的缺口,缺口处设有雨水截污挂篮4,雨水截污挂篮4固定连接于路缘石3靠近下凹式绿地1的一侧。
带有路缘石3的透水铺装路面5,透水铺装路面5与下凹式绿地1相连接,用于消纳硬化地表产生的雨水径流,所述路缘石3上设置20~60cm宽度的缺口,在所述缺口处设置有雨水截污挂篮4,径流通过缺口汇入雨水截污挂篮4后经初步浮沉后流入下凹式绿地1,路缘石3上的缺口将雨水径流集中汇入雨水截污挂篮4后能将体积较大的污染物拦截下来,起到初期过滤的作用,下凹式绿地1下面是生物滞留层2,生物滞留层2包括生物层6、砂层7和砾石层8,且依次分布,砾石层8底部设有雨水收集池12,砾石层8与雨水收集池的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土工布9,土工布9具有优秀的过滤、排水、隔离、加筋、防渗、防护作用,雨水收集池12中的水可以应用于植物的日常浇灌,所述下凹式绿地1和雨水收集池12之间是雨水渗透净化区域,所述若干个雨水收集模块12构成雨水收集池,所述池壁上部有溢流管。
下凹式绿地1以及生物滞留层2可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利用植被、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截留和净化小流量雨水径流,超过绿地蓄渗容量的雨水经雨水口排入雨水管网。下凹式绿地1和生物滞留层2不仅可以起到削减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灾害,有效地在源头去除雨水中的营养物质、病原体、重金属离子等的作用,而且下渗的雨水可以起到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以减少绿地浇灌用水量。同时,径流携带的氮、磷等污染物可以转变为植被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的生长。
在本实用新型中,雨水收集模块11的材料采用PP材料,PP材料为再生环保材料,绿色环保,深埋地下不破坏整个生态环境,维护简单,且可回收再利用,生物层6包括腐质土、苔藓菌类植物和蚯蚓,生物层由腐质土、苔藓菌类植物和蚯蚓等填料构成,用于吸收净化污染物;下凹式绿地1上表面种植有植被,植物应以当地常用的绿化植物为选择对象,从抗旱、耐淹、耐污、抗寒等抗逆性,景观性,维护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宜在湖泊周边生物滞留槽内种植的植物品种2~3种;透水铺装路面5通过透水铺装材料本身的多孔隙特性,可以过滤净化雨水、存蓄滞留雨水、消纳周边雨水,同时还具有减少噪音,缓解热岛效应,美化环境,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中,生物层6填料应根据道路雨水水量、水质特点,以当地种植、建筑、水处理等方面常用的材料为选择对象,筛选出透水性能较高、满足排水要求,持水性能较强、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净化能力较强、满足水质改善要求的填料。通过填料的优化组合和结构配合,得出不同净化需求和不同流量要求的填料配合模式3~5种。重点考虑碎石、高炉矿渣、陶粒、蛭石、砂、壤土等填料类型。
下面给出上述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的安装方法,具体如下:
A、挖掘出安装雨水收集池所需要的空地,且挖位必须大于安装雨水收集池所需要的大小;
B、平整地面,夯实地基;
C、在雨水收集池中垂直重叠安装雨水收集模块,保持上下左右整齐;
D、在雨水收集池上铺设土工布,施工时保持土工布完全覆盖雨水收集池和生物滞留层,多余和重叠的部分用胶带粘接;
E、雨水收集池四周回填泥土,并安装溢流管和水位监测装置;
F、雨水收集池上先铺设一层砾石层,再铺设砂层,最后在顶层铺设生物层;
G、在生物滞留层上铺设下凹式绿地;
H、在下凹式绿地四周铺设路缘石,并安装雨水截污挂篮。
所述雨水收集池12由若干个雨水收集模块11组合而成,雨水收集池12的形状可根据需求如径流的大小,植物种类、路面空间等情况综合确定。任意组合,不受场地限制,因为采用模块相互拼接的方法,无需大型机械,并且可现场组装成箱,可以实现当天开挖当天回填。施工方便、工期短。具有支撑,蓄水,净化的功效。同时雨水收集池12中的水不仅可以为上层绿植等生物提供水分,还可以进一步经过雨水汇总管汇总到蓄水池,然后通过提升泵和净化一体机处理后,可以用于绿化灌溉,市政道路喷洒,水池补水,冲厕等。
实施例1
水位监测装置采用水位探头14和水位显示报警仪15结合,水位探头14感受到水压的变化,然后将数据传输给水位显示报警仪15,使人在地面上就能够对雨水收集池12的雨水进行了解,显示雨水收集模块11组成的蓄水池中的水位变化,当水位低于一定的警戒值时会发出警报,提醒市政管理人员及时补水,当高于一定的警戒值时也会发出警报,提醒市政管理人员及时排水。
对雨水收集池的雨水进行了解,便于控制,且精确度更高,便于精确控制,但是需要提供电才能使用,且安装不便。
实施例2
水位监测装置采用柱状结构17,竖直设于雨水收集池12内部,且穿过生物滞留层2,水位监测装置内部设有有色气体18,且不溶于水。将柱状结构17置于雨水收集池12内部,水从柱状结构17的底部向上顶起有色气体18,将有色气体18挤向下凹式绿地1的上表面,通过有色气体18的高度和颜色的深浅判断液面高度,柱状结构17的水位监测装置安装方便,且便于观测,不需要供电,但使用寿命短。
雨水收集模块安装于地下,可按需设置于城市、小区、工厂、景观等场所的地下,不占用底面空间,且雨水收集池12由若干个雨水收集模块11组合成一个水池,水池的形状不同地形综合确定,任意组合,不受场地限制,因为采用模块相互拼接的方法,无需大型机械,施工方便、工期短。具有支撑,蓄水,净化的功效。收集的雨水可以长期为地面上的绿色植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有效利用自然雨水,减少人工取用自来水浇灌植物的水量,与此同时存蓄滞留雨水、减少了地面径流,有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好的优点。根据需要选取两种水位监测装置,能够对雨水收集池12的雨水进行了解,便于控制,且精确度高,便于使用,PP材料为再生环保材料,绿色环保,深埋地下不破坏整个生态环境,维护简单,且可回收再利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包括透水铺装路面和下凹式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铺装路面与下凹式绿地相连接,下凹式绿地的下面设有生物滞留层,生物滞留层包括生物层、砂层和砾石层,且从上往下依次分布,砾石层底部设有雨水收集池,砾石层与雨水收集池的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土工布,雨水收集池由若干个雨水收集模块拼接组成,雨水收集池的池壁上部设有溢流管;在所述雨水收集池的内部设有水位监测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铺装路面在靠近下凹式绿地的边缘设有路缘石,路缘石上设置20~60cm宽度的缺口,缺口处设有雨水截污挂篮,雨水截污挂篮固定连接于路缘石靠近下凹式绿地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截污挂篮的底部设有滤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水位监测装置包括水位探头和水位显示报警仪,水位探头设于所述雨水收集池的底部,水位探头的连接线经雨水收集池一侧的所述溢流管连接至透水铺装路面上方的水位显示报警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显示报警仪包括显示屏和报警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监测装置采用柱状结构,竖直设于雨水收集池内部,且穿过生物滞留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监测装置内部设有水柱。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其特征在于,雨水收集模块的材料采用PP材料。
CN201521004582.7U 2015-12-05 2015-12-05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2593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04582.7U CN205259318U (zh) 2015-12-05 2015-12-05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1004582.7U CN205259318U (zh) 2015-12-05 2015-12-05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59318U true CN205259318U (zh) 2016-05-25

Family

ID=56000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04582.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259318U (zh) 2015-12-05 2015-12-05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25931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5568A (zh) * 2016-07-05 2016-11-30 河海大学 一种用于净化地表雨水径流的阶梯型下凹式绿地
CN107119745A (zh) * 2017-07-05 2017-09-01 贵州大学 一种植物墙的供水蓄水池
CN109680576A (zh) * 2019-01-24 2019-04-26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改性透水结构的硬质道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5568A (zh) * 2016-07-05 2016-11-30 河海大学 一种用于净化地表雨水径流的阶梯型下凹式绿地
CN107119745A (zh) * 2017-07-05 2017-09-01 贵州大学 一种植物墙的供水蓄水池
CN109680576A (zh) * 2019-01-24 2019-04-26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改性透水结构的硬质道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44343B (zh)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存蓄系统及安装方法
CN105089142B (zh) 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调度池及分散式雨水调蓄调度池系统
CN105625549B (zh) 一种可用于海绵城市雨水渗虑、集蓄与净化的多功能系统
CN208235696U (zh) 一种基于海绵生态体系水质净化的雨水花园系统
CN103073111B (zh)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CN204959952U (zh) 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调度池及分散式雨水调蓄调度池系统
CN103371069B (zh) 一种串接式路面径流收集与净化利用的生态种植槽
CN106400885A (zh) 一种雨水收集循环利用方法及系统
CN207567889U (zh) 住宅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103088897A (zh) 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CN107409814B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雨水储蓄、净化的高位雨水花坛
CN203080678U (zh) 绿色小区抗冲击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CN110016886B (zh) 河道近自然生态堤岸
CN107190840B (zh) 一种适用于老旧小区改造的屋面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CN206571217U (zh)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室外停车位系统
CN205712403U (zh) 一种可用于海绵城市雨水渗虑、集蓄与净化的多功能系统
CN207331934U (zh) 山林雨水回收利用装置
CN205259318U (zh) 一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源头雨水净化与存蓄系统
CN108625453A (zh) 高层建筑海绵城市综合体系统
CN213571388U (zh) 一种园林景观设计用人行道路结构
CN106088684A (zh) 一种雨水收集再利用的下沉式广场及其施工方法
CN211647015U (zh) 一种地埋式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05223761U (zh) 一种用于雨水下渗和净化的生物洼地系统
CN204741963U (zh) 一种用于马路中间绿化带的雨水花园
CN206693154U (zh) 一种城乡河道护坡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