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78544U - 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78544U CN215378544U CN202121551918.7U CN202121551918U CN215378544U CN 215378544 U CN215378544 U CN 215378544U CN 202121551918 U CN202121551918 U CN 202121551918U CN 215378544 U CN215378544 U CN 2153785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 switch
- switching circuit
- input end
- char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EM I滤波电路、切换电路、整流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EM I滤波电路为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与外部交流电三相四线连接;切换电路用于切换充电电路的充电模式;整流电路用于将外部交流电转为第一直流电、并将第一直流电输出至D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还连接负载、用于将第一直流电转为第二直流电,并将第二直流电输出至负载。该充电电路中,通过采用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EM I滤波电路与外部交流电以三相四线的方式进行连接,可以让四线共用EM I滤波电路,后续进行EMC测试时,无需再增加单相EM I滤波电路,降低了测试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新能源纯电动汽车要求使用三相、单相交流电都能充电,即要求三相充电模式兼容单相充电模式,通常在充电装置中设置电路开关进行切换充电模式,可完成三相充电模式兼容单相充电模式,同时可减少功率器件,电路简单、成本低、运行可靠本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现有的兼容三相、单相充电模式切换电路中,如图1所示,通常使用三相三线式EMI滤波器62,即N线没有与U、V、W线共用EMI滤波器,这样,单相要通过EMC测试,还需要再增加额外的单相EMI滤波电路,从而导致增加相应的测试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通过采用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能够降低测试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EMI滤波电路、切换电路、整流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
所述EM I滤波电路还用于连接外部交流电,所述EMI滤波电路为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所述EMI滤波电路用于对所述外部交流电进行滤波;
所述切换电路用于切换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模式,所述充电模式包括三相交流电充电模式和单相交流电充电模式;
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外部交流电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并将所述第一直流电输出至所述DCDC转换电路;
所述DCDC转换电路还用于连接负载,所述DCDC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直流电转为第二直流电,并输出所述第二直流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单元;
所述切换电路还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输出切换信号至所述切换电路,所述切换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切换信号切换所述充电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部交流电具有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和零线,所述EM I滤波电路包括第一共模电感和第二共模电感,所述第一共模电感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和第四绕组,所述第二共模电感包括第五绕组、第六绕组、第七绕组和第八绕组;
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五绕组依次串接在所述第一相线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绕组和所述第六绕组依次串接在所述第二相线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三绕组和所述第七绕组依次串接在所述第三相线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四绕组和所述第八绕组依次串接在所述零线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四输入端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第一浪涌抑制电阻、第二浪涌抑制电阻、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和开关电路;
所述第一浪涌抑制电阻串接在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开关并接在所述第一浪涌抑制电阻的两端;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浪涌抑制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浪涌抑制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第三开关串接在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之间;
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入端,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四输入端,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
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还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三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三端、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和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以及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和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的导通和关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
所述第四开关串接于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入端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五开关串接于所述切换电路的第四输入端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之间,所述第四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五开关的控制端均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和所述第五开关的导通和关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为单刀双掷继电器;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为所述单刀双掷继电器的第一静触点,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为所述单刀双掷继电器的第二静触点,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三端为所述单刀双掷继电器的动触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三NMOS管、第四NMOS管、第五NMOS管和第六NMOS管;
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第五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和所述第六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六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五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六NMOS管的栅极均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第三电感;
所述第一电感串接在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之间;
所述第二电感串接在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之间;
所述第三电感串接在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入端和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DCDC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DCDC转换器和第二电容;
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为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串接在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容串接在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出端之间,所述负载串接在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出端之间。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EM I滤波电路、切换电路、整流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EM I滤波电路为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与外部交流电三相四线连接;切换电路用于切换充电电路的充电模式;整流电路用于将外部交流电转为第一直流电、并将第一直流电输出至D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还连接负载、用于将第一直流电转为第二直流电,并将第二直流电输出至负载。该充电电路中,通过采用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EM I滤波电路与外部交流电以三相四线的方式进行连接,可以让四线共用EM I滤波电路,后续进行EMC测试时,无需再增加单相EM I滤波电路,降低了测试成本。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模块和步骤表示为类似的元件/模块和步骤,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充电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例提供的另外一种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一种等效电路图;
图6是图4的另一种等效电路图;
图7是图4的再一种等效电路图;
图8是图4的又一种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虽然在装置示意图中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装置中的模块划分。此外,本文所采用的“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据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仅是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请参阅图2,该充电电路100包括依次连接的EMI滤波电路10、切换电路20、整流电路30和DCDC转换电路40。其中,EMI滤波电路10还用于连接外部交流电200,EM I滤波电路10为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EMI滤波电路10用于对外部交流电200进行滤波。切换电路20用于切换充电电路的充电模式,充电模式包括三相交流电充电模式和单相交流电充电模式。整流电路30用于将外部交流电200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并将第一直流电输出至DCDC转换电路40。DCDC转换电路40还用于连接负载300,DCDC转换电路40用于将第一直流电转为第二直流电,并将第二直流电输出至负载300。
在该充电电路中,由于采用了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EMI滤波电路与外部交流电以三相四线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可以让零线与EMI滤波器一起绕制,四线共用EMI滤波电路,从而在后续进行EMC测试时,无需再增加额外的单相EMI滤波电路,降低了测试成本。
为了实现自动化和保护人身安全,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充电电路100还包括控制单元50,其中,切换电路20还连接控制单元50,控制单元50用于输出切换信号至切换电路20,切换电路20用于根据切换信号切换充电模式。这样可以利用控制单元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切换电路工作,可以实现自动化,同时,无需人为去切换开关,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外部交流电具有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和零线,分别为U线、V线、W线和N线。U线、V线和W线为三相火线,U线也可以称为A相,V线也可以称为B相,W线也可以称为C相,N线是中性线,也就是零线。U线、V线和W线中任何一相与N线之间的电压为相电压,如220V。U线、V线和W线之间的电压为线电压,如380V。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4,EMI滤波电路10包括第一共模电感T1和第二共模电感T2,第一共模电感T1包括第一绕组N1、第二绕组N2、第三绕组N3和第四绕组N4,第二共模电感T2包括第五绕组N5、第六绕组N6、第七绕组N7和第八绕组N8。第一绕组N1和第五绕组N5依次串接在第一相线U线和切换电路20的第一输入端之间,第二绕组N2和第六绕组N6依次串接在第二相线V线和切换电路20的第二输入端之间,第三绕组N3和第七绕组N7依次串接在第三相线W线和切换电路20的第三输入端之间,第四绕组N4和第八绕组N8依次串接在零线N线和切换电路20的第四输入端之间。通过设置三相四线式滤波器,可以对外部交流电进行滤波,并且在后续进行EMC测试时,无需再增加额外的单相EM I滤波电路,降低了测试成本。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整流电路30包括第一NMOS管Q1、第二NMOS管Q2、第三NMOS管Q3、第四NMOS管Q4、第五NMOS管Q5和第六NMOS管Q6。第一NMOS管Q1的源极分别连接切换电路20的第一输出端和第四NMOS管Q4的漏极,第一NMOS管Q1的漏极连接DCDC转换电路40的第一输入端,第四NMOS管Q4的源极连接DCDC转换电路40的第二输入端;第二NMOS管Q2的源极分别连接切换电路20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五NMOS管Q5的漏极,第二NMOS管Q2的漏极连接DCDC转换电路40的第一输入端,第五NMOS管Q5的源极连接DCDC转换电路40的第二输入端;第三NMOS管Q3的源极分别连接切换电路20的第三输出端和第六NMOS管Q6的漏极,第三NMOS管Q3的漏极连接DCDC转换电路40的第一输入端,第六NMOS管Q6的源极连接DCDC转换电路40的第二输入端;第一NMOS管Q1的栅极、第二NMOS管Q2的栅极、第三NMOS管Q3的栅极、第四NMOS管Q4的栅极、第五NMOS管Q5的栅极和第六NMOS管Q6的栅极均连接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单元输出控制信号至六个NMOS管的栅极,可以对三相交流电或单相交流电进行整流,将外部电源的第一交流电转成第一直流电,其具体控制方式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的控制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在实际应用中,整流电路的电路结构可以为其他一切合适的整流电路,在此不需拘泥于本实施例中的限定。另外,该整流电路可以支持逆变工作,只需从输出端输入直流电,并且设置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即可从输入端输出所需的三相交流电或单相交流电,其具体控制方式可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对交流电做进一步的滤波,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三电感L3。其中,第一电感L1串接在切换电路2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一NMOS管Q1的源极之间;第二电感L2串接在切换电路20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二NMOS管Q2的源极之间;第三电感L3串接在切换电路20的第三输入端和第三NMOS管Q3的源极之间。通过设置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三电感L3可以对交流电进行进一步的滤波。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4,DCDC转换电路40包括第一电容C1、DCDC转换器41和第二电容C2。DCDC转换电路40的第一输入端为DCDC转换器41的第一输入端,DCDC转换电路40的第二输入端为DCDC转换器41的第二输入端,第一电容C1串接在DCDC转换器41的第一输入端和DCDC转换器41的第二输入端之间,第二电容C2串接在DCDC转换器41的第一输出端和DCDC转换器41的第二输出端之间,负载300串接在DCDC转换器41的第一输出端和DCDC转换器41的第二输出端之间。其中,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可以用作储能和滤波。实际应用中,DCDC转换器的具体器件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切换电路20包括第一浪涌抑制电阻R1、第二浪涌抑制电阻R2、第一开关K1、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K3和开关电路21。第一浪涌抑制电阻R1串接在切换电路20的第一输入端和切换电路20的第一输出端之间,第一开关K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浪涌抑制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开关K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浪涌抑制电阻R1的第二端;第二开关K2的第一端连接切换电路20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开关K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浪涌抑制电阻R2的第一端,第二开关K2的第三端连接切换电路20的第二输出端,第二浪涌抑制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切换电路20的第二输入端;第三开关K3串接在切换电路20的第二输入端和切换电路20的第二输出端之间;开关电路21的第一端连接切换电路20的第三输入端,开关电路21的第二端连接切换电路20的第四输入端,开关电路21的第三端连接切换电路20的第三输出端;第一开关K1的控制端、第二开关K2的控制端、第三开关K3的控制端和开关电路21的控制端还连接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开关K1、第三开关K3、第二开关K2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K2的第三端、第二开关K2的第二端和第二开关K2的第三端、开关电路21的第一端和开关电路21的第三端、以及开关电路21的第二端和开关电路21的第三端的导通和关断。
由于DCDC转换电路40中通常含有容性负载,在大功率电源中容易产生浪涌电流,例如图4所示的第一电容C1,在电路开始运行时,电路首先对第一电容C1进行充电,为了抑制浪涌电流,本实施例在电路开始运行时,通过浪涌抑制电阻对第一电容C1进行充电。
具体的,在三相交流电充电模式下,首先,在第一阶段内,控制单元先控制第一开关K1关断、第三开关K3关断、开关电路21的第一端和第三端导通、第二开关K2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导通,那么此时电路图等效于图5所示,这样,三相交流电通过第一浪涌抑制电阻R1和第二浪涌抑制电阻R2对第一电容C1进行预充电,从而可以抑制三相交流电输入时产生的浪涌电流,接着,预计第一电容C1充电完成后,在第二阶段内,在上述开关状态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控制单元继续控制第一开关K1导通和第三开关K3导通,此时电路图等效于图6所示,这样,第一浪涌抑制电阻R1和第二浪涌抑制电阻R2被短接掉,该充电电路处于正常三相交流电充电模式,后续可以控制整流电路和DCDC转换器进行工作。
在单相交流电充电模式下,首先,在第三阶段内,控制单元先控制第一开关K1关断、第三开关K3关断、开关电路21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导通、第二开关K2的第一端和第三端断开,此时电路图等效于图7所示,这样,单相交流电通过第一浪涌抑制电阻R1对第一电容C1进行预充电,抑制浪涌电流,接着,预计第一电容C1充电完成后,在第四阶段内,在上述开关状态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控制单元继续控制第一开关K1导通、第二开关K2的第一端和第三端导通,此时电路图等效于图8所示,这样,第一浪涌抑制电阻R1被短接,该充电电路处于正常单相交流电充电模式,后续可以控制整流电路和DCDC转换器进行工作。
综上可见,通过控制该切换电路,可以实现三相充电充电模式和单相充电模式。同时请参阅图1,在图1中,单相交流电输入工作时,没有把另外两相线路(V线、W线)断开,这样会导致输入端口存在交流电压,会有触电风险,威胁充电人员的人身安全。而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中,通过设置该切换电路,可以在单相交流电输入工作时,将另外两相线路断开,即V线、W线断开,实现输入端无交流电压,保障充电时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具体的,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4,开关电路21包括第四开关K4和第五开关K5。第四开关串接于切换电路20的第三输入端和切换电路20的第三输出端之间,第五开关K5串接于切换电路20的第四输入端和切换电路20的第三输出端之间,第四开关的控制端和第五开关K5的控制端均连接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四开关K4和第五开关K5的导通和关断。具体的,控制单元用于在第一阶段内和第二阶段内、控制第四开关K4导通和第五开关K5关断,在第三阶段内和第四阶段内、控制第四开关K4关断和第五开关K5导通。实际应用中,开关电路21也可以使用单刀双掷继电器或者是其他一切合适的开关电路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该充电电路可以支持三相逆变放电模式和单相逆变放电模式。具体的,负载为储能电池,DCDC转换器采用双向转换器,DCDC转换器可将储能电池的第二直流转为第一直流电输出至整流电路;同时,通过设置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控制整流电路实现逆变工作,这样整流电路充当逆变电路,在三相逆变工作模式下,可将第一直流电转为三相交流电,在单相逆变放电模式下,可将第一直流电转为单相交流电。接着,请参阅图4,在三相逆变放电模式下,可以控制第一开关K1、第三开关K3和第四开关K4导通,第二开关K2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导通连接,第五开关K5关断,从而可以输出三相交流电至EMI滤波电路,并从U线、V线和W线输出三相交流电;在单相逆变工作模式下,可以控制第一开关K1和第五开关K5导通,第二开关K2的第一端和第三端导通连接,第三开关K3和第四开关K4关断,从而可以输出单相交流电EMI滤波电路,并从U线和N线输出单相交流电。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不仅可支持单、三相充电工作模式,还可以支持单、三相放电工作模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关为单刀双掷继电器。其中,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为单刀双掷继电器的第一静触点,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为单刀双掷继电器的第二静触点,第二开关的第三端为单刀双掷继电器的动触点,即请继续参阅图4,单刀双掷继电器K2的动触点连接切换电路20的第二输出端,单刀双掷继电器K2的第一静触点连接切换电路20的第一输入端,单刀双掷继电器K2的第二静触点连接第二浪涌抑制电阻R2的第一端,单刀双掷继电器K2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单元。具体的,单刀双掷继电器K2的动触点和第二静触点为常闭状态,即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为常导通状态,这样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可以断开或导通单刀双掷继电器K2的动触点和第一静触点的连接,即可以断开或导通第二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连接。当使用单刀双掷继电器充当第二开关,可以用最少的继电器实现抑制浪涌电路和切换单、三相充电模式。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K1、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第五开关K5可以使用继电器或者是其他一切合适的开关器件。另外,各继电器的控制端与控制单元的连接方式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在该充电装置中,由于采用了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EMI滤波电路与外部交流电以三相四线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可以让零线与EM I滤波器一起绕制,四线共用EM I滤波电路,从而在后续进行EMC测试时,无需再增加额外的单相EM I滤波电路,降低了测试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EMI滤波电路、切换电路、整流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EM I滤波电路为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与外部交流电三相四线连接;切换电路用于切换充电电路的充电模式;整流电路用于将外部交流电转为第一直流电、并将第一直流电输出至D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还连接负载、用于将第一直流电转为第二直流电,并将第二直流电输出至负载。该充电电路中,通过采用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EM I滤波电路与外部交流电以三相四线的方式进行连接,可以让四线共用EM I滤波电路,后续进行EMC测试时,无需再增加单相EM I滤波电路,降低了测试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EMI滤波电路、切换电路、整流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
所述EMI滤波电路还用于连接外部交流电,所述EMI滤波电路为三相四线式滤波电路,所述EMI滤波电路用于对所述外部交流电进行滤波;
所述切换电路用于切换所述充电电路的充电模式,所述充电模式包括三相交流电充电模式和单相交流电充电模式;
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外部交流电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并将所述第一直流电输出至所述DCDC转换电路;
所述DCDC转换电路还用于连接负载,所述DCDC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直流电转为第二直流电,并输出所述第二直流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单元;
所述切换电路还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输出切换信号至所述切换电路,所述切换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切换信号切换所述充电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交流电具有第一相线、第二相线、第三相线和零线,所述EMI滤波电路包括第一共模电感和第二共模电感,所述第一共模电感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和第四绕组,所述第二共模电感包括第五绕组、第六绕组、第七绕组和第八绕组;
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五绕组依次串接在所述第一相线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绕组和所述第六绕组依次串接在所述第二相线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三绕组和所述第七绕组依次串接在所述第三相线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四绕组和所述第八绕组依次串接在所述零线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四输入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第一浪涌抑制电阻、第二浪涌抑制电阻、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和开关电路;
所述第一浪涌抑制电阻串接在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开关并接在所述第一浪涌抑制电阻的两端;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浪涌抑制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浪涌抑制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第三开关串接在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之间;
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入端,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四输入端,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
所述第一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还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三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三端、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和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以及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和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三端的导通和关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
所述第四开关串接于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入端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五开关串接于所述切换电路的第四输入端和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之间,所述第四开关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五开关的控制端均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和所述第五开关的导通和关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为单刀双掷继电器;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为所述单刀双掷继电器的第一静触点,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为所述单刀双掷继电器的第二静触点,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三端为所述单刀双掷继电器的动触点。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第三NMOS管、第四NMOS管、第五NMOS管和第六NMOS管;
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第五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分别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出端和所述第六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六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五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六NMOS管的栅极均连接所述控制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第三电感;
所述第一电感串接在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之间;
所述第二电感串接在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之间;
所述第三电感串接在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入端和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DCDC转换器和第二电容;
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入端,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为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电容串接在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容串接在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出端之间,所述负载串接在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DCDC转换器的第二输出端之间。
10.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51918.7U CN215378544U (zh) | 2021-07-08 | 2021-07-08 | 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51918.7U CN215378544U (zh) | 2021-07-08 | 2021-07-08 | 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78544U true CN215378544U (zh) | 2021-12-31 |
Family
ID=79608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551918.7U Active CN215378544U (zh) | 2021-07-08 | 2021-07-08 | 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78544U (zh) |
-
2021
- 2021-07-08 CN CN202121551918.7U patent/CN2153785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846436B1 (en) |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circuit | |
CN109167390B (zh) | 一种光伏发电逆变系统 | |
CN104539042A (zh) | 一种不间断电源系统 | |
CN110829575B (zh) | 缓启母线电路、方法和不间断电源 | |
CN102118052B (zh) | 电源管理系统 | |
CN103081324A (zh) | 交流-交流转换器 | |
CN111277132A (zh) |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组件及包括其的在线式不间断电源 | |
CN203278632U (zh) | 不断电电源供应器 | |
CN215378544U (zh) | 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 | |
CN102545373A (zh) | 智能电子设备双电源切换装置 | |
CN103022979A (zh) | 用于多脉波整流电路的缺相保护电路 | |
CN117411155A (zh) | 一种充电装置、充电桩及充电系统 | |
CN207504774U (zh) | 变频驱动电路和系统 | |
CN113691153B (zh) | 逆变器控制装置、逆变设备及控制方法 | |
CN204794089U (zh) | 一种三相三线和四线串联型动态电压补偿器 | |
CN2223852Y (zh) | 微型计算机系统专用不间断电源 | |
CN109921676A (zh) | 变流器拓扑单元与变流器装置 | |
CN105974194B (zh) | 一种对局部放电及温度监测装置监测的二次设备 | |
CN112868175A (zh) | 一种解决共模电压干扰的设备、方法及系统 | |
CN202424298U (zh) | 智能电子设备双电源切换装置 | |
CN213151651U (zh) | 一种防反接保护装置及车载电源 | |
CN204391753U (zh) | 一种三相三线串联型动态电压补偿器 | |
CN218071303U (zh) | 模块并联电源系统 | |
CN216564987U (zh) | 一种具有涌流限制的电机控制系统 | |
CN204046401U (zh) | 功率单元模块及高压变频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