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75906U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75906U
CN215375906U CN202022635322.7U CN202022635322U CN215375906U CN 215375906 U CN215375906 U CN 215375906U CN 202022635322 U CN202022635322 U CN 202022635322U CN 215375906 U CN215375906 U CN 2153759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lastic element
elastic
optical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3532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旻修
陈树山
王照熙
胡朝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759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759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0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pr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一固定部、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活动部经由一摩擦力安定于固定部。

Description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更具体地来说,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电脑或平板电脑)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然而,当需要将焦距较长的光学元件(例如镜头)设置于前述电子装置中时,会造成电子装置厚度的增加,不利于电子装置的轻薄化。有鉴于此,如何设计可使电子装置轻薄化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光学装置始成为一重要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点,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一固定部、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活动部经由一摩擦力安定于固定部。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一电机转换元件、一传输元件、一配重元件、一第一连结元件、一第二连结元件、一第三连结元件以及一第四连结元件,电机转换元件用以提升一驱动力,且电机转换元件包括一压电构件;传输元件设置于电机转换元件上;电机转换元件设置于配重元件上;电机转换元件经由第一连结元件设置于配重元件上;传输元件经由第二连结元件设置于电机转换元件上;传输元件经由第三连结元件设置于固定部上或活动部上;配重元件经由第四连结元件设置于固定部上或活动部上。传输元件经由第三连结元件设置于固定部。配重元件经由第四连结元件设置于固定部。第四连结元件未直接接触电机转换元件。第一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大于第二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第三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小于第四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第三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小于第一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第三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小于第二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传输元件具有长条形结构并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配重元件的投影面积大于电机转换元件的投影面积。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配重元件的投影面积至少为电机转换元件的投影面积的数倍以上。于第一方向上,配重元件的最大尺寸小于电机转换元件的最大尺寸。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接触组件。接触组件直接接触传输元件。接触组件具有金属材质。活动部包括:一弹性元件,用以产生一压力,以使接触组件直接接触传输元件。弹性元件具有非金属材质。弹性元件具有塑胶材质。接触组件围绕传输元件。弹性元件围绕接触组件。传输元件穿过弹性元件的一弹性元件开口。接触组件包括:一第一接触部,包括:一第一接触构件,具有一第一接触表面直接接触传输元件;一第一固定构件,固定于弹性元件;一第一定位构件,对应弹性元件之一第一定位元件;以及一第一连接构件,第一接触构件经由第一连接构件连接第一固定构件;一第二接触部,包括:一第二接触构件,具有一第二接触表面直接接触传输元件;一第二固定构件,固定于弹性元件;一第二定位构件,对应弹性元件的第二定位元件;以及一第二连接构件,第二接触构件经由第二连接构件连接第二固定构件;以及一第一间隙,位于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之间。第一定位构件具有开口或凹槽结构。第一定位元件具有一突起结构。弹性元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接触构件以及第一固定构件之间。第一连接构件具有弯曲结构。第一接触构件、第一固定构件以及第一连接构件皆具有板状结构。第一连接构件的厚度小于第一接触构件。第一连接构件的厚度小于第一固定构件。第二定位构件具有开口或凹槽结构。第二定位元件具有一突起结构。弹性元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接触构件以及第二固定构件之间。第二连接构件具有弯曲结构。第二接触构件、第二固定构件以及第二连接构件皆具有板状结构。第二连接构件的厚度小于第二接触构件。第二连接构件的厚度小于第二固定构件。第一接触表面及第二接触表面互相不平行。第一定位元件的突起结构及第二定位元件的突起结构延伸方向垂直。第一接触表面及第二连接构件的弯折方向相反。第一间隙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弹性元件大致具有多边形结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为分离的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位置感测组件,用以感测活动部相对固定部的运动。弹性元件包括:一弹性元件连接结构,用以连接光学元件,且具有一突起结构;以及一弹性元件止动组件,用以限制活动部相对固定部的运动范围。光学元件具有一固定结构,用以对应弹性元件连接结构。固定结构具有一开口或一凹槽结构。沿着弹性元件连接结构突起的方向观察时,弹性元件连接结构至少部分大于固定结构。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弹性元件连接结构位于弹性元件的一第一侧边。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弹性元件止动组件位于弹性元件的一第二侧边。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位置感测组件位于第二侧边。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连接构件位于弹性元件的一第三侧边。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二连接构件位于弹性元件的一第四侧边。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以及第四侧边围绕弹性元件开口。第一侧边不平行于第二侧边。第二侧边不平行于第三侧边。第一侧边及第三侧边互相平行。第二侧边及第四侧边互相平行。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光学模块。光学元件包括:一第一引导结构,用以限制活动部相对固定部的运动模式;以及一第二引导结构,用以限制活动部相对固定部的运动模式。第一引导结构限制活动部不易于沿着一第二方向运动。第二引导结构限制活动部不易于沿着一第三方向运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互相垂直。第一引导结构具有一第一引导表面面朝固定部。第一引导表面垂直第二方向。第二引导结构具有一第二引导表面面朝固定部。第二引导表面垂直第三方向。第一引导结构及第二引导结构沿着第一方向排列。于第三方向上,第一引导结构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二引导结构的最大尺寸。固定部包括:一底座,包括:一第一容纳空间,用以容纳驱动组件;一第二容纳空间,用以容纳光学模块;以及一底座挡墙,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及第二容纳空间之间;以及一外框,固定地连接底座,且外框包括:一回避空间,对应弹性元件连接结构;以及一加强固定结构,具有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一突凹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相机模块。光学模块包括一驱动系统以及一镜头,驱动系统用以驱动镜头相对底座运动。驱动系统包括一驱动线圈以及一驱动磁铁。光学元件还包括一入射开口,用以让一入射光通过。固定部还包括一出射开口,用以对应光学模块并可让入射光通过。沿着入射光的行进方向观察时,入射开口的最大尺寸大于出射开口的最大尺寸。相机模块包括一接收开口。沿着入射光的行进方向观察时,接收开口的最大尺寸小于出射开口的最大尺寸。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接触组件。活动部包括:一承载座,用以连接光学元件;一活动部连接结构,用以连接光学元件;以及一弹性元件,用以产生一压力使接触组件直接接触传输元件。承载座具有非金属材质。承载座具有塑胶材质。活动部连接结构具有突起结构。光学元件具有一固定结构,用以对应活动部连接结构。固定结构具有一开口或一凹槽结构。沿着活动部连接结构所突起的方向观察时,活动部连接结构小于固定结构。活动部连接结构经由一第五连结元件固定地连接固定结构。第五连结元件至少部分位于活动部连接结构与固定结构之间。弹性元件设置于承载座。承载座具有一承载座延伸部,用以对应弹性元件。沿着与第一方向不同的一第二方向观察时,弹性元件至少部分裸露于承载座。于第二方向上,承载座的最大尺寸小于弹性元件的最大尺寸。于一第三方向上,承载座的最大尺寸大于弹性元件的最大尺寸。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互相垂直。承载座延伸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承载座延伸部更具有朝向弹性元件突起的突起结构。弹性元件具有塑胶材质。承载座的杨氏模数大于弹性元件的杨式模数。接触组件围绕传输元件。弹性元件围绕接触组件。传输元件穿过弹性元件的一弹性元件开口。接触组件直接接触传输元件。接触组件具有金属材质。接触组件包括:一第一接触部,包括:一第一接触构件,具有一第一接触表面直接接触传输元件;一第二接触部,包括:一第二接触构件,具有一第二接触表面直接接触传输元件;以及一第一间隙,位于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之间。第一接触表面及第二接触表面互相不平行。第一间隙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为一体成形的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导引组件,用以限制活动部相对固定部的运动模式。导引组件包括:一第一导引元件,固定地设置于活动部;一中间元件,对应第一导引元件;以及一第二导引元件,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并用以对应中间元件。沿着第三方向观察时,导引组件与驱动组件至少部分重叠。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导引组件与驱动组件不重叠。第一导引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一导引元件可相对中间元件运动。中间元件可相对第二导引元件运动。第二导引元件具有金属材质。第二导引元件具有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沟槽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导引组件为多个,且中间元件为多个。导引组件,沿着第三方向排列。沿着第三方向观察时,导引组件与驱动组件至少部分重叠。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导引组件与驱动组件不重叠。中间元件,对应第一导引元件。第一导引元件具有一隔离挡墙,设置于中间元件的间。中间元件未直接互相接触。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还包括一结构强化部,朝向与第一方向不平行的方向延伸。结构强化部朝向与第三方向不平行的方向延伸。结构强化部朝向第二方向延伸。固定部包括:一底座,包括:一第一容纳空间,用以容纳驱动组件;一第二容纳空间,用以容纳光学模块;一底座挡墙,位于第一容纳空间及第二容纳空间之间;以及一第三容纳空间,位于底座挡墙并用以容纳至少部分传输元件;一外框,固定地连接底座;以及一止动结构,用以限制活动部相对固定部的运动范围。止动结构位于底座挡墙。止动结构具有一止动表面。止动表面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三容纳空间具有一第三容纳表面面朝传输元件。止动表面相接于第三容纳表面。第三容纳表面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三连结元件直接接触第三容纳表面。第三连结元件未直接接触止动表面。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驱动组件至少部分显露于底座。沿着第二方向观察时,外框至少部分与活动部连接结构重叠。
本公开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是通过驱动组件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如此一来,可以使活动部更快速且有效地相对固定部运动。而且,可以通过驱动连接到活动部的光学元件来快速并有效地控制入射到相机模块的光线量。再者,本公开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具有小型化及稳定的优点,有利于电子装置的轻薄化。
附图说明
为让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具有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一光学元件的立体图。
图3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光学元件的立体图,其中一外框是以虚线表示。
图4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光学元件的爆炸图。
图5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框及一底座的立体图,其中外框是以虚线表示。
图6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外框及底座的立体图,其中外框是以虚线表示。
图7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外框是以虚线表示并省略底座。
图8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弹性元件、一传输元件、以及一接触组件的示意图。
图9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外框是以虚线表示。
图10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弹性元件以及传输元件的示意图,其中弹性元件是以虚线表示。
图11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省略外框。
图12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外框是以虚线表示。
图13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外框是以虚线表示。
图14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外框是以虚线表示。
图15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外框是以虚线表示。
图16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光学元件的立体图,其中外框是以虚线表示。
图17表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光学元件的立体图,其中外框是以虚线表示。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1:电子装置
10-10:固定部
10-11:底座
10-12:外框
10-13:出射开口
10-14:止动结构
10-20:活动部
10-21:弹性元件
10-22:承载座
10-23:活动部连接结构
10-30:驱动组件
10-31:电机转换元件
10-32:传输元件
10-33:配重元件
10-34:第一连结元件
10-35:第二连结元件
10-36:第三连结元件
10-37:第四连结元件
10-38:第五连结元件
10-40:接触组件
10-41:第一接触部
10-42:第二接触部
10-43:第一间隙
10-50:导引组件
10-51:第一导引元件
10-52:中间元件
10-53:第二导引元件
10-60:位置感测组件
10-61:位置感测磁铁
10-62:位置感测感应器
10-70:光学模块
10-71:驱动系统
10-72:镜头
10-80:相机模块
10-81:接收开口
10-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10-110:光学元件
10-110a:光学元件本体
10-110b:第一引导结构
10-110b':第一引导表面
10-110c:第二引导结构
10-110c':第二引导表面
10-110d:入射开口
10-110e:固定结构
10-110f:结构强化部
10-111:第一容纳空间
10-112:第二容纳空间
10-113:第三容纳空间
10-113a:第三容纳表面
10-114:底座挡墙
10-121:回避空间
10-122:加强固定结构
10-141:止动表面
10-211:弹性元件连接结构
10-212:弹性元件止动组件
10-213:第一定位元件
10-214:第二定位元件
10-215:弹性元件开口
10-216:第一侧边
10-217:第二侧边
10-218:第三侧边
10-219:第四侧边
10-221:弹性元件连接结构
10-221a:突起结构
10-311:压电构件
10-411:第一接触构件
10-411a:第一接触表面
10-412:第一固定构件
10-413:第一定位构件
10-414:第一连接构件
10-421:第二接触构件
10-421a:第二接触表面
10-422:第二固定构件
10-423:第二定位构件
10-424:第二连接构件
10-511:隔离挡墙
10-711:驱动线圈
10-712:驱动磁铁
10-D1:第一方向
10-D2:第二方向
10-D3:第三方向
10-L:入射光
10-O:光轴
10-S1:最大尺寸
10-S2:最大尺寸
10-S3:最大尺寸
10-S4:最大尺寸
10-S5:最大尺寸
10-S6:最大尺寸
10-S7:最大尺寸
10-S8:最大尺寸
10-S9:最大尺寸
10-S10:最大尺寸
10-S11:最大尺寸
10-S12:最大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然而,可轻易了解本公开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创作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公开,并非用以局限本公开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首先请参阅图1,本公开一实施例的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可装设于一电子装置10-1内,用以照相或摄影,其中前述电子装置10-1例如可为智能型手机或是数码相机,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应注意的是,图1中所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与电子装置10-1的位置及大小关系仅为一示例,而非限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与电子装置10-1的位置及大小关系。实际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装设在电子装置10-1 中的不同位置。
请参阅图2,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承载一光学元件10-11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的内部或外部可设置有一感光模块。感光模块可以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的光入射处的下游。一入射光10-L沿一光轴10-O 入射穿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中的光学元件10-110后,抵达感光模块以进行成像。
请参阅图3及图4,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可以包括一固定部10-10、一活动部10-20、一驱动组件10-30、一接触组件10-40、两个导引组件10-50、一位置感测组件10-60、一光学模块10-70、以及一相机模块10-80。
请参阅图5及图6,固定部10-10可以包括一底座10-11、一外框10-12、一出射开口10-13、以及一止动结构10-14。
底座10-11可以包括一第一容纳空间10-111、一第二容纳空间10-112、一第三容纳空间10-113、以及一底座挡墙10-114。第一容纳空间10-111用以容纳驱动组件10-30。第二容纳空间10-112用以容纳光学模块10-70。第三容纳空间10-113位于底座挡墙10-114。第三容纳空间10-113具有一第三容纳表面10-113a。第三容纳表面10-113a与一第一方向10-D1平行。底座挡墙10-114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0-111及第二容纳空间10-112之间。
外框10-12固定地连接底座10-11。外框10-12可以包括一回避空间 10-121、以及一加强固定结构10-122。加强固定结构10-122具有沿着第一方向10-D1排列的一突凹结构。加强固定结构10-122可以避免底座10-11与外框10-12分离,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的结构更加坚固。
出射开口10-13用以对应光学模块10-70,并可让入射光10-L通过(见图 2)。止动结构10-14位于底座挡墙10-114,且止动结构10-14用以限制活动部10-20相对固定部10-10的运动范围。止动结构10-14具有一止动表面 10-141。止动表面10-141与第一方向10-D1不平行。止动表面10-141与第一方向10-D1垂直。止动表面10-141相接于第三容纳表面10-113a。止动表面10-141与第三容纳表面10-113a不平行。如此一来,可以减少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的元件数量,达到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小型化的效果。
请参阅图7及图8,活动部10-20连接到光学元件10-110,且活动部10-20 可相对固定部10-10运动。具体地说,活动部10-20经由一摩擦力安定于固定部10-10上(亦即,活动部10-20经由一摩擦力而紧靠或停留在固定部10-10 上)。在一实施例中,活动部10-20可以包括一弹性元件10-21。
弹性元件10-21可以包括一弹性元件连接结构10-211、一弹性元件止动组件10-212、一第一定位元件10-213、一第二定位元件10-214、一弹性元件开口10-215、一第一侧边10-216、一第二侧边10-217、一第三侧边10-218、一第四侧边10-219。
弹性元件10-21具有非金属材质。具体地说,弹性元件10-21具有塑胶材质或为树脂材质。沿着第一方向10-D1观察时,弹性元件10-21大致具有多边形结构。外框10-12的回避空间10-121对应弹性元件连接结构10-211(可以参考图16)。弹性元件连接结构10-211具有一突起结构,且弹性元件连接结构10-211用以连接光学元件10-110。弹性元件止动组件10-212用以限制活动部10-20相对固定部10-10的运动范围。第一定位元件10-213具有一突起结构,且第二定位元件10-214也具有一突起结构。第一定位元件10-213 的突起结构及第二定位元件10-214的突起结构延伸方向不同。具体地说,第一定位元件10-213的突起结构及第二定位元件10-214的突起结构延伸方向垂直。如此一来,可以使得弹性元件10-21的重量分布更为平均,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更为稳定。
第一侧边10-216、第二侧边10-217、第三侧边10-218、以及第四侧边 10-219围绕弹性元件开口10-215。第一侧边10-216不平行于第二侧边 10-217。第二侧边10-217不平行于第三侧边10-218。第一侧边10-216及第三侧边10-218互相平行。第二侧边10-217及第四侧边10-219互相平行。
沿着第一方向10-D1观察时,弹性元件连接结构10-211位于弹性元件 10-21的第一侧边10-216。沿着第一方向10-D1观察时,弹性元件止动组件 10-212位于弹性元件10-21的第二侧边10-217。如此一来,可以使得弹性元件10-21的重量分布更为平均,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更为稳定。
请参阅图9,在一实施例中,活动部10-20还可以包括一承载座10-22、以及一活动部连接结构10-23。承载座10-22可以用以连接光学元件10-110(未表示)。承载座10-22具有非金属材质。具体地说,承载座10-22具有塑胶材质。弹性元件10-21可以设置于承载座10-22。承载座10-22的杨氏模数与弹性元件10-21的杨式模数可以不同。具体地说,承载座10-22的杨氏模数可以大于弹性元件10-21的杨式模数。
承载座10-22可以包括一承载座延伸部10-221。承载座延伸部10-221 可以沿着第一方向10-D1延伸。承载座延伸部10-221用以对应弹性元件 10-21。承载座延伸部10-221可以具有朝向弹性元件10-21突起的突起结构 10-221a,以更稳定地固持弹性元件10-21。
沿着与第一方向10-D1不同的一第二方向10-D2观察时,弹性元件10-21 可以至少部分裸露于承载座10-22。于第二方向10-D2上,承载座10-22的最大尺寸10-S1可以小于弹性元件10-21的最大尺寸10-S2。于与第一方向 10-D1及第二方向10-D2不平行的一第三方向10-D3上,承载座10-22的最大尺寸10-S3可以大于弹性元件10-21的最大尺寸10-S4。第一方向10-D1、第二方向10-D2以及第三方向10-D3互相不平行。第一方向10-D1、第二方向10-D2以及第三方向10-D3可以互相垂直。
活动部连接结构10-23可以具有突起结构。活动部连接结构10-23用以连接光学元件10-110(未表示)。沿着第二方向10-D2观察时,外框10-12至少部分与活动部连接结构10-23重叠。
请参阅图7,驱动组件10-30驱动活动部10-20相对固定部10-10运动。而且,沿着第二方向10-D2观察时,驱动组件10-30可以至少部分显露于底座10-11(可以同时参考图9)。驱动组件10-30可以包括一电机转换元件10-31、一传输元件10-32、一配重元件10-33、一第一连结元件10-34、一第二连结元件10-35、一第三连结元件10-36、一第四连结元件10-37、以及一第五连结元件10-38。电机转换元件10-31可以包括一压电构件10-311。
电机转换元件10-31用以提升一驱动力。此驱动力用于驱动光学元件 10-110。传输元件10-32具有长条形结构,并沿着一第一方向10-D1延伸。
请参考图7及图8,弹性元件10-21围绕接触组件10-40,且接触组件 10-40围绕传输元件10-32。传输元件10-32还穿过弹性元件10-21的弹性元件开口10-215。而且,弹性元件10-21产生一压力,以使接触组件10-40直接接触传输元件10-32。
电机转换元件10-31设置于配重元件10-33上。电机转换元件10-31经由第一连结元件10-34设置于配重元件10-33上。传输元件10-32设置于电机转换元件10-31上。传输元件10-32经由第二连结元件10-35设置于电机转换元件10-31上。传输元件10-32可以经由第三连结元件10-36设置于固定部10-10上或活动部10-20上(请参考图7或图9)。
请参考图9,第三容纳空间10-113用以容纳至少部分传输元件10-32。第三容纳空间10-113的第三容纳表面10-113a面朝传输元件10-32。传输元件10-32可以经由第三连结元件10-36设置于固定部10-10。第三连结元件10-36直接接触第三容纳表面10-113a。
请参考图7,配重元件10-33可以经由第四连结元件10-37设置于固定部10-10上或活动部10-20上。第三连结元件10-36未直接接触止动表面 10-141。配重元件10-33经由第四连结元件10-37设置于固定部10-10。第四连结元件10-37未直接接触电机转换元件10-31。如此一来,可以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更为稳定。
第一连结元件10-34的杨式模数与第二连结元件10-35的杨式模数可以不同。第一连结元件10-34的杨式模数可以大于第二连结元件10-35的杨式模数。第三连结元件10-36的杨式模数与第四连结元件10-37的杨式模数可以不同。第三连结元件10-36的杨式模数可以小于第四连结元件10-37的杨式模数。第三连结元件10-36的杨式模数可以小于第一连结元件10-34的杨式模数。第三连结元件10-36的杨式模数可以小于第二连结元件10-35的杨式模数。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的内部元件彼此分离。
请参考图7,沿着第一方向10-D1观察时,配重元件10-33的投影面积可以大于电机转换元件10-31的投影面积。沿着第一方向10-D1观察时,配重元件10-33的投影面积可以至少为电机转换元件10-31的投影面积的数倍以上(举例来说,可以是1倍、2倍、3倍、4倍、5倍、6倍、7倍、8倍、9 倍、或10倍)。于第一方向10-D1上,配重元件10-33的最大尺寸10-S5可以小于电机转换元件10-31的最大尺寸10-S6。如此一来,当电机转换元件 10-31接收电流而产生形变时,可以避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产生震动或是运动,进而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更为稳定。
请参阅图8及图10,接触组件10-40直接接触传输元件10-32,且接触组件10-40具有金属材质。在一实施例中,接触组件10-40可以包括一第一接触部10-41、一第二接触部10-42、一第一间隙10-43。第一间隙10-43沿着第一方向10-D1延伸。第一接触部10-41及第二接触部10-42为分离的结构。第一间隙10-43位于第一接触部10-41及第二接触部10-42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10-41及第二接触部10-42为一体成形的结构。
第一接触部10-41可以包括一第一接触构件10-411、一第一固定构件 10-412、一第一定位构件10-413、一第一连接构件10-414。第二接触部10-42 可以包括一第二接触构件10-421、一第二固定构件10-422、一第二定位构件 10-423、以及一第二连接构件10-424。
第一接触构件10-411可以具有一第一接触表面10-411a。第一接触表面 10-411a直接接触传输元件10-32。弹性元件10-2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接触构件10-411以及第一固定构件10-412之间。第一接触构件10-411经由第一连接构件10-414连接第一固定构件10-412。第一固定构件10-412固定于弹性元件10-21。第一定位构件10-413具有开口或凹槽结构。第一定位构件10-413 对应弹性元件10-21的第一定位元件10-213。第一连接构件10-414可以具有弯曲结构。第一接触构件10-411、第一固定构件10-412以及第一连接构件 10-414可以皆具有板状结构。第一连接构件10-414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一接触构件10-411的厚度。第一连接构件10-414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一固定构件 10-412的厚度。如此一来,可以使得第一接触部10-41更易于固定到弹性元件10-21上,并且可以达到小型化的效果。
第二接触构件10-421可以具有一第二接触表面10-421a。第二接触表面 10-421a直接接触传输元件10-32。弹性元件10-21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接触构件10-421以及第二固定构件10-422之间。第二接触构件10-421经由第二连接构件10-424连接第二固定构件10-422。第二固定构件10-422固定于弹性元件10-21。第二定位构件10-423具有开口或凹槽结构。第二定位构件10-423 对应弹性元件10-21的第二定位元件10-214。第二连接构件10-424可以具有弯曲结构。第二接触构件10-421、第二固定构件10-422以及第二连接构件 10-424可以皆具有板状结构。第二连接构件10-424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二接触构件10-421的厚度。第二连接构件10-424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二固定构件 10-422的厚度。如此一来,可以使得第二接触部10-42更易于固定到弹性元件10-21上,并且可以达到小型化的效果。
第一接触表面10-411a及第二接触表面10-421a可以互相不平行。第一接触表面10-411a及第二连接构件10-424的弯折方向可以不同。第一接触表面10-411a及第二连接构件10-424的弯折方向可以相反。沿着第一方向10-D1 观察时,第一连接构件10-414位于弹性元件10-21的第三侧边10-218。沿着第一方向10-D1观察时,第二连接构件10-424位于弹性元件10-21的第四侧边10-219。如此一来,可以使得接触组件10-40更平均地接收弹性元件10-21 的压力,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更为稳定。
请参阅图11及图12,导引组件10-50用以限制活动部10-20相对固定部10-10的运动模式。导引组件10-50沿着第三方向10-D3排列。沿着第三方向10-D3观察时,导引组件10-50与驱动组件10-30至少部分重叠。沿着第二方向10-D2观察时,导引组件10-50与驱动组件10-30不重叠。如此一来,可以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在第二方向10-D2上的尺寸,进而达到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小型化的效果。
请参阅图13,导引组件10-50包括多个第一导引元件10-51、多个中间元件10-52、以及多个第二导引元件10-53。第一导引元件10-51包括一隔离挡墙10-511。隔离挡墙10-511设置于中间元件10-52之间。因此,中间元件 10-52未直接互相接触。如此一来,可以避免中间元件10-52彼此摩擦而造成损伤。
第一导引元件10-51具有金属材质。第一导引元件10-51固定地设置于活动部10-20。第一导引元件10-51可相对中间元件10-52运动。中间元件 10-52对应第一导引元件10-51。第二导引元件10-53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 10-10,且第二导引元件10-53用以对应中间元件10-52。中间元件10-52可相对第二导引元件10-53运动。第二导引元件10-53具有金属材质。第二导引元件10-53具有沿着第一方向10-D1延伸的沟槽结构。
请参阅图7,位置感测组件10-60用以感测活动部10-20相对固定部10-10 的运动。沿着第一方向10-D1观察时,位置感测组件10-60可以位于第二侧边10-217。位置感测组件10-60可以包括一位置感测磁铁10-61、以及一位置感测感应器10-62。在本实施例中,位置感测磁铁10-61设置在弹性元件 10-21上,而位置感测感应器10-62设置在固定部10-10上。当弹性元件10-21 相对于固定部10-10运动时,位置感测感应器10-62可以感测位置感测磁铁 10-61的磁力变化,以得知弹性元件10-21的所在位置。在另一实施例中,位置感测磁铁10-61及位置感测感应器10-62的位置可以互换(未表示)。
请参阅图14,光学模块10-70包括一驱动系统10-71以及一镜头10-72。驱动系统10-71用以驱动镜头10-72相对底座10-11运动。驱动系统10-71 包括一驱动线圈10-711、以及一驱动磁铁10-712。驱动线圈10-711缠绕在镜头10-72上,且镜头10-72可以设置在相机模块10-80中(图未示)。驱动线圈10-711对应于驱动磁铁10-712。驱动线圈10-711可透过与驱动磁铁10-712 的磁场产生作用,并产生电磁驱动力以驱使镜头10-72相对于底座10-11运动。
请参阅图15,相机模块10-80可以包括一接收开口10-81。沿着入射光10-L 的行进方向(可以平行于第二方向10-D2)观察时,接收开口10-81的最大尺寸10-S7可以不同于出射开口10-13的最大尺寸10-S8。沿着入射光10-L的行进方向(可以平行于第二方向10-D2)观察时,接收开口10-81的最大尺寸 10-S7可以小于出射开口10-13的最大尺寸10-S8。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控制射入到相机模块10-80的光线量。
请参阅图16,光学元件10-110可以包括一光学元件本体10-110a、一第一引导结构10-110b、一第二引导结构10-110c、一入射开口10-110d、以及一固定结构10-110e。
第一引导结构10-110b用以限制活动部10-20相对固定部10-10的运动模式。第一引导结构10-110b限制活动部10-20不易于沿着第二方向10-D2 运动。第一引导结构10-110b具有一第一引导表面10-110b’。第一引导表面10-110b’面朝固定部10-10。第一引导表面10-110b’不平行第二方向 10-D2。第一引导表面10-110b’垂直第二方向10-D2。
第二引导结构10-110c用以限制活动部10-20相对固定部10-10的运动模式。第二引导结构10-110c限制活动部10-20不易于沿着第三方向10-D3 运动。第二引导结构10-110c具有一第二引导表面10-110c’。第二引导表面 10-110c’面朝固定部10-10。第二引导表面10-110c’不平行第三方向10-D3。第二引导表面10-110c’垂直第三方向10-D3。
第一引导结构10-110b及第二引导结构10-110c沿着第一方向10-D1排列。于第三方向10-D3上,第一引导结构10-110b的最大尺寸10-S9可以不同于第二引导结构10-110c的最大尺寸10-S10。于第三方向10-D3上,第一引导结构10-110b的最大尺寸10-S9可以大于第二引导结构10-110c的最大尺寸10-S10。
入射开口10-110d用以让入射光10-L通过。沿着入射光10-L的行进方向(可以是第二方向10-D2)观察时,入射开口10-110d的最大尺寸10-S11可以不同于出射开口10-13的最大尺寸10-S12。沿着入射光10-L的行进方向观察时,入射开口10-110d的最大尺寸10-S11可以大于出射开口10-13的最大尺寸10-S12。
固定结构10-110e具有一开口或一凹槽结构。固定结构10-110e用以对应弹性元件连接结构10-211。固定结构10-110e也用以对应活动部连接结构 10-23。在一实施例中,沿着弹性元件连接结构10-211突起的方向观察时,弹性元件连接结构10-211可以至少部分大于固定结构10-110e。
如图17所示,沿着活动部连接结构10-23所突起的方向观察时,活动部连接结构10-23可以小于固定结构10-110e。活动部连接结构10-23经由第五连结元件10-38固定地连接固定结构10-110e。第五连结元件10-38至少部分位于活动部连接结构10-23与固定结构10-110e之间。
请参阅图17,在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10-110还可以包括一结构强化部10-110f。结构强化部10-110f可以朝向与第一方向10-D1不平行的方向延伸。结构强化部10-110f可以朝向与第三方向10-D3不平行的方向延伸。结构强化部10-110f可以朝向第二方向10-D2延伸。结构强化部10-110f可以使光学元件10-110的结构更为坚固,不易受到损伤或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10-100中的其他元件分离。
总的来说,本公开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是通过驱动组件10-30来驱动活动部10-20相对固定部10-10运动。如此一来,可以使活动部10-20 更快速且有效地相对固定部10-10运动。而且,可以通过驱动连接到活动部 10-20的光学元件10-110来快速并有效地控制入射到相机模块10-80的光线量。再者,本公开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100具有小型化及稳定的优点,有利于电子装置的轻薄化。
虽然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公开之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从本公开揭示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公开使用。因此,本公开之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
一固定部,该活动部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以及
一驱动组件,驱动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
其中通过一摩擦力,该活动部紧靠或停留在该固定部;
该驱动组件包括:
一电机转换元件,该电机转换元件用以提升一驱动力,且该电机转换元件包括一压电构件;
一传输元件,设置于该电机转换元件上;
一接触组件,
其中该接触组件直接接触该传输元件,
其中该接触组件具有金属材质,
其中该活动部包括:
一弹性元件,用以产生一压力,以使该接触组件直接接触该传输元件,
其中该弹性元件具有非金属材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组件还包括:
一配重元件,该电机转换元件设置于该配重元件上;
一第一连结元件,该电机转换元件经由该第一连结元件设置于该配重元件上;
一第二连结元件,该传输元件经由该第二连结元件设置于该电机转换元件上;
一第三连结元件,该传输元件经由该第三连结元件设置于该固定部上或该活动部上;以及
一第四连结元件,该配重元件经由该第四连结元件设置于该固定部上或该活动部上,
其中该传输元件经由该第三连结元件设置于该固定部,
其中该配重元件经由该第四连结元件设置于该固定部,
其中该第四连结元件未直接接触该电机转换元件,
其中该第一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大于该第二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
其中该第三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小于该第四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
其中该第三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小于该第一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
其中该第三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小于该第二连结元件的杨式模数,
其中该传输元件具有长条形结构并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配重元件的投影面积大于该电机转换元件的投影面积,
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配重元件的投影面积至少为该电机转换元件的投影面积的数倍以上,
其中于该第一方向上,该配重元件的最大尺寸小于该电机转换元件的最大尺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弹性元件具有塑胶材质,
其中该接触组件围绕该传输元件,
其中该弹性元件围绕该接触组件,
其中该传输元件穿过该弹性元件的一弹性元件开口,
其中该接触组件包括:
一第一接触部,包括:
一第一接触构件,具有一第一接触表面直接接触该传输元件;
一第一固定构件,固定于该弹性元件;
一第一定位构件,对应该弹性元件的一第一定位元件;以及
一第一连接构件,该第一接触构件经由该第一连接构件连接该第一固定构件;
一第二接触部,包括:
一第二接触构件,具有一第二接触表面直接接触该传输元件;
一第二固定构件,固定于该弹性元件;
一第二定位构件,对应该弹性元件的第二定位元件;以及
一第二连接构件,该第二接触构件经由该第二连接构件连接该第二固定构件;以及
一第一间隙,位于该第一接触部及该第二接触部之间,
其中该第一定位构件具有开口或凹槽结构,
其中该第一定位元件具有一突起结构,
其中该弹性元件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一接触构件以及该第一固定构件之间,
其中该第一连接构件具有弯曲结构,
其中该第一接触构件、该第一固定构件以及该第一连接构件皆具有板状结构,
其中该第一连接构件的厚度小于该第一接触构件的厚度,
其中该第一连接构件的厚度小于该第一固定构件的厚度,
其中该第二定位构件具有开口或凹槽结构,
其中该第二定位元件具有一突起结构,
其中该弹性元件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二接触构件以及该第二固定构件之间,
其中该第二连接构件具有弯曲结构,
其中该第二接触构件、该第二固定构件以及该第二连接构件皆具有板状结构,
其中该第二连接构件的厚度小于该第二接触构件的厚度,
其中该第二连接构件的厚度小于该第二固定构件的厚度,
其中该第一接触表面及该第二接触表面互相不平行,
其中该第一定位元件的该突起结构及该第二定位元件的该突起结构延伸方向垂直,
其中该第一接触表面及该第二连接构件的弯折方向相反,
其中该第一间隙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弹性元件具有多边形结构,
其中该第一接触部及该第二接触部为分离的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位置感测组件,用以感测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的运动,
其中该弹性元件包括:
一弹性元件连接结构,用以连接该光学元件,且具有一突起结构;以及
一弹性元件止动组件,用以限制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的运动范围,
其中该光学元件具有一固定结构,用以对应该弹性元件连接结构,
其中该固定结构具有一开口或一凹槽结构,
其中沿着该弹性元件连接结构突起的方向观察时,该弹性元件连接结构至少部分大于该固定结构,
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弹性元件连接结构位于该弹性元件的一第一侧边,
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弹性元件止动组件位于该弹性元件的一第二侧边,
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位置感测组件位于该第二侧边,
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连接构件位于该弹性元件的一第三侧边,
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二连接构件位于该弹性元件的一第四侧边,
其中该第一侧边、该第二侧边、该第三侧边以及该第四侧边围绕该弹性元件开口,
其中该第一侧边不平行于该第二侧边,
其中该第二侧边不平行于该第三侧边,
其中该第一侧边及该第三侧边互相平行,
其中该第二侧边及该第四侧边互相平行。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学模块,
其中该光学元件包括:
一第一引导结构,用以限制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的运动模式;以及
一第二引导结构,用以限制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的运动模式,
其中该第一引导结构限制该活动部不易于沿着一第二方向运动,
其中该第二引导结构限制该活动部不易于沿着一第三方向运动,
其中该第一方向、该第二方向以及该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其中该第一引导结构具有一第一引导表面面朝该固定部,
其中该第一引导表面垂直该第二方向,
其中该第二引导结构具有一第二引导表面面朝该固定部,
其中该第二引导表面垂直该第三方向,
其中该第一引导结构及该第二引导结构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
其中于该第三方向上,该第一引导结构的最大尺寸大于该第二引导结构的最大尺寸,
其中该固定部包括:
一底座,包括:
一第一容纳空间,用以容纳该驱动组件;
一第二容纳空间,用以容纳该光学模块;以及
一底座挡墙,位于该第一容纳空间及该第二容纳空间之间;以及
一外框,固定地连接该底座,且该外框包括:
一回避空间,对应该弹性元件连接结构;以及
一加强固定结构,具有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的一突凹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相机模块,
其中该光学模块包括一驱动系统以及一镜头,该驱动系统用以驱动该镜头相对该底座运动,
其中该驱动系统包括一驱动线圈以及一驱动磁铁,
其中该光学元件还包括一入射开口,用以让一入射光通过,
其中该固定部还包括一出射开口,用以对应该光学模块并可让该入射光通过,
其中沿着该入射光的行进方向观察时,该入射开口的最大尺寸大于该出射开口的最大尺寸,
其中该相机模块包括一接收开口,
其中沿着该入射光的行进方向观察时,该接收开口的最大尺寸小于该出射开口的最大尺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接触组件,
其中该活动部包括:
一承载座,用以连接该光学元件;
一活动部连接结构,用以连接该光学元件;以及
一弹性元件,用以产生一压力使该接触组件直接接触该传输元件,
其中该承载座具有非金属材质,
其中该承载座具有塑胶材质,
其中该活动部连接结构具有突起结构,
其中该光学元件具有一固定结构,用以对应该活动部连接结构,
其中该固定结构具有一开口或一凹槽结构,
其中沿着该活动部连接结构所突起的方向观察时,该活动部连接结构小于该固定结构,
其中该活动部连接结构经由一第五连结元件固定地连接该固定结构,
其中该第五连结元件至少部分位于该活动部连接结构与该固定结构之间,
其中该弹性元件设置于该承载座,
其中该承载座具有一承载座延伸部,用以对应该弹性元件,
其中沿着与该第一方向不同的一第二方向观察时,该弹性元件至少部分裸露于该承载座,
其中于该第二方向上,该承载座的最大尺寸小于该弹性元件的最大尺寸,
其中于一第三方向上,该承载座的最大尺寸大于该弹性元件的最大尺寸,
其中该第一方向、该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其中该承载座延伸部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该承载座延伸部具有朝向该弹性元件突起的突起结构,
其中该弹性元件具有塑胶材质,
其中该承载座的杨氏模数大于该弹性元件的杨式模数,
其中该接触组件围绕该传输元件,
其中该弹性元件围绕该接触组件,
其中该传输元件穿过该弹性元件的一弹性元件开口,
其中该接触组件直接接触该传输元件,
其中该接触组件具有金属材质,
其中该接触组件包括:
一第一接触部,包括:
一第一接触构件,具有一第一接触表面直接接触该传输元件;
一第二接触部,包括:
一第二接触构件,具有一第二接触表面直接接触该传输元件;以及
一第一间隙,位于该第一接触部及该第二接触部之间,
其中该第一接触表面及该第二接触表面互相不平行,
其中该第一间隙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该第一接触部及该第二接触部为一体成形的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引组件,用以限制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的运动模式,
其中该导引组件包括:
一第一导引元件,固定地设置于该活动部;
一中间元件,对应该第一导引元件;以及
一第二导引元件,固定地设置于该固定部,并用以对应该中间元件,
其中沿着该第三方向观察时,该导引组件与该驱动组件至少部分重叠,
其中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导引组件与该驱动组件不重叠,
其中该第一导引元件具有金属材质,
其中该第一导引元件可相对该中间元件运动,
其中该中间元件可相对该第二导引元件运动,
其中该第二导引元件具有金属材质,
其中该第二导引元件具有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的沟槽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组件为多个,且该中间元件为多个,
其中所述多个导引组件,沿着该第三方向排列,
其中沿着该第三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导引组件与该驱动组件至少部分重叠,
其中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导引组件与该驱动组件不重叠,
其中所述多个中间元件对应该第一导引元件,
其中该第一导引元件具有一隔离挡墙,设置于所述多个中间元件之间,
其中所述多个中间元件未直接互相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元件还包括一结构强化部,朝向与该第一方向不平行的方向延伸,
其中该结构强化部朝向与该第三方向不平行的方向延伸,
其中该结构强化部朝向该第二方向延伸,
其中该固定部包括:
一底座,包括:
一第一容纳空间,用以容纳该驱动组件;
一第二容纳空间,用以容纳该光学模块;
一底座挡墙,位于该第一容纳空间及该第二容纳空间之间;以及
一第三容纳空间,位于该底座挡墙并用以容纳至少部分该传输元件;
一外框,固定地连接该底座;以及
一止动结构,用以限制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的运动范围,
其中该止动结构位于该底座挡墙,
其中该止动结构具有一止动表面,
其中该止动表面与该第一方向垂直,
其中该第三容纳空间具有一第三容纳表面面朝该传输元件,
其中该止动表面相接于该第三容纳表面,
其中该第三容纳表面与该第一方向平行,
其中该第三连结元件直接接触该第三容纳表面,
其中该第三连结元件未直接接触该止动表面,
其中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驱动组件至少部分显露于该底座,
其中沿着该第二方向观察时,该外框至少部分与该活动部连接结构重叠。
CN202022635322.7U 2019-12-06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Active CN21537590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944496P 2019-12-06 2019-12-06
US62/944,496 2019-12-06
US201962950520P 2019-12-19 2019-12-19
US62/950,520 2019-12-19
US202063000604P 2020-03-27 2020-03-27
US63/000,604 2020-03-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75906U true CN215375906U (zh) 2021-12-31

Family

ID=7645900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3140.8A Pending CN113031186A (zh) 2019-12-06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2011273170.9A Active CN113031187B (zh) 2019-12-06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2022635322.7U Active CN215375906U (zh) 2019-12-06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3140.8A Pending CN113031186A (zh) 2019-12-06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2011273170.9A Active CN113031187B (zh) 2019-12-06 2020-11-13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303118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1186A (zh) * 2019-12-06 2021-06-2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25941A (en) * 1990-07-03 1993-07-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iving device
JP2005284169A (ja) * 2004-03-30 2005-10-1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駆動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CN101206297B (zh) * 2006-12-20 2011-09-2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压电驱动式光学镜头
TWM475613U (en) * 2012-12-19 2014-04-01 Asahi Kasei Microdevices Corp Position detec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5847665B (zh) * 2015-11-30 2018-09-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双摄像头拍摄设备及双摄像头光轴校正装置
CN207408653U (zh) * 2016-12-21 2018-05-2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US11397304B2 (en) * 2018-01-25 2022-07-26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system
CN209657058U (zh) * 2018-05-11 2019-11-1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像系统
CN113031186A (zh) * 2019-12-06 2021-06-2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1187A (zh) 2021-06-25
CN113031187B (zh) 2023-08-15
CN113031186A (zh) 2021-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74520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odule
US11719997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209803439U (zh) 驱动机构
JP2018010295A (ja) レンズ駆動モジュール
CN209928110U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及光学组件驱动系统
KR102128223B1 (ko) 폴디드 카메라에 대한 감소된 높이 페널티
US8537226B2 (en) Voice coil motor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same
US10291832B2 (en) Camera module having a sealing member
JPWO2015104908A1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7978421B2 (en) Camera module
KR102608087B1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카메라 탑재 장치
US20190101722A1 (en) Lens drive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mount device
JP2008287034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撮像機器、ならびに携帯電子機器
US11567291B2 (en) Optical system
KR20130008769A (ko) 카메라 모듈
CN215375906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20240027727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216718788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US11448895B2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US11422357B2 (en) Optical system
KR20110024878A (ko) 카메라 모듈
US20210191067A1 (en) Optical system
CN214586169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8037649U (zh) 相机模块
CN220556470U (zh) 透镜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