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73634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73634U
CN215373634U CN202120474224.1U CN202120474224U CN215373634U CN 215373634 U CN215373634 U CN 215373634U CN 202120474224 U CN202120474224 U CN 202120474224U CN 215373634 U CN215373634 U CN 2153736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avity
tube
shell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7422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聚斌
解少朋
邢晓森
李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Land And Resources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Original Assignee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Land And Resources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Land And Resources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filed Critical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Land And Resources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Priority to CN20212047422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736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736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736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第一介质从第一入口进入第一介质通道并从第一出口流出,第二介质从第二入口进入第二介质通道并从第二出口流出,从而实现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在壳体内的换热;其中,壳体包括壳体主体,壳体主体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筒体部和第二筒体部,第二筒体部相比第一筒体部在一侧外凸,从而在第一筒体部和第二筒体部之间形成台阶面,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设置在所述台阶面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换热器上连接的管路可以沿大致平行于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便于该换热器置于狭窄空间使用。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温度的流体进行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使得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从而使得流体的温度达到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
现有技术中,在一些需要安装换热器的设备或场所,由于安装空间狭窄,而换热器需要连接流通流体的管路,从而导致换热器安装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安装空间狭窄导致换热器安装困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流通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通道和用于流通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通道;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介质从所述第一入口进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并从所述第一出口流出,所述第二介质从所述第二入口进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并从所述第二出口流出,从而实现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在所述壳体内的换热;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包括相邻设置的具有第一横截面的第一筒体部和具有第二横截面的第二筒体部,所述第二筒体部相比所述第一筒体部在一侧外凸,从而在所述第一筒体部和所述第二筒体部之间形成台阶面,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设置在所述台阶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筒体部的所述第二横截面为圆形截面,所述第一筒体部的所述第一横截面为相比所述圆形截面去除部分所形成的弓形截面。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所述第一管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管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空腔;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并行的多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板上且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管板上且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空腔分隔为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的流入腔和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的流出腔,所述换热管包括一端与所述流入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流入管和一端与所述流出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流出管;
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所述流入腔、所述流入管、所述第一空腔、所述流出管和所述流出腔。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之间,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空间分隔为与所述第二入口连通的第一换热空间和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的第二换热空间,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连通;
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包括连通的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从所述第二空腔延伸至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之间的空间,且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管板之间设置有连通口;
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二空腔分隔为所述流入腔和所述流出腔,且将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之间的位于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通过所述连通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流入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空间,所述流出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靠近所述第二管板设置,从而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内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流出管内的第一介质的流向相反,且所述第二换热空间内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流入管内的第一介质的流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内分别设置有多个挡板,多个所述挡板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挡板上或者所述挡板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挡板两侧的开口,所述开口设置为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内的第二介质呈S形流动。
优选地,多根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一筒体部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壳体的上端,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壳体的下端,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端且朝下;
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在所述台阶面上朝上设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所述第一封头封盖在所述第一筒体部的远离所述第二筒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封头封盖在所述第二筒体部的远离所述第一筒体部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管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封头和所述第一筒体部之间,所述第一封头与所述第一筒体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封头和所述第二筒体部之间,所述第二封头与所述第二筒体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空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封头包括第一主体部及所述第一主体部上设置的与所述第一筒体部连接的第一法兰,所述第一主体部为在背离所述第一法兰的一端封闭的筒体,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筒体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筒体部的所述第一横截面一致;
所述第二封头包括第二主体部及所述第二主体部上设置的与所述第二筒体部连接的第二法兰,所述第二主体部为在背离所述第二法兰的一端封闭的筒体,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筒体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筒体部的第二横截面一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在第一筒体部和第二筒体部之间设置台阶面113,且在台阶面上设置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这样,台阶面的上方具有管路安装空间,与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连接的管路可以在台阶面上方的所述管路安装空间布置,使得管路大致沿平行于壳体的高度延伸方向,便于该换热器置于狭窄空间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换热器从另一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换热器从B-B处剖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换热器从A-A处剖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壳体主体;111-第一筒体部;112-第二筒体部;113-台阶面;12-第一封头;121-第一主体部;122-第一法兰;13-第二封头;131-第二主体部;132-第二法兰;14-第一入口;15-第一出口;2-第一管板;3-第二管板;4-换热管;5-隔板;6-挡板;7-第二入口;8-第二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为了易于说明,在这里可以使用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如图1-图4所示,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流通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通道和用于流通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通道;
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入口14和第一出口15以及第二入口7和第二出口8,所述第一介质从所述第一入口14进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并从所述第一出口15流出,所述第二介质从所述第二入口7进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并从所述第二出口8流出,从而实现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在所述壳体1内的换热;
其中,所述壳体1包括壳体主体11,所述壳体主体11包括相邻设置的具有第一横截面的第一筒体部111和具有第二横截面的第二筒体部112,所述第二筒体部112相比所述第一筒体部111在一侧外凸,从而在所述第一筒体部111和所述第二筒体部112之间形成台阶面113,所述第二入口7和所述第二出口8设置在所述台阶面113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在第一筒体部111和第二筒体部112之间设置台阶面113,且在台阶面113上设置第二入口7和第二出口8,这样,台阶面113的上方具有管路安装空间,与第二入口7和第二出口8连接的管路可以在台阶面113上方的所述管路安装空间布置,使得管路大致沿平行于壳体的高度延伸方向,便于该换热器置于狭窄空间使用。
优选地,第二筒体部112的所述第一横截面为圆形截面,第一筒体部111的所述第一横截面为弓形截面,该弓形截面相比所述圆形截面去除部分形成,如图4所示。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横截面和第二横截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在第一筒体部111和第二筒体部112之间形成台阶面113即可。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内的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的设置如下:
如图3所示,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管板2和第二管板3,所述第一管板2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第一空腔C1,所述第二管板3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第二空腔C2;
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并行的多根换热管4,所述换热管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板2上且与所述第一空腔C1连通,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管板3上且与所述第二空腔C2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空腔C2分隔为与所述第一入口14连通的流入腔C21和与所述第一出口15连通的流出腔C22,所述换热管4包括一端与所述流入腔C2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C1连通的流入管和一端与所述流出腔C2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C1连通的流出管,即流入管和流出管的流向相反;
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所述流入腔C21、所述流入管、所述第一空腔C1、所述流出管和所述流出腔C22。
在所述第一管板2和所述第二管板3之间,所述换热管4与所述壳体1之间的空间分隔为与所述第二入口7连通的第一换热空间D1和与所述第二出口8连通的第二换热空间D2,所述第一换热空间D1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D2连通;
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包括连通的所述第一换热空间D1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D2。
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多根所述换热管4沿所述第一筒体部111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腔体C1位于所述壳体1的上端,所述第二腔体C2位于所述壳体1的下端,所述第一入口14和所述第一出口15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下端且朝下;所述第二出口7和所述第二出口8在所述台阶面3上朝上设置。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将图1所示的换热器倒置,即第一腔体C1位于下端,第二腔体C2位于上端。
为形成第一换热空间D1和第二换热空间D2,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隔板5,所述隔板5从所述第二空腔C2延伸至所述第一管板2和所述第二管板3之间的空间,且所述隔板5与所述第一管板2之间设置有连通口D3;
所述隔板5将所述第二空腔C2分隔为所述流入腔C21和所述流出腔C22,且将所述第一管板2和所述第二管板3之间的位于所述换热管4与所述壳体1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所述第一换热空间D1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D2,所述第一换热空间D1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D2通过所述连通口D3连通。
从第二入口7进入的第二介质进入第一换热空间D1,第一换热空间D1内的介质从连通口D3进入第二换热空间D2,然后从第二出口8流出。
优选地,换热管4中的所述流入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空间D2,所述流出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D1;所述第二入口7和所述第二出口8靠近所述第二管板设置,这样从所述第二入口7进入第一换热空间D1内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流出管内第一介质的流向相反,从第二换热空D2流向所述第二出口8的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流入管内第一介质的流向相反,这样第一介质能够与第二介质更好地进行热量交换。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空间D1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D2内分别设置有多个挡板6,多个所述挡板6沿所述换热管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挡板6上或者所述挡板6与所述壳体1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挡板6两侧的开口,所述开口设置为所述第一换热空间D1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D2内的介质呈S形流动。如图3中通过弯曲的箭头显示了第二介质在第一换热空间D1和第二换热空间D2内大致呈S形流动,使得第一换热空间D1和第二换热空间D2内的第二介质与换热管4内的第一介质进行充分的热交换。
本实施方式中,为方便对壳体1的内部进行安装布置,所述壳体1还包括第一封头12和第二封头13,所述第一封头12封盖在所述第一筒体部111的远离所述第二筒体部112的一端,所述第二封头13封盖在所述第二筒体部112的远离所述第一筒体部111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管板2设置在所述第一封头12和所述第一筒体部111之间,所述第一封头12与所述第一筒体部11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空腔C1;所述第二管板3设置在所述第二封头13和所述第二筒体部112之间,所述第二封头13与所述第二筒体部112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空腔C2。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封头12包括第一主体部121及所述第一主体部121上设置的与所述第一主体部121连接的第一法兰122,所述第一主体部121为在背离所述第一法兰122的一端封闭的筒体,所述第一主体部121的筒体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筒体部111的所述第一横截面一致。即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封头12的第一主体部的横截面为弓形截面。
所述第二封头13包括第二主体部131及所述第二主体部131上设置的与所述第二筒体部112连接的第二法兰132,所述第二主体部131为在背离所述第二法兰132的一端封闭的筒体,所述第二主体部131的筒体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筒体部112的所述第二横截面一致,即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封头13的第二主体部131的横截面为圆形截面。
在制造时,可以将第一管板2固定在第一筒体部111的背离第二筒体部112的端面上,且第一管板2径向伸出第一筒体部111,该第一管板2径向伸出的部分与第一封头12的第一法兰122进行连接。同样的,第二管板3固定在第二筒体部112的背离第一筒体部111的端面上,且第二管板3径向伸出第二筒体部112的部分与第二封头13的第二法兰132进行连接。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流通第一介质的第一介质通道和用于流通第二介质的第二介质通道;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以及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介质从所述第一入口进入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并从所述第一出口流出,所述第二介质从所述第二入口进入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并从所述第二出口流出,从而实现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在所述壳体内的换热;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包括相邻设置的具有第一横截面的第一筒体部和具有第二横截面的第二筒体部,所述第二筒体部相比所述第一筒体部在一侧外凸,从而在所述第一筒体部和所述第二筒体部之间形成台阶面,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设置在所述台阶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部的所述第二横截面为圆形截面,所述第一筒体部的所述第一横截面为相比所述圆形截面去除部分所形成的弓形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所述第一管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管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空腔;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并行的多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板上且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管板上且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空腔分隔为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的流入腔和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的流出腔,所述换热管包括一端与所述流入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流入管和一端与所述流出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的流出管;
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所述流入腔、所述流入管、所述第一空腔、所述流出管和所述流出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之间,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空间分隔为与所述第二入口连通的第一换热空间和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的第二换热空间,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连通;
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包括连通的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从所述第二空腔延伸至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之间的空间,且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管板之间设置有连通口;
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二空腔分隔为所述流入腔和所述流出腔,且将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之间的位于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通过所述连通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空间,所述流出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靠近所述第二管板设置,从而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内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流出管内的第一介质的流向相反,且所述第二换热空间内第二介质的流向与所述流入管内的第一介质的流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内分别设置有多个挡板,多个所述挡板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挡板上或者所述挡板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挡板两侧的开口,所述开口设置为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内的第二介质呈S形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一筒体部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空腔位于所述壳体的上端,所述第二空腔位于所述壳体的下端,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端且朝下;
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在所述台阶面上朝上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所述第一封头封盖在所述第一筒体部的远离所述第二筒体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封头封盖在所述第二筒体部的远离所述第一筒体部的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管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封头和所述第一筒体部之间,所述第一封头与所述第一筒体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封头和所述第二筒体部之间,所述第二封头与所述第二筒体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空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头包括第一主体部及所述第一主体部上设置的与所述第一筒体部连接的第一法兰,所述第一主体部为在背离所述第一法兰的一端封闭的筒体,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筒体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筒体部的所述第一横截面一致;
所述第二封头包括第二主体部及所述第二主体部上设置的与所述第二筒体部连接的第二法兰,所述第二主体部为在背离所述第二法兰的一端封闭的筒体,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筒体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筒体部的第二横截面一致。
CN202120474224.1U 2021-03-05 2021-03-05 换热器 Active CN2153736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74224.1U CN215373634U (zh) 2021-03-05 2021-03-05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74224.1U CN215373634U (zh) 2021-03-05 2021-03-05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73634U true CN215373634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23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74224.1U Active CN215373634U (zh) 2021-03-05 2021-03-05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736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97133A1 (zh) 一种换热器
CN101377391B (zh) 车辆用油冷器
CN213778721U (zh) 浮头式换热器
CN215373634U (zh) 换热器
EP1724543A1 (en) Heat exchange unit and heat exchanger using the heat exchange unit
US20060260789A1 (en) Heat exchange unit and heat exchanger using the heat exchange unit
KR20130065173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20130065174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210051186U (zh) 三介质换热器
CN108981422B (zh) 一种化工工艺用多介质换热器及换热方法
WO201303642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xchanging heat
CN213902024U (zh) 壳管换热器
CN110030846A (zh) 三介质换热器
CN212931081U (zh) 一种u形管换热器
CN209802172U (zh) 换热器扁管以及热交换设备
CN213238566U (zh) 一种热交换器及洗碗机
KR20190010941A (ko) 엔진의 열 교환기
CN114166045A (zh) 一种嵌入式板翅换热器结构
CN106855328A (zh) 一种换热器
CN216745591U (zh) 一种高效油路冷却器
CN212006848U (zh) 一种波节管换热器
CN220472387U (zh) 一种高效热交换器
CN216409858U (zh) 一种自带腔室的壳管换热器
CN217465480U (zh) 一种换热翅片和高效逆流换热器
CN213021123U (zh) 一种全滑动油走内心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