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70024U - 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70024U
CN215370024U CN202120465615.7U CN202120465615U CN215370024U CN 215370024 U CN215370024 U CN 215370024U CN 202120465615 U CN202120465615 U CN 202120465615U CN 215370024 U CN215370024 U CN 2153700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ief valve
pressure relief
cavity
air inle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6561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维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ro Aut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ro Au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ro Aut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ro Au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6561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700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700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700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Safet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所述泄压阀包括本体和消音结构。所述本体设有腔体、与所述腔体连通的进气口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腔体的底部,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腔体的侧部。所述消音结构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消音结构包括扰流部;所述扰流部对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腔体的气体进行扰流,降低所述气体的声能。所述发动机系统包括所述泄压阀。

Description

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的发动机系统包括发动机、涡轮增压机及泄压阀,涡轮增压机的出气口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相连,涡轮增压机的进气口与发动机的出气歧管相连。当发动机工作时,从燃烧室排出的废气推动涡轮增压机的涡轮,涡轮带动同轴的叶轮转动,从而使外部空气进入到涡轮增压机增压,并将增压后的空气压入发动机。
当涡轮增压机排出至管道中的气体压力过高时,汽车的控制器控制泄压阀打开,多余的气体由泄压阀排出。目前的泄压阀存在泄气时噪音较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泄压阀,所述泄压阀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设有腔体、与所述腔体连通的进气口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腔体的端部,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腔体的侧部;
消音结构,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消音结构包括扰流部;所述扰流部对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腔体的气体进行扰流,降低所述气体的声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压阀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环形挡板及封堵部;所述环形挡板环绕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封堵部可在所述腔体内移动,以将所述环形挡板背离所述进气口的端部封堵或打开;所述扰流部设置在所述环形挡板外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挡止部,所述挡止部设置在所述出气口处,流向所述出气口的部分气体被所述挡止部阻挡;所述挡止部的下端与所述腔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和所述出气口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还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隔板,多个所述隔板沿周向间隔排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部包括多个扰流结构,多个所述扰流结构在所述腔体的轴向上间隔排布,所述扰流结构沿周向延伸,所述扰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扰流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靠近所述腔体的内壁一侧至背离所述腔体的内壁一侧,所述扰流板向背离所述进气口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还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隔板,多个所述隔板沿周向间隔排布,所述扰流结构包括多个扰流板,所述扰流板与所述隔板交替排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部包括环形挡墙及设置在所述环形挡墙内壁的多个凸起结构;所述环形挡墙环绕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环形挡墙的下端与所述本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和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凸起结构沿所述环形挡墙的延伸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凸起结构在周向上间隔排布。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系统,所述发动机系统包括发动机、涡轮增压机及上述的泄压阀,所述涡轮增压机设有第一进气端口、第二进气端口及出气端口;
所述第一进气端口与所述发动机的出气歧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与所述出气端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端口与大气连通;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与所述出气端口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系统还包括冷却器和空气过滤器;所述涡轮增压机的出气端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通,所述冷却器设置在所述管道上;所述第二进气端口通过所述空气过滤器与大气相连;所述泄压阀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第二进气端口之间;
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与所述出气端口相连,且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未与所述管道相连,所述泄压阀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端口相连;或者,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与所述管道相连,所述进气口连接于所述涡轮增压机的出气端口与所述冷却器之间,所述泄压阀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第二进气端口之间;或者,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与所述管道相连,所述进气口连接于所述冷却器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之间,所述泄压阀的出气口连接在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第二进气端口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通过在泄压阀的腔体内设置消音结构,消音结构包括扰流部,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到腔体后,消音结构的扰流部对气体进行扰流,从而消解气体的声能,使气体通过出气口流出时噪声较小;并且扰流部也可使得气体的流速降低,也有助于降低气体的声能;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可降低泄压阀泄气时的噪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沿纵向剖开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沿纵向剖开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沿纵向剖开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沿横向剖开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消音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消音结构的侧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沿竖直方向剖开得到的剖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泄压阀沿水平方向剖开得到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沿纵向剖开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沿纵向剖开的局部剖视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沿纵向剖开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沿横向剖开的剖视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消音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消音结构的侧视图;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沿竖直方向剖开得到的剖视图;图9为图8所示的泄压阀沿水平方向剖开得到的剖视图;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泄压阀。参见图1至图7,所述泄压阀100包括本体10及消音结构20。
所述本体10设有腔体11、与所述腔体11连通的进气口12及与所述腔体11连通的出气口13。所述进气口12设置在所述腔体11的端部,所述出气口13设置在所述腔体11的侧部。图示实施例中,进气口12设置在腔体11的底部。
消音结构20设置在所述腔体11内,所述消音结构20包括扰流部21;所述扰流部21对通过所述进气口12进入所述腔体11的气体进行扰流,降低所述气体的声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100,通过在腔体11内设置消音结构20,消音结构20包括扰流部21,气体通过进气口12进入到腔体11后,消音结构20的扰流部21对气体进行扰流,从而消解气体的声能,使气体通过出气口13流出时噪声较小;并且扰流部21也可使得气体的流速降低,也有助于降低气体的声能;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泄压阀可降低泄压阀泄气时的噪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压阀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腔体11内的环形挡板14及封堵部15。所述环形挡板14环绕所述进气口12设置,且与本体10的内壁相连。所述封堵部15可在所述腔体11内移动,以将所述环形挡板14背离所述进气口12的端部封堵或打开。所述扰流部21设置在所述环形挡板14外侧。扰流部21设置在腔体11的上方的空间,也即是设置在腔体11背离进气口12的空间。当泄压阀100不需要进行泄气时,泄压阀100处于关闭状态,封堵部15将环形挡板14背离进气口12的端口封堵;泄压阀处于打开状态时,封堵部15向背离出气口13的一侧移动,环形挡板14背离进气口12的端口打开,通过进气口12进入的气体可通过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之间的间隙流出。扰流部21对通过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之间的间隙流出的气体进行扰流,使气体旋转,使气体的声能降低,随后气体通过出气口13排出泄压阀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部21包括多个扰流结构211,多个所述扰流结构211在所述腔体11的轴向上间隔排布,所述扰流结构211沿周向延伸,所述扰流结构211包括至少一个扰流板201。通过设置扰流部21包括多个扰流结构211,多个绕流结构211在腔体11的轴向上间隔排布,也即是多个绕流结构211沿纵向间隔排布,则通过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之间的间隙流出的气体向下流动的过程中,扰流部21可对气体进行多次扰流,有利于提升对气体的扰流效果;通过设置扰流结构211沿周向延伸,则扰流结构211可对大部分气体进行扰流,可进一步提升扰流部21对气体的扰流效果,有助于降低泄气阀泄气时的噪音。图示实施例中,扰流部21包括四个扰流结构211。在其他实施例中,扰流部21包括的扰流结构211的数量可不同于四个,例如可以是三个、五个或两个等,可根据腔体11的空间及相邻扰流结构211之间的距离确定扰流结构211的数量。相邻扰流结构211包括的扰流板201的数量可相同,也可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靠近所述腔体11的内壁一侧至背离所述腔体11的内壁一侧,所述扰流板201向背离所述进气口12的方向倾斜延伸。也即是,由靠近腔体11的内壁一侧至背离腔体11的内壁一侧,扰流板201整体上呈向背离进气口12的方向倾斜延伸的趋势。其中扰流板201可以是大致平直的,或者扰流板201可以是弯曲的,例如呈波浪形。
通过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之间的间隙流出的气体向朝向进气口12的方向运动,也即是向下运动,由于扰流板201向背离进气口的方向倾斜延伸,则通过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之间的间隙流出的气体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与扰流板201的接触几率较大,扰流板201对气体的扰流效果较好,更有助于提升泄压阀100的降噪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腔体11内的挡止部22,所述挡止部22设置在所述出气口13处,流向所述出气口13的部分气体被所述挡止部22阻挡。挡止部22设置在环形挡板14的外侧。气体通过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之间的间隙流出后流向出气口时,挡止部22可阻挡大部分气体,使该部分气体向四周扩散,从而该部分气体流向扰流部21并在扰流部21的作用下发生旋转、扰流,从而使气体的声能被消解。也即是,挡止部22的设置可使得大部分气体流向扰流部21而发生扰流,可有效降低气体的声能,提升泄压阀100的降噪效果。挡止部22的宽度可大于出气口13的宽度,从而通过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之间的间隙流出的气体可绝大部分被挡止部22阻挡,有助于提升泄压阀的降噪效果;挡止部22的下端未与腔体11的内壁相抵,挡止部22的下端与腔体1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和出气口13连通,从而被扰流部21扰流后的气体可通过挡止部22与腔体1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及出气口13流出泄压阀100。挡止部22可以是弧形板,挡止部22各处与环形挡板14之间的间隙可大致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音结构20还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隔板23,多个所述隔板23沿周向间隔排布。隔板23设置在环形挡板14的外侧。通过设置多个沿周向间隔排布的隔板23,气体通过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之间的间隙流出后,被隔板23分为多股气体,多股气体分别流向扰流部21并在扰流部21的作用下发生扰流,相对于不设置隔板23的方案,可提升气体与扰流部21的接触几率,进一步提升扰流部21对气体的扰流效果。隔板23可位于环形挡板14的上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结构211包括多个扰流板201,所述扰流板201与所述隔板23交替排布。参见图6与图7,相邻两个扰流板201之间设有一个隔板23,相邻两个隔板23之间设有一个扰流板201,且隔板23与扰流板201相连。如此设置,扰流结构211与扰流板201的位置设置比较紧凑,有助于减小消音结构20所占的空间,进而使腔体11中留出更多的空间用于气体流动,有助于提升扰流部21对气体的扰流效果。隔板23可沿腔体11的内壁至腔体11的中心方向延伸,隔板23的一侧与扰流板201相连,另一侧位于扰流板201的内侧,如此设置通过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之间的间隙流出的气体先经过隔板23被隔板23分成多股气体,随后多股气体再流向扰流部21被扰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止部22可位于相邻两个所述隔板23之间且与该两个隔板23分别相邻。
在一个实施例中,消音结构20还包括安装部24,安装部24位于消音结构20背离进气口12的一端。安装部24可与本体10相连,以将消音结构20固定在腔体11内,避免消音结构20在腔体11内移动而影响消音效果。安装部24的顶部可通过卡扣结构卡设在腔体1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消音结构20的安装部24与本体10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件16,密封件16的设置可提升腔体11的密封性能,防止气体泄漏。密封件16可以是密封圈。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消音结构20为一体式结构,也即是扰流部21、挡止部22、隔板23及安装部24可均为一体式结构,如此方便消音结构20的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消音结构20包括扰流部21、挡止部22及隔板23时,通过进气口12进入到腔体11的气体通过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之间的间隙流出后,气体被挡止部22阻挡并分散流向消音结构20与封堵部15之间的空间,隔板23将气体分成几股气体,随后几股气体均流向扰流部21的扰流板201,扰流板201对气体进行扰流,被扰流板201扰流后的气体向下运动,并在腔体的底部通过挡止部22与腔体1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出,随后通过出气口13流至泄压阀外部;气体在消音结构20中流动的过程中,气体的流速减小,也有助于降低气体的声能。图3中的箭头方向代表气体的流动方向。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9与图10,所述扰流部21包括环形挡墙213及设置在所述环形挡墙213的内壁的多个凸起结构214。所述环形挡墙213环绕所述进气口12设置,所述环形挡墙213的下端与所述本体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和所述出气口13连通。所述凸起结构214沿所述环形挡墙213的延伸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凸起结构214在周向上间隔排布。环形挡墙213的下端与本体10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环形挡墙213沿纵向延伸,且位于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的外侧,环形挡墙213可位于腔体11上方的空间。通过环形挡板14与封堵部15之间的间隙流出的气体进入到环形挡墙213与封堵部15之间的空间后发生转动,且环形挡墙213内壁上的凸起结构214对转动的气体进行扰流,从而消解气体的能量,降低气体的声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环形挡墙213下部分的内围直径可大于上部分的内围直径。环形挡墙213的多个凸起结构214可均匀间隔排布。环形挡墙213的上端可与本体10的内壁通过卡接的方式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系统,发动机系统可用于汽车。参见图10至图12,所述发动机系统200包括发动机30、涡轮增压机4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泄压阀100,所述涡轮增压机40设有第一进气端口41、第二进气端口42及出气端口43。
所述第一进气端口41与所述发动机30的出气歧管连通,所述发动机30的进气歧管与所述出气端口43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端口42与大气连通。所述泄压阀100的进气口12与所述出气端口43连通。出气端口43可通过管道70连接至发动机30的进气歧管。
发动机系统200的发动机30在工作时,发动机30排出的废气通过出气歧管及第一进气端口41进入到涡轮增压机40并推动涡轮增压机的涡轮扇叶转动,涡轮扇叶的转动带动进气扇的叶片转动,从而带动外部空气通过第二进气端口42进入到涡轮增压机中进行增压。增压后的气体通过涡轮增压机40的出气端口43进入到发动机30的进气歧管内。当发动机30停止工作时,在惯性的作用下,涡轮增压机40的涡轮仍然保持高速旋转,外部空气仍继续进入到涡轮增压机40内,增压后的气体继续排至管道70中。为了避免管道70中的压力过大而导致管道70爆裂,在泄压阀100的进气口处的压力大于设定值时,泄压阀100打开,气体可通过泄压阀100的进气口12进入到泄压阀100的腔体11内,并通过泄压阀100的出气口13排出,以防止管道70中气体压力过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泄压阀100的打开及关闭由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泄压阀100内可设有电磁线圈,电子控制单元可控制电磁线圈的通电及断电来控制泄压阀100的打开及关闭。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系统200还包括节气门80,节气门80设置在管道70上,位于涡轮增压机40的出气端口43与发动机30的进气歧管之间。发动机30工作时,节气门80打开,涡轮增压机40的出气端口43排出的高压气体可通过节气门80进入到发动机30。发动机30停止工作时,节气门80关闭,涡轮增压机40的出气端口排出的高压气体无法通过节气门80进入发动机30。
所述发动机系统200还包括冷却器50和空气过滤器60。所述涡轮增压机40的出气端口43通过所述管道70与所述发动机30的进气歧管连通。所述冷却器50设置在所述管道70上。涡轮增压机40排出的高压高温气体首先经过冷却器50进行冷却,之后再进入到发动机30中。所述第二进气端口42通过所述空气过滤器60与大气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0,所述泄压阀100的出气口13与所述第二进气端口42相连。所述泄压阀100的进气口12与所述出气端口43相连,且所述泄压阀100的进气口12未与所述管道70相连。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1,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12与所述管道70相连,所述泄压阀100的进气口12连接于所述冷却器50与所述发动机30的进气歧管之间。所述泄压阀100的出气口13连接在空气过滤器60与所述第二进气端口42之间。具体地,泄压阀100的出气口13可连接于空气过滤器60与第二进气端口42之间的管路上。
在再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2,所述泄压阀100的进气口12与所述管道70相连,所述泄压阀100的进气口12连接于所述涡轮增压机40的出气端口43与所述冷却器50之间。所述泄压阀100的出气口13连接在空气过滤器60与所述第二进气端口42之间。具体地,泄压阀100的出气口13可连接于空气过滤器60与第二进气端口42之间的管路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下”、“顶”、“底”等方向是以图示实施例中所示的方向进行定义的,是为了表述方便而定义,对泄压阀的结构没有影响,当泄压阀的朝向发生改变时,这些方向随着改变。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专利文件披露的内容包含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该版权为版权所有人所有。版权所有人不反对任何人复制专利与商标局的官方记录和档案中所存在的该专利文件或者该专利披露。

Claims (10)

1.一种泄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阀(100)包括:
本体(10),所述本体设有腔体(11)、与所述腔体连通的进气口(12)及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出气口(13),所述进气口(12)设置在所述腔体(11)的端部,所述出气口(13)设置在所述腔体(11)的侧部;
消音结构(20),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消音结构包括扰流部(21);所述扰流部(21)对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腔体的气体进行扰流,降低所述气体的声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阀(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环形挡板(14)及封堵部(15);所述环形挡板(14)环绕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封堵部(15)可在所述腔体内移动,以将所述环形挡板背离所述进气口的端部封堵或打开;所述扰流部(21)设置在所述环形挡板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结构(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挡止部(22),所述挡止部(22)设置在所述出气口(13)处,流向所述出气口的部分气体被所述挡止部阻挡;所述挡止部(22)的下端与所述腔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和所述出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结构(20)还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隔板(23),多个所述隔板(23)沿周向间隔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21)包括多个扰流结构(211),多个所述扰流结构(211)在所述腔体的轴向上间隔排布,所述扰流结构(211)沿周向延伸,所述扰流结构(211)包括至少一个扰流板(2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泄压阀,其特征在于,由靠近所述腔体的内壁一侧至背离所述腔体的内壁一侧,所述扰流板(201)向背离所述进气口的方向倾斜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泄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结构(20)还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隔板(23),多个所述隔板(23)沿周向间隔排布,所述扰流结构(211)包括多个扰流板(201),所述扰流板(201)与所述隔板(23)交替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泄压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部(21)包括环形挡墙(213)及设置在所述环形挡墙内壁的多个凸起结构(214);所述环形挡墙(213)环绕所述进气口设置,所述环形挡墙的下端与所述本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和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凸起结构(214)沿所述环形挡墙(213)的延伸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凸起结构(214)在周向上间隔排布。
9.一种发动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系统(200)包括发动机(30)、涡轮增压机(40)及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泄压阀(100),所述涡轮增压机(40)设有第一进气端口(41)、第二进气端口(42)及出气端口(43);
所述第一进气端口(41)与所述发动机(30)的出气歧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与所述出气端口(43)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端口(42)与大气连通;所述泄压阀(100)的进气口(12)与所述出气端口(43)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系统还包括冷却器(50)和空气过滤器(60);所述涡轮增压机的出气端口(43)通过管道(70)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通,所述冷却器(50)设置在所述管道(70)上;所述第二进气端口(42)通过所述空气过滤器(60)与大气相连;所述泄压阀(100)的出气口(13)连接在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第二进气端口之间;
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12)与所述出气端口(43)相连,且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12)未与所述管道(70)相连,所述泄压阀(100)的出气口(13)与所述第二进气端口相连;或者,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12)与所述管道(70)相连,所述进气口(12)连接于所述涡轮增压机的出气端口(43)与所述冷却器(50)之间,所述泄压阀(100)的出气口(13)连接在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第二进气端口之间;或者,所述泄压阀的进气口(12)与所述管道(70)相连,所述进气口(12)连接于所述冷却器(50)与所述发动机(30)的进气歧管之间,所述泄压阀(100)的出气口(13)连接在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第二进气端口之间。
CN202120465615.7U 2021-03-03 2021-03-03 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Active CN2153700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65615.7U CN215370024U (zh) 2021-03-03 2021-03-03 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65615.7U CN215370024U (zh) 2021-03-03 2021-03-03 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70024U true CN215370024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23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65615.7U Active CN215370024U (zh) 2021-03-03 2021-03-03 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700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75859B1 (en) Improved muffler with partition array
US5758497A (en) Silencer
EP1268989B1 (en) A silencer containing one or more porous bodies
EP3392479B1 (en) Road vehicle with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provided with an exhaust noise transmission device
US10480378B2 (en) Engine exhaust structure
CN102395764A (zh) 涡轮增压往复式发动机的排气歧管
US6520286B1 (en) Silencer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a vehicle
CN101449033B (zh) 消音器
US5934959A (en) Marine muffler
US20060011409A1 (en) Exhaust system of a turbo-charged engine
CN102770639A (zh) 带有气缸关闭的内燃机
US8689934B2 (en) Sound absorbing structure
CN215370024U (zh) 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WO2002059522A1 (fr) Procede de reduction de la pression et de l'energie pulsatoire d'un fluide haute pression dans un conduit d'ecoulement et dispositif associe
CN204239106U (zh) 进气通道消音器和进气通道消音系统
CN115013145A (zh) 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JP2002089232A (ja) 排気系の消音装置
KR100985150B1 (ko) 내연기관용 소음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내연기관용 엔진
CN1160122A (zh) 汽车消音器
CN215927556U (zh) 泄压阀及发动机系统
CN113719339A (zh) 排气消声器及避免汽车发动机熄火的控制方法
EP1445453A2 (en) A silencer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a vehicle
JPH09137724A (ja) 車両排気系の消音装置
CN111075537A (zh) 一种用于汽车排气系统冷端的消音装置
KR102118651B1 (ko) 가변 소음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