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5325U - 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65325U
CN215365325U CN202120118985.3U CN202120118985U CN215365325U CN 215365325 U CN215365325 U CN 215365325U CN 202120118985 U CN202120118985 U CN 202120118985U CN 215365325 U CN215365325 U CN 2153653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inlet
holes
rainwater
filter bed
drain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1898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iji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iji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iji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iji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1898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653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653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653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包括:容置池;进水管道,其进水口位于容置池外部,进水管道的外周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进水孔,若干数量的进水孔位于容置池内;基质填料层,位于进水管道下方,基质填料层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砾石层,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混合层,第二砾石层,其中,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的混合比例为:砾石占25%‑30%,粗砂占35%‑40%,玻璃轻石占30%‑35%;排水管道,位于底部,排水管道的排水口位于容置池外部,排水管道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排水孔,若干数量的排水孔位于容置池内,经由基质填料层分离后的雨水从若干数量的排水孔进入排水管道内并从排水口排出;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雨水进行处理而导致的二次污染的问题。

Description

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环保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雨水的处理主要依靠纯粹的物理过滤,甚至还附带了使用化学药剂的方式进行絮凝过滤。而使用上述方式对雨水进行处理时,其用于过滤雨水的基质填料运行一段时间后就会堵塞,此时,需要从基质填料底部进行高压水反冲洗,但高压水反冲洗会使得基质填料表面的化学污泥直接排入市政管网,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雨水进行处理而导致的二次污染的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提供了一种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包括:
容置池,所述容置池具有底部和环绕所述底部设置的内周壁;
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容置池外部,所述进水管道的外周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进水孔,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孔位于所述容置池内,所述雨水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进水管道后从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孔进入所述容置池内;
基质填料层,所述基质填料层位于所述进水管道下方,所述基质填料层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砾石层,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混合层,第二砾石层,其中,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的混合比例为:所述砾石占25%-30%,所述粗砂占35%-40%,所述玻璃轻石占30%-35%,所述基质填料层分解吸收所述雨水中的污染物;
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位于所述底部,所述排水管道的排水口位于所述容置池外部,所述排水管道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排水孔,若干数量的所述排水孔位于所述容置池内,经由所述基质填料层分离后的所述雨水从若干数量的所述排水孔进入所述排水管道内并从所述排水口排出。
可选地,所述基质填料层还包括由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所述生物膜附着在所述基质填料层的基质填料表面。
可选地,所述微生物包括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
可选地,若干数量的所述排水孔设置为四排,四排所述排水孔开设在所述排水管道的四个不同方向,所述排水孔的直径为10mm,相邻所述排水孔的间距为25cm。
可选地,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孔设置为两排,两排所述进水孔相对设置,所述进水孔的直径为6mm,相邻所述进水孔的间距为40cm。
可选地,所述进水管道的数量为若干,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管道均匀铺设在所述第二砾石层上,若干数量的相邻所述进水管道之间的间距为1.5m。
可选地,还包括防渗膜,所述防渗膜铺设在所述底部和所述内周壁上。
可选地,所述防渗膜焊接在所述底部和所述内周壁上。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包括容置池、排水管道、基质填料层、进水管道等,通过基质填料层对雨水进行过滤,通过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吸收,可以解决使用现有技术对雨水进行处理会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
通过对进水管道与出水管道上的孔隙率与密实度的调整,可以有效控制雨水在微生态滤床装置里的时间,保证微生态滤床装置表面不积水、不堵塞,提高微生态滤床装置的使用寿命。
通过物理过滤及微生物处理方式对雨水进行处理,集约程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容置池,2-防渗膜,3-排水管道,31-排水口,32-排水孔,4-基质填料层,41-第一砾石层,42-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混合层,43-第二砾石层,5-进水管道,51-进水孔,52-进水口,6-水生植物层,61-水生植物,7-水位控制管道,71-连接口,72-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微生态滤床装置至少包括:容置池1,容置池1具有底部和环绕底部设置的内周壁;防渗膜2,防渗膜2铺设在容置池1的底部和内周壁上,用于保证雨水不渗漏出去;进水管道5,进水管道5的进水口52位于容置池1外部,进水管道5的外周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进水孔51,若干数量的进水孔51位于容置池1内,雨水从进水口52进入进水管道5后从若干数量的进水孔51进入容置池1内;基质填料层4,基质填料层4位于进水管道5下方,从进水管道5进入容置池1内的雨水中的污染物经由基质填料层4分解吸收,基质填料层4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砾石层41,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混合层42,第二砾石层43,其中,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的混合比例为:砾石占25%-30%,粗砂占35%-40%,玻璃轻石占30%-35%,基质填料层4分解吸收雨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雨水的作用;排水管道3,排水管道3位于容置池1底部,排水管道3的排水口31位于容置池1外部,排水管道3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排水孔32,若干数量的排水孔32位于容置池1内,经由基质填料层4分离后的雨水从若干数量的排水孔32进入排水管道3内并从排水口31排出;水生植物层6,水生植物层6位于第二砾石层43上方,用于分解吸收雨水中的污染物质;水位控制管道7,位于容置池1外,水位控制管道7具有连接口71,连接口71与排水管道3的排水口31连接,经由排水口31排出的雨水流入至水位控制管道7中,用于控制微生态滤床装置内的水位,保证雨水在微生态滤床装置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使得基质填料层4具有充分的时间能够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
为了更好的保证雨水在微生态滤床装置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使得基质填料层4具有充分的时间能够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水位控制管道7的出水口72高度大于或者等于排水管道3的高度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二砾石层43的高度。水位控制管道7的外壁上还设置有用于标记水位的标记物(未图示),如此设计,可以实时查看容置池1中的水位。
在本实施例中,防渗膜2焊接在容置池1的底部和内周壁上且防渗膜2的厚度设置为1.5mm。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渗膜2与容置池1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本申请不对此作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水管道3的管径为150mm,若干数量的排水孔32设置为四排,四排排水孔32开设在排水管道3的四个不同方向。排水孔32的直径为10mm,相邻排水孔32的间距为20cm,如此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雨水的进水速度,保证微生态滤床装置表面不积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水管道5的直径设置为40mm,进水管道5的数量设置为若干,若干数量的进水管道5均匀铺设在第二砾石层43上,若干数量的相邻进水管道5之间的间距为1m。若干数量的进水孔51设置为两排,两排进水孔51相对设置,进水孔51的直径为8mm,相邻进水孔51的间距为30cm。
水生植物层6包括若干水生植物6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水生植物61设置为若干行,水生植物61的行距为30-40cm、株距为20-30c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砾石层41的厚度为30cm,砾石颗粒大小为40-50mm。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混合层42的厚度为35cm,砾石颗粒大小为20-30mm,粗砂颗粒大小为3-5mm,玻璃轻石颗粒大小为5-8mm,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的混合比例为砾石占30%,粗砂占40%,玻璃轻石占30%。第二砾石层43的厚度为15cm,砾石颗粒大小为10-20mm。
基质填料层4还包括由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未图示),生物膜附着在基质填料层的基质填料表面,用于分解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达到净化雨水的作用。其中,微生物包括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好氧微生物附着在基质填料层4的上面几层,厌氧微生物附着在基质填料层4的下面几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好氧微生物附着在第一砾石层41和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混合层42上,厌氧微生物附着在第二砾石层43上。如此设计,可以保证污染物中易分解的小分子污染物在经过好氧微生物分解后,剩下的不易分解的大分子污染物可以由厌氧微生物继续分解从而达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的工作流程为:第一步,进行准备工作。首先进行渗透检查,将微生态滤床装置安装好后,向装置里放水15cm深度,进行渗透检查,确定防渗膜2不渗水;然后,铺设基质填料,基质填料需按照颗粒大小要求筛选并清洗;接着,进行水生植物61生根存活过程,需先进水满池,时间约为10天,确保植物存活;最后,进行雨水调试期,根据微生态滤床装置的容量,每天平均进水,5天进满,然后每天定量排水,正好5天左右排完。第二步,正常进水运行。雨水从进水管道5进入微生态滤床装置中,大颗粒污染物被第二砾石层43截留住,小颗粒污染物被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混合层42截留住,这些污染物质会被水生植物61和好氧微生物分解吸收,比较那分解的污染物被基质填料层里的厌氧微生物分解吸收,从而达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包括容置池、排水管道、基质填料层、进水管道等,通过基质填料层对雨水进行过滤,通过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吸收,可以解决使用现有技术对雨水进行处理会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
通过对进水管道与出水管道上的孔隙率与密实度的调整,可以有效控制雨水在微生态滤床装置里的时间,保证微生态滤床装置表面不积水、不堵塞,提高微生态滤床装置的使用寿命。
通过物理过滤及微生物处理方式对雨水进行处理,集约程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置池,所述容置池具有底部和环绕所述底部设置的内周壁;
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容置池外部,所述进水管道的外周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进水孔,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孔位于所述容置池内,所述雨水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进水管道后,从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孔进入所述容置池内;
基质填料层,所述基质填料层位于所述进水管道下方,所述基质填料层从下往上依次包括:第一砾石层,砾石、粗砂和玻璃轻石混合层,第二砾石层,所述基质填料层分解吸收所述雨水中的污染物;
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位于所述底部,所述排水管道的排水口位于所述容置池外部,所述排水管道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数量的排水孔,若干数量的所述排水孔位于所述容置池内,经由所述基质填料层分离后的所述雨水从若干数量的所述排水孔进入所述排水管道内,并从所述排水口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填料层还包括由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所述生物膜附着在所述基质填料层的基质填料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包括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数量的所述排水孔设置为四排,四排所述排水孔开设在所述排水管道的四个不同方向,所述排水孔的直径为10mm,相邻所述排水孔的间距为20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孔设置为两排,两排所述进水孔相对设置,所述进水孔的直径为8mm,相邻所述进水孔的间距为30c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道的数量为若干,若干数量的所述进水管道均匀铺设在所述第二砾石层上,若干数量的相邻所述进水管道之间的间距为1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渗膜,所述防渗膜铺设在所述底部和所述内周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膜焊接在所述底部和所述内周壁上。
CN202120118985.3U 2021-01-18 2021-01-18 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Active CN2153653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18985.3U CN215365325U (zh) 2021-01-18 2021-01-18 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18985.3U CN215365325U (zh) 2021-01-18 2021-01-18 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65325U true CN215365325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21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18985.3U Active CN215365325U (zh) 2021-01-18 2021-01-18 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653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36671B (zh) 一种生态绿地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4817239B (zh) 一种重污染河道原位水质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CN101870541B (zh) 一种城市河道水体上岸循环净化的方法
CN104556390B (zh) 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和方法
CN215365325U (zh) 处理雨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CN211339184U (zh) 基于钢渣陶粒填料生物滤池的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CN112811726A (zh)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及其应用
KR101268084B1 (ko) 정화용 습지대 및 이를 이용한 정화장치
CN208964633U (zh) 生态渗滤池
CN207192930U (zh) 一种利用集约型曝气‑人工湿地耦合技术异位治理黑臭河道的装置
CN215365326U (zh) 处理生活污水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CN212713180U (zh) 一种净化污水的生态处理系统
CN211226811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0656559U (zh) 一种高效生物降解过滤反应器
CN214528598U (zh) 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泥的微生态滤床装置
CN113582345A (zh) 可用于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升的生态渗滤坝及使用方法
CN111925058A (zh) 一种城市河道净化处理系统
CN215365327U (zh) 景观水微生态滤床装置
CN110697977A (zh) 一种垃圾填埋场封场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CN206033481U (zh) 一种净化水质的装置
CN219259730U (zh) 小区生活饮用水处理装置
CN100402447C (zh) 一种高速公路附属区污水生态处理方法及设施
JP2002239572A (ja) 積層土壌式河川水浄化装置
CN221071216U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硫自养脱氮除磷滤池
CN214653961U (zh) 一种多级人工湿地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