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5007U - 膜过滤装置 - Google Patents

膜过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65007U
CN215365007U CN202120211273.6U CN202120211273U CN215365007U CN 215365007 U CN215365007 U CN 215365007U CN 202120211273 U CN202120211273 U CN 202120211273U CN 215365007 U CN215365007 U CN 215365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mbrane
sleeve
membrane filtration
hole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112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uking Watertown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uking Watertown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uking Watertown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uking Watertown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112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650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65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650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膜过滤装置,膜过滤装置包括膜过滤单体与第一对接管。至少两个膜过滤单体沿其长度方向串联连接,膜过滤单体包括膜壳与膜元件。膜壳包括中空的筒体与两个连接端。筒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端对应连接,连接端设有与筒体相连通的第一通孔,膜元件设于筒体内。第一对接管为至少一个,第一对接管对应设于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的连接处。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的连接端相互连通,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的膜元件通过第一对接管串联连通。上述的膜过滤装置在生产制造时,批量生产膜过滤单体即可,根据工艺需求来现场串联组装膜过滤单体即可,无需如传统技术中需要对1芯至6芯均进行批量生产,从而使得能够便于生产制造,大大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膜过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膜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水处理行业中,膜过滤装置例如可以是反渗透膜装置、纳滤膜装置、卷式超滤膜装置等等,它们所应用的膜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玻璃钢材质膜壳,另一种是不锈钢材质膜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膜壳,膜壳上的进水接口与浓水接口通常多采用连接管形式或者外伸接头(拷贝林接头或卡盘接头)形式。其中,连接管是通过在膜壳的壳壁上开孔并采用焊接的方式设置于膜壳上或采用安装件固定安装的方式设置于膜壳上。传统的膜过滤装置按照在膜壳内填装膜元件的数量分为六种:1芯到6芯,根据工艺设计选取不同长度尺寸的膜过滤装置。1芯指的是在膜壳内装填1个膜元件,2芯指的是在膜壳内装填串联设置的2个膜元件,6芯指的是在膜壳内装填依次串联设置的6个膜元件。然而,工艺变化导致膜壳长度尺寸变化,需要膜壳的种类较多,导致膜壳不便于批量采购及生产,生产制造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膜过滤装置,它能够便于生产制造,降低成本。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膜过滤装置,所述膜过滤装置包括:膜过滤单体,所述膜过滤单体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沿其长度方向串联连接,所述膜过滤单体包括膜壳与膜元件,所述膜壳包括中空的筒体与两个连接端,所述筒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端对应连接,所述连接端设有与所述筒体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膜元件设于所述筒体内;第一对接管,所述第一对接管对应设于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第一通孔内,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相互连通,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膜元件通过所述第一对接管串联连通。
上述的膜过滤装置,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的连接端相互连通,便能实现原水或者浓水在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的膜壳内互通;第一对接管能实现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的膜元件相互连通,便能实现产水在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的膜元件内互通。其中,膜过滤单体的长度尺寸相当于传统的1芯的长度尺寸,当根据工艺要求需要做成2芯时,膜过滤单体为两个,将两个膜过滤单体串联连接即可得到;当根据工艺要求需要做成3芯时,膜过滤单体为三个,将三个膜过滤单体依次串联连接即可得到;以此类推,当根据工艺要求需要做成6芯时,膜过滤单体为六个,将六个膜过滤单体依次串联连接即可得到。如此可见,上述的膜过滤装置在生产制造时,批量生产膜过滤单体即可,根据工艺需求来现场串联组装膜过滤单体即可,无需如传统技术中需要对1芯至6芯均进行批量生产,从而使得能够便于生产制造,大大降低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管包括第一对接管;对于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而言,其中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通过所述第一对接管与另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管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与第三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的外壁设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套管套设于其中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上,所述第三套管套设于另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上,所述第二套管两端分别对应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三套管中,且所述第一凸缘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套管端面与所述第三套管端面对应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与其中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之间、所述第三套管与另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之间、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之间、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三套管之间均设有一个以上第一密封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膜过滤装置还包括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连接处的两个第一密封盖,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密封盖密封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所述第一通孔中,另一个所述第一密封盖密封设置于另一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对接管贯穿两个所述第一密封盖;所述膜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二对接管,所述第二对接管贯穿所述第一密封盖以将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连接端相互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对接管包括第四套管、第五套管与第六套管;所述第五套管的外壁设有第二凸缘,所述第四套管贯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密封盖上,所述第六套管贯穿设于另一个所述第一密封盖上;所述第五套管两端分别对应套设于所述第四套管与所述第六套管中,且所述第二凸缘两侧分别与所述第四套管端面与所述第六套管端面对应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设有阶梯位,所述第一密封盖设有与所述阶梯位相应的凸台,所述凸台设于所述阶梯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盖通过支撑结构固定装设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所述第一密封盖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膜过滤装置还包括两个第二密封盖;对于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而言,将处于首位的所述膜过滤单体定义为首端膜过滤单体,将处于末尾的膜过滤单体定义为尾端膜过滤单体;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密封盖设置于所述首端膜过滤单体上远离于所述尾端膜过滤单体的所述第一通孔中,另一个所述第二密封盖设置于所述尾端膜过滤单体上远离于所述首端膜过滤单体的所述第一通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上还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由所述连接端的外壁延伸到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装配件,所述装配件为连通对接头、隔断对接头、封堵头或外接管。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膜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在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在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在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在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膜过滤装置的膜壳的一视角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膜过滤装置中的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在G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膜过滤装置中的密封垫一视角结构图。
10、膜过滤单体;11、膜壳;111、筒体;112、连接端;1121、第一通孔;1122、阶梯位;1123、第二通孔;1124、安装面;1125、第一凹部;1126、第二凹部;12、膜元件;121、接口管;20、第一对接管;21、第一套管;22、第二套管;221、第一凸缘;23、第三套管;24、第一密封圈;30、第一密封盖;31、凸台;32、支撑结构;33、第二密封圈;40、第二对接管;41、第四套管;42、第五套管;421、第二凸缘;43、第六套管;50、第二密封盖;51、封堵管;60、装配件;601、限位部;61、连通对接头;62、隔断对接头;63、封堵头;64、外接管;70、密封垫;71、第三通孔;711、第二中心线;72、第一端面;73、第二端面;74、外壁面;75、第一凸部;76、第一段壁面;77、第二段壁面;78、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至图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膜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在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膜过滤装置,膜过滤装置包括膜过滤单体10与第一对接管20。膜过滤单体1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膜过滤单体10沿其长度方向串联连接,膜过滤单体10包括膜壳11与膜元件12。膜壳11包括中空的筒体111与两个连接端112。筒体1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端112对应连接,连接端112设有与筒体111相连通的第一通孔1121,膜元件12设于筒体111内。第一对接管20对应设于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第一通孔1121内。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连接端112通过第一通孔1121相互连通,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膜元件12通过第一对接管20串联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膜过滤单体10的长度方向如图1中箭头L所示,为膜过滤单体1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也就是膜壳11内的水流方向。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对接管20对应设于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第一通孔1121内中的对应指的是,在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对接部位处均设有一个第一对接管20,通过第一对接管20来实现将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膜元件12相连通。具体而言,第一对接管20的一部分伸入到其中一个膜过滤单体10的第一通孔1121内部后与其中一个膜过滤单体10的膜元件12相连通,第一对接管20的另一部分伸入到另一个膜过滤单体10的第一通孔1121内部后与另一个膜过滤单体10的膜元件12相连通。
上述的膜过滤装置,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连接端112相互连通,便能实现原水或者浓水在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膜壳11内互通;第一对接管20能实现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膜元件12相互连通,便能实现产水在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膜元件12内互通。其中,膜过滤单体10的长度尺寸相当于传统的1芯的长度尺寸,当根据工艺要求需要做成2芯时,膜过滤单体10为两个,将两个膜过滤单体10串联连接即可得到;当根据工艺要求需要做成3芯时,膜过滤单体10为三个,将三个膜过滤单体10依次串联连接即可得到;以此类推,当根据工艺要求需要做成6芯时,膜过滤单体10为六个,将六个膜过滤单体10依次串联连接即可得到。如此可见,上述的膜过滤装置在生产制造时,批量生产膜过滤单体10即可,根据工艺需求来现场串联组装膜过滤单体10即可,无需如传统技术中需要对1芯至6芯均进行批量生产,从而使得能够便于生产制造,大大降低成本。
参阅图2与图3,进一步地,对于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而言,其中一个膜元件12的接口管121通过第一对接管20与另一个膜元件12的接口管121相连通。
参阅图2与图3,进一步地,第一对接管20包括第一套管21、第二套管22与第三套管23。第二套管22的外壁设有第一凸缘221,第一套管21套设于其中一个膜元件12的接口管121上,第三套管23套设于另一个膜元件12的接口管121上,第二套管22两端分别对应套设于第一套管21与第三套管23中,且第一凸缘221两侧分别与第一套管21端面与第三套管23端面对应抵触。如此,具体组合装配操作时,可以先将第一套管21套装于其中一个接口管121上,以及将第三套管23套装于另一个接口管121上,然后使得第一套管21与第三套管23分别套装到第二套管22上即可,组装操作较为方便快捷。
参阅图2与图3,进一步地,第一套管21与其中一个膜元件12的接口管121之间、第三套管23与另一个膜元件12的接口管121之间、第一套管21与第二套管22之间、第二套管22与第三套管23之间均设有一个以上第一密封圈24。如此,能保证较好的密封性,避免产水向外泄露。
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膜过滤装置还包括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连接处的两个第一密封盖30。其中一个第一密封盖30密封设置于其中一个膜过滤单体10的第一通孔1121中,另一个第一密封盖30密封设置于另一个膜过滤单体10的第一通孔1121中。第一对接管20贯穿两个第一密封盖30。膜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二对接管40。第二对接管40贯穿第一密封盖30以将相邻两个膜过滤单体10的连接端112相互连通。
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第二对接管40包括第四套管41、第五套管42与第六套管43。第五套管42的外壁设有第二凸缘421。第四套管41贯穿设于其中一个第一密封盖30上,第六套管43贯穿设于另一个第一密封盖30上。第五套管42两端分别对应套设于第四套管41与第六套管43中,且第二凸缘421两侧分别与第四套管41端面与第六套管43端面对应抵触。如此,具体组合装配操作时,可以先将第四套管41装设于其中一个第一密封盖30上,以及将第六套管43装设于另一个第一密封盖30上,然后使得第四套管41与第六套管43分别套装到第五套管42上即可,组装操作较为方便快捷。此外,第五套管42与第二套管22的结构类似,可以做成标准件。另外,类似地,在第四套管41与第五套管42之间、第五套管42与第六套管43之间均设有第一密封圈24,从而能保证较好的密封性,避免浓水或原水向外泄露。
参阅图2与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21的内壁上设有阶梯位1122,第一密封盖30设有与阶梯位1122相应的凸台31,凸台31设于阶梯位1122。如此,第一密封盖30通过凸台31搭设于阶梯位1122上,阶梯位112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密封盖30沿着第一通孔1121的轴向方向移动。
参阅图2与图3,进一步地,第一密封盖30通过支撑结构32固定装设于第一通孔1121的孔壁。第一密封盖30与第一通孔1121的孔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33。如此,在支撑结构32与阶梯位1122的作用下,能实现第一密封盖30稳定地装设于第一通孔1121中,同时第二密封圈33能保证第一密封盖30与第一通孔1121孔壁之间的密封性。
参阅图2与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膜过滤装置还包括两个第二密封盖50。对于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膜过滤单体10而言,将处于首位的膜过滤单体10定义为首端膜过滤单体10(例如如图1所示位于最左端的膜过滤单体10),将处于末尾的膜过滤单体10定义为尾端膜过滤单体10(例如如图1所示位于最右端的膜过滤单体10)。其中一个第二密封盖50设置于首端膜过滤单体10上远离于尾端膜过滤单体10的第一通孔1121中,另一个第二密封盖50设置于尾端膜过滤单体10上远离于首端膜过滤单体10的第一通孔1121中。具体而言,当首端膜过滤单体10作为通入原水的进水侧时,尾端膜过滤单体10相应为产水的出水侧,此时尾端膜过滤单体10的膜元件12上右侧的接口管121将连接有用于排产水的排水管,排水管将贯穿第二密封盖50伸出到第二密封盖50的外部,从而便可以将产水通过排水管向外排放。
请参阅图1与图4,图4示出了图1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此外,为了避免进水侧进入到首端膜过滤单体10内的原水通过首端膜过滤单体10左侧的接口管121进入到膜元件12内,第二密封盖50连接有封堵管51,封堵管51套设于首端膜过滤单体10左侧的接口管121上,从而起到封堵首端膜过滤单体10左侧的接口管121的作用。
参阅图5至图8,图5示出了图1在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1在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1在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膜过滤装置的膜壳11的一视角结构图。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端112上还设有第二通孔1123。第二通孔1123由连接端112的外壁延伸到第一通孔1121的孔壁与第一通孔1121相连通。第二通孔1123内设有装配件60,装配件60例如为连通对接头61、隔断对接头62、封堵头63或外接管64。如此,连接端112上设有第二通孔1123及设置于第二通孔1123中的装配件60,能实现至少两个膜过滤单体10不止是沿着长度方向串联连接,还可以在垂直于长度方向上并联设置。
参阅图5,图5示意出了装配件60具体为连通对接头61时的结构图。具体而言,当并列设置的两个连接端112需要相互连通时,通过在两个连接端112的对接位置设置连通对接头61来实现即可,也就是将连通对接头61的其中一部分嵌设装入到其中一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中,连通对接头61的另一部分嵌设装入到另一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中,便能实现并列设置的两个连接端112相互连通。
当然,当并列设置的两个连接端112不需要相互连通时,通过在两个连接端112的对接位置设置隔断对接头62来实现即可,也就是将隔断对接头62的其中一部分嵌设装入到其中一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中,隔断对接头62的另一部分嵌设装入到另一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中,便能分别堵住并列设置的两个连接端112的第二通孔1123。可选地,该隔断对接头62也可以通过两个封堵头63来替换。
需要说明的是,连通对接头61与隔断对接头62在结构上相类似,区别在于,连通对接头61比隔断对接头62多设置了连通孔,将连通对接头61的连通孔堵上便等同于隔断对接头62。
如此可见,本实施例中的隔断对接头62与连通对接头61均是嵌入到连接端112的第二通孔1123中,并非位于连接端112的外部,一方面能使得两个以上膜壳11组合形成的结构较为紧凑,体积较小;另一方面,相邻两个膜壳11的安装面1124相互贴合,使装配件60采用内嵌式设置形式,能缩短相邻两个膜壳11之间的对接管路长度,从而能节省管材,以及能一定程度减少两个膜壳11对接过程中带来的压力损失及应力引起的泄露。其次,相邻两个膜壳11的组合安装是通过装配件60对接连接即可,安装操作较为方便快捷。
更具体而言,当装配件60为隔断对接头62时,隔断对接头62的两个插入端均套装有密封垫70,其中一个插入端连同其上的密封垫70装入到其中一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中,另一个插入端连同其上的密封垫70装入到另一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中,这样两个膜壳11进行并列组合在一起时,隔断对接头62能起到同步封堵两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的作用,能避免该两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连通,同时密封性较好。当装配件60为连通对接头61时,连通对接头61的两个插入端均套装有密封垫70,其中一个插入端连同其上的密封垫70装入到其中一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中,另一个插入端连同其上的密封垫70装入到另一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中,这样两个膜壳11并列组合在一起时,连通对接头61能起到连通两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的作用,同时密封性较好。
参阅图6,图6示意出了装配件60具体为外接管64的结构示意图。具体而言,外接管64装设于第二通孔1123中,可以作为浓水接口或作为进水接口。进一步地,外接管64上套设有密封垫70,通过密封垫70与第二通孔1123孔壁相抵触,来保证外接管64与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间的密封性。
参阅图7,图7示意出了装配件60具体为封堵头63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而言,封堵头63装设于第二通孔1123中,能起到密封第二通孔1123的作用,避免膜壳11内部的流体通过该处第二通孔1123向外流出。进一步地,封堵头63上套设有密封垫70,通过密封垫70与第二通孔1123孔壁相抵触,来保证封堵头63的密封性。
一般而言,传统的膜壳11的进水接口及浓水接口的设置方位依据工艺设计而定,膜壳11上进水接口与浓水接口位置确定后无法更改,当水处理设备使用多个膜过滤装置串联和/或并联组合装配时,由于膜壳11上的进水接口及浓水接口固定且方位不一,同时膜壳11种类繁多不兼容,导致多个膜过滤装置不便于组合装配在一起,组合在一起的膜过滤装置的体积庞大。
请参阅图1与图8,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膜壳11的其中一视角结构图。进一步地,第二通孔1123为若干个,若干个第二通孔1123绕筒体111的第一中心线间隔设置。如此,连接端112上还绕筒体111的第一中心线间隔地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1123,即连接端112上多个方位均设有第二通孔1123,这样一方面,任意一个方位的第二通孔1123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为浓水接口或进水接口,用于向筒体111的内部引入浓水或者引入原水,另一方面,当两个膜壳11的连接端112并列组合在一起时,将两个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采用隔断对接头62或者连通对接头61对接连接,将膜壳11上不需要使用的第二通孔1123通过装设封堵头63密封,以及在第二通孔1123中装设外接管64,使得膜过滤装单体的组合操作较为方便快捷,降低了膜壳11使用种类,增强了膜壳11的互换性和标准化。
请参阅图1与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端112绕筒体111的第一中心线设有依次首尾相连的若干个安装面1124(如图8示意出的为连接端112的外侧壁)。若干个第二通孔1123一一对应地设于若干个安装面1124上。安装面1124为平面。如此,当相邻两个膜壳11并列组合在一起时,相邻两个膜壳11的安装面1124能相互无缝贴合在一起,使得膜过滤装置的组合结构稳定性更好。
具体而言,连接端112在垂直于筒体111的第一中心线上的第一截面为多边形,即连接端112为多边形柱状体。多边形具体例如为正多边形,这样当相邻两个膜壳11并列组合时,膜壳11无论处于哪一个方位,均能便于组装在一起,即方便膜过滤装置组装连接得到水处理设备,使得膜壳11的通用性更强。需要说明的是,正多边形例如可以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当正多边形为正四边形时,可以理解的是,连接端112为正方形柱状体,连接端112上的安装面1124相应为四个,第二通孔1123相应为四个。
此外,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连接端112在垂直于筒体111的第一中心线上的第一截面还可以是为圆形、椭圆形等等,具体形状在此不进行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面1124上绕第二通孔1123的孔缘周围有第一凹部1125,装配件60的限位部601容纳定位于第一凹部1125中。具体而言,装配件60的限位部601与第一凹部1125相适应。当在第二通孔1123处装设装配件60时,装配件60上的限位部601可以容纳定位于第一凹部1125中,起到限位作用。类似地,当膜壳11的第二通孔1123中装设有装配件60时,装配件60的限位部601也与安装面1124上的第一凹部1125相适应,该装配件60为封堵头63或外接管64。如此装配件60上的限位部601可以容纳定位于第一凹部1125中,起到限位作用。
请参阅图1与图8,进一步地,安装面1124上还设有与第一凹部1125相连通的第二凹部1126,且第二凹部1126延伸到安装面1124的边缘。如此,第二凹部1126起到检视口的作用,由第二凹部1126可以观察判断第一凹部1125内装设的为隔断对接头62或连通对接头61,从而能判断两个膜壳11组合在一起时的对接连通状态,无需将两个膜壳11分开进行判断,从而能便于进行维护检修操作。其中,隔断对接头62与连通对接头61例如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或者通过不同的标记进行区分,或者通过其它方式进行区分,在此均不进行限定。
参阅图9,图9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密封垫70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孔1123为锥形通孔。锥形通孔的开孔大小在靠近于筒体111的第一中心线的方向上逐渐变小。密封垫70与锥形通孔的孔壁密封抵触,密封垫70设有第三通孔71,且密封垫70通过第三通孔71套设于装配件60上。如此,装配件60通过密封垫70能快速地装设于第二通孔1123上,同时密封性较好。
参阅图9至图11,图10示出了图9在G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密封垫70的其中一视角结构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垫70设有相对的第一端面72与第二端面73,以及连接第一端面72与第二端面73的外壁面74。第三通孔71由第一端面72延伸到第二端面73。外壁面74上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以上第一凸部75。第一凸部75绕第三通孔71的周向设置,第一凸部75用于与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密封抵触配合,两个以上第一凸部75到第三通孔71的第二中心线711的距离在第一端面72至第二端面7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部75到第三通孔71的第二中心线711的距离指的是第一凸部75表面上最远离于第二中心线711上的部位与第二中心线711之间的距离,即如图9中示意出的S。第一凸部75在与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密封抵触时,第一凸部75表面上最远离于第三通孔71的第二中心线711上的部位会与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密封抵触。
参阅图5至图7与图9,将密封垫70通过第三通孔71套设安装于装配件60上,然后将装配件60装入到第二通孔1123中,使得装配件60的限位部601与安装面1124抵触,以及外壁面74上的两个以上第一凸部75均与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密封抵触配合。如此,一方面,由于两个以上第一凸部75到第三通孔71的第二中心线711的距离S在第一端面72至第二端面73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也即密封垫70的外壁面74整体呈类似于锥体状,密封垫70与第二通孔1123对接安装过程中,锥体状起到自定位作用,安装过程中可以弥补装配件60与第二通孔1123之间的安装偏差,使得组装操作较为方便;另一方面,第一端面72与第二通孔1123的第一台阶面密封抵触配合,形成平面密封作为初密封段,同时两个以上第一凸部75均与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密封抵触配合,形成两个以上环形的线密封,两个以上环形的线密封构成后密封段,可以进一步增强结构的密封性,同时能降低安装偏差带来的泄露风险,能保证密封性能。
参阅图9至图11,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壁面74包括沿着第三通孔71的第二中心线711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段壁面76与第二段壁面77。第一段壁面76相对于第二段壁面77更加靠近于第一端面72。第一段壁面76上设有绕第三通孔71的周向设置的线槽78。两个以上第一凸部75设于第二段壁面77上。如此,线槽78能实现将流经第一段壁面76上的流体隔断,从而能提高密封性能。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段壁面77上的第一凸部75间隔设置,当第一凸部75与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紧密抵触时,相应发生形变的第一凸部75可以被挤压到相邻两个第一凸部75的间隔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垫70在加工制造过程中,第一凸部75、线槽78随密封垫70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加工形成,当然也可以先通过注塑的方式加工形成半成品,然后再通过铣削的方式在半成品上加工形成第一凸部75、线槽78及第三通孔71,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加工得到,在此不进行限定。
参阅图9至图11,在一个实施例中,经过第三通孔71的第二中心线711作第一凸部75的第二截面,将第二截面上最远离于第二中心线711的点记作p点。同一第二截面上两个以上p点的连线相对于第二中心线711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为a。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相对于第二通孔1123的轴线的倾斜角度为b,a与b相同。如此,将装配件60装入到第二通孔1123中,能使得外壁面74上的两个以上第一凸部75均能同步与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密封抵触配合,密封效果较好。本实施例中,a与b均小于90°,具体例如为45°至85°。
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a与b也可以不相同,由于第一凸部75为弹性凸部,第一凸部75与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紧密抵触时发生形变,也能实现两个以上第一凸部75均同步与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密封抵触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经过第三通孔71的第二中心线711作第一凸部75的第二截面,第二截面为半圆形面、三角形面、半椭圆形面、矩形面或梯形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部75的第二截面不限于是半圆形面、三角形面、半椭圆形面、矩形面或梯形面,还可以是其它形状,在此不进行限定。
参阅图9至图11,在一个实施例中,密封垫70包括内侧部及绕内侧部周向设置的外侧部。内侧部为硬质部,外侧部为弹性部。需要说明的是,内侧部例如如图10中Q圈所示的区域,外侧部则为密封垫70上Q圈所示的以外区域。如此,内侧部的硬度大于外侧部,内侧部能便于稳固地套装于装配件60上,外侧部由于可以变形,从而能保证第一凸部75与第二通孔1123的孔壁的密封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侧部包括与外侧部相连的连接部及设于连接部上的硬质件。具体而言,连接部与外侧部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一个示例均为弹性软质材料。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内侧部为硬质材料,外侧部为热熔设于内侧部外围的弹性材料。此外,硬质件例如为金属件、陶瓷件、硬质塑胶件、硬质橡胶件等等,硬质件既可以时嵌设于连接部,又可以是完全地埋设于连接部的体内,还可以是贴合装设于连接部的表面上等等方式。
作为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密封垫70套设安装到装配件60上后,为了保证密封垫70与装配件60之间的密封性,还可以通过但不限于如下方式来实现:例如,可以使得第三通孔71的孔径略微小于装配件60的外径,即装配件60与第三通孔71过盈配合;再例如,将密封垫70套设安装到装配件60上后,通过密封胶来保证密封垫70与装配件60之间的密封性能;又例如,在密封垫70的第三通孔71内壁与装配件60外壁之间设有密封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三通孔71的第二中心线711垂直于第一端面72,当然也可以是与第一端面72的为其它夹角关系,例如为85°至95°,在此不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侵权对比中,该“第一凸部75”可以为“密封垫70的一部分”,即“第一凸部75”与“密封垫70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密封垫70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第一凸部75”可以独立制造,再与“密封垫70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如图10或图11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凸部75”为“密封垫70”一体成型制造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侵权对比中,该“连接端112”可以为“筒体111的一部分”,即“连接端112”与“筒体111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筒体111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连接端112”可以独立制造,再与“筒体111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膜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过滤装置包括:
膜过滤单体,所述膜过滤单体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沿其长度方向串联连接,所述膜过滤单体包括膜壳与膜元件,所述膜壳包括中空的筒体与两个连接端,所述筒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端对应连接,所述连接端设有与所述筒体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膜元件设于所述筒体内;
第一对接管,所述第一对接管对应设于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第一通孔内,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相互连通,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膜元件通过所述第一对接管串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而言,其中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通过所述第一对接管与另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管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与第三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的外壁设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套管套设于其中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上,所述第三套管套设于另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上,所述第二套管两端分别对应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三套管中,且所述第一凸缘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套管端面与所述第三套管端面对应抵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与其中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之间、所述第三套管与另一个所述膜元件的接口管之间、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之间、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三套管之间均设有一个以上第一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过滤装置还包括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连接处的两个第一密封盖,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密封盖密封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所述第一通孔中,另一个所述第一密封盖密封设置于另一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对接管贯穿两个所述第一密封盖;所述膜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二对接管,所述第二对接管贯穿所述第一密封盖以将相邻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的连接端相互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膜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管包括第四套管、第五套管与第六套管;所述第五套管的外壁设有第二凸缘,所述第四套管贯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密封盖上,所述第六套管贯穿设于另一个所述第一密封盖上;所述第五套管两端分别对应套设于所述第四套管与所述第六套管中,且所述第二凸缘两侧分别与所述第四套管端面与所述第六套管端面对应抵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膜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设有阶梯位,所述第一密封盖设有与所述阶梯位相应的凸台,所述凸台设于所述阶梯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膜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盖通过支撑结构固定装设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所述第一密封盖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过滤装置还包括两个第二密封盖;对于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所述膜过滤单体而言,将处于首位的所述膜过滤单体定义为首端膜过滤单体,将处于末尾的膜过滤单体定义为尾端膜过滤单体;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密封盖设置于所述首端膜过滤单体上远离于所述尾端膜过滤单体的所述第一通孔中,另一个所述第二密封盖设置于所述尾端膜过滤单体上远离于所述首端膜过滤单体的所述第一通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膜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上还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由所述连接端的外壁延伸到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装配件,所述装配件为连通对接头、隔断对接头、封堵头或外接管。
CN202120211273.6U 2021-01-26 2021-01-26 膜过滤装置 Active CN2153650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11273.6U CN215365007U (zh) 2021-01-26 2021-01-26 膜过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11273.6U CN215365007U (zh) 2021-01-26 2021-01-26 膜过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65007U true CN215365007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21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11273.6U Active CN215365007U (zh) 2021-01-26 2021-01-26 膜过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650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45860A (zh) 牵引组件、光纤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和组装方法
CN208951497U (zh) 双向快插接头以及管路系统
CN215365007U (zh) 膜过滤装置
KR101364155B1 (ko) 필터 조립체
CN100591409C (zh) 用于材料分离(i)的膜片组件
CN206221849U (zh) 卡压式管道连接件及管道系统
US9428891B2 (en) Valve body of a water faucet
CN112957911A (zh) 膜过滤装置
JP2015120149A5 (zh)
CN215365008U (zh) 膜壳与膜过滤装置
CN215365009U (zh) 膜壳组合式结构
US9518686B2 (en) Threaded pipe assembly for use in a valve cartridge of a separable water fauc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2892214A (zh) 膜壳与膜过滤装置
CN112933991A (zh) 膜壳组合式结构
CN212091707U (zh) 反渗透膜装置及反渗透膜元件
CN108310840A (zh) 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器
CN109296858A (zh) 一种海洋柔性管接头结构
CN212377504U (zh) 一种管路密封结构及发动机
KR200424262Y1 (ko) 유체이송관의 연결관 접속구조
TW201831224A (zh) 儲水槽及具有其之家用淨水器
CN211896175U (zh) 滤芯、滤芯组件和净水机
CN103566757A (zh) 一种一体式逆渗透净水过滤器
CN103925131A (zh) 一种柴油滤清器
CN205109169U (zh) 密封件和滤芯座
CN100389854C (zh) 过滤器及其更换方法和过滤器组件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