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50360U - 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 - Google Patents
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50360U CN215350360U CN202121816184.0U CN202121816184U CN215350360U CN 215350360 U CN215350360 U CN 215350360U CN 202121816184 U CN202121816184 U CN 202121816184U CN 215350360 U CN215350360 U CN 2153503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radial artery
- patient
- artery puncture
- dis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包括:底板,其具有靠近患者手部的远端和靠近患者肘部的近端;所述底板上靠近远端的部分设置有定位槽;支撑板,其为弹性板,所述支撑板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底板的近端上,第二端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后形成拱形;以及手部约束件,其为弹性带,将患者手部约束在所述支撑板上。本实用新型所述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结构简单,使用便捷,能够在保持肢体功能位的同时,保证穿刺点不因患者无意识动作影响数据监测,提高监测精确度和患者舒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辅助器械。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动脉穿刺监测是危重患者监测的首选方案。由于桡动脉部位表浅,侧支循环丰富,因此成为了动脉穿刺监测时穿刺部位的首选。但是由于桡动脉位于手部,很容易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穿刺后的固定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能够在保持肢体功能位的同时,保证穿刺点不因患者无意识动作影响数据监测,提高监测精确度和患者舒适度。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包括:
底板,其具有靠近患者手部的远端和靠近患者肘部的近端;所述底板上靠近远端的部分设置有定位槽;
支撑板,其包括:近端板和远端板,所述近端板固定连接所述近端,所述远端板的端部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近端板和远端板通过柔性中间板连接;所述远端板和近端板例如为硬质板,不可变形。所述柔性中间板可以弹性变形,当所述远端板放置入定位槽是,所述柔性中间板呈拱形。
以及手部约束件,其包括弹性带,将患者手部约束在所述支撑板上。
优选的是,所述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还包括:臂部约束带,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近端,将患者部分臂部约束固定在所述底板近端上。
优选的是,所述手部约束件包括:弹性带,其一端固定在所述远端板的一个侧边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远端板的下表面;
和固定部,其自所述远端板的另一个侧边延伸至所述远端板的下表面,至少部分覆贴的在所述远端板的上表面上,沿所述支撑板长度方向上,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弹性带固定至第一端时,所述弹性带与所述支撑板长度方向垂直;所述弹性带固定至第二端时,所述弹性带与所述支撑板长度方向呈30-60度夹角。所述弹性带也可以设置成两个,所述固定部为一个,所述弹性带分别呈一定角度固定在所述固定部上,由此形成横向约束或斜向约束。
优选的是,所述定位槽为多个,所述底板上靠近所述远端的上表面等间隔设置多个凸棱,相邻凸棱之间限定所述定位槽。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板的近端板固定在所述底板的近端上;所述底板的底面上还设置有连接带。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板的近端板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优选的是,所述底板的近端形成有放置槽,所述支撑板的近端板插入所述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由三边封压在所述底板三边上的片材构造而成。
优选的是,所述弹性带的宽度为6-8cm。
优选的是,所述固定部上表面设置有魔术贴母片,所述弹性带的另一端设均设置有魔术贴子片。
优选的是,所述远端板和近端板为硬质硅胶板,所述柔性中间板为厚度在0.8-1.5cm之间的聚酯基片制成,所述支撑板的宽度为10-15cm。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结构简单,使用便捷,能够在保持肢体功能位的同时,保证穿刺点不因患者无意识动作影响数据监测,提高监测精确度和患者舒适度。所述底板用于将整个支架固定在合适位置,同时为患者手臂提供支撑。所述支撑板可以形成一定弧度的拱形,不仅可以将患者穿刺部位充分暴露,同时提高患者在穿刺监测过程中的舒适度,降低患者无意识移动的几率。所述手部约束件能够使患者手部在穿刺监测过程中,始终保持合适功能位,避免无意识移动造成监测数据参数误差或者意外使得穿刺监测装置脱落等危险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所述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不仅仅可以用桡动脉穿刺监测,同时也适用于静脉穿刺等其他需要固定手臂的手术。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的所述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包括:
底板100,其具有靠近患者手部的远端101和靠近患者肘部的近端102;所述底板100上靠近远端101的部分设置有定位槽103;
支撑板200,其包括:近端板201和远端板202,所述近端板201固定连接所述近端102,所述远端板202的端部放置在所述定位槽103内,所述近端板201和远端板202通过柔性中间板203连接;所述远端板201和近端板202例如为硬质板,不可变形。所述柔性中间板203可以弹性变形,当所述远端板202放置入定位槽103时,所述柔性中间板203呈拱形。所述近端板201可以采用可拆卸方式连接在所述底板100上,也可以直接将所述近端板201焊接或者粘接在所述底板100上。
以及手部约束件,其包括弹性带301,将患者手部约束在所述支撑板200上。所述底板100例如为厚度为1-2cm的长条形板,所述底板100可以由硬质硅胶材料制成,也可以设置有能够增加摩擦力的硅胶底面。所述弹性带301例如设置在所述底板100上,靠近所述支撑板200的一侧边缘,所述弹性带301束缚患者手部位置,并将其固定在所述支撑板200上。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底板100起到定位作用,避免在监测过程中,患者无意识移动手臂而造成监测数据不准确。所述支撑板200形成拱形后,用于充分暴露患者桡动脉,便于穿刺装置定位在穿刺部位上。所述手部约束件300用于进一步将患者手部进行固定,根据穿刺部位可以将手部摆成合适的肢体功能位之后形成固定。本实用新型所述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同时将患者臂部和手部均进行适当定位,防止穿刺点不因患者无意识动作影响数据监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还包括:臂部约束带400,其设置在所述底板100的近端102,将患者部分臂部约束固定在所述底板近端102上。所述臂部约束带400例如采用弹性织布制成,所述臂部约束带400为两条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100的两侧,两条臂部约束带400例如通过魔术贴相互固定,也可以通过打结的方式相互连接并固定患者臂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手部约束件包括:弹性带301,其一端固定在所述远端板202的一个侧边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远端板202的下表面;
和固定部302,其自所述远端板202的另一个侧边延伸至所述远端板202的下表面,至少部分覆贴的在所述远端板202的上表面上,沿所述支撑板200长度方向上,所述固定部302具有第一端3021和第二端3022,所述弹性带301固定至第一端3021时,所述弹性带301与所述支撑板200长度方向垂直,形成横向约束;所述弹性带301固定至第二端3022时,所述弹性带301与所述支撑板200长度方向呈30-60度夹角,形成斜向约束。所述横向约束用于在静脉穿刺时,横向固定患者手指部,以便于能够充分暴露穿刺点。斜向约束用于在动脉穿刺时,斜向固定患者手掌部,防止患者在穿刺或穿刺监测过程中意外或者无意识挣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定位槽103为多个,所述底板100上靠近所述远端101的上表面等间隔设置多个凸棱104,相邻凸棱之间限定所述定位槽103。所述定位槽103的作用是调整所述支撑板200的弧度,以使其适用于不同患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板200的近端板201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底板100上。所述底板100上还设置有连接带106,所述连接带106用于将所述底板100连接并固定在手术床或者其他手术器械上。所述支撑板200可以根据患者需求和穿刺部位的要求随时更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板200的近端板201固定在所述底板100上。所述支撑板200例如采用焊接或者热封方式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100上。由此,可以降低加工难度,提高清洗消毒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00的近端102形成有放置槽105,所述支撑板200的近端板201插入所述放置槽105,所述放置槽105由三边封压在所述底板100三边上的片材构造而成。所述放置槽105的长度约为5-8cm,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固定所述支撑板200的近端板201,需要更换支撑板200时,只需要将近端板201抽出,插入新的支撑板200即可。省时省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弹性带301的宽度为6-8c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部302上表面设置有魔术贴母片,所述弹性带301上设置有魔术贴子片。由此,约束患者手部时,医护人员只需要将魔术贴进行粘合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远端板202和近端板201为硬质硅胶板,所述柔性中间板203为厚度在0.8-1.5cm之间的聚酯基片制成,所述支撑板200的宽度为10-15cm。所述支撑板200具有一定硬度,在一定外力下可以发生变形,当所述远端板202放入所述定位槽103时,能够使所述支撑板200按照需求形成一定弧度的拱形,以便于医护人员进行穿刺操作和穿刺监测。
使用时,医护人员先将患者手臂沿着所述底板100的长度方向摆好,使用臂部约束带400固定患者臂部;然后根据患者体态和穿刺要求,将所述支撑板200的远端板202放入相应的定位槽103内,然后再根据穿刺需要使用弹性带301横向或者斜向约束固定患者手部相应位置。最后连接穿刺监测装置即可。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其具有靠近患者手部的远端和靠近患者肘部的近端;所述底板上靠近远端的部分设置有定位槽;
支撑板,其包括:近端板和远端板,所述近端板固定连接所述近端,所述远端板的端部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近端板和远端板通过柔性中间板连接;
以及手部约束件,其包括弹性带,将患者手部约束在所述支撑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臂部约束带,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近端,将患者部分臂部约束固定在所述底板近端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部约束件包括:弹性带,其一端固定在所述远端板的一个侧边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远端板的下表面;
和固定部,其自所述远端板的另一个侧边延伸至所述远端板的下表面,至少部分覆贴的在所述远端板的上表面上,沿所述支撑板长度方向上,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弹性带固定至第一端时,所述弹性带与所述支撑板长度方向垂直;所述弹性带固定至第二端时,所述弹性带与所述支撑板长度方向呈30-60度夹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为多个,所述底板上靠近所述远端的上表面等间隔设置多个凸棱,相邻凸棱之间限定所述定位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近端板固定在所述底板的近端上;所述底板的底面上还设置有连接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近端板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近端形成有放置槽,所述支撑板的近端板插入所述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由三边封压在所述底板三边上的片材构造而成。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带的宽度为6-8cm。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表面设置有魔术贴母片,所述弹性带的另一端设均设置有魔术贴子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板和近端板为硬质硅胶板,所述柔性中间板为厚度在0.8-1.5cm之间的聚酯基片制成,所述支撑板的宽度为10-15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16184.0U CN215350360U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816184.0U CN215350360U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50360U true CN215350360U (zh) | 2021-12-31 |
Family
ID=79614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816184.0U Active CN215350360U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50360U (zh) |
-
2021
- 2021-08-04 CN CN202121816184.0U patent/CN21535036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845643A (en) | Arm board for vascular access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 |
US4041940A (en) | Contoured knee immobilizer | |
EP0295775B1 (en) | Femoral compression device for post-catheterization hemostasis | |
CN104936561B (zh) | 用于静脉注射位点固定的臂部固定装置 | |
WO1994013177A1 (en) | Medical patient restraint device | |
RU2173970C2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защиты места внутривенного введения | |
US20200289304A1 (en) | Wrist support and methods of use | |
US4503849A (en) | Arm restraint for blood sampling | |
CN210844725U (zh) | 输液固定装置 | |
KR102100216B1 (ko) | 동맥천자용 손목 고정장치 | |
CN215350360U (zh) | 桡动脉穿刺固定支架 | |
SE0950988A1 (sv) | Dorsal underarmsplatta | |
JP5982561B2 (ja) | 医療用補助具 | |
CN214968146U (zh) | 一种儿童动静脉穿刺肢体固定器 | |
US20210353925A1 (en) | Removable partial arm restraint | |
CN211410383U (zh) | 血液透析肢体固定装置 | |
CN210843065U (zh) | 一种婴幼儿腹股沟采血固定装置 | |
CN221866409U (zh) | 一种桡动脉穿刺术后腕部固定装置 | |
CN215505041U (zh) | 一种医用体外溶栓导管收线固定装置 | |
EP3324900A1 (en) | Arm support | |
CN217744538U (zh) | 一种用于婴幼儿桡动脉穿刺定位固定装置 | |
CN221534375U (zh) | 一种可协同固定引流管的腹带 | |
CN215688877U (zh) | 一种约束带 | |
US20070074346A1 (en) | Application and method for blood control | |
CN219331644U (zh) | 一种动脉穿刺辅助体位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