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45002U -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 Google Patents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45002U
CN215345002U CN202120873644.7U CN202120873644U CN215345002U CN 215345002 U CN215345002 U CN 215345002U CN 202120873644 U CN202120873644 U CN 202120873644U CN 215345002 U CN215345002 U CN 2153450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tube
bluetooth headset
tube
resistor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7364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庆凯
胡平
李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un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Risun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untek Inc filed Critical Risun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12087364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450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450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450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包括有位于蓝牙耳机充电盒内的第一通信电路以及位于蓝牙耳机内的第二通信电路;第一通信电路通过第一充电触点和第三充电触点连接第二通信电路,第一通信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电阻R10和电阻R7,第二通信电路包括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以及电阻R8,其复用第一充电触点和第三充电触点,实现充电盒和蓝牙耳机之间的单线双向通信,无需额外的通信线路,降低电路设计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充电盒或者蓝牙耳机在自身发送信号的同时能够接收自身发送的信号,便于了解自身所发送信号的情况。

Description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背景技术
近几年,TWS蓝牙耳机越来越火,其由两只耳机加一个充电盒组成。为了考虑便携,整个产品外形也是越做越小,续航时间要求却越来越长,甚至有些TWS蓝牙耳机把这个续航时间作为了一个卖点,以此获取更好的市场认可与接受度。
现有的蓝牙耳机和充电盒之间一般是单向通信。还有,当前的这些蓝牙耳机都是先将充电盒里3.7伏用DC/DC升压到5伏,然后再送到耳机,在耳机端通过降压电路将5伏转成电池所需要的电压(通常为3.0伏至4.2伏)充到耳机的电池里面。在这个过程中,DC/DC为开关模式,效率通常能做到95%以上,因耳机与充电盒开关同步问题(开关不同步,会使电能无法正常传递),耳机里面的充电电路为线性工作模式,平均效率在65%左右。在这个电压一升一降的转换过程中,总的电能损失了35%以上。
然而充电盒电池储存的电能本就有限,在实际使用中却是要损失1/3以上的能量,更是不符合节能要求。并且,在有限的空间里将续航时间做到更长,提高充电盒对耳机充电转换效率是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痛点。
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一种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来解决了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不足,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其复用第一充电触点和第三充电触点,实现充电盒和蓝牙耳机之间的单线双向通信,无需额外的通信线路,降低电路设计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充电盒或者蓝牙耳机在自身发送信号的同时能够接收自身发送的信号,便于了解自身所发送信号的情况。
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包括有位于蓝牙耳机充电盒内的第一通信电路以及位于蓝牙耳机内的第二通信电路;
所述第一通信电路通过第一充电触点和第三充电触点连接第二通信电路,所述第一通信电路包括有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电阻R10和电阻R7,所述第一开关管具有第一开关管连接端、第二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充电盒主控芯片之UART_TX引脚的第一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具有第三开关管连接端、用于连接充电盒主控芯片之UART_RX引脚的第四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充电盒之第一充电触点的第二开关管控制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三开关管连接端且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二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电阻R7具有第一电阻连接端和用于连接电源VCC的第二电阻连接端,所述第一电阻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连接端,所述第二电阻连接端通过电阻R10连接第二开关管控制端;
所述第二通信电路包括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以及电阻R8,
所述第三开关管具有第五开关管连接端、用于连接蓝牙耳机主控芯片之UART_RX1引脚的第六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蓝牙耳机之第三充电触点的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第四开关管具有第七开关管连接端、第八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蓝牙耳机主控芯片之UART_TX1引脚的第四开关管控制端;
所述第八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第五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七开关管连接端且接地,所述电阻R8具有第三电阻连接端和用于连接电源VCC的第四电阻连接端,所述第三电阻连接端连接第六开关管连接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开关管为NMOS管Q8或NPN三极管Q8,所述第四开关管为NMOS管管Q9或NPN三极管Q9;
所述NMOS管Q8的栅极为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MOS管Q8的源极为第五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MOS管Q8的漏极为第六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PN三极管Q8的基极为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PN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为第五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PN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为第六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MOS管Q9的栅极为第四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MOS管Q9的源极为第七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MOS管Q9的漏极为第八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PN三极管Q9的基极为第四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PN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为第七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PN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为第八开关管连接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其主要是第一通信电路通过第一充电触点和第三充电触点连接第二通信电路,复用第一充电触点和第三充电触点,实现充电盒和蓝牙耳机之间的单线双向通信,无需额外的通信线路,降低电路设计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充电盒或者蓝牙耳机在自身发送信号的同时能够接收自身发送的信号,便于了解自身所发送信号的情况;
以及,整体电路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各电路性能稳定和安全可靠。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大致控制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的控制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蓝牙耳机充电盒电路
11、第一电池
121、电流采样电路 122、电压采样电路
13、第一充电开关单元 14、第一端口
15、第二端口 16、第一通信电路
161、第一开关管 162、第二开关管
17、充电接口
20、蓝牙耳机电路
21、第二电池 22、第二充电开关单元
23、第三端口 24、第四端口
25、第二通信电路 251、第三开关管
252、第四开关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其主要应用于真无线蓝牙耳机,包括有位于蓝牙耳机充电盒内的第一通信电路16以及位于蓝牙耳机内的第二通信电路25;
所述第一通信电路16包括有第一开关管161、第二开关管162、电阻R10和电阻R7,所述第一开关管161具有第一开关管连接端、第二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充电盒主控芯片之UART_TX引脚的第一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162具有第三开关管连接端、用于连接充电盒主控芯片之UART_RX引脚的第四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充电盒之第一充电触点的第二开关管控制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三开关管连接端且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二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电阻R7具有第一电阻连接端和用于连接电源VCC的第二电阻连接端,所述第一电阻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连接端,所述第二电阻连接端通过电阻R10连接第二开关管控制端;
所述第二通信电路25包括第三开关管251、第四开关管252以及电阻R8,
所述第三开关管251具有第五开关管连接端、用于连接蓝牙耳机主控芯片之UART_RX1引脚的第六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蓝牙耳机之第三充电触点的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第四开关管252具有第七开关管连接端、第八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蓝牙耳机主控芯片之UART_TX1引脚的第四开关管控制端;
所述第八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第五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七开关管连接端且接地,所述电阻R8具有第三电阻连接端和用于连接电源VCC的第四电阻连接端,所述第三电阻连接端连接第六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161为NMOS管Q2或NPN三极管Q2,所述第二开关管162为NMOS管管Q4或NPN三极管Q4;
所述NMOS管Q2的栅极为第一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MOS管Q2的源极为第一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MOS管Q2的漏极为第二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为第一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为第一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为第二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MOS管Q4的栅极为第二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MOS管Q4的源极为第三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MOS管Q4的漏极为第四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PN三极管Q4的基极为第二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PN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为第三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PN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为第四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第三开关管251为NMOS管Q8或NPN三极管Q8,所述第四开关管252为NMOS管管Q9或NPN三极管Q9;
所述NMOS管Q8的栅极为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MOS管Q8的源极为第五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MOS管Q8的漏极为第六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PN三极管Q8的基极为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PN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为第五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PN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为第六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MOS管Q9的栅极为第四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MOS管Q9的源极为第七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MOS管Q9的漏极为第八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PN三极管Q9的基极为第四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PN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为第七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PN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为第八开关管连接端。
接下来以整个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一种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包括有蓝牙耳机充电盒电路10、双向通信电路以及蓝牙耳机电路20,其中:
所述双向通信电路为前述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其包括有第一通信电路16和第二通信电路25;
所述蓝牙耳机充电盒电路10包括有第一电池11、DC/DC转换电路、第一充电开关单元13、第一端口14(此处为前述充电盒之第一充电触点)、第二端口15以及充电盒主控电路;
所述第一电池11连接DC/DC转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通过第一充电开关单元13分别连接第一端口14和第二端口15,所述第一通信电路16连接第一端口14,所述充电盒主控电路分别连接DC/DC转换电路、第一充电开关单元13以及第一通信电路16。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池11为可充电电池,还包括有用于给第一电池11充电的充电接口17,所述充电接口17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电池11的正负极。优选地,所述充电接口17为USB充电接口17。
所述蓝牙耳机电路20包括有第二电池21、第二充电开关单元22、蓝牙耳机主控电路、可拆式连接于第一端口14的第三端口23(此处为前述蓝牙耳机之第三充电触点)以及可拆式连接于第二端口15的第四端口24,所述第二电池21为可充电电池,所述第二电池21通过第二充电开关单元22分别连接第三端口23和第四端口24,所述第二通信电路25连接第三端口23,所述蓝牙耳机主控电路分别连接第二充电开关单元22和第二通信电路25,所述蓝牙耳机主控电路还连接第二电池21以监测第二电池21的充电电压;
所述充电盒主控电路通过第一通信电路16和第二通信电路25与蓝牙耳机主控电路相互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盒主控电路包括有充电盒主控芯片U2,所述充电盒主控芯片U2具有GPIO1引脚、ADC_IN1引脚、GPIO2引脚、ADC_IN2引脚、UART_RX引脚以及UART_TX引脚;
所述GPIO1引脚和ADC_IN1引脚分别连接DC/DC转换电路,所述GPIO2引脚和ADC_IN2引脚分别连接第一充电开关单元13,所述UART_RX引脚和UART_TX引脚分别连接第一通信电路1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开关单元13包括有第五开关管和电阻R6,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包括有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6连接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GPIO2引脚,所述第一端口14连接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ADC_IN2引脚。
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电流采样电路121和电压采样电路122连接充电盒主控电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DC/DC转换电路包括有DC/DC芯片U1、第五开关管、电感L1、二极管D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以及电阻R5;
所述DC/DC芯片U1具有第一引脚至第八引脚,第一电池11的正负极并联有电容C1,第八引脚连接第一电池11的正极,电感L1的一端连接第八引脚,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第六引脚连接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电容 C3接地,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电容 C4连接第一引脚;
所述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输入端为第八引脚,所述第四引脚为第二输入端,所述电阻R4的非串联节点为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引脚为第二输出端。
所述电流采样电路121包括有采样电阻R3,所述采样电阻R3的一端接地,采样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充电盒主控电路的ADC_IN1引脚,所述第一引脚连接采样电阻R3的另一端且第一引脚连接第二端口15;
所述电压采样电路122包括有相串联的采样电阻R4和采样电阻R5,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采样电阻R4的非串联节点,采样电阻R4和采样电阻R5的串联节点连接第三引脚,采样电阻R5的非串联节点连接充电盒主控电路的ADC_IN1引脚;
第四引脚、第五引脚以及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均连接第一电池11的负极且接地;所述GPIO1引脚连接第七引脚,第七引脚通过电阻R2接地,第二引脚通过电容C2和电阻R1接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蓝牙耳机主控电路包括有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所述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具有VBAT引脚、GPIO引脚、UART_RX1引脚以及UART_TX1引脚;
所述VBAT引脚连接第二电池21的正极,所述GPIO引脚连接第二充电开关单元22,所述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的UART_RX1引脚和UART_TX1引脚分别连接第二通信电路25。
所述第二充电开关单元22包括有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电阻R9以及电阻R11;所述第三端口23连接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9连接第八开关管的控制端且第八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GPIO引脚,所述第四端口24、第八开关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电池21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池21的正极;
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和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均通过电阻R11连接第八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控制端和第七开关管的控制端均连接第八开关管的第一端。
接下来大致说明下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当蓝牙耳机被置于蓝牙耳机充电盒内后,金属顶针与对应的金属触点电接触,即,蓝牙耳机充电盒电路10的第一端口14与蓝牙耳机电路20的第三端口23连接,蓝牙耳机充电盒电路10的第二端口15与蓝牙耳机电路20的第四端口24连接。
电源VCC则会依次经过电阻R10、第一端口14和第三端口23传输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三开关管导通;此时,如果第二电池21仍然有电量时,则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的UART_RX1引脚的电位由高变低,接着,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通过VBAT引脚来检测第二电池21当前的电池电量。
当检测完第二电池21当前的电池电量后,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的UART_TX1引脚发出第一信息指令(与此同时,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的UART_RX1引脚也会接收到第一信息指令,但是不作任何处理),这个第一信息指令会依次通过第四开关管、第三端口23和第一端口14传输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管导通或开漏到地,继而充电盒主控芯片U2的UART_RX引脚能够接收到上述第一信息指令。
接着,充电盒主控芯片U2开始初始化,进行读取第一电池11的电池电量、温度和各部分电路状态,在确认没问题后,充电盒主控芯片U2的UART_TX引脚发出第二信息指令,这个第二信息指令会依次通过第一开关管、第一端口14和第三端口23传输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三开关管导通,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的UART_RX1引脚的电位由高变低,即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能够接收到时第二信息指令,完成充电盒主控芯片U2和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两者的信息交互。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仍然与移动终端蓝牙连接的话,移动终端也能够收到第一电池11的电池电量、温度和各部分电路状态的信息。
在确认蓝牙耳机充电盒电路10和蓝牙耳机电路20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的GPIO引脚输出高电位至第八开关管的控制端,第八开关管导通,继而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依次导通,完成第二充电开关单元22的导通。接着,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的UART_TX1引脚发出第三信息指令(与此同时,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的UART_RX1引脚也会接收到第三信息指令,但是不作任何处理),这个第三信息指令会依次通过第四开关管、第三端口23和第一端口14传输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管导通或开漏到地,继而充电盒主控芯片U2的UART_RX引脚能够接收到上述第三信息指令。
当充电盒主控芯片U2在接收到第三信息指令后,充电盒主控芯片U2先通过GPIO1引脚控制DC/DC芯片U1打开,再通过GPIO2引脚控制第五开关管打开,完成充电初始化并开始对第二电池21充电。在对第二电池21充电过程中,充电盒主控芯片U2通过ADC_IN1引脚监控采样电阻R3两端的电压,以此监控充电电流,第二电池21两端实时的充电电压则由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从VBAT引脚采集并依次通过第四开关管、第三端口23和第一端口14和第二开关管上报给充电盒主控芯片U2。当充电电流掉到预设电流的0.1C时,依次关闭DC/DC芯片U1、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完成对第二电池21的充电。
当蓝牙耳机被置于蓝牙耳机充电盒内后,如果第二电池21没有电量时,充电盒主控芯片U2就不会收到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发来的信息指令, 此时,充电盒主控芯片U2就会控制DC/DC芯片U1和第五开关管打开,先让第二电池21充电,使得其能够让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得电工作,继而才能够对第二电池21的电池电量进行检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MOS管Q2,所述第二开关管为NMOS管Q4,所述第四开关管为NMOS管Q9,所述第三开关管为NMOS管Q8,所述第八开关管为NMOS管Q7,所述第五开关管为NMOS管Q1,当然,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八开关管以及第五开关管也可以NPN三极管(集电极相当于漏极,基极相当于栅极,发射极相当于源极);
所述第五开关管为PMOS管Q3,所述第六开关管为PMOS管Q5,所述第七开关管为PMOS管Q6,当然,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以及第七开关管也可以PNP三极管(集电极相当于漏极,基极相当于栅极,发射极相当于源极)。
接下来大致说明下本实施例的充电转换效率和现有技术的充电转换效率的区别:
本实施例的充电转换效率如下:假设电感L1的内阻为0.1欧、二极管D1的正向压降为0.15伏,所有开关管的内阻为50毫欧、充电电流为0.1安培、第一电池11BT1的电压为3.7伏,第二电池21的电压为3.0伏(此处为最低电池电压V6且为效率最低状态)计算。定义PMOS管Q3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为第一电压V1,定义PMOS管Q5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为第二电压V2,定义PMOS管Q6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为第三电压V3,定义采样电阻R3两端的电压为第四电压V4,定义二极管D1的正向压降为第五电压V5,定义输出总功率为输出总功率P1,定义电感L1的功率为功率P2,定义NMOS管Q1的功率为功率P3,定义输入功率为输入功率P4,定义输入电流为电流I1,定义通过电感L1的电流为I2,定义通过NMOS管Q1的电流为I3;
V1= V2= V3=0.1安培乘以0.01欧=0.001伏;V4=0.1安培乘以0.01欧=0.001伏;
所述输出总功率P1为输出总电压与充电电流的乘积,其中,输出总电压为V1、V2、V3、V4、V5以及V6六者的总和,充电电流为0.1安培。
因此,所述输出总功率:
P1=(V6+V1+V2+V3+V4+V5)*0.1
=(3+0.005+0.005+0.005+0.001+0.15)*0.1
=0.3166瓦特。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得:P4= P2+ P3+ P1,其中,P4=3.7*I1;
因此,3.7*I1=(I2的平方*0.1)+(I3的平方*0.1)+0.3166瓦特。
其中,在输入升压回路中,第一电池11、电感L1和NMOS管Q1三者为串联,因此,I1=I2=I3=0.089183安培;
总效率:(3.0伏乘以0.1安培)除以(3.0伏乘以0.089183安培)=90.91%。
现有技术的充电转换效率如下:
在相同条件下,现有蓝牙耳机为线性充电,整个回路中的电流都为0.1安培,DC/DC的输出始终为5.0伏,定义输出总功率为P0,定义输入电流为I0,定义通过电感L1的电流为I21,定义通过NMOS管Q1的电流为I31;定义二极管D1的正向压降为电压V0且为0.15伏;
充电转换效率计算如下:
输出总功率为
P总=(5.0伏+ V0)乘以0.1安培=(5+0.15)乘以0.1安培=0.515瓦特;
在此情况下,DC/DC输入升压回路中电流为:
I0=I21=I31=0.1450705安培;
总效率为:
(3.0伏乘以0.1安培)除以(3.7伏乘以0.1450705安培)=55.89%,以此来看,本实施例的电路效率最高可提升为:90.91%-55.89%=3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只有降压或升压,不会有升压或降压同时存在。同时,本实施例是通过充电盒主控芯片U2控制控制DC/DC芯片U1和第五开关管两者的打开,可以将充电效率提高到90%以上。另外,第二充电开关单元22只有在充电时才接通。在蓝牙耳机端内只有第二充电开关单元22中第六开关管和第七开关管两者的内阻造成损耗,还有就是本实施例的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和充电盒主控芯片U2会耗电,但是蓝牙耳机主控芯片U3和充电盒主控芯片U2两者的损耗是可以被忽略的。
本实用新型设计要点在于,其主要是第一通信电路通过第一充电触点和第三充电触点连接第二通信电路,复用第一充电触点和第三充电触点,实现充电盒和蓝牙耳机之间的单线双向通信,无需额外的通信线路,降低电路设计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充电盒或者蓝牙耳机在自身发送信号的同时能够接收自身发送的信号,便于了解自身所发送信号的情况;
以及,整体电路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各电路性能稳定和安全可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位于蓝牙耳机充电盒内的第一通信电路以及位于蓝牙耳机内的第二通信电路;
所述第一通信电路通过第一充电触点和第三充电触点连接第二通信电路,所述第一通信电路包括有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电阻R10和电阻R7,所述第一开关管具有第一开关管连接端、第二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充电盒主控芯片之UART_TX引脚的第一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具有第三开关管连接端、用于连接充电盒主控芯片之UART_RX引脚的第四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充电盒之第一充电触点的第二开关管控制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三开关管连接端且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二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电阻R7具有第一电阻连接端和用于连接电源VCC的第二电阻连接端,所述第一电阻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连接端,所述第二电阻连接端通过电阻R10连接第二开关管控制端;
所述第二通信电路包括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以及电阻R8,
所述第三开关管具有第五开关管连接端、用于连接蓝牙耳机主控芯片之UART_RX1引脚的第六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蓝牙耳机之第三充电触点的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第四开关管具有第七开关管连接端、第八开关管连接端以及用于连接蓝牙耳机主控芯片之UART_TX1引脚的第四开关管控制端;
所述第八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第五开关管连接端连接第七开关管连接端且接地,所述电阻R8具有第三电阻连接端和用于连接电源VCC的第四电阻连接端,所述第三电阻连接端连接第六开关管连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管为NMOS管Q8或NPN三极管Q8,所述第四开关管为NMOS管管Q9或NPN三极管Q9;
所述NMOS管Q8的栅极为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MOS管Q8的源极为第五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MOS管Q8的漏极为第六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PN三极管Q8的基极为第三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PN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为第五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PN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为第六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MOS管Q9的栅极为第四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MOS管Q9的源极为第七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MOS管Q9的漏极为第八开关管连接端;
所述NPN三极管Q9的基极为第四开关管控制端,所述NPN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为第七开关管连接端,所述NPN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为第八开关管连接端。
CN202120873644.7U 2021-04-26 2021-04-26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Active CN2153450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73644.7U CN215345002U (zh) 2021-04-26 2021-04-26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73644.7U CN215345002U (zh) 2021-04-26 2021-04-26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45002U true CN215345002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96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73644.7U Active CN215345002U (zh) 2021-04-26 2021-04-26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450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18277A (zh) * 2021-04-26 2021-10-19 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18277A (zh) * 2021-04-26 2021-10-19 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CN113518277B (zh) * 2021-04-26 2024-02-27 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18277B (zh)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CN102025169B (zh) Usb充电器、其开关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06559081U (zh) 充电器防电池反接电流回灌保护电路
CN215345002U (zh)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双向通信电路
CN109412255B (zh) 一种低损耗高可靠性的双路电源切换电路
CN215345003U (zh) 高充电转换效率的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
CN114865739A (zh) 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装置
CN215345001U (zh) 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之蓝牙耳机充电开关电路
CN211405531U (zh) 一种充电盒
CN202931003U (zh) 电池充电电路及供电电路
CN113518278A (zh) 高充电转换效率的真无线蓝牙耳机充电系统
CN215343995U (zh) 双向dc-dc电源充放电系统及电池充电换电设备
CN207303271U (zh) 电池组监控装置
CN100377470C (zh) 一种由超级电容实现供电的家电交流零功耗待机的装置
CN211930302U (zh) 充电电路、充电盒及充电系统
CN209134074U (zh) 一种快充充电电路及装置
CN107248816A (zh) 基于传统Buck‑Boost拓扑的一种新型变换器电路
CN208227020U (zh) 一种低功耗无线通信设备
CN219322106U (zh) 充电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18648595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bms的主动均衡电路和主动均衡系统
CN219812002U (zh) 一种三电源开关控制电路
CN2893951Y (zh) 一种充放电单接口备用电池
CN220732406U (zh) 一种低损耗的充电控制电路
CN201742296U (zh) 一种基于正激拓扑的电源通信线复用电路
CN210350811U (zh) 开关电源转换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