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42602U - 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42602U CN215342602U CN202120537170.9U CN202120537170U CN215342602U CN 215342602 U CN215342602 U CN 215342602U CN 202120537170 U CN202120537170 U CN 202120537170U CN 215342602 U CN215342602 U CN 2153426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type layer
- type
- strip
- top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包括蓝宝石衬底、N型层、P型层、钝化层、透明导电层、条形金属层和金属电极,所述N型层为沿X方向延伸成直条形并沿Y方向在所述蓝宝石衬底上平行分布,所述P型层在所述N型层上呈点阵分布有数个,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P型层和所述N型层,且所述钝化层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上设有开口,所述透明导电层设置在所述P型层上,所述条形金属层沿X方向平行地分布有数个并覆盖所述P型层,所述条形金属层遮挡所述P型层的顶面和四周侧壁,且所述条形金属层上设置有开孔,所述金属电极设置在所述N型层的端部上。可控的微LED点阵能够有效有效避免侧向光的发散产生,解决光斑问题,同时得到发光角度集中的强轴向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发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
背景技术
随着LED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LED光效的逐渐提高,LED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单个的LED芯片逐步发展到微LED点阵,而LED芯片的结构包括衬底和设置在衬底上的P型半导体层、N型半导体层;微LED点阵就是LED微缩化和矩阵化,是在一个芯片上集成的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阵列,将像素点距离从毫米级降低至微米级,一般采用共N电极的工艺,P电极单独驱动已控制各个像素点的点亮;由于LED是360度发光,以往单点发光时会同时产生轴向光和侧向光,侧向光经过其他LED射出表面,导致串光,形成单颗LED启动却形成光斑的现象,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改进,解决这一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向光强,发光角度集中,无光斑现象的可控的微LED点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
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包括蓝宝石衬底、N型层、P型层、钝化层、透明导电层、条形金属层和金属电极,所述N型层为沿X方向延伸成直条形并沿Y方向在所述蓝宝石衬底上平行分布有数个,所述P型层在所述N型层上沿X和Y方向呈点阵分布有数个,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P型层并同时覆盖到所述N型层的端部附近,且所述钝化层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上设有开口,所述透明导电层设置在所述钝化层的开口中的所述P型层上,且所述透明导电层凸出到所述钝化层上,所述条形金属层沿X方向平行地分布有数个,并每个所述条形金属层分别沿Y方向对应延伸地覆盖数个所述P型层,所述条形金属层遮挡所述P型层的顶面和四周侧壁,所述透明导电层与所述条形金属层抵接,且所述条形金属层上设置有与所述P型层的顶面对应并露出所述透明导电层的开孔,所述金属电极设置在所述N型层的端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N型层之间的距离≥3u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钝化层于所述P型层顶面上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透明导电层的顶面尺寸小于等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尺寸,并且所述透明导电层的顶面尺寸大于所述钝化层于所述P型层上的刻蚀开口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条形金属层的开孔尺寸小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顶面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钝化层的材料为SiO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为ITO。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条形金属层和所述金属电极的材料为Cr、Al、Ti、Pt、Au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微LED点阵的长宽尺寸≥10u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条形金属层沿所述P型层的四周侧壁向下延伸并对应覆盖所述钝化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金属层覆盖每个发光单元侧壁并仅保留轴向出光口,能够有效有效避免侧向光的发散产生,解决光斑问题,同时得到发光角度集中的强轴向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微LED点阵结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A-A处视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处视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蓝宝石衬底;2、钝化层;3、透明导电层;4、条形金属层;5、金属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考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按工艺的先后顺序包括蓝宝石衬底1、N型层、P型层、钝化层2、透明导电层3、条形金属层4和金属电极5,所述N型层为沿X方向延伸成直条形并沿Y方向在所述蓝宝石衬底1上平行分布有数个,所述P型层在所述N型层上沿X和Y方向呈点阵分布有数个,所述钝化层2覆盖所述P型层并同时覆盖到所述N型层在X方向上的端部附近,且所述钝化层2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上设有开口,所述透明导电层3设置在所述钝化层2的开口中的所述P型层上,且所述透明导电层3凸出到所述钝化层2上,所述条形金属层4沿X方向平行地分布有数个,并每个所述条形金属层4分别沿Y方向对应延伸地覆盖数个所述P型层,所述条形金属层4遮挡所述P型层的顶面和四周侧壁,所述透明导电层3与所述条形金属层4抵接,且所述条形金属层4上设置有与所述P型层的顶面对应并露出所述透明导电层3的开孔,所述金属电极5设置在所述N型层在X方向上的左右两端部上;每个所述P型层所在与所述N型层之间即构成点阵中的芯片,所述P型层与N型层在所述蓝宝石衬底1上生成并经过相应刻蚀后,然后镀上所述钝化层2将其进行覆盖保护并绝缘,仅在P型层的顶面上和N型层的两端留出让位,故通过镀上所述透明导电层3在所述钝化层2的开口中与所述P型层导电和通光,镀上所述条形金属条4即可将沿Y方向排列的P型层纵向排列导电连接,其中条形金属层4与透明导电层3附着抵接通电,并通过覆盖和遮挡每个发光单元中P型层的侧壁,阻挡侧向光发散,仅通过开孔保留轴向出光口,得到轴向集中的发光,从而解决发光时的光斑问题,而且在N型层的两端镀上的金属电极5让沿X方向延伸的N型层横向上共N极导电。
示例性的,所述N型层之间的距离≥3um,所述微LED点阵的长宽尺寸≥10um。
参考图2和3,示例性的,所述钝化层2于所述P型层顶面上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尺寸。
参考图2和3,示例性的,所述透明导电层3凸出所述钝化层2的顶面尺寸小于等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尺寸,并且所述透明导电层3的顶面尺寸大于所述钝化层2于所述P型层上的刻蚀开口尺寸。
参考图2和3,示例性的,所述条形金属层4的开孔尺寸小于所述透明导电层3的顶面尺寸。
示例性的,所述钝化层2的材料为SiO2,所述透明导电层3的材料为ITO,所述条形金属层4和所述金属电极5的材料为Cr、Al、Ti、Pt、Au中的一种或多种。
参考图2和3,示例性的,所述条形金属层4沿所述P型层的四周侧壁向下延伸并对应覆盖所述钝化层2,进一步确保完全阻挡侧向光发散,对工艺要求也高。
参考图1-3,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利用MOCVD设备在蓝宝石衬底1上依次生长N型层和P型层,完成GaN基微LED的外延层制作;
二、刻蚀所述外延层,由上至下刻蚀的过程中自然先使所述P型层去掉,通过相应设定将所述P型层刻蚀出相应的部分而将其余部分的所述P型层去掉,从而可按需设置所述P型层成相应的阵列分布,同时也相应让相应的所述N型层部分显露出,故优选通过刻蚀裸露所述N型层的顶面并形成沿X和Y方向呈点阵分布的所述P型层,X和Y方向在所述蓝宝石衬底1平面上相互垂直地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对所述N型层刻蚀,形成沿X方向延伸于所述P型层之下并沿Y方向平行分布的数个直条形的所述N型层,每条所述N型层作为相应的所述P型层共阴;
四、镀上覆盖所述P型层和所述N型层的钝化层2,再对所述钝化层2进行蚀刻,使所述P型层的顶面上的所述钝化层2形成开口,使所述P型层的顶面在所述钝化层2中露出,并使所述N型层于X方向的点阵外的端部露出,通过钝化层2保护所述P型层和N型层,并通过使所述P型部和所述N型层分别在相应部位的钝化层2刻蚀去除,便于所述P型层和所述N型层后续的导电连接;
五、在所述P型层的顶面露出处镀透明导电层3,且所述透明导电层3凸出所述钝化层2,所述透明导电层3与所述P型层顶面导电并透光;
六、沿Y方向镀上数条对应覆盖所述P型层的条形金属层4,即所述条形金属层4沿X方向平行分布并垂直与所述N型层,然后在所述条形金属层4开设与所述P型层顶面对应的开孔,使所述透明导电层3于所述条形金属层4的开孔中露出,并在所述N型层于X方向的点阵外的端部露出上镀上金属电极5,形成微LED点阵,所述条形金属层4通过每个所述透明导电层3与所述P型层导电,而所述金属电极5与所述N型层导电,从而实现每个点阵相应通电。
示例性的,所述步骤三中,每个所述N型层之间的距离≥3um,最优地实现工艺最精细并避免条形的N型层之间刻蚀残留。
参考图2和3,示例性的,所述步骤四中,所述钝化层2于所述P型层顶面上的刻蚀开口尺寸小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尺寸,很好地将所述P型层的顶面以所述钝化层2覆盖和保护,并便于镀透明导电层4与P型层导电。
参考图2和3,示例性的,所述步骤五中,所述透明导电层3凸出所述钝化层2的顶面尺寸小于等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尺寸,并且所述透明导电层3的顶面尺寸大于所述钝化层2于所述P型层上的刻蚀开口尺寸,使所述透明导电层3在所述条形金属层4和所述P型层之间具有最优的导电和透光效果。
参考图2和3,示例性的,所述步骤六中,所述条形金属层4的开孔尺寸小于所述透明导电层3的顶面尺寸,从而确保所述条形金属层4与所述透明导电层3的顶面具有足够的导电面。
示例性的,所述钝化层2的材料为SiO2,用SiO2薄膜层能隔离P、N电极防止短路并避免水汽、杂质原子对芯片表面的吸附,也能保护所述透明导电层3,提高发光效率,另外钝化层2的材料也可为SiNx、Al2O3或其它材料。
示例性的,所述透明导电层3的材料为ITO,ITO为铟锡金属氧化物的缩写,其形成的铟锡氧化膜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透明性。
示例性的,所述条形金属层4和所述金属电极5的材料为Cr、Al、Ti、Pt、Au中的一种或多种。
示例性的,所述微LED点阵的长宽尺寸≥10um。
示例性的,所述步骤六中,采用蒸镀工艺镀上所述条形金属层4和金属电极5,具有成膜方法简单、薄膜纯度和致密性高、膜结构和性能独特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其特征在于:包括蓝宝石衬底、N型层、P型层、钝化层、透明导电层、条形金属层和金属电极,所述N型层为沿X方向延伸成直条形并沿Y方向在所述蓝宝石衬底上平行分布有数个,所述P型层在所述N型层上沿X和Y方向呈点阵分布有数个,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P型层并同时覆盖到所述N型层的端部附近,且所述钝化层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上设有开口,所述透明导电层设置在所述钝化层的开口中的所述P型层上,且所述透明导电层凸出到所述钝化层上,所述条形金属层沿X方向平行地分布有数个,并每个所述条形金属层分别沿Y方向对应延伸地覆盖数个所述P型层,所述条形金属层遮挡所述P型层的顶面和四周侧壁,所述透明导电层与所述条形金属层抵接,且所述条形金属层上设置有与所述P型层的顶面对应并露出所述透明导电层的开孔,所述金属电极设置在所述N型层的端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层之间的距离≥3u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层于所述P型层顶面上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顶面尺寸小于等于所述P型层的顶面尺寸,并且所述透明导电层的顶面尺寸大于所述钝化层于所述P型层上的刻蚀开口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金属层的开孔尺寸小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顶面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层的材料为SiO2。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为ITO。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其特征在于:所述微LED点阵的长宽尺寸≥10um。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金属层沿所述P型层的四周侧壁向下延伸并对应覆盖所述钝化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37170.9U CN215342602U (zh) | 2021-03-15 | 2021-03-15 | 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37170.9U CN215342602U (zh) | 2021-03-15 | 2021-03-15 | 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42602U true CN215342602U (zh) | 2021-12-28 |
Family
ID=79583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537170.9U Active CN215342602U (zh) | 2021-03-15 | 2021-03-15 | 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42602U (zh) |
-
2021
- 2021-03-15 CN CN202120537170.9U patent/CN21534260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17394B1 (ko) | 발광 소자 및 그것을 제조하는 방법 | |
EP2530748B1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 |
US8450758B2 (en) |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 |
JP5739977B2 (ja) | 発光素子、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発光素子パッケージ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 |
KR20100079843A (ko) | 복수개의 비극성 발광셀들을 갖는 발광 소자 및 그것을 제조하는 방법 | |
KR20080075368A (ko) |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및 제조방법 | |
CN104241486A (zh) | 半导体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JP6153322B2 (ja) | 発光素子 | |
EP2448014B1 (en) |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 |
US20210366980A1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device | |
CN103094444B (zh) |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结构 | |
KR20210044789A (ko) | 발광 소자 및 전자 기기 | |
US20160359088A1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 |
CN118367077A (zh) | 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5342602U (zh) | 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 | |
CN102054913B (zh) |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发光装置 | |
CN214505494U (zh) | 一种倒装微led点阵 | |
CN113270439A (zh) | 一种可控的微led点阵制作方法 | |
KR20160140173A (ko) | 발광 소자 | |
CN113270438B (zh) | 一种倒装微led点阵的制作工艺 | |
CN103872206B (zh) | 形成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其所制成的发光装置 | |
CN215342603U (zh) | 一种微led点阵结构 | |
KR101427878B1 (ko) |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패키지 | |
KR101838519B1 (ko) | 발광소자 | |
US20240145632A1 (en) | Micro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icro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