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40620U - 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40620U
CN215340620U CN202120780708.9U CN202120780708U CN215340620U CN 215340620 U CN215340620 U CN 215340620U CN 202120780708 U CN202120780708 U CN 202120780708U CN 215340620 U CN215340620 U CN 2153406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hole
supporting
bracket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807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807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406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406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406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固定件、支撑件以及连接件;所述固定件开设有通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固定件间隔设置;所述连接件部分嵌设于所述通孔,用于连接所述固定件和所述支撑件;其中,所述连接件凸出于所述通孔的端部抵顶于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移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通过间隔设置的支撑件和固定件,并将支撑件配置为能够通过连接件相对于固定件移动,由于连接件凸出于通孔的端部抵顶于支撑件,使得支撑件和固定件在有限范围内发生相对移动,可以避免产生较大位移量的相对移动。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背光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本身无法发光,因而液晶面板主要是利用背光源来提供液晶面板显示所需的光源。按照背光的入光方式,背光源通常分为直下式背光源和侧入式背光源。直下式背光源工艺相对简单,不需要导光板,是将光源(LED晶片阵列)及PCB置于背光源底部,光线从LED射出后,通过底部的反射片,再通过表面的扩散板、增亮膜均匀地射出。
在目前的直下式液晶面板中,需要维持光源到扩散板之间的固定混光腔体高度,因而需要在整个背光腔体内放置若干个扩散板支架。目前的扩散板支架设置方案在液晶面板显示时易出现光斑或暗影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固定件、支撑件以及连接件;所述固定件开设有通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固定件间隔设置;所述连接件部分嵌设于所述通孔,用于连接所述固定件和所述支撑件;其中,所述连接件凸出于所述通孔的端部抵顶于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框、扩散板以及设于所述背框和所述扩散板之间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固定件、支撑件以及连接件;所述固定件开设有通孔;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固定件间隔设置;所述连接件部分嵌设于所述通孔,用于连接所述固定件和所述支撑件;其中,所述连接件凸出于所述通孔的端部抵顶于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通过间隔设置的支撑件和固定件,并将支撑件配置为能够通过连接件相对于固定件移动,由于连接件凸出于通孔的端部抵顶于支撑件,使得支撑件和固定件在有限范围内发生相对移动,可以避免产生较大位移量的相对移动。另外,在背光模组受到外力作用时,连接件可以吸收部分外力,进而避免背光模组的混光空间发生大幅度变化而影响混光均匀性,同时,还可以避免支撑件与扩散板硬接触而损伤扩散板的风险,从而避免影响电子设备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实施例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实施例中支架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和连接件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实施例中的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实施例中的又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6实施例中支架组件的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中支架组件的布局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3,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实施例中显示模组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100大致可包括壳体10、背光模组30以及显示面板50,壳体10和显示面板50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101,背光模组30设于该容置空间101内。其中,电子设备100可以为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具体而言,背光模组30和显示面板50层叠设置,且背光模组30和显示面板50可均固设于壳体10。背光模组30用于为显示面板50提供背光。
应理解,在背光模组30和壳体10之间可以设置有电子设备100的其他结构,例如,电路板、电源等,由于本申请不涉及对这些部件的改进,因此此处不做具体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上述结构说明并非限定本申请电子设备100的保护范围。
显示面板5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或者其他显示面板。显示面板50可以借由背光模组30而具有较佳的光线显示特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30主要是用于液晶显示面板,例如用于液晶电视。液晶显示面板中使用的背光模组大致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侧入式背光模组具体为光源被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屏幕的四周边缘,从显示屏幕边缘发射的光线透过导光板输送到显示屏幕中央区域;直下式背光模组具体为光源被均匀地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屏幕后方作为发光源,光线均匀传达到整个显示屏幕。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30则是适用于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直下式背光模组由于光源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屏幕的正下方,可以通过控制各个光源的亮度不同,可以更好的实现HDR(高动态范围图像)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30大致可包括背框31、反射片32、光源33、扩散板34及光学膜片35。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主要是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其中,显示面板50可以连接于背框31,其连接方式可包括螺接、胶接、卡接或其他连接方式。
背框31为一面开口的盒状结构,背框31可以包括弯折连接的底壁和侧壁,其弯折角度一般不小于90°。例如底壁和侧壁的弯折角度可以是90°、105°、120°等。底壁与侧壁围成能够容纳反射片32和光源33的容置腔310。背框31的材质可以为铁、铝等金属,也可以为塑胶。
反射片32设于背框31的容置腔310内部。反射片32可将入射的光进行反射。反射片32可以包括弯折连接的底部和侧部弯折连接,其弯折角度一般不小于90°。可以理解的,反射片32的底部和侧部之间的弯折角度和背框31的底壁和侧壁之间的弯折角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光源33可以为多个,设置在背框31的底壁上,且多个光源33间隔设置。其中,光源33位于底壁未被反射片32覆盖的区域上。例如,光源33可以嵌设于反射片32的开窗区。具体而言,光源33可例如为外部电极灯管(EEFL)等的线光源或者是为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等的点光源或是其他不同类型的各式发光光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源33可以为LED光源,其中,多个光源33可以呈矩阵分布。可以理解的,背光模组30还可以包括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电路板与光源33电连接,以将外部提供的控制信号传输至光源33。
扩散板34设于光源33的上方,并与光源33间隔设置,其中,扩散板34可以和背框31连接。具体而言,扩散板34盖设于背框31的开口位置,以使得扩散板34和背框31围设形成一混光空间301。扩散板34可以通过螺接、胶接、卡接或其他连接方式与背框31连接。
具体而言,在背光模组30的厚度方向上,扩散板34和反射片32间隔设置,扩散板34和反射片32在背光模组30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间距H。应理解,根据不同的液晶显示面板,间距H不尽相同。在实际液晶显示面板行业中,间距H一般在10-50mm之间。
其中,扩散板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利用光线在行径途中遇到两个折射率相异的介质时,发生折射、反射与散射的物理现象,通过在PMMA、PC、PS、PP等基材中添加无机或有机光扩散剂、或者通过基材表面的微特征结构的阵列排列人为调整光线,使光线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反射、与散射,从而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色以此产生光学扩散的效果。扩散板具有耐热性、尺寸稳定性、机械强度、耐燃性等良好性能,并有高度光线透过率,优良的遮蔽性及耐久性,使其光线扩散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优选适合于直下式背光模组。
光学膜片35设于扩散板34背离背框31的一侧,即,光学膜片35设于扩散板34上,从扩散板34射出的光线入射到光学膜片35并经由光学膜片35射出。其中,光学膜片35可例如为增亮膜、偏光膜等。
光源33发出的光线一部分直接入射到扩散板34及光学膜片35,并将入射的光线进行扩散、聚光增亮等处理后作为背光模组的输出。光源33发出的光线还有一部分在背框31的混光空间301中发生反射或者折射后,再入射到扩散板34及光学膜片35。应理解,从背光模组30输出的光将会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屏幕中进行显示而形成所需的图像。
可以理解的,混光空间301中的混光均匀性将直接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即扩散板34和反射片32之间的间距H将直接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间距H越小,混光空间301的空间越小,混光均匀性越差;间距H越大,混光空间301的空间较大,不利于控制背光模组30的整体厚度。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间距H一般在10-50mm之间。
结合参阅图4,图4是图3实施例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30还可包括支架组件36,该支架组件36设置于容置腔310内,即设于背框31和扩散板34之间。其中,支架组件36的一端安装于背框31的底壁上,另一端和扩散板34之间呈间隙设置或者和扩散板34接触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架组件36背离背框31的一端与扩散板34之间具有间隙L。
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间隙L的大小不仅会关系到混光空间301即间距H的大小,还会影响到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间隙L过小,在实际装配过程中会存在装配公差以及扩散板下榻现象,从而使得支架组件抵顶于扩散板而使得扩散板可能会损坏的现象,以及产生光斑或者暗影现象。间隙L过大,扩散板在自重或膨胀下下沉,直至与支架组件接触,即使得对应位置的混光空间301减小幅度较大,在显示面板上体现出的显示效果即为扩散板下陷处出现暗影或者光斑。
在部分相关技术中,间隙L一般为1.0-2.0mm,扩散板在自重或者膨胀的情形下,扩散板有一定概率下陷,直至扩散板和支架组件接触,此时容置空间301对应区域的间距H缩小1.0-2.0mm,对混光均匀性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即在显示面板显示过程中易出现暗影或者光斑现象。
在另一部分相关技术中,背框用于安装支架组件的平面一般允许+/-0.8mm的形变,即在背光模组装配过程中,背框用于安装支架组件的平面凸出翘曲和凹陷翘曲的幅度一般为+/-0.8mm。当背框用于安装支架组件的平面凸出翘曲时,支架组件与扩散板直接接触,可能会出现支架组件受力弯曲的现象,进而使得间距H进一步缩小,对混光均匀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即在显示面板显示过程中易出现暗影或者光斑现象。
在又一部分相关技术中,在背光模组进行继续振动试验或者长距离运输过程中,支架组件和扩散板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碰撞与摩擦现象。由于支架组件无缓冲功能,从而可能会导致扩散板被磨伤,画面出现暗影或者光斑现象,更为严重的,支架组件会将液晶面板磨伤,造成液晶面板无法修复只能报废处理,直接带来重要部件的经济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间隙L一般不超过0.8mm。优选间隙L为0.5-0.8mm,例如间隙L可以为0.5mm、0.6mm、0.7mm、0.8mm等。其中,支架组件36被配置为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一定形变,以用于吸收扩散板34形变时产生的位移量以及背框31的形变量,使得在有限范围内缩小支架组件36和扩散板34之间的间隙L,避免出现暗影或者光斑现象。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架组件36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实施例中支架组件36的结构拆分示意图,该支架组件36大致可包括固定件61、支撑件62以及连接件63。固定件61用于将支架组件36安装于背框31的容置腔301,即安装于背框31的底壁上,以定位支架组件36支撑扩散板34的支撑区域。支撑件62设于固定件61背离背框31的一侧,即支撑件62设于固定件61靠近扩散板34的一侧,且该支撑件62靠近扩散板34的端部和扩散板34之间呈间隙设置。连接件63连接固定件61和支撑件62,以使得支撑件62能够相对于固定件61发生移动,进而改变支撑件62和扩散板34之间的间隙。
具体而言,固定件61可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611和第二表面612,其中,第一表面611为固定件61靠近扩散板34的一侧表面,第二表面612为固定件61背离扩散板34的一侧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61还可包括贯穿第一表面611和第二表面612的通孔610,该通孔610的轴线延伸方向即轴向大体上垂直于扩散板34所在平面。
支撑件62临近于第一表面611,且与该第一表面611间隔设置,即支撑件62与固定件61间隔设置。连接件63部分嵌设于通孔610,以用于连接固定件61和支撑件62。支撑件62被配置为能够通过连接件63相对于固定件61移动。其中,连接件63凸出于通孔610即凸出于第一表面611的端部抵顶于支撑件62,使得该支撑件62被配置为能够通过连接件63相对于固定件61发生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63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以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力。
可以理解的,支撑件62通过连接件63相对于固定件61移动,在连接件63的限制下,支撑件62和固定件61之间相对移动的位移量有限,由此不会对混光空间的混光均匀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组件,通过间隔设置的支撑件和固定件,并将支撑件配置为能够通过连接件相对于固定件移动,由于连接件凸出于通孔的端部抵顶于支撑件,使得支撑件和固定件在有限范围内发生相对移动,避免产生较大位移量的相对移动。由此可以避免对混光均匀性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进而避免出现暗影或者光斑现象。可以理解的,连接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支撑件受到外力作用发生相对移动时,连接件可以吸收部分外力,进而减小支撑件的位移量。
具体而言,当扩散板由于自重或者膨胀下陷,并与支撑件接触时,扩散板对支撑件形成作用力促使支撑件朝向固定件移动。显然地,支撑件的位移量跟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相关关系。此时,由于支撑件与固定件间隔设置,可为支撑件的移动提供一定的移动空间,避免支撑件受到的作用力进一步反作用于扩散板上而损伤扩散板。另外,由于连接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且抵顶于支撑件,在支撑件受到外力移动时,连接件能够吸收部分外力;同时,当背框用于安装支架组件的平面凸出翘曲时,连接件能够有效吸收背框部分形变量,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支撑件的位移量即在有限范围内缩小支撑件和扩散板之间的间隙,避免对混光均匀性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进而避免出现暗影或者光斑现象。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一般采用可透光或者透明塑胶制成,优选乳白色塑胶制成。进一步地,乳白色材质制成的固定件能够有效改变光线于此处聚集导致的光学不良,例如亮点、暗影等光学不良。连接件可为硅胶垫或者橡胶垫,具备一定的挺性和可压缩形变恢复能力,即连接件在受力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形变,并在被压缩后能够进行回弹,能够有效吸收背框形变量,进而降低背框形变对显示效果的影响。同时,连接件的上述特性可以有效避免支撑件受到外力时出现弯曲现象,进而避免影响显示效果。同理,连接件一般采用可透光或者透明材质制成,优选采用乳白色材质制成。支撑件一般采用可透光或者透明塑胶材质制成,优选透明塑胶制成。进一步地,透明材质制成的支撑件有利于光线传导,能够有效降低因支撑件本身导致的暗影不良。
可以理解的,图5中示意出了X、Y、Z三个方向,主要是为了示意出XY、XZ和YZ三个平面,以便于后文中进行相应的描述。其中,Z方向大体平行于通孔610的轴向,XY平面大体上平行于显示面板50的显示面,Z方向大体上垂直于XY平面。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61的结构示意图,该固定件61大致可包括主体部613和设于主体部613上的限位部614。其中,主体部613大致呈板形,具有上述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611和第二表面612。第一表面611和第二表面612大体上平行设置,且与背框31的底壁相适配,以在将支架组件36安装于背框31时,主体部613的表面能够较好地适配于背框31,使得支架组件36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第一表面611和第二表面612大体上平行于XY平面。
限位部614设于主体部613靠近支撑件62的一侧,即限位部614设于第一表面611上。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613和限位部614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直接形成,也可以单独成型后进一步装配于一体。
进一步地,通孔610贯穿主体部613的第一表面611和第二表面612。限位部614自第一表面611沿通孔610的轴向朝背离第二表面612的方向延伸。其中,限位部614投影于固定件61的第一表面611上的正投影覆盖部分通孔610,即限位部614凸出于通孔610的内侧壁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614设有多个,多个限位部614沿通孔610的周向上间隔分布,即多个限位部614在第一表面611上环绕于通孔610。优选地,多个限位部614均匀间隔分布。例如,限位部614可以设有三个,三个限位部614相对于通孔610轴线两两之间呈120°夹角设置。
进一步地,固定件61的主体部613上还开设有安装孔615以及定位孔616,该安装孔615用于将固定件61安装于背框31,该定位孔616用于定位固定件61的安装位置。其中,安装孔615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616开设有至少一个。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63的结构示意图,该连接件63大致可包括一体成型的嵌设部631、卡位部632以及抵顶部633,该嵌设部631、卡位部632以及抵顶部633沿通孔610的轴向上依次堆叠设置。即卡位部632设于嵌设部631和抵顶部633之间。其中,抵顶部633靠近卡位部632的端面面积大于抵顶部633远离卡位部632的端面面积。优选地,在Z方向上,抵顶部633的横截面面积在背离卡位部63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即抵顶部633大致上呈锥柱体。
嵌设部631嵌设于通孔610内,且嵌设部631的外周缘与通孔610的内侧壁相适配,以在X、Y方向上对嵌设部631进行限位,使得嵌设部631能够与固定件61稳定连接。例如,当通孔610为圆形孔时,嵌设部631大致呈柱状体;当通孔610为矩形孔时,嵌设部631大致呈矩形体。当然,通孔610和嵌设部63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在沿Z方向上,通孔610的横截面面积基本一致,嵌设部631的横截面面积基板一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沿Z方向上,通孔610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嵌设部631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即在沿Z方向上,通孔610对应于第二表面612的端面面积不小于通孔610对应于第一表面611的端面面积,嵌设部631对应于第二表面612的端面面积不小于嵌设部631对应于第一表面611的端面面积。
卡位部632靠近嵌设部631的端面面积不超过嵌设部631靠近卡位部631的端面面积,卡位部631靠近抵顶部633的端面面积不小于抵顶部633靠近卡位部631的端面面积。其中,卡位部632靠近嵌设部631的端面面积不小于卡位部631靠近抵顶部633的端面面积。
在实施例中,卡位部632靠近嵌设部631的端面面积和嵌设部631靠近卡位部631的端面面积可以相等,卡位部631靠近抵顶部633的端面面积大于抵顶部633靠近卡位部631的端面面积。其中,卡位部632在沿Z方向上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即卡位部632大体上呈锥柱体。此时,卡位部632靠近嵌设部631的端面面积小于卡位部631靠近抵顶部633的端面面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卡位部632靠近嵌设部631的端面面积等于卡位部631靠近抵顶部633的端面面积,此时,卡位部632沿Z方向上的横截面面积基本一致。
具体而言,嵌设部631嵌设于通孔610,卡位部632自嵌设部631朝向背离第一表面611的方向延伸,抵顶部633设于卡位部632背离嵌设部631的一侧。其中,卡位部632至少部分凸出于第一表面611,抵顶部633和第一表面611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嵌设部631可以完全嵌设于通孔610或者部分嵌设于通孔610。当嵌设部631完全嵌设于通孔610时,嵌设部631沿Z方向上的厚度不超过通孔610沿Z方向上的深度,此时,卡位部632部分凸出于第一表面611。当嵌设部631部分嵌设于通孔610时,嵌设部631沿Z方向上的厚度大于通孔610沿Z方向上的深度,此时,嵌设部631部分凸出于第一表面611,卡位部632全部凸出于第一表面611。
进一步地,卡位部632的外周缘上设置有凸起6321和凹槽6322,该凸起6321和凹槽6322沿通孔610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凸起6321可以设有多个,多个凸起6321沿通孔610的周向上间隔分布。凹槽6322可以设有多个,多个凹槽6322沿通孔610的周向上间隔分布。优选地,多个凸起6321均匀间隔分布,多个凹槽6322均匀间隔分布,相邻两个凸起6321之间设有凹槽6322,相邻两个凹槽6322之间设有凸起6321。例如,凸起6321和凹槽6322分别设有三个,三个凸起6321相对于通孔610轴线两两之间呈120°夹角设置。三个凹槽6322相对于通孔610轴线两两之间呈120°夹角设置。凹槽6322与限位部614一一对应设置。
请结合参阅图9-图11,图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61和连接件63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实施例中的一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9实施例中的又一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0是为示意出卡位部632的凸起6321与固定件61的配合关系,图11是为了示意出卡位部632的凹槽6322与固定件的配合关系。
当固定件61和连接件63配合连接时,凸起6321卡位于固定件61的第一表面611,以在通孔610的轴向上对连接件63进行限位。换言之,卡位部632的凸起6321与固定件61的主体部613相配合,以在通孔610的轴向上对连接件63进行限位。其中,凸起6321卡合于第一表面611上,可以避免连接件63沿图10所示的Z1方向下滑。
当固定件61和连接件63配合连接时,固定件611的限位部614卡合于连接件63的凹槽6322,以在通孔610的周向上对连接件63进行限位。换言之,限位部614与凹槽6322相配合,以在通孔610的周向上对连接件63进行限位。其中,凹槽6322的侧壁可以阻挡限位部614在通孔610周向上的移动。另外,限位部614还可以限位凹槽6322的侧壁,以避免连接件63沿图11所示的Z2方向上滑。
可以理解的,图10所示的Z1方向和图11所示的Z2方向合起来即为前述的Z方向。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件63上设置凸起6321和凹槽6322,并与固定件61相配合以在Z方向上对连接件63进行限位固定。同时,嵌设部631与通孔610相配合以在X、Y方向上对嵌设部631进行限位,以及限位部614与凹槽6322相配合以在XY平面对卡位部632进行限位。由此,可以实现全方位限位固定连接件63,确保连接件63和固定件61装配的稳定性。另外,限位部614与凹槽6322相配合还可以避免连接件63在外力作用下出现扭曲变形。
在支架组件36的实际装配过程中,首先提供一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固定件61以及连接件63,然后将连接件63的抵顶部633自通孔610依次穿过第二表面612和第一表面611,直至嵌设部631嵌设于通孔610。由于连接件63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卡位部632穿过通孔610时,其上设置的凸起6321被挤压,且该凸起6321在穿出通孔610时恢复原状并与第一表面611形成卡合配合结构。同时,固定件61的限位部614容设于连接件63的凹槽6322,以使得连接件63和固定件61稳定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固定件61和连接件6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例如,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62的结构示意图,该支撑件62大致可包括周侧部621和支撑部622。其中,周侧部621和支撑部622沿Z方向堆叠设置,且周侧部621靠近固定件61,支撑部622远离固定件61。周侧部621用于分别与连接件63以及固定件61连接,支撑部622被配置为能够用于支撑扩散板34。
具体而言,周侧部621靠近固定件61的端部中空设置,即设有一开口朝向固定件61的抵接槽6210。其中,连接件63部分容置于该抵接槽6210内,并与抵接槽6210的底壁抵接,即连接件63的抵顶部633抵顶于抵接槽6210的底壁。抵接槽6210的侧壁开设有滑槽6211,该滑槽6211用于与限位部614配合以连接支撑件62和固定件61,滑槽6211和限位部614相配合还能够限定支撑件62的移动行程。
其中,滑槽6211可以设有多个,多个滑槽6211沿抵接槽6210的侧壁间隔分布,即多个滑槽6211环绕于连接件63的外围。优选地,多个滑槽6211均匀间隔分布。例如,滑槽6211可以设有三个,三个滑槽6211相对于通孔610轴线两两之间呈120°夹角设置,滑槽6211与限位部614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地,限位部614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滑槽6211移动。可以理解的,当支撑件62受到外力沿Z方向移动时,限位部614相对于滑槽6211也沿Z方向移动,即滑槽6211沿Z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侧壁之间的间距为限位部614提供移动空间。
结合参阅图6和图13,图13是图6实施例中支架组件36的一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是为示意出滑槽6211与限位部614的配合关系,以及抵接槽6210与连接件63的配合关系。
具体而言,限位部614背离主体部613的端部设有滑块6141,该滑块6141自限位部614背离主体部613的端部朝向背离连接件63的方向延伸。其中,滑块6141与滑槽6211配合以限定支撑件62的移动行程。
可以理解的,滑块6141可以为限位部614上的凸起结构,即滑块6141与限位部614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在滑块6141相对于滑槽6211移动时,限位部614同样也相对于滑槽6211移动。其中,滑块6141在相对于滑槽6211的滑动过程中能够抵顶于滑槽6211的侧壁,进而对支撑件62的移动行程进行限定。
连接件63的抵顶部633抵接于抵接槽6210的底壁。当支撑件62受到外力时,连接件63由于自身挺性可以吸收上述部分外力,并在支撑件62受到的外力过大时连接件63可以发生一定形变,进而避免支撑件62受到外力时出现弯曲现象。另外,当背框在装配时发生形变时,连接件63能够吸收至少部分上述背框的形变量,进而降低背框形变对显示效果的影响。可以理解的,不论是支撑件62受到外力情形还是背框发生形变情形时,当连接件63由于自身挺性吸收的外力以及形变量到达极限值时,连接件63自身会发生形变,此时通过滑块6141与滑槽6211配合可以限定支撑件62的移动行程,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支撑件62的移动而造成间距H的缩小,进而避免影响显示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支撑件62与扩散板34硬接触而损伤扩散板34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周侧部621大体呈锥形,即周侧部621靠近固定件61的端部横截面面积大于周侧部621远离固定件61的端部横截面面积,且周侧部621沿XY平面的横截面面积在背离固定件6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周侧部621也可呈柱状体,即周侧部621沿XY平面的横截面面积在背离固定件61的方向上几乎不变。
支撑部622设于周侧部621背离固定件61的端部上,在初始状态下,支撑部622与扩散板34呈间隙L设置。当扩散板34下凹或者支撑件62受外力上移时,支撑部622与扩散板34之间的间隙L逐渐减小,直至支撑部622与扩散板34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622可以采用塑胶材料制成。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部622也可以采用橡胶或者硅胶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或者还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周侧部621和支撑部622一体成型形成支撑件62,故周侧部621和支撑部622的制成材料可以一致。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周侧部621和支撑部622可以分别单独成型后再进行装配,此时,周侧部621和支撑部622的制成材料可以不一致。另外,在部分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件62可以仅由周侧部621构成,可以取消支撑部622,此时,周侧部621背离固定件61的端部与扩散板34之间呈间隙L设置,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用来支撑扩散板34。
可以理解的,在针对应用于不同显示面板的背光模组时,不同的显示面板的间距H不尽相同,此时可以仅通过更换不同的高度支撑件即可,无需对支架组件整体进行更换,即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架组件,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支撑件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显示面板,使用灵活性较强。
请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30中支架组件36的布局示意图,其中,支架组件36可以设有多个,多个支架组件36均匀分布与背框31的底壁上,即多个支架组件36投影于扩散板34上的正投影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光源33可以呈矩阵分布,与之相应地,多个支架组件36也可以呈矩阵分布。
例如,反射片32设有多个开窗区321,该多个开窗区321暴露出背框31的底壁,光源33嵌设于反射片32的开窗区321。其中,多个开窗区321可以呈矩阵分布。多个支架组件36可以呈矩阵分布于反射片32上,也可以分布于背框31的底壁上。可以理解的,当支架组件36分布于背框31的底壁上时,反射片32同样需要进一步开窗以提供支架组件36的装配区域。当然,支架组件36可以通过粘接方式设于反射片32上。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四个光源33的中心点均设有一支架组件36,以及临近于反射片32边缘区域的相邻两个光源33之间设有一支架组件36。另外,在反射片32的四角区域分别设有支架组件36。可以理解的,上述多个区域设置的支架组件36整体上呈矩阵分布。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架组件36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其他分布,以使得支架组件36能够在需要时可以为扩散板提供均匀支撑力。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设备,请参阅图15,图1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设备900的结构组成示意图,该移动终端设备900可以为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本申请实施例图示以液晶电视为例。该移动终端设备900的结构大致上可以包括RF电路910、存储器920、输入单元930、显示单元940、传感器950、音频电路960、wifi模块970、处理器980以及电源990等。其中,RF电路910、存储器920、输入单元930、显示单元940、传感器950、音频电路960以及wifi模块970分别与处理器980连接;电源990用于为整个移动终端设备900提供电能。
具体而言,RF电路910用于接发信号;存储器920用于存储数据指令信息;输入单元930用于输入信息,具体可以包括触控面板931以及操作按键等其他输入设备932;显示单元940则可以包括显示面板941(即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50)等;传感器950包括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用于检测用户接近信号、距离信号等;扬声器961以及传声器(或者麦克风)962通过音频电路960与处理器980连接,用于接发声音信号;wifi模块970则用于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处理器980用于处理移动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关于显示面板50的相关技术特征,请参阅上述电子设备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详细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置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开设有通孔;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固定件间隔设置;
连接件,部分嵌设于所述通孔,用于连接所述固定件和所述支撑件;
其中,所述连接件凸出于所述通孔的端部抵顶于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主体部和限位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限位部投影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覆盖部分所述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限位部沿所述通孔的周向上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嵌设部、卡位部以及抵顶部,所述嵌设部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通孔,所述卡位部自所述嵌设部朝向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抵顶部设于所述卡位部背离所述嵌设部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顶部的横截面面积在背离所述卡位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部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部对应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限位部相配合限位固定所述连接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部上还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卡位部沿所述通孔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其中,所述凸起与所述主体部相配合限位固定所述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周侧部,所述周侧部靠近所述固定件的端部设有开口朝向所述固定件的抵接槽;所述抵顶部抵顶于所述抵接槽的底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槽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限位部对应的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限位部配合以限定所述支撑件的移动行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背离所述主体部的端部设有滑块,所述滑块自所述限位部背离所述主体部的端部朝向背离所述连接件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配合以限定所述支撑件的移动行程。
11.根据权利要求2-10任一项所述的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12.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框、扩散板以及设于所述背框和所述扩散板之间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开设有通孔;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固定件间隔设置;
连接件,部分嵌设于所述通孔,用于连接所述固定件和所述支撑件;
其中,所述连接件凸出于所述通孔的端部抵顶于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所述连接件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扩散板之间的间隙不超过0.8mm。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为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120780708.9U 2021-04-15 2021-04-15 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53406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80708.9U CN215340620U (zh) 2021-04-15 2021-04-15 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80708.9U CN215340620U (zh) 2021-04-15 2021-04-15 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40620U true CN215340620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94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80708.9U Active CN215340620U (zh) 2021-04-15 2021-04-15 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406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74406B (zh) 背光装置、包括该背光装置的显示设备以及固定构件
KR10127912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7489371B2 (en) Display module
US962183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apparatus
KR20130029609A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US8752992B2 (en) Backlight module
JP2011232759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80044772A (ko) 면상 광원 장치 및 액정표시장치
TWI589968B (zh) 背光模組及其應用之顯示裝置
KR20170013696A (ko) 광학산 렌즈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과 표시장치
CN110716346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20026752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9541951B2 (en) Display and television set
US10649135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O2013191051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15340620U (zh) 背光模组的支架组件、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US6755548B2 (en) Backlight module
KR101814816B1 (ko) 조명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08020954B (zh) 背光模块及其应用的显示装置
CN112764267B (zh) 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WO2013128773A1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01417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80041896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10249043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4647114B (zh)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