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64267B - 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64267B
CN112764267B CN202110024483.9A CN202110024483A CN112764267B CN 112764267 B CN112764267 B CN 112764267B CN 202110024483 A CN202110024483 A CN 202110024483A CN 112764267 B CN112764267 B CN 1127642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notch
reflector plate
light
back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244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64267A (zh
Inventor
陈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2448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642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64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4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64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42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框、反射片以及光源;所述背框具有容置腔,所述反射片和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光源嵌设于所述反射片;其中,所述反射片开设有切口,所述切口贯穿所述反射片;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入射至所述反射片时,所述切口形成的切痕能够降低所述反射片的反射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反射片上开设贯穿反射片的切口,当光源发出的光线入射至反射片时,切口形成的切痕能够降低反射片的反射率,以降低显示面板边缘显示亮度,避免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出现亮边现象,提升背光模组的背光效果。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背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本身无法发光,因而液晶面板主要是利用背光源来提供液晶面板显示所需的光源。按照背光的入光方式,背光源通常分为直下式背光源和侧入式背光源。直下式背光源工艺相对简单,不需要导光板,是将光源(LED晶片阵列)及PCB置于背光源底部,光线从LED射出后,通过底部的反射片,再通过表面的扩散板、增亮膜均匀地射出。在目前的直下式液晶面板中,由于光源通常都是点光源或者线光源,使得背光模组所呈现的亮度不均匀,例如在显示时会存在边缘部分四角暗、四边亮、过渡带偏暗等缺点。
申请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框、反射片以及光源;所述背框具有容置腔,所述反射片和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光源嵌设于所述反射片;其中,所述反射片开设有切口,所述切口贯穿所述反射片;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入射至所述反射片时,所述切口形成的切痕能够降低所述反射片的反射率。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包括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模组配置于所述的背光模组的上方。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组件和壳体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包括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层叠于所述背光模组上,且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背光模组均固定于所述壳体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通过在反射片上开设贯穿反射片的切口,当光源发出的光线入射至反射片时,切口形成的切痕能够降低反射片的反射率,以降低显示面板边缘显示亮度,避免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出现亮边现象,提升背光模组的背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沿着A-A方向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切口的形状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田字形切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底部的切口分布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实施例中切口张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侧部的切口分布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10沿着A-A方向剖切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可包括背框11、反射片12、光源13、扩散板14及光学膜片15。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主要是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1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主要是用于液晶显示面板,例如用于液晶电视。液晶显示面板中使用的背光模组大致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侧入式背光模组具体为光源被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屏幕的四周边缘,从显示屏幕边缘发射的光线透过导光板输送到显示屏幕中央区域;直下式背光模组具体为光源被均匀地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屏幕后方作为发光源,光线均匀传达到整个显示屏幕。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则是适用于上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直下式背光模组由于光源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屏幕的正下方,可以通过控制各个光源的亮度不同,可以更好的实现HDR(高动态范围图像)效果。
背框11为一面开口的盒状结构,背框11可以包括底壁111和侧壁112,底壁111与侧壁112弯折连接,其弯折角度一般不小于90°。例如底壁111和侧壁112的弯折角度可以是90°、105°、120°等。底壁111与侧壁112围成能够容纳反射片12和光源13的容置腔。其中,背框11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例如,铁、铝等,也可以为塑胶。
反射片12设置于背框11的底壁111和侧壁112上,且位于容置腔内部。反射片12可将入射的光进行反射。反射片12可以包括底部121和侧部122,反射片12的底部121设于背框11的底壁111上,反射片12的侧部122设于背框11的侧壁112上。其中,反射片12的底部121和侧部122弯折连接,其弯折角度一般不小于90°。例如反射片12的底部121和侧部122之间的弯折角度可以是90°、105°、120°等。可以理解的,反射片12的底部121和侧部122之间的弯折角度和背框11的底壁111和侧壁112之间的弯折角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光源13可以为多个,设置在背框11的底壁111上,且多个光源13间隔设置。其中,光源13位于底壁111未被反射片12覆盖的区域上。例如,反射片12设有多个开窗区123,该多个开窗区123暴露出背框11的底壁111,光源13嵌设于反射片12的开窗区123。具体而言,光源13可例如为外部电极灯管(EEFL)等的线光源或者是为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等的点光源或是其他不同类型的各式发光光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源13可以为LED光源,其中,多个光源13可以呈矩阵分布,相应地,多个开窗区123也可以呈矩阵分布。可以理解的,背光模组10还可以包括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电路板设于光源13和底壁111之间,并与光源13电连接,以将外部提供的控制信号传输至光源13。
扩散板14设于光源13的上方,并与光源13间隔设置,其中,扩散板14和背框11连接。具体而言,扩散板14盖设于背框11的开口位置,以使得扩散板14和背框11围设形成一混光空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扩散板14连接背框11侧壁112的内表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扩散板14也可连接背框11的外侧壁或者背框11侧壁112的上表面。其连接方式可包括螺接、胶接、卡接或其他不同连接方式。
具体而言,在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上,扩散板14和反射片12的底部121间隔设置,扩散板14和反射片12的底部121在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间距L。应理解,根据不同的液晶显示面板,间距L不尽相同。在实际液晶显示面板行业中,间距L一般在10-50mm之间。
其中,扩散板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利用光线在行径途中遇到两个折射率相异的介质时,发生折射、反射与散射的物理现象,通过在PMMA、PC、PS、PP等基材中添加无机或有机光扩散剂、或者通过基材表面的微特征结构的阵列排列人为调整光线,使光线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反射、与散射,从而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色以此产生光学扩散的效果。扩散板具有耐热性、尺寸稳定性、机械强度、耐燃性等良好性能,并有高度光线透过率,优良的遮蔽性及耐久性,使其光线扩散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优选适合于直下式背光模组。
光学膜片15设于扩散板14背离背框11的一侧,即,光学膜片15设于扩散板14上,从扩散板14射出的光线入射到光学膜片15并经由光学膜片15射出。其中,光学膜片15可例如为增亮膜、偏光膜等。
光源13发出的光线一部分直接入射到扩散板14及光学膜片15,并将入射的光线进行扩散、聚光增亮等处理后作为背光模组的输出。光源13发出的光线还有一部分在背框11内部的混光空间发生反射或者折射后,再入射到扩散板14及光学膜片15。应理解,从背光模组输出的光将会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屏幕中进行显示而形成所需的图像。
基于此,混光空间内的混光均匀性将直接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例如,由于光源大致位于背框底壁的中间区域,在边缘位置由于临近背框的侧壁通常没有设置光源,这就使得背光模组的边缘区域由于混光不均而呈现出亮度不均匀。在一些使用场景中,显示面板在显示时会存在边缘部分四角暗(如图1所示的暗区101)、四边亮(如图1所示的亮区102)、过渡带偏暗(如图1所示的偏暗区103)等缺点。
对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较于图1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图3中的背光模组移除了扩散板14及光学膜片15,以便较为直观的体现出反射片12的具体结构。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反射片12开设有切口124,该切口124贯穿反射片12,以利用切口124形成的反射片12切痕降低反射片12的反射率,从而达到降低显示面板显示时边缘亮度的目的。可以理解的,光源13发出的光线入射至切口124区域时,可以减少反射至扩散板14及光学膜片15的光线,即减少光源13发出的光线在反射片12上的反射,从而降低显示面板边缘显示亮度。
切口124可以设有多个且间隔设置。例如,可以按照等间距分布的方式设置多个切口124。当然,也可以按照不等间距分布的方式设置多个切口124。其中,切口124的形状大致包括十字形、X字形、田字形、米字形等形状中的至少一种。如图3所示,切口124的形状大致呈X字形。结合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切口124的形状示意图,其中,切口124a的形状大致呈十字形,切口124b的形状大致呈米字形,切口124c的形状大致呈田字形。进一步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田字形切口124c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田字形切口124c的外周缘设有多个微连接125,该多个微连接125用于连接位于田字形切口124c内外的反射片,以保持反射片12的整体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反射片上开设多个切口,可以减少反射片对光线的反射,以降低显示面板边缘显示亮度,避免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出现亮边现象,提升背光模组的背光效果。
可以理解的,切口124可以开设于反射片12的底部121和/或者侧部122,下文将对切口124的不同位置结构进行分别说明。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底部的切口分布示意图,其中,切口124设于反射片12的底部121。切口124可以按照等间距或者不等间距分布的方式分布于反射片12的底部121。例如,可以在相邻两个开窗区123(即相邻两个光源13)之间开设一个切口124(如图6中的I区)。或者,可以在相邻四个开窗区123(即相邻四个光源13)之间开设一个切口124(如图6中的II区)。其中,I区的切口密度大于II区的切口密度。可以理解的,反射片12底部121的切口124可以全部以I区或者II区中的一种分布方式分布,或者部分以I区的分布方式分布、另一部分以II区的分布方式分布。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显示面板显示时的明亮程度将反射片12的底部121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根据明亮程度在底部121的多个区域分别开设密度相等或者不等的切口124。例如,针对显示面板显示时四边亮的缺陷,可以将反射片12底部121的边缘区域的切口密度设置为大于反射片12底部121的中间区域的切口密度。即反射片12底部121的中间区域的切口124可以以II区的分布方式分布,反射片12底部121的边缘区域的切口124以I区的分布方式分布。可以理解的,反射片12底部121的边缘区域的切口密度大于反射片12底部121的中间区域的切口密度时,边缘区域反射片的反射率降低幅度大于中间区域反射片的反射率降低幅度,以改善显示面板显示时四边亮的缺陷。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切口124开设于反射片12的底部121。
背框11的底壁111设有凸包113,该凸包113自底壁111朝向扩散板14或者混光空间的方向凸起。其中,凸包113可以设有多个,并与切口124对应设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凸包113和切口124一一对应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凸包113和切口124可以采用其他对应关系对应设置。例如,可以将切口124划分为多个切口组,每个切口组中的切口124数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每个切口组对应设置有一个凸包113,且该凸包113设于每个切口组中的一个切口124的下方。
在装配反射片12时,凸包113抵顶于切口124使得切口124张开,张开后的切口124形成多个相对于底壁111倾斜的反射斜面。光源13发出的光线入射至该多个反射斜面时光线路径发生改变,使得混光空间内的光线可以发生二次混光或者多次混光(如图7所示的光线G1和G2),提升混光均匀性。例如可以将底部光源13发出的光线部分导向暗区101和偏暗区103,以提升暗区101和偏暗区103的亮度,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视觉效果更加均匀化,提升显示面板整体显示效果。
结合参阅图8,图8是图7实施例中切口124张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切口124张开后大致呈金字塔形凸起或者锥形凸起,凸起的侧面即上述反射斜面。以切口124的形状为十字形或者X字形为例,切口124张开形成多个反射斜面(1241、1242、1243、1244)。环绕该切口124的光源13发出的光线入射至上述反射斜面时发生不同方向(如图8所示的光线g1、g2的反射方向不同)的反射,并在混光空间内发生二次混光或者多次混光,能够使得暗区101和/或者偏暗区103的光线得到补强,并将汇聚到边缘亮边即亮区102的光线经反射改变其光路,使其分散到其他区域,从而增加光线在混光空间内的混合,提升混光均匀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凸包113的形成方式有多种,如下仅进行示例性说明:(1)在背框11成型时同步形成凸包113,即背框11的底壁111、侧壁112以及凸包113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同步成型。(2)首先通过钣金工艺或者注塑工艺形成由底壁111、侧壁112围设的背框11结构,然后在底壁111上形成凸包113结构。例如,可以通过在底壁111上丝印凸点的方式形成凸包113,或者,可以通过冲压底壁111的方式形成凸包113。其中,凸包113大致呈锥形、半球形、半椭球形等形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反射片的底部开设切口以及在背框底壁设置凸包结构,使得光线入射至反射片底部时可以发生二次混光或者多次混光,能够使得暗区和偏暗区的光线得到补强,并将汇聚到边缘亮边即亮区的光线经反射改变其光路,使其分散到其他区域,从而增加光线在混光空间内的混合,提升混光均匀性。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反射片侧部的切口分布示意图,其中,切口124设于反射片12的侧部122。反射片12的侧部122大致可包括两个区域,即第一切口区域1221和第二切口区域1222。第一切口区域1221临近扩散板14设置,第二切口区域1222远离扩散板14设置。即在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切口区域1221和第二切口区域1222依次设置。关于切口124的形状可参考前述实施例。
第一切口区域1221的切口密度大于第二切口区域1222的切口密度。其中,第一切口区域1221的切口可以沿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上呈多列排列设置或者呈矩阵排列设置。第二切口区域1222的切口可以开设于临近的相邻两个光源13之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切口区域1221的单个切口面积小于第二切口区域1222的单个切口面积。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切口区域1221的切口形状还可为圆形、椭圆形等通孔形状,同样可以降低该区域的反射率。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结合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切口124开设于反射片12的侧部122。
背框11的侧壁112设有凸包113,该凸包113自侧壁112朝向混光空间的方向凸起。其中,凸包113可以设有多个,并与第二切口区域1222的切口124对应设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凸包113和第二切口区域1222的切口124一一对应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凸包113和第二切口区域1222的切口124可以采用其他对应关系对应设置。例如,可以将第二切口区域1222的切口124划分为多个切口组,每个切口组中的切口124数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每个切口组对应设置有一个凸包113,且该凸包113设于每个切口组中的一个切口124的下方。可以理解的,第一切口区域1221对应的侧部112区域可以不用设置凸包113。关于凸包113的形状以及形成方式可参考前述实施例。
在装配反射片12时,凸包113抵顶于切口124使得切口124张开,张开后的切口124形成多个相对于侧壁112倾斜的反射斜面。光源13发出的光线入射至该多个反射斜面时光线路径发生改变,使得混光空间内的光线可以发生二次混光或者多次混光(如图10所示的光线G3),提升混光均匀性。例如可以将底部光源13发出的光线部分导向暗区101和偏暗区103,以提升暗区101和偏暗区103的亮度,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视觉效果更加均匀化,提升显示面板整体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在背光模组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切口区域1221具有第一高度L1,第二切口区域1222具有第二高度L2,L1+L2=L。其中,L1≥1/5L即L1≥1/4L2。优选地,L1=1/3L,L1=1/2L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切口区域1221的切口应和反射片的相应边缘具有一定的间隙,避免出现暗影现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反射片的侧部开设切口以及在背框侧壁设置凸包结构,使得光线入射至反射片侧部时可以发生二次混光或者多次混光,能够使得暗区和偏暗区的光线得到补强,并将汇聚到边缘亮边即亮区的光线经反射改变其光路,使其分散到其他区域,从而增加光线在混光空间内的混合,提升混光均匀性。
结合参阅图7和图10,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反射片的底部121和侧部122均开设切口124。其中,关于切口124开设于反射片12的底部121以及切口124设于反射片12的侧部122的具体方式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反射片底部的单个切口面积和反射片侧部的单个切口面积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具体而言,第一切口区域的单个切口面积一般小于底部的单个切口面积,第二切口区域的单个切口面积一般小于或者等于底部的单个切口面积。即第一切口区域的切口密度一般大于底部的切口密度,第二切口区域的切口密度一般大于或者等于底部的切口密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反射片的底部和侧部开设切口,并在背框上设置与上述切口部分对应的凸包结构,使得光线入射至反射片时可以发生二次混光或者多次混光,即使得混光空间内的光线能够进行更加充分地混合,既可以将暗区和偏暗区的亮度提高,也可以将汇聚到亮区的光线经反射改变其光路并导向暗区和偏暗区,从而增加光线在混光空间内的混合,提升混光均匀性。同时,通过在反射片的边缘即第一切口区域设置切口,可以降低反射片边缘的反射率,从而使得边缘亮区的亮度降低,进而使得显示面板具有较优的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反射片上设有吸光圈。
具体而言,吸光圈126可以设于反射片12的底部121和/或者侧部122。优选地,吸光圈126环绕于切口124的外围。光源13发出的光线一部分通过扩散板14及光学膜片15射出背光模组10,另一部分光线反射回混光空间内,吸光圈126可以吸收部分反射光,避免出现亮条纹。
进一步地,吸光圈126可以设于部分切口124的外围,也可以将吸光圈126和切口124一一对应设置,即在每一切口124外围均设有吸光圈126。例如,吸光圈126可以与反射片12底部121的切口124一一对应设置;或者,吸光圈126可以与第二切口区域的切口124一一对应设置;又或者,第一切口区域的切口124外围不设置吸光圈;再或者,吸光圈126可以与反射片12底部121的部分切口124对应设置;又或者,吸光圈126可以与第二切口区域的部分切口124对应设置。以上对吸光圈的设置方式进行了部分示例性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吸光圈126还可以环绕于反射片12的边缘设置,可以减少反射片12边缘对光线的反射,从而可以避免显示面板边缘出现亮边现象。
其中,吸光圈126可以为用于吸收光线的黑色丝印或者可以为能够吸收白光的黑色绝缘片,大致呈环形。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反射片上设置吸光圈,可以降低反射片的反射率,从而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吸光圈可以设于扩散板的边缘,以避免显示面板边缘出现亮边现象。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组件,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组件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该显示屏组件100大致包括背光模组10以及显示模组30。
具体而言,背光模组10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显示模组3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或者其他显示面板。显示模组30对应于背框11的开口而配置于背光模组10的上方。显示模组30可以借由背光模组10而具有较佳的光线显示特性。其中,显示模组30连接背框11侧壁112的内表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30也可连接背框11的外侧壁或者背框11侧壁112的上表面。其连接方式可包括螺接、胶接、卡接或其他不同连接方式。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请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电子设备1000可以为具有液晶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例如,电子设备1000可以为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大致包括显示屏组件100以及壳体组件200,显示屏组件100可包括背光模组10以及显示模组30。关于显示屏组件100的具体特征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具体描述。
显示模组30层叠于背光模组10上,且显示模组30和背光模组10均固定于壳体组件200。背光模组10用于为显示模组30提供背光。
应理解,在背光模组10和壳体组件200之间可以设置有电子设备1000的其他结构,例如,电路板等,由于本申请不涉及对这些部件的改进,因此此处不做具体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上述电子装置1000的结构的说明并非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设备,请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设备900的结构组成示意图,该移动终端设备900可以为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本申请实施例图示以液晶电视为例。该移动终端设备900的结构大致上可以包括RF电路910、存储器920、输入单元930、显示单元940、传感器950、音频电路960、wifi模块970、处理器980以及电源990等。其中,RF电路910、存储器920、输入单元930、显示单元940、传感器950、音频电路960以及wifi模块970分别与处理器980连接;电源990用于为整个移动终端设备900提供电能。
具体而言,RF电路910用于接发信号;存储器920用于存储数据指令信息;输入单元930用于输入信息,具体可以包括触控面板931以及操作按键等其他输入设备932;显示单元940则可以包括显示面板941(即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屏组件)等;传感器950包括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用于检测用户接近信号、距离信号等;扬声器961以及传声器(或者麦克风)962通过音频电路960与处理器980连接,用于接发声音信号;wifi模块970则用于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处理器980用于处理移动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关于显示屏组件的相关技术特征,请参阅上述电子设备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详细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置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框、反射片以及光源;所述背框具有容置腔,所述反射片和所述光源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光源嵌设于所述反射片;其中,所述反射片开设有切口,所述切口贯穿所述反射片;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入射至所述反射片时,所述切口形成的所述反射片切痕能够降低所述反射片的反射率,所述切口所在区域被所述背框朝向所述容置腔的方向凸起的凸包抵顶时可张开形成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背框倾斜的反射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框包括弯折连接的底壁和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围设所述容置腔;所述反射片包括弯折连接的底部和侧部,所述底部设于所述底壁上,所述侧部设于所述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设于所述反射片的底部,所述切口设于相邻的多个所述光源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框的底壁设有凸包,所述凸包和所述切口对应设置;所述凸包抵顶于所述切口使得所述切口张开形成反射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设于所述反射片的侧部,所述反射片的侧部包括第一切口区域和第二切口区域;所述第一切口区域的切口密度大于所述第二切口区域的切口密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口区域的单个切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切口区域的单个切口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框的底壁设有凸包,所述凸包和所述第二切口区域的切口对应设置,所述凸包抵顶于所述第二切口区域的切口使得所述切口张开形成反射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口区域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高度L1,所述第二切口区域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二高度L2,其中,L1≥1/4L2。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的形状包括十字形、X字形、田字形、米字形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和光学膜片,所述扩散板盖设于所述背框并与所述背框形成一混光空间,所述光学膜片设于所述扩散板背离所述背框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上设有吸光圈,所述吸光圈环绕于所述切口的外围。
12.一种显示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组件包括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模组配置于所述的背光模组的上方。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组件和壳体组件,所述显示屏组件包括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层叠于所述背光模组上,且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背光模组均固定于所述壳体组件。
CN202110024483.9A 2021-01-08 2021-01-08 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7642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24483.9A CN112764267B (zh) 2021-01-08 2021-01-08 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24483.9A CN112764267B (zh) 2021-01-08 2021-01-08 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64267A CN112764267A (zh) 2021-05-07
CN112764267B true CN112764267B (zh) 2023-03-03

Family

ID=75701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24483.9A Active CN112764267B (zh) 2021-01-08 2021-01-08 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642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3560B (zh) * 2021-08-02 2024-02-02 宁波视睿迪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边框、光箱及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26135B2 (ja) * 2003-02-20 2007-12-26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US20100238359A1 (en) * 2007-10-19 2010-09-23 Yasumori Kuromizu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628567B (zh) * 2012-03-28 2013-10-30 达运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应用其的显示装置
JP2014022060A (ja) * 2012-07-12 2014-02-03 Sharp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1282029B1 (ko) * 2013-01-31 2013-07-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갖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05809492U (zh) * 2016-06-13 2016-12-14 厦门光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光效的led背光结构
CN108732823B (zh) * 2018-08-03 2023-08-08 广东烨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抬头显示装置的背光系统
JP2020149860A (ja) * 2019-03-13 2020-09-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12255958U (zh) * 2020-06-10 2020-12-29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64267A (zh) 2021-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4781B (zh) 背光单元
JP5154695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10194034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05025398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281837B2 (en) Transflective fram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KR10181825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80044772A (ko) 면상 광원 장치 및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3143217A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138813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662952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12346270A (zh) 显示模组及其背光组件
WO2016208484A1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12764267B (zh) 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TWI665500B (zh) 光源模組
US20130135537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JP2013157173A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5703758B (zh) 背光触摸按键
CN11306430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20070291513A1 (en) Backlight module structured for absorb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CN114217479B (zh) 光学组件、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1443525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1022418A1 (zh) 导光组件、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20145152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90119399A (ko) 미세한 반사성 구슬이 분포된 백라이트용 광학 패널
US11835819B2 (en) Reflective sheet,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