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6710U - 一种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及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及风管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36710U CN215336710U CN202121521794.8U CN202121521794U CN215336710U CN 215336710 U CN215336710 U CN 215336710U CN 202121521794 U CN202121521794 U CN 202121521794U CN 215336710 U CN215336710 U CN 2153367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idge
- heat exchange
- exchange tube
- holes
- shap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及风管机,所述翅片为弧形板体,其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翅片能够解决现有风管机的换热器翅片各区域风速不均、噪音较大以及占用空间过多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及风管机。
背景技术
风管机为空调室内机的一种,其与室外机用铜管连接,通过风管将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到每个房间。由于其隐藏式安装,较少影响室内的美观及结构简单使维修方便的优点,得到广泛的使用。
通常地,风管机的换热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翅片以及穿设在多个翅片上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连通组成供冷媒流通的管路。
参照图1所示,现有翅片多为矩形板体,需要以设定角度倾斜安装,浪费风管机内的空间,此外,由于翅片上由上至下各个区域的风速存在区别,因此,现有换热器130中翅片上各个区域的换热效率不同,部分区域风量过剩,部分区域风量不足,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也会形成噪音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翅片,用以解决现有风管机的换热器翅片各区域风速不均、噪音较大以及占用空间过多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换热器翅片,所述翅片为弧形板体,其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形成有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多个换热管分布区,多个所述换热管分布区中换热管安装孔的列数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形成有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多个桥型孔分布区,多个所述桥型孔分布区中桥型孔的列数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一列所述换热管安装孔处配设有多列所述桥型孔时,多列所述桥型孔的高度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一列所述换热管安装孔处配设有3列以上的所述桥型孔时,相邻2列所述桥型孔之间的间距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桥型孔包括第一桥型孔,所述第一桥型孔分布在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所述第一桥型孔的长度方向与其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的中心线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分布有一列所述第一桥型孔时,所述第一桥型孔位于其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中心线的出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分布有多列所述第一桥型孔时,多列所述第一桥型孔位于其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迎风侧公切线的出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分布有多列所述第一桥型孔时,首、尾两列所述第一桥型孔之间的中心线位于其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中心线的出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桥型孔包括第二桥型孔,所述第二桥型孔分布在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背风侧公切线的出风侧,且所述换热管安装孔背风侧的上下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桥型孔,所述第二桥型孔的长度方向与其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的中心线平行,所述第二桥型孔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桥型孔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翅片的出风侧形成有出风轮廓线,所述翅片的进风侧形成有进风轮廓线,所述出风轮廓线、进风轮廓线均由多段弯曲方向一致的圆弧组成,所述出风轮廓线、进风轮廓线中各自的多段所述圆弧的半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其包括上述的换热器翅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其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翅片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增加翅片的上部高效换热区域,减少翅片的下部低效换热区域,能够较好地适配风管机内风机所形成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风速,改善换热器由上至下的空气流动阻力,有利于翅片各区域的风速更加均匀,不仅有助于换热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运行噪音的降低,此外,翅片为弧形板体,有利于增加换热面积,同时翅片的上下两端相比矩形结构的换热器翅片可以朝向风机靠拢,既能较好地匹配风机,还有利于减少空间的占用。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风管机内换热器处的风速分布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换热器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局部示意图(一);
图5是图4中B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图3的局部示意图(二);
图7是图3中A-A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3中换热器翅片轮廓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风管机100;壳体110;风机120;换热器130;
翅片1;换热管安装孔11;桥型孔12;第一桥型孔12-1;第二桥型孔12-2; 出风轮廓线13;进风轮廓线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2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中心”、“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2个或2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风管机,是隐藏式空调的简称,由于风管机解决了挂机、柜机裸露在外面影响美观的问题,其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参照图1所示,风管机100包括壳体110以及位于壳体110内的风机120、换热器130,壳体110构成风管机100的外形,在壳体110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空气流通的空气流道。
风机120、换热器130位于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空气流道中,换热器130设置于风机120和出风口之间,用于对空气流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可以为制热交换或制冷交换的其中一种。
参照图1所示,换热器130倾斜安装,其翅片1为矩形板体。当风机120运行时,换热器130上不同高度的风速有所不同,参照图2所示。由于翅片1上各个区域的风速存在较大区别,不仅会形成噪音污染,还会影响换热器130的换热性能。
为了减少空间占用的同时使得翅片1各区域的风速更加均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翅片1,参见图3所示,翅片1为弧形板体,其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由上至下不同的宽度可以改善换热器130由上至下的空气流动阻力,提高翅片1各区域风速的均匀性,降低运行噪音。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翅片1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确保上部高风速区域的换热面积足够大,充分发挥上部高风速区域的换热能力,确保下部低风速区域的换热面积足够小,通过降低下部风阻,使得下部风速相比现有矩形翅片的下部风速有所升高,并使得翅片单位面积的换热能力得到提升,此外,翅片1能够在保持较高换热能力的前提减少翅片总面积,有利节省材料,降低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翅片1中由上至下形成有依次分布的多个换热管分布区,由于多个换热管分布区的宽度不同,可使得多个换热管分布区中换热管安装孔11的列数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其中,相邻换热管分布区之间相差的列数可不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翅片1中由上至下形成有依次分布的多个换热管分布区时,可使得多个换热管分布区中换热管安装孔11的排数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其中,相邻换热管分布区之间相差的排数可不相同。
为了便于阐述,不同换热管安装孔11可分别标记为11-x-y-z,其中,x表示换热管安装孔11-x-y-z所在的换热管分布区总共具有几列,y表示换热管安装孔11-x-y-z处于所在的换热管分布区中的第几列,具体从换热管分布区的进风侧朝向出风侧数,z表示换热管安装孔11-x-y-z处于所在的换热管分布区中的第几排,具体从上往下数。
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具体在翅片1上形成有3个换热管分布区,位于上部的换热管分布区具有3列6排,共18个换热管安装孔11,位于中部的换热管分布区具有2列4排,共8个换热管安装孔11,位于下部的换热管分布区具有1列2排,共2个换热管安装孔11。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改善换热,还可在翅片1上形成有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多个桥型孔分布区,由于多个桥型孔分布区的宽度不同,可使得多个桥型孔分布区中桥型孔12的列数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其中,相邻桥型孔分布区之间相差的列数可不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翅片1中由上至下形成有依次分布的多个桥型孔分布区时,也可使得多个桥型孔分布区中桥型孔12的排数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其中,相邻桥型孔分布区之间相差的排数可不相同。
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换热管分布区与桥型孔分布区重叠布置,桥型孔12分散在相邻的两个换热管安装孔11中,考虑到加工难度,所有桥型孔12的宽度一致,考虑到结构强度,桥型孔12的宽度优选为小于等于1.5mm。
本实施例中,桥型孔12包括第一桥型孔12-1,第一桥型孔12-1分布在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第一桥型孔12-1的长度方向与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的中心线X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分布多列第一桥型孔1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分布多排第一桥型孔1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分布有多列第一桥型孔12-1时,多列第一桥型孔12-1的均位于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迎风侧公切线的出风侧。
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将所有第一桥型孔12-1相对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迎风侧公切线朝后偏移,可以使得换热管安装孔11的迎风侧预留出排水通道,利于翅片1表面上冷凝水的有效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仅分布有一列第一桥型孔12-1时,还可将第一桥型孔12-1分布在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中心线X的出风侧。
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将第一桥型孔12-1相对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朝后偏移,既有利于降低换热管安装孔11前侧(即换热管安装孔11迎风侧)的排水阻力,也有利于扰动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分布有多列第一桥型孔12-1时,还可使得首、尾两列第一桥型孔12-1之间的中心线分布在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中心线X的出风侧。
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将所有第一桥型孔12-1相对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朝后偏移,同样有利于降低换热管安装孔11前侧(即换热管安装孔11迎风侧)的排水阻力,有助于改善整体换热。
具体地,本实施例形成有与3个换热管分布区相重叠的3个桥型孔分布区。
在位于上部的换热管分布区中,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分布有2列第一桥型孔12-1,2列第一桥型孔12-1的中心线位于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中心线X的出风侧,并且,靠近翅片1的进风侧的第一桥型孔12-1也位于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迎风侧公切线的出风侧。
参照图4、图5所示,2列第一桥型孔12-1的中心线Y位于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3-3-1、11-3-3-2)之间中心线X1的出风侧,并且,靠近翅片1的进风侧的第一桥型孔12-1也位于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3-3-1、11-3-3-2)之间迎风侧公切线Z的出风侧。
在位于中部的换热管分布区中,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分布有1列第一桥型孔12-1,该列第一桥型孔12-1分布在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中心线X的出风侧。
参照图6所示,第一桥型孔12-1分布在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2-2-2、11-2-2-3)之间中心线X2的出风侧。
在位于下部的换热管分布区中,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未设置第一桥型孔12-1,下部的面积较小,不设置桥型孔12,可以保证翅片1良好的排水性。
此外,本实施例中,在上部的换热管分布区与中部的换热管分布区之间可设置1列或2列第一桥型孔12-1,在中部的换热管分布区与下部的换热管分布区之间可设置1列第一桥型孔12-1或不设置第一桥型孔12-1。
为了改善换热管安装孔11的背风侧形成的尾涡区所导致的该处换热能力低的问题,本实施例中,桥型孔12还包括第二桥型孔12-2,其中,第二桥型孔12-2分布在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背风侧公切线的出风侧,在换热管安装孔11背风侧的上下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二桥型孔12-2,第二桥型孔12-2的长度方向与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x-y-z、11-x-y-(z+1))之间的中心线X平行。
参照图6所示,第二桥型孔12-2分布在其相邻的2个换热管安装孔(11-2-2-2、11-2-2-3)之间背风侧公切线K的出风侧, 且在换热管安装孔(11-2-2-2、11-2-2-3)背风侧的上下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二桥型孔12-2,第二桥型孔12-2的长度方向与2个换热管安装孔(11-2-2-2、11-2-2-3)之间的中心线X2平行。
参照图6所示,第二桥型孔12-2的长度小于第一桥型孔12-1的长度,优选地,第二桥型孔12-2的长度为第一桥型孔12-1的长度的0.5-0.7倍。
通过在尾涡区的上下两侧开设第二桥型孔12-2,可以增加空气阻力、增强空气扰动,促使空气流入换热管的背风侧,加强了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一列换热管安装孔11处配设有一列第二桥型孔12-2以及至少一列第一桥型孔12-1时,若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减少桥型孔12的列数,需优先保留第二桥型孔12-2,尽量先减少第一桥型孔12-1的开桥列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一列换热管安装孔11处配设有多列桥型孔12时,可使得多列桥型孔12的高度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参照图3、图7所示,本实施例上部的换热管分布区中,在一列换热管安装孔11处配设有2列第一桥型孔12-1、1列第二桥型孔12-2,共3列桥型孔12,第二桥型孔12-2的高度H3大于其相邻的第一桥型孔12-1的高度H2,相邻第二桥型孔12-2的第一桥型孔12-1的高度H2则大于其进风侧的第一桥型孔12-1的高度H1。
上述中,桥型孔12的高度标记为Hn,n表示桥型孔12处在所在多列桥型孔12中的第几列,具体从多列桥型孔12的进风侧朝出风侧来数,相邻2列桥型孔12之间的高度满足以下条件:H(n+1)-Hn=(1%-10%)Hn,此外,H1的高度优选为0.3mm-0.85mm。
翅片1的进风侧冷凝水较多,在朝向翅片1的进风侧方向上桥型孔12越来越低,可以减少排水阻力,在朝向翅片1的出风侧方向上桥型孔12越来越高,则可以确保空气流动的下游具有足够的换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一列换热管安装孔11处配设有3列以上的桥型孔12时,可使得相邻2列桥型孔12之间的间距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
参照图7所示,本实施例在位于上部的换热管分布区中,在一列换热管安装孔11处配设有2列第一桥型孔12-1、1列第二桥型孔12-2,共3列桥型孔12,第二桥型孔12-2与其相邻的第一桥型孔12-1之间的间距P2小于相邻2个第一桥型孔12-1之间的间距P1。
上述中,相邻2列桥型孔12之间的间距标记为P,Pn表示某一列换热管安装孔11处第n列桥型孔12与第n+1桥型孔12之间的间距,n表示桥型孔12处在所在多列桥型孔12中的第几列,具体从多列桥型孔12的进风侧朝出风侧来数,相邻Pn、P(n+1)之间满足以下条件:Pn-P(n+1)=(15%-50%)Pn,其中,P优选不小于1mm。
在朝向翅片1的进风侧方向上,相邻2列桥型孔12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大,能有利于冷凝水的流出,在朝向翅片1的出风侧方向上,相邻2列桥型孔12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则有助于空气流动的下游具有足够的换热能力。
翅片1的出风侧形成了出风轮廓线13,翅片1的进风侧形成了进风轮廓线14,为了形成弧形的翅片1,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轮廓线13、进风轮廓线14均由多段弯曲方向一致的圆弧组成,并且出风轮廓线13、进风轮廓线14中各自的多段圆弧的半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出风轮廓线13、进风轮廓线14均由3段弯曲方向一致的圆弧(m1、m2、m3)组成,r1大于r2大于r3,参照图8所示,3段圆弧(m1、m2、m3)的圆心(o1、o2、o3)共线,方便切割、过渡自然。
为了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减少废料,提高下料利用率,本实施例进风轮廓线14由出风轮廓线13斜向下平移得到,出风轮廓线13斜向下平移的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q以及出风轮廓线13的平移距离可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定。
为了方便安装固定翅片1,翅片1的上端、下端均沿水平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翅片1上开设的换热管安装孔11、桥型孔12整体朝出风轮廓线13一侧偏移,使得在第一列换热管安装孔11的迎风侧保留足够宽度的无孔区域,该无孔区域的宽度不小于换热管安装孔11直径,在翅片1的进风侧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汽,遇到较冷的翅片1时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预留足够宽度的无孔区域,不仅可以强化结构,也能有助于提高翅片1的排水性能。
本实施例中,位于上部的换热管分布区在上下方向上跨越3段圆弧,其所占翅片1的面积最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的实施例,其包括多个上述的换热器翅片1以及穿设在多个换热器翅片1上的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连通组成供冷媒流通的管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机的实施例,其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为弧形板体,其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形成有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多个换热管分布区,多个所述换热管分布区中换热管安装孔的列数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形成有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多个桥型孔分布区,多个所述桥型孔分布区中桥型孔的列数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当一列所述换热管安装孔处配设有多列所述桥型孔时,多列所述桥型孔的高度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和/或当一列所述换热管安装孔处配设有3列以上的所述桥型孔时,相邻2列所述桥型孔之间的间距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型孔包括第一桥型孔,所述第一桥型孔分布在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所述第一桥型孔的长度方向与其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的中心线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
当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分布有一列所述第一桥型孔时,所述第一桥型孔位于其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中心线的出风侧;
和/或当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分布有多列所述第一桥型孔时,多列所述第一桥型孔位于其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迎风侧公切线的出风侧;
和/或当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分布有多列所述第一桥型孔时,首、尾两列所述第一桥型孔之间的中心线位于其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中心线的出风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型孔包括第二桥型孔,所述第二桥型孔分布在同一列中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背风侧公切线的出风侧,且所述换热管安装孔背风侧的上下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桥型孔,所述第二桥型孔的长度方向与其相邻的2个所述换热管安装孔之间的中心线平行,所述第二桥型孔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桥型孔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的出风侧形成有出风轮廓线,所述翅片的进风侧形成有进风轮廓线,所述出风轮廓线、进风轮廓线均由多段弯曲方向一致的圆弧组成,所述出风轮廓线、进风轮廓线中各自的多段所述圆弧的半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9.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翅片。
10.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换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21794.8U CN215336710U (zh) | 2021-07-06 | 2021-07-06 | 一种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及风管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21794.8U CN215336710U (zh) | 2021-07-06 | 2021-07-06 | 一种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及风管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36710U true CN215336710U (zh) | 2021-12-28 |
Family
ID=79564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521794.8U Active CN215336710U (zh) | 2021-07-06 | 2021-07-06 | 一种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及风管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36710U (zh) |
-
2021
- 2021-07-06 CN CN202121521794.8U patent/CN21533671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88911B (zh) | 一种翅片及包括该翅片的散热器 | |
CN215336710U (zh) | 一种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及风管机 | |
CN107763833B (zh) |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781452U (zh) |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 |
CN207438859U (zh) |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1189213B (zh) | 一种可防回风的面板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6204483U (zh) | 一种相变式冷却换热器 | |
JP2003161588A (ja) |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
CN211925909U (zh) |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0119132U (zh) |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 |
CN211177112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9978658U (zh) | 壳管换热器和空调机组 | |
CN211425174U (zh) | 用于管翅式换热器的翅片、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 |
EP2224198A1 (en) | Fin and 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 |
CN113624042A (zh) | 相变式冷却换热器 | |
CN112923752A (zh) | 一种闭式冷却塔用换热器 | |
CN212132700U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2300011U (zh) | 换热器和空调机组 | |
CN206018962U (zh) | 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 |
CN110762636A (zh)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6159167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638996U (zh) | 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 |
CN220893089U (zh) | 一种单排管集热片结构、换热器及热水器 | |
CN112240723B (zh) | 换热翅片以及风管式空调装置 | |
CN215491259U (zh) | 一种利用平行四边形截面的翅片制作的热交换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