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6325U - 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36325U CN215336325U CN202121040602.1U CN202121040602U CN215336325U CN 215336325 U CN215336325 U CN 215336325U CN 202121040602 U CN202121040602 U CN 202121040602U CN 215336325 U CN215336325 U CN 2153363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ondary air
- fire
- fire hole
- outlet end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401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9994 ca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17 fum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提供一种燃烧器的火盖,所述燃烧器限定出位于所述火盖内侧的二次空气通道,所述火盖设有火孔和二次空气流道,所述二次空气流道包裹在所述火孔的外侧,所述二次空气流道的入口端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二次空气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火孔的出口端相连通,以使所述二次空气通道内的二次空气能够经所述二次空气流道流入所述火孔的出口端。以解决二次空气无法到达火焰根部,使得火焰根部燃烧不充分、烟气偏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火盖火焰燃烧需要补充二次空气,来自火盖内侧的二次空气的流动主要受到燃气的气流引射、热流引射以及燃烧产生的热烟气向外流动的带动作用。
现有火盖的结构,二次空气与火孔排出的燃气燃烧混合作用基本发生在火盖的上边缘,二次空气无法到达火焰根部,使得火焰根部燃烧不充分、烟气偏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以解决二次空气无法到达火焰根部,使得火焰根部燃烧不充分、烟气偏高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燃烧器的火盖,所述燃烧器限定出位于所述火盖内侧的二次空气通道,所述火盖设有火孔和二次空气流道,所述二次空气流道包裹在所述火孔的外侧,所述二次空气流道的入口端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二次空气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火孔的出口端相连通,以使所述二次空气通道内的二次空气能够经所述二次空气流道流入所述火孔的出口端。
可选地,所述二次空气流道的出口端的底壁低于所述火孔的出口端的中部。
可选地,所述火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火孔沿所述火盖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火盖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火孔之间的部分凹陷形成所述二次空气流道。
可选地,沿二次空气在所述二次空气流道内的流动方向,所述二次空气流道的底壁向下倾斜。
可选地,所述火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火孔沿所述火盖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火孔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火孔、第二火孔和第三火孔,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二火孔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火孔和所述第三火孔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二火孔之间设有避火位,所述避火位适于与支爪对应设置;其中,所述避火位的上表面凹陷形成凹槽。
可选地,所述凹槽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火孔的顶壁上表面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沿二次空气在所述火孔的顶壁上表面的流动方向,所述火孔的顶壁上表面至少部分向上倾斜。
可选地,所述燃烧器的火盖包括:外侧壁,设有所述火孔;上侧壁,设于所述外侧壁的内侧,所述二次空气流道的入口端和所述火孔的顶壁上表面均通过所述上侧壁的上表面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其中,沿二次空气在所述上侧壁的上表面的流动方向,所述上侧壁的上表面至少部分向上倾斜。
可选地,所述火孔的顶壁上表面的倾斜程度大于所述上侧壁的上表面的倾斜程度。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所述燃烧器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二次空气通道位于火盖的内侧,二次空气由二次空气通道流向火孔以为火孔补给二次空气,火盖设有二次空气流道,使得位于火盖内侧的二次空气通道内的二次空气可以经过二次空气流道的引流作用到达火孔的出口端,二次空气流道包裹在火孔的外侧,提高了火孔的出口端与二次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二次空气可以更大范围的到达火孔处的火焰根部,提高燃气与二次空气的混合效果及燃烧充分性,降低烟气排放。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外火盖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火盖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沿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4中沿B-B向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火盖;101、外火盖;20、火孔;201、外火孔;202、第一火孔;203、第二火孔;204、第三火孔;205、稳焰槽、206、稳焰孔;30、二次空气流道;301、第一二次空气流道;302、二次空气流道的底壁;40、避火位;401、凹槽;50、火孔的顶壁上表面;60、外侧壁;70、上侧壁;701、上侧壁的上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燃烧器的火盖10,燃烧器限定出位于火盖10内侧的二次空气通道,火盖10设有火孔20和二次空气流道30,二次空气流道30包裹在火孔20的外侧,二次空气流道30的入口端与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二次空气流道30的出口端与火孔20的出口端相连通,以使二次空气通道内的二次空气能够经二次空气流道30流入火孔20的出口端。
二次空气通道位于火盖10内侧,二次空气经火盖10内侧流向火孔20,二次空气经二次空通道流入二次空气流道30,然后经二次空气流道30到达火孔20的出口端处,二次空气流道30对二次空气通道流出的二次空气进行引流,使得二次空气可以更大范围的补充到火孔20的出口端,增加火孔20处火焰根部的二次空气的补给范围,二次空气流道30包裹在火孔20的外侧,提高了火孔20的出口端与二次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二次空气可以更大范围的到达火孔20处的火焰根部,提高燃气与二次空气的混合效果及燃烧充分性,降低烟气排放,而且火孔20的出口端流出的燃气与二次空气的距离更近,燃气对二次空气的自然引射及热流引射能力更强,进一步加速了二次空气的流动。
燃烧器包括外火盖101和内火盖,外火盖101套设在内火盖的外侧,且外火盖101设有外火孔201,内火盖设有内火孔,外火孔201处的火焰为外环火,内火孔处的火焰为内环火,燃烧器工作时,内环火和/或外环火同时燃烧,为锅具提供热量。
可选地,火盖10可以为外火盖101,也可以为内火盖,对应的,火盖10为外火盖101时,火孔20为外火孔201,火盖10为内火盖时,火孔20为内火孔。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外火盖101、内火盖共同限定出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第一二次空气通道位于外火盖101的内侧,外火盖101设有第一二次空气流道301和外火孔201,第一二次空气流道301包裹在外火孔201的外侧,第一二次空气流道301的入口端与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第一二次空气流道301的出口端与外火孔201的出口端的相连通,燃气从外火孔201的出口端流出,第一二次空气流道301的出口端流出的二次空气与外火孔201的出口端流出的燃气相连通,其中二次空气通道包括第一二次空气通道,二次空气流道30包括第一二次空气流道301。
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流出的二次空气受到内环火的气流引射、热流引射的作用流向内火孔,同时,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流出的二次空气也受到外环火的气流引射、热流引射作用流向外火孔201处,二次空气在流向外火孔201的过程中,二次空气流出第一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后,流入第一二次空气流道301的入口端,第一二次空气流道301将二次空气引导至外火孔201的出口端,使得二次空气能够更大范围的补充外环火根部的二次空气,增加外火孔201的二次空气与燃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外环火的燃烧效率。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内火盖限定出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第二二次空气通道位于内火盖内侧,内火盖设有第二二次空气流道和内火孔,第二二次空气流道包裹在内火孔的外侧,第二二次空气流道的入口端与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第二二次空气流道的出口端与内火孔的出口端的相连通,燃气从内火孔的出口端流出,第二二次空气流道的出口端流出的二次空气与内火孔的出口端流出的燃气相连通,其中,二次空气通道包括第二二次空气通道,二次空气流道30包括第二二次空气流道。
二次空气流出第二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后,流入第二二次空气流道的入口端,第二二次空气流道将二次空气引导至内火孔的出口端,使得二次空气能够更大范围的补充内环火根部的二次空气,增加内火孔的二次空气与燃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内环火的燃烧效率。
可选地,火盖10还限定出混气室,火孔20与混气室连通,燃气从混气室经火孔20流出,沿燃气在火孔20内的流动方向,火孔20向上倾斜,以加速燃气的流动速度,使燃气能够更加顺畅的到达火孔20的出口端,从而使燃气与二次空气可以混合的更加充分。
可选地,二次空气流道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二次空气流道30可以沿单个火孔20的周向包裹在该火孔20的外侧,以增加该火孔20的出口端与二次空气的接触面积。
二次空气流道30的出口端的底壁低于火孔20的出口端的中部。
二次空气流道30的出口端流出的二次空气能够到达火孔20的出口端的中上部,从而补充火孔20的火焰根部的中上部燃烧需要的二次空气,同时,火孔20的火焰根部的下半部位所需的二次空气通过外侧的二次空气补给,其中,外侧的二次空气补给通过增加聚能环、控制聚能环内径等方式,二次空气受到燃气的气流引射、热流引射共同作用,使得二次空气可以快速到达火焰根部的下半部位,这样,使得火孔20的火焰燃烧时,火焰根部的中上部和下半部都能够补给二次空气,从而使火孔20的火焰沿周向的燃烧更加充分和均匀。
如图2所示,火孔20的火焰根部的所需的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如附图2中箭头所示。
可选地,二次空气流道30的出口端的底壁可以与火孔20出口端的底壁平齐,以使二次空气能够更大范围的为火孔20处火焰根部的燃烧提供二次空气。
可选地,二次空气流道30的出口端的底壁也可以低于火孔20的出口端的底壁。
如图1和图2所示,火孔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火孔20沿火盖1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火盖10位于相邻的两个火孔20之间的部分凹陷形成二次空气流道30。
火盖10位于相邻的两个火孔20之间的部分凹陷,减少了火盖10的制作材料,降低了火盖10的重量,节省了火盖10的制作成本,火盖10位于相邻的两个火孔20之间的部分凹陷形成二次空气流道30,使得火孔20两侧均设有二次空气流道30,使二次空气可以沿火孔20的两侧到达火焰根部的两侧,以补充火孔20的出口端两侧的二次空气,从而提高了火孔20的出口端与二次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二次空气可以更大范围到达火孔20处的火焰根部,提高燃气与二次空气的混合效果及燃烧充分性,降低烟气排放。
可选地,如图4至图6所示,火盖10还设有稳焰槽205,稳焰槽205可以位于火孔20的上方和/或位于火孔20的下方,稳焰槽205沿火盖10的周向延伸,以稳定多个火孔20的火焰。
可选地,如图5所示,燃气在火孔20内的流动方向,火孔20向上倾斜。
其中,图5中箭头表示燃气在所述火孔20内的流动方向。
可选地,稳焰槽205也可以为沿火盖10的周向延伸的环形。
可选地,火盖10还设有稳焰孔206,稳焰孔206设于火孔20的下方,稳焰孔206与稳焰槽205相连通。
如图2所示,沿二次空气在二次空气流道30内的流动方向,二次空气流道的底壁302向下倾斜。
二次空气流道的底壁302向下倾斜一方面保证了火盖10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二次空气能够沿二次空气流道30到达火孔20的出口端的两侧及两侧中下部,增加火孔20的出口端与二次空气的接触面积,以补充火孔20的火焰根部的中下部的二次空气,使得二次空气可以更加大范围到达火孔20处的火焰根部的圆周方向,提高燃气与二次空气的混合效果及燃烧充分性,降低烟气排放。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二次空气流道的底壁302延伸至火孔20的中部下方。
如图3所示,火孔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火孔20沿火盖1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火孔2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火孔202、第二火孔203和第三火孔204,第一火孔202和第二火孔20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火孔203和第三火孔204之间的距离,第一火孔202和第二火孔203之间设有避火位40,避火位40适于与支爪对应设置,避火位40的上表面凹陷形成凹槽401。
避火位40设置在第一火孔202和第二火孔203之间,避免第一火孔202或第二火孔203的火焰直接灼烧支爪,从而防止火孔20的火焰灼烧聚能环支爪,导致烟气超标,避火位40的上表面凹陷形成凹槽401,以减少火盖10的制作材料,降低火盖10的制作成本。
凹槽401与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
使得二次空气在避火位40处也能够实现流通,从而使得与避火位40相邻的火孔20(比如第一火孔202和第二火孔203)的出口端也能够增加与二次空气的接触面积,二次空气可以更大范围的到达火孔20处的火焰根部,提高燃气与二次空气的混合效果及燃烧充分性,降低烟气排放。
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与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沿二次空气在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的流动方向,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至少部分向上倾斜。
二次空气通道出口端的二次空气经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流到火孔20的开口端的顶部,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沿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向上倾斜,一方面,进一步减少了火盖10的材料,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避免二次空气在流动过程中出现截面积突变,使得二次空气可以顺畅的到达火孔20处,减少二次空气的损失,同时,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倾斜以对二次空气的流动起到引导作用,使二次空气可以顺利到达火孔20的出口端的顶部。
沿二次空气在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的流动方向,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可以全部向上倾斜,也可以部分向上倾斜。
燃烧器的火盖10包括外侧壁60和上侧壁70,外侧壁60设有火孔20;上侧壁70设于外侧壁60的内侧,二次空气流道30的入口端和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均通过上侧壁的上表面701与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其中,沿二次空气在上侧壁的上表面701的流动方向,上侧壁的上表面701至少部分向上倾斜。
上侧壁的上表面701与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二次空气经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流出后经上侧壁的上表面701流向火孔20的出口端,二次空气在上侧壁的上表面701发生分流,一部分经火孔20的顶壁的上表面流向火孔20的出口端的顶部,另一部分经二次空气流道30到达火孔20的出口端的两侧及两侧的中下部,火孔20的出口端的底部由外侧二次空气提供,至此,使火孔20的出口端周向都能够补充二次空气,增加了二次空气与火孔20的出口端接触面积,沿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侧壁的上表面701至少部分向上倾斜,使二次空气可以快速到达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以及二次空气流道30的入口端,加快空气流动,增加火焰的燃烧效率。
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的倾斜程度大于上侧壁的上表面701的倾斜程度。
二次空气经上侧壁的上表面701流向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和二次空气流道30的入口端需要进行分流时,流向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的二次空气的量不会过多,保证流入二次空气流道30的入口端的二次空气的供给量,火孔20的顶壁的上表面的倾斜程度大于上侧壁的上表面701的倾斜程度,使得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流出的二次空气可以更加均匀地流向二次空气流道30和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最终使得沿火孔20周向的二次空气补充的更加均匀。
结合图1至图6,对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说明:
二次空气经火盖10内侧的二次空气通道出口端流出,流向上侧壁的上表面701,经上侧壁的上表面701的引流作用,一部分二次空气流向火孔20的顶壁的上表面,然后经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的引流作用,二次空气最终到达火孔20的出口端的顶部,另一部分二次空气流向二次空气流道30的入口端,二次空气经二次空气流道30到达火孔20的出口端的两侧,由于沿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二次空气流道的底壁302向下倾斜,所以二次空气还会到达火孔20的出口端的两侧下方,至此,火孔20的出口端中上部均与二次空气连通,同时,火盖10外侧也可以提供二次空气,二次空气补充火孔20的出口端的底部,这样,使得火孔20的出口端沿周向均与二次空气连通,增加了二次空气与燃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火孔20的火焰燃烧更加充分,降低了烟气。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燃烧器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燃烧器的火盖10。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燃烧器的火盖10,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燃烧器的火盖1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燃烧器的火盖(10),所述燃烧器限定出位于所述火盖(10)内侧的二次空气通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盖(10)设有火孔(20)和二次空气流道(30),所述二次空气流道(30)包裹在所述火孔(20)的外侧,所述二次空气流道(30)的入口端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二次空气流道(30)的出口端与所述火孔(20)的出口端相连通,以使所述二次空气通道内的二次空气能够经所述二次空气流道(30)流入所述火孔(20)的出口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10),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次空气流道(30)的出口端的底壁低于所述火孔(20)的出口端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孔(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火孔(20)沿所述火盖(1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火盖(10)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火孔(20)之间的部分凹陷形成所述二次空气流道(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10),其特征在于,
沿二次空气在所述二次空气流道(30)内的流动方向,所述二次空气流道的底壁(302)向下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孔(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火孔(20)沿所述火盖(1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火孔(2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火孔(202)、第二火孔(203)和第三火孔(204),所述第一火孔(202)和所述第二火孔(203)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火孔(203)和所述第三火孔(204)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火孔(202)和所述第二火孔(203)之间设有避火位(40),所述避火位(40)适于与支爪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避火位(40)的上表面凹陷形成凹槽(4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401)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沿二次空气在所述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的流动方向,所述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至少部分向上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侧壁(60),设有所述火孔(20);
上侧壁(70),设于所述外侧壁(60)的内侧,所述二次空气流道(30)的入口端和所述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均通过所述上侧壁的上表面(701)与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其中,沿二次空气在所述上侧壁的上表面(701)的流动方向,所述上侧壁的上表面(701)至少部分向上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孔的顶壁上表面(50)的倾斜程度大于所述上侧壁的上表面(701)的倾斜程度。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的火盖(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40602.1U CN215336325U (zh) | 2021-05-14 | 2021-05-14 | 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40602.1U CN215336325U (zh) | 2021-05-14 | 2021-05-14 | 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36325U true CN215336325U (zh) | 2021-12-28 |
Family
ID=79546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040602.1U Active CN215336325U (zh) | 2021-05-14 | 2021-05-14 | 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36325U (zh) |
-
2021
- 2021-05-14 CN CN202121040602.1U patent/CN21533632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174370U (zh) | 一种燃烧器火盖 | |
CN111964105A (zh) | 一种带燃气梳理装置的炉头 | |
CN109990276B (zh) | 一种燃气燃烧器 | |
CN110553266B (zh) | 灶具燃烧器 | |
CN215336325U (zh) | 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 |
CN109000234A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 |
CN110542090B (zh) | 燃烧器 | |
CN208735631U (zh) | 一种高效燃气燃烧器 | |
CN112128759B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 | |
CN209944325U (zh) | 防水供风系列燃烧器及多款高效富氧燃气灶 | |
CN221146528U (zh) | 分气盘及燃烧器 | |
CN112082158B (zh) | 灶具燃烧器 | |
CN110388641B (zh) | 一种高效燃气燃烧器 | |
CN110966598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11351039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09724084B (zh) | 一种火盖及应用该火盖的高效燃烧器 | |
CN214581069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5637162U (zh) | 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5597265U (zh) |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8599719U (zh) | 一种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
CN213334371U (zh) | 一种带燃气梳理装置的炉头 | |
CN109990285B (zh) | 一种稳焰燃气燃烧器 | |
CN217684979U (zh) | 燃烧器 | |
CN215336315U (zh) | 炉腔、燃烧器及燃气灶 | |
CN210267215U (zh) | 一种燃烧器灶头及燃烧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