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5226U - 一种折叠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35226U
CN215335226U CN202021502128.5U CN202021502128U CN215335226U CN 215335226 U CN215335226 U CN 215335226U CN 202021502128 U CN202021502128 U CN 202021502128U CN 215335226 U CN215335226 U CN 2153352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block
block
supporting
folding
fold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0212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世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ase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imes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imes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imes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0212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352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352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352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折叠支架,包括托板和相对托板可收折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中支撑块和可翻折式连接于中支撑块侧边的侧支撑块;所述中支撑块、侧支撑块的前端分别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后侧且两者的折叠线交汇至一交点;所述侧支撑块被分隔成两个可相对翻折的侧支撑块分支,两者的折叠线连接所述交点及侧支撑块的后侧缘。如此,通过对折叠支架的巧妙设计,折叠线将支撑架分为中支撑块和侧支撑块,使得当折叠支架不使用时,侧支撑块可以容纳于中支撑块和托板之间,减小了支撑架叠收时的面积,从而方便了使用者的携带,同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笔记本折叠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折叠支架;其主要但不局限于对笔记本电脑等物品的支撑。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笔记本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已成了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子产品的使用不当会造成用户颈椎周围肌肉的紧张与劳损,进而使用户患上颈椎病。现有技术提供了多种铝合金支架,用户可以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通过该铝合金支架架起电子产品以缓解对颈椎的伤害,但是这样的铝合金支架的可携带性差且成本高。
后来出现了由若干支撑板及折痕组成的折叠支架,通过支撑板与折痕的巧妙变化最终形成支架使用;其具有使用简单、携带方便、不易损坏、趣味性强等诸多优势;但是现有的折叠支架设计还不够巧妙,具体地说,在不使用时,其面积较大,影响美观以及对携带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其次,结构设计不够巧妙,因而具有支撑稳定性不足、调节角度不够好等问题出现。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支架,其通过对折叠支架的巧妙设计,折叠线将支撑架分为中支撑块和侧支撑块,使得当折叠支架不使用时,侧支撑块可以容纳于中支撑块和托板之间,减小了支撑架叠收时的面积,从而方便了使用者的携带,同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折叠支架,包括托板和相对托板可收折的支撑架;其中:
所述支撑架包括中支撑块和可翻折式连接于中支撑块侧边的侧支撑块;所述中支撑块、侧支撑块的前端分别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后侧且两者的折叠线交汇至一交点;所述侧支撑块被分隔成两个可相对翻折的侧支撑块分支,两个侧支撑块分支的折叠线连接所述交点及侧支撑块的后侧缘;
收折时,两个侧支撑块分支的折叠线向内移至中支撑块遮挡区域内或者向外移至中支撑块遮挡区域外,中支撑块则随之叠设于托板的下侧构成平板状;
打开时,将中支撑块向后翻折,所述侧支撑块随之翻转,两个侧支撑块分支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中支撑块的侧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支撑块分别设置于中支撑块的左、右侧,定义为左支撑块、右支撑块;
所述中支撑块的前端通过第一折叠线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后侧;所述左支撑块、右支撑块的上侧缘分别通过第二折叠线、第三折叠线可翻折式连接于相应中支撑块的左端、右端;所述左支撑块、右支撑块的前端分别通过第四折叠线、第五折叠线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后侧;
所述第四折叠线与第一折叠线交汇于第一左侧交点;所述左支撑块设置有连接第一左侧交点与左支撑块的后侧缘的第六折叠线,以将左支撑块分隔成相对第六折叠线可翻折的第一左支撑块、第二左支撑块;
所述第五折叠线与第一折叠线交汇于第一右侧交点;所述右支撑块设置有连接第一右侧交点与右支撑块的后侧缘的第七折叠线,以将右支撑块分隔成相对第七折叠线可翻折的第一右支撑块、第二右支撑块;
收折时,所述第六折叠线、第七折叠线相向移至中支撑块遮挡区域内,以使:第二左支撑块位于第一左支撑块的后侧,第二右支撑块位于第一右支撑块的后侧,中支撑块叠设于托板的下侧且位第二左支撑块、第二右支撑块的后侧,构成平板状;
打开时,将中支撑块向后翻折,所述左支撑块、右支撑块随之翻转,所述第一左支撑块、第二左支撑块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中支撑块的左侧;所述第一右支撑块、第二右支撑块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中支撑块的右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支撑块设置有第八折叠线,以将中支撑块分割成相对第八折叠线可翻折的第一中支撑块、第二中支撑块;所述第八折叠线与第二折叠线交汇于第二左侧交点;所述左支撑块具有第九折叠线、第十折叠线;所述第九折叠线连接于第二左侧交点与左支撑块的下侧缘的中段;所述第十折叠线连接于第二左侧交点与左支撑块的下侧缘的前端;如此,所述第六折叠线、第九折叠线、第十折叠线将左支撑块分成第三左支撑块、第四左支撑块、第五左支撑块、第六左支撑块、第七左支撑块;
所述第八折叠线与第三折叠线交汇于第二右侧交点;所述左支撑块具有第十一折叠线、第十二折叠线;所述第十一折叠线连接于第二右侧交点与右支撑块的下侧缘的中段;所述第十二折叠线连接于第二右侧交点与右支撑块的下侧缘的前端;如此,所述第七折叠线、第十一折叠线、第十二折叠线将右支撑块分成第三右支撑块、第四右支撑块、第五右支撑块、第六右支撑块、第七右支撑块;
使用状态一,第三左支撑块、第四左支撑块、第五左支撑块、第六左支撑块、第七左支撑块位于同一平面以支撑于中支撑块的左侧;第三右支撑块、第四右支撑块、第五右支撑块、第六右支撑块、第七右支撑块位于同一平面以支撑于中支撑块的右侧;
使用状态二,将第二中支撑块向前侧翻折,所述第二中支撑块与第一中支撑块呈锐角并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三左支撑块、第四左支撑块、第五左支撑块、第三右支撑块、第四右支撑块、第五右支撑块向内收折收纳于容纳空间内;所述第六左支撑块、第七左支撑块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第一中支撑块的左侧,所述第六右支撑块、第七右支撑块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第一中支撑块的右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中支撑块可脱离式吸附于托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板设置有吸附件供被支撑件吸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附件是磁铁或可移除式粘贴硅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磁铁被包裹埋设于托板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中支撑块与托板通过磁吸结构、硅胶粘贴、魔术贴中任一方式实现两者可脱离式吸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左支撑块、第四左支撑块、第六左支撑块、第七左支撑块、第三右支撑块、第四右支撑块、第六右支撑块、第七右支撑块、第二中支撑块内均包裹埋设有磁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板、支撑架的外表面包覆有皮革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对折叠支架的巧妙设计,通过折叠线将支撑架分为中支撑块和侧支撑块,使得当折叠支架不使用时,侧支撑块可以容纳于中支撑块和托板之间,减小了支撑架叠收时的面积,从而方便了使用者的携带,同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其次,本实用新型之折叠支架具有多种角度调节,使用者可以通过对折叠支架的变形找到适宜自己的角度;
以及,本实用新型之折叠支架设计巧妙,支撑可靠;在支撑板内设置磁铁相互磁吸,制作简单,操作方便。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后视示图(一种收折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侧视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的立体示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第一状态的立体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的立体示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的应用示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的应用示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收折状态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0、支撑架 10、中支撑块
11、第一中支撑块 12、第二中支撑块
20、左支撑块 21、第一左支撑块
22、第二左支撑块 23、第三左支撑块
24、第四左支撑块 25、第五左支撑块
26、第六左支撑块 27、第七左支撑块
30、右支撑块 31、第一右支撑块
32、第二右支撑块 33、第三右支撑块
34、第四右支撑块 35、第五右支撑块
36、第六右支撑块 37、第七右支撑块
200、托板 A1、第一折叠线
A2、第二折叠线 A3、第三折叠线
A4、第四折叠线 A5、第五折叠线
A6、第六折叠线 A7、第七折叠线
A8、第八折叠线 A9、第九折叠线
A10、第十折叠线 A11、第十一折叠线
A12、第十二折叠线 B1、第一左侧交点
B2、第一右侧交点 B3、第二左侧交点
B4、第二右侧交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一种折叠支架,包括托板200和相对托板200可收折的支撑架100;其中:
所述支撑架100包括中支撑块10和可翻折式连接于中支撑块10侧边的侧支撑块;所述中支撑块10、侧支撑块的前端分别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后侧且两者的折叠线交汇至一交点;所述侧支撑块被分隔成两个可相对翻折的侧支撑块分支,两个侧支撑块分支的折叠线连接所述交点及侧支撑块的后侧缘;
收折时,两个侧支撑块分支的折叠线向内移至中支撑块10遮挡区域内,中支撑块10则随之叠设于托板200的下侧构成平板状;当然,也可采用另一种方式收折,即:将两个侧支撑块分支的折叠线向外移至中支撑块10遮挡区域外,中支撑块10则随之叠设于托板200的下侧构成平板状。
打开时,将中支撑块10向后翻折,所述侧支撑块随之翻转,两个侧支撑块分支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中支撑块10的侧边。
通常,所述侧支撑块可以设置于中支撑块10的左侧和/或右侧;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支撑块分别设置于中支撑块10的左、右侧,定义为左支撑块20、右支撑块30;这样,支撑稳固性更好。具体而言:
所述中支撑块10的前端通过第一折叠线A1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后侧;所述左支撑块20、右支撑块30的上侧缘分别通过第二折叠线A2、第三折叠线A3可翻折式连接于相应中支撑块10的左端、右端;所述左支撑块20、右支撑块30的前端分别通过第四折叠线A4、第五折叠线A5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后侧;
所述第四折叠线A4与第一折叠线A1交汇于第一左侧交点B1;所述左支撑块20设置有连接第一左侧交点B1与左支撑块20的后侧缘的第六折叠线A6,以将左支撑块20分隔成相对第六折叠线A6可翻折的第一左支撑块21、第二左支撑块22,也就是第一左支撑块21、第二左支撑块22作为左支撑块20的两个侧支撑块分支;
所述第五折叠线A5与第一折叠线A1交汇于第一右侧交点B2;所述右支撑块30设置有连接第一右侧交点B2与右支撑块30的后侧缘的第七折叠线A7,以将右支撑块30分隔成相对第七折叠线A7可翻折的第一右支撑块31、第二右支撑块32,也就是第一右支撑块31、第二右支撑块32作为右支撑块30的两个侧支撑块分支;
收折时,所述第六折叠线A6、第七折叠线A7相向移至中支撑块10遮挡区域内,以使:第二左支撑块22位于第一左支撑块21的后侧,第二右支撑块32位于第一右支撑块31的后侧,中支撑块10叠设于托板200的下侧且位第二左支撑块22、第二右支撑块32的后侧,构成平板状;
打开时,将中支撑块10向后翻折,所述左支撑块20、右支撑块30随之翻转,所述第一左支撑块21、第二左支撑块22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中支撑块10的左侧;所述第一右支撑块31、第二右支撑块32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中支撑块10的右侧。如此,通过对折叠支架的巧妙设计,通过折叠线将支撑架100其分为中支撑块10、左支撑块20、右支撑块30,同时通过第六折叠线A6、第七折叠线A7的作用,使得折叠支架不使用时,左、右部分可以容纳于中间部分和托板200之间,减小了支撑架叠收时的面积,从而方便了使用者的携带,同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进一步的,所述中支撑块10设置有第八折叠线A8,以将中支撑块10分割成相对第八折叠线A8可翻折的第一中支撑块11、第二中支撑块12;所述第八折叠线A8与第二折叠线A2交汇于第二左侧交点B3;所述左支撑块20具有第九折叠线A9、第十折叠线A10;所述第九折叠线A9连接于第二左侧交点B3与左支撑块20的下侧缘的中段;所述第十折叠线A10连接于第二左侧交点B3与左支撑块20的下侧缘的前端;如此,所述第六折叠线A6、第九折叠线A9、第十折叠线A10将左支撑块20分成第三左支撑块23、第四左支撑块24、第五左支撑块25、第六左支撑块26、第七左支撑块27;
所述第八折叠线A8与第三折叠线A3交汇于第二右侧交点B4;所述左支撑块20具有第十一折叠线A11、第十二折叠线A12;所述第十一折叠线A11连接于第二右侧交点B4与右支撑块30的下侧缘的中段;所述第十二折叠线A12连接于第二右侧交点B4与右支撑块30的下侧缘的前端;如此,所述第七折叠线A7、第十一折叠线A11、第十二折叠线A12将右支撑块30分成第三右支撑块33、第四右支撑块34、第五右支撑块35、第六右支撑块36、第七右支撑块37;即可得到折叠支架的两种不同使用方法,如下:
使用状态一,第三左支撑块23、第四左支撑块24、第五左支撑块25、第六左支撑块26、第七左支撑块27位于同一平面以支撑于中支撑块10的左侧;第三右支撑块33、第四右支撑块34、第五右支撑块35、第六右支撑块36、第七右支撑块37位于同一平面以支撑于中支撑块10的右侧;
使用状态二,将第二中支撑块12向前侧翻折,所述第二中支撑块12与第一中支撑块11呈锐角并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三左支撑块23、第四左支撑块24、第五左支撑块25、第三右支撑块33、第四右支撑块34、第五右支撑块35向内收折收纳于容纳空间内;所述第六左支撑块26、第七左支撑块27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第一中支撑块11的左侧,所述第六右支撑块36、第七右支撑块37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第一中支撑块11的右侧。
实际应用中,所述托板200还设置有吸附件供被支撑件吸附;例如,所述吸附件可以是磁铁或可移除式粘贴硅胶:当是磁铁时,磁铁是被包裹埋设于托板200内;当是可移除式粘贴硅胶,所述可移除式粘贴硅胶是在托板200的前侧表面。
优选的,所述中支撑块10可脱离式吸附于托板200;具体的说,所述第二中支撑块12可脱离式吸附于托板200;所述第二中支撑块12与托板200可以通过磁吸结构、硅胶粘贴、魔术贴中任一方式实现两者可脱离式吸附;在此,对其具体实施方式不做赘述。
优选的,所述第三左支撑块23、第四左支撑块24、第六左支撑块26、第七左支撑块27、第三右支撑块33、第四右支撑块34、第六右支撑块36、第七右支撑块37、第二中支撑块12内均包裹埋设有磁铁;磁铁之间可以相互磁吸,在收折状态和第二种使用状态时,通过其相互磁吸,稳定可靠性更好。
优选的,所述托板200、支撑架100的外表面包覆有皮革层,对被支撑件形成软性接触,不损伤被支撑件;同时,托板200、支撑架100的外表面包覆皮革层对于使用者来说,使用手感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对折叠支架的巧妙设计,通过折叠线将支撑架分为中支撑块和侧支撑块,使得当折叠支架不使用时,侧支撑块可以容纳于中支撑块和托板之间,减小了支撑架叠收时的面积,从而方便了使用者的携带,同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其次,本实用新型之折叠支架具有多种角度调节,使用者可以通过对折叠支架的变形找到适宜自己的角度;
以及,本实用新型之折叠支架设计巧妙,支撑可靠;在支撑板内设置磁铁相互磁吸,制作简单,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托板(200)和相对托板(200)可收折的支撑架(100);其中:
所述支撑架(100)包括中支撑块(10)和可翻折式连接于中支撑块(10)侧边的侧支撑块;所述中支撑块(10)、侧支撑块的前端分别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后侧且两者的折叠线交汇至一交点;所述侧支撑块被分隔成两个可相对翻折的侧支撑块分支,两个侧支撑块分支的折叠线连接所述交点及侧支撑块的后侧缘;
收折时,两个侧支撑块分支的折叠线向内移至中支撑块(10)遮挡区域内或者向外移至中支撑块(10)遮挡区域外,中支撑块(10)则随之叠设于托板(200)的下侧构成平板状;
打开时,将中支撑块(10)向后翻折,所述侧支撑块随之翻转,两个侧支撑块分支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中支撑块(10)的侧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撑块分别设置于中支撑块(10)的左、右侧,定义为左支撑块(20)、右支撑块(30);
所述中支撑块(10)的前端通过第一折叠线(A1)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后侧;所述左支撑块(20)、右支撑块(30)的上侧缘分别通过第二折叠线(A2)、第三折叠线(A3)可翻折式连接于相应中支撑块(10)的左端、右端;所述左支撑块(20)、右支撑块(30)的前端分别通过第四折叠线(A4)、第五折叠线(A5)可翻折式连接于托板(200)后侧;
所述第四折叠线(A4)与第一折叠线(A1)交汇于第一左侧交点(B1);所述左支撑块(20)设置有连接第一左侧交点(B1)与左支撑块(20)的后侧缘的第六折叠线(A6),以将左支撑块(20)分隔成相对第六折叠线(A6)可翻折的第一左支撑块(21)、第二左支撑块(22);
所述第五折叠线(A5)与第一折叠线(A1)交汇于第一右侧交点(B2);所述右支撑块(30)设置有连接第一右侧交点(B2)与右支撑块(30)的后侧缘的第七折叠线(A7),以将右支撑块(30)分隔成相对第七折叠线(A7)可翻折的第一右支撑块(31)、第二右支撑块(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支撑块(10)设置有第八折叠线(A8),以将中支撑块(10)分割成相对第八折叠线(A8)可翻折的第一中支撑块(11)、第二中支撑块(12);所述第八折叠线(A8)与第二折叠线(A2)交汇于第二左侧交点(B3);所述左支撑块(20)具有第九折叠线(A9)、第十折叠线(A10);所述第九折叠线(A9)连接于第二左侧交点(B3)与左支撑块(20)的下侧缘的中段;所述第十折叠线(A10)连接于第二左侧交点(B3)与左支撑块(20)的下侧缘的前端;如此,所述第六折叠线(A6)、第九折叠线(A9)、第十折叠线(A10)将左支撑块(20)分成第三左支撑块(23)、第四左支撑块(24)、第五左支撑块(25)、第六左支撑块(26)、第七左支撑块(27);
所述第八折叠线(A8)与第三折叠线(A3)交汇于第二右侧交点(B4);所述左支撑块(20)具有第十一折叠线(A11)、第十二折叠线(A12);所述第十一折叠线(A11)连接于第二右侧交点(B4)与右支撑块(30)的下侧缘的中段;所述第十二折叠线(A12)连接于第二右侧交点(B4)与右支撑块(30)的下侧缘的前端;如此,所述第七折叠线(A7)、第十一折叠线(A11)、第十二折叠线(A12)将右支撑块(30)分成第三右支撑块(33)、第四右支撑块(34)、第五右支撑块(35)、第六右支撑块(36)、第七右支撑块(37);
使用状态一,第三左支撑块(23)、第四左支撑块(24)、第五左支撑块(25)、第六左支撑块(26)、第七左支撑块(27)位于同一平面以支撑于中支撑块(10)的左侧;第三右支撑块(33)、第四右支撑块(34)、第五右支撑块(35)、第六右支撑块(36)、第七右支撑块(37)位于同一平面以支撑于中支撑块(10)的右侧;
使用状态二,将第二中支撑块(12)向前侧翻折,所述第二中支撑块(12)与第一中支撑块(11)呈锐角并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三左支撑块(23)、第四左支撑块(24)、第五左支撑块(25)、第三右支撑块(33)、第四右支撑块(34)、第五右支撑块(35)向内收折收纳于容纳空间内;所述第六左支撑块(26)、第七左支撑块(27)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第一中支撑块(11)的左侧,所述第六右支撑块(36)、第七右支撑块(37)位于同一平面且支撑于第一中支撑块(11)的右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支撑块(12)可脱离式吸附于托板(2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200)设置有吸附件供被支撑件吸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件是磁铁或可移除式粘贴硅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铁被包裹埋设于托板(200)内。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支撑块(12)与托板(200)通过磁吸结构、硅胶粘贴、魔术贴中任一方式实现两者可脱离式吸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左支撑块(23)、第四左支撑块(24)、第六左支撑块(26)、第七左支撑块(27)、第三右支撑块(33)、第四右支撑块(34)、第六右支撑块(36)、第七右支撑块(37)、第二中支撑块(12)内均包裹埋设有磁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200)、支撑架(100)的外表面包覆有皮革层。
CN202021502128.5U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折叠支架 Active CN2153352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02128.5U CN215335226U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折叠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02128.5U CN215335226U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折叠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35226U true CN215335226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43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02128.5U Active CN215335226U (zh) 2020-07-27 2020-07-27 一种折叠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352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215292A (en) Flexible support structure
CN215335226U (zh) 一种折叠支架
CN209782045U (zh) 一种便携式可展开折叠皮革支架
TWM608260U (zh) 行動裝置及電腦設備支撐結構
CN213420519U (zh) 一种折叠支架
CN213686077U (zh)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支架
CN217108921U (zh) 磁吸式便利型支架
CN208941223U (zh) 多功能便携式支架
WO2020248884A1 (zh) 翻折式置物架
CN211853396U (zh) 叠板式移动设备支撑架
CN202791204U (zh) 手机与平板电脑支架
CN204519653U (zh) 一种可折叠的包袋
CN202286740U (zh) 一种多功能半内胆式电脑包
CN202563389U (zh) 可折叠式平板电脑支架
CN217485062U (zh) 一种磁性展示板
CN218236935U (zh) 一种折叠笔记本支架
CN214474738U (zh) 一种多角度调节的平板电脑折叠保护套
CN209642774U (zh) 一种手机壳
CN220808963U (zh) 一种可减压的多功能书写本
CN213405290U (zh) 一种折叠支架
CN209683332U (zh) 便于固定纸张的艺术设计用画板
CN216291032U (zh) 一种带磁性可折叠式的手机支架
CN220359188U (zh) 一种多功能手机拓展支架
CN214580067U (zh) 支架
CN215958765U (zh) 一种折叠桌面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03

Address after: 518000 2nd floor, building B, Beisi intelligent park, 2008 Xuegang Road, Gangtou community,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Beis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03, 6th floor, building 3, Yunli intelligent park, FAFA Road,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TIMES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