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5059U - 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35059U
CN215335059U CN202121066305.4U CN202121066305U CN215335059U CN 215335059 U CN215335059 U CN 215335059U CN 202121066305 U CN202121066305 U CN 202121066305U CN 215335059 U CN215335059 U CN 2153350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e
sleeve
wall
chamfer
gas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6630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孝发
林孝山
张双全
姜东平
刘启乔
邓小清
何仰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Xihe Sanitary Wa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Xihe Sanitary W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Xihe Sanitary W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Xihe Sanitary W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6630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350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350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350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ts That Cut Off Fluids, And Hos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其中,软管连接组件包括管接头、密封圈、开口垫片和筒形螺母;管接头设有套管和伸出套管的内管,内管与套管间形成供软管插入的间隙,套管的内壁在端部设有第一倒角;密封圈套接于软管外;开口垫片套接于软管外,其第一端面抵接套管的端部以将密封圈抵压至第一倒角内,其第二端面设有若干周向分布的凸起;筒形螺母与套管螺接,其底壁适于抵压第二端面并设有供软管穿过的中心孔,中心孔的孔壁设有适于抵压凸起,使凸起的自由端扎入软管的外壁的第二倒角。软管对接装置包括两个内管连为一体且彼此连通的软管连接组件。采用上述方案,能够使硅胶圈平整避免失效且能锁紧软管防止软管脱离。

Description

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管连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软管连接安装时间长、效率低,无法快装,甚至需要使用PVC胶水,导致无法换修。现有技术中密封圈由于直接受螺母锁紧作用,导致密封圈出现褶皱而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其能够保证密封圈平整避免失效,且能够锁紧软管防止软管脱离。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其包括:管接头,其设有彼此连为一体的套管和内管;所述内管与所述套管间设有供所述软管插入的间隙;所述套管的内壁在端部设有第一倒角;密封圈,其适于套接于所述软管外,其形状与所述第一倒角适配;垫片,其适于套接于所述软管外,其朝向所述管接头的第一端面适于抵接所述套管的端部以将所述密封圈抵压至所述第一倒角内;其背离所述管接头的第二端面设有若干周向分布的凸起;和筒形螺母,其内筒壁适于与所述套管螺接;其底壁适于抵压所述第二端面并设有供所述软管穿过的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孔壁在朝向管接头的端部设有第二倒角;所述第二倒角适于抵压所述凸起,使凸起的自由端扎入所述软管的外壁。
进一步地,所述垫片为开口垫片,所述凸起的自由端内扣。
进一步地,所述垫片开口的两端彼此接合。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的外缘靠近所述管接头的部分呈锥面,而远离所述管接头的部分呈环面。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伸出所述套管的端面,且伸出长度被配置为在所述筒形螺母与所述套管紧固连接时,所述内管在所述软管被所述凸起的自由端扎入的位置支撑所述软管。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内管径朝向所述筒形螺母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设有外螺纹,所述筒形螺母的筒壁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筒形螺母的外筒壁设有手轮。
一种软管对接装置,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软管连接组件,各所述内管连为一体且彼此连通。
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由垫片抵压密封圈至第一倒角内,相较于由螺母直接抵压密封圈更不易产生褶皱,更为平整,避免了密封圈失效。第二倒角斜面抵压凸起,使凸起的自由端扎入软管的外壁,有效地锁紧软管,防止软管脱离。本申请的软管连接组件能够快速实现软管的连接,也易于软管的拆卸换修。
垫片设置为开口垫片,可以通过撑开垫片套接于软管外壁,因此,凸起的自由端内扣可以与软管内壁形成过盈配合,更有效地防止软管脱离。
垫片开口的两端彼此接合,能够在抵压密封圈时提供更大且更均匀的抵压力,使密封圈不易褶皱。
密封圈外缘靠近管接头的部分呈锥面,能够与第一倒角更为匹配,且远离管接头的部分呈环面,能够在垫片抵压下适度形变,有效填充第一倒角形成的空间,保证密封效果。
内管伸出套管端面,能够在凸起自由端扎入软管管壁的位置为软管提供有效的支撑,使软管更不易脱离。
内管的内管径朝向筒形螺平逐渐增大,使软管更易套接于内管。
筒形螺母外筒壁形成手轮,让使用者能够有效地施力,有利于快速连接。
软管对接装置能够实现两个以上软管的快速密封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简要介绍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中软管连接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实施例中管接头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中密封圈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开口垫圈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中筒形螺母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中软管对接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中软管连接组件安装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中软管对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管接头1;套管11;外螺纹111;第一倒角112;内管12;间隙13;密封圈2;垫片3;开口31;第一端面32;第二端面33;凸起34;筒形螺母4;内螺纹41;手轮42;底壁43;中心孔44;第二倒角45;软管连接组件10;第一软管连接组件20;第二软管连接组件30;软管40;第一软管50;第二软管60;软管对接装置100。
具体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除非另有限定,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为“包含但不限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见图1,图1示出了实施例中的软管连接组件10。如图1所示,软管连接组件10用于连接软管40,软管连接组件10包括管接头1、密封圈2、垫片3和筒形螺母4。
如图2所示,管接头1包括彼此连为一体的套管11和内管12。内管12与套管11间设有供软管40插入的间隙13。套管11的外壁设有外螺纹111,套管11的内壁在端部设有第一倒角112。本实施例中,内管12伸出套管11的端面。内管12的内管径朝向筒形螺母4逐渐增大,有利于软管40插接。
如图3所示,密封圈2适于套接于软管40外,其形状与第一倒角112适配。具体地,如图3所示,密封圈2外缘靠近管接头1的部分呈锥面,远离管接头1的部分呈环面。这样能使密封圈2在垫片3抵压下适度形变,有效填充第一倒角112形成的空间保证密封效果。
如图4所示,垫片3适于套接于软管40外,垫片3朝向管接头1的第一端面32适于抵接套管11的端部以将密封圈2抵压至第一倒角112内。由垫片3抵压密封圈2至第一倒角112内,相较于由螺母直接抵压密封圈2更不易产生褶皱,更为平整,避免密封圈2失效。垫片3背离管接头1的第二端面33设有若干周向分布的凸起34。本实施例中,垫片3为开口垫片,开口31的两端彼此接合,且凸起34的自由端内扣。这样可以通过撑开垫片3套接于软管40外壁,而在套接完成后,凸起34的自由端自然扎入软管40的外壁以与软管40的外壁形成过盈配合,有效防止软管40脱离。
如图5所示,筒形螺母4呈筒形,其外筒壁设有手轮42,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有轧花,以利于使用者有效地施力,紧固筒形螺母4,以快速连接软管40。筒形螺母4的内壁设有与套管11的外螺纹111配合的内螺纹41,使筒形螺母4适于与套管11螺接。筒形螺母4的底壁43被配置为适于抵压垫片3的第二端面33。筒形螺母4的底壁43设有供软管40穿过的中心孔44。中心孔44的孔壁在朝向管接头1的端部设有第二倒角45。第二倒角45在筒形螺母4与套管11螺接时适于斜面抵压垫片3上的凸起34,使凸起34的自由端切实扎入软管40的外壁,有效地锁紧软管40,防止软管40脱离。本申请的软管连接组件能够快速实现软管的连接,也易于软管40的拆卸换修。
图6示出了软管连接组件10连接完成后的结构。如图7所示,软管40插入套管11与内管12间的间隙13,内管12伸入套管11端面的部分支撑软管40,特别是软管40被凸起34的自由端扎入的部分也被内管12支撑,因此软管40更不易脱离。垫片3置于筒形螺母4的底壁43与密封圈2的端部之间,筒形螺母4一方面推动垫片3抵接套管11的端面,使密封圈2在第一倒角112的空间内平整地变形以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另一方面限制了垫片3的轴向运动。筒形螺母4的第二倒角45还抵压垫片3上的凸起34使其自由端扎入软管40的外壁,使软管40不易脱离。
图7示出了采用软管连接组件10快速连接软管40的过程,如图7可知,使用者可以先将筒形螺母4套接于软管40外,再将垫片3撑开,使垫片3套接于软管40外,再在软管40外套上密封圈2,然后将软管40插入间隙13中,拧动筒形螺母4,通过筒形螺母4与套管11的螺纹连接关系,推动垫片3将密封圈2顶抵至第一倒角112内,同时第二倒角45推动垫片3上的凸起34的自由端扎入软管40的管壁,从而完成软管40的连接。要拆卸软管连接组件10,只需拧松筒形螺母4,将垫片3撑开拨出软管40,再将密封圈2、垫片3和筒形螺母4从软管40上分离即可。
本实施例中,软管对接装置100如图8所示包括第一软管连接组件30和第二软管连接组件20。第一软管50和第二软管60通过该软管对接装置100实现对接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软管连接组件20和第二软管连接组件30均为实施例中的软管连接组件10,其中,第一软管连接组件20用于连接第一软管50,第二软管连接组件30用于连接第二软管60,第一软管连接组件20的内管12和第二软管连接组件30的内管12连为一体且彼此连通。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9)

1.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其特征是,包括:
管接头,其设有彼此连为一体的套管和内管;所述内管与所述套管间设有供所述软管插入的间隙;所述套管的内壁在端部设有第一倒角;
密封圈,其适于套接于所述软管外,其形状与所述第一倒角适配;
垫片,其适于套接于所述软管外,其朝向所述管接头的第一端面适于抵接所述套管的端部以将所述密封圈抵压至所述第一倒角内;其背离所述管接头的第二端面设有若干周向分布的凸起;和
筒形螺母,其内筒壁适于与所述套管螺接;其底壁适于抵压所述第二端面并设有供所述软管穿过的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孔壁在朝向管接头的端部设有第二倒角;所述第二倒角适于抵压所述凸起,使凸起的自由端扎入所述软管的外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垫片为开口垫片,所述凸起的自由端内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垫片开口的两端彼此接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密封圈的外缘靠近所述管接头的部分呈锥面,而远离所述管接头的部分呈环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内管伸出所述套管的端面,且伸出长度被配置为在所述筒形螺母与所述套管紧固连接时,所述内管在所述软管被所述凸起的自由端扎入的位置支撑所述软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内管的内管径朝向所述筒形螺母逐渐增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套管设有外螺纹,所述筒形螺母的筒壁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筒形螺母的外筒壁设有手轮。
9.一种软管对接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管连接组件,各所述内管连为一体且彼此连通。
CN202121066305.4U 2021-05-18 2021-05-18 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 Active CN2153350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66305.4U CN215335059U (zh) 2021-05-18 2021-05-18 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66305.4U CN215335059U (zh) 2021-05-18 2021-05-18 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35059U true CN215335059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46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66305.4U Active CN215335059U (zh) 2021-05-18 2021-05-18 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350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452556Y2 (zh)
JPS5912470Y2 (ja) 瞬間ゆるめ継手
US9500308B2 (en) Spiral-type flexible pipe connector
KR200267995Y1 (ko) 파이프 연결구조
JP4929005B2 (ja) フレキシブル管用継手のシール方法およびシール構造
CN109661532A (zh) 管接头及卡定构件
CN113074285A (zh) 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
JP5713320B2 (ja) チューブコネクタ
KR101489711B1 (ko) 분기관 연결장치
CN215335059U (zh) 一种软管连接组件和软管对接装置
KR101391930B1 (ko) 나선파이프 연결용 커플링
JP2002295756A (ja) 簡易スイベルホース継手
KR20110002990A (ko) 중공관 형상의 패킹을 이용한 이음관
KR200396607Y1 (ko) 가스호스 연결구조물
CN216768637U (zh) 管件与活接接头的胀紧式连接结构
JP2001248768A (ja) プラスチックチューブの継ぎ手構造
JPH10196867A (ja) チューブ用継手
CN215335074U (zh) 一种管路快插接头
KR20110137759A (ko) 나선형 주름관 연결구
CN213929824U (zh) 一种管接头组件
KR200259731Y1 (ko) 보일러용 온수 분배기
CN212878950U (zh) 一种咖啡机冲泡单元的液体管路对接结构及活塞
KR102000670B1 (ko) 길이 조절이 가능한 배관 연결 구조
KR200269762Y1 (ko) 호스 연결장치
CN214064095U (zh) 一种管接头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