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3149U -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33149U
CN215333149U CN202122013509.8U CN202122013509U CN215333149U CN 215333149 U CN215333149 U CN 215333149U CN 202122013509 U CN202122013509 U CN 202122013509U CN 215333149 U CN215333149 U CN 2153331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jacket
cylinder
cylinder body
engine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1350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小平
连源
卢俊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ok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Sok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Sok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Sok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1350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331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331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331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所述缸盖水套与所述缸体水套相连通,所述缸盖水套沿发动机纵向布置于所述缸体水套的上方,所述缸体水套沿发动机横向的两侧上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缸体水套位于每个汽缸两侧的底部上拱,使得所述缸体水套的底部呈波浪形,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缸盖水套内冷却液沿发动机横向流动,各缸冷却效果均匀,减少爆震,提高缸盖可靠性;缸盖上集成排气歧管及其冷却水套,降低了废气温度,加快了三元催化器响应速度及暖机速度,改善油耗及排放;缸体波浪形冷却水套,减小水套体积,提高了缸体内的冷却液流速,加速暖机;优先冷却排气侧,提高了整机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背景技术
发动机冷却水套作为发动机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冷却发动机本体的作用。现有的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相互连通的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缸盖水套为纵流冷却水套,即冷却液在缸盖水套中沿发动机纵向流动,由于纵向的冷却行程较长,各缸的冷却不均匀,较差的冷却效果可能导致发动机因高温产生爆震现象;现有的缸体水套包围于缸体外周,水套深度较深,冷却液在缸体水套内的流速较慢,发动机暖机所需时间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目前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导致发动机暖机速度慢、冷却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所述缸盖水套与所述缸体水套相连通,所述缸盖水套沿发动机纵向布置于所述缸体水套的上方,所述缸体水套沿发动机横向的两侧上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缸体水套位于每个汽缸两侧的底部上拱,使得所述缸体水套的底部呈波浪形。
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冷却液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于缸体水套沿发动机横向的两侧,使得冷却液沿发动机横向流经缸盖水套,通过设置缸体水套底部为波浪形,使得缸体水套体积减小,冷却液流速增加,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导致发动机暖机速度慢、冷却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加速暖机、提高冷却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缸盖水套的端部连接有排气管,用于排出水套内的空气。
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所述缸盖水套上方的排气歧管水套,所述排气歧管水套中部设有用于容纳排气歧管的空腔,除可以对缸盖进行冷却外,还可实现对排气歧管的冷却,进而实现更好的发动机整机冷却效果,同时加速暖机。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排气歧管的总管位于所述缸体水套的同一侧,使得冷却液先冷却排气侧,实现更好的发动机整机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缸盖水套内冷却液沿发动机横向流动,各缸冷却效果均匀,减少爆震,提高缸盖可靠性;缸盖上集成排气歧管及其冷却水套,降低了废气温度,加快了三元催化器响应速度及暖机速度,改善油耗及排放;缸体波浪形冷却水套,减小水套体积,提高了缸体内的冷却液流速,加速暖机;优先冷却排气侧,提高了整机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液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冷却液流向示意图;
图中标记:1-缸盖水套,2-缸体水套,3-排气歧管水套,11-排气管,21-进水口,22-出水口,31-上层水套,32-下层水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如图1-2所示,包括缸盖水套1、缸体水套2和排气歧管水套3。缸盖水套1沿发动机纵向布置于缸体水套2的上方且与缸体水套2的上端相连通,缸体水套2沿发动机横向的两侧上分别设有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缸体水套2位于每个汽缸两侧的底部上拱,使得缸体水套2的底部呈波浪形;排气歧管水套3位于缸盖水套1上方,排气歧管水套3中部设有用于容纳排气歧管的空腔,排气歧管水套3下端与缸体水套2的上端相连通;排气歧管水套3包括相连通的上层水套31和下层水套32,上层水套31的下端与缸体水套2位于出水口22一侧的上端连通,下层水套32的下端与缸体水套2位于进水口21一侧的上端连通;缸盖水套1的端部连接有排气管11;进水口21与排气歧管的总管位于缸体水套2的同一侧。
如图3-4所示,流入进水口21的冷却液有三个流向:流入缸体水套2,吸收缸体热量后汇聚在出水口22流出;沿发动机横向流经缸盖水套1,吸收缸盖热量后汇聚在出水口22流出;先后流经排气歧管的下层水套32和上层水套31,吸收排气歧管热量后汇聚在出水口22流出。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缸盖水套和缸体水套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导致发动机暖机速度慢、冷却效果差的问题,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缸盖水套内冷却液沿发动机横向流动,各缸冷却效果均匀,减少爆震,提高缸盖可靠性;缸盖上集成排气歧管及其冷却水套,降低了废气温度,加快了三元催化器响应速度及暖机速度,改善油耗及排放;缸体波浪形冷却水套,减小水套体积,提高了缸体内的冷却液流速,加速暖机;优先冷却排气侧,提高了整机冷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包括缸盖水套(1)和缸体水套(2),所述缸盖水套(1)与所述缸体水套(2)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水套(1)沿发动机纵向布置于所述缸体水套(2)的上方,所述缸体水套(2)沿发动机横向的两侧上分别设有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所述缸体水套(2)位于每个汽缸两侧的底部上拱,使得所述缸体水套(2)的底部呈波浪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水套(1)的端部连接有排气管(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缸盖水套(1)上方的排气歧管水套(3),所述排气歧管水套(3)中部设有用于容纳排气歧管的空腔,所述排气歧管水套(3)下端与所述缸盖水套(2)的上端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歧管水套(3)包括相连通的上层水套(31)和下层水套(32),所述上层水套(31)的下端与所述缸体水套(2)位于所述出水口(22)一侧的上端连通,所述下层水套(32)的下端与所述缸体水套(2)位于所述进水口(21)一侧的上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21)与所述排气歧管的总管位于所述缸体水套(2)的同一侧。
CN202122013509.8U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Active CN2153331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13509.8U CN215333149U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13509.8U CN215333149U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33149U true CN215333149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78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13509.8U Active CN215333149U (zh) 2021-08-25 2021-08-25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331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33149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
CN215761905U (zh) 一种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4458069U (zh) 集成排气岐管式三缸机冷却水套
CN104121086A (zh) 一种中冷器
CN209743078U (zh) 一种直喷发动机喷油器结构
CN209308817U (zh) 一种四缸机冷却水套结构
CN206071705U (zh) 一种乘用车低温散热器
CN108952997B (zh) 基于仿生均热板和脉动热管技术的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
CN105332783B (zh) 水冷柴油机集成式轴心对称布置的冷却系统
CN210948921U (zh) 集成排气歧管式四缸机缸盖冷却水套
CN210370927U (zh) 一种具有降温功能的柴油机气缸盖
CN102207021B (zh) V型柴油机冷却装置
CN203515830U (zh) 风水双冷却型分体式单缸柴油机气缸套
CN210948918U (zh) 一种缸体水套结构
CN106849754A (zh) 一种环形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
CN202628262U (zh) 一种节能型柴油机冷凝器
CN205277607U (zh) 汽油增压发动机缸体
CN103470388B (zh) 风水双冷却型分体式单缸柴油机气缸套
CN206092151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油循环冷却装置
CN206397588U (zh) 一种可预热的低温发动机
CN205277573U (zh) 水冷柴油机集成式轴心对称布置的冷却系统
CN205025645U (zh) 发动机egr系统
CN203223306U (zh) 风冷柴油机气缸盖
CN217002026U (zh) 一种防爆柴油机排气装置
CN209261688U (zh) 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