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1403U - 一种爬升座结构、爬升机构及升降脚手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爬升座结构、爬升机构及升降脚手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31403U CN215331403U CN202121604132.7U CN202121604132U CN215331403U CN 215331403 U CN215331403 U CN 215331403U CN 202121604132 U CN202121604132 U CN 202121604132U CN 215331403 U CN215331403 U CN 2153314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block
- climbing
- block
- blocks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爬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爬升座结构、爬升机构及升降脚手架,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爬升座结构包括第一导块以及第二导块,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滑槽,滑槽贯穿第一导块以及第二导块且两个滑槽相对开设;达到了便于升降脚手架的安装及拆卸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爬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爬升座结构、爬升机构及升降脚手架。
背景技术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用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外防护脚手架;高层和超高层脚手架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相对于普通钢管扣件式脚手架能够有效的节省人工和材料,操作更加简便安全性更强,因此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和使用。
相关技术中记载的一种升降脚手架,包括竖直设置的爬轨、固定在墙体上的附墙组件、设置在附墙组件上的气缸以及设置在气缸上的爬升组件,爬轨采用H型钢,爬轨的翼板靠近附墙组件的一侧设置有一系列沿着竖直方向均布的踏步块,在气缸的作用下爬轨的翼板通过踏步块在附墙组件以及爬升组件上竖向移动。
但对于高层和超高层脚手架,所需要的爬轨高度也相对较高,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需要将爬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在附墙组件以及爬升组件上,进而导致升降脚手架的安装及拆卸极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便于升降脚手架的安装及拆卸,本申请提供一种爬升座结构、爬升机构及升降脚手架。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爬升座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爬升座结构,包括第一导块以及第二导块,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滑槽,滑槽贯穿第一导块以及第二导块且两个滑槽相对开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安装升降脚手架时,使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分别置于爬轨的两侧,并使爬轨的翼板分别置于第一导块上的滑槽与第二导块上的滑槽内部,接着将第二导块固定在第一导块上即可,进而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将爬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在附墙组件以及爬升组件上,方便了升降脚手架的安装;当需要拆卸升降脚手架时,将第二导块从第一导块上拆下,并将第二导块以及第一导块从爬轨的一侧移开即可,而不需要将爬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从附墙组件以及爬升组件上拆下,方便了升降脚手架的拆卸。
可选的,同时贯穿第一导块以及第二导块设置有用于将第二导块固定在第一导块上的固定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导块以及第二导块分别安装在爬轨的两侧后,通过固定螺栓将第一导块以及第二导块固定起来即可;当需要拆卸升降脚手架时,将固定螺栓从第一导块以及第二导块上卸下进而实现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之间的可分离。
可选的,第一导块上成型有安装板,安装板向靠近第二导块的方向延伸;安装板上设置有卡位板,第二导块靠近第一导块的表面贴合在卡位板上;卡位板上至少设置有一对卡位块,第二导块插入至每对中的两个卡位块之间并与卡位块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第二导块固定在第一导块上时,使第二导块插入至每对中的两个卡位块之间,卡位块对第二导块起到限位支撑的作用;并同时能够使第二导块上供固定螺栓通过的通孔与第一导块上供固定螺栓通过的通孔更易地处于同轴状态以便于固定螺栓的通过。
可选的,安装板上成型有支撑板,贯穿支撑板远离安装板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第二导块靠近安装板的一端嵌入至限位槽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第二导块起到进一步的限位支撑作用,此外对第二导块起到垂直于安装板方向的限位作用,进一步使第二导块上供固定螺栓通过的通孔与第一导块上供固定螺栓通过的通孔更易地处于同轴状态以便于固定螺栓的通过。
可选的,滑槽相对的两个槽壁成型有第一减磨块,两个第一减磨块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第一减磨块将爬轨的翼板夹紧在二者之间,起到对爬轨的限位作用;此外,第一减磨块的突起减少了与爬轨进行摩擦接触的面积,进而减少对爬轨的磨损并提高了动力源如气缸或液压缸的效率。
可选的,第一导块上的滑槽槽壁上以及第二导块上的滑槽槽壁上均成型有第二减磨块,两个第二减磨块相对设置并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第二减磨块将爬轨的翼板两侧夹紧在二者之间,起到对爬轨的限位作用;此外,第二减磨块的突起进一步减少了与爬轨进行摩擦接触的面积,进而减少对爬轨的磨损并提高了动力源如气缸或液压缸的效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爬升机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爬升机构,包括附墙组件、爬升组件以及设置在附墙组件与爬升组件之间的活塞缸;爬升组件包括第一防坠摆块以及爬升座结构,第一防坠摆块铰接在爬升组件的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之间,爬升组件的第一导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板,第一防坠摆块能够搭接在第一限位板上;附墙组件包括第二防坠摆块以及爬升座结构,第二防坠摆块铰接在附墙组件的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之间,附墙组件的第一导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板第二防坠摆块能够搭接在第二限位板上;活塞缸的活塞杆与爬升组件的第一导块铰接,活塞缸的缸体与附墙组件的第一导块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爬升机构能够配合爬轨以及设置在爬轨上的踏步块实现爬轨的向上移动;其中,爬升组件的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以及附墙组件的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均相互可拆卸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将爬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在附墙组件以及爬升组件上,方便了升降脚手架的安装;在拆卸升降脚手架的过程中,将第二导块从第一导块上拆下,不需要将爬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从附墙组件以及爬升组件上拆下,方便了升降脚手架的拆卸。
可选的,爬升组件的固定螺栓贯穿第一防坠摆块,第一防坠摆块与固定螺栓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螺栓在实现将爬升组件的第二导块固定在第一导块上的同时,为第一防坠摆块铰接于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之间提供了铰接轴。
可选的,第一防坠摆块靠近第一限位板的一侧加工有第一过渡部,第一过渡部为圆弧状的第一过渡部且第一过渡部的直径等于爬升组件的固定螺栓的轴线与第一限位板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一限位板的表面与第一过渡部相切;第一过渡部的一侧加工有能够配合第一限位板使第一防坠摆块在小于90°的角度范围内转动的第一斜切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缸向靠近附墙组件的方向收缩时,爬轨上的踏步块挤推第一防坠摆块并使第一防坠摆块靠近爬轨的一端向远离第一限位板的方向转动,第一斜切面的设置能够配合第一限位板限制第一防坠摆块的转动角度小于90°,进而当第一防坠摆块移动至上下相邻两个踏步块之间后在自重的作用下能够自行转入至上下相邻两个踏步块之间。
可选的,附墙组件的固定螺栓贯穿第二防坠摆块,第二防坠摆块与固定螺栓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螺栓在实现将附墙组件的第二导块固定在第一导块上的同时,为第二防坠摆块铰接于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之间提供了铰接轴。
可选的,第二防坠摆块靠近第二限位板的一侧加工有第二过渡部,第二过渡部为圆弧状的第二过渡部且第二过渡部的直径等于附墙组件的固定螺栓的轴线与第二限位板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二限位板的表面与第二过渡部相切;第二过渡部的一侧加工有能够配合第二限位板使第二防坠摆块在小于90°的角度范围内转动的第二斜切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塞缸向靠近爬升组件的方向伸长时,爬轨上的踏步块挤推第二防坠摆块并使第二防坠摆块靠近爬轨的二端向远离第二限位板的方向转动,第二斜切面的设置能够配合第二限位板限制第二防坠摆块的转动角度小于90°,进而当第二防坠摆块移动至上下相邻两个踏步块之间后在自重的作用下能够自行转入至上下相邻两个踏步块之间。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升降脚手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升降脚手架,包括脚手架本体、竖直设置的爬轨以及爬升机构,爬轨靠近爬升机构的一侧设置有滑板,爬升组件设置在附墙组件上方,滑板插入爬升组件的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的滑槽内部,并同时插入附墙组件的第一导块与第二导块的滑槽内部;爬轨靠近爬升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沿竖直方向均布的踏步块,相邻两个踏步块之间的距离存在供第一防坠摆块以及第二防坠摆块进入的空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爬轨以及脚手架本体的向上逐步移动。
可选的,滑槽相对的两个槽壁成型有第一减磨块,两个第一减磨块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凸起;滑板插入至两个第一减磨块之间并与第一减磨块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第一减磨块将滑板夹紧在二者之间,起到对滑板即爬轨的限位作用;此外,第一减磨块的突起减少了与滑板进行摩擦接触的面积,进而减少对滑板的磨损并提高了活塞缸的效率。
可选的,第一导块上的滑槽槽壁上以及第二导块上的滑槽槽壁上均成型有第二减磨块,两个第二减磨块相对设置并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凸起;滑板设置在两个第二减磨块之间且滑板的侧面与第二减磨块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第二减磨块将滑板两侧夹紧在二者之间,起到对滑板即爬轨的限位作用;此外,第二减磨块的突起进一步减少了与滑板进行摩擦接触的面积,进而减少对滑板的磨损并提高了活塞缸的效率。
可选的,附墙组件设置有多个并沿着滑板的延伸方向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附墙组件对滑板的不同高度位置处进行支撑导向,以使滑板能够更加平稳竖直地向上移动。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了可拆卸固连的第一导块以及第二导块,进而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将爬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在附墙组件以及爬升组件上,方便了升降脚手架的安装;在拆卸的过程中不需要将爬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从附墙组件以及爬升组件上拆下,方便了升降脚手架的拆卸;
2、通过设置了安装板、卡位板、卡位块以及开设有限位槽的支撑板,对第二导块起限位支撑的作用,并使第二导块上供固定螺栓通过的通孔与第一导块上供固定螺栓通过的通孔更易地处于同轴状态以便于固定螺栓的通过;
3、通过设置了第一减磨块以及第二减磨块,一方面对爬轨的滑板即翼板起到限位作用;另一方面减少了与滑板进行摩擦接触的面积,进而减少对滑板的磨损并提高了活塞缸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升降脚手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爬升机构和爬轨之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爬升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爬升座结构的示意图,图中第二导块未视出;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爬升座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爬升座结构在另一视角的整体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爬升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墙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脚手架本体;2、爬轨;21、滑板;22、踏步块;3、活塞缸;4、爬升组件;41、第一防坠摆块;411、第一过渡部;412、第一斜切面;42、第一限位板;43、第一铰接板;44、第一铰接轴;5、附墙组件;51、第二防坠摆块;511、第二过渡部;512、第二斜切面;52、第二限位板;53、第二铰接板;54、第二铰接轴;61、第一导块;62、第二导块;63、滑槽;64、固定螺栓;65、安装板;66、卡位板;661、卡位块;67、支撑板;671、限位槽;68、第一减磨块;69、第二减磨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升降脚手架,包括设置在墙体一侧的脚手架本体1、竖直固定在脚手架板体靠近墙体一侧的爬轨2以及设置在爬轨2与墙体之间的用于抬升爬轨2及脚手架本体1的爬升机构,在本实施例中,爬轨2设置有两个并分别靠近脚手架本体1的两侧设置,爬升机构亦相应的设置有两个;爬轨2靠近爬升机构的一侧成型有与爬升机构配合运作的滑板21,爬轨2可直接采用H型钢,滑板21则可视为H型钢的翼板。
参照图1和图3,具体的,爬升机构包括固定在墙体上的附墙组件5,附墙组件5上设置有为脚手架本体1的抬升提供动力的活塞缸3,活塞缸3可采用气缸或液压缸;活塞缸3远离附墙组件5的一端设置有与爬轨2配合以实现抬升脚手架本体1的爬升组件4,爬升组件4、活塞缸3以及附墙组件5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为了方便升降脚手架的安装以及拆卸,爬升组件4以及附墙组件5均包括爬升座结构。
参照图4和图5,爬升座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导块61以及第二导块62,第一导块61以及第二导块62均水平设置且两者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第一导块61的一端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安装板65,安装板65向靠近第二导块62的方向延伸;同时贯穿第一导块61以及第二导块62设置有用于使第二导块62可拆卸固连在第一导块61上的固定螺栓64;进一步的,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供滑板21穿过的滑槽63,滑槽63沿竖直方向贯穿相应的第一导块61或第二导块62,滑板21进而能够在第一导块61以及第二导块62之间并在两个滑槽63内部滑动。
参照图2和图5,当需要将滑板21安装在爬升组件4以及附墙组件5上时,使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分别置于滑板21即爬轨2的两侧,并使滑板21分别置于第一导块61上的滑槽63与第二导块62上的滑槽63内部,接着将第二导块62通过固定螺栓64固定在第一导块61上即可,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将爬轨2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在附墙组件5以及爬升组件4上,方便了升降脚手架的安装;当需要拆卸升降脚手架时,将第二导块62从第一导块61上拆下,并将第二导块62以及第一导块61从滑板21即爬轨2的侧方移开即可,而不需要将爬轨2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从附墙组件5以及爬升组件4上拆下,方便了升降脚手架的拆卸。
参照图4和图5,为了对第二导块62起到支撑限位的作用以使第二导块62更加稳定地固定在第一导块61上,安装板65设置有第一导块61的表面一体成型有两个竖直设置的卡位板66,卡位板66设置在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之间;第二导块62靠近第一导块61的表面贴合在远离第一导块61的卡位板66上,进一步的,远离第一导块61的卡位板66上成型有至少一对的卡位块661,卡位块661设置在该卡位板66靠近第二导块62的表面,卡位块661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每对中的两个卡位块661之间存在空隙,该空隙的高度等于第二导块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第二导块62嵌入两个卡位块661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卡位块661设置有两对。
此外,安装板65表面上还一体成型有与安装板65垂直设置的支撑板67,支撑板67竖直并靠近第二导块62设置,支撑板67远离安装板65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671,限位槽671在竖直方向的高度等于第二导块6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第二导块62靠近安装板65的一端嵌入至限位槽671内部。
卡位板66、卡位板66、支撑板67的设置以及限位槽671的开设共同对第二导块62的安装起到支撑限位的作用,并同时能够使第二导块62上供固定螺栓64穿过的通孔与第一导块61上供固定螺栓64穿过的通孔更易地处于同轴状态以便于固定螺栓64的通过。
参照图2和图6,为了减小滑板21在滑槽63内部的摩擦,滑槽63相对的两个槽壁即与安装板65平行的两个侧壁均固定有第一减磨块68,两第一减磨块68相对设置并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凸起,且两个第一减磨块68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接着又逐渐增大,两个第一减磨块68最靠近的位置处的距离等于滑板21的厚度,当滑板21插入至滑槽63内部后,滑槽63同时被插入至两个第一减磨块68之间并形成线接触,大大减小了滑板21的受摩擦面积,减少对滑板21的磨损并提高了活塞缸3的效率。
此外,参照图6,滑槽63的与安装板65垂直的槽壁上设置有第二减磨块69,第一导块61上的第二减磨块69与第二导块62上的第二减磨块69相对设置,且两个第二减磨块69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凸起,即两个第二减磨块69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接着又逐渐增大,滑板21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相应的第二减磨块69贴合,这样在实现对滑板21在水平方向起到限位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减少了滑板21受到的摩擦。
参照图2,爬轨2靠近爬升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矩形的踏步块22,多个踏步块22沿着爬轨2的延伸方向即竖直方向均匀分布,相邻两个踏步块22之间存在空隙。
参照图2和图7,爬升组件4除了包括爬升座结构外,还包括水平固定在两个卡位板66之间的第一限位板42,即第一限位板42设置在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之间;此外,固定螺栓64位于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之间的轴端加工为光滑面,且固定螺栓64该端上转动连接有位于第一限位板42上方的第一防坠摆块41,第一防坠摆块41能够围绕固定螺栓64定轴转动至上下相邻两个踏步块22之间的空隙中并水平搭接在踏步块22上,第一防坠摆块41进而实现在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之间的铰接。
参照图2和图8,同样地,附墙组件5除了包括爬升座结构外,还包括水平固定在两个卡位板66之间的第二限位板52,即两个卡位板66之间存在供第二限位板52插入的空隙,第二限位板52进而设置在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之间;此外,固定螺栓64位于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之间的轴段加工为光滑面,且固定螺栓64该段上转动连接有位于第二限位板52上方的第二防坠摆块51,第二防坠摆块51能够围绕固定螺栓64定轴转动至上下相邻两个踏步块22之间的空隙中并水平搭接在踏步块22上,第二防坠摆块51进而实现在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之间的铰接。
参照图3,进一步的,对于整个升降脚手架而言,活塞缸3的活塞杆上端与爬升组件4的第一导块61铰接,活塞缸3的缸体下端与附墙组件5的第一导块61铰接;具体的,再参照图7,爬升组件4的安装板65上成型有成对设置的第一铰接板43,第一铰接板43设置在第一限位板42的下方,贯穿第一铰接板43固定有第一铰接轴44,第一铰接轴44穿过活塞缸3的活塞杆并与活塞杆转动连接;再参照图8,附墙组件5的安装板65上成型有成对设置的第二铰接板53,第二铰接板53设置在第二防坠摆块51的上方,贯穿第二铰接板53固定有第二铰接轴54,第二铰接轴54与活塞缸3的缸体转动连接;此外,附墙组件5通过安装板65栓接在墙体上。
参照图2,现定义第一防坠摆块41水平搭接在第一限位板42上并水平置入上下相邻两个踏步块22之间的状态为升降脚手架的初始状态;当需要使脚手架本体1向上移动时,启动活塞缸3并使活塞杆向上伸长,爬升组件4随之向上移动,在这一过程中,第一防坠摆块41时刻搭接在第一限位板42上,并通过顶推位于第一防坠摆块41上方的踏步块22将爬轨2向上推动,在此过程中位于第二防坠摆块51下方的踏步块22向上移动并顶推第二防坠摆块51转动,即第二防坠摆块51靠近爬轨2的一端向远离第二限位板52的方向转动;随着踏步块22的不断上移,第二防坠摆块51将搭接在踏步块22远离爬轨2的侧面并停止转动,直至初始状态下位于第二防坠摆块51下方的踏步块22移动至第二防坠摆块51的上方,第二防坠摆块51通过自重回落转动至初始状态下位于第二防坠摆块51下方的踏步块22下方,此时停止活塞缸3,该踏步块22搭接在第二防坠摆块51上实现对爬轨2的支撑。
接着反向启动活塞缸3以使活塞杆向下收缩,在此过程中,第一防坠摆块41向下移动并在位于第一防坠摆块41下方的踏步块22作用下,第一防坠摆块41靠近爬轨2的一端向远离第一限位板42的方向转动,随着第一防坠摆块41的不断下移,第一防坠摆块41将搭接在踏步块22远离爬轨2的侧面并停止转动,直至第一防坠摆块41移动至初始状态下位于第一防坠摆块41下方的踏步块22下方,第一防坠摆块41在自重的作用下回落至该踏步块22正下方并水平搭接在下一阶的两个踏步块22之间;至此完成了爬轨2一个步长的抬升,如此循环上述操作即可完成爬轨2的多个步长的抬升。
但在第一防坠摆块41与第二防坠摆块51围绕固定螺栓64转动的过程中,若速度过快,第一防坠摆块41靠近爬轨2的一端以及第二防坠摆块51靠近爬轨2的一端易过度转动至远离爬轨2的一侧进而无法通过自重转动回落至初始状态。
为此,参照图2,第一防坠摆块41靠近第一限位板42的一侧加工有第一过渡部411,第一过渡部411为圆弧状的第一过渡部411且第一过渡部411的直径等于爬升组件4的固定螺栓64的轴线与第一限位板42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一限位板42的表面与第一过渡部411相切;第一过渡部411的一侧加工有能够配合第一限位板42使第一防坠摆块41在小于90°的角度范围内转动的第一斜切面4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部411的弧度为45°且第一斜切面412与第一防坠摆块41的延伸方向夹角为45°,在第一斜切面412与第一限位板42的限位作用下,第一防坠摆块41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45°。
此外,参照图2,第二防坠摆块51靠近第二限位板52的一侧加工有第二过渡部511,第二过渡部511为圆弧状的第二过渡部511且第二过渡部511的直径等于附墙组件5的固定螺栓64的轴线与第二限位板52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二限位板52的表面与第二过渡部511相切;第二过渡部511的一侧加工有能够配合第二限位板52使第二防坠摆块51在小于90°的角度范围内转动的第二斜切面51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渡部511的弧度为45°且第二斜切面512与第二防坠摆块51的延伸方向夹角为45°,在第二斜切面512与第二限位板52的限位作用下,第二防坠摆块51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45°。
为了使滑板21能够更加平稳竖直地向上移动,附墙组件5单独设置多个并沿着滑板21的延伸方向分布;滑板21同时插入至每个附墙组件5中的两个滑槽63内部,每个附墙组件5能够对滑板21的不同高度位置处进行支撑导向。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5)
1.一种爬升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块(61)以及第二导块(62),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滑槽(63),滑槽(63)贯穿第一导块(61)以及第二导块(62)开设且两个滑槽(63)相对开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爬升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同时贯穿第一导块(61)以及第二导块(62)设置有用于将第二导块(62)固定在第一导块(61)上的固定螺栓(6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爬升座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导块(61)上成型有安装板(65),安装板(65)向靠近第二导块(62)的方向延伸;安装板(65)上设置有卡位板(66),第二导块(62)靠近第一导块(61)的表面贴合在卡位板(66)上;卡位板(66)上至少设置有一对卡位块(661),第二导块(62)插入至每对中的两个卡位块(661)之间并与卡位块(661)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爬升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安装板(65)上成型有支撑板(67),贯穿支撑板(67)远离安装板(65)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671),第二导块(62)靠近安装板(65)的一端嵌入至限位槽(671)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爬升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滑槽(63)相对的两个槽壁均成型有第一减磨块(68),两个第一减磨块(68)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爬升座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导块(61)上的滑槽(63)远离第二导块(62)的槽壁上以及第二导块(62)上的滑槽(63)远离第二导块(62)的槽壁上均成型有第二减磨块(69),两个第二减磨块(69)相对设置并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凸起。
7.一种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附墙组件(5)、爬升组件(4)以及设置在附墙组件(5)与爬升组件(4)之间的活塞缸(3);爬升组件(4)包括第一防坠摆块(41)以及权利要求2所述爬升座结构,第一防坠摆块(41)铰接在爬升组件(4)的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之间,爬升组件(4)的第一导块(6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板(42),第一防坠摆块(41)能够搭接在第一限位板(42)上;附墙组件(5)包括第二防坠摆块(51)以及权利要求2所述爬升座结构,第二防坠摆块(51)铰接在附墙组件(5)的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之间,附墙组件(5)的第一导块(6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板(52)第二防坠摆块(51)能够搭接在第二限位板(52)上;活塞缸(3)的活塞杆与爬升组件(4)的第一导块(61)铰接,活塞缸(3)的缸体与附墙组件(5)的第一导块(61)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爬升组件(4)的固定螺栓(64)贯穿第一防坠摆块(41),第一防坠摆块(41)与固定螺栓(64)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防坠摆块(41)靠近第一限位板(42)的一侧加工有第一过渡部(411),第一过渡部(411)为圆弧状的第一过渡部(411)且第一过渡部(411)的直径等于爬升组件(4)的固定螺栓(64)的轴线与第一限位板(42)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一限位板(42)的表面与第一过渡部(411)相切;第一过渡部(411)的一侧加工有能够配合第一限位板(42)使第一防坠摆块(41)在小于90°的角度范围内转动的第一斜切面(412)。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附墙组件(5)的固定螺栓(64)贯穿第二防坠摆块(51),第二防坠摆块(51)与固定螺栓(64)转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爬升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防坠摆块(51)靠近第二限位板(52)的一侧加工有第二过渡部(511),第二过渡部(511)为圆弧状的第二过渡部(511)且第二过渡部(511)的直径等于附墙组件(5)的固定螺栓(64)的轴线与第二限位板(52)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二限位板(52)的表面与第二过渡部(511)相切;第二过渡部(511)的一侧加工有能够配合第二限位板(52)使第二防坠摆块(51)在小于90°的角度范围内转动的第二斜切面(512)。
12.一种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脚手架本体(1)、竖直设置的爬轨(2)以及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爬升机构,爬轨(2)靠近爬升机构的一侧设置有滑板(21),爬升组件(4)设置在附墙组件(5)上方,滑板(21)插入爬升组件(4)的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的滑槽(63)内部,并同时插入附墙组件(5)的第一导块(61)与第二导块(62)的滑槽(63)内部;爬轨(2)靠近爬升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沿竖直方向均布的踏步块(22),相邻两个踏步块(22)之间的距离存在供第一防坠摆块(41)以及第二防坠摆块(51)转入的空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滑槽(63)相对的两个槽壁成型有第一减磨块(68),两个第一减磨块(68)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凸起;滑板(21)插入至两个第一减磨块(68)之间并与第一减磨块(68)贴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第一导块(61)上的滑槽(63)槽壁上以及第二导块(62)上的滑槽(63)槽壁上均成型有第二减磨块(69),两个第二减磨块(69)相对设置并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凸起;滑板(21)设置在两个第二减磨块(69)之间且滑板(21)的侧面与第二减磨块(69)贴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升降脚手架,其特征在于:附墙组件(5)设置有多个并沿着滑板(21)的延伸方向分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604132.7U CN215331403U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一种爬升座结构、爬升机构及升降脚手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604132.7U CN215331403U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一种爬升座结构、爬升机构及升降脚手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31403U true CN215331403U (zh) | 2021-12-28 |
Family
ID=79567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604132.7U Active CN215331403U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一种爬升座结构、爬升机构及升降脚手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3140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10744A (zh) * | 2022-07-26 | 2022-09-27 | 广州达蒙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交替升降式液压爬架及其调节方法 |
-
2021
- 2021-07-14 CN CN202121604132.7U patent/CN21533140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10744A (zh) * | 2022-07-26 | 2022-09-27 | 广州达蒙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交替升降式液压爬架及其调节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331403U (zh) | 一种爬升座结构、爬升机构及升降脚手架 | |
CN113482173B (zh) | 一种房屋建筑立柱结构 | |
CN212505888U (zh) | 一种千斤顶提升设备 | |
CN220747742U (zh) | 一种建筑装配式墙体的临时支撑装置 | |
CN217205212U (zh) | 一种侧墙施工伸缩式移动操作平台 | |
CN210289047U (zh) | 一种优化带有提升功能的建筑砌砖用脚手架 | |
CN215907328U (zh) | 一种新型建筑工程用修坡机械铸件 | |
CN214220545U (zh) | 一种便捷式脚手架 | |
CN111396076B (zh) | 顶管施工设备 | |
CN110644761B (zh) | 一种建筑施工防护平台 | |
CN217999069U (zh) | 一种建筑工程用预置梁支撑组件 | |
CN216892034U (zh) | 一种连接牢固调节方便的桥梁施工平台 | |
CN219794592U (zh) | 一种建筑施工用的活动式脚手架 | |
CN208202504U (zh) | 一种方便调节高度的脚手架 | |
CN110700290A (zh) | 建筑高边坡混凝土防护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 | |
CN220866931U (zh) | 超重异形构件提升装置 | |
CN215859696U (zh) | 一种人防门固定装置 | |
CN115370118B (zh) | 一种建筑用装配式爬架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9261678U (zh) | 一种外墙装修架 | |
CN220319130U (zh) |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的模板支护结构 | |
CN218970430U (zh) | 一种装配式房屋的支撑结构 | |
CN222686091U (zh) | 一种新型伸缩折叠式抵墙防倾轮装置 | |
CN220117806U (zh) | 一种建筑施工临边防护自爬升保护屏系统 | |
CN211949503U (zh) | 一种新型移动门式脚手架 | |
CN222699974U (zh) | 一种高速铁路接触网架设平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