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28911U - 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28911U
CN215328911U CN202120280067.0U CN202120280067U CN215328911U CN 215328911 U CN215328911 U CN 215328911U CN 202120280067 U CN202120280067 U CN 202120280067U CN 215328911 U CN215328911 U CN 215328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base
fan
heat dissipation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8006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胜利
吴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8006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28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28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28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底座装置包括底座、压缩机和散热风扇,底座具有沿横向布置且相互独立的第一室和第二室,第一室的侧壁和第二室的侧壁之间具有连通于干衣设备的外部环境的间隔空间,第一室对应间隔空间的侧壁设置有开口,开口连通第一室和外部环境;压缩机设置于第一室中;散热风扇设置于开口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装置,第一室中的热空气在散热风扇的作用下与外部环境的冷空气进行强制对流,提升散热效率;压缩机的声波会从底座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处向外辐射,干衣设备向外辐射出来的声波为混响声,声波能量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反射而不断衰减,能够有效地降低干衣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向外辐射的噪声,改善用户体验感。

Description

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衣物洗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背景技术
热泵式干衣机在工作时,压缩机不停地工作,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压缩机过热,则会进行停机的自我保护,待温度下降到一定值后再重新开机,如此则会导致烘干时间的增加。相关技术中,请参阅图1至图3,为了给压缩机2′降温,在压缩机2′附近设置有冷却风扇3′,冷却风扇3′转动过程中将外部环境的空气通过压缩机2′正前方的进气格栅8吸入底座内,并吹向压缩机2′,以对压缩机2′散热降温,图3中的箭头方向示意空气流动路径,但该方案中,压缩机向外辐射的噪音较大;此外,进气格栅8设置在前方,影响前封门9′的美观,影响工业设计。
由于需要满足散热,因此,不能在冷却风扇产生的气流流动路径上设置隔音棉。相关技术中,为了降噪,会将声波传播路径设置成迷宫形式,但是,由于底座上的结构布置本身比较紧凑,空置的空间较少,一是没有足够的空间设置迷宫式的声波传播路径,二是迷宫式的声波传播路径会显著增大气流流动阻力,导致压缩机得不到有效地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散热性能较好且能够降低噪音的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底座装置,用于干衣设备,所述底座装置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具有沿横向布置且相互独立的第一室和第二室,所述第一室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室的侧壁之间具有连通于干衣设备的外部环境的间隔空间,所述第一室对应所述间隔空间的侧壁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室和外部环境;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室中;
用于对所述压缩机散热的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开口处。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风扇朝向所述间隔空间的一侧为吸风侧,所述散热风扇朝向所述第一室的一侧为出风侧。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散热风扇的送风范围内。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风扇的转动轴线相对所述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斜向上送风;和/或,在所述底座的俯视投影中,所述散热风扇的转动轴线相对所述底座的纵向倾斜设置且斜向后送风。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风扇的转动轴线相对水平面平行设置。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底座设置有滑槽,所述散热风扇能够从所述底座的外部插入所述滑槽中并沿所述滑槽滑动至安装位置。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风扇能够从所述底座的底侧插入所述滑槽中,或者,所述散热风扇能够从所述底座的前侧插入所述滑槽中。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室的外部且连通于外部环境。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底座包括盖板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主体,所述注塑主体设置有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所述注塑主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室中的隔筋,所述隔筋将所述第二室间隔出进风子室和热交换子室,所述热交换子室位于所述进风子室沿纵向的后侧,所述热交换子室的顶侧敞开,所述盖板封闭所述热交换子室的敞开处,所述进风子室的顶侧敞开以形成所述底座装置的进风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注塑主体包括第一底壁、前侧壁和第一纵向侧壁,所述前侧壁沿所述第一底壁的前侧边缘延伸,所述第一纵向侧壁沿所述第一底壁的纵向边缘延伸,所述第一室位于所述第一底壁、所述前侧壁和所述第一纵向侧壁共同限定的区域内,所述前侧壁的横向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纵向侧壁的前端面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底壁靠近所述开口的顶角处具有支撑区域,所述支撑区域位于所述间隔空间中,所述散热风扇支撑于所述第一底壁的支撑区域。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底座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区域上方的限位板,所述散热风扇从所述前侧壁的前侧插入所述支撑区域和所述限位板之间,且所述散热风扇固定连接在所述限位板和/或所述第一底壁上。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撑区域的顶表面和所述限位板的底表面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散热风扇的顶端和所述散热风扇的底端滑动地嵌入所述滑槽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
筒体组件,所述筒体组件具有衣物处理腔;
箱体组件,所述筒体组件设置于所述箱体组件内;
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与所述衣物处理腔连通;
蒸发器和冷凝器;
以及上述任一的底座装置,所述第二室位于所述循环风道上,蒸发器和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室内,所述箱体组件的下端罩设在所述底座的边缘,所述箱体组件遮挡所述间隔空间的前侧和所述第一室的前侧。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箱体组件包括箱体以及一体成型的前封门,所述箱体的前侧敞开,所述前封门设置于所述箱体的敞开处且覆盖所述第一室的前侧和所述间隔空间的前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装置,第一室中的热空气在散热风扇的作用下与外部环境的冷空气进行强制对流,提升散热效率;由于散热风扇和开口设置在间隔空间处,散热风扇直接将热气流输送至干衣设备外或者将外部环境的冷空气输送至第一室中,在散热风扇送风过程中,气流的流动路径较短,风量损失很小;以散热风扇朝向第一室吹风为例,散热风扇将间隔空间内的部分空气抽入第一室内,间隔空间从底座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处进风,因此,无需在箱体组件前侧的外观面上设置进气格栅,使得箱体组件的前侧的外观面可以保持较好的连续性,能够提升干衣设备的外观美感。
此外,压缩机作为噪声源,压缩机产生的声波经开口处进入间隔空间内,由于间隔空间的前侧被箱体组件遮挡,因此,声波不会直接穿过箱体组件,而会在底座、地面、箱体组件之间不断反射而能量衰减,部分声波会从底座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处向外辐射,此时,干衣设备向外辐射出来的声波为混响声,没有直达声,其发出的声波能量,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反射而不断衰减,能够有效地降低干衣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向外辐射的噪声,改善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衣物处理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底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前封门的部分结构和底座装置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述结构再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8所示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室101;开口101a;第二室102;进风子室102a;热交换子室102b;进风口102c;间隔空间1a;滑槽11a;注塑主体11;隔筋111;第一底壁112;支撑区域112a;第一纵向侧壁113;前侧壁114;限位板115;第二纵向侧壁116;第二底壁117;盖体12;压缩机2;散热风扇3;筋边31;封板4;电机51;风轮52;带轮53;前封门9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实用新型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顶”、“底”、“纵向”、“横向”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4和附图8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5、图7以及图8所示方位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底座装置,用于干衣设备。
请参阅图4以及图5,底座装置包括底座、压缩机2和散热风扇3,底座具有沿横向布置且相互独立的第一室101和第二室102,第一室101的侧壁和第二室102的侧壁之间具有连通于干衣设备的外部环境的间隔空间1a,也就是说,该间隔空间1a位于干衣设备的外部且连通在大气环境中。第一室101对应间隔空间1a的侧壁设置有开口101a,开口101a连通第一室101和干衣设备的外部环境;压缩机2设置于第一室101中;散热风扇3设置于开口101a处,以使得第一室101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气流交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筒体组件、箱体组件、循环风道、蒸发器、冷凝器以及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的底座装置。筒体组件具有衣物处理腔和衣物投放口,用户可从衣物投放口取放衣物。筒体组件设置于箱体组件内;循环风道连通衣物处理腔;第二室102位于循环风道上,也就是说,循环风道中的气流流经第二室102,蒸发器和冷凝器位于第二室102中,且蒸发器位于冷凝器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也就是说,气流先流经蒸发器,再流经冷凝器,箱体组件的下端罩设在底座的边缘,箱体组件遮挡间隔空间1a的前侧和第一室101的前侧。也就是说,气流不会从箱体组件的位于间隔空间1a前侧和第一室101前侧的部位穿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纵向的一侧为前侧,沿纵向的另一侧为后侧。
需要说明的是,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压缩机2构成热泵系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设备采用热泵技术烘干衣物。
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压缩机2吸入低压气态的制冷剂,经压缩机2压缩后以高压排出,排出的高压状态的制冷剂进入冷凝器,被常温的空气冷却,凝结成高压液体(同时对把热量传递给周围的空气),也就是说,冷凝器周围的空气会被加热而升温;高压液态制冷剂流经膨胀阀节流减压后,变成低压低温的气液两相混合物后进入蒸发器,其中的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制冷(同时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也就是说,蒸发器周围的空气会被冷却而降温,产生的低压气态制冷剂再次被压缩机2吸入后进行加压,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实现热量的交换。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膨胀阀也可以用毛细管代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工作过程及干衣原理为:循环风道中的干燥热气流从循环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进入衣物处理腔中,在衣物处理腔中,干燥热气流流经湿衣物表面,与湿衣物进行热湿交换,吸收衣物中的水分,变为湿热气流,湿热气流进入循环风道的上游的第二室102中,依次流经第二室102中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在流经蒸发器的过程中,湿热气流被蒸发器冷凝除湿后形成低温干燥气流,低温干燥气流经过冷凝器时被加热成干燥热气流。干燥热气流再次从循环风道的下游进入衣物处理腔中,如此循环运行,实现衣物的连续高效干燥。
热泵式的干衣设备实现了对能源的高利用,实现了低能耗、同时热泵系统的烘干温度远低于电热元件的加热温度,保证了衣物的烘干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热量,导致压缩机表面的温度较高,压缩机将热量传递至周围的空气,导致第一室以及周围的空气的温度较高。在干衣过程中,箱体组件内的温度相对较高,因此,单纯地依靠空气自然对流无法满足压缩机的散热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装置,第一室101中的热空气在散热风扇3的作用下与外部环境的冷空气进行强制对流,提升散热效率;由于散热风扇3和开口101a设置在间隔空间1a处,散热风扇3直接将热气流输送至干衣设备外或者将外部环境的冷空气输送至第一室101中,在散热风扇3送风过程中,气流的流动路径较短,风量损失很小,热交换效率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当干衣设备放置在地面上,底座会通过支撑脚支撑在地面上,也就是说,底座的底表面和地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
以散热风扇3朝向第一室101吹风为例,散热风扇3将间隔空间1a内的空气抽吸至第一室101内,间隔空间1a从底座与地面之间的间隙进风,因此,无需在箱体组件前侧的外观面上设置相关技术中的进气格栅,使得箱体组件的前侧的外观面可以保持较好的连续性,能够提升干衣设备的外观美感。
此外,压缩机2作为噪声源,压缩机2产生的声波经开口101a处进入间隔空间1a内,由于间隔空间1a的前侧被箱体组件遮挡,因此,声波不会直接穿过箱体组件,而会在底座、地面、箱体组件之间不断反射而能量衰减,声波最终会从底座与地面之间的间隙处向外辐射,此时,干衣设备向外辐射出来的声波为混响声,没有直达声,其发出的声波能量,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反射而不断衰减,能够有效地降低干衣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向外辐射的噪声,改善用户体验感。
散热风扇3的具体结构类型不限,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为轴流风扇,也就是说,散热风扇3从轴向一侧进风,从轴向另一侧出风。
散热风扇3可以是吹风风扇,即散热风扇3朝向第一室101内部吹风,以使外部环境中的空气流入第一室101内;散热风扇3也可以是吸风风扇,以将第一室101内的空气抽到外部环境中。
当散热风扇3为吹风风扇,散热风扇3不断地向第一室101送风的过程中,第一室101内的空气可以从底座与箱体的接缝处、或者,箱体与其他结构的接缝中排出第一室101。当散热风扇3为吸风风扇,散热风扇3不断地将第一室101内的空气抽吸到间隔空间1a的过程中,外部环境的空气可以从底座与箱体的接缝处、或者,箱体与其他结构的接缝中补入第一室101内。
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为吹风风扇,即散热风扇3朝向间隔空间1a的一侧为吸风侧,散热风扇3朝向第一室101的一侧为出风侧,也就是说,散热风扇3直接将外部环境中相对低温的空气直接吹向第一室101,低温的空气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压缩机2进行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风扇3应尽可能地靠近压缩机2设置,以便及时带走压缩机2产生的热量,更好地对压缩机2散热降温。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压缩机2位于散热风扇3的送风范围内,也就是说,在不需要任何导流结构的情况下,从散热风扇3送出的气流能够直接吹向压缩机2表面,即气流在到达压缩机2表面时还具有一定的流速。
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通过细微观察发现:压缩机2的发热部位主要集中在压缩机2的中上部位。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斜向上送风,一方面,散热风扇3能够尽可能地吹向压缩机2的中上部位,对压缩机2的发热部位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散热;另一方面,底座装置在高度方向上的设计尺寸受到限制,该实施例中,在散热风扇3外观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倾斜设置的散热风扇3在高度方向所需的安装尺寸更小,因此,在相同安装高度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更大尺寸的散热风扇3,以增大风量,提升散热效果。
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不限,示例性地,倾斜角度为大于0°且不超过35°,例如,倾斜5°、10°、15°、20°、25°、30°、35°等。该倾斜角度范围既能够兼顾高度方向的安装尺寸,又能使得气流直吹压缩机2的中上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指的是散热风扇3的叶片的转动轴线。
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相对水平面平行设置,也就是说,散热风扇大致竖直地放置。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风扇3的摆放方式不限,只要具有合适的安装空间即可。
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在底座的俯视投影中,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与纵向平行。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可以是与水平面平行,也可以是相对水平面倾斜。
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底座的俯视投影中,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与纵向垂直。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可以是与水平面平行,也可以是相对水平面倾斜。
再一些实施例中,在底座的俯视投影中,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相对纵向倾斜且斜向后送风,也就是说,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与纵向呈一定的锐角,即既不平行,也不垂直。该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朝向间隔空间1a的进风侧具有较大的空间,减小进风阻力,也能兼顾散热风扇3沿纵向和横向方向具有合适的安装尺寸。散热风扇3可以设置在第一室101内,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室101外,只要能对促进气流流动即可。
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散热风扇3设置在第一室101的外部且连通于外部环境中,以避免挤占第一室101的空间,避免与压缩机2发生干涉。需要说明的是,散热风扇3不会超出底座的前侧,以避免散热风扇3与箱体组件发生干涉。
散热风扇3与底座的安装方式不限,只要能够将散热风扇3固定在底座上即可。例如,可以通过螺钉、螺钉等方式将散热风扇3固定在底座上。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底座设置有滑槽11a,散热风扇3能够从底座的外部插入滑槽11a中并沿滑槽11a滑动至安装位置。具体地,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将散热风扇3从底座的外部插入滑槽11a,将散热风扇3滑动至安装位置后,采用螺钉连接等方式将散热风扇3固定在安装位置即可,散热风扇3的安装过程不会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装配方便;滑槽11a对散热风扇3还能起到导向、限位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散热风扇3可以从任意方位插入滑槽11a中,例如,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从前至后等。
示例性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能够从底座的底侧插入滑槽11a中,也就是说,滑槽11a大致沿高度方向延伸,且滑槽11a的入口位于底座的底侧。装配过程中,将底座倒置,使得底座的底侧朝上,再将散热风扇3插入滑槽11a,随后再将散热风扇3与底座固定连接即可。该实施例中,滑槽11a的结构形式不会影响底座的顶侧的结构,不会影响底座与箱体组件的装配关系。
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中的箭头所示方向为散热风扇3的插入方向,散热风扇3能够从底座的前侧插入滑槽11a中,且滑槽11a的入口位于底座的前侧。该实施例中,滑槽11a的结构形式不会影响底座的顶侧的结构,不会影响底座与箱体组件的装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散热风扇3能够从前至后插入滑槽11a中指的是,散热风扇3从底座的前侧进行装配,散热风扇3插入滑槽11a的方位大致沿从前至后的方向。该实施例中,滑槽11a的延伸方向可以是平行于纵向,或者相对纵向倾斜一定的角度。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5、图7、图8以及图10,底座包括盖板12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主体11,注塑主体11设置有第一室101和第二室102,注塑主体11包括位于第二室102中的隔筋111,隔筋111将第二室102间隔出进风子室102a和热交换子室102b,蒸发器和冷凝器放置于热交换子室102b中。热交换子室102b位于进风子室102a沿纵向的后侧,热交换子室102b的顶侧敞开,盖板12封闭热交换子室102b的敞开处,间隔空间1a位于第一室101和进风子室102a之间。装配过程中,将蒸发器和冷凝器放置于热交换子室102b中后,再将盖板12封闭在热交换子室102b的敞开处。需要说明的是,盖板12和热交换子室102b的对接处应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以减少漏风的可能性。
请参阅图7和图8,进风子室102a的顶侧敞开以形成底座装置的进风口102c;具体地,衣物处理腔中的湿热气流从筒体组件的前侧向下流动至进风口102c处。示例性地,可以在进风子室102a靠近隔筋111处的位置设置第一过滤组件(未示出),以过滤从筒体组件内流出的气流中的毛絮等杂质。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和图5,进风子室102a的前侧敞开。进风子室102a用于放置第二过滤组件(图中未示出),以对进入热交换室102b的空气进行二次过滤,以防止毛屑进入蒸发器和冷凝器,影响换热效率。请参阅图6和图10,干衣设备包括封板4,封板4可拆卸地封闭进风子室102a的敞开处。在干衣设备的干衣过程中,封板4封闭进风子室102a的前侧敞开处,防止漏风。当需要更换或清理第二过滤组件时,将封板4从底座装置上拆卸下来,从进风子室102a的敞开处取出第二过滤组件,随后再将清洁后的第二过滤组件置入进风子室102a中即可。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注塑主体11包括第一底壁112、前侧壁114和沿底座的纵向延伸的第一纵向侧壁113,前侧壁114沿第一底壁112的前侧边缘延伸,第一纵向侧壁113沿第一底壁112的纵向边缘延伸,第一室101位于第一底壁112、前侧壁114和第一纵向侧壁113共同限定的区域内。
前侧壁114的横向第一端的端面与第一纵向侧壁113的前端面间隔设置以形成上述的开口101a,也就是说,第一底壁112的顶角处位于第一室101的外部。
示例性地,第一纵向侧壁113的前端的顶部和前侧壁114的横向第一端的顶部通过筋板连接在一起,如此,可以增强底座的结构强度,提升底座的结构可靠性。
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注塑主体11包括第二底壁117和第二纵向侧壁116,第二纵向侧壁116沿第二底壁117的纵向边缘延伸,第一纵向侧壁113的前端和第二纵向侧壁116的前端间隔设置,第一底壁112的前端和第二底壁117的前端间隔设置,间隔空间1a位于第一纵向侧壁113和第二纵向侧壁116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纵向侧壁113和第二纵向侧壁116位于间隔空间1a之外的部分可以合二为一。
请参阅图4和图11,第一底壁112靠近开口101a的顶角处具有支撑区域112a,支撑区域112a位于间隔空间1a中,散热风扇3支撑于第一底壁112的支撑区域112a上。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压缩机2在高度方向具有相对较大的尺寸,因此,相关技术中,第一底壁的顶角处的空间是空置的;此外,相关技术中,风扇设置在压缩机的正前方,占据较大的空间,使得第一室在纵向上的尺寸较小,导致元器件布置的有效利用空间较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能够充分利用第一底壁112的顶角处的空间,还能增大第一室101的有效利用空间。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底座包括设置在支撑区域112a上方的限位板115,散热风扇3从前侧壁114的前侧插入支撑区域112a和限位板115之间,且散热风扇3固定连接在限位板115和/或第一底壁112上。限位板115对散热风扇3的顶部进行固定,第一底壁112对散热风扇3的底部进行固定。
限位板115的具体结构不限,只要能够便于对散热风扇3的顶部进行定位和便于连接即可。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支撑区域112a的顶表面和限位板115的底表面均设置有滑槽11a,散热风扇3的顶端与限位板115上的滑槽11a滑动配合,散热风扇3的底端与支撑区域112a上的滑槽11a滑动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的滑动配合指的是在装配过程中,散热风扇3与对应的滑槽11a滑动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滑槽11a的具体结构形式根据散热风扇3的轮廓形状适配。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散热风扇3的顶部具有两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筋边31,散热风扇3的底部具有两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筋边31,支撑区域112a的顶表面设置有两个滑槽11a,限位板115设置有两个滑槽11a,在装配过程中,各筋边31在对应的滑槽11a中滑动。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8以及图10,箱体组件包括箱体以及一体成型的前封门9。箱体大致呈U型,箱体的前侧敞开,前封门9设置于箱体的敞开处且覆盖第一室101的前侧和间隔空间1a的前侧。如此,前封门9可以保持较好的外观连续性,能够改善衣物处理设备的外观美感。
需要说明的是,前封门9在封板4的位置处设置有避让口以避让封板4。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底座装置还包括电机51、风轮52和带轮53,电机51设置在第一室101中,风轮52设置在第一室101外,且位于第一室101下游的循环风道上,电机51驱动风轮52转动,风轮52转动过程中,第一室101内形成负压,风轮52下游的循环风道形成正压。
带轮53转动地设置在电机51的外壳上,电机51的电机轴通过第一皮带驱动带轮53转动,该实施例中,电机51为双电机轴,其中一个电机轴驱动风轮52转动,另一个电机轴驱动带轮53转动,带轮53通过第二皮带驱动筒体组件转动,具体地,第二皮带绕设在筒体组件的周向和带轮53之间。
干衣设备在烘干衣物的过程中,电机51可以同时驱动风轮52和带轮53转动,带轮53驱动筒体组件转动,筒体组件转动过程中,衣物在衣物处理腔中翻转、抖散,能够加快衣物和干燥热气流的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底座装置,用于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装置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具有沿横向布置且相互独立的第一室(101)和第二室(102),所述第一室(101)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室(102)的侧壁之间具有连通干衣设备的外部环境的间隔空间(1a),所述第一室(101)对应所述间隔空间(1a)的侧壁设置有开口(101a),所述开口(101a)连通所述第一室(101)和外部环境;
压缩机(2),所述压缩机(2)设置于所述第一室(101)中;
用于对所述压缩机(2)散热的散热风扇(3),所述散热风扇(3)设置于所述开口(101a)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3)朝向所述间隔空间(1a)的一侧为吸风侧,所述散热风扇(3)朝向所述第一室(101)的一侧为出风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2)位于所述散热风扇(3)的送风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斜向上送风;和/或,在所述底座的俯视投影中,所述散热风扇(3)的转动轴线相对所述底座的纵向倾斜设置且斜向后送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的转动轴线相对水平面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置有滑槽(11a),所述散热风扇(3)能够从所述底座的外部插入所述滑槽(11a)中并沿所述滑槽(11a)滑动至安装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3)能够从所述底座的底侧插入所述滑槽(11a)中,或者,所述散热风扇(3)能够从所述底座的前侧插入所述滑槽(11a)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3)设置于所述第一室(101)的外部且连通外部环境。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底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盖板(12)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主体(11),所述注塑主体(11)设置有所述第一室(101)和所述第二室(102),所述注塑主体(11)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室(102)中的隔筋(111),所述隔筋(111)将所述第二室(102)间隔出进风子室(102a)和热交换子室(102b),所述热交换子室(102b)位于所述进风子室(102a)沿纵向的后侧,所述热交换子室(102b)的顶侧敞开,所述盖板(12)封闭所述热交换子室(102b)的敞开处,所述进风子室(102a)的顶侧敞开以形成所述底座装置的进风口(102c)。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主体(11)包括第一底壁(112)、前侧壁(114)和第一纵向侧壁(113),所述前侧壁(114)沿所述第一底壁(112)的前侧边缘延伸,所述第一纵向侧壁(113)沿所述第一底壁(112)的纵向边缘延伸,所述第一室(101)位于所述第一底壁(112)、所述前侧壁(114)和所述第一纵向侧壁(113)共同限定的区域内,所述前侧壁(114)的横向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纵向侧壁的前端面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开口(101a);所述第一底壁(112)靠近所述开口(101a)的顶角处具有支撑区域(112a),所述支撑区域(112a)位于所述间隔空间(1a)中,所述散热风扇(3)支撑于所述第一底壁(112)的支撑区域(112a)。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底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区域(112a)上方的限位板(115),所述散热风扇(3)从所述前侧壁(114)的前侧插入所述支撑区域(112a)和所述限位板(115)之间,且所述散热风扇(3)固定连接在所述限位板(115)和/或所述第一底壁(112)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底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区域(112a)的顶表面和所述限位板(115)的底表面均设置有滑槽(11a),所述散热风扇(3)的顶端和所述散热风扇(3)的底端滑动地嵌入所述滑槽(11a)中。
13.一种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组件,所述筒体组件具有衣物处理腔;
箱体组件,所述筒体组件设置于所述箱体组件内;
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与所述衣物处理腔连通;
蒸发器和冷凝器;
以及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底座装置,所述第二室(102)位于所述循环风道上,蒸发器和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室(102)内,所述箱体组件的下端罩设在所述底座的边缘,所述箱体组件遮挡所述间隔空间(1a)的前侧和所述第一室(101)的前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干衣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组件包括箱体以及一体成型的前封门(9),所述箱体的前侧敞开,所述前封门(9)设置于所述箱体的敞开处且覆盖所述第一室(101)的前侧和所述间隔空间(1a)的前侧。
CN202120280067.0U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Active CN215328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80067.0U CN215328911U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80067.0U CN215328911U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28911U true CN215328911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80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80067.0U Active CN215328911U (zh) 2021-02-01 2021-02-01 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289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67298B2 (en) Air conditioner
JP2005164222A (ja) ビルトイン冷蔵庫の放熱装置
EP1384963B1 (en) Built-in refrigerator
CN215328911U (zh) 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KR101635647B1 (ko) 냉장고
CN114921937A (zh) 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KR20180111270A (ko) 천장 매입형 공기조화기
CN107036364A (zh) 一种制冷设备
KR20090076031A (ko)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20010026764A (ko) 가습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조기기
CN112178775A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14401101U (zh) 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KR20170082363A (ko)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
CN108826792A (zh) 冰箱以及用于冰箱的风扇组件
KR20050019444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2620355B1 (ko) 공기조화기
JPH0791811A (ja) 冷蔵庫
KR20200135084A (ko) 이동형 공기조화기
JP3211551B2 (ja) 冷凍冷蔵庫
KR100579572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9995439U (zh) 一种便携空调器
CN114427163A (zh) 一种底座装置及干衣设备
KR20080050155A (ko) 냉장고 기계실의 소음저감구조
KR101848679B1 (ko) 천장 매입형 공기조화기
KR20110083913A (ko) 냉장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