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04852U - 置物板及置物系统 - Google Patents
置物板及置物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04852U CN215304852U CN202120326885.XU CN202120326885U CN215304852U CN 215304852 U CN215304852 U CN 215304852U CN 202120326885 U CN202120326885 U CN 202120326885U CN 215304852 U CN215304852 U CN 2153048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 bending
- bending part
- mounting portion
-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置物板及置物系统。置物系统包括置物组件,置物组件包括支撑架和网架,网架安装于支撑架;置物系统还包括置物板,置物板包括安装部,置物板能够通过安装部安装于置物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置物板具有连续的承载面,不仅能够放置体积较小的物品,还能够避免网架上的金属毛刺划伤使用者。此外,置物板还能够适配于现有的网架及/或支撑架,适用性广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置物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置物板及置物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网状结构便于安装固定安装,传统的置物系统中大多采用具有网状平面的网架承载物品。但由于网架本身具有网孔,一些体积较小的物品放置在网架上时容易从网孔中掉落,还有一些物品放置在网架上时容易卡入网孔中,当拿取时容易带动网架从支撑架或支架上掉落。此外,为了增加网架的承载能力,一般使用金属材质,而金属材质在加工时无法避免地会出现毛刺,容易划伤使用者。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置物板及置物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置物系统,包括置物组件,置物组件包括支撑架和网架,网架安装于支撑架;置物系统还包括置物板,置物板包括安装部,置物板能够通过安装部安装于置物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置物系统,包括支撑架及置物板,置物板包括安装部,置物板能够通过安装部安装于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置物系统,包括网架,置物系统还包括置物板,置物板包括安装部,置物板能够通过安装部安装于网架。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一种置物板,包括板体以及固设于板体的安装部,置物板能够通过安装部安装于外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置物板及置物系统,置物板具有连续的承载面,不仅能够放置体积较小的物品,而且能够避免用户在取放物品时带动网架晃动或脱落,提高了置物系统的使用舒适度;此外,置物板还能够遮盖网架上的毛刺,从而避免网架上的金属毛刺划伤使用者,提高了置物系统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置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置物系统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置物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置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中置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卡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中置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在另一角度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中置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2所示悬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中置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中置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中置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九个实施例中置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个实施例中置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个实施例中置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0所示置物板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个实施例中置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个实施例中置物板的结构示意图。
100、置物板;10、板体;11、承载面;12、背面;121、避让凹槽;122、第一避让部;123、第二避让部;13、连接筋;20、第一安装部;21、第一弯折部;22、第二弯折部;30、第二安装部;31、第三弯折部;32、第四弯折部;33、第二勾部;40、第三安装部;41、夹持件;42、定位件;421、安装槽;50、第一凸筋;60、固定件;61、固定部;611、转动曲面;612、止挡角;613、第一凹槽;62、旋拧部;70、接合部;71、凸榫部;72、凹榫部;73、第一滑道;74、第二滑道;200、置物系统;201、置物组件;202、第一侧;203、第二侧;210、支撑架;2101、第一安装位置;2102、第二安装位置;211、架体;2111、第一架体;2112、第二架体;2113、连接部;212、装配部;2121、第一凸部;2122、第二凸部;213、第一勾部;2131、第一容置槽;214、第三勾部;2141、第二容置槽;215、第三凸部;216、支撑件;2161、第二凹槽;2162、第三凹槽;217、第四凹槽;218、第二凸筋;219、卡固件;2191、第四勾部;2192、第四凸部;220、网架;2201、第三安装位置;2202、第四安装位置;2203、载物面;221、第一杆组;2211、第一端杆;2212、第二端杆;2213、第三端杆;2214、中间杆;2215、侧弯面;222、第二杆组;223、网孔;224、第一端帽;300、支架;310、纵杆;311、通孔;320、横杆;400、悬挂件;410、弯曲部;411、第三凸筋;420、第五凹槽;430、第六凹槽;440、第七凹槽;450、附设杆;451、第二端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连接于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置物系统200广泛应用于超市货架、仓库储存、家庭收纳等适用场合。
置物系统200通常包括支架300以及置物组件201,置物组件201能够安装于支架300,置物组件201用于承载物品。具体而言,置物组件201包括支撑架210及网架220,其中,支架300下方设有移动轮(图未示)便于置物系统200的移动,支撑架210可拆卸安装于支架300,网架220可拆卸安装于支撑架210,网架220具有网状的载物面2203(请参阅图10),载物面2203用于承载各种物品。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制置物系统200中各部件的设置形式和设置方式,支架300也可以不设移动轮,而是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网架220也可以直接固定在支架300上而省略支撑架210;支撑架210及/或网架220也可以不设置在支架300上,而设置在其他结构上,例如墙体、立柱等。
支架300通常包括纵杆310和横杆320,纵杆310及横杆320均为金属材质,纵杆310与横杆320近似相互垂直设置。作为优选,纵杆310能够沿横杆320滑动,使得纵杆310与横杆320在安装过程中预连接,既便于操作人员进行连接操作,又能够保证横杆320与每根纵杆310之间的角度一致。支架的具体结构也可以参考申请号为US07/543731及US09/436363的美国专利。
可以理解,纵杆310与横杆320之间可以仅仅是滑动连接以实现预连接,也可以在预连接后通过螺纹连接、焊接、卡扣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不限制支架300的形状及材质,纵杆310与横杆320也可以是塑料材质或其他常见的材质。此外,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横杆3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纵杆310及/或横杆320上设有安装孔(未标号),安装孔用于将纵杆310及/或横杆320固定至墙体或其他结构上。当然,根据实际需求,安装孔也可省略。
纵杆310上开设有通孔311,支撑架210通过通孔311安装于纵杆310上。作为优选,纵杆310上开设有多个通孔311,多个通孔311沿纵杆310的长度方向分布,以实现支撑杆安装于纵杆310的不同高度。可以理解,多个通孔311可以沿纵杆310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也可以按照实际需要改变通孔311分布的疏密程度。进一步的,多个通孔311成对设置,每对通孔311位于纵杆310的同一高度,以增加支撑架210与纵杆310之间连接的可靠度。
请一并参阅图3,支撑架210包括架体211及固设于架体211的装配部212,架体211用于承载网架220,装配部212用于将支撑架210安装于支架300。其中,装配部212优选为可拆卸安装于支架300。
为方便说明,请一并参阅图7,架体211通常为金属材质,包括第一架体2111、第二架体2112以及连接部2113,第一架体2111与第二架体2112均呈三角形的片状,连接部2113用于连接第一架体2111与第二架体2112。第一架体2111、连接部2113、第二架体2112在纵截面的方向呈U字形。上述架体211的结构只是其中一个示例,本实用新型不限制架体211的具体结构及材质,只要能实现与支架300及/或网架220的安装,且能够承载一定重量的物品即可。
装配部212包括第一凸部2121,第一凸部2121凸设于架体并能够卡接于纵杆310上的通孔311。作为优选,第一架体2111与第二架体2112上均设有第一凸部2121,并且两个第一凸部2121位于同一高度,以卡接于纵杆310上两个并列设置的通孔311,从而提高架体211与纵杆3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装配部212还包括第二凸部2122,第二凸部2122凸设于架体211并能够卡接于纵杆310上的通孔311,且第二凸部2122与第一凸部2121位于不同高度。同样的,第二凸部2122也可以为两个并分别位于第一架体2111与第二架体2112,在此不做赘述。第二凸部2122能够使得架体211与纵杆3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高,并且能够使得架体211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凸部2121与第二凸部2122的形状不同,第一凸部2121为长方形片状,第二凸部2122为条形片状。当然,第一凸部2121与第二凸部2122也可以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如图6所示,第一凸部2121与第二凸部2122均大致呈长方形片状。
为方便说明,请一并参阅如图10,网架220包括第一杆组221及第二杆组222,第一杆组221与第二杆组222分别包括多根杆体,第一杆组221与第二杆组222之间具有预设夹角并固定连接。作为优选,第一杆组221与第二杆组222均为金属材质,且第一杆组221与第二杆组222分体成型后焊接固定,以提高网架220的机械强度。一般而言,第一杆组221与第二杆组222之间近似垂直设置。当然,第一杆组221与第二杆组222之间也可以倾斜设置,例如第一杆组221与第二杆组222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网孔223。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杆组221为沿置物板100长度方向(若置物板100为多个拼接而成,则指拼接后的长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X方向)延伸的杆结构,第二杆组222为沿置物板100宽度方向(如图1所示的Y方向)延伸的杆结构。
由于置物板100的安装部通过长度方向的杆件固定时稳定性更高,因此作为优选,第一杆组221中杆件的外径大于第二杆组222中杆件的外径,以增加第一杆组221的机械强度,防止置物系统200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杆组221发生形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杆组221与第二杆组222的外径也可以相同;若安装部安装至第二杆组222的杆体时,第二杆组222中杆件的外径也可以大于第一杆组221中杆件的外径,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的网架220结构。
网架220与支撑架210之间具有多种连接方式。置物系统200具有相互远离的第一侧202与第二侧203,支撑架210与网架220可以通过在第一侧202及第二侧203的相互配合实现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在其他位置的相互配合实现固定连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侧202与第二侧203是指,以置物系统200宽度方向(即图1所示的Y方向)的中分线(图1所示M线)为界,中分线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202和第二侧203。
在如图3、图5、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架210及网架220可以通过在第一侧202与第二侧203的相互配合实现固定连接。网架220包括平面网状的载物面2203,网架220在载物面2203的第一侧202弯折并形成侧弯面2215,侧弯面2215与载物面2203之间具有预设夹角,侧弯面2215上具有网孔223。作为优选,侧弯面2215与载物面2203之间近似相互垂直。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侧弯面2215与载物面2203之间也可呈锐角或钝角设置。
具体而言,网架220的第一杆组221在第一侧202具有第一端杆2211及第二端杆2212,第二杆组222中的多根杆体的端部弯曲,第一端杆2211、第二端杆2212以及第二杆组222形成侧弯面2215。支撑架210大致呈三角形,支撑架210的一端能够插入侧弯面2215的网孔223中,以实现第一侧202网架220与支撑架210的定位。
网架220在第二侧203设有第三端杆2213,支撑架210在第二侧203设有第一勾部213,第一勾部213向远离第一侧202的方向延伸;支撑架210上还开设有第一容置槽2131,第三端杆2213能够容置于第一容置槽2131中,并通过第一勾部213限位。
如此设置,在第一侧202,支撑架210通过插设于网架220侧弯面2215的网孔223中实现定位;在第二侧203,网架220与支撑架210之间通过第一勾部213实现限位,使得网架220能够安装在支撑架210上。
支撑架210及网架220也可以通过如图6至图8所示的方式固定连接。如图6至图8所示,网架220的结构与上述网架220结构基本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支撑架210在第一侧202开设有第二容置槽2141,第二容置槽2141的槽壁向外凸出并形成第三勾部214,第一端杆2211能够容置于第二容置槽2141中,并通过第三勾部214限位。支撑架21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侧203的卡固件219,卡固件219固设于第一架体2111与第二架体2112之上,且位于第一容置槽2131处,卡固件219包括第四勾部2191,第四勾部2191具有弹性,第三端杆2213能够容置于第一容置槽2131中,并通过第四勾部2191限位。如此设置,在第一侧202,网架220与支撑架210之间通过第三勾部214限位;在第二侧203,网架220与支撑架210之间通过第四勾部2191限位,使得网架220能够安装在支撑架210上。
支撑架210及网架220也可以通过如图9至图11所示的方式固定连接。如图9至图11所示,支撑架210还包括支撑件216,支撑架210相对远离第一侧202的端部设有第三凸部215,支撑件216相对靠近支撑架210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2161,支撑件216通过第二凹槽2161插设并安装于第三凸部215。支撑件216相对靠近网架220的一侧设有第三凹槽2162,网架220中的第二杆组222能够嵌设于第三凹槽2162中。网架220与支撑架210的第二侧203同图3、图5、图12所示的实施例,通过第一勾部213限位,在此不做赘述。如此设置,网架220通过支撑件216及第一勾部213能够安装于支撑架210。
作为优选,如图6所示,网架220的第一端杆2211与第三端杆2213之间还设有中间杆2214,支撑架210在对应于中间杆2214的位置开设有第四凹槽217,当网架220安装于支撑架210时,第四凹槽217能够给中间杆2214让位。进一步的,若第四凹槽217的槽口较小,还能够起到对中间杆2214限位的作用。
作为优选,为了增大支撑架210的机械强度,第一架体2111及/或第二架体2112上还设置有第二凸筋218。
作为优选,如图10所示,为了避免网架220的端部过于尖锐划伤使用者,第一杆组221及/或第二杆组222的端部设有第一端帽224。
由于网架本身具有网孔,一些体积较小的物品放置在网架上时容易从网孔中掉落,还有一些物品放置在网架上时容易卡入网孔中,当拿取时容易带动网架从支撑架或支架上掉落。此外,为了增加网架的承载能力,一般使用金属材质,而金属材质在加工时无法避免地会出现毛刺,容易划伤使用者。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能够安装于支撑架210及/或网架220的置物板100,以及含有置物板100的置物系统200。
置物板100上设置有安装部(未标号),置物板100通过安装部能够安装在外部结构上。在本实用新型示出的实施例中,外部结构即为置物组件201。具体而言,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置物板100可以通过安装部安装在支撑架210上;也可以通过安装部安装在网架220上;还可以将网架220安装在支撑架210后,再通过安装部安装在支撑架210及/或网架220上。
置物板100包括板体10,板体10具有相互背离的承载面11与背面12,承载面11用于放置物品。承载面11优选为平面形,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承载面11设置成其他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置物板100是指注塑成型或挤出成型的板状结构,区别于网架220中的网状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置物板100具有连续的承载面11。
请参阅图1至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置物板100在第一侧202设有第一安装部20,在第二侧203设有第二安装部30,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相互配合使得置物板100安装于置物组件201。可以理解,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置物板100上也可以仅设置第一安装部20或第二安装部30,置物板100在未设置安装部的一侧通过另设卡固件固定安装于置物组件201。
作为优选,第一安装部20抵接于置物组件201的第一侧202,第二安装部30抵接于置物组件201的第二侧203,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弹性。第一安装部20与置物组件201的第一侧202相配合,以避免置物板100向第二侧203翻转;第二安装部30与置物组件201的第二侧203相配合,以避免置物板100向第一侧202翻转;置物板100通过第一安装部20及/或第二安装部30的弹性与置物组件201实现有预紧力的配合,以增加置物板100与置物组件20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优选为均具有弹性,以便于置物板100的安装,当然也可以是仅有第一安装部20或第二安装部30具有弹性,同样能够实现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均与置物组件201紧配合。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也可以通过其他常见的形式与置物组件201安装固定,如卡扣结构等,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具有弹性”是指,第一安装部20及/或第二安装部30能够发生微形变,或者第一安装部20及/或第二安装部30能够相对于板体10转动一定角度,使得置物板100能够在安装至置物组件201后弹性抵接于置物组件201。
由于置物板100在第一侧202与第二侧203均既可以安装于网架220,也可以安装于支撑架210,并且在第一侧202的安装方式可以与在第二侧203的安装方式分别两两配合,因此,下面分别介绍置物板100在第一侧202如何安装在支撑架210或网架220上,以及在第二侧203如何安装在支撑架210或网架220上,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两侧的安装方式。
首先是置物板100在第一侧202安装于支撑架210的方式。
支撑架210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安装位置2101及第二安装位置2102,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能够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位置2101与第二安装位置2102,且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相互配合能够使得置物板100安装于支撑架210。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部20具有弹性,且第一安装部20位于板体10的第一侧202,第一安装部20与板体10之间具有预设夹角,并能够弹性抵接于支撑架210的第一安装位置2101。第一安装位置2101优选为支撑架210的端部。
具体而言,为了便于加工成型,第一安装部20包括第一弯折部21,第一弯折部21相对于板体10弯折并与板体10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不限定第一弯折部21与板体10之间的成型方式,第一弯折部21也可以与板体10分体成型后通过胶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为了防止置物板100从支撑架210上脱离,作为优选,第一弯折部21呈平板状,且第一弯折部21与板体10之间呈锐角设置。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另设防止置物板100从支撑架210上脱离的结构(如第二弯折部22),第一弯折部21与板体10之间可以呈锐角设置,也可以呈直角或钝角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安装部20还包括第二弯折部22,第二弯折部22固设于第一弯折部21并向第二侧203的方向弯折,第二弯折部22能够阻碍第一安装部20脱离支撑架210。
具体而言,为了便于加工成型,第二弯折部22相对于第一弯折部21弯折并与第一弯折部21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不限定第二弯折部22与第一弯折部21之间的成型方式,第二弯折部22也可以与第一弯折部21分体成型后通过胶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第二弯折部22为平板状,且第二弯折部22与第一弯折部21之间呈直角或钝角。如此设置,既便于第二弯折部22的加工,又便于将第一安装部20安装至支撑架210上,并且具有较好的止挡效果。第二弯折部22的形状不限于平板状,第二弯折部22也可以是弧状,且向第二侧203的方向凸设,如图6所示,还可以是波浪状等其他常见的形状,只要能起到止挡作用即可。
第二是置物板100在第二侧203安装于支撑架210的方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部30具有弹性,且第二安装部30位于板体10的第二侧203,第二安装部30与板体10之间具有预设夹角,并能够弹性抵接于支撑架210的第二安装位置2102。第二安装位置2102具有多种形式,例如第一勾部213、第四勾部2191等。
当第二安装位置2102为第一勾部213时,第二安装部30包括第三弯折部31及第二勾部33,第三弯折部31固设于板体10且与板体10之间具有预设夹角,第二勾部33由第三弯折部31向相对靠近第一侧202的方向凸设,第二勾部33能够阻碍第二安装部30脱离支撑架210。
进一步细说,置物板100通过第二勾部33能够弹性抵接于第一勾部213或第四勾部2191,从而实现置物板100与支撑架210之间的相互卡接。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加工,第三弯折部31、第二勾部33与板体10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不限定第三弯折部31、第二勾部33与板体10之间的成型方式,第三弯折部31、第二勾部33也可以与板体10分体成型后通过胶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当第二安装位置2102为第四勾部2191时,支撑架210包括上述卡固件219,卡固件219上设有第四勾部2191,第二安装部30能够通过第四勾部2191抵接于第二勾部33,第四勾部2191能够阻碍第二安装部30脱离支撑架210。
第三是置物板100在第一侧202安装于网架220的方式。
网架220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三安装位置2201及第四安装位置2202,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能够分别安装在第三安装位置2201与第四安装位置2202,且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相互配合能够使得置物板100安装于网架220。
上述置物板100在第一侧202安装于支撑架210的方式,也可以适用于置物板100安装于网架220,其区别仅在于第一弯折部21、第二弯折部22尺寸的调整,以及第一安装部20弹性抵接的位置不同。当置物板100在第一侧202安装于网架220时,第一安装部20弹性抵接于网架220的第三安装位置2201。第三安装位置2201具有多种形式,例如第一端杆2211、第三端杆2213,或者是向背离承载面11的一侧弯折的侧弯面2215,第一安装部20能够通过第一弯折部21及/或第二弯折部22分别弹性抵接于第一端杆2211、第三端杆2213或侧弯面2215。
当第三安装位置2201是侧弯面2215,且侧弯面2215向背离支撑架210的一侧弯折(也即向上弯折)时,可将第一安装部20的截面设置为U字形,使得侧弯面2215能够插入并安装在第一弯折部21内,如图9、图10所示。可以理解,此时第一弯折部21与侧弯面2215之间可以是线接触,也可以是部分面接触,还可以是全部面接触,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置物板100与侧弯面2215的连接可靠度,也可以在第一弯折部21的基础上再设置第二弯折部22,第二弯折部22的结构与上述结构均可通用,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是置物板100在第二侧203安装于网架220的方式。
第二安装部30具有弹性,且第二安装部30位于板体10的第二侧203,第二安装部30与板体10之间具有预设夹角,并能够弹性抵接于网架220的第四安装位置2202。第四安装位置2202优选为第三端杆2213。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部30包括第三弯折部31,第三弯折部31固设于板体10且与板体10之间具有预设夹角;第三弯折部31与板体10之间呈锐角,且第三弯折部31能够弹性抵接于网架220。进一步细说,当第四安装位置2202为第三端杆2213时,第三端杆2213可以通过第一容置槽2131及第四勾部2191定位,或者通过其他外部结构定位,第三端杆2213的一侧能够弹性抵接于第三弯折部31,或者抵接于第三弯折部31与板体10之间的拐角处,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置物板100与网架22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第二安装部30包括第三弯折部31及第四弯折部32,第三弯折部31固设于板体10且与板体10之间具有预设夹角,第四弯折部32固设于第三弯折部31并向第一侧202的方向弯折;置物板100能够通过第三弯折部31及第四弯折部32安装于网架220,且第四弯折部32能够阻碍第二安装部30脱离网架220。
作为优选,第四弯折部32为弧形,第四弯折部32的弧度与第三端杆2213的外径相匹配。
由于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网架220是通过支撑架210安装固定的,为了避免第二安装部30与支撑架210之间产生位置干涉,第二安装部30为多个,多个第二安装部30分别弹性抵接于第三端杆2213,并避让支撑架210的位置。
可以理解,当网架220通过其他方式固定时,若不影响第二安装部30与第四安装位置2202的配合,第二安装部30可以设置为一个连续的结构;若需要避让其他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第二安装部30设置为多个。第一安装部20同理,在此不做赘述。
作为优选,第三弯折部31及/或第四弯折部32与板体10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不限定第三弯折部31、第四弯折部32与板体10之间的成型方式,第三弯折部31、第四弯折部32也可以与板体10分体成型后通过胶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下面通过几个实施例,进一步说明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相互配合的安装形式。
图1至图4为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分别弹性抵接于网架220的侧弯面2215与第三端杆2213。
网架220在第一侧202具有向下弯折的侧弯面2215,置物板100的第一安装部20包括第一弯折部21及第二弯折部22,第一弯折部21与板体10之间大致呈直角,第二弯折部22与第一弯折部21之间也大致呈直角,第一弯折部21及第二弯折部22能够包围侧弯面2215的外侧(即图3所示的外侧面的左侧),并且第二弯折部22能够弹性抵接于侧弯面2215的一侧(即图3所示的侧弯面2215的下侧),并止挡第一安装部20脱离侧弯面2215。
此外,若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架210的长度增大,使得支撑架210在第一侧202突出于侧弯面2215一定距离(即图3所示的支撑架210的左端部突出于侧弯面2215一定距离),那么第一安装部20也可以弹性抵接于支撑架210的端部,此时,第一侧202的安装方式变更为第一安装部20安装于支撑架210的端部。
网架220在第二侧203设有第三端杆2213,置物板100的第二安装部30包括第三弯折部31及第四弯折部32,第三弯折部31与板体10之间大致相互垂直,第四弯折部32固设于第三弯折部31并大致呈弧形,并且第四弯折部32的弧度与第三端杆2213的外径相匹配。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网架220通过支撑架210安装在支架300上,对应地,将第二安装部30设置为多个以避让支撑架210的位置。可以理解,网架22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安装于其他外部结构上,也即支撑架210及/或支架300均可省略,此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二安装部30的具体形状和数量。
为了便于多个第二安装部30的加工成型,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注塑成型。注塑成型能够加工非连续的结构,并且加工工艺成熟。
图5为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二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分别弹性抵接于网架220的侧弯面2215与支撑架210的第一勾部213。
第二个实施例在第一侧202的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区别为第一弯折部21与板体10之间的弯折角度,以及第一弯折部21与第二弯折部22之间的弯折角度不同。在第二个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21与板体10之间呈锐角,第二弯折部22与第一弯折部21之间呈钝角。
支撑架210在第二侧203设有第一勾部213,置物板100的第二安装部30为一个连续的长条状结构,包括第三弯折部31及第二勾部33,第三弯折部31与板体10之间大致呈直角,第二勾部33向靠近第一侧202的方向凸设,第二勾部33能够抵接于第一勾部213,以阻碍第二安装部30脱离支撑架210。也即,第一勾部213在本实施例中,既能够起到止挡第三端杆2213的作用,又可以起到与第二勾部33相互配合的作用。
第二安装部30还能够将第三端杆2213压紧至第一容置槽2131内,并通过第一勾部213限位,防止第三端杆2213从第一容置槽2131中脱出,提高了网架220与支撑架210的连接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挤出成型的方式,加工工艺成熟,制作成本低。
图6至图8为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三个实施例中,支撑架210上设有卡固件219,卡固件219上包括具有弹性的第四勾部2191,第一安装部20弹性抵接于支撑架210的端部,第二安装部30弹性抵接于卡固件219的第四勾部2191。
第一安装部20包括第一弯折部21及第二弯折部22,第一弯折部21与板体10大致呈直角,第二弯折部22为弧状并向第一侧202凸设,以避免第一安装部20从支撑架210的端部脱离。
第二安装部30为一个连续的长条状结构,包括第三弯折部31及第二勾部33,第三弯折部31与板体10大致呈直角,第二勾部33向第二侧203凸设。第二勾部33能够抵接于卡固件219上的第四勾部2191,以阻碍第二安装部30脱离支撑架210。
在本实施例中,卡固件219安装于第一容置槽2131处,卡固件219还包括第四凸部2192,第四凸部2192能够卡接于纵杆310的通孔311,从而提高支撑架210与纵杆310之间的连接强度。
作为优选,第四勾部2191为弧状,当网架220、支撑架210与置物板100配合使用时,第三端杆2213容置于第一容置槽2131后,通过第四勾部2191能够较为牢固地卡接在第一容置槽2131中。同时,第二勾部33在第四勾部2191的另一侧向第四勾部2191施加作用力,能够进一步防止第三端杆2213脱出第一容置槽2131,从而提高了网架220与支撑架2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此外,第四凸部2192与第一凸部2121还能够同时插入通孔311内,以提高支撑架210与支架30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支撑架210的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置物系统200,由于设置了卡固件219,能够大幅提高置物组件201的承载力,使得置物系统200能够承载质量较大的物品。
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挤出成型的方式,加工工艺成熟,制作成本低。
图9至图11为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第四个实施例中,支撑架210上设置有支撑件216,网架220通过支撑件216与第一勾部213可拆卸安装于支撑架210上,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分别安装于网架220的侧弯面2215与第三端杆2213。
网架220在第一侧202具有向上弯折的侧弯面2215,置物板100的第一安装部20包括第一弯折部21及第二弯折部22,第一弯折部21的截面大致呈U形,并且第一弯折部21的外侧面(即图10所示的左侧面)略向内弯折,与第一弯折部21的上侧面之间呈锐角。第二弯折部22进一步向第二侧203的方向弯折,从而使得第一安装部20与侧弯面2215之间的结合可靠性更佳。
网架220在第二侧203设有第三端杆2213,置物板100的第二安装部30为一个连续的长条状结构,第二安装部30包括第三弯折部31,置物板100通过第三弯折部31弹性抵接于第三端杆2213,以防止第二安装部30脱离网架220。并且第三弯折部31还能够将第三端杆2213压紧至第一容置槽2131内,并通过第一勾部213限位,防止第三端杆2213从第一容置槽2131中脱出,提高了网架220与支撑架210的连接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的置物系统200,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将置物板100的承载面11倾斜设置,由第二侧203向第一侧202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第一弯折部21可以止挡物品,防止物品从置物板100上滑落。如此设置,物品更加靠近使用者,便于使用者取放。
本实施例中的置物系统200可以作为鞋架使用。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挤出成型的方式,加工工艺成熟,制作成本低。
作为优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6、图9、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置物板100的板体10为两层,两层板体10之间通过片状的连接筋13连接,既能够减轻置物板100的重量,又能够提高置物板100的机械强度,保证置物板100的承载能力。可以理解,置物板100的板体10不限于两层,也可以为更多层;连接筋13也不限于片状结构,其他常见的筋体结构也可适用,如蜂窝状结构、波纹结构等等,只要能连接两个板体10即可。进一步的,多层板体10与连接筋13一体成型,以提高置物板100的整体性,保证置物板100在使用过程中受力均衡。当然,多层板体10与连接筋13也可以分体成型后固定连接,如胶接、热固连接等,在此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12至图13及图22至图24,在一些实施例中,置物板100上设置有第三安装部40,置物板100能够通过第三安装部40安装于网架220。
作为优选,第三安装部40位于置物板100的中部,以保证置物板100能够较稳定地安装至网架220。可以理解,置物板100能够仅通过第三安装部40安装至网架220,也可以通过第三安装部40与其他安装部的配合安装至网架2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安装部40具有弹性,且第三安装部40能够弹性夹持第一杆组221及/或第二杆组222。可以理解,第三安装部40也可以通过卡扣等方式安装于网架220。
作为优选,第三安装部40包括多个夹持件41,多个夹持件41沿置物板100的长度方向(图12所示的X方向)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置物板100在第一侧202具有第一安装部20,第一安装部20与上述第一安装部20的结构大致相同。置物板100能够通过第一安装部20与第三安装部40安装至网架220。其中,第一安装部20在第一侧202对置物板100限位,第三安装部40在置物板100中部对置物板100进行限位,从而提高置物板100与网架220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置物板100在第二侧203具有第二安装部30,第二安装部30与上述第二安装部30的结构大致相同。置物板100能够通过第二安装部30与第三安装部40安装至网架220。其中,第二安装部30在第二侧203对置物板100限位,第三安装部40在置物板100中部对置物板100进行限位,从而提高置物板100与网架220的连接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安装部40安装于第一杆组221,并能够通过第二杆组222限位。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第三安装部40能够通过第二杆组222两根相邻的杆件限制第三安装部40在长度方向(图12中所示的X方向)的位移。
下面通过图12至图14所示的第五个实施例,进一步说明第三安装部40的安装形式。
在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背面12中部设有多个夹持件41,多个夹持件41沿置物板100的长度方向分布,夹持件41能够弹性夹持第一杆组221的中间杆2214。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网架220在第一侧202设有侧弯面2215,侧弯面2215与载物面2203之间大致呈直角;置物板100在第一侧202设置有第一弯折部21,第一弯折部21与板面之间也大致呈直角,第一弯折部21能够在第一侧202弹性抵接于侧弯面2215,以提高置物板100与网架2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以理解,第一弯折部21也可以不贴合于侧弯面2215,也即第一弯折部21可以只起到遮盖侧弯面2215的作用,置物板100可以仅通过夹持件41安装于网架220。
作为优选,夹持件41的内径略小于中间杆2214的外径,且夹持件41的夹持臂长度超过中间杆2214的半径以增加夹持件41对中间杆2214的夹持力,提高夹持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背面12还设有第一凸筋50,以填补置物板100背面12与载物面2203之间的缝隙,避免置物板100的板面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形变。第一凸筋50的结构与上述结构基本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便于加工多个夹持件41。注塑成型能够加工非连续的结构,并且加工工艺成熟。
请一并参阅图14,本实施例中的置物系统200还包括悬挂件400。悬挂件400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网架220,且悬挂件400可以用于悬挂更多的物品,使得置物系统200的适用场景更加广泛。
具体而言,悬挂件400包括弯曲部410,弯曲部410的端部设有第五凹槽420;请一并参阅图1,置物系统200还包括附设杆450,附设杆450能够安装在第五凹槽420中。可以理解,为了防止附设杆450从第五凹槽420中脱落,第五凹槽420的内径略小于附设杆450的直径。且夹持件41的夹持臂长度超过中间杆2214的半径,提高夹持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弯曲部410的两侧均设有第三凸筋411,以增加弯曲部410的强度,从而使得附设杆450能够承载重量更大的物品。
作为优选,置物板100的背面12设有第一避让部122,用于给悬挂件400让位。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21与最靠近第一弯折部21的第一凸筋50之间形成第一避让部122。
悬挂件400上还设有第六凹槽430和第七凹槽440,悬挂件400能够通过第六凹槽430和第七凹槽440可拆卸地安装于网架220。
作为优选,第六凹槽430的开口方向与第七凹槽440的开口方向具有夹角。在本实施例中,第六凹槽430与第七凹槽440的开口方向近似相互垂直;第六凹槽430的开口方向向下,第七凹槽440的开口方向呈水平方向。如此设置,既能够限制悬挂件400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又能够限定悬挂件400在水平方向的运动。
本实施例中,附设杆450为中空,以减轻附设杆450本身的重量。若为了提高附设杆450的机械强度,也可将附设杆450设置成实心结构或者在附设杆450内另设其他支撑结构,在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附设杆450的两端部还设有第二端帽451,第二端帽451的设置能够保护用户不会被附设杆450的端部划伤。
更进一步的,第二端帽451的外径大于附设杆450的外径,第二端帽451的设置还可以防止附设杆450沿长度方向从第五凹槽420中脱出。
由于置物板100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下面的实施例中,仅展示了不同结构的置物板100。置物板100与网架220及/或支撑架210的安装形式与上述的安装形式大致相同,不再一一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15至图21,图15至图21示意了多种置物板100结构,并且这些实施例中,置物板100均是通过第一安装部20与第二安装部30相互配合安装于置物组件201的。
请参阅图15,图15所示的第六个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第一安装部20包括第一弯折部21及第二弯折部22;第二安装部30包括第三弯折部31及第二勾部33。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背面12还设有避让凹槽121,避让凹槽121用于给网架220中的中间杆2214让位。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避让凹槽121的形状、位置可以做适应性调整,以给不同结构的第一杆组221及/或第二杆组222中的杆件让位,例如图10中的避让凹槽121。
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挤出成型的方式,加工工艺成熟,制作成本低。
请参阅图16,图16所示的第七个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第一安装部20包括第一弯折部21及第二弯折部22,且第一弯折部21的截面呈U字形;第二安装部30包括第三弯折部31。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背面12也设有避让凹槽121,在此不做赘述。此外,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背面12还设有第二避让部123,第二避让部123用于避让置物组件201在第二侧203的结构,以免影响第二安装部30与置物组件201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挤出成型的方式,加工工艺成熟,制作成本低。
请参阅图17,图17所示的第八个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第一安装部20包括第一弯折部21,且第一弯折部21的截面呈U字形;第二安装部30包括第三弯折部31,第三弯折部31呈弧状。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背面12也设有避让凹槽121,在此不做赘述。此外,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背面12还设有第一凸筋50,第一凸筋50用于填充置物板100与置物组件201之间的间隙,并且能够增强置物板100的机械强度,以提高置物板100的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挤出成型的方式,加工工艺成熟,制作成本低。
请参阅图18,图18所示的第九个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第一安装部20包括第一弯折部21及第二弯折部22;第二安装部30为多个,第二安装部30包括第三弯折部31及第四弯折部32,其中第四弯折部32呈弧状。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背面12也设有第一凸筋50,在此不做赘述。
为了便于多个第二安装部30的加工成型,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注塑成型。注塑成型能够加工非连续的结构,并且加工工艺成熟。
请参阅图19,图19所示的第十个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第一安装部20包括第一弯折部21,且第一弯折部21与板面之间大致呈直角;第二安装部30为多个,第二安装部30包括第三弯折部31及第四弯折部32,其中第四弯折部32呈弧状。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背面12也设有第一凸筋50,在此不做赘述。
此外,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上还设有接合部70,两个置物板100能够通过接合部70连接,以增加置物板100的长度,此外,采用多段拼接的方式可以降低注塑模具加工难度,避免单件大平面薄板见注塑形变,还能够减少每个置物板100的尺寸,减少运输包装体积,降低生产成本和储运成本。
作为优选,接合部70包括相互匹配的凸榫部71及凹榫部72,凸榫部71与凹榫部72分别位于置物板100的两侧,凸榫部71能够卡接在凹榫部72内并形成相对固定的连接。
进一步的,凸榫部71大致呈梯形,凹榫部72的槽型也大致呈梯形,以避免两个置物板100之间产生缝隙。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凸榫部71与凹榫部72均设置在第一凸筋50上,使得置物板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为了便于凸榫部71与凹榫部72的加工成型,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注塑成型。注塑成型能够加工非连续的结构,并且加工工艺成熟。
请参阅图20至图21,图20、图21所示的第十一个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第一安装部20包括第一弯折部21,且第一弯折部21与板面之间大致呈直角;第二安装部30为多个,第二安装部30包括第三弯折部31及第四弯折部32,其中第四弯折部32呈弧状。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的背面12也设有第一凸筋50,在此不做赘述。此外,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上也设有接合部70,接合部70的作用与第十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接合部70的具体结构与第十个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中,每个置物板100的两个侧边分别设有第一滑道73和第二滑道74,两个置物板100能够通过第一滑道73与第二滑道74的配合相互连接。
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道73凸设于置物板100的侧边,第二滑道74凹设于置物板100的侧边。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滑道73与第二滑道74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凹凸形式,只要能够实现相互卡合连接即可。
为了便于第一滑道73、第二滑道74以及多个第二安装部30的加工成型,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注塑成型。注塑成型能够加工非连续的结构,并且加工工艺成熟。
请一并参阅图22至图24,图22至图24示意了两种置物板100结构,并且这两个实施例中,置物板100均是通过第三安装部40安装于置物组件201的。
请参阅图22及图23,在第十二个实施例中,置物系统200还包括固定件60,固定件60可拆卸安装于第三安装部40,且固定件60能够将置物板100安装于网架220。
具体而言,第三安装部40包括定位件42,定位件42上开设有安装槽421,固定件60包括固定部61,固定部61包括转动曲面611及止挡角612,固定部61能够通过转动曲面611在安装槽421内转动,并通过止挡角612止挡固定部61的转动角度,使得固定部61能够安装于安装槽421内。如此设置,置物板100与网架220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并且便于置物板100的加工成型。
作为优选,安装槽421为梯形槽,且安装槽421的内径向相对靠近网架220的方向逐渐增大;转动曲面611与止挡角612均为两个,转动曲面611与止挡角612交错分布;两个转动曲面611能够同时与安装槽421的内壁接触或分离,且两个止挡角612能够同时与安装槽421的内壁接触或分离。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定转动曲面611与止挡角612的个数,转动曲面611与止挡角612也可以是一个、三个或更多个,只要能够实现安装作用即可。
为了保证置物板100与网架2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固定部61能够与安装槽421过盈配合。
作为优选,固定部61上开设有第一凹槽613,第一凹槽613的外周壁形成转动曲面611及止挡角612。如此设置,固定部61通过第一凹槽613能够发生微形变,便于固定部61与安装槽421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固定部61还包括旋拧部62,旋拧部62能够带动固定部61转动,旋拧部62的设置能够使得固定件60便于使用。作为优选,旋拧部62上还可以设置转动标识,以帮助使用者辨别拧紧与拧松的方向。
为了使得置物板100安装至网架220后更加稳定,置物板100的背面12设有多个避让凹槽121,第一杆体及/或第二杆体能够容置于避让凹槽121中,能够防止置物板100沿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大幅度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置物板100还包括第一安装部20,第一安装部20包括第一弯折部21及第二弯折部22,第一弯折部21与板面大致呈直角,第二弯折部22与第一弯折部21大致呈直角。第一弯折部21与第五个实施例中的第一弯折部21作用大致相同,第二弯折部22与上述的第二弯折部22作用大致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24,在第十三个实施例中,多个置物板100之间通过接合部70相互连接,每个置物板100的背面12中部设有一个夹持件41形成第三安装部40,夹持件41能够弹性夹持第一杆组221的中间杆2214。
其中,接合部70包括凸榫部71与凹榫部72,接合部70设置于第一凸筋50上,与第十个实施例中的结构大致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还设有第一安装部20,第一安装部20为第一弯折面,第一弯折面与板面大致呈直角,其作用与第五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为了便于夹持件41的加工成型,本实施例中的置物板100采用注塑成型。注塑成型能够加工非连续的结构,并且加工工艺成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置物板100及置物系统200,置物板100具有连续的承载面11,不仅能够放置体积较小的物品,还能够避免网架220上的金属毛刺划伤使用者。此外,置物板100还能够适配于现有的网架220及/或支撑架210,适用性广泛。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49)
1.一种置物系统,包括置物组件,所述置物组件包括支撑架和网架,所述网架安装于所述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系统还包括置物板,所述置物板包括安装部,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置物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系统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侧与第二侧,所述置物板在所述第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部及/或在所述第二侧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置物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或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置物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或所述第二安装部具有弹性,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且所述置物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或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弹性与所述置物组件之间产生有预紧力的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板包括板体,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板体的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并能够弹性抵接于所述置物组件;及/或,
所述置物板包括板体,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板体的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并弹性抵接于所述置物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一弯折部弹性抵接于所述置物组件;及/或,
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三弯折部与所述板体之间呈锐角,且所述第三弯折部能够弹性抵接于所述网架;及/或,
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三弯折部及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四弯折部固设于所述第三弯折部并向所述第一侧的方向弯折;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弯折部及所述第四弯折部安装于所述网架,且所述第四弯折部能够阻碍所述第二安装部脱离所述网架;及/或,
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三弯折部及第二勾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二勾部由所述第三弯折部向相对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方向凸设,所述第二勾部能够阻碍所述第二安装部脱离所述支撑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还包括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固设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并向所述第二侧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能够阻碍所述第一安装部脱离所述置物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相对于所述板体弯折并与所述板体一体成型;及/或,
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板体之间呈锐角;及/或,
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弯折并与所述第一弯折部一体成型;及/或,
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平板状,且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呈钝角;及/或,
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弧状,且所述第二弯折部向所述第二侧的方向凸设。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架包括载物面,所述网架在所述载物面的一侧弯折并形成侧弯面,所述侧弯面与所述载物面之间具有预设夹角;至少部分所述侧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且所述第二弯折部能够阻止所述置物板脱离所述网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弯面向相对背离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截面呈U字形,所述侧弯面能够安装到所述第一弯折部内。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安装部能够分别弹性抵接于所述网架。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在所述第二侧固设有第一勾部,所述第一勾部向远离所述第一侧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部具有弹性,且所述第二安装部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勾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勾部;及/或,所述支撑架包括架体及卡固件,所述卡固件能够固定安装于所述架体;所述卡固件包括第四勾部,所述第四勾部具有弹性,且所述网架能够通过所述第四勾部安装于所述支撑架;所述第二安装部能够通过所述第四勾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勾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架包括第一杆组及第二杆组,所述第一杆组与所述第二杆组之间具有预设夹角并形成网状结构;所述置物板上设置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杆组及/或所述第二杆组的配合安装于所述网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多个具有弹性的夹持件,多个所述夹持件能够夹持所述第一杆组及/或所述第二杆组,以使所述置物板安装于所述网架;及/或,
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置物系统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且所述固定件能够将所述置物板安装于所述网架。
14.一种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及置物板,所述置物板包括安装部,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支撑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安装位置及第二安装位置,所述置物板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及/或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位置与所述第二安装位置,且所述置物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或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于所述支撑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或所述第二安装部具有弹性,且所述置物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或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弹性与所述支撑架之间产生有预紧力的配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板包括板体,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一安装位置位于所述支撑架的端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弹性抵接于所述支撑架的端部;及/或,
所述置物板包括板体,所述支撑架上凸设有第一勾部并形成所述第二安装位置,所述第一勾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安装位置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三弯折部及第二勾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二勾部由所述第三弯折部向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安装位置的方向凸设,所述第二勾部能够阻碍所述第二安装部脱离所述支撑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还包括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固设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并向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能够阻碍所述第一安装部脱离所述第一安装位置;及/或,
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网架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壁向外凸出并形成第三勾部,所述第三勾部用于阻碍所述网架脱离所述第二容置槽;及/或,
所述支撑架还包括卡固件,所述卡固件包括第四勾部;所述第四勾部具有弹性,且所述第二安装部能够通过所述第四勾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勾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相对于所述板体弯折并与所述板体一体成型;及/或,
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板体之间呈锐角;及/或,
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弯折并与所述第一弯折部一体成型;及/或,
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呈钝角;及/或,
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弧状,且所述第二弯折部向所述第二安装位置凸设。
20.一种置物系统,包括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系统还包括置物板,所述置物板包括安装部,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网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架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三安装位置及第四安装位置,所述置物板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及/或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能够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三安装位置与所述第四安装位置,且所述置物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或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于所述网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或所述第二安装部具有弹性,且所述置物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或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弹性与所述网架之间产生有预紧力的配合。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架包括载物面,所述网架在所述载物面的一侧弯折并形成侧弯面,所述侧弯面与所述载物面之间具有预设夹角。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弯面向相对背离所述置物板上承载面的一侧弯折;所述置物板包括板体,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二弯折部固设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并向所述第四安装位置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能够阻碍所述第一安装部脱离所述第三安装位置;及/或,
所述网架在所述第四安装位置设有第三端杆;所述置物板包括板体,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三弯折部与所述板体之间呈锐角,且所述第三弯折部能够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三端杆。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弯面与所述载物面之间呈直角或锐角;及/或,
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平板状,且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二弯折部之间呈钝角;及/或,
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弧状,且所述第二弯折部向所述第四安装位置凸设。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弯面向相对靠近所述置物板的一侧弯折;所述置物板包括板体,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截面呈U字形,所述侧弯面能够安装到所述第一弯折部内。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板包括板体,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三弯折部及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四弯折部固设于所述第三弯折部并向所述第三安装位置的方向弯折;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弯折部及所述第四弯折部安装于所述网架,且所述第四弯折部能够阻碍所述第二安装部脱离所述网架。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架在所述第四安装位置设有第三端杆;所述第四弯折部为弧形,所述第四弯折部的弧度与所述第三端杆的外径相匹配。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三端杆。
30.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架包括第一杆组及第二杆组,所述第一杆组与所述第二杆组之间具有夹角并形成网状结构;所述置物板上设置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杆组及/或所述第二杆组的配合安装于所述网架。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多个具有弹性的夹持件,多个所述夹持件能够夹持所述第一杆组及/或所述第二杆组,以使所述置物板安装于所述网架;及/或,
所述置物系统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部,且所述固定件能够将所述置物板安装于所述网架。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转动曲面及止挡角,所述固定部能够通过所述转动曲面在所述安装槽内转动,并通过所述止挡角止挡所述固定部的转动角度,使得所述固定部能够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置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为梯形槽,且所述安装槽的内径向相对靠近所述网架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转动曲面与所述止挡角均为两个,所述转动曲面与所述止挡角交错分布;两个所述转动曲面能够同时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接触或分离,且两个止挡角能够同时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接触或分离;及/或,
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外周壁形成所述转动曲面及所述止挡角,且所述固定部能够与所述安装槽过盈配合;及/或,
所述固定部还包括旋拧部,所述旋拧部能够带动所述固定部转动。
34.一种置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以及固设于所述板体的安装部,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所述安装部安装于外部结构。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具有弹性,所述置物板通过所述安装部的弹性与外部结构紧配合。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及/或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位于所述板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或所述第二安装部具有弹性,所述置物板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及/或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弹性与外部结构之间产生有预紧力的配合。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一弯折部弹性抵接于外部结构。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还包括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固设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并向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能够阻碍所述第一安装部脱离外部结构。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板体之间呈锐角;及/或,
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截面呈U字形,所述第一弯折部能够供外部结构安装定位;及/或,
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平面,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呈钝角或直角;及/或,
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弧状,所述第二弯折部向靠近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方向凸设;及/或,
所述第一弯折部相对于所述板体弯折并与所述板体一体成型;及/或,
所述第二弯折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弯折并与所述第一弯折部一体成型。
4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三弯折部弹性抵接于外部结构。
41.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三弯折部及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四弯折部固设于所述第三弯折部并相对于所述第三弯折部弯折;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弯折部及所述第四弯折部安装于外部结构,且所述第四弯折部能够阻碍所述第二安装部脱离外部结构。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弯折部为弧形,所述第四弯折部的弧度与外部结构相匹配。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安装部能够分别弹性抵接于外部结构。
44.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第三弯折部及第二勾部,所述第三弯折部固设于所述板体且与所述板体之间具有预设夹角,所述第二勾部由所述第三弯折部向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方向凸设,所述第二勾部能够阻碍所述第二安装部脱离外部结构。
45.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上设置有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多个具有弹性的夹持件,多个所述夹持件能够夹持并安装于外部结构。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能够与固定件配合,使得置物板可拆卸安装于外部结构。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为梯形槽,且所述安装槽的内径向外逐渐增大。
4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板体一体成型;及/或,
所述置物板为挤出成型或注塑成型;及/或,
所述板体为至少两层,相邻两层板体之间通过连接筋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筋为片状结构、蜂窝状结构或波纹结构;及/或,
所述置物板上设有避让结构,所述避让结构用于给外部结构让位;及/或,
所述置物板还包括接合部,两个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所述接合部固定连接。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置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包括凸榫部和凹榫部,所述凸榫部和所述凹榫部分别位于所述置物板的两侧,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所述凸榫部与另一置物板的所述凹榫部相互卡接固定;及/或,
所述接合部包括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所述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分别位于所述置物板的两侧,所述置物板能够通过第一滑道与另一置物板的第二滑道相互卡接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26885.XU CN215304852U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置物板及置物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26885.XU CN215304852U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置物板及置物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04852U true CN215304852U (zh) | 2021-12-28 |
Family
ID=79580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26885.XU Active CN215304852U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置物板及置物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0485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79645A1 (zh) * | 2022-03-23 | 2023-09-28 | 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置物系统 |
-
2021
- 2021-02-05 CN CN202120326885.XU patent/CN21530485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79645A1 (zh) * | 2022-03-23 | 2023-09-28 | 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置物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739986B2 (en) | Retail cart | |
CN204181200U (zh) | 具有改进式支撑跨梁的储物架 | |
US9706859B2 (en) | Hanger assemblies for use in storage systems | |
US5833084A (en) | Modular rack | |
US7497533B2 (en) | Shelves, resilient drawer stops, and drawer brackets for supporting shelves and drawers | |
US7798341B2 (en) | Hanging shelving system | |
EP0512256A2 (en) | Multiple purpose, knock-down modular storage system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 |
CN215304852U (zh) | 置物板及置物系统 | |
US7775492B2 (en) | Mounting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accessories to a wall panel | |
US20130314868A1 (en) | Supporting frame for hard disk drive | |
CN218433059U (zh) | 储存系统 | |
US20130306583A1 (en) | Rack System | |
CA2529640A1 (en) | Stacking shelving system for utility shed | |
US20040020884A1 (en) | System for detachable suspension of shelves, drawers or the like | |
WO2011029192A1 (en) | Multifunctional support, system and accessories | |
CN114869123A (zh) | 置物板及置物系统 | |
MXPA06008766A (es) | Estanteria en voladizo para cobertizo de utilidad. | |
CN217695624U (zh) | 鞋架组套和鞋柜 | |
CN217743944U (zh) | 置物篮组套和置物篮架 | |
KR102497931B1 (ko) | 거치 형태의 변경이 가능한 구조를 가지는 선반 | |
CN217959343U (zh) | 置物搁板和货架 | |
CA2694846A1 (en) | Multifunctional support, system and accessories | |
KR20100001317U (ko) | 선반 고정장치 | |
CN114760883A (zh) | 长形支承构件和货物储存系统 | |
CN215724394U (zh) | 一种冰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