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95001U - 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集成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95001U
CN215295001U CN202121728233.5U CN202121728233U CN215295001U CN 215295001 U CN215295001 U CN 215295001U CN 202121728233 U CN202121728233 U CN 202121728233U CN 215295001 U CN215295001 U CN 2152950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ounting
base
cavity
integrated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2823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权明
杨一川
彭小康
李书奇
杜晓瑞
张弘昌
蔡国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2823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950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950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950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厨房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集成灶,该集成灶包括制冷组件和底座,底座具有底座内腔,底座内腔包括用于容置制冷组件的第一安装腔,第一安装腔位于底座内腔中朝向用户操作位的一侧,且第一安装腔的朝用户操作位的一侧具有贯通底座的开口,底座包括可拆卸地设于开口上的封装板;制冷组件在底座内不会深度隐藏,制冷组件和封装板朝向用户操作位,通过拆卸封装板即可打开第一安装腔并暴露出内部的制冷组件,从而便于制冷组件的维修保养等操作,制冷组件安装在第一安装腔内同时也保证了制冷组件的集成度以及该集成灶的集成度,进而该制冷组件及集成灶的组装简便、占用空间小。

Description

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厨房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成灶。
背景技术
集成灶是一种多功能、集成化的厨房设备,通常集吸油烟机、燃气灶和其他功能模块为一体,如消毒柜、储藏柜等。集成灶不仅具有油烟抽吸效果佳的优点,还因上述多个功能模块的高度集成而具有节省厨房空间的优点,因而广泛地受到家庭的欢迎,特别适用于空间较小的厨房。
众所周知,烹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特别是在环境温度本身较高的夏季,厨房内整体环境温度的升高导致人的烹饪体验极差。在本身空间狭小的厨房内额外安装空调等制冷设备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并不现实。因此,出现了在集成灶内加装制冷组件的技术。
然而,目前的具有制冷功能的集成灶为了追求制冷组件集成这一目的,或者将制冷组件深深隐藏在集成灶下部的底座内部后方,以不影响底座内部前方的功能模块(如抽屉、柜体等),或者将部分结构隐藏在集烟罩内以减少底座内空间的占用。该些集成方案导致出现的问题是,拆装方式复杂,制冷组件的维修保养不便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灶,旨在解决现有的集成灶拆装复杂、制冷组件维修保养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集成灶,包括:
制冷组件;
底座,所述底座具有底座内腔,所述底座内腔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制冷组件的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位于所述底座内腔中朝向操作位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安装腔的朝向用户操作位的一侧具有贯通所述底座的开口,所述底座包括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开口上的封装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封装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安装板的朝向所述操作位的端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多个紧固件;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安装板的朝向所述操作位的端面上均设有安装孔,所述封装板上对应所述安装孔的位置设有固定孔,各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固定孔和所述安装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装饰板,所述装饰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封装板的外表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饰板的朝向所述封装板的表面上设有安装件,所述封装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安装件连接的配合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包括凸部,所述配合件包括凹部,所述凸部能够插入所述凹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凸部的高度,所述凹部包括沿着相连接的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的宽度大于所述下段的宽度,所述下段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凸部的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部垂直于所述装饰板的表面延伸;或者,所述凸部包括与所述装饰板相间隔的插入体,以及连接于所述插入体的边缘与所述装饰板之间的连接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磁吸部,所述配合件包括第二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相互磁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灶还包括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设于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安装板之间形成第二安装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分隔板;所述集成灶还包括导风组件;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第一安装腔分隔为冷风腔和热风腔;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冷风腔内,且所述蒸发器的排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热风腔内,且所述冷凝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封装板上设有与所述冷风腔连通的第一冷风口,所述导风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冷风口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通过将制冷组件设置在底座内腔中朝向用户操作位一侧的第一安装腔内,且第一安装腔的贯穿底座的开口处可拆卸设有封装板,如此,该制冷组件在底座内不会深度隐藏,制冷组件和封装板直接朝向用户操作位,通过拆卸封装板即可打开第一安装腔并暴露出内部的制冷组件,从而便于制冷组件的维修保养等操作;制冷组件安装在第一安装腔内同时也保证了制冷组件的集成度以及该集成灶的集成度,进而该制冷组件及集成灶的组装简便、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集成灶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集成灶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4是图1所示集成灶的侧剖面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1所示集成灶中封装板与装饰板的一种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图8是图6中的封装板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集成灶中封装板与装饰板的另一种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处的放大图;
图11是图9中封装板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D处的放大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100-集成灶;
10-制冷组件,1011-压缩机,1012-冷凝器,1013-蒸发器,102-冷风接头,103-分隔板,107-冷媒接头,108-电控板;
11-导风组件;
2-底座,211-第一侧板,212-第二侧板,213-安装板,214-第一安装腔,2141-热风腔,2142-冷风腔,215-第二安装腔,22-封装板,220-第一冷风口,221-配合件,225-上段,226-导向段,227-下段,224-固定孔,23-装饰板,230-第二冷风口,231-安装件,232-插入体,233-连接体,26-前挡板,261-回风口,263-过滤网,27-底板组件,28-顶侧板;
3-灶体;
4-烟罩组件,40-风道,41-烟罩机头,42-烟罩机身;
9-功能模块,90-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基于特定情况下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成灶100,其包括底座2和制冷组件10,该制冷组件10用于产生冷风。底座2具有底座内腔(未图示),该底座内腔包括用于容置制冷组件10的第一安装腔214。底座2具有朝向用户操作位的一侧,用户于此操作位面向底座2进行操作。第一安装腔214是位于底座2的底座内腔中朝向该操作位的一侧,且第一安装腔214的朝操作位一侧具有朝向操作位贯通底座2直至外部的开口(未图示),底座2包括可拆卸地设于开口上的封装板2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灶100,其底座2的底座内腔中,朝向用户操作位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腔214,制冷组件10设置在该第一安装腔214内,且第一安装腔214的朝向操作位的开口处可拆卸地安装有封装板22,如此,该制冷组件10不会深度隐藏在底座2内,制冷组件10和封装板22朝向用户操作位,通过拆卸封装板22即可打开第一安装腔214并暴露出内部的制冷组件10,从而便于制冷组件10的维修保养等操作,制冷组件10安装在第一安装腔214内,同时也保证了制冷组件10的集成度以及该集成灶100的集成度,进而,保证该制冷组件10及集成灶100组装简便、占用空间小。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该集成灶100通常具有特定的使用方位,如图1所示,其朝向人的方向为前,背向人的方向为后,朝向地面的方向为下,背向地面的方向为上,与人的左手对应的一侧为左,与人的右手对应的一侧即为右。以上和以下描述中以该“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位限定为例进行说明。并且,还可以理解的是,在非实际使用状态下,集成灶100或其部分结构可以有其他方位,但不影响该集成灶100各部分结构的特征和相对关系。
通常地,该集成灶100的前方即为用户操作位,上述所说的朝向用户操作位可以是指朝前。第一安装腔214的开口向前贯穿底座2,封装板22从前方封闭该第一安装腔214。当然,不限于此,根据具体需要或者其他特定情形,其他方向也可作为用户操作位方向。
具体地,请参阅图2和图3,该集成灶100包括第一侧板211,以及与第一侧板211相对设置的安装板213;安装板213与第一侧板211之间形成上述的第一安装腔214,制冷组件10设于第一安装腔214内,封装板22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侧板211的朝向操作位的端面上和安装板213的朝向操作位的端面上,也即第一侧板211的前端面和安装板213的前端面上。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该集成灶100还包括灶体3,灶体3设置于底座2的上方,并由底座2所支撑。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该集成灶100还包括烟罩组件4,其包括相互连接的烟罩机头41和烟罩机身42,烟罩机身42连接于底座2,烟罩机头41位于灶体3的上方或侧上方,以从灶体3的上方或侧上方对产生的油烟气流进行抽吸。烟罩机头41、烟罩机身42和底座2内设有相互连通的风道40,如图4所示,风道40可位于第一安装腔214的后方。从烟罩机头41进入的油烟经过烟罩机身42和底座2内的风道40被排出至公共烟道,进而被排出至室外。
如图3所示,该底座2还包括与安装板213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212,第一侧板211与第二侧板212分别位于安装板213的相对两侧,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之间形成底座2的底座内腔。安装板213与第二侧板212之间形成第二安装腔215,该第二安装腔215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其他的功能模块9。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集成灶100还包括两个功能模块9,两个功能模块9上下叠放。当然,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两个功能模块9可以以左右并排的方式安装;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功能模块9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功能模块9的数量还可以是三个及以上,在此不再赘述。每一功能模块9可以根据需要并结合第二安装腔215的大小而选自抽屉、拉篮、消毒柜、烤箱、蒸箱、洗碗机等,在此不作特别限制。
请参阅图3,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均竖直设置,且第一侧板211和第二侧板212相互平行,以作为该底座2在竖直方向上的主要支撑。安装板213同样也竖直设置,以使得第一安装腔214和第二安装腔215均大体呈规则的长方体空间,进而便于各功能模块9和制冷组件10的安装,提高底座2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11位于右侧,第二侧板212位于左侧,因而,第一安装腔214位于第二安装腔215的右侧。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11设置在左侧,第二侧板212设置在右侧也是可以的,具体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3,该底座2还包括顶侧板28,顶侧板28连接于第一侧板211和安装板213的上端面,以从上部封闭该第一安装腔214,并使得第一安装腔214与上部的灶体3之间分隔开来,避免第一安装腔214内的空气流动影响到灶体3附近燃烧所需的空气的补充。
此外,如图3所示,底座2还包括底板组件27,第一侧板211、第二侧板212和安装板213等均设置在该底板组件27上,底板组件27作为该底座2的底部支撑部分,并且还用于从底部大体封闭第一安装腔214和第二安装腔215。底板组件27的形式不限,可以是单独的板状体,也可以是多个板、杆等的组合。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封装板22可以通过可拆卸的紧固件(未图示)固定在第一侧板211和安装板213上。具体地,可以是在第一侧板211的前端面上和安装板213的前端面上均形成至少一个安装孔(未图示),封装板22上对应多个安装孔的位置设有多个固定孔224,如图6、图8、图9和图11所示,各紧固件以穿过固定孔224和安装孔的方式将封装板22的左右两侧对应与第一侧板211和安装板213相连接固定。
其中,可选地,紧固件为螺栓,其包括头部以及具有外螺纹的栓部。安装孔为能够与螺栓的外螺纹相啮合的螺纹孔。通过螺栓的外螺纹与螺纹孔的内螺纹之间的啮合,使得紧固件能够稳固且可拆卸地与第一侧板211和安装板213相连接。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固定孔224为沉孔,以保证紧固件的头部能够位于固定孔224内而不突出于封装板22的前表面,提高外观的美观度。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封装板22与第一侧板211、安装板213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固定孔224为能够与螺栓的外螺纹相啮合的螺纹孔;或者,为了降低封装板22的制造成本,固定孔224为内壁光滑的孔。这均是可以的,固定孔224的形式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这里不作特别限定,只要能够保证紧固件的栓部能够穿过固定孔224而头部无法穿过固定孔224即可。
请结合参阅图8和图11,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封装板22上固定孔224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位于封装板22的左右两侧边缘。对应地,第一侧板211上的安装孔的数量为两个,且该两个安装孔沿着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安装板213上的安装孔的数量为两个,该两个安装孔同样沿着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不限于以上方式,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封装板22可以通过其他可拆卸方式与第一侧板211和安装板213连接,如卡箍等。相比较而言,选择紧固件来将封装板22连接至第一侧板211、安装板213,是考虑到紧固件的材料成本更低、操作方式等更简便,紧固效果好,且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紧固件需要特定工具进行拆卸,可以防止非专业人员随意操作,减少该制冷组件10被非专业拆卸、破坏的风险。
请参阅图2、图3和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底座2还包括装饰板23,装饰板23可拆卸地安装于封装板22的前表面(外表面)上。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一,由于封装板22主要用于与第一侧板211、安装板213连接固定,其制造上以保证自身强度和连接稳固为首要考量,因此,其通常是金属制件,如钣金件等,外表面的美观度相对而言较差。通过设置一装饰板23将封装板22遮挡并进行一定的装饰,可以提高该集成灶100的外表美观度,这具体通过装饰板23其自身的材质、纹理、图案等来实现,在此不作详细介绍;二,可以通过装饰板23对封装板22的遮挡来隐藏封装板22,防止非专业人员对封装板22的非必要拆卸,从而能够进一步隐藏和保护制冷组件10。
具体地,如图6和图9所示,装饰板23与封装板2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通过安装件231与配合件22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来实现。其中,安装件231设置在装饰板23的后表面上,也即朝向封装板22的表面上,配合件221设置在封装板22上。这里,将安装件231设置在装饰板23的后表面上的目的在于,装饰板23的前表面上不会有安装件231的痕迹,避免从装饰板23的外侧看到安装件231而影响装饰板23的外部美观度。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安装件231包括凸部,配合件221包括凹部,凸部能够插入凹部内以及从凹部移出。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凹部的下侧壁为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以使得凸部能够水平承载于凹部的下侧壁上,或者凹部的其下侧壁设置为后侧部分对于前侧部分向下凹陷,以使凸部能够被限制于前后方向上而不能被水平推动。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凹部可以为通孔,也可以为盲孔。其中,考虑到封装板22的厚度不会过大,凹部的下侧壁设置为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且凹部为通孔。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可以降低封装板22的制造难度。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凹部的高度(本实施例中为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凸部的高度。具体请参阅图12,凹部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相互连接的上段225和下段227,其中,上段225的宽度(左右方向)大于下段227的宽度,下段227的宽度可以等于凸部的宽度。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凹部的上段225的宽度较大,在将装饰板23安装至封装板22上时,能够使得凸部与凹部之间形成快速定位,也即,凸部能够快速地插入至凹部内,然后,将装饰板23向下移动使得凸部与凹部的下侧壁相接触即可;凹部的下段227的宽度等于凸部的宽度,可以使得凸部恰好与凹部的左右侧壁相接触而无间隙,如此,能够对凸部在左右方向上进行限位,同时也为凸部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提供一定摩擦力,防止装饰板23在一些可能的情况下容易掉落等问题。当然,可以理解,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凹部的下段227的宽度稍大于凸部的宽度也是可以的,这更便利于装饰板23的拆装以及降低凹部的制造难度。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段225的宽度均一,下段227的宽度均一,如图12所示。
请继续参阅图12所示,可选地,凹部还包括连接于上段225和下段227之间的导向段226,导向段226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也即,导向段226的宽度由上至下是渐变减小,这使得该导向段226的左右侧壁可以对凸部的下移起到导向的作用,也即,在装饰板23的安装过程中,操作者无需特别注意观察凸部和凹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仅凭手感等进行操作即可使得凸部在凹部内下移到位,从而,可以提升装饰板23与封装板22之间的装配效率。
当然,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上段225的宽度可以是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或者,下段227的宽度可以是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或者,上段225和下段227的宽度均为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如此,可以省略导向段226。在具体应用中,凹部的具体形式根据实际使用需求以及结合制造工艺进行选择使用。
请参阅图10,在一个实施例中,凸部呈片状,其垂直于装饰板23的后表面向后延伸。并且,凸部的表面竖直设置。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凸部的表面可以为水平设置或者相对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倾斜设置,这均是可以的,凸部的具体形状不影响凸部在凹部内的插入,只需要凸部的形状使得其在凹部内不会自动向下脱落即可。
当然,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凸部可以呈柱状,如圆柱状、椭圆柱状、棱柱状等,任何可用的形式均可应用于此。
请参阅图7,凸部包括与装饰板23相间隔的插入体232,以及连接于插入体232的边缘与装饰板23之间的连接体233。这样的结果是,插入体232的其他边缘与连接体233不能保持平齐,当插入体232伸入通孔形式的凹部内时,可以继续移动并最终导致连接体233压接于凹部的内壁上,插入体232被限制于封装板22的内侧,这使得装饰板23在前后方向上被限制而无法脱出。
例如,图7中,连接体233连接于插入体232的上边缘。插入体232的下边缘低于连接体233,当插入体232伸入通孔形式的凹部内时,可以继续向下移动并最终导致连接体233压接于凹部的内壁上,插入体232被限制于封装板22的内侧,这使得装饰板23同时在重力方向上被限位。此时,如需拆卸装饰板23,需要将装饰板23向上、向外提拉,才能使插入体232从凹部内脱离。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安装件231与配合件221通过磁吸的方式相互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具体是,安装件231包括第一磁吸部,配合件221包括第二磁吸部,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相互磁吸,以形成可拆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是指能够相互吸引的结构件,如二者可以是极性相反的两个磁铁,也可以第一磁吸部为铁块等能够被磁化的结构件,第二磁吸部为磁铁。
在该实施例中,配合件221可以通过例如粘贴、卡紧、嵌入等方式安装在封装板22上。其中,例如,配合件221以贯穿封装板22的方式嵌入其中,因此,图6中从封装板22的后表面能够观察到该配合件221,图8中能够从封装板22的前表面观察到该配合件221。当然,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配合件221可以不贯穿封装板22,具体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的配合在形式上并不排除“凹”与“凸”的配合。也即,第一磁吸部可以是相对突出的,而第二磁吸部可以是相对凹陷的,反之亦可。
在此还需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封装板22与装饰板23在表面各处均贴合在一起,安装件231和配合件221的数量均可以是多个,且分别分布于封装板22和装饰板23上部和下部,和/或左部和右部。
如图6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装饰板23上安装件231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分布于装饰板23的上部,另外两个分布于装饰板23的下部,配合件221在封装板22上对应设置,如图8和图11所示。当然,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安装件231的数量可以为其他数值,其位置可以适当变换,在此不再赘述。
该封装板22和装饰板23之间的多个安装件231和多个配合件221的形式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例如,其中至少一组安装件231和配合件221采用凸部和凹部的形式配合连接,而其中至少另一组安装件231和配合件221采用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的形式配合连接。或者,各组安装件231和配合件221均采用凸部和凹部的形式配合连接,也可以均采用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的形式配合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2所示,在装饰板23上,四个安装件231均为凸部,具体为片状;在封装板22上,四个配合件221均为凹部,具体呈通孔状。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8所示,在装饰板23上,下部的两个安装件231为凸部,具体包括插入体232和连接体233,上部的两个安装件231为铁块;在封装板22上,下部的两个配合件221为通孔,上部的两个配合件221为磁铁。
本实施例中,装饰板23的前表面上可以设置为平面或者其他形状的表面。当需要拆卸装饰板23,需要先从装饰板23与封装板22之间的间隙入手,将装饰板23的一部分(如上部)向外撬动,然后可以将手指等放入封装板22与装饰板23,将装饰板23完全从封装板22上拆卸下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装饰板23的前表面与功能模块9的前表面(可以理解,如有把手90的话,指把手90之外的表面)相互平齐。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该集成灶100的底座2在前表面上是完全平齐的,既保证了外观的美观度,也能避免底座2内或底座2前方的空间的浪费。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制冷组件10包括压缩机1011、冷凝器1012、蒸发器1013、分隔板103和冷风接头102;分隔板103设置于第一安装腔214内,并将第一安装腔214分隔为冷风腔2142和热风腔2141;蒸发器1013位于冷风腔2142内,冷凝器1012位于热风腔2141内,蒸发器1013的排气口连接压缩机1011的吸气口,冷凝器1012的进气口连接压缩机1011的排气口;压缩机1011可以位于热风腔2141,也可以位于冷风腔2142,还可以一部分位于冷风腔2142而另一部分位于热风腔2141。再请结合参阅图6、图8、图9和图11,封装板22上设有与冷风腔2142连通的第一冷风口220,装饰板23上设有与第二冷风口230对应的第二冷风口230;冷风接头102设于第一安装腔214的冷风腔2142内,并与第一冷风口220对接。热风腔2141与风道40相连通。
蒸发器1013内具有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该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011后,压缩机1011将其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高温高压的冷媒被排出并进入冷凝器1012进行散热冷凝,变成高温低压的液态冷媒;然后,进入蒸发器1013进行蒸发吸热,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并再次回到压缩机1011,循环往复。如此,蒸发器1013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在冷风腔2142内得到冷风,冷凝器1012周围环境温度升高,在热风腔2141内得到热风。因而,从冷风接头102、第一冷风口220和第二冷风口230可以得到冷风,用于厨房内降温。热风腔2141内的热风则通过风道40排出室外,不会进入厨房内。
如图1所示,该制冷组件10还包括电控板108,电控板108与压缩机1011、冷凝器1012、蒸发器1013分别电连接,用于控制压缩机1011、冷凝器1012、蒸发器1013的开启和关闭。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蒸发器1013与压缩机1011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冷媒接头107,该冷媒接头107用于从外部向制冷组件10内灌注冷媒。因此,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拆卸封装板22和装饰板23,即可使得冷媒接头107暴露出来,进而便于实施向制冷组件10灌注冷媒等操作。
当然,该集成灶100还具有至少一个回风口261,分别与与冷风腔2142连通以及与热风腔2141连通。可以是一个回风口261分别与热风腔2141连通和与冷风腔2142连通,以分别向热风腔2141和冷风腔2142提供常温空气;还可以是两个回风口261,一个与热风腔2141连通,而另一个与冷风腔2142连通,如图2和图3所示。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底座2还包括前挡板26,前挡板26设置在封装板22的下方回风口261设置在前挡板26上。
其中,可选地,回风口261处可以设有过滤网263。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回风口261处同时设有过滤网263,如图3所示,以减少异物进入冷风腔2142和热风腔2141的可能。
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该集成灶100还包括导风组件11,导风组件11设置于装饰板23上,或者,设置于装饰板23上且还设置于封装板22上,并与第二冷风口230相对接。导风组件11用于引导冷风流向目的位置,如此,来自第二冷风口230的冷风经过该导风组件11时能够按照所需的方向进行流动,以为厨房内所需要的区域或位置进行降温。此外,根据具体需要,导风组件11可以至少部分设置为活动安装于装饰板23上,以能够按照需要改变冷风的流向。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组件;
底座,所述底座具有底座内腔,所述底座内腔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制冷组件的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位于所述底座内腔中朝向操作位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安装腔的朝向用户操作位的一侧具有贯通所述底座的开口,所述底座包括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开口上的封装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封装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安装板的朝向所述操作位的端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多个紧固件;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安装板的朝向所述操作位的端面上均设有安装孔,所述封装板上对应所述安装孔的位置设有固定孔,各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固定孔和所述安装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装饰板,所述装饰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封装板的外表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板的朝向所述封装板的表面上设有安装件,所述封装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安装件连接的配合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凸部,所述配合件包括凹部,所述凸部能够插入所述凹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凸部的高度,所述凹部包括沿着相连接的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的宽度大于所述下段的宽度,所述下段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凸部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垂直于所述装饰板的表面延伸;或者,所述凸部包括与所述装饰板相间隔的插入体,以及连接于所述插入体的边缘与所述装饰板之间的连接体。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一磁吸部,所述配合件包括第二磁吸部,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相互磁吸。
10.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灶还包括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设于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安装板之间形成第二安装腔。
11.如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分隔板;所述集成灶还包括导风组件;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第一安装腔分隔为冷风腔和热风腔;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冷风腔内,且所述蒸发器的排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热风腔内,且所述冷凝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封装板上设有与所述冷风腔连通的第一冷风口,所述导风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冷风口处。
CN202121728233.5U 2021-07-27 2021-07-27 集成灶 Active CN2152950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28233.5U CN215295001U (zh) 2021-07-27 2021-07-27 集成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28233.5U CN215295001U (zh) 2021-07-27 2021-07-27 集成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95001U true CN215295001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24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28233.5U Active CN215295001U (zh) 2021-07-27 2021-07-27 集成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950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259941U (zh) 集成灶
EP0181141B1 (en) Cooking stove having removable top plate
CN100551175C (zh) 加热烹调器
CN215295001U (zh) 集成灶
CN214276259U (zh) 冰箱
CN210832665U (zh) 冰箱
CN210511937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7772035U (zh) 腔体组件、蒸汽烹饪装置及集成灶
CN220269444U (zh) 一种带散热集气结构的集成灶
CN220108579U (zh) 一种带显示屏散热组件的灶具和集成灶
CN218495464U (zh) 柜式制冷设备
CN217004600U (zh) 一种集成灶
CN110043989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扇
CN211119657U (zh) 一种风管机
CN217402697U (zh) 空调
CN220669531U (zh) 一种集成灶及集成橱具
CN114322139B (zh) 空调模组和集成厨房电器
CN220489502U (zh) 用于冰箱的踢脚装置及冰箱
CN209784460U (zh) 一种装配可靠的数显仪表
CN220471710U (zh) 7字型吸油烟机及其集烟腔箱体
CN217604198U (zh) 低吸式吸油烟机
CN218065031U (zh) 集烟机头结构及集成灶具
CN218763580U (zh) 吸油烟机安装组件及吸油烟机
CN220959053U (zh) 制冷装置及具有其的嵌入式制冷设备
CN216256170U (zh) 一种集成灶的功能模块及集成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