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71594U - 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71594U
CN215271594U CN202121921435.1U CN202121921435U CN215271594U CN 215271594 U CN215271594 U CN 215271594U CN 202121921435 U CN202121921435 U CN 202121921435U CN 215271594 U CN215271594 U CN 215271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hinged
connecting rod
adjus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2143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炜尧
杨利明
叶琦琦
沈斌
陶康明
王国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wertoki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wertoki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wertoki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wertoki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2143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715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71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71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包括:底座,包括两组横向支撑杆及两组纵向支撑杆;斜向上运行单元,其包括第一杆、第二杆及连接片,所述第一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座的纵向支撑杆,所述第二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座的纵向支撑杆,所述连接片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杆上;伸展单元,其包括基板、连杆结构、脚部调节单元及靠背调节单元;所述连杆结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基板铰接;以及动力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与伸展单元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
背景技术
座椅是生活中常用的坐具。座椅通常包括靠背、扶手等。现有技术中的座椅通常结构单一,其无法相应调整状态,降低了使用舒适性。
现有技术中也有可进行状态调节的座椅,其包括座椅框架。但现有技术中的座椅框架,具有以下缺点:功能单一,可调节的状态少;调节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运行流畅度低,降低适用的舒适性;脚部调节单元结构不合理,导致支撑性较差,无法有效提供支撑,舒适度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矮座高的座椅框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包括两组横向支撑杆及两组纵向支撑杆,所述横向支撑杆和所述纵向支撑杆连接并形成一支撑框架;
斜向上运行单元,其包括第一杆、第二杆及连接片,所述第一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座的纵向支撑杆,所述第二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座的纵向支撑杆,所述连接片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杆上;
伸展单元,其包括基板、连杆结构、脚部调节单元及靠背调节单元;所述连杆结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基板铰接;以及
动力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与伸展单元连接,其可控制伸展单元动作,以将座椅框架在坐姿状态、TV姿状态及躺姿状态间切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杆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呈一锐角,所述第一连杆于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第一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臂与所述基板铰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的铰接处与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的铰接处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的铰接处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基板的铰接处的连线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夹角不超过170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述TV姿状态时,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夹角为167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脚部调节单元包括第一展开单元、第二展开单元、控制单元及脚部安装部,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杆、第二控制杆、第三控制杆和第四控制杆,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展开单元连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控制杆的一端与第二展开单元连接,所述第三控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控制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控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片的中部位置铰接,所述第四控制杆的中部位置铰接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脚部调节单元展开或收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展开单元包括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和第三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脚部安装部铰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调节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脚部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中部位置与所述第三调节杆的中部位置铰接;所述第二展开单元包括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和第六调节杆,所述第四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调节杆的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六调节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五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调节杆相对所述脚部安装部的另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基板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调节杆的中部位置和所述第五调节杆的中部位置铰接;所述第一控制杆与第三控制杆分别铰接于第六调节杆中部位置的不同区域,所述第二控制杆与动力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靠背调节单元包括靠背调节杆及靠背安装部,其中,所述靠背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靠背安装部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所述靠背安装部与所述基板铰接,所述靠背安装部与所述基板的铰接处及所述靠背安装部与所述靠背调节杆的铰接处位于所述靠背安装部的同一端的不同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述坐姿状态及所述TV姿状态时,所述靠背安装部的长度方向可沿所述基板的第二延伸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基板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形成“L”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动力单元包括驱动单元、连接座、第一驱动连接杆、第二驱动连接杆、第三驱动连接杆及第四驱动连接杆,所述第一驱动连接杆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上,所述第二驱动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连接杆铰接,所述第二驱动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驱动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驱动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驱动连接杆穿过所述基板,且所述第四驱动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控制杆固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一条或多条优点或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仅通过一个动力单元,即可完成座椅框架的四种状态的调节,成本相对降低;连杆结构的机构设计紧凑,以降低其整体的高度,且运行更加顺畅;脚部调节单元伸展长度更长,使用舒适度提升,且脚部调节单元控制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显示座椅框架处于坐姿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显示座椅框架处于坐姿状态。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显示座椅框架处于坐姿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显示座椅框架处于TV姿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座椅框架处于TV姿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显示座椅框架处于躺姿状态。
图7是伸展单元的结构示意图(TV姿)。
图8是伸展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坐姿)。
图9是伸展单元的结构示意图(躺姿)。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横向支撑杆;12、纵向支撑杆;2、斜向上运行单元;22、第一杆;23、第二杆;24、第三杆;3、伸展单元;31、基板;311、第一延伸部;312、第二延伸部;32、连杆结构;321、第一连杆;3211第一臂;3212、第二臂;322、第二连杆;323、第三连杆;33、脚部调节单元;331、第一展开单元;3311、第一调节杆;3312、第二调节杆;3313、第三调节杆;332、第二展开单元;3321、第四调节杆;3322、第五调节杆;3323、第六调节杆;333、控制单元;3331、第一控制杆;3332、第二控制杆;3333、第三控制杆和3334、第四控制杆;334、脚部安装部;34、靠背调节单元;341、靠背调节杆;342、靠背安装部;4、动力单元;41、驱动单元;42、连接座;43、第一驱动连接杆;44、第二驱动连接杆;45、第三驱动连接杆;46、第四驱动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7,本实施例的矮坐高的座椅框架,包括底座1、斜向上运行单元2、伸展单元3及动力单元4。
本实施例中的底座1包括横向支撑杆11及纵向支撑杆12,横向支撑杆11和纵向支撑杆连接并形成一支撑框架。横向支撑杆11设置有两组,纵向支撑杆12设置有两组。
纵向支撑杆12可焊接于横向支撑杆11上。纵向支撑杆12也可通过螺栓固定于横向支撑杆11上。本实施例中的斜向上运行单元2设置有两组,且设置于底座1上。具体的,两组斜向上运行单元2分别设置于两组纵向支撑杆12上。两组纵向支撑杆12之间的距离限定了两组斜向上运行单元2之间的距离,其最终决定了座椅的椅面的宽度,而座椅的宽度一定程度上是处于一固定的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的斜向上运行单元2包括运行部,其与底座1连接。具体的,运行部(斜向上运行单元2)包括第一杆22、第二杆23及连接片24,第一杆22的一端铰接于底座1的纵向支撑杆12,第二杆23的一端铰接于底座1的纵向支撑杆12,连接片24的一端铰接于第二杆23上。连杆结构32设置于斜向上运行单元2上,通过转动第一杆22与第二杆23,可实现连杆结构32的角度调整。
本实施例中的伸展单元3包括基板31、连杆结构32、脚部调节单元33及靠背调节单元34。本实施例中的伸展单元3设置有两组,两组伸展单元3与两组斜向上运行单元2连接。
连杆结构32与基板31连接,以此可使连杆结构32支撑和调整升降基板31。其中,基板31外侧配置有若干安装片,用于安装椅面,基板31与安装片一体成型。连杆结构32包括第一连杆321、第二连杆322和第三连杆323,其中,第一连杆321与第二连杆322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杆321具有第一臂3211和第二臂3212,第一臂3211与第二臂3212呈一锐角。第一连杆321于第一臂3211及第二臂3212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二连杆322铰接,第一臂3211的一端与第一杆22的一端铰接,第二臂3212与基板31铰接。第二连杆322相对第一连杆321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323铰接,具体的,第二连杆32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三连杆323的中部位置。第三连杆323呈“L”型,其一端与第二杆23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基板31铰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杆322与第三连杆32的铰接处与第二连杆322与所述第一连杆321的铰接处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第二连杆322与第一连杆321的铰接处与第一连杆321与基板31的铰接处的连线为第二连线,在坐姿状态、TV姿状态或躺姿状态时,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夹角均不超过170度。如图8所示,坐姿状态时,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夹角为b。如图9所示,躺姿状态时,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夹角为c。
本实施例中,在TV姿状态时,第二连杆两端铰接处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第二连杆322与第一连杆321的铰接处和第一连杆321与基板31的铰接处的连线为第二连线,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的夹角a大于155度、160度或165度,且不超过170度。优选的,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的夹角a为167度。以使得运行顺序更加顺畅,另外可降低连杆结构32的整体高度。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杆322在其长度方向上呈弯曲状。
本实施例中的基板31也大致呈“L”型。第一连杆321的一端大致铰接于基板31的弯折处。基板31包括第一延伸部311和第二延伸部312,第一延伸部311和第二延伸部312形成上述的大致“L”型。
本实施例中的脚部调节单元33包括第一展开单元331、第二展开单元332、控制单元333及脚部安装部334。其中,第一展开单元331包括第一调节杆3311、第二调节杆3312和第三调节杆3313。第一调节杆3311的一端与脚部安装部334铰接,而其另一端与第三调节杆3313的一端铰接;第二调节杆3312的一端与脚部安装部334铰接(其铰接位置不同于第一调节杆3311与脚部安装部334的铰接位置),第二调节杆3312的中部位置与第三调节杆3313的中部位置铰接,以使联动时结构稳定性更高。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展开单元332包括第四调节杆3321、第五调节杆3322和第六调节杆3323,其中,第四调节杆3321的一端与第三调节杆3313的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第六调节杆3323的一端铰接;第五调节杆3322的一端与第二调节杆3312相对脚部安装部334的另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基板31的一端(第一延伸部311的一端)铰接;第四调节杆3321的中部位置和第五调节杆3322的中部位置铰接,以使联动时结构稳定性更高。
本实施例中的控制单元333用于控制第二展开单元动作,以使脚部调节单元33展开或收拢。具体的,控制单元333包括第一控制杆3331、第二控制杆3332、第三控制杆3333和第四控制杆3334。其中,第一控制杆3331的一端与第六调节杆3323的中部位置铰接,而其另一端与第二控制杆3332的一端铰接,第二控制杆3332的一端与第四驱动连接杆46固定;第三控制杆3333的一端与第六调节杆3323的中部位置铰接,另一端与第四控制杆3334的一端铰接,而第一控制杆3331与第三控制杆3333分别铰接于第六调节杆3323的中部位置的不同区域;第四控制杆3334的另一端与连接片24的一端铰接,第四控制杆3334的中部位置铰接于基板31上,以使第四控制杆3334以其铰接点为轴相对基板31转动。
本实施例中的靠背调节单元34与连杆结构31连接,靠背调节单元34用于安装靠背以及调节靠背的角度。具体的,靠背调节单元34包括靠背调节杆341及靠背安装部342。其中,靠背调节杆341的一端与靠背安装部342铰接,而其另一端与第一连杆321铰接;靠背安装部342与基板31铰接,其中,靠背安装部342与基板31的铰接处及靠背安装部342与靠背调节杆341的铰接处位于靠背安装部342的同一端的不同位置。
本实施例中,在坐姿状态及TV姿状态时,靠背安装部342的长度方向可沿基板31的第二延伸部31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延伸部312可构成靠背的一部分,以简化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伸展单元3作为单独的部件,可实现脚部调节单元33的打开和收拢和靠背调节单元34的角度调节,可实现坐姿、TV姿及躺姿的切换,结构简单,结构稳定性强。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单元4设置于底座1上,且与伸展单元3连接,其可控制伸展单元3展开与收缩。
具体的动力单元4包括驱动单元41、连接座42、第一驱动连接杆43、第二驱动连接杆44、第三驱动连接杆45及第四驱动连接杆46。驱动单元41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气缸结构、油杆结构或电机结构,以实现对连接座42的移动控制。其他实施例中,驱动单元41也可以是手动调节的。本实施例中,底座1上设置轨道,连接座42设置于轨道上,以实现定向移动。第一驱动连接杆43固定于连接座42上,第二驱动连接杆44的一端与第一驱动连接杆43铰接,第二驱动连接杆44的另一端与第三驱动连接杆45的一端铰接;第三驱动连接杆45的另一端与第四驱动连接杆46固定连接,第四驱动连接杆46穿过基板31,第四驱动连接杆46与第二控制杆3332固定。动力单元4工作时推动连接座42,连接座42带动第四驱动连接杆46翻转角度,以使第二控制杆3332翻转,从而推出腿部调节单元33。在该过程中,基板31先斜向下运动,并到达TV姿状态,动力单元4继续推动连接座42,连接座42带动第四驱动连接杆46,第四驱动连接杆46带动基板31继续斜向上运动,此时,基板31带动靠背安装部342放倒。本实施例中,仅通过一个动力单元4,即可完成座椅框架的多种状态的调节,结构简单,成本相对降低。
本实施例中的座椅框架具有若干种状态,以提供不同的使用姿势。具体的,座椅框架具有坐姿状态(可当正常座椅使用)、TV姿状态(座椅放倒,适用于看电视的姿势)及躺姿状态(靠背相比TV姿状态时进一步放倒,可呈躺姿)。
如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座椅框架的坐姿状态,此时,脚部调节单元33相对连杆结构32而收拢。靠背调节单元34的椅面安装部342位于基板31的第二延伸部312的长度方向的延伸方向上。连接座42相对远离驱动单元41。
如图4和图5所示,显示座椅框架的TV姿状态,脚部调节单元33相对连杆结构32而展开。靠背调节单元34的椅面安装部342位于基板31的第二延伸部312的长度方向的延伸方向上。连接座42相比在坐姿状态时更靠近驱动单元41,且连接座42位于轨道的中部位置。
如图6和图7所示,显示座椅框架的躺姿状态,此时脚部调节单元33相对连杆结构32而展开。靠背调节单元34的椅面安装部342相对基板31的第二延伸部312而外侧转动一定角度。连接座42相比在TV姿状态时更靠近驱动单元41,且连接座42相对靠近驱动单元41。
本实施例中,座椅框架在TV姿状态时的高度与坐姿状态时的高度的比值为0.9~1.1:1。
本实施例中,座椅框架在躺姿状态时的高度与坐姿状态时的高度的比值为0.8~1:1。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包括两组横向支撑杆及两组纵向支撑杆,所述横向支撑杆和所述纵向支撑杆连接并形成一支撑框架;
斜向上运行单元,其包括第一杆、第二杆及连接片,所述第一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座的纵向支撑杆,所述第二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底座的纵向支撑杆,所述连接片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杆上;
伸展单元,其包括基板、连杆结构、脚部调节单元及靠背调节单元;所述连杆结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相对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基板铰接;以及
动力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与伸展单元连接,其可控制伸展单元动作,以将座椅框架在坐姿状态、TV姿状态及躺姿状态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呈一锐角,所述第一连杆于所述第一臂及所述第二臂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第一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臂与所述基板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的铰接处与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的铰接处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的铰接处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基板的铰接处的连线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夹角不超过17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TV姿状态时,所述第一连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夹角为167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脚部调节单元包括第一展开单元、第二展开单元、控制单元及脚部安装部,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杆、第二控制杆、第三控制杆和第四控制杆,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展开单元连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控制杆的一端与第二展开单元连接,所述第三控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控制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控制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片的中部位置铰接,所述第四控制杆的中部位置铰接于所述基板上;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脚部调节单元展开或收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展开单元包括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和第三调节杆,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脚部安装部铰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调节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脚部安装部铰接,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中部位置与所述第三调节杆的中部位置铰接;所述第二展开单元包括第四调节杆、第五调节杆和第六调节杆,所述第四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调节杆的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六调节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五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调节杆相对所述脚部安装部的另一端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基板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调节杆的中部位置和所述第五调节杆的中部位置铰接;所述第一控制杆与第三控制杆分别铰接于第六调节杆中部位置的不同区域,所述第二控制杆与动力单元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调节单元包括靠背调节杆及靠背安装部,其中,所述靠背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靠背安装部铰接,而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铰接;所述靠背安装部与所述基板铰接,所述靠背安装部与所述基板的铰接处及所述靠背安装部与所述靠背调节杆的铰接处位于所述靠背安装部的同一端的不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坐姿状态及所述TV姿状态时,所述靠背安装部的长度方向可沿所述基板的第二延伸部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形成“L”型。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矮座高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包括驱动单元、连接座、第一驱动连接杆、第二驱动连接杆、第三驱动连接杆及第四驱动连接杆,所述第一驱动连接杆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上,所述第二驱动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连接杆铰接,所述第二驱动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驱动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驱动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驱动连接杆穿过所述基板,且所述第四驱动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控制杆固定。
CN202121921435.1U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 Active CN2152715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21435.1U CN215271594U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21435.1U CN215271594U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71594U true CN215271594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27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21435.1U Active CN215271594U (zh) 2021-08-17 2021-08-17 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715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81245B (fi) Stol med sits- och ryggstoedsunderstoed som kan lutas bakaot.
US7318625B2 (en) Reclining element
US10842273B2 (en) Mechanical linkage structure for linking chair and seat, frame and chair having the mechanical linkage structure
US5673967A (en) Apparatus for interconnecting a leg rest and wheelchair
CN210727231U (zh) 家用智能沙发座椅
CN113475885A (zh) 一种机械伸展装置及其悬挂机构
CN111671264A (zh) 一种多功能休闲椅框架结构及控制方法
CN111685520A (zh) 一种机械伸展单元及机械伸展装置
CN110623452A (zh) 智能家用沙发座椅
CN215271594U (zh) 一种矮座高的座椅框架
CN212630322U (zh) 机械伸展单元及机械伸展装置
CN215533016U (zh) 一种机械伸展装置及其悬挂机构
US20230200534A1 (en) Folding chair device
CN215533032U (zh) 一种座椅腿部伸展装置
CN215533081U (zh) 一种机械伸展装置
CN212878519U (zh) 一种休闲椅坐框驱动机构
CN113475898A (zh) 一种机械伸展装置
CN209950818U (zh) 一种机械伸展支架及沙发
CN113229659A (zh) 一种座椅框架
CN220916980U (zh) 靠背机构及座椅铁架
CN220916979U (zh) 靠背机构及座椅铁架
CN208837379U (zh) 一种多点限位的机械伸展装置
CN220966855U (zh) 一种折叠摇椅框架及折叠摇椅
CN220777877U (zh) 双电机驱动座椅机构
CN215913918U (zh) 沙发的双电机伸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