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67665U - 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267665U CN215267665U CN202023343316.0U CN202023343316U CN215267665U CN 215267665 U CN215267665 U CN 215267665U CN 202023343316 U CN202023343316 U CN 202023343316U CN 215267665 U CN215267665 U CN 21526766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inductor
- capacitor
- energy storage
- s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侧缓启动电路、滤波支路、连接电感、三相模块和直流侧缓启动电路,所述三相模块包括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所述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均包括四个IGBT组成的T型三电平结构,所述IGBT包含与对应IGBT反并联的二极管。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可以对电池进行充放电,降低装置成本、降低损耗、减小装置体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中,发电和用电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的能量时时都保持平衡状态。电力储能装置可以有效地调节发电和用电之间的平衡状态,并实现紧急状态下的电能供应。
目前有多种实用的储能方式,而采用各种大容量电池或超级电容来实现储能是最常用的方式。电池储能是将低谷电力经整流充入电池中,峰荷时再逆变送入交流系统。电池储能的关键技术既是具有战略影响的前沿技术,又是支撑电网可持续发展所急需的重大技术。
作为连接电池储能系统与电网的“桥梁”,电力储能装置用于实现电能在电网储能系统之间的传输、流动和电能转换。目前常用的电力储能装置一般采用三相两电平或I型三电平方式实现,这些方式成本高、损耗大、体积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可以降低成本、降低损耗、减小体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侧缓启动电路、滤波支路、连接电感、三相模块和直流侧缓启动电路,所述三相模块包括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所述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包括四个IGBT组成的T型三电平结构,所述IGBT包含与对应IGBT反并联的二极管。
进一步的,T型三电平结构的正极端连接DC+同时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T型三电平结构的中点端M1;T型三电平的负极端连接DC-同时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直流侧缓启动电路包括直流侧缓启动电阻RD和启动开关K2;所述滤波支路包括相互连接的电容CA1、电容CB1和电容CC1;所述交流侧缓启动电路包括缓启动电阻RA1、缓启动电阻RB1、缓启动电阻RC1和启动开关K11、启动开关K12、启动开关K13。
进一步的,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的DC+相互连接,连接到直流侧缓启动电阻RD一端,同时连接到启动开关K2一端,RD的另一端和K2的另一端连接起来再连接到电池B1的正极;所述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的DC-连接在一起,连接到电池B1的负极。
进一步的,缓启动电阻RA1一端和启动开关K11一端连接并连接电源输入A,RA1的另一端和K11的另一端连接并连接到电感LA1一端,电感LA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A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电容CA1一端;电感LA2的另一端连接到模块MA的交流端U。
进一步的,缓启动电阻RB1一端和启动开关K12一端连接并连接电源输入B,RB1的另一端和K12的另一端连接并连接到电感LB1一端,电感LB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B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电容CB1一端;电感LB2的另一端连接到模块MB的交流端V。
进一步的,缓启动电阻RC1一端和启动开关K13一端连接并连接电源输入C,RC1的另一端和K13的另一端连接并连接到电感LC1一端,电感LC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C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电容CC1一端;电感LC2的另一端连接到模块MC的交流端W。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节省器件,可以降低装置成本、降低损耗、减小装置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模块部分的连接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侧缓启动电路、滤波支路、连接电感、三相模块和直流侧缓启动电路,所述三相模块包括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所述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均包括四个IGBT组成的T型三电平结构,所述IGBT包含与对应IGBT反并联的二极管。
本实施例直流侧缓启动电路包括直流侧缓启动电阻RD和启动开关K2;所述滤波支路包括相互连接的电容CA1、电容CB1和电容CC1;所述交流侧缓启动电路包括缓启动电阻RA1、缓启动电阻RB1、缓启动电阻RC1和启动开关K11、启动开关K12、启动开关K13。
本实施例缓启动电阻RA1一端和启动开关K11一端连接并连接电源输入A,缓启动电阻RA1的另一端和K11的另一端连接并连接到电感LA1一端,电感LA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A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电容CA1一端;电感LA2的另一端连接到模块MA的交流端U。
缓启动电阻RB1一端和启动开关K12一端连接并连接电源输入B,缓启动电阻RB1的另一端和K12的另一端连接并连接到电感LB1一端,电感LB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B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电容CB1一端;电感LB2的另一端连接到模块MB的交流端V。
缓启动电阻RC1一端和启动开关K13一端连接并连接电源输入C,缓启动电阻RC1的另一端和K13的另一端连接并连接到电感LC1一端,电感LC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C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电容CC1一端;电感LC2的另一端连接到模块MC的交流端W。
电容CA1的另一端和电容CB1、电容CC1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的DC+连接在一起,连接到直流侧缓启动电阻RD一端,同时连接到启动开关K2一端,RD的另一端和启动开关K2的另一端连接起来再连接到电池B1的正极。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的DC-连接在一起,连接到电池B1的负极。
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连接原理图如图2所示。模块MA为四个IGBT组成的T型三电平结构,每个IGBT包含与之反并联的二极管。T型三电平的正极端连接DC+同时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T型三电平结构的中点端M1;T型三电平的负极端连接DC-同时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模块MA的T型三电平结构交流端为U。
模块MB和模块MC的组成和连接方式与模块MA相同。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三相输入A、B、C接入电网后,先通过交流侧缓启动电路或者直流侧缓启动电路给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的直流侧电容充电,充电完成开始并网运行;当本装置工作在电池充电模式时,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工作在整流模式,有功功率从电网流向直流侧,给电池充电;当本装置工作在电池放电模式时,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工作在逆变模式,有功功率从电池流向交流侧,流向电网,电池放电。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侧缓启动电路、滤波支路、连接电感、三相模块和直流侧缓启动电路,所述三相模块包括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所述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均包括四个IGBT组成的T型三电平结构,所述IGBT包含与对应IGBT反并联的二极管,所述T型三电平结构的正极端连接DC+同时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T型三电平结构的中点端M1;T型三电平的负极端连接DC-同时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侧缓启动电路包括直流侧缓启动电阻RD和启动开关K2;所述滤波支路包括相互连接的电容CA1、电容CB1和电容CC1;所述交流侧缓启动电路包括缓启动电阻RA1、缓启动电阻RB1、缓启动电阻RC1和启动开关K11、启动开关K12、启动开关K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的DC+相互连接,连接到直流侧缓启动电阻RD一端,同时连接到启动开关K2一端,RD的另一端和K2的另一端连接起来再连接到电池B1的正极;所述模块MA、模块MB和模块MC的DC-连接在一起,连接到电池B1的负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启动电阻RA1一端和启动开关K11一端连接并连接电源输入A,RA1的另一端和K11的另一端连接并连接到电感LA1一端,电感LA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A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电容CA1一端;电感LA2的另一端连接到模块MA的交流端U。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启动电阻RB1一端和启动开关K12一端连接并连接电源输入B,RB1的另一端和K12的另一端连接并连接到电感LB1 一端,电感LB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B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电容CB1一端;电感LB2的另一端连接到模块MB的交流端V。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启动电阻RC1一端和启动开关K13一端连接并连接电源输入C,RC1的另一端和K13的另一端连接并连接到电感LC1一端,电感LC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C2的一端,同时连接到电容CC1一端;电感LC2的另一端连接到模块MC的交流端W。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43316.0U CN215267665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343316.0U CN215267665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267665U true CN215267665U (zh) | 2021-12-21 |
Family
ID=79489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343316.0U Active CN215267665U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26766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25551A (zh) * | 2022-05-24 | 2022-07-29 | 珠海科创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交直流双向启动pcs控制方法 |
-
2020
- 2020-12-31 CN CN202023343316.0U patent/CN21526766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25551A (zh) * | 2022-05-24 | 2022-07-29 | 珠海科创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交直流双向启动pcs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16440B (zh) | 一种基于电池储能系统的功率转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916435B (zh) | 一种含z源网络的电池储能功率转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122826A (zh) | 一种大容量蓄电池储能双向换流器 | |
CN205693374U (zh) | 一种电网与电动汽车能量交互的双向充放电装置 | |
CN203800680U (zh) | 一种支持多组电池接入的大功率双向变流装置 | |
CN104269875A (zh) | 一种基于mmc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混合储能拓扑结构 | |
CN102570488B (zh) | 基于锂电池储能的功率转换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6789649U (zh) | 一种锂电池化成系统 | |
CN101572429A (zh) | 一种ups系统 | |
CN203399013U (zh) | 基于三电平h桥级联的静止同步补偿器及电压源逆变模块 | |
CN204258410U (zh) | 具备多组电池和超级电容接入功能的储能变流装置 | |
CN203851059U (zh) | 一种能量转换电路及其组成的系统 | |
CN215267665U (zh) | 一种新型结构的储能装置 | |
CN202435113U (zh) | 逆变器辅助电源取电电路 | |
CN204179732U (zh) | 基于v2g的多功能车载充放电器 | |
CN111786447A (zh) | 一种正负脉冲充电装置 | |
CN113258815A (zh) | 一种变结构宽输出范围的单级双向ac/dc变换器 | |
CN209896700U (zh) | 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 | |
CN204721004U (zh) | 一种带储能和模拟负载的风力发电机组测试电源 | |
CN209948772U (zh) | 一种高频隔离变换的储能系统 | |
CN109660010B (zh) |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混合储能充电机及控制方法 | |
CN115065270B (zh) | 一种储能变流器及储能系统 | |
CN109193722A (zh) | 结合蓄电池和超级电容的混合式中压交流电网储能装置 | |
CN205105115U (zh) | 一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及换流器模块 | |
CN205123276U (zh) | 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储能及能量变换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