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53322U - 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53322U
CN215253322U CN202120363603.3U CN202120363603U CN215253322U CN 215253322 U CN215253322 U CN 215253322U CN 202120363603 U CN202120363603 U CN 202120363603U CN 215253322 U CN215253322 U CN 2152533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automatic
resource utilization
closing block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6360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刚
史菲
任娜
燕家强
周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Shengtaicheng Municipal Landscap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Shengtaicheng Municipal Landscap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Shengtaicheng Municipal Landscap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Shengtaicheng Municipal Landscap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6360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533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533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533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它包括雨水收集箱、隔板以及自动分流装置;所述雨水收集箱包括雨水收集部以及位于雨水收集部下方的自动分流部和溢流部,所述自动分流部和溢流部通过隔板隔开;所述雨水收集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的顶部设有第一进水口、所述自动分流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侧壁处设有第二进水口以及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储水口、所述自动分流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底壁处设有第一排水口;所述溢流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底壁处设有第二排水口;所述自动分流装置位于所述自动分流部,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排水口。其解决了现有雨水弃流装置存在占地面积大、雨水资源浪费及造价高昂且维护复杂和排水安全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资源化利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然而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以及径流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应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方针。其中,雨水资源化利用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途径,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地表径流,更好地应对内涝风险,同时也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增加城市水源。然而原本干净的天然降雨,由于降雨初期对大气的淋洗作用,使得雨水中溶解了空气中的各种污染性气体和粉尘颗粒物,同时又由于降落地面后对下垫面的冲刷作用,使得雨水接触了地面上的尘埃、有机物、油脂、微生物、汽车轮胎磨损形成的粉尘颗粒以及各种化学物质等,导致初期雨水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若直接排入受纳水体,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需要对初期水质较差的雨水进行弃流处理,对后期水质较好的雨水进行收集回用,来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该雨水设施还需要保障排水安全,不能造成排水不畅形成内涝。现有的雨水弃流装置中机械型弃流装置,一般都是利用杠杆、滑轮、浮球阀等控制阀门,结构较为简单,但是存在占地面积较大问题;非机械型弃流装置虽节约了空间和成本,但由于弃流不受控制,降雨径流汇入过程中装置始终处于弃流状态中,造成后期雨水资源的浪费;电控型弃流装置虽然具有较大的改造空间以及应用前景,但是造价高昂且运行维护复杂。而且大部分弃流装置都对排水安全考虑不足,在安装使用后发生路面积水内涝情况,给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它包括雨水收集箱、隔板以及自动分流装置;
所述雨水收集箱包括雨水收集部以及位于雨水收集部下方的自动分流部和溢流部,所述自动分流部和溢流部通过隔板隔开;
所述雨水收集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的顶部设有第一进水口、所述自动分流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侧壁处设有第二进水口以及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储水口、所述自动分流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底壁处设有第一排水口;所述溢流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底壁处设有第二排水口;
所述自动分流装置位于所述自动分流部,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排水口。
可选地,所述自动分流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雨水收集箱底壁的天平架、与所述天平架一侧相连的配重块、与所述天平架另一侧相连的桶式启闭块;其中,所述配重块的重量大于所述桶式启闭块的重量,且当所述桶式启闭块中装满雨水时,所述桶式启闭块与其内的雨水的总重量大于或等于所述配重块的重量;所述桶式启闭块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口正下方,所述桶式启闭块底部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口上方,且当所述桶式启闭块与其内的雨水的总重量大于或等于所述配重块的重量时,桶式启闭块下移关闭所述第一排水口。
可选地,所述自动分流装置还包括雨水导管,所述雨水导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口相连,另一端导向所述桶式启闭块的开口处。
可选地,它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排水口相连的市政污水管道。
可选地,它还包括与所述储水口相连的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所述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选自卵石槽和/或绿地。
可选地,所述储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相连。
可选地,包括位于所述雨水收集箱顶部上方的过滤盖;优选地,所述过滤盖的厚度为 0.5-1mm。
可选地,所述地面雨水全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各部件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可选地,所述雨水收集箱的厚度为1.5-2.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解决了在雨水自动分流技术中,现有的弃流装置存在占地面积较大、雨水资源浪费以及造价高昂且运行维护复杂和排水安全考虑不足等问题,且实现了对初期水质较差雨水准确、稳定的弃流以及对后期水质较好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的纵断面纵断面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的横断面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的第二进水口侧视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的俯视顶面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中无雨状态及分流初期雨水时的纵断面图(a)及横断面图(b)。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中开始储水的纵断面图(a)及横断面图(b)。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中储水进入水资源利用装置状态的纵断面图(a)及横断面图(b)。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中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中储水超过水资源利用能力溢流状态的纵断面图(a)及横断面图(b)。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它包括雨水收集箱、隔板4以及自动分流装置;所述雨水收集箱包括雨水收集部1以及位于雨水收集部1下方的自动分流部2和溢流部3,所述自动分流部2和溢流部3通过隔板4隔开;所述雨水收集部1中位于雨水收集箱的顶部设有第一进水口5、所述自动分流部2中位于雨水收集箱侧壁处设有第二进水口6以及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进水口6的储水口7、所述自动分流部2中位于雨水收集箱底壁处设有第一排水口8;所述溢流部3中位于雨水收集箱底壁处设有第二排水口9;所述自动分流装置位于所述自动分流部2,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排水口8。
需要说明的是,雨水收集部1与自动分流部2是连通的、雨水收集部1与溢流部3也是连通的。该雨水收集箱的顶部是可拆卸的。此外,溢流部3的整个底部可以为第二排水口9,也即,雨水收集箱的底部中,位于溢流部3的部分是直接通向外界的雨水管网。
所述自动分流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雨水收集箱底壁的天平架10、与所述天平架10 一侧相连的配重块11、与所述天平架10另一侧相连的桶式启闭块12;其中,所述配重块11的重量大于所述桶式启闭块12的重量,且当所述桶式启闭块12中装满雨水时,所述桶式启闭块12与其内的雨水的总重量大于或等于所述配重块11的重量;所述桶式启闭块12 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口5正下方,所述桶式启闭块12底部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口8上方,且当所述桶式启闭块12与其内的雨水的总重量大于或等于所述配重块11的重量时,桶式启闭块12下移关闭所述第一排水口8。具体地,在无雨水或雨水较少的情况下,由于配重块11的重量大于桶式启闭块12的重量,桶式启闭块12处于最高端的位置,此时第一排水口8处于打开的状态,从第二进水口6汇集进入的地面的雨水进入该雨水收集箱后,通过第一排水口8排出;当雨量增多,随着从第一进水口5进入到桶式启闭块12内的雨水越来越多,桶式启闭块12与其内的雨水的总重量逐渐大于或等于所述配重块11的重量,从而驱使桶式启闭块12向下移动至盖合在所述第一排水口8上,从而使第一排水口8处于关闭状态,存储水质较好的雨水。该自动分流装置的设置无需占用额外的面积,设置在雨水收集箱内即可;同时,通过雨量的大小,实现了自动控制第一排水口的打开和闭合,进而实现了初期水质较差雨水的全自动分流,以及对后期水质较好的雨水的资源化再利用。
在一些实例中,该自动分流装置还包括雨水导管13,所述雨水导管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口5相连,另一端指向所述桶式启闭块12的开口处。通过设置雨水导管13,从而使得从第一进水口5流出的雨水能更精确的导入桶式启闭块12内部。
在又一些实例中,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排水口8相连的市政污水管道。进而,从第一排水口8排出的初期水质较差的雨水进入市政污水管道进行进一步处理,避免了污水对地质的污染,具有好的排水安全性。
在又一些实例中,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储水口7相连的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16。当雨水量逐渐增多时,由于初期水质较差的雨水已经由第一排水口8排出,当桶式启闭块12因重力作用下移并盖合在所述第一排水口8上后,该自动分流部2中开始逐渐存储水质较好的雨水,待自动分流部2内水位达到储水口7时,后期水质较好的雨水可经由储水口7 溢流至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16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16可用于对雨水进一步净化处理、净化或利用。示例性的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16可为卵石槽和/或绿地。卵石槽可为储水卵石带或其他存储装置。
在又一些具体示例中,储水口7可以通过管道14与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16相连通。管道14与储水口7间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法兰可包含外法兰和内法兰,外法兰为丝扣孔4-M8,内法兰为4-φ10。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在该雨水收集箱顶部上方设置过滤盖15,过滤盖15覆盖所述与水收集箱顶部,用于初步过滤一些较大的污染物。过滤盖可拆卸,整体厚度可为0.5-1mm左右,过滤盖12可为双层结构,内层为不锈钢盘,外层为不锈钢网。
进一步地,所述地面雨水全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中,各部件的材质均为不锈钢。不锈钢可提供该系统稳定的结构。例如,可选的不锈钢包括但不限于为304不锈钢。
进一步地,所述地面雨水全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中,雨水收集箱的厚度可设置为1.5-2.5mm左右,以提供该系统稳定的结构以及合理更低的使用成本。
利用上述地面雨水全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对地面雨水气流及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包括:
1)将该系统置于市政雨水排水井中,其中,第二进水口6的水平位置与地面持平或稍低于地面,且在无雨或雨水量较少的情况下,配重块11的重量大于所述桶式启闭块12 的重量,第一排水口8处于打开的状态。
2)下雨时,地面上的雨水通过第二进水口6收集进入雨水收集箱的自动分流部2,在雨水量较少的情况下,从第一进水口5进入桶式启闭块12内的雨水较少,此时配重块11的重量大于所述桶式启闭块12与其内的雨水的总重量,第一排水口8处于打开的状态,如图5所示,故而进入自动分流部2的雨水通过第一排水口8排至市政污水管道,进行进一步地处理;该步骤实现了对污水的全自动分流,避免了降雨初期雨水中掺杂的污染物直接排入受纳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
3)随着雨量增大,从第一进水口5进入桶式启闭块12内的雨水增多,当配重块11的重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桶式启闭块12与其内的雨水的总重量时,桶式启闭块12在重力作用下下移至盖合在所述第一排水口8上,从而使第一排水口8处于关闭状态,如图6所示,此时,自动分流部2内开始储存水质较好的雨水。此时,由于初期携带污染物的雨水已通过第一排水口8排出,雨水收集箱中收集的雨水水质较好。
4)随着雨水收集箱自动分流部2内收集的雨水的增加,当雨水的量多至达到储水口7,通过储水口7流至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16,根据需要进行综合利用,且充分的利用了水质较好的雨水,如图7所示。
5)当雨水收集箱自动分流部2中的雨水进一步增加,储水量超过雨水自动分流箱最高水位从隔板4上溢流至溢流部3,通过溢流部3底部的第二排水口9直接通至市政排水管道,如图8所示;该步骤防止了降雨量过大时内涝的发生。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9)

1.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雨水收集箱、隔板以及自动分流装置;
所述雨水收集箱包括雨水收集部以及位于雨水收集部下方的自动分流部和溢流部,所述自动分流部和溢流部通过隔板隔开;
所述雨水收集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的顶部设有第一进水口、所述自动分流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侧壁处设有第二进水口以及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第二进水口的储水口、所述自动分流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底壁处设有第一排水口;所述溢流部中位于雨水收集箱底壁处设有第二排水口;
所述自动分流装置位于所述自动分流部,用于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一排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分流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雨水收集箱底壁的天平架、与所述天平架一侧相连的配重块、与所述天平架另一侧相连的桶式启闭块;其中,所述配重块的重量大于所述桶式启闭块的重量,且当所述桶式启闭块中装满雨水时,所述桶式启闭块与其内的雨水的总重量大于或等于所述配重块的重量;所述桶式启闭块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口正下方,所述桶式启闭块底部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口上方,且当所述桶式启闭块与其内的雨水的总重量大于或等于所述配重块的重量时,桶式启闭块下移关闭所述第一排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分流装置还包括雨水导管,所述雨水导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口相连,另一端导向所述桶式启闭块的开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排水口相连的市政污水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所述储水口相连的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所述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选自卵石槽和/或绿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口通过管道与所述雨水资源化利用装置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所述雨水收集箱顶部上方的过滤盖;所述过滤盖的厚度为0.5-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雨水全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各部件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箱的厚度为1.5-2.5mm。
CN202120363603.3U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Active CN2152533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63603.3U CN215253322U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63603.3U CN215253322U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53322U true CN215253322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501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63603.3U Active CN215253322U (zh) 2021-02-09 2021-02-09 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533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6436B (zh) 市政园林用雨水收集装置
CN1162593C (zh) 分流式雨水自动弃流方法和装置
CN201981573U (zh) 一种初期雨水收集装置
CN111732232A (zh) 一种初期雨水分离与净化一体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5714723A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处理和应用系统
CN105013244A (zh) 多级雨水净化处理设备
CN103572799A (zh) 城市雨水大规模采集和利用系统
CN110093968B (zh) 一种初期雨水智能分流系统
CN211817483U (zh) 一种建筑物雨水自动分流过滤水斗
CN2585906Y (zh) 分流式雨水自动弃流装置
CN207211551U (zh) 一种自动弃流的雨水收集落水管
CN215253322U (zh) 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CN210767166U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分流式排放装置
CN210216569U (zh) 一种城市规划用住宅雨水收集装置
CN112814123A (zh) 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分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CN105056616B (zh) 雨水过滤器
CN204865241U (zh) 多级雨水净化处理设备
CN207892011U (zh) 带有固、液分离功能的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分舱系统
CN212881422U (zh) 一种雨水收集利用装置
CN211285799U (zh) 一种分散式低能耗雨水收集及处理系统
CN211421336U (zh) 一种初期雨水弃流井
CN214246020U (zh) 一种带滤网的截污型雨水口
CN210562497U (zh) 一种地面雨水自动弃流及资源化利用系统
CN111622331B (zh) 一种渗透式自动复位雨水弃流井
CN207211313U (zh) 自动弃流雨水收集水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