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48890U - 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48890U
CN215248890U CN202120518097.0U CN202120518097U CN215248890U CN 215248890 U CN215248890 U CN 215248890U CN 202120518097 U CN202120518097 U CN 202120518097U CN 215248890 U CN215248890 U CN 2152488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elevator
elevator shaft
falling
pulley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1809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海力
许之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051809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488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488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4889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涉及电梯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包括位于电梯井中的轿厢,所述轿厢连接有牵引机构,还包括防护机构,轿厢的下端和上端均设置有所述防护机构,并在轿厢位于其他楼层且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能够避免人员掉入电梯井中;其能够在电梯发生故障或检修时,避免由于电梯厅门的意外打开而导致人员跌入电梯井中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人体受到伤害,进而提高垂直升降电梯使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垂直升降电梯是一种机电一体化产品,用于运送人和货物,目前城市的高楼大厦中普遍使用了电梯设备,为了保护人的安全,专门为电梯设计了安全保护系统,如限速器和安全钳起超速保护作用,缓冲器起冲顶和撞底保护作用,切断总电源的极限保护装置。
然而,由于电梯故障引起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尤其是电梯厅门意外打开,在没有电梯轿厢承载人,加之人们注意力不集中或视线不佳,从而导致人跌入电梯井中,造成人体伤害或死亡。并根据目前已发生的多起事故表明,现有电梯依然存在隐患,目前多数电梯还未有能够阻挡人们意外跌入电梯井的安全装置。
由此,如何设计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能够在电梯发生故障或检修时,避免由于电梯厅门的意外打开而导致人员跌入电梯井中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人体受到伤害,进而提高垂直升降电梯使用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包括位于电梯井中的轿厢,轿厢连接有牵引机构,还包括防护机构,防护机构与轿厢的下端面连接,并在轿厢位于其他楼层且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能够避免人员掉入电梯井中。利用牵引机构和防护机构,即便在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便能够使轿厢以下的楼层,进行防护和提示,以使得人员不能够进入没有轿厢所在楼层的其他楼层,从而便避免人员掉入电梯井中而导致其受伤,降低了垂直升降电梯使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垂直升降电梯使用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牵引机构包括位于电梯井中且对称设置在轿厢两侧的多组滑轮组和分别与单组滑轮组滑动配合的多根钢索,且多根钢索沿电梯井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单组滑轮组包括至少4个滑轮,4个滑轮两两对称并分别设置在电梯井中的顶端和底端;单根钢索依次绕过与4个滑轮并与其滑动配合,且单根钢索的两端分别与轿厢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轿厢在上下运动时,将会使钢索来回在滑轮的外壁滑动,而轿厢位于某一楼层时,除去轿厢位于电梯井最底层的情况,轿厢以下的楼层,其电梯厅门内,便会排列多根钢索,再加上防护机构的配合使用,在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便能够更好的提示和避免人员进入,并能够对进入的人员进行阻拦,从而便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滑轮组和钢索至少设置有8组,且8组滑轮组对称设置在轿厢的两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8组滑轮组和钢索,以使钢索的排列更加紧密,从而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防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轿厢的单侧的多根钢索且远离轿厢的一侧从穿过同一导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轨的作用即是将排列的多根钢索进行整理,使其在滑动时更加的顺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多组滑轮组均设置有张紧配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张紧配重,以使8根钢索始终处于拉紧状态,也就避免了钢索脱离对应的滑轮,使其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防护机构包括位于轿厢底端和电梯井底端之间的多个横杆和多个折叠杆;多个横杆相互平行并依次排列,且与电梯井的长度方向垂直;多个折叠杆位于相邻的横杆之间,且折叠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横杆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通过多个横杆和多个折叠杆,由此构成网状的防护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相邻的两个横杆之间至少设置有3个折叠杆并均匀排列。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使得横杆之间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也保证了防护机构整体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横杆位于靠近电梯厅门的一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是多个钢索能够对横杆进行阻挡,从而使横杆对人员的进入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其发生偏移,从而更好的阻拦人员进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防护机构靠近电梯厅门的一侧还设置有幕布。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将多个钢索构成的平面以及横杆和折叠杆封盖,即避免钢索、横杆和折叠杆等结构划伤人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轿厢的下端面与电梯井底端以及轿厢的上端面与电梯井顶端均设置有防护机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是轿厢所处楼层以上和以上均能够达到避免在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人员进入的情况发生。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利用本装置的牵引机构和防护机构,即便在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便能够使轿厢以下的楼层,进行防护和提示,以使得人员不能够进入没有轿厢所在楼层的其他楼层,从而便避免人员掉入电梯井中而导致其受伤,降低了垂直升降电梯使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垂直升降电梯使用的安全性;
滑轮和钢索的分布,即轿厢在上下运动时,将会使钢索来回在滑轮的外壁滑动,而轿厢位于某一楼层时,轿厢以下的楼层,其电梯厅门内,便会排列多根钢索,再加上防护机构的配合使用,在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便能够更好的提示和避免人员进入,并能够对进入的人员进行阻拦,从而便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横杆位于靠近电梯厅门的一侧,即是多个钢索能够对横杆进行阻挡,从而使横杆对人员的进入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其发生偏移,从而更好的阻拦人员进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梯井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轿厢和钢索以及滑轮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梯井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护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护结构的侧视图。
图标:1、轿厢;2、钢索;3、滑轮;4、导轨;5、张紧配重;6、横杆;7、折叠杆;8、幕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包括位于电梯井中的轿厢1,轿厢1连接有牵引机构,还包括防护机构,防护机构与轿厢1的下端面连接,并在轿厢1位于其他楼层且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能够避免人员掉入电梯井中。
在使用时,由于垂直升降电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难免会出现故障,以及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检修,由此在此过程中,电梯不能够使用,而垂直升降电梯只存在一个轿厢1,由此,当出现故障或是检修时,轿厢1则位于其中一个楼层或最低层,所以其他楼层中,对应的电梯厅门在打开后便是电梯井,也就存在电梯厅门意外打开的风险,由此使得人员在不经意间便存在掉落的风险。
而利用本装置的牵引机构和防护机构,即便在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便能够使轿厢1以下的楼层,进行防护和提示,以使得人员不能够进入没有轿厢1所在楼层的其他楼层,从而便避免人员掉入电梯井中而导致其受伤,降低了垂直升降电梯使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垂直升降电梯使用的安全性。
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本装置的牵引机构和防护机构,即便在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便能够使轿厢1以下的楼层,进行防护和提示,以使得人员不能够进入没有轿厢1所在楼层的其他楼层,从而便避免人员掉入电梯井中而导致其受伤,降低了垂直升降电梯使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垂直升降电梯使用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牵引机构包括位于电梯井中且对称设置在轿厢1两侧的多组滑轮组和分别与单组滑轮组滑动配合的多根钢索2,且多根钢索2沿电梯井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单组滑轮组包括至少4个滑轮3,4个滑轮3两两对称并分别设置在电梯井中的顶端和底端;单根钢索2依次绕过与4个滑轮3并与其滑动配合,且单根钢索2的两端分别与轿厢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连接。滑轮3的分布以及钢索2与滑轮3的连接如图2所示,单个钢索2与对应的4个滑轮3分别形成连接回路,并且单侧的4根钢索2相互平行,且4个滑轮3和4根钢索2之间的配合互不影响。同样的,位于轿厢1另一侧的多组滑轮组和多根钢索2的配合亦是如此;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多根钢索2均匀的排列在轿厢1门所在的平面。
即轿厢1在上下运动时,将会使钢索2来回在滑轮3的外壁滑动,而轿厢1位于某一楼层时,除去轿厢1位于电梯井最底层的情况,轿厢1以下的楼层,其电梯厅门内,便会排列多根钢索2,再加上防护机构的配合使用,在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便能够更好的提示和避免人员进入,并能够对进入的人员进行阻拦,从而便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滑轮组和钢索2至少设置有8组,且8组滑轮组对称设置在轿厢1的两侧。8组滑轮组和钢索2,以使钢索2的排列更加紧密,从而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防护。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轿厢1的单侧的多根钢索2且远离轿厢1的一侧从穿过同一导轨4。导轨4的作用即是将排列的多根钢索2进行整理,使其在滑动时更加的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多组滑轮组均设置有张紧配重5。利用张紧配重5,以使8根钢索2始终处于拉紧状态,也就避免了钢索2脱离对应的滑轮3,使其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防护机构包括位于轿厢1底端和电梯井底端之间的多个横杆6和多个折叠杆7;多个横杆6相互平行并依次排列,且与电梯井的长度方向垂直;多个折叠杆7位于相邻的横杆6之间,且折叠杆7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横杆6连接。即通过多个横杆6和多个折叠杆7,由此构成网状的防护栏。
在轿厢1向上运动时,在折叠杆7的作用下,以使防护机构得以拉伸,并将轿厢1所处位置的以下楼层的电梯厅门进行封闭,从而达到阻拦人员进入的目的,也就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而在轿厢1向下运动时,而防护机构便会自动进行折叠,也不会影响轿厢1的运行和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横杆6的长度应该与电梯厅门的宽度相对应或大于电梯厅门的宽度,由此方能够将电梯厅门完全封闭,从而更好的实现目的,实用性更高。而折叠杆7即是由两根转动连接的杆体构成,而折叠杆7的安装位于多个钢索2之间,折叠杆7和钢索2在轿厢1移动时互不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相邻的两个横杆6之间至少设置有3个折叠杆7并均匀排列。即使得横杆6之间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也保证了防护机构整体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横杆6位于靠近电梯厅门的一侧。请参照图5,多个钢索2构成的平面一侧为深入电梯井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靠近电梯厅门的一面,而横杆6位于该面,即是多个钢索2能够对横杆6进行阻挡,从而使横杆6对人员的进入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其发生偏移,从而更好的阻拦人员进入。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防护机构靠近电梯厅门的一侧还设置有幕布8。通过幕布8,即将多个钢索2构成的平面以及横杆6和折叠杆7封盖,即避免钢索2、横杆6和折叠杆7等结构划伤人体。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轿厢1的下端面与电梯井底端以及轿厢1的上端面与电梯井顶端均设置有防护机构。即是轿厢1所处楼层以上和以上均能够达到避免在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人员进入的情况发生;而轿厢1以上楼层防护机构的安装,其顶端则安装在电梯井的顶端,而横杆6的存在也能够达到阻拦人员进入的目的,当然,轿厢1以上防护机构也设置有幕布8。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9)

1.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电梯井中的轿厢,所述轿厢连接有牵引机构,还包括防护机构,所述防护机构与轿厢的下端面连接,并在轿厢位于其他楼层且电梯厅门意外打开时能够避免人员掉入电梯井中;
所述牵引机构包括位于电梯井中且对称设置在轿厢两侧的多组滑轮组和分别与单组滑轮组滑动配合的多根钢索,且多根钢索沿电梯井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单组所述滑轮组包括至少4个滑轮,4个所述滑轮两两对称并分别设置在电梯井中的顶端和底端;单根钢索依次绕过与4个所述滑轮并与其滑动配合,且单根钢索的两端分别与轿厢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组和钢索至少设置有8组,且8组所述滑轮组对称设置在轿厢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的单侧的多根钢索且远离轿厢的一侧从穿过同一导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滑轮组均设置有张紧配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机构包括位于轿厢底端和电梯井底端之间的多个横杆和多个折叠杆;多个所述横杆相互平行并依次排列,且与电梯井的长度方向垂直;多个折叠杆位于相邻的横杆之间,且折叠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横杆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杆之间至少设置有3个折叠杆并均匀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位于靠近电梯厅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机构靠近电梯厅门的一侧还设置有幕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的下端面与电梯井底端以及轿厢的上端面与电梯井顶端均设置有防护机构。
CN202120518097.0U 2021-03-11 2021-03-11 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2488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18097.0U CN215248890U (zh) 2021-03-11 2021-03-11 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18097.0U CN215248890U (zh) 2021-03-11 2021-03-11 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48890U true CN215248890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503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18097.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248890U (zh) 2021-03-11 2021-03-11 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488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80892B1 (ko) 기계실 없는 하부구동형 엘리베이터
CN215248890U (zh) 一种防止人体跌入电梯井的安全保护装置
JP2013199225A (ja) 安全柵
CN112723084B (zh) 一种应对电梯急停故障的救援设施
CN106219369B (zh) 电梯防护网
CN112027856B (zh) 一种电梯升降安全运行系统
US20080083587A1 (en) Elevator pit barrier
CN111285218A (zh) 一种电梯防坠落保护装置
CN215516427U (zh) 一种用于建设工程施工的安全升降机
CN110217663A (zh) 井道式电梯自救脱困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5270962B (zh) 人货两用防爆斜行升降机
CN204355900U (zh) 一种用于施工升降机的防坠安全器
CN103640941A (zh) 一种电梯防坠保护装置
JP307685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ネット装置
CN207596271U (zh) 一种具有防坠安全带的电梯
KR101593499B1 (ko) 안전멈춤장치를 구비하는 소방호스 건조장치
CN221070560U (zh) 一种侧置式防爆电梯限速器
CN213059776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具有防降落结构的升降机
KR102021842B1 (ko) 와이어 로프를 이용한 엘리베이터의 인명 추락 방지 장치
CN105460727A (zh) 板式防坠落阻拦装置
CN220148948U (zh) 爬梯逃生门开锁装置、轿厢及升降设备
CN205531272U (zh) 一种建筑用的升降平台
CN205820593U (zh) 一种防坠电梯
CN215160055U (zh) 一种电梯维修用安全防护装置
RU133108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служивания труднодоступного объект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