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22486U - 一种扬声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扬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22486U
CN215222486U CN202120841486.7U CN202120841486U CN215222486U CN 215222486 U CN215222486 U CN 215222486U CN 202120841486 U CN202120841486 U CN 202120841486U CN 215222486 U CN215222486 U CN 2152224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agnet
ring
equal
magnetic sho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4148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士嘉
宋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mo Acou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mo Acou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mo Acou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mo Acous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4148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224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224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224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扬声器,包括盆架、振动系统及驱动振动系统发声的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包括振膜和音圈,振膜包括内圈部、内折环、连接部、外折环和外圈部,内圈部设置在内折环的内圈,连接部用于连接内折环和外折环,外圈部设置在外折环的外圈,内圈部、外圈部固定连接在盆架上,音圈连接在连接部上;磁路系统包括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一磁体组和第二磁体组,音圈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磁体组和第二磁体组之间的磁间隙内。本申请提供的扬声器产生的声音频率能够达到40KHz以上,解决了现有扬声器输出的声音频率达到16KHz‑20KHz就开始衰减甚至失真的问题,提高了扬声器的产品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扬声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器。
背景技术
扬声器本质上是一种可以将电能转换为声音的换能设备,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发声原理是磁体产生永恒磁场,当线圈通电后,交流电信号输入线圈,根据左手定则,通电线圈在永恒磁场中受到磁场力而运动,线圈带动音膜振动,以使空气的疏密程度发生改变而发出声音。但是,常见的扬声器在输出的声音频率达到16KHz-20KHz就开始出现衰减甚至失真的情况,例如,在播放音乐时20KHz以上的音乐信号无法体现等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扬声器,解决了现有扬声器输出的声音频率达到16KHz-20KHz就开始衰减甚至失真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扬声器,包括盆架、振动系统及驱动所述振动系统发声的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和音圈,所述振膜包括内圈部、内折环、连接部、外折环和外圈部,所述内圈部设置在所述内折环的内圈,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内折环和所述外折环,所述外圈部设置在所述外折环的外圈,所述内圈部、所述外圈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盆架上,所述音圈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其中,所述内折环的宽度与所述外折环的宽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2.2,所述内折环的高度与所述外折环的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2.5,所述内折环的宽度与所述振膜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18%,所述内折环的高度与所述振膜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 7.6%,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大于0mm且小于等于2mm;
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一磁体组和第二磁体组,所述音圈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磁体组和所述第二磁体组之间的磁间隙内。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扬声器,将振膜的内圈部和外圈部固定连接在盆架上,连接部连接外折环和内折环,音圈与连接部连接,当上述音圈通电时,音圈通过连接部带动内折环和外折环振动,其中内折环主要起到振动发声的作用,外折环为内折环的振动提供振幅和支撑,连接部起到连接内折环和外折环的作用。因此,经本申请设计的振膜的有效振动部分重量较轻且呈凸出状,使得扬声器产生的声音频率能够达到40KHz以上,提高了扬声器的产品性能。
可选地,所述内圈部为中空结构。
可选地,所述振膜、所述盆架及所述磁路系统呈同轴中空结构。
上述振膜、盆架及磁路系统均设计成与振膜的内圈部相对应的中空结构,这样的设计不会降低由上述各组件构成的扬声器输出的低频效果。
可选地,所述内折环的宽度与所述外折环的宽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 1.1且小于等于1.7,所述内折环的高度与所述外折环的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2,所述内折环的宽度与所述振膜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4.1%且小于等于16.3%,所述内折环的高度与所述振膜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4.3%且小于等于6.6%,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大于0且小于等于0.5mm。在该情形下,扬声器产生的声音频率能够达到50KHz。
可选地,所述振膜的厚度为15-25um,所述振膜为一体成型。不同厚度的振膜使得振膜的硬度和重量有所不同,不同硬度不同重量的振膜将直接影响振膜的刚度以及发声的过程中振膜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影响扬声器的高频性能和低频性能。当振膜的厚度在15-25um范围内时,根据实际应用测量得到声音的频率能够达到50KHz,扬声器的谐振频率为350Hz-450Hz,能够同时满足高频声音和低频声音的输出要求。
将振膜设计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便于制作,易于装配。
可选地,所述内折环和所述外折环上分别分布有若干条同方向倾斜的凹槽。振膜的外折环和内折环上采用倾斜的凹槽设计可以将凹槽的长度做的更长,以提高振膜的刚性,使振膜的振动更加平稳。
可选地,所述第一磁体组和所述第二磁体组分别呈环形,所述第一磁体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设的第一上层磁体、第一中间层磁体、第一下层磁体;所述第二磁体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设的第二上层磁体、第二中间层磁体、第二下层磁体;所述第一上层磁体、所述第一下层磁体、所述第二上层磁体及所述第二下层磁体均为轴向磁体,所述第一中间层磁体和所述第二中间层磁体均为径向磁体。
传统的磁路系统采用上层和下层为导磁体、中间层为磁体的结构,而本申请提供的磁路系统中,第一磁体组和第二磁体组采用同轴间隔设置的方式,且第一磁体组和第二磁体组均采用上层、中间及下层磁体叠设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磁路系统,根据实际测量得到本申请的磁路系统可以提供的磁场强度更大。此外,在磁路系统中两个磁体组均采用到了两块轴向磁体夹设一块径向磁体的设计,还可以进一步增大磁场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磁瓦,所述第一中间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磁瓦,所述第一下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三磁瓦;
所述第二上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四磁瓦,所述第二中间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五磁瓦,所述第二下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六磁瓦;
所述第一磁瓦与所述第四磁瓦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磁瓦与所述第五磁瓦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磁瓦与所述第六磁瓦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磁瓦和所述第五磁瓦互相靠近的两个侧面的磁极不同,所述第一磁瓦和所述第三磁瓦靠近所述第二磁瓦的两个侧面的磁极相同,所述第四磁瓦和所述第六磁瓦靠近所述第五磁瓦的两个侧面的磁极相同;
所述第一磁瓦靠近所述第二磁瓦的侧面的磁极与所述第四磁瓦靠近所述第五磁瓦的侧面的磁极不同。
本申请中,第一中间层磁体和第二中间层磁体采用径向磁体,且每个径向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磁瓦,在充磁过程中,径向磁体更容易达到磁饱和,且不易断裂。第一上层磁体、第一下层磁体、第二上层磁体及第二下层磁体采用轴向磁体,且每个轴向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磁瓦,不仅可以避免充磁过程轴向磁体断裂,而且上层磁体、下层磁体设计成与中间层磁体一一对应的磁瓦结构,更有利于整个磁路系统的装配。
本申请提供的磁路系统在制作过程中,将轴向磁体和径向磁体设计成磁瓦的结构,可以便于采用轴向磁体的充磁头为径向磁体充磁,避免了采用特定尺寸的充磁头为上述径向磁体充磁,降低了此过程中磁路系统的制作成本,提高了制作磁路系统的效率。
可选地,所述盆架的底部向靠近所述振膜的方向设置有凸起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所述底部和所述盆架的侧壁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磁路系统、所述振膜、所述音圈及与所述音圈连接的音圈引线的容纳腔;
所述支撑座与所述侧壁之间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磁瓦对应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音圈的缝隙;
所述内圈部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外圈部固定在所述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扬声器还包括第一铜环和第二铜环,所述内圈部通过所述第一铜环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外圈部通过所述第二铜环固定在所述侧壁上。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扬声器,其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各可能的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扬声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扬声器中振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扬声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振膜尺寸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振膜尺寸的示意图之二;
图6为图5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磁路系统中两个磁体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磁路系统中关于两个磁体环的磁极分布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磁路系统中两个磁体环形成的磁场方向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仿真磁路系统中两个磁体环形成的磁场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扬声器中盆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振膜; 11-外圈部;
12-外折环; 13-连接部;
14-内折环; 15-内圈部;
16-凹槽; 2-音圈;
21-音圈引线; 3-第一磁体组;
31-第一磁瓦; 32-第二磁瓦;
33-第三磁瓦; 4-第二磁体组;
41-第四磁瓦; 42-第五磁瓦;
43-第六磁瓦; 51-第一调音网;
52-第二调音网; 61-第一铜环;
62-第二铜环; 7-盆架;
71-隔板; 72-支撑座;
73-第一环形支撑架; 74-第二环形支撑架;
75-第一通气孔; 76-第二通气孔;
8-中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扬声器本质上是一种可以将电能转换为声音的换能设备,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发声原理是磁体产生永恒磁场,当线圈通电后,交流电信号输入线圈,根据左手定则,通电线圈在永恒磁场中受到磁场力而运动,线圈带动音膜振动,以使空气的疏密程度发生改变而发出声音。但是,常见的扬声器在输出的声音频率达到16KHz-20KHz就开始出现衰减甚至失真的情况,例如,在播放音乐时20KHz以上的音乐信号无法体现等等。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解决扬声器输出的声音频率在达到16KHz- 20KHz就开始衰减甚至失真情况发生的扬声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扬声器,将振膜的内圈部和外圈部固定连接在盆架上,连接部连接外折环和内折环,音圈与连接部连接,当上述音圈通电时,音圈通过连接部带动内折环和外折环振动,其中内折环主要起到振动发声的作用,外折环为内折环的振动提供振幅和支撑。因此,经本申请设计的振膜的有效振动部分重量较轻且呈凸出状,使得扬声器输出的声音频率能够达到40KHz以上,提高了扬声器的产品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扬声器,该扬声器包括:振膜1、盆架7、音圈2和磁路系统,其中,磁路系统包括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音圈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之间的磁间隙内。
如图2所示为振膜1的详细结构示意图,该振膜1包括由内向外(指从圆心指向圆弧的位置)依次连接的内圈部15、内折环14、连接部13、外折环12和外圈部11,内圈部15设置在内折环14的内圈,连接部13连接内折环14的外圈和外折环12的内圈,外圈部11设置在外折环12的外圈,内圈部15和外圈部11均固定在盆架7上,音圈2连接在连接部13上。其中,内折环14的宽度与外折环12的宽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2.2,内折环14的高度与外折环12的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2.5,内折环14的宽度与振膜1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18%,内折环14的高度与振膜1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7.6%,连接部13的宽度大于0mm且小于等于2mm。上述结构的扬声器产生的声音频率能够达到40KHz以上。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连接部13宽度值过大而影响到扬声器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高频效果,当连接部13 的宽度大于0mm且小于等于2mm时,连接部13不会影响扬声器输出高频声音的发声效果。
可选地,内折环14的宽度与外折环12的宽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1 且小于等于1.7,内折环14的高度与外折环12的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 0.8且小于等于2,内折环14的宽度与振膜1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4.1%且小于等于16.3%,内折环14的高度与振膜1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 4.3%且小于等于6.6%,连接部13的宽度大于0且小于等于0.5mm。该情形下,扬声器产生的声音频率能够达到50KHz。
示例性的,振膜1直径为46mm,内折环14的宽度为6.5mm-7.5mm,外折环12的宽度为4.5mm-5.5mm,内折环14的高度为2.0mm-3.0mm,外折环12的高度为1.0-2.5mm,连接部13的宽度为0-0.5mm,振膜1的厚度为15μm-25μm。又如,当振膜1直径为46mm,内折环14的宽度为7mm,外折环12的宽度为5mm,内折环14的高度为2.5mm,外折环12的高度为 2mm,连接部13的宽度为0.5mm。
参见图4中振膜1的直径为a;内折环14的宽度b、外折环12的宽度c以及连接部13的宽度d都是指对应内折环14、外折环12及连接部13的内圈半径与外圈半径的差值;参见图5中内折环14的高度e指内折环14 外表面凸起的最高点到音圈2与振膜1粘接处所在的平面之间的直线距离,外折环12的高度f是指外折环12外表面凸起的最高点到音圈2与振膜1 粘接处所在的平面之间的直线距离,进一步地,如图6为图5中A区域放大的示意图,其中g表示外折环12表面凸起最高点对应的水平面,h表示内折环14表面凸起最高点对应的水平面。其中,如图3所示内折环14和外折环12分别向远离音圈2的方向(即振膜1可以很直观查看到的一面) 凸起为弧形结构,且内折环14和外折环12凸起的环状表面上分别分布有若干条同方向倾斜的凹槽16。
可以理解的,凹槽16可以为凹陷结构,也可以是凸起结构;且凹槽16 的长度、宽度、间隔、斜度、样式及凹凸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相较于直指圆心的竖直凹槽16,倾斜的凹槽16设计可以将凹槽16的长度做得更长,进而提高振膜1的刚性,使振膜1的振动更加平稳,进一步降低了扬声器发声失真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扬声器的产品性能。
可选地,如图1、图2所示,振膜1呈环状,且在振膜1的内圈部15 的中间部分呈现中空结构8(即镂空结构),即内圈部15为中空的环形结构;参见图1和图3,与振膜1相对应的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的中间部分也呈中空结构8,即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均为中空的环形结构;盆架7上对应振膜1内圈部15的中间位置也呈现中空结构8。若振膜 1、磁路系统或盆架7中空结构8作实心设计,或者振膜1、磁路系统或盆架7中间的中空结构8存在遮挡物,那么在实际应用测试中低频频响曲线会下降0.5-1分贝,因此本申请提供的中空结构设计可以避免因实心设计而发生低频频响下降的情况,还可以节约制作扬声器的成本,减轻产品的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扬声器,其中空结构8整体呈现圆形的结构。
可选地,振膜的厚度为15-25um。不同厚度的振膜使得振膜的硬度和重量有所不同,不同硬度不同重量的振膜将直接影响振膜的刚度以及发声的过程中振膜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影响扬声器的高频性能和低频性能。当振膜的厚度在15-25um范围内时,根据实际应用测量得到声音的频率能够达到50KHz,谐振频率为350Hz-450Hz,且能够同时满足高频声音和低频声音的输出要求。
可选地,振膜1是一种聚醚醚酮、聚氨酯的复合物,且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将振膜1设计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可以使振膜的厚度均匀,因此振膜在振动时就会受力均匀,不易断裂,振膜受力均匀会使振膜各处的振动力度均匀,从而实现更好发声效果;同时将振膜1设计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便于制作,易于装配。由于聚醚醚酮和聚氨酯的复合物具有耐高温、高弹性的特点,使用上述聚醚醚酮和聚氨酯的复合物制作振膜1可以有效延长振膜1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音圈2利用胶(例如,胶水或者双面胶等)固定连接在振膜1的连接部13,且音圈2上设置有音圈引线21,音圈引线21用于连接外部电源以使音圈2通电。
应该理解的,固定连接可以是使用胶水进行粘接,还可以通过除粘接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连接振膜1与盆架7或者振膜1与音圈2,本申请对上述连接方式不作任何限定。
如图1所示的磁路系统包括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应该理解的,第一磁体组3是指图3所示的磁路系统中内圈的磁体环,第二磁体组4是指图3所示的磁路系统中外圈的磁体环,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之间的间隙形成磁间隙,音圈2至少部分位于上述磁间隙内。
其中,第一磁体组3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设的第一上层磁体、第一中间层磁体、第一下层磁体;第二磁体组4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设的第二上层磁体、第二中间层磁体、第二下层磁体。
第一上层磁体、第一下层磁体、第二上层磁体及第二下层磁体均为轴向磁体,第一中间层磁体和第二中间层磁体均为径向磁体。
可选地,第一上层磁体、第一中间层磁体、第一下层磁体、第二上层磁体、第二中间层磁体、第二下层磁体均为环形磁体。
传统的磁路系统采用上层和下层为导磁体、中间层为磁体的结构,而本申请提供的磁路系统中,第一磁体组和第二磁体组采用同轴间隔设置的方式,且第一磁体组和第二磁体组采用上层、中间层及下层均为磁体的结构。相较于传统的磁路系统,根据实际测量得到本申请的磁路系统可以提供的磁场强度更大。此外,在磁路系统中两个磁体组均采用到了两层轴向磁体夹设一层径向磁体的设计,还可以进一步增大磁场的强度。
可选地,第一中间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磁瓦32,第二中间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五磁瓦42;对应的第一上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磁瓦31,第一下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三磁瓦33;第二上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四磁瓦41,第二下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六磁瓦43。且第一磁瓦31与第四磁瓦41相对设置,第二磁瓦32与第五磁瓦42相对设置,第三磁瓦33与第六磁瓦43相对设置。
本申请中,第一中间层磁体和第二中间层磁体采用径向磁体,且每个径向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磁瓦,在充磁过程中,径向磁体更容易达到磁饱和,且不易断裂。第一上层磁体、第一下层磁体、第二上层磁体及第二下层磁体采用轴向磁体,且每个轴向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磁瓦,不仅可以避免充磁过程轴向磁体断裂,而且上层磁体、下层磁体设计成与中间层磁体一一对应的磁瓦结构,更有利于整个磁路系统的装配。
具体地,第二磁瓦32和第五磁瓦42互相靠近的两个侧面的磁极不同,第一磁瓦31和第三磁瓦33靠近第二磁瓦32的两个侧面的磁极相同,第四磁瓦41和第六磁瓦43靠近第五磁瓦42的两个侧面的磁极相同;第一磁瓦 31靠近第二磁瓦32的侧面的磁极与第四磁瓦41靠近第五磁瓦42的侧面的磁极不同。
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中对应的上层、中层及下层磁体中,各个磁瓦的形状及数量一一对应,应该理解,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 中对应的上层、中层及下层磁体可以包括的磁瓦的数量为2个、4个、5个或者6个,磁瓦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参见3所示,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第一上层磁体与第一中间层磁体之间利用胶进行粘接,第一中间层磁体与第一下层磁体之间也利用胶进行粘接,然后将第一下层磁体粘接在盆架7的底部;同理,第二上层磁体与第二中间层磁体利用胶进行粘接,第二中间层磁体与第二下层磁体也利用胶进行粘接,然后将第二下层磁体粘接在盆架7的底部。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第一上层磁体包括三个第一磁瓦31,第一中间层磁体包括三个第二磁瓦32,第一下层磁体包括三个第三磁瓦33;第二上层磁体包括三个第四磁瓦41,第二中间层磁体包括三个第五磁瓦42;第二下层磁体包括三个第六磁瓦43。
其中,参见图7-8第一磁瓦31和第三磁瓦33互相靠近的两侧面磁极都为N极;第四磁瓦41和第六磁瓦43互相靠近的两侧面磁极都为S极。第二磁瓦32靠近音圈2一侧的磁极为N极,且第五磁瓦42靠近音圈2一侧的磁极为S极。
上述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形成的磁场的方向如图9所示。如图10所示为仿真的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形成的磁力线的示意图,可以看出由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磁场。
在上述的磁路系统中,如图3所示,音圈2位于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之间的磁间隙内。不难理解的,音圈2位于磁间隙内的深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设计,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构成一个永恒磁场,当上述位于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之间的磁间隙内的音圈2通电后,音圈2会在永恒磁场中受到磁场力而运动,音圈2带动振膜1振动,而振膜1的振动又会影响周围空气密度发生变化而形成声音。
可选地,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呈圆环结构。
参见图11所示,盆架7的底部向靠近振膜1的方向设置有凸起的支撑座72,支撑座72、盆架7的底部和盆架7的侧壁形成用于容纳磁路系统、振膜、音圈及与音圈连接的音圈引线的容纳腔;支撑座72与侧壁之间设置有与至少两个第一磁瓦31对应的隔板71,隔板71上设置有用于容纳音圈 2的缝隙。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中对应的上层、中层及下层磁体中,各个磁瓦的形状及数量一一对应,所以支撑座72与侧壁之间设置的隔板71与至少两个第二磁瓦32、至少两个第三磁瓦33也对应。隔板71用于分隔开第一上层磁体包括的至少两个第一磁瓦31,第一中间层磁体包括的至少两个第二磁瓦32,第一下层磁体包括的至少两个第三磁瓦 33;同理,隔板71还用于分隔开第二上层磁体包括的至少两个第四磁瓦41,第二中间层磁体包括的至少两个第五磁瓦42,第二下层磁体包括的至少两个第六磁瓦43。
不难理解的,隔板71的数量对应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中上层、中层及下层磁体中每层磁体中磁瓦的数量。
示例性的,若扬声器的磁路系统中,第一上层磁体、第一中间层磁体和第一下层磁体均包括各自对应的三个磁瓦,第二上层磁体、第二中间层磁体和第二下层磁体也均包括各自对应的三个磁瓦,那么盆架7中容纳腔内对应的隔板71的数量为三块;同理,又如扬声器的磁路系统中,第一上层磁体、第一中间层磁体和第一下层磁体均包括各自对应的四个磁瓦,第二上层磁体、第二中间层磁体和第二下层磁体也均包括各自对应的四个磁瓦,那么盆架7中容纳腔内对应的隔板71的数量为四块。
由于音圈2本身具有一定的宽度(从与连接部13连接的位置到深入隔板71的部分),音圈2可以全部位于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之间的磁间隙内,音圈2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一磁体组3和第二磁体组4之间的磁间隙内,所以隔板71上设置的缝隙深度对应上述音圈2位于磁间隙的深度。当然,隔板71上设置的缝隙也可以没有完全将隔板71分成两部分,例如,缝隙的深度满足通电音圈2在永恒磁场中受到磁场力而运动即可,故缝隙的深度及音圈2的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可选地,支撑座72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支撑架73和第一通气孔75,盆架7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支撑架74和第二通气孔76。其中,出于对扬声器的美观度和透气的考虑,第一通气孔75设计的密度(指每个通气孔之间的间隙)与第二通气孔76的密度对应,不难理解的,第一通气孔75与第二通气孔76的形状、结构、大小及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申请对次不作任何限定。
可选地,参见图1扬声器还包括第一铜环61和第二铜环62,内圈部 15通过第一铜环61固定在支撑座72上,外圈部11通过第二铜环62固定在盆架7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内圈部15与第一铜环61之间可以用胶(例如,喷胶)粘接,同理,外圈部11与第二铜环62之间也可以采用胶(例如,喷胶)进行粘接。第一铜环61和第二铜环62分别利用胶水粘接在盆架7上,这样便于拿取振膜1,而且由于喷胶较薄且利用铜环间接将振膜1固定在盆架7 上,还可以避免直接使用胶水粘接上述振膜1和盆架7时,胶水粘在振膜1 上进而影响扬声器的音质。
不难理解,与第一铜环61相连的内圈部15是连接在支撑座72中的第一环形支撑架73上,与第二铜环62相连的外圈部11是连接在盆架7中的第二环形支撑架74上。
可选地,如图1所示扬声器还包括第一调音网51和第二调音网52,第一调音网51粘接在第一通气孔75上,第二调音网52粘接在第二通气孔76 上。通过第一调音网51和第一通气孔75,及第二调音网52和第二通气孔76这样的互相搭配设计,可以更好地调节低频声音。且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扬声器内部与外部空气互相流通,能够为工作中的音圈引线21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从而提高扬声器的承受功率,延长扬声器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调音网51和第二调音网52在扬声器中均是呈圆环状的器件,但是,为了能够在扬声器中合理布局音圈2及音圈引线21,故在第二调音网52的圆环状结构上设置了缺口以安装设置有音圈引线21的音圈2。
可选地,振动组件还包括定心支片,定心支片设置于音圈2与振膜1 之间,以使振膜1的振动更加均匀。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扬声器中,同轴间隔设置的两个磁体组构成一个永恒磁场,当音圈2通电后,位于上述两个磁体组形成的磁间隙内的音圈2 会在永恒磁场中受到磁场力而运动,上述音圈2带动上述振膜1振动,上述振膜1的振动将影响周围空气密度发生变化而形成声音。
综上,通过本申请的扬声器,可以使振膜1的有效振动部分重量较轻且呈凸出状,进而扬声器输出的声音频率能够达到40KHz以上,扬声器输出的谐振频率能够达到350Hz-450Hz,同时满足高频声音和低频声音的输出要求,提高了扬声器的产品性能。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若”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如果”或“在...情况下”。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横”、“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扬声器,包括盆架、振动系统及驱动所述振动系统发声的磁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和音圈,所述振膜包括内圈部、内折环、连接部、外折环和外圈部,所述内圈部设置在所述内折环的内圈,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内折环和所述外折环,所述外圈部设置在所述外折环的外圈,所述内圈部、所述外圈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盆架上,所述音圈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其中,所述内折环的宽度与所述外折环的宽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2.2,所述内折环的高度与所述外折环的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2.5,所述内折环的宽度与所述振膜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2%且小于等于18%,所述内折环的高度与所述振膜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7.6%,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大于0mm且小于等于2mm;
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一磁体组和第二磁体组,所述音圈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磁体组和所述第二磁体组之间的磁间隙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部为中空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所述盆架及所述磁路系统呈同轴中空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折环的宽度与所述外折环的宽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1且小于等于1.7,所述内折环的高度与所述外折环的高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2,所述内折环的宽度与所述振膜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4.1%且小于等于16.3%,所述内折环的高度与所述振膜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4.3%且小于等于6.6%,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大于0mm且小于等于0.5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的厚度为15-25um,所述振膜为一体成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折环和所述外折环上分别分布有若干条同方向倾斜的凹槽。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组和所述第二磁体组分别呈环形,所述第一磁体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设的第一上层磁体、第一中间层磁体、第一下层磁体;
所述第二磁体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叠设的第二上层磁体、第二中间层磁体、第二下层磁体;
所述第一上层磁体、所述第一下层磁体、所述第二上层磁体及所述第二下层磁体均为轴向磁体,所述第一中间层磁体和所述第二中间层磁体均为径向磁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磁瓦,所述第一中间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磁瓦,所述第一下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三磁瓦;
所述第二上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四磁瓦,所述第二中间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五磁瓦,所述第二下层磁体包括至少两个第六磁瓦;
所述第一磁瓦与所述第四磁瓦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磁瓦与所述第五磁瓦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磁瓦与所述第六磁瓦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磁瓦和所述第五磁瓦互相靠近的两个侧面的磁极不同,所述第一磁瓦和所述第三磁瓦靠近所述第二磁瓦的两个侧面的磁极相同,所述第四磁瓦和所述第六磁瓦靠近所述第五磁瓦的两个侧面的磁极相同;
所述第一磁瓦靠近所述第二磁瓦的侧面的磁极与所述第四磁瓦靠近所述第五磁瓦的侧面的磁极不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盆架的底部向靠近所述振膜的方向设置有凸起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所述底部和所述盆架的侧壁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磁路系统、所述振膜、所述音圈及与所述音圈连接的音圈引线的容纳腔;
所述支撑座与所述侧壁之间设置有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磁瓦对应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音圈的缝隙;
所述内圈部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外圈部固定在所述侧壁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还包括第一铜环和第二铜环,所述内圈部通过所述第一铜环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外圈部通过所述第二铜环固定在所述侧壁上。
CN202120841486.7U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扬声器 Active CN2152224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41486.7U CN215222486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扬声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41486.7U CN215222486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扬声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22486U true CN215222486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50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41486.7U Active CN215222486U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扬声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224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9257B (zh) 音频换能器稳定系统和方法
CN105721996B (zh) 一种发声结构单元、包含该单元的耳机及驱动发声方法
TWI599242B (zh) Multi-drive transducer with symmetrical magnetic circuit and symmetrical coil circuit
KR101000757B1 (ko) 선형 진동 구조를 갖는 마이크로 스피커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0881160B (zh) 一种发声装置
CN106170116B (zh) 惯性电声换能器单元
US20070098209A1 (en) Integrated multi yoke for multi polar loudspeakers
CN205123983U (zh) 扬声器
JPH06284499A (ja) スピーカ構造
CN207235023U (zh) 一种音箱
CN215222486U (zh) 一种扬声器
TWM607577U (zh) 高動態平衡喇叭
CN202310079U (zh) 振动扬声器
CN115243167A (zh) 一种扬声器
CN102340725A (zh) 扬声器振动膜片及扬声器
CN202103836U (zh) 扬声器振动膜片及扬声器
US20030133581A1 (en) User configurable multi-component speaker panel
CN101056477B (zh) 无线附着型音频换能器
US7515724B2 (en) Loudspeaker driver
WO2022000577A1 (zh) 扬声器
CN202210862U (zh) 扬声器振动膜片及扬声器
KR102044941B1 (ko) 중저음 발생용 음향발생부를 구비한 패널 가진형 스피커
CN215581442U (zh) 音箱、电视机
KR100753219B1 (ko) 스피커
WO2024000690A1 (zh) 一种同轴扬声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