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4180U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84180U
CN215184180U CN202120247487.9U CN202120247487U CN215184180U CN 215184180 U CN215184180 U CN 215184180U CN 202120247487 U CN202120247487 U CN 202120247487U CN 215184180 U CN215184180 U CN 215184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econdary battery
reference electrode
battery cas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4748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诸葛钟必
姜孝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84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84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electric quantiti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R19/00 - G01R27/00
    • G01R29/12Measur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voltage-potenti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85Test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01M50/171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using adhesives or sealing ag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8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the sealing members being arranged between the lid and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5Tap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二次电池。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包括:果冻卷型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浸渍有电解质溶液;电池壳体,该电池壳体用于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质溶液;盖组件,该盖组件与电池壳体的上部联接;以及参考电极,在该参考电极中,一个端部浸渍有电解质溶液,并且另一个端部穿过电池壳体和盖组件之间而暴露于外部。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20年1月30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20-0011328号的权益,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二次电池,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包括用于测量三电极系统的电极电势的参考电极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枯竭导致能源价格上涨,并且对环境污染的兴趣日益增加,所以对环境友好的替代能源的需求必将在未来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正在进行对诸如核能、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之类的用于产生各种电力的技术的研究,并且用于更高效地使用所产生的能量的蓄电装置也引起了很多关注。
特别地,随着技术发展和对移动设备的需求增加,对作为能量源的电池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因而,已经进行了关于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电池的许多研究。
通常,强烈需求具有诸如高能量密度、放电电压、输出稳定性等优点的锂二次电池,诸如锂离子电池或锂离子聚合物电池。
此外,可以基于如何构造具有堆叠有正电极、负电极以及介于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的分隔件的结构的电极组件来对二次电池进行分类。通常,电极组件可以包括:果冻卷(卷绕)型电极组件,在该果冻卷(卷绕)型电极组件中,长片型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在分隔件介于其间的状态下被卷绕;和堆叠(层压)型电极组件,在该堆叠(层压)型电极组件中,被切成预定单元尺寸的多个正电极和多个负电极在分隔件介于其间的状态下被依次堆叠,等等。近年来,为了解决果冻卷型电极组件和堆叠型电极组件中所涉及的问题,已经开发了一种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这种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是果冻卷型电极组件和堆叠型电极组件的组合,并且具有如下结构:在分隔件介于其间的同时堆叠有指定单元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单元电池与分隔膜一起被依次卷绕。
此外,基于电池壳体的形状将二次电池分类为:圆柱形电池,该圆柱形电池具有被安装在圆柱形容器中的电极组件;棱柱形电池,该棱柱形电池具有被安装在棱柱形容器中的电极组件;或袋型电池,该袋型电池具有被安装在由铝层压片形成的袋型壳体中的电极组件。
图1是示意性示出圆柱形二次电池10的结构的示意图。
参考图1,圆柱形二次电池10通过如下方式来制造:将卷绕型电极组件20安装在圆柱形壳体30中,将电解质溶液注入壳体30中,并且将设置有电极端子的盖组件40联接到壳体30的敞开的上端。
此外,在壳体30中,可以形成在中心方向上凹进的卷边部31,以便稳定地联接盖组件40并防止电极组件20移动。
当电极组件20被安装在壳体30中时,第一电极接线片51和第二电极接线片61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突出。此外,第一电极接线片51在朝着壳体30的一个敞开的表面突出的状态下联接至所述一个敞开的表面,因而,盖组件40的一个表面用作第一电极50。
第二电极接线片61在与壳体30的所述一个敞开的表面相反的壳体30的下表面的方向上突出,并且联接到壳体30的内表面,因而,壳体30的下表面用作第二电极60。
第一电极50和第二电极60可以分别是正电极和负电极。
为了检查新开发和制造的电池单体的性能,进行测量电池单体的电极电势的过程。
对于电极电势的测量,主要使用一种测量由参考电极、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组成的三电极系统的电极电势的方法。
参考电极是如下电极:该电极用于产生用于测量电极电势的电池电路以便测量构成电池的电极或者引起电解的电极的电势,并且该电极在测量电极电势的相对值时用作电势的参考。
图2是示出在为了测量电极电势而切割图1的圆柱形二次电池的卷边部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参考图2,图1的二次电池10的卷边部31被切割以测量电极电势。分离的圆柱形二次电池10a由具有敞开的下部的盖组件40a以及具有敞开的上部的壳体30a构成,并且第一电极接线片51被维持而不被切割。即,圆柱形二次电池10a的密封通过切割卷边部31而被解除。
图3是示意性示出用于测量电极电势的常规方法的示意图。
连同图2一起参考图3,分离的(即,未密封的)圆柱形二次电池10a在被浸入电解质溶液71中的同时被密封在托盘70中,并且用于测量电极电势的工作电极端子52和对电极端子62分别连接至分离的圆柱形二次电池10a的第一电极50和第二电极60。
工作电极端子52和对电极端子62与参考电极端子72一起被连接至测量单元73,以测量圆柱形二次电池10a的电极电势。
然而,在用于测量电极电势的常规方法中,即使圆柱形二次电池10a相同,数据值也可能根据操作者的测量过程或方法而变化。特别地,在常规方法中,难以精确地调节电解质溶液的注入量,并且当电解质溶液被过量注入时,测量数据值可能出现大的偏差。
此外,常规方法是将圆柱形二次电池浸入电解质溶液中的形式,因而,存在的问题在于电解质溶液的使用量可能会超过所需。
如上所述,由于用于测量三电极系统的电极电势的常规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非常需要开发一种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已经设计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解决先前提出方法的上述问题,并且本公开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引入单独托盘的情况下准确地测量实际电极电势的二次电池。
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要解决的问题不限于上述问题,并且可以在本公开中所包括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扩展。
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包括:果冻卷型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浸渍有电解质溶液;电池壳体,该电池壳体用于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质溶液;盖组件,该盖组件与电池壳体的上部联接;以及参考电极,在该参考电极中,参考电极的一个端部浸渍有电解质溶液,并且另一个端部穿过电池壳体和盖组件之间而暴露于外部。
二次电池进一步包括垫圈,该垫圈被构造成维持气密性并且位于电池壳体与盖组件之间,其中,参考电极可以位于电池壳体与垫圈之间。
电池壳体和盖组件在垫圈和参考电极介于该电池壳体和盖组件之间的情况下以压接方式联接。
参考电极可以从电极组件的下部沿着电极组件的外周表面延伸并且穿过电池壳体和盖组件之间。
参考电极的所述一个端部可以位于电极组件的下部处。
二次电池可以进一步包括隔离构件,该隔离构件位于电极组件与参考电极的所述一个端部之间。
二次电池可以进一步包括绝缘带,该绝缘带位于参考电极与电池壳体之间。
绝缘带可以包括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丙烯(PP)中的至少一种。
绝缘带可以延伸以覆盖参考电极的所述一个端部。
参考电极可以包括金属线以及包围该金属线的涂层。
涂层可以包括釉层。
参考电极可以包括金属板,该金属板被附接到参考电极的所述一个端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可以包括:附接步骤,在附接步骤中,将参考电极附接到果冻卷型电极组件;容纳步骤,在容纳步骤中,将附接有参考电极的电极组件容纳在电池壳体中;联接步骤,在联接步骤中,将盖组件与电池壳体的上部联接;以及压接步骤,在压接步骤中,在参考电极介于该电池壳体和盖组件之间的情况下将电池壳体和盖组件以压接方式联接。
附接步骤可以包括使用电绝缘带将参考电极附接至电极组件。
联接步骤可以包括将垫圈与盖组件一起联接至电池壳体的上部,并且压接步骤可以包括在参考电极和垫圈介于该电池壳体和盖组件之间的情况下将电池壳体和盖组件以压接方式联接。
有利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提供穿过电池壳体和盖组件之间的参考电极来准确地测量实际电极电势的二次电池。
此外,通过在不引入单独托盘的情况下利用实际的二次电池,能够获得排除了由附加的引线或过量的电解质溶液所引起的电阻的电极电势值。
此外,通过将参考电极构造成穿过电池壳体与盖组件之间而不是形成另一个孔来将其暴露于外部,能够在不损伤二次电池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维持密封的同时测量电极电势。另外,具有能够执行其中产生很大内部压力的高温评估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圆柱形二次电池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在为了测量电极电势而切割图1的圆柱形二次电池的卷边部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用于测量电极电势的常规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截面透视图。
图5是图4的部分“A”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图4的部分“B”的放大截面图。
图7是示出图4的二次电池中所包括的参考电极、绝缘带和隔离构件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图7中的参考电极、绝缘带和隔离构件被附接至电极组件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9至图12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制造二次电池的过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实现它们。本公开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改,并且不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实施例。
与描述无关的部分将被省略以清楚地描述本公开,并且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此外,在附图中,为了方便描述,任意地示出了每一个元件的尺寸和厚度,并且本公开不一定必需限于附图中示出的那些尺寸和厚度。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夸大了层、区域等的厚度。在附图中,为了方便描述,一些层和区域的厚度被夸大地示出。
另外,应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板的元件被称为在另一个元件“上”或“上方”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一个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时,则意味着不存在其他中间元件。此外,词语“上”或“上方”是指被设置在参考部分上或下,并且不一定必需意味着被布置在参考部分的朝向重力的相反方向的上端上。
此外,在整个说明书中,当一部分被称为“包括”某个部件时,意味着它可以进一步包括其他部件,而不是排除其他部件,除非另有说明。
此外,在整个说明书中,当被称为“平面”时,是指从上侧观察目标部分,并且当被称为“截面”时,是指从竖直切开的截面的一侧观察目标部分。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截面透视图,图5是图4的部分“A”的放大截面图,并且图6是图4的部分“B”的放大截面图。
参考图4至图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包括:果冻卷型电极组件120,该果冻卷型电极组件120浸渍有电解质溶液;电池壳体130,该电池壳体130用于容纳电极组件120和电解质溶液;盖组件140,该盖组件140与电池壳体130的上部联接;以及参考电极200。在参考电极200中,一个端部210被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并且另一个端部220穿过电池壳体130与盖组件140之间而暴露于外部。
电极组件120具有果冻卷型结构,在该果冻卷型结构中,多个正电极121和负电极122在分隔件123介于其间的同时被卷绕,并且中心销150可以被插入其中心部分中。顶部绝缘体160可以位于电极组件120的上部上,并且底部绝缘体170可以位于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与电池壳体130的底部131之间。
电解质溶液可以是含锂盐的非水电解质溶液,并且该含锂盐的非水电解质溶液由非水电解质溶液和锂盐组成。作为非水电解质溶液,使用非水有机溶剂、有机固体电解质、无机固体电解质等,但不限于此。该电解质溶液被与电极组件120一起被容纳在电池壳体130中,并且图中的具体指示被省略。
电池壳体130可以包括卷边部132和压接部133。
卷边部132是指电池壳体130的一部分朝向电极组件120的中心方向凹进的部分,并且用于稳定地联接盖组件140并防止电极组件120摇动。
压接部133是指位于卷边部132上方且包围盖组件140的部分,并且用于稳定地联接盖组件140。即,电池壳体130与盖组件140以压接方式联接,以形成压接部133。
盖组件140可以包括:上盖141,该上盖141形成正电极端子;和盖板142,从电极组件120向上延伸的正电极接线片144连接至该盖板142。正电极接线片144可以从电极组件120的正电极121延伸。
同时,根据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可以包括垫圈143,该垫圈143位于电池壳体130与盖组件140之间。具体地,垫圈可以位于电池壳体130的压接部133与盖组件140的盖板142之间。
垫圈143被附接到卷边部132的上内表面和压接部133以维持气密性,由此增大了盖组件140和电池壳体130之间的密封力。
在这种情况下,参考电极200可以位于电池壳体130与垫圈143之间。另外,电池壳体130和盖组件140可以在垫圈143和参考电极200介于其间的情况下以压接方式联接在一起。因此,能够在实际操作状态下将参考电极200设置在二次电池100中,并且可以将参考电极200稳定地固定在电池壳体130和垫圈143之间。
通过穿过电池壳体130与盖组件140之间而暴露于外部的参考电极200,根据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能够在维持在实际操作状态下的同时测量三电极系统的电极电势,这不同于使用托盘70测量电极电势的常规方法(参见图3)。实际上,能够准确地测量电极电势。另外,在常规电极电势测量方法中,其中难以精确地调节电解质溶液的注入量,并且在电解质溶液的注入过多的情况下,数据值可能出现大的偏差。与此不同,本实施例在不解除密封的情况下在实际操作状态下测量二次电池100的电极电势,因而能够获得一致的数据。
此外,通过在不引入单独托盘的情况下在实际操作状态下利用二次电池100,能够获得准确的电极电势值,该值排除了由附加的导线或过量的电解液引起的电阻。
此外,由于不需要注入过量的电解质溶液,因此能够防止原材料的浪费并且能够减少零件腐蚀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不是通过设置单独的孔而暴露参考电极200,而是允许参考电极200位于电池壳体130的压接部133与盖组件140的盖板142之间,因此,能够在不破坏二次电池100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维持密封的同时测量电极电势。
如果设置了单独的孔,则必须在参考电极和孔之间置入单独的密封剂以进行密封。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如下缺点:在二次电池的内部需要附加的空间来置入密封剂,并且存在的问题在于,容易因密封剂的变形而解除密封。
与此不同,根据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的参考电极200被设置在压接部133与垫圈143之间,不需要形成单独的孔,并且能够由于以压接方式联接而被紧密地固定和密封。也就是说,即使设置了参考电极200,也不会发生诸如二次电池100的解除密封或结构变形的问题。因而,根据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具有能够评估产生很大内部压力的高温的优点。
电池壳体130可以是圆柱形壳体或棱柱形壳体,但是如图4中所示,电池壳体130优选地是圆柱形壳体。
同时,参考电极200从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沿着电极组件120的外周表面125(参见图8)延伸,并且可以在电池壳体130和盖组件140之间穿过,并且如图5中所示,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可以位于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上。换句话说,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可以在由电解质溶液浸渍的同时位于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与底部绝缘体170之间。
此外,参考电极200可以包括金属板250,该金属板250被附接到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将在下文中描述金属板250。
由于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延伸到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所以参考电极200能够由电解质溶液稳定地浸渍,并且能够更准确且一致地测量三电极系统的电极电势。
另外,如果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位于电极组件120的外周表面125上,则可能会干扰将电极组件120容纳在电池壳体130中,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延伸到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所以这样的问题不会发生。
另外,由于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位于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处,因此具有如下优点:由于电极组件120的重量,所以位于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处的金属板250与电极组件120的正电极121和负电极122之间的间距的偏差减小。
此时,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可以进一步包括隔离构件400,该隔离构件400位于电极组件120和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之间,并且该隔离构件400可以是薄膜的形式。此外,隔离构件400可以位于电极组件120与被附接到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的金属板250之间。
尽管未具体示出,但是正电极121、负电极122和分隔件123被卷绕的果冻卷型电极组件120可以被构造成通过外周片材包围外周表面125(参见图8)。因此,能够避免沿着电极组件120的外周表面125连接的参考电极200与电极组件120的外周表面125接触而引起短路的问题。然而,如果延伸到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的参考电极200与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接触,则可能发生短路。这样的短路会引起二次电池100的过电流,从而着火或爆炸。
因此,隔离构件400位于电极组件120与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之间,由此能够防止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与参考电极200之间发生短路。为了有效地防止短路,隔离构件400优选地覆盖参考电极200以及被附接至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的金属板250,并且可以包括多孔无纺布材料或被施加到分隔件123的材料。所述被施加到分隔件123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诸如聚丙烯、玻璃纤维或聚乙烯的材料。
图7是示出图4的二次电池100中所包括的参考电极200、绝缘带300和隔离构件400的透视图,并且图8是示出图7中的参考电极200、绝缘带300和隔离构件400被附接至电极组件120的状态的透视图。
连同图4至图6一起参考图7和图8,根据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可以进一步包括绝缘带300,该绝缘带300位于参考电极200和电池壳体130之间。绝缘带300是电绝缘带,并且可以包括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丙烯(PP)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除了参考电极200的暴露于外部的另一个端部220之外,绝缘带300可以沿着参考电极200连接的方向一起延伸,由此覆盖参考电极200。因此,绝缘带300防止包括底部131、卷边部132和压接部133在内的电池壳体130与参考电极200接触,由此提前阻止了可能由参考电极200引起的短路风险。
为了有效地防止短路,优选地,绝缘带300覆盖参考电极200的除了参考电极200的另一个端部220之外的所有部分,如图7和图8中所示。特别地,绝缘带300可以延伸以覆盖到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
同时,由于参考电极200可以使用绝缘带300而被附接到电极组件120的外周表面125和下部124,所以绝缘带300不仅具有防止短路的效果,而且还用于将参考电极200固定在二次电池100中。另外,由于绝缘带300可以覆盖到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因此金属板250和隔离构件400以及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可以被附接并固定到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
此外,由于参考电极200可以在被附接到电极组件120的状态下被组装在一起,所以能够容易地制造设置有参考电极200的二次电池100而无需任何单独的附加过程。下文中将在图9至图12中详细地描述该部分。
同时,参考电极200可以包括金属线230以及包围金属线230的涂层240。如果金属线230包含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则其材料不受限制,并且其可以包含铜(Cu)。涂层240可以包括釉层。通过涂层240,能够防止金属线230与二次电池(100)的其他部分接触以及因此发生的意外短路。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设置有绝缘带300和涂层240,由此试图防止在二次电池中发生意外的短路。根据每一个实施例,可以仅设置绝缘带300或涂层240中的一个,但是优选同时设置绝缘带300和涂层240。
同时,如图7中所示,参考电极200的另一个端部220可以剥离涂层240的部分区域以暴露金属线230。
类似地,可以通过剥离涂层240的部分区域而使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暴露金属线230,并且可以将金属板250附接到暴露的金属线230。之后,隔离构件400可以位于金属板250上。
浸渍在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板250用作参考电极端子,并且在参考电极200的另一个端部220处暴露的金属线230连接至外部线,以便测量三电极的电极电势。尽管未具体地示出,但是当不测量三电极的电极电势时,可以在将暴露的金属线230用另一个绝缘带包裹的同时将其存储。金属板250可以包括锂(Li)、钛酸锂(LTO)、磷酸铁锂(LFP)、铂(Pt)和钯(Pd)中的至少一种。
绝缘带300可以如上所述地将金属板250和隔离构件400附接并固定到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此外,如图7中所示,参考电极200、金属板250和隔离构件400可以位于绝缘带300上,因而,参考电极200、金属板250和隔离构件400之间的连接和固定也可以由绝缘带300实现。
同时,再次参考图4,顶部绝缘体160和底部绝缘体170可以包括绝缘纤维,并且这样的绝缘纤维可以无取向地缠结以形成无纺布状形状。绝缘纤维可以包括聚乙烯、聚丁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玻璃纤维、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中心销150通常包括赋予预定强度的金属材料,并且由板材料被弯曲成圆形形状的圆柱形结构构成。该中心销150固定并支撑电极组件120,并且可以用作在充电/放电以及操作期间释放由内部反应产生的气体的通道。
下面将参考图8至图12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然而,将省略对与上述内容重复的部分的描述。
图9至图12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的视图。参考图8至图1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包括:附接步骤,在附接步骤中,将参考电极200附接到果冻卷型电极组件120;容纳步骤,在容纳步骤中,将附接有参考电极200的电极组件120容纳在电池壳体130中;联接步骤,在联接步骤中,将盖组件140与电池壳体130的上部联接;以及压接步骤,在压接步骤中,将电池壳体130和盖组件140在参考电极200介于其间的情况下以压接方式联接。
首先,将与图8一起描述附接步骤。在附接步骤中,可以使用电绝缘带300将参考电极200附接到电极组件120。具体地,参考电极200可以被附接到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和外周表面125。如上所述,隔离构件可以位于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与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之间。
接下来,将与图9一起描述容纳步骤。在容纳步骤中,电极组件120可以在附接有参考电极200的状态下被容纳在电池壳体130中。电池壳体130处于上部敞开的状态下,并且电极组件120可以通过这样的上部而被容纳。此时,参考电极200的一个端部210可以在延伸到电极组件120的下部124的状态下被附接,并且通过这样的结构,参考电极200的金属板250可以在容纳期间不受干扰。
之后,如图10中所示,可以通过使电池壳体130的在电极组件120上方的区域朝向电极组件120的中心方向凹进来形成卷边部132。尽管未具体示出,但是电极接线片的焊接和上部绝缘构件的插入可以在卷边部132的形成之前执行。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参考电极200的金属线断开,可以将参考电极200的另一个端部220调整成位于电池壳体130的内部,并且可以仅将参考电极200的另一个端部220由单独的绝缘带包裹。
接下来,将参考图11描述联接步骤。在联接步骤中,将盖组件140联接至电池壳体130的敞开的上部。此外,垫圈143可以与盖组件140一起联接至电池壳体130。参考电极200可以位于电池壳体130与垫圈143之间,并且绝缘带300可以位于电池壳体130与参考电极200之间。
最后,将参考图12描述压接步骤。在压接步骤中,电池壳体130和盖组件140可以在垫圈143和参考电极200介于其间的情况下以压接方式联接,由此形成压接部133。
即使没有形成单独的孔,根据本实施例的参考电极200也穿过电池壳体130和盖组件140之间,特别地穿过压接部133和垫圈143之间,并且可以延伸到外部。能够在无需单独的附加步骤的情况下与将电极组件120容纳在电池壳体130中的步骤一起方便地提供用于测量三电极系统的电极电势的参考电极200。
此外,由于被压接部133和垫圈143紧密地密封,因此能够无困难地进行其中发生内部压力的高温评估。
在本实施例中已经使用了诸如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和下侧的表示方向的术语,但是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而提供的,并且根据物体或观察者的位置可以变得不同。
上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二次电池可以应用于各种设备。例如,该二次电池可以应用于诸如电动自行车、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运输工具,并且可以应用于能够使用二次电池的各种设备,并且不限于此。
已经参考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详细地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此,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使用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本公开的基本概念进行的修改和改进也属于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00:二次电池
120:电极组件
130:电池壳体
132:卷边部
133:压接部
140:盖组件
143:垫圈
150:中心销
160:顶部绝缘体
170:底部绝缘体
200:参考电极
230:金属线
240:涂层
300:绝缘带
400:隔离构件

Claims (11)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果冻卷型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浸渍有电解质溶液;
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电解质溶液;
盖组件,所述盖组件与所述电池壳体的上部联接;以及
参考电极,在所述参考电极中,所述参考电极的一个端部浸渍有所述电解质溶液,并且另一个端部穿过所述电池壳体和所述盖组件之间而暴露于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
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垫圈,所述垫圈被构造成维持气密性并且位于所述电池壳体与所述盖组件之间,
其中,所述参考电极位于所述电池壳体与所述垫圈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垫圈和所述参考电极介于所述电池壳体和所述盖组件之间的情况下,所述电池壳体和所述盖组件被以压接方式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
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电极从所述电极组件的下部沿着所述电极组件的外周表面延伸并且穿过所述电池壳体和所述盖组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
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电极的所述一个端部位于所述电极组件的下部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
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隔离构件,所述隔离构件位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参考电极的所述一个端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
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绝缘带,所述绝缘带位于所述参考电极与所述电池壳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
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带延伸以覆盖所述参考电极的所述一个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
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电极包括金属线以及包围所述金属线的涂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
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包括釉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
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电极包括金属板,所述金属板被附接到所述参考电极的所述一个端部。
CN202120247487.9U 2020-01-30 2021-01-28 二次电池 Active CN21518418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11328 2020-01-30
KR1020200011328A KR20210097525A (ko) 2020-01-30 2020-01-30 이차전지 및 이차전지의 제조 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84180U true CN215184180U (zh) 2021-12-14

Family

ID=770794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47487.9U Active CN215184180U (zh) 2020-01-30 2021-01-28 二次电池
CN202110117275.3A Pending CN113270654A (zh) 2020-01-30 2021-01-28 二次电池和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17275.3A Pending CN113270654A (zh) 2020-01-30 2021-01-28 二次电池和用于制造二次电池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06264A1 (zh)
EP (1) EP4044323A1 (zh)
JP (1) JP7405326B2 (zh)
KR (1) KR20210097525A (zh)
CN (2) CN215184180U (zh)
TW (1) TW202133474A (zh)
WO (1) WO20211539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7956B2 (ja) * 2018-11-29 2022-10-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円筒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50407A (ja) * 2000-08-02 2002-0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充放電制御方法
US8163410B2 (en) * 2007-09-14 2012-04-24 A123 Systems, Inc. Lithium rechargeable cell with reference electrode for state of health monitoring
US9698451B2 (en) * 2011-07-06 2017-07-04 Apple Inc. Using reference electrodes to manage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CN102496750B (zh) * 2011-12-20 2014-10-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
JP2015220044A (ja) * 2014-05-16 2015-12-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円筒型二次電池
KR101985812B1 (ko) * 2015-08-18 2019-06-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 충전 한계 예측 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전지 급속 충전 방법 및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44323A1 (en) 2022-08-17
JP2023502199A (ja) 2023-01-23
KR20210097525A (ko) 2021-08-09
CN113270654A (zh) 2021-08-17
JP7405326B2 (ja) 2023-12-26
TW202133474A (zh) 2021-09-01
US20230006264A1 (en) 2023-01-05
WO2021153922A1 (ko) 2021-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59857B1 (ja) 角型電池
KR101265199B1 (ko) 이차 전지
JP5274026B2 (ja) 角形電池
CN102738428B (zh) 二次电池
US20140141293A1 (en) Prismatic storage battery
US9620762B2 (en) Electrical storage element
KR20120099167A (ko) 이차 전지
KR20150089724A (ko) 배터리 팩
KR20150029544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차 전지
CN115552684A (zh) 二次电池
US9028999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215184180U (zh) 二次电池
CN109643821B (zh) 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可再充电电池
KR102188429B1 (ko) 전극 활물질 미코팅부를 포함하는 젤리-롤형 전극조립체
CN107251263B (zh) 电池单池和电池系统
EP3996197A1 (en) Battery
KR20160103255A (ko) 보호회로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지팩
JP7098189B2 (ja) 二次電池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80035510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CN112753118A (zh) 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和蓄电元件
KR101616502B1 (ko) 슬릿을 이용하여 연결된 전극 리드와 전극 탭을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20220063447A (ko) 이차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30052057A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20050509A (ko) 이차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40032713A (ko) 함침성을 향상시킨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31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LG CHEM,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