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75296U - 一种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75296U
CN215175296U CN202121132760.XU CN202121132760U CN215175296U CN 215175296 U CN215175296 U CN 215175296U CN 202121132760 U CN202121132760 U CN 202121132760U CN 215175296 U CN215175296 U CN 2151752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measuring
cooking appliance
component
temperatur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3276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旋
李建
史庭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3276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752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752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752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壳体(10)和面板(20),壳体(10)内设有电控组件(40)、发热组件(30)、测温组件(60)和检测组件(50),检测组件(50)包括触发单元(51)和检测单元(52),触发单元(51)的支撑杆(511)穿设在发热组件(30)的中心处,支撑杆(511)的第一端部(5111)伸出并显露在面板(20)上,支撑杆(511)相对于检测单元(52)移动设置;支撑杆(511)具有中空的内腔,测温组件(60)位于内腔并朝向面板(20)设置。本实用新型在实现烹饪器具上的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检测的同时,能够直接测量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陶炉作为一种常用的家用电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电陶炉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一种炉灶设备。电陶炉的炉体内主要包括发热盘、面板、温度传感器和电控系统,发热盘位于面板之下通过发热盘发热对面板上的锅具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设与电控系统电连接并装配在发热盘的中心处,用于对发热盘中心处的温度进行检测,以便通过电控系统对电陶炉上的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进行间接控制。为了实现电陶炉上锅具的检测,现有的电陶炉还在炉体内设置检测装置,检测装置穿设在发热盘的中心处,通过检测装置对电陶炉面板上的锅具进行检测,以便在电陶炉处于空锅状态时对电陶炉进行控制。
然而,由于检测装置穿设在发热盘的中心处,不仅占用了温度传感器原有的装配位置,而且不利于直接测量电陶炉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在实现烹饪器具上的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检测的同时,不仅能够实现测温组件的安装,而且有助于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和盖设在壳体上的面板,壳体内设有电控组件、发热组件、测温组件和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包括触发单元和检测单元,检测单元与电控组件电连接,触发单元包括支撑杆,支撑杆穿设在发热组件的中心处,支撑杆的端部伸出并显露在面板上,且支撑杆相对于检测单元移动设置;支撑杆具有中空的内腔,测温组件位于内腔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测温组件朝向面板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包括触发单元和与电控组件电连接的检测单元,触发单元的支撑杆穿设在发热组件的中心处,支撑杆的端部伸出并显露在面板上,支撑杆相对于检测单元移动设置,这样在锅具或者烤盘等的压力下,支撑杆会带动触发单元的部分相对于检测单元同步移动,从而使得检测单元产生信号的变化,以便通过电控组件可以根据检测单元信号的变化,实现对烹饪器具上的物体比如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检测。与此同时,测温组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通过将测温组件设在支撑杆的内腔内并朝向面板设置,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测温组件在烹饪器具内的安装,而且支撑杆与面板上的锅具或者烤盘等的底部抵接,能够有助于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以便对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进行更好的控制。
如上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支撑杆具有第一端部,第一端部伸出并显露在面板上,第一端部具有内腔,测温组件位于第一端部内。这样能够缩短锅具或者烤盘等与测温组件之间的传热距离,有助于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
如上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测温组件具有测温单元和导线,测温单元通过导线与电控组件电连接,测温单元位于第一端部内并朝向面板设置。
这样测温单元可以直接测量的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并将测量的温度将传递至电控组件,以便电控组件可以对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进行更好的控制,有助于降低烹饪器具在升降温过程中,锅具或者烤盘等实际加热温度与测量加热温度之间的偏差。
如上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内腔贯通支撑杆轴向的两端。这样可以使得支撑杆的内部呈完全中空结构,这样便于将测温组件设置并集成在支撑杆内,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的同时,无需将测温组件单独安装在发热组件上,以简化测温组件在发热组件上的安装。
如上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支撑杆为耐热的空心杆。
这样能够使得支撑杆在较高的温度下具有一定的强度,以便支撑杆与锅具或者烤盘保持抵接,在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的同时,能够提高测温组件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如上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支撑杆为金属空心杆,测温单元靠近第一端部的内顶壁设置。
这样能够进一步缩短锅具或者烤盘等与测温组件之间的传热距离,在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的同时,能够避免热量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损失,以便增大传热效率,提高测温组件的测温准确率。
如上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支撑杆为绝缘空心杆,测温单元与第一端部的内顶壁抵接。
这样通过绝缘空心杆的设置,能够对测温组件进行绝缘保护。与此同时,通过将测温单元与第一端部的内顶壁抵接,这样可以最小化锅具或者烤盘等与测温组件之间的传热距离,使得烹饪器具上的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可以较好的传递至测温单元上,在实现直接测量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测温组件的测温准确率。
如上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测温组件的外部包裹有支撑件,测温单元通过支撑件支撑固定在支撑杆内。
这样通过支撑件可以将测温组件包裹固定在支撑杆内,使得测温组件与锅具或者烤盘等之间的距离相对固定,从而确保对于锅具或者烤盘等温度检测准确性。
如上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支撑件为绝缘体,绝缘体由绝缘材料填充并形成在支撑杆内。
这样不仅能够对测温组件进行绝缘保护,而且能够便于支撑杆内支撑件的形成。
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支撑杆具有第二端部,第二端部伸出并显露在发热组件的底部,测温组件伸出第二端部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
这样可以在确保测温组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的同时,不仅能够避免对发热组件的结构以及支撑杆的移动造成影响,而且能够使得测温组件的导线远离发热组件,以避免影响测温组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
如上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触发单元还包括位于支撑杆底部的支撑座,支撑杆穿设并支撑在支撑座内,支撑杆相对支撑座移动设置,测温组件的导线依次穿过支撑杆和支撑座的底部与电控组件电连接。
这样支撑杆可以通过支撑座可移动的支撑在发热组件内,有助于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与此同时,由于测温组件的导线依次穿过支撑杆和支撑座的底部,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导线尽可能的远离发热组件,以确保测温组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的稳定性,而且能够避免导线对于支撑杆在支撑座内的移动造成影响。
如上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触发单元还包括弹性件,支撑杆通过弹性件支撑在支撑座内,导线穿过弹性件从支撑座的底壁穿出。
这样在实现测温组件通过导线与电控组件电连接的同时,能够避开弹性件以及支撑座内支撑杆的活动空间,以避免对支撑杆在支撑座内的移动造成影响。
如上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支撑座的底壁上设有供导线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支撑杆相对设置。
这样导线不仅可以沿着支撑杆的轴向上通过第一通孔从支撑座的底壁穿出,而且不会影响支撑杆在支撑座内的移动。
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测温组件为温控器,测温单元为温控器的探头。
这样可以通过探头直接测量面板上的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以便对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进行更好的控制。
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可选的,烹饪器具为电陶炉。
这样不仅实现对电陶炉上的物体比如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检测,而且有助于实现对电陶炉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内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1中电陶炉在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4中电陶炉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5中电陶炉C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4中电陶炉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7中电陶炉D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1中电陶炉在A-A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陶炉;10-壳体;20-面板;21-第二通孔;22-加热区域;30-发热组件;40-电控组件;
50-检测组件;51-触发单元;511-支撑杆;5111-第一端部;5112-第二端部;512-支撑座;5121-第一通孔;513-弹性件;514-触发件;515-触发杆;52-检测单元;
60-测温组件;61-测温单元;62-导线;63-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陶炉的炉体内主要包括发热盘、面板和电控系统,发热盘位于面板之下通过发热盘发热对面板上的锅具进行加热。为了实现对电陶炉的加热功率进行控制,电陶炉的炉体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装配在发热盘的中心处并与电控系统电连接,用于对发热盘中心处的温度进行检测,这样控系统可以通过对控制发热盘的加热功率,进而实现对电陶炉上的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进行间接控制。现有的电陶炉还在炉体内设置检测装置,检测装置穿设在发热盘的中心处,通过检测装置对面板上的锅具进行检测,以便在电陶炉处于空锅状态(即电陶炉上未设置锅具或者烤盘等)时对电陶炉进行控制,以节约电能的同时,提高电陶炉的安全系数。
然而,由于检测装置穿设在发热盘的中心处,不仅占用了温度传感器原有的装配位置,而且不便于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使得电陶炉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控制较为困难。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检测组件,检测组件包括触发单元和检测单元,触发单元中的支撑杆穿设在发热组件的中心处,支撑杆的端部伸出并显露在面板上,支撑杆相对于检测组件的检测单元移动设置,这样在锅具或者烤盘等的压力下,支撑杆会带动触发单元的部分相对于检测单元同步移动,从而使得检测单元产生信号的变化,这样电控组件可以根据检测单元信号的变化,实现对烹饪器具上的物体比如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检测。与此同时,通过将测温组件与电控组件电连接,并将测温组件设在支撑杆的内腔内并朝向面板设置,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测温组件在烹饪器具内的安装,而且能够有助于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以便对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进行更好的控制。
其中,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陶炉、电磁炉或者其他具有发热组件、面板和测温组件的烹饪器具。
下面以电陶炉为例,对本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作进一步阐述。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内部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陶炉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1中电陶炉在A-A方向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4中电陶炉B部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5中电陶炉C部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4中电陶炉B部的放大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7中电陶炉D部的放大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1中电陶炉在A-A方向的剖视图。
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陶炉的结构示意图和分解示意图。参考图1至图4所示,烹饪器具比如电陶炉100可以包括壳体10和盖设在壳体10上的面板20,壳体10内设有电控组件40、发热组件30、测温组件60和检测组件50,检测组件50包括触发单元51和与检测单元52,检测单元52与电控组件40电连接。触发单元51包括支撑杆511,支撑杆511穿设在发热组件30的中心处,支撑杆511的端部伸出并显露在面板20上,且支撑杆511相对于检测单元52移动设置。这样在锅具或者烤盘等的压力下,支撑杆511会带动触发单元51的部分相对于检测单元52同步移动,以触发检测单元52,从而使得检测单元52产生信号的变化,以便通过电控组件40可以根据检测单元52信号的变化,实现对烹饪器具上的物体比如锅具、烤盘或者具有一定重量的其他物体等(即烹饪器具上是否存在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检测,以便可以在烹饪器具比如电陶炉100在空载状态下,可以通过电控组件40控制电陶炉100加热功率的关闭,从而使得电陶炉100具有节能作用的同时,能够提高电陶炉100的安全系数,使得电陶炉100具有安全节约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烹饪器具的空载状态可以理解为烹饪器具上未设置锅具或者烤盘等的状态。相应的,烹饪器具的承载状态可以理解为烹饪器具上设置锅具或者烤盘等的状态。
为了便于测温组件60的设置,参考图2至图9所示,支撑杆511具有中空的内腔,测温组件60位于内腔并与电控组件40电连接,测温组件60朝向面板20设置。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测温组件60在烹饪器具内的安装,而且支撑杆511与面板20上的锅具或者烤盘等的底部抵接,能够有助于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相较于现有电陶炉100的间接测量的方式,能够缩小锅具或者烤盘等的实际加热温度与测量的加热温度之间的偏差,以便对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进行更好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以支撑杆511相对于检测单元52移动设置为例,上述中的移动设置可以理解为支撑杆511可以相对于检测单元52移动。
具体的,支撑杆511具有第一端部5111,第一端部5111出并显露在面板20上,第一端部5111具有内腔,测温组件60位于第一端部5111内。这样能够缩短锅具或者烤盘等与测温组件60之间的传热距离,有助于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
为了便于支撑杆511的第一端部5111伸出并显露在面板20上,面板20在加热区域22上还设有供第一端部5111伸出的第二通孔21,以便第一端部5111可以通过第二通孔21伸出并显露在面板20的加热区域22上。
具体的,第二通孔21与支撑杆511的结构相适应的。这样在便于第一端部5111伸出面板20的同时,不会使得面板20上的通孔过大,影响烹饪器具的加热效率以及美观性能。
示例性的,支撑杆511的第一端部5111可以为圆柱形结构、棱柱形结构或者其他结构。相应的,第二通孔21也可以为圆形通孔、多边形通孔或者与第一端部5111相适配的其他通孔结构。
其中,加热区域22可以理解为面板20上与发热组件30相对应的区域,锅具或者烤盘等放置在该加热区域22内,可以实现对锅具或者烤盘等的加热功能。
具体的,电控组件40可以为烹饪器具比如电陶炉100中的电路板,发热组件30可以为烹饪器具比如电陶炉100中的发热盘。电路板和发热盘可以参见现有烹饪器具比如电陶炉100中的相关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电路板和发热盘不再做进一步阐述。
具体的,参考图2至图9所示,测温组件60具有测温单元61和导线62,测温单元61通过导线62与电控组件40电连接,测温单元61位于第一端部5111内并朝向面板20设置。这样测温单元61可以直接测量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并将测量的温度将传递至电控组件40,相较于现有电陶炉100的间接测量的方式,能够有效的缩小锅具或者烤盘等的实际加热温度与测量的加热温度之间的偏差,尤其是烹饪器具在升降温过程中,锅具或者烤盘的等实际加热温度与测量的加热温度之间的偏差,以便实现锅具或者烤盘的等实际加热温度与测量的加热温度可以同步变化,从而可以通过电控组件40可以对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进行更好的控制。
其中,测温组件60可以为温控器,测温单元61为温控器的探头。这样可以通过探头直接测量面板20上的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以便对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进行更好的控制。
示例性的,温控器可以采用电热偶式或者其他形式的温度感应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测温组件60的结构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进一步的,内腔贯通支撑杆511轴向的两端。这样可以使得支撑杆511的内部呈完全中空结构,也就是说,支撑杆511可以空心杆。这样通过空心杆的设置,能够将测温组件60设置并集成在支撑杆511内,有助于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的同时,无需将测温组件60单独安装在发热组件30上,以简化测温组件60在发热组件30上的安装。
为了实现对锅具或者烤盘上食物的加热,烹饪器具比如电陶炉100内的面板20或者炉内的温度会较高,通常电陶炉100的炉芯(即发热组件30的中心)处的温度可高达800度至1000度,发热组件30的底部的温度也至少可高达600度。
有鉴于此,支撑杆511为耐热的空心杆。也就是说,支撑杆511为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能的空心杆结构。这样能够使得支撑杆511在较高的温度(比如600度及以上)下具有一定的强度,以便支撑杆511与锅具或者烤盘保持抵接,在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的同时,能够提高测温组件60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其中,耐热性指的是物质在受热的条件下仍能保持其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的性质。因此,耐热的空心杆在较高的温度下不易氧化,而且能保持较高的强度,这样可以使得支撑杆511在较高的温度仍与锅具或者烤盘保持抵接。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考图3至图6所示,支撑杆511可以为金属空心杆,测温单元61靠近第一端部5111的内顶壁设置。这样能够使得测温单元61更靠近锅具或者烤盘的底部,进一步缩短锅具或者烤盘等与测温组件60之间的传热距离,在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的同时,能够避免热量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损失,以便增大传热效率,提高测温组件60的测温准确率。
示例性的,金属空心杆可以采用不锈钢、铝、铜或者其他耐热的金属材料制备而成。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金属空心杆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不锈钢空心杆、铝质空心杆或者铜质空心杆。本实施例中采用不锈钢空心杆,这样使得支撑杆511不仅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而且不易生锈,有助于提高烹饪器具的美观性能以及品质。
或者,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参考图7和图8所示,支撑杆511也可以为绝缘空心杆,测温单元61与第一端部5111的内顶壁抵接。这样不仅能够对测温组件60进行绝缘保护。与此同时,通过将测温单元61与第一端部5111的内顶壁抵接,这样可以最小化锅具或者烤盘等与测温组件60之间的传热距离,使得烹饪器具上的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可以较好的传递至测温单元61上,进一步的避免热量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损失,在实现直接测量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测温组件60的测温准确率。
示例性的,绝缘空心杆可以采用陶瓷或者其他耐热的绝缘材料制备而成。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绝缘空心杆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陶瓷空心杆。这样使得支撑杆511不仅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而且对测温组件60进行绝缘保护,以避免测温组件60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测温组件60的测温结果。
进一步的,参考图4至图9所示,测温组件60的外部包裹有支撑件63,测温单元61通过支撑件63支撑固定在支撑杆511内。这样通过支撑件63可以将测温组件60包裹固定在支撑杆511内,使得测温组件60与锅具或者烤盘等之间的距离相对固定,从而确保对于锅具或者烤盘等温度检测准确性。
进一步的,支撑件63为绝缘体,绝缘体由绝缘材料填充并形成在支撑杆511内。这样不仅能够对测温组件60进行绝缘保护,而且能够便于支撑杆511内支撑件63的形成。
示例性的,绝缘材料可以为氧化镁粉体或者其他具有耐热性能的绝缘粉体。
为了避免绝缘材料从支撑杆511的第二端部5112(即图3至图9中所示的支撑杆511的底部)流出,支撑杆511的第二端部5112上还设有封堵件(在图中未标示)。这样通过封堵件可以将绝缘材料封堵在支撑杆511内,以增强支撑件63对于测温组件60的包裹和固定效果。
其中,封堵件可以与第二端部5112一体形成,也可以与第二端部5112通过螺纹或者其他的方式可拆卸连接。示例性的,封堵件可以为陶瓷堵头或者其他耐热的堵头。
需要说明的是,当支撑杆511为金属空心杆时,如图6中所示,绝缘件将测温组件60的外部整个包裹,即绝缘件将测温组件60的测温单元61和导线62整个包裹,且部分绝缘件位于测温单元61与第一端部5111的内顶壁之间。由于测温单元61上带电,这样可以避免测温单元61直接抵接在第一端部5111的内顶壁上,以防支撑杆511在第一端部5111上带电,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应的,当支撑杆511为绝缘空心杆时,如图8中所示,绝缘件将包裹在测温单元61和导线62的周侧,以便在将测温组件60支撑并固定在第一端部5111内的同时,能够使得测温单元61可以抵接第一端部5111的内顶壁,以便直接测量烹饪器具上的锅具或者烤盘的温度。
其中,参考图4至图9所示,支撑杆511的第二端部5112伸出并显露在发热组件30的底部,测温组件60伸出第二端部5112并与电控组件40电连接。这样可以在确保测温组件60与电控组件40电连接的同时,不仅能够避免对发热组件30的结构以及支撑杆511的移动造成影响,而且能够使得测温组件60的导线62远离发热组件30,以避免发热组件30产生的热量对导线62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测温组件60与电控组件40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导线62从支撑杆511的第二端部5112伸出,封堵件上设有供导线62穿出的第三通孔(在图中未标示)。
进一步的,参考图3至图9所示,触发单元51还包括位于支撑杆511底部的支撑座512,支撑杆511穿设并支撑在支撑座512内,支撑杆511相对支撑座512移动设置,测温组件60的导线62依次穿过支撑杆511和支撑座512的底部与电控组件40电连接。这样支撑杆511可以通过支撑座512可移动的支撑在发热组件30内,有助于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与此同时,由于测温组件60的导线62依次穿过支撑杆511和支撑座512的底部,这样不仅能够增大导线62与发热组件30之间的距离,使得导线62尽可能的远离发热组件30,以进一步的避免发热组件30产生的热量对导线62产生影响,以确保测温组件60与电控组件40电连接的稳定性,而且能够避免导线62对于支撑杆511在支撑座512内的移动造成影响。
为了便于支撑杆511的复位,触发单元51还包括弹性件513,支撑杆511通过弹性件513支撑在支撑座512内,导线62穿过弹性件513从支撑座512的底壁穿出。这样在实现测温组件60通过导线62与电控组件40电连接的同时,能够避开弹性件513以及支撑座512内支撑杆511的活动空间,以避免对支撑杆511在支撑座512内的移动造成影响。除此之外,通过弹性件513还能够便于支撑杆511的复位,以便实现下次对于烹饪器具上的物体比如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检测。
其中,支撑座512可以通过卡接或者其他方式与发热组件30的底部可拆卸连接,以便将支撑杆511支撑在支撑座512内。
为了便于导线62从支撑座512的底部穿出,支撑座512的底壁上设有供导线62穿过的第一通孔5121,第一通孔5121与支撑杆511相对设置。也就是说,第一通孔5121与支撑杆511同轴设置。这样导线62不仅可以沿着支撑杆511的轴向上通过第一通孔5121从支撑座512的底壁穿出,而且不会影响支撑杆511在支撑座512内的移动。
具体的,第一通孔5121可以为由一个或者多个(比如2个)通孔组成。第一通孔5121内通孔的数量与测温组件60的导线62的数量相一致。这样在实现导线62穿过支撑座512的底壁的同时,能够使得支撑座512的结构更加多样化。
其中,第一通孔5121的孔壁与导线62之间可以存在间距,这样能够便于导线62伸出支撑座512的底壁。示例性的,第一通孔5121可以为圆形通孔、多边形通孔或者其他结构的通孔。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检测组件50可以为如图3至图6中所示的机械触发式检测结构,参考图3至图5所示,该机械触发式检测结构的触发单元51中还包括触发杆515,触发杆515抵接在支撑杆511与检测单元52之间,并可在支撑杆511的带动下朝向检测单元52移动,以触发检测单元52,使得检测单元52上产生不同的信号,以便根据检测单元52上的信号实现对烹饪器具上的物体比如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检测。示例性的,检测单元52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轻触开关。
或者,检测组件50也可以为如图7和图9中所示的电偶式检测结构,触发单元51还可以包括固定在支撑杆511的第二端部5112周侧的触发件514,检测单元52可以与触发件514相对设置并与电控组件40电连接,以便触发件514可以在支撑杆511的带动下相对于检测单元52移动,从而实现烹饪器具上的物体比如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检测。示例性的,触发件514和检测单元52均可以为电极片。
亦或者,检测组件50也可以为其他的检测结构,比如光电式检测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检测组件50的结构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检测组件,这样可以根据检测单元信号的变化,实现对烹饪器具上的物体比如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检测。与此同时,通过将测温组件设在支撑杆的内部且与电控组件电连接,测温组件位于第一端部内并朝向面板,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测温组件在烹饪器具内的安装,而且能够有助于实现对烹饪器具上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的直接测量,以便对锅具或者烤盘等的温度进行更好的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和盖设在所述壳体(10)上的面板(20),所述壳体(10)内设有电控组件(40)、发热组件(30)、测温组件(60)和检测组件(50),所述检测组件(50)包括触发单元(51)和检测单元(52),所述检测单元(52)与所述电控组件(40)电连接,所述触发单元(51)包括支撑杆(511),所述支撑杆(511)穿设在所述发热组件(30)的中心处,所述支撑杆(511)的端部伸出并显露在所述面板(20)上,且所述支撑杆(511)相对于所述检测单元(52)移动设置;所述支撑杆(511)具有中空的内腔,所述测温组件(60)位于所述内腔并与所述电控组件(40)电连接,所述测温组件(60)朝向所述面板(20)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511)具有第一端部(5111),所述第一端部(5111)伸出并显露在所述面板(20)上,所述第一端部(5111)具有所述内腔,所述测温组件(60)位于所述第一端部(51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60)具有测温单元(61)和导线(62),所述测温单元(61)通过所述导线(62)与所述电控组件(40)电连接,所述测温单元(61)位于所述第一端部(5111)内并朝向所述面板(20)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贯通所述支撑杆(511)轴向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511)为耐热的空心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511)为金属空心杆,所述测温单元(61)靠近所述第一端部(5111)的内顶壁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511)为绝缘空心杆,所述测温单元(61)与所述第一端部(5111)的内顶壁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60)的外部包裹有支撑件(63),所述测温单元(61)通过所述支撑件(63)支撑固定在所述支撑杆(51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63)为绝缘体,所述绝缘体由绝缘材料填充并形成在所述支撑杆(51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511)具有第二端部(5112),所述第二端部(5112)伸出并显露在所述发热组件(30)的底部,所述测温组件(60)伸出所述第二端部(5112)并与所述电控组件(40)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单元(51)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杆(511)底部的支撑座(512),所述支撑杆(511)穿设并支撑在所述支撑座(512)内,所述支撑杆(511)相对所述支撑座(512)移动设置,所述测温组件(60)的导线(62)依次穿过所述支撑杆(511)和所述支撑座(512)的底部与所述电控组件(40)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单元(51)还包括弹性件(513),所述支撑杆(511)通过所述弹性件(513)支撑在所述支撑座(512)内,所述导线(62)穿过所述弹性件(513)从所述支撑座(512)的底壁穿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512)的底壁上设有供所述导线(62)穿过的第一通孔(5121),所述第一通孔(5121)与所述支撑杆(511)相对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组件(60)为温控器,所述测温单元(61)为所述温控器的探头。
15.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为电陶炉(100)。
CN202121132760.XU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烹饪器具 Active CN2151752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32760.XU CN215175296U (zh)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32760.XU CN215175296U (zh)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75296U true CN215175296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75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32760.XU Active CN215175296U (zh) 2021-05-25 2021-05-25 一种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752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351849B2 (ja) 調理用レンジのための電気加熱装置
CN21517529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101932147A (zh) 感应加热装置
CN205449317U (zh) 一种精确测温的温度传感器
CN212939358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设备
CN205493531U (zh) 烹饪器具
JP420030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4427780U (zh) 用于电热锅的发热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电热锅
CN213395461U (zh) 烹饪器具
CN113375192B (zh) 复合传感器及灶具
CN208463876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15808680U (zh) 一种温度探头结构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15175297U (zh) 烹饪器具
CN218096076U (zh) 电磁烹饪装置
CN208286881U (zh) 内锅和烹饪器具
CN214745950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8463618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JPH0441557Y2 (zh)
CN217883886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CN219934061U (zh) 烹饪器具
CN219264369U (zh) 电磁感应加热的双温检测烹饪器具
EP4042908A1 (en) Cooking device
CN111317347B (zh) 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CN220212643U (zh) 电火锅
CN210035609U (zh) 电磁炉及电磁炉炊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