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20182U - 充电座 - Google Patents

充电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20182U
CN215120182U CN202120661647.4U CN202120661647U CN215120182U CN 215120182 U CN215120182 U CN 215120182U CN 202120661647 U CN202120661647 U CN 202120661647U CN 215120182 U CN215120182 U CN 2151201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light
base
sweeping robot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6164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洲
刘建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etronic Dat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retronic Dat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etronic Dat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retronic Dat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6164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201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201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201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座。所述充电座用于扫地机器人,所述充电座包括壳体、导电端子和红外传感器。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靠背部,所述靠背部连接所述底座,所述靠背部设置有透光窗口,所述透光窗口朝向所述底座的方向。所述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凸出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靠背部内,并用于通过所述透光窗口发射和接收红外线。如此,红外传感器的红外信号可通过所述透光窗口向扫地机器人发射,所述扫地机器人发射的信号可通过所述透光窗口让所述红外传感器接收,从而引导所述扫地机器人在电量低于预设值时寻找到所述充电座的位置,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扫地机器人对接进行充电。

Description

充电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座。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扫地机器人可以自动规划清洁路线,并且沿着清洁路线进行清洁作业。扫地机器人进行清洁作业的动力来自于机身内的充电电池,在扫地机器人的电力不足时,扫地机器人可以自动地返回至充电座的位置进行充电。因此,如何设计充电座的结构使得扫地机器人充电更加方便成为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充电座。所述充电座用于扫地机器人,所述充电座包括壳体、导电端子和红外传感器。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靠背部,所述靠背部连接所述底座,所述靠背部设置有透光窗口,所述透光窗口朝向所述底座的方向。所述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凸出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靠背部内,并用于通过所述透光窗口发射和接收红外线。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包括与所述靠背部连接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的第二表面,所述导电端子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自所述第一表面向远离所述靠背部的方向朝下倾斜。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形成有与所述导电端子间隔设置的凹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电端子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凹槽的两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靠背部包括本体和与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透光件,所述本体开设有透光孔,所述透光件覆盖所述透光孔,所述透光孔和所述透光件共同形成所述透光窗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方,所述底板和所述壳体围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充电座包括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电路板,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座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支架,所述电路板安装在所述支架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安装柱,所述靠背部包括顶板,所述顶板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柱和所述第二安装柱对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的底面设置有防滑垫。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座包括线缆,所述线缆连接所述电路板并伸出在所述壳体外。
如此,红外传感器的红外信号可通过所述透光窗口向扫地机器人发射,所述扫地机器人发射的信号可通过所述透光窗口让所述红外传感器接收,从而引导所述扫地机器人在电量低于预设值时寻找到所述充电座的位置,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扫地机器人对接进行充电。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充电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扫地机器人的底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充电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扫地机器人的侧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充电座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充电座100、壳体10、底座11、上表面111、安装孔112、凹槽113、靠背部12、第一表面121、安装架1211、第二表面122、本体123、透光孔1231、透光件124、透光窗口125、遮光罩13、导电端子20、导电片21、红外传感器30、发射器31、接收器32、底板40、底面41、防滑垫42、侧面43、圆孔44、容纳空间50、电路板60、支架70、第一安装柱71、凸条711、第二安装柱72、线缆80、扫地机器人200、充电端子210、万向轮2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与图2,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充电座100。充电座100用于扫地机器人200,充电座100包括壳体10、导电端子20和红外传感器30。壳体10包括底座11和靠背部12,靠背部12连接底座11,靠背部12设置有透光窗口125,透光窗口125朝向底座11的方向。导电端子20设置在底座11上并凸出于底座11的上表面111。红外传感器30设置在靠背部12内,并用于通过透光窗口125发射和接收红外线。
具体的,底座11上开设有安装孔112,导电端子20透过安装孔112从底座11的上表面111凸出。导电端子20主要是用于与扫地机器人200的充电端子210对接,进行充电,充电端子210的位置可设于扫地机器人200底部,如图3所示。导电端子20的凸出上表面111的高度可为5mm-8mm。如此,使得扫地机器人200接近充电座100移动时,充电端子210可以容易直接与导电端子20对接,充电的效率较高。导电端子20还与导电片21连接,导电端子20通过导电片21传输电。
请参阅图4,红外传感器30可以包括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红外传感器30主要用于接收扫地机器人200发出的红外信号且发射红外信号给扫地机器人200,从而引导扫地机器人200在电量低于预设值时回到充电座100。
为提升红外信号的强度便于扫地机器人200的接收,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均对称且间隔放置。在某些实施方式,接收器32可位于发射器31的中间,将发射器31置于两侧,扩大红外信号的发射区域,能够在扫地机器人200在远距离寻找充电座100时提供更多位置信息,使得扫地机器人200可以更快地寻找到充电座100,提高充电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当红外传感器30接收到扫地机器人200发射的红外信号,经处理后控制电路导通为导电端子20供电,在导电端子20与充电端子210接触时为扫地机器人200充电。否则,导电端子20为断开状态,以防误触提高安全性。
当扫地机器人200检测到自身电量低于预设电量,会开始寻找充电座100,此时扫地机器人200会发射红外信号。充电座100的接收器32接收到该红外信号时,发射器31会向扫地机器人200发射红外信号,扫地机器人200根据该红外信号开始寻找充电座100。
当扫地机器人200找到充电座100时,充电座100可为扫地机器人200进行充电,同时控制发射器31停止发射红外信号,节能省电。当扫地机器人200充满电离开充电座100时,充电座100控制导电端子20为断开状态,提高用电的安全性。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其他设备也可发射红外信号,因此为了避免充电座100与扫地机器人200被其他设备干扰,扫地机器人200与充电座100发射出的红外信号均标识有特征信息。
当充电检测到红外信号时,先解析该红外信号,判断该红外信号是否为与扫地机器人200发射出的红外信号。确定该红外信号为与扫地机器人200发射出的红外信号后,充电座100的发射器31开始发射红外信号。
当扫地机器人200检测到红外信号时,先解析该红外信号,判断该红外信号是否为与充电座100发射出的红外信号。确定该红外信号为与充电座100发射出的红外信号后,扫地机器人200开始根据红外信号寻找充电座100。
在使用充电座100时,优选地,可将充电座100的靠背部12贴近墙壁放置,底座11背向墙壁,这种放置方式可使得充电座100更加稳定,当扫地机器人200朝充电座100行驶时,充电座100不会发生偏移甚至倒地。
如此,红外传感器30的发射器31的红外信号可通过透光窗口125向扫地机器人200发射,扫地机器人200发射的信号可通过透光窗口125让接收器32接收,从而引导扫地机器人200在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时寻找到充电座100的位置,导电端子20与扫地机器人200对接进行充电。
请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底座11的上表面111包括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22。第一表面121与靠背部12连接,第二表面122与第一表面121连接。导电端子20凸出于第一表面121。第二表面122自第一表面121向远离靠背部12的方向朝下倾斜。
具体的,第一表面121为水平面,第二表面122为斜面。当充电座100放置在地面上,底座11的第一表面121会与地面存在一定高度差,使得扫地机器人200难以驶上底座11进行充电。那么倾斜设置的第二表面122使得扫地机器人200可轻易驶过斜坡,与底座11的导电端子20相接触充电。
请再次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底座11形成有与导电端子20间隔设置的凹槽113。
具体的,扫地机器人200的底端设有可转动的万向轮220,万向轮220凸出于底端设置,如图5所示。万向轮220可与扫地机器人200的检测装置配合使用,当检测装置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发出信号,万向轮220组件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调节旋转角度,从而调整扫地机器人200的前进方向。
当扫地机器人200的充电端子210与充电座100的导电端子20对接进行充电时,凹槽113的设置可以使得扫地机器人200的万向轮220悬置在凹槽113中。当扫地机器人200向充电座100靠近时,凹槽113的存在能够避免万向轮220经过底座11时造成磨损及阻碍扫地机器人200的前行。
请再次参阅图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导电端子20对称地设置在凹槽113的两侧。
扫地机器人200的充电端子210为两个,两个导电端子20对称地设置在万向轮220的两侧,导电端子20的数量与安装位置与扫地机器人200的相匹配,如此可以使得导电端子20与扫地机器人200的充电端子210的匹配度更高,提升充电座100对扫地机器人200的充电效率。
具体的,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与导电端子20所连接的导电片21是可按压的,导电片21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表面121的安装架1211上,导电片21与导电端子20相连的另一端是可活动的。当扫地机器人200的充电端子210与导电端子20相接触时,在扫地机器人200的重力作用下,导电端子20被充电端子210向下挤压。当扫地机器人200充电结束,离开充电座100时,导电端子20会自动复位,
如此,导电端子20不会刮花扫地机器人200的底端,在扫地机器人200进出充电座100时还不会受到导电端子20的阻碍。
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靠背部12包括本体123和透光件124。透光件124设置在本体123上,本体123开设有透光孔1231,透光件124覆盖透光孔1231,透光孔1231和透光件124共同形成透光窗口125。
具体的,红外传感器30安装在本体123内,与透光孔1231间隔设置。透光件124可选用透红外光学玻璃,还可选用红外透明陶瓷,也可使用透红外塑料,在此不对透光件124的材料进行限制。
如此,发射器31的发出红外信号可以通过透光窗口125向外发射使得扫地机器人200可以接收,扫地机器人200发出红外信号可通过透光窗口125让接收器32进行接收。
请参阅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充电座100的靠背部12内可设有遮光罩13,遮光罩13的内表面为凹凸结构,红外传感器30设置在遮光罩13内。红外线容易受到强光的干扰,当有强光照射到红外传感器30的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时,会影响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红外信号的发送与接收。因此将红外传感器30设置在遮光罩13内,可以降低强光对红外传感器30的干扰。
请结合图1、图4与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充电座100包括底板40,底板40设置在壳体10的下方,底板40和壳体10围成有容纳空间50,充电座100包括电路板60,电路板60安装在容纳空间50。红外传感器30设置在容纳空间50内。
具体的,红外传感器30的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间隔分布在电路板60上,电路板60能够为红外传感器30提供电源。如此,接收器32能接到扫地机器人200发来的信号,发射器31能向扫地机器人200发射红外信号,引导扫地机器人200找到充电座100的位置,使得充电座100为扫地机器人200充电。
请参阅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充电座100包括设置在底板40上的支架70,电路板60安装在支架70上。
具体的,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安装在电路板60上,因此当电路板60接入电源时,电路板60能够为发射器31与接收器32供电,使得红外传感可以收发红外信号,引导扫地机器人200找到充电座100。电路板60与导电片21之间可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当红外传感器30接收到扫地机器人200发射的红外信号,且导电端子20与充电端子210接触充电时,电路板60能够为导电片21供电,使得导电端子20为扫地机器人200充电。
请参阅图4与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支架70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安装柱71,靠背部12包括顶板126,顶板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安装柱72,第一安装柱71和第二安装柱72对接。
具体的,第二安装柱72的直径可小于第一安装柱71的直径,第一安装柱71可内设有与第二安装柱72的直径匹配的孔,如此,第一安装柱71和第二安装柱72能对接卡合。第二安装柱7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凸条721,凸条721自顶板向下延伸,凸条721的长度小于第二安装柱72的长度。当第一安装柱71和第二安装柱72对接时,凸条721可与第一安装柱71接触进行限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柱72的直径也可大于或等于第一安装柱71的直径,第一安装柱71与第二安装柱72还可采用粘接的方式、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对接。在此不对第一安装柱71与第二安装柱72的对接方式做限制。第一安装柱71与第二安装柱72的对接卡合,使得壳体10能够罩设底座11,将容纳空间50中的的红外传感器30、支架70与电路板60等零件封闭起来,以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顶板126可以对容纳空间50内的零件起到防灰防尘的作用。
请参阅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底板40的底面41设置有防滑垫42。
具体的,防滑垫42可以由橡胶、硅胶或是聚氯乙烯等材料制成,防滑垫42的外形可以为矩形,圆形或是三角形状。若底板40的底面41未设有防滑垫42,当扫地机器人200驶上底座11时,会对充电座100有冲击力导致充电座100会产生滑动,导致扫地机器人200的充电端子210与导电端子20需要重新对位。防滑垫42的设置可以将避免充电座100产生滑动,使得导电端子20与扫地机器人200的充电端子210可快速对位进行充电。优选地,防滑垫42的数量可为多个,间隔分布在底面41上。
请参阅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充电座100包括线缆80,线缆80连接电路板60并伸出在壳体10外。具体的,底板40的侧面43设有圆孔44,线缆80的一端通过圆孔44与靠背部12内的电路板60相连接,线缆80的另一端与电源相接,线缆80用于输送电力。如此,电源可通过线缆80对充电座100进行供电。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充电座,用于扫地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连接所述底座的靠背部,所述靠背部设置有朝向所述底座的方向的透光窗口;
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凸出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
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靠背部内,并用于通过所述透光窗口发射和接收红外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包括与所述靠背部连接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的第二表面,所述导电端子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自所述第一表面向远离所述靠背部的方向朝下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形成有与所述导电端子间隔设置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电端子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凹槽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包括本体和与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透光件,所述本体开设有透光孔,所述透光件覆盖所述透光孔,所述透光孔和所述透光件共同形成所述透光窗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方,所述底板和所述壳体围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充电座包括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电路板,所述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支架,所述电路板安装在所述支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安装柱,所述靠背部包括顶板,所述顶板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二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柱和所述第二安装柱对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底面设置有防滑垫。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座包括线缆,所述线缆连接所述电路板并伸出在所述壳体外。
CN202120661647.4U 2021-03-31 2021-03-31 充电座 Active CN2151201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61647.4U CN215120182U (zh) 2021-03-31 2021-03-31 充电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61647.4U CN215120182U (zh) 2021-03-31 2021-03-31 充电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20182U true CN215120182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46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61647.4U Active CN215120182U (zh) 2021-03-31 2021-03-31 充电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201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05221A (zh) * 2021-12-17 2022-04-12 美智纵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充电设备和扫地机器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05221A (zh) * 2021-12-17 2022-04-12 美智纵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充电设备和扫地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3543B2 (en) Robot cleaner system having charging station
US20120062170A1 (en) Robot battery charging station
EP1635237B1 (en) Robot cleaner
KR101090965B1 (ko) 모션 감지 스위치
KR102020210B1 (ko) 센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로봇 청소기
US20160158941A1 (en) State detecting method, robot and mobile device
CN215120182U (zh) 充电座
CN111329411B (zh) 吸尘扫地机系统
US8525975B2 (en) Detector device and mobile robot having the same
CN107482717B (zh) 一种机器人充电底座以及机器人系统
KR101697557B1 (ko) 자율 청소 로봇 시스템
CN210092906U (zh) 机器人系统、回充座及用于回充座的信号发射电路
WO2020181772A1 (zh) 检测组件、扫地机器人及其行走路况检测方法和控制方法
JP2018007908A (ja) 自律走行型掃除機システムおよび充電台
CN214335214U (zh) 自清洁设备
JP2006034432A (ja) 自走式クリーナユニット
CN211791476U (zh) 一种具有感应功能的开关面板
KR100471140B1 (ko) 외부충전장치를 갖는 로봇청소기 시스템
CN107802210B (zh) 一种地面碰撞检测模块及安装该模块的地面处理装置
CN215581095U (zh) 一种反射式光电开关
CN206490024U (zh) 一种光电式滚珠传感开关
KR20080077851A (ko) 접촉센싱기능을 구비한 로봇청소기
KR20040057112A (ko) 로봇청소기의 초음파 간섭 방지구조
CN216962340U (zh) 维护基站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CN220988651U (zh) 旋钮控制装置、智能马桶盖以及智能马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