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17327U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117327U CN215117327U CN202121163497.0U CN202121163497U CN215117327U CN 215117327 U CN215117327 U CN 215117327U CN 202121163497 U CN202121163497 U CN 202121163497U CN 215117327 U CN215117327 U CN 2151173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cooling
- liquid cooling
- cooling box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3003 spiro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液冷散热技术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设置有收容腔;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的第一表面覆盖所述发热元件;液冷装置,包括液冷箱体,所述液冷箱体设置于所述导热组件的第二表面,并且所述液冷箱体覆盖所述导热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液冷箱体设置有冷却腔、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分别与所述冷却腔连通,所述进液接头用于供冷却液进入冷却腔,并且所述冷却液经冷却腔后从所述出液接头输出。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液冷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子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notebook)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其中,笔记本电脑内部发热元件的散热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元件的使用性能,因此,笔记本电脑内部的散热是影响笔记本电脑性能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市场上,通常利用风扇对笔记本电脑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利用风扇进行散热所能达到的散热效果较差,且具有较大的噪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笔记本电脑,克服了上述笔记本电脑内部液冷装置难以拆除等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设置有收容腔;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的第一表面覆盖所述发热元件;液冷装置,包括液冷箱体,所述液冷箱体设置于所述导热组件的第二表面,并且所述液冷箱体覆盖所述导热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液冷箱体设置有冷却腔、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分别与冷却腔连通,所述进液接头用于供冷却液进入冷却腔,并且所述冷却液经冷却腔后从所述出液接头输出。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外壳设置有连通所述收容腔的第一通孔;所述液冷箱体可沿所述第一通孔运动,以使所述液冷箱体收容于收容腔内以及从所述收容腔伸出,其中,当所述液冷箱体收容于收容腔时,所述液冷箱体覆盖所述导热组件的第二表面。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液冷装置包括液冷外机,所述液冷外机设置有进液接口和出液接口;所述液冷装置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液接口,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液接头,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液接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液接头。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螺接于所述出液接头,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螺接于所述进液接头。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液冷箱体朝第一方向延伸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液冷箱体朝第二方向延伸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方向相反;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螺接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螺接于所述外壳。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液冷装置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冷却腔内,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与所述冷却腔的一腔壁连接,且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进液接头和所述出液接头之间,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冷却腔分隔形成冷却通道和回流通道。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液冷装置包括多个第二隔板,多个所述第二隔板相对间隔设置于所述冷却通道内,使得所述冷却通道的形状呈S型。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于所述进液接头,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进液接头与所述液冷箱体连接处,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于所述出液接头,且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出液接头与所述液冷箱体连接处。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防尘板,在所述液冷箱体自所述第一通孔内被取出时,所述防尘板盖设于所述第一通孔。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防尘板上设置有防尘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有外壳、发热元件、导热组件和液冷装置,外壳设置有收容腔,发热元件设置于收容腔内,导热组件的第一表面覆盖发热元件,此外,液冷装置包括液冷箱体,液冷箱体设置于导热组件的第二表面,并且液冷箱体覆盖导热组件的第二表面,液冷箱体设置有冷却腔、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分别与冷却腔连通,进液接头用于供冷却液进入冷却腔,并且所述冷却液经冷却腔后从出液接头输出,这样设置,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组件传递给液冷装置,液冷箱体覆盖导热组件的第二表面,冷却装置与导热组件的接触面积较大,导热组件传递的热量可更多的传递给冷却装置,并通过冷却装置进行消除,散热效果较好,此外,液冷装置的散热效果较风扇的散热效果较好,且液冷装置的噪音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正面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设备的一使用状态正面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设备的液冷箱体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设备的液冷箱体被取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设备的防尘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0、外壳;10a、收容腔;101、第一通孔;20、发热元件;30、导热组件;301、导热件;3011、限位板;302、导热胶;40、液冷装置;401、液冷箱体;4011、冷却腔;4011a、冷却通道;4011b、回流通道;4012、进液接头;4013、出液接头;4014、第一连接部;4014a、第一连接孔;4015、第二连接部;4015a、第二连接孔;402、液冷外机;4021、进液接口;4022、出液接口;403、连接组件;4031、第一连接管;4032、第二连接管;404、第一隔板;405、第二隔板;50、第一螺钉;60、第二螺钉;70、第一密封圈;80、第二密封圈;90、防尘板;901、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图3,电子设备01包括外壳10、发热元件20、导热组件30、液冷装置40、第一螺钉50、第二螺钉60、第一密封圈70和第二密封圈80。所述发热元件20设置于所述外壳10内,所述导热组件30的一表面覆盖于所述发热元件20,液冷装置40的液冷箱体401设置于外壳10内,且位于导热组件30的另一表面,所述液冷装置40的液冷箱体401用于对所述导热组件30传递的热量进行消除,所述第一螺钉50和所述第二螺钉60用于将液冷装置40的液冷箱体401固定于所述外壳10,所述第一密封圈70和第二密封圈80设置于液冷装置40。其中,所述导热组件30将发热元件20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液冷装置40,所述液冷装置40吸收所述导热组件30传递过来热量,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请参阅图4,电子设备还包括防尘板90,在所述液冷装置40从所述外壳10内被取出时,所述防尘板90设置于所述外壳10。
具体的,对于上述液冷装置40,如图3所示,所述液冷装置40包括液冷箱体401、液冷外机402、连接组件403。所述液冷箱体401设置于所述导热组件30的第二表面,并且所述液冷箱体401覆盖所述导热组件30的第二表面,所述液冷箱体401设置有冷却腔4011、进液接头4012和出液接头4013,所述进液接头4012和出液接头4013分别与所述冷却腔4011连通,所述进液接头4012用于供冷却液进入冷却腔4011,并且所述冷却液经冷却腔4011后从所述出液接头4013输出,所述液冷箱体401通过所述连接组件403与所述液冷外机402连接,所述液冷外机402给所述液冷箱体401输送冷却液,所述冷却液可吸收发热元件20产生的热量。
所述液冷装置40还包括第一隔板404和多个第二隔板405,所述第一隔板404设置于所述冷却腔4011内,所述第一隔板404的一端与所述冷却腔4011的一腔壁连接,且所述第一隔板404位于所述进液接头4012和所述出液接头4013之间,所述第一隔板404将所述冷却腔4011分隔形成冷却通道4011a和回流通道4011b,所述多个第二隔板405相对间隔设置于所述冷却通道4011a内,使得所述冷却通道4011a的形状呈S型。所述第一隔板404将所述冷却腔4011分隔形成冷却通道4011a和回流通道4011b,使得冷却液在所述冷却腔4011流动具有方向性,利于散热。此外,多个第二隔板405使得冷却通道4011a的形成呈S型,可增大冷却液在冷却腔4011内的流动时间,使得冷却液吸收热量更充分,从而使得整个所述液冷装置40的散热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外机402设置有进液接口4021和出液接口4022,所述出液接口4022用于冷却液流出并进入液冷箱体401内,所述进液接口4021用于流经液冷箱体401的冷却液进入液冷外机40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403包括第一连接管4031和第二连接管4032,所述第一连接管4031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液接口4021,所述第一连接管40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液接头4013,所述第二连接管4032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液接口4022,所述第二连接管403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液接头4012。所述第一连接管4031用于将液冷外机402的进液接口4021和液冷箱体401的出液接头4013连接,便于液冷箱体401内流出的冷却液流入液冷外机402内,所述第二连接管4032用于将液冷外机402的出液接口4022和液冷箱体401的进液接头4012连接,便于液冷外机402内的冷却液流入液冷箱体40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4031的另一端螺接于所述出液接头4013,所述第二连接管4032的另一端螺接于所述进液接头4012。所述第一连接管4031与所述出液接头4013螺接,所述第二连接管4032与所述进液接头4012螺接,说明所述连接组件403可从所述液冷箱体401上拆卸下来,避免所述液冷外机402与所述液冷箱体401一直处于连接状态,不便于电子设备的搬运以及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液冷箱体401朝第一方向延伸有第一连接部4014,所述第一连接部4014设置有第一连接孔4014a,所述液冷箱体401朝第二方向延伸有第二连接部4015,所述第二连接部4015设置有第二连接孔4015a,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连接部4014和第二连接部4015用于实现将所述液冷箱体401固定于外壳10上。
对于上述外壳10和发热元件20,如图1、图2和图6所述,所述外壳10设置有收容腔10a,所述发热元件20设置于所述收容腔10a内。所述外壳10可对设置于电子设备内的元器件起到保护作用,所述发热元件20可以是芯片或芯片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0设置有连通所述收容腔10a的第一通孔101,所述液冷箱体401可沿所述第一通孔101运动,以使所述液冷箱体401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0a内以及从所述收容腔10a伸出,其中,当所述液冷箱体401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0a时,所述液冷箱体401覆盖所述导热组件30的第二表面。
对于上述导热组件30,如图2和图6所示,所述导热组件30的第一表面覆盖所述发热元件20,所述导热组件30的第二表面贴合于所述液冷箱体401,所述导热组件30包括导热件301和导热胶302,所述导热胶302覆盖于所述发热元件20,所述导热件301设置于所述导热胶302远离所述发热元件20的一侧。所述导热组件30用于将所述发热元件20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所述液冷装置40,并通过所述液冷装置40吸收热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301为导热铜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件301上设置有限位板3011,所述限位板3011用于在所述液冷箱体401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0a内时对所述液冷箱体401进行限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表面指的是所述导热胶302靠近所述发热元件20的一侧,所述第二表面指的是所述导热件301背离所述导热胶302的一侧。
对于上述第一螺钉50和第二螺钉60,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螺钉50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4014a螺接于所述外壳10,所述第二螺钉60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4015a螺接于所述外壳10。所述第一螺钉50和所述第二螺钉60用于将所述液冷箱体401固定于所述外壳10上,同时,也便于将液冷箱体401从所述外壳10上拆卸下来。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液冷箱体401与所述外壳10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为螺接,也可以为其他方式,例如:卡接,所述液冷箱体401上可设置有卡扣(图未示),所述外壳10上可设置卡口(图未示),所述卡扣卡接于所述卡口,实现所述液冷箱体401与所述外壳10之间的连接,同时,也便于将所述液冷箱体401从所述外壳10上拆卸下来。
对于上述第一密封圈70和第二密封圈80,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密封圈70套设于所述进液接头4012,且所述第一密封圈70位于所述进液接头4012与所述液冷箱体401连接处,所述第二密封圈80套设于所述出液接头4013,且所述第二密封圈80位于所述出液接头4013与所述液冷箱体401连接处。所述第一密封圈70和第二密封圈80可保证所述液冷箱体401的气密性良好。
对于上述防尘板90,如图4和图7所示,在所述液冷箱体401自所述第一通孔101内被取出时,所述防尘板90盖设于所述第一通孔101,所述防尘板90可减少外界灰尘进入外壳10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尘板90上设置有防尘网901,所述防尘网901可减少外界灰尘进入外壳10内部,同时,在电子设备未设置有液冷装置40的情况下,防尘网901可使得设置于外壳10内部的电子部件与外界空气流通,便于电子部件的自然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有外壳10、发热元件20、导热组件30和液冷装置40,外壳10设置有收容腔10a,发热元件20设置于收容腔10a内,导热组件30的第一表面覆盖发热元件20,此外,液冷装置40包括液冷箱体401,液冷箱体401设置于导热组件30的第二表面,并且液冷箱体401覆盖导热组件30的第二表面,液冷箱体401设置有冷却腔4011、进液接头4012和出液接头4013,进液接头4012和出液接头4013分别与冷却腔4011连通,进液接头4012用于供冷却液进入冷却腔4011,并且所述冷却液经冷却腔4011后从出液接头4013输出,这样设置,发热元件20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组件30传递给液冷装置40,液冷箱体401覆盖导热组件30的第二表面,冷却装置与导热组件30的接触面积较大,导热组件30传递的热量可更多的传递给冷却装置,并通过冷却装置进行消除,散热效果较好,此外,液冷装置40的散热效果较风扇的散热效果较好,且液冷装置40的噪音较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设置有收容腔;
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内;
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的第一表面覆盖所述发热元件;
液冷装置,包括液冷箱体,所述液冷箱体设置于所述导热组件的第二表面,并且所述液冷箱体覆盖所述导热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液冷箱体设置有冷却腔、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分别与所述冷却腔连通,所述进液接头用于供冷却液进入冷却腔,并且所述冷却液经冷却腔后从所述出液接头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设置有连通所述收容腔的第一通孔;
所述液冷箱体可沿所述第一通孔运动,以使所述液冷箱体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以及从所述收容腔伸出,其中,当所述液冷箱体收容于收容腔时,所述液冷箱体覆盖所述导热组件的第二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装置包括液冷外机,所述液冷外机设置有进液接口和出液接口;
所述液冷装置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进液接口,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液接头,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液接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液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螺接于所述出液接头,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螺接于所述进液接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箱体朝第一方向延伸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液冷箱体朝第二方向延伸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方向相反;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螺接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螺接于所述外壳。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装置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于所述冷却腔内,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与所述冷却腔的一腔壁连接,且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进液接头和所述出液接头之间,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冷却腔分隔形成冷却通道和回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冷装置包括多个第二隔板,多个所述第二隔板相对间隔设置于所述冷却通道内,使得所述冷却通道的形状呈S型。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于所述进液接头,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进液接头与所述液冷箱体连接处,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于所述出液接头,且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出液接头与所述液冷箱体连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防尘板,在所述液冷箱体自所述第一通孔内被取出时,所述防尘板盖设于所述第一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尘板上设置有防尘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63497.0U CN215117327U (zh) | 2021-05-27 | 2021-05-27 | 一种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63497.0U CN215117327U (zh) | 2021-05-27 | 2021-05-27 | 一种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117327U true CN215117327U (zh) | 2021-12-10 |
Family
ID=79300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163497.0U Active CN215117327U (zh) | 2021-05-27 | 2021-05-27 | 一种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11732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31560A (zh) * | 2021-12-25 | 2022-03-04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 一种内嵌式接头无损拆卸装置及拆卸方法 |
CN115016623A (zh) * | 2022-08-10 | 2022-09-06 | 兰洋(宁波)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液冷箱体 |
-
2021
- 2021-05-27 CN CN202121163497.0U patent/CN21511732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31560A (zh) * | 2021-12-25 | 2022-03-04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 一种内嵌式接头无损拆卸装置及拆卸方法 |
CN114131560B (zh) * | 2021-12-25 | 2023-12-15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 一种内嵌式接头无损拆卸装置及拆卸方法 |
CN115016623A (zh) * | 2022-08-10 | 2022-09-06 | 兰洋(宁波)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液冷箱体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117327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WO2020034862A1 (zh) | 一种相机 | |
WO2020088595A1 (zh) | 电子设备及其散热装置和车辆设备 | |
US20230239995A1 (en) | Heat sink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9407781A (zh) | 基于两级相变一级液冷散热技术的加固机箱 | |
CN109874281B (zh) | 通讯设备及其具有散热结构的光模块 | |
CN211405842U (zh) | 变频器 | |
CN209913720U (zh) |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桌面式电源适配器 | |
CN217985810U (zh) | 新型风冷冷板结构及风冷机箱 | |
CN110764200A (zh) | 光模块的壳体组件、光模块及通信设备 | |
WO2022077240A1 (zh) | 散热结构、相机及无人飞行器 | |
CN217545887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离网光伏逆变器 | |
CN215647962U (zh) | 一种基于铜材的手机散热主板 | |
CN211607189U (zh) | 具有泵浦结构的液冷装置 | |
CN210835352U (zh) | 光模块的壳体组件、光模块及通信设备 | |
CN211406497U (zh) | 平板型多功能仪器设备 | |
CN210226051U (zh) | 一种复合型嵌入式散热片 | |
CN203407141U (zh) | 电子产品的散热结构及电子产品 | |
CN211405028U (zh) | 一种防尘散热型电力线路故障监控设备 | |
CN218735746U (zh) | 一种板级液冷机箱 | |
CN216752328U (zh) | 一种电气自动化控制器件的散热防尘安装箱 | |
CN219715906U (zh) | 一种散热配件及相机 | |
CN213338293U (zh) | 散热结构、相机及无人飞行器 | |
CN219499893U (zh) | 一种主机及超声设备 | |
CN218388479U (zh) | 一种车载娱乐系统主机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31 Address after: 518000, 4th Floor, No. 31, Xiacun Community, Gongmi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Baoxinchu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501-2, building a, wisdom Plaza, 4068 Qiaoxiang Road, Gaofa community, Shahe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aoxinchuang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