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14160U - 扰流件、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扰流件、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114160U CN215114160U CN202120352911.6U CN202120352911U CN215114160U CN 215114160 U CN215114160 U CN 215114160U CN 202120352911 U CN202120352911 U CN 202120352911U CN 215114160 U CN215114160 U CN 2151141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oiler
- heat exchange
- exchange tube
- spring
- riv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扰流件、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一种扰流件,扰流件包括扰流板与扰流弹簧。扰流板为螺旋状板,扰流板与扰流弹簧均用于沿着换热管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换热管管内,扰流板的两端分别与扰流弹簧的两端一一对应固定相连。由于扰流板沿着换热管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换热管管内,且为螺旋状板,对换热管内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作用,水流经过扰流板时沿着螺旋方向流动,实现换热管管壁水流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水流快速混合,降低管壁水流温度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的水流温度温差,避免换热管内的局部温度上升过快,使换热管内各处温度均匀,换热管管内各处水温差小,避免出现换热管管壁温度高于水的饱和温度,能减少气泡的产生,消除汽化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扰流件、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燃气热水设备逐渐普及到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中,燃气热水设备例如为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传统地,燃气热水设备的噪音主要来源有燃烧噪音、汽化噪音、风机噪音和水路噪音。其中汽化噪音占较大比重,其汽化噪音在实验室测试可达73db左右,远超国标的65db,消费者体验度很差,因此各厂家也都在努力降低汽化噪音,提升用户体验感。
为了降低燃气热水设备的噪音,目前行业通常是在铜管的内壁周向绕设有扰流弹簧,或者将铜管设置为扁管,并在扁管内装设星形状的扰流片。然而燃气热水设备工作时的噪音仍然较大,无法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扰流件,其能有效地降低噪音。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其能有效地降低噪音。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其能有效地降低噪音。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扰流件,所述扰流件包括:扰流板与扰流弹簧,所述扰流板为螺旋状板,所述扰流板与所述扰流弹簧均用于沿着换热管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所述换热管管内,所述扰流板设置于所述扰流弹簧内,所述扰流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扰流弹簧的两端一一对应固定相连。
上述的扰流件,在装设到换热管管内后,一方面,扰流弹簧位于换热管管内的外围区域,换热管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弹簧时能增强换热管管内壁面处水流的扰动,能打断边界层,同时能减小边界层的厚度,起到增强换热的作用。扰流弹簧对换热管管内内壁区域处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扰流板用于沿着换热管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换热管管内,且扰流板为螺旋状板,对换热管内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作用,也即换热管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板时沿着螺旋方向流动,实现换热管管壁水流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水流快速混合,降低管壁水流温度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的水流温度温差,避免换热管内的局部温度上升过快,使换热管内各处温度尽量均匀,换热管管内各处水温差很小,避免出现换热管管壁温度高于水的饱和温度,从而达到减少气泡的产生,消除汽化噪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的端部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扰流弹簧的端部固定装设于所述安装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为由所述扰流板的端部的其中一侧面延伸到另一侧面的插孔,所述扰流弹簧的端部穿过所述插孔固定于所述扰流板的端部;或者,所述安装孔为设于所述扰流板的端部板缘上的卡孔,所述扰流弹簧的端部卡设固定于所述卡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的端部上设有凸柱,所述扰流弹簧的端部绕设固定于所述凸柱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的至少一侧板缘上设置有若干个刺破部和/或若干个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刺破部为设于所述扰流板的板缘上的锯齿、凸起或尖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板的两侧板缘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刺破部和/ 或若干个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干个刺破部和/或若干个通孔在所述扰流板的一端至所述扰流板的另一端上依次布置。
一种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及所述的扰流件,所述扰流件设于所述换热管内。
上述的换热组件,在扰流件装设到换热管管内后,一方面,扰流弹簧位于换热管管内的外围区域,换热管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弹簧时能增强换热管管内壁面处水流的扰动,能打断边界层,同时能减小边界层的厚度,起到增强换热的作用。扰流弹簧对换热管管内内壁区域处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扰流板用于沿着换热管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换热管管内,且扰流板为螺旋状板,对换热管内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作用,也即换热管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板时沿着螺旋方向流动,实现换热管管壁水流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水流快速混合,降低管壁水流温度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的水流温度温差,避免换热管内的局部温度上升过快,使换热管内各处温度尽量均匀,换热管管内各处水温差很小,避免出现换热管管壁温度高于水的饱和温度,从而减少气泡的产生,消除汽化噪音。
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所述的换热组件。
上述的换热装置,在扰流件装设到换热管管内后,一方面,扰流弹簧位于换热管管内的外围区域,换热管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弹簧时能增强换热管管内壁面处水流的扰动,能打断边界层,同时能减小边界层的厚度,起到增强换热的作用。扰流弹簧对换热管管内内壁区域处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扰流板用于沿着换热管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换热管管内,且扰流板为螺旋状板,对换热管内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作用,也即换热管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板时沿着螺旋方向流动,实现换热管管壁水流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水流快速混合,降低管壁水流温度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的水流温度温差,避免换热管内的局部温度上升过快,使换热管内各处温度尽量均匀,换热管管内各处水温差很小,避免出现换热管管壁温度高于水的饱和温度,从而减少气泡的产生,消除汽化噪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扰流件装设于换热管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扰流件装设于换热管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扰流件装设于换热管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沿着换热管的轴向方向的视角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扰流板;11、刺破部;12、通孔;13、安装孔;L1、第一区域;L2、第二区域;L3、第三区域;20、扰流弹簧;30、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至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扰流件装设于换热管30 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扰流件装设于换热管 30的轴向截面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扰流件装设于换热管30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扰流件,扰流件包括扰流板10与扰流弹簧20。扰流板10为螺旋状板,扰流板10与扰流弹簧20 均用于沿着换热管30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换热管30管内,扰流板10设置于扰流弹簧20内,扰流板10的两端分别与扰流弹簧20的两端一一对应固定相连。
上述的扰流件,在装设到换热管30管内后,一方面,扰流弹簧20位于换热管30管内的外围区域,换热管30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弹簧20时能增强换热管30管内壁面处水流的扰动,能打断边界层,同时能减小边界层的厚度,起到增强换热的作用。扰流弹簧20对换热管30管内内壁区域处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扰流板10用于沿着换热管30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换热管30管内,且扰流板10为螺旋状板,对换热管30内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作用,也即换热管30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板10时沿着螺旋方向流动,实现换热管30管壁水流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水流快速混合,降低管壁水流温度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的水流温度温差,避免换热管30内的局部温度上升过快,使换热管30内各处温度尽量均匀,换热管30管内各处水温差很小,避免出现换热管 30管壁温度高于水的饱和温度,从而减少气泡的产生,消除汽化噪音。
此外,扰流弹簧20的外径略微小于换热管30的内径C(如图5所示),以便于将扰流弹簧20装入到换热管30中。扰流弹簧20装设于换热管30内后,基于换热管30沿其轴向方向存在自身加工误差,能对装入的扰流弹簧20起到固定作用,避免扰流弹簧20在换热管30内的水流冲击下而出现挪动。当然了,可以理解的是,扰流弹簧20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固定装设于换热管30内,例如点焊、粘接、卡接、采用螺钉、销钉等安装件进行固定连接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另外,扰流板10的两端分别与扰流弹簧20的两端一一对应固定相连,即扰流板10固定设置于扰流弹簧20的内部,扰流板10相对于扰流弹簧20既不会产生相对转动,又不会发生平移移动。这样一方面,避免在水流冲击下扰流板10发生转动或平移移动,而降低扰流板10的扰流效果,从而保证了扰流效果,有效降低噪音;另一方面,在调节水流大小时,进入到换热管30内的水流量、水流速度都有变化,对扰流板10的冲击力度也是不断变化的,如扰流板10 与扰流弹簧20未固定,扰流板10与扰流弹簧20还会产生相对摩擦,产生摩擦噪音。此外,将扰流弹簧20套装于扰流板10的外部后,将扰流板10的两端分别与扰流弹簧20的两端对应固定相连即可,组装操作方便快捷。
参阅图1与图2,进一步地,扰流板10的端部上设有安装孔13,扰流弹簧 20的端部固定装设于安装孔13中。如此,扰流板10通过其端部固定装设于安装孔13来实现快速地固定装设于扰流弹簧20中,组装操作方便快捷。
参阅图1至图5任意一幅,图4示意出了图3中的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意出了图3沿着换热管30的轴向方向的视角结构图,进一步地,安装孔 13为由扰流板10的端部的其中一侧面延伸到另一侧面的插孔,插孔例如可以是圆形孔、椭圆形孔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通过扰流弹簧20的端部插入到插孔中与扰流板10相连,从而实现扰流板10装设固定于扰流弹簧20上。
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安装孔13为设于扰流板10的端部板缘上的卡孔,扰流弹簧20的端部卡设固定于卡孔中。如此,扰流板10装入到扰流弹簧20中后,将扰流弹簧20的端部卡入到卡孔中,便能实现扰流板10固定装设于扰流弹簧20上,组装操作快捷方便。
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扰流板10的端部上设有凸柱,扰流弹簧20的端部绕设固定于凸柱上。如此,扰流板10装入到扰流弹簧20中后,将扰流弹簧20 的端部绕设固定于凸柱上,便能实现扰流板10固定装设于扰流弹簧20上,组装操作快捷方便。
当然,扰流板10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固定装设于扰流弹簧20上,例如点焊、粘接、卡接、采用螺钉、销钉等安装件进行固定连接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连接到换热管30两端的两个U形插管分别与扰流弹簧20的两端进行抵触固定,便可以实现扰流弹簧20固定装设于换热管30中。如此可见,在换热管30管内中部区域并沿轴向方向设置扰流板10,扰流板10 固定于扰流弹簧20上,通过扰流弹簧20固定装设于换热管30管内的中部区域,无需模具冲压或是焊接固定,组装较为方便,能降低成本。
作为一个示例,扰流弹簧20包括依次连接的首段弹簧、中部段弹簧及尾段弹簧。首段弹簧与尾段弹簧分别对应套设于扰流板10的首端与尾端并用于抵触支撑扰流板10。首段弹簧与尾段弹簧的外径均小于中部段弹簧的外径。中部段弹簧套设于扰流板10外并用于与换热管30的内壁抵触或设有间隙。如此,由于中部段弹簧与换热管30的内壁抵触或设有间隙,扰流板10的首端与尾端分别对应装设于首段弹簧与尾段弹簧上,首段弹簧与尾段弹簧分别对扰流板10的首端与尾端起到支撑定位作用,从而便能实现扰流板10固定地装设于换热管30 管内。具体而言,为了实现首段弹簧对扰流板10的首端起到较好的支撑定位作用,例如在扰流板10的首端的外壁上设有凹槽(图中未示意出),使得首段弹簧定位卡设于凹槽中。同样地,为了实现尾段弹簧对扰流板10的尾端起到较好的支撑定位作用,例如在扰流板10的尾端的外壁上设有凹槽,使得尾段弹簧定位卡设于凹槽中。更进一步地,为了保证首段弹簧在凹槽上的安装稳固性,同时保证中部段弹簧对换热管30管内的外围区域的扰流效果,首段弹簧的节距密度大于中部段弹簧的节距密度。同样地,尾段弹簧的节距密度大于中部段弹簧的节距密度。作为另一个示例,无需在扰流板10的首端外壁上绕设凹槽,也无需在尾端外壁上绕设凹槽,而是例如使得首段弹簧做成锥形体状,将首段弹簧紧密地套设固定于扰流板10的首端即可。同样地,例如使得尾段弹簧做成锥形体状,将尾段弹簧紧密地套设固定于扰流板10的尾端即可。
参阅图1至图5,进一步地,扰流板10的至少一侧板缘上设置有若干个刺破部11和/或若干个通孔12。如此,当在扰流板10板缘上增加有若干个刺破部11时,即使在换热管30管壁形成少许气泡,在气泡未充分膨胀之前,刺破部 11接触到管壁处水流中的气泡时会刺破气泡,起到降低气泡群的个体密度达到降低汽化噪音的目的;当在扰流板10板缘上设有若干个通孔12时,能进一步增强扰流效果,使得换热管30内各处温度尽量均匀,避免出现换热管30管壁温度高于水的饱和温度,从而达到减少气泡的产生,消除汽化噪音。
参阅图3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刺破部11为设于扰流板10的板缘上的锯齿、凸起或尖刺。如此,刺破部11接触到管壁处水流中的气泡时能较为容易地刺破气泡,起到降低气泡群的个体密度达到降低汽化噪音的目的。当然,刺破部11还可以是其它形状,也不限于是上述的锯齿、凸起或尖刺,只要在接触到气泡时能够刺破气泡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侵权对比中,该“刺破部11”可以为“扰流板10的一部分”,即“刺破部11”与“扰流板10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扰流板10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刺破部11”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扰流板10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如图3至图5任意一幅所示,一实施例中,“刺破部11”为“扰流板10”一体成型制造的一部分。
参阅图3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扰流板10的两侧板缘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刺破部11。如此,刺破部11与气泡接触机率相应较大,这样在气泡未充分膨胀破裂前,被消除掉的气泡数量就越多。
此外,图1与图2中示意出了在扰流板10的两侧板缘上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12。如此,对换热管30内的水流的扰流作用较强,使得换热管30内各处温度尽量均匀,避免出现换热管30管壁温度高于水的饱和温度,从而达到减少气泡的产生,消除汽化噪音。
进一步地,若干个刺破部11和/或若干个通孔12在扰流板10的一端至扰流板10的另一端上依次布置。如此,扰流板10一端至另一端的整个板缘上均设置有刺破部11,能更好地降低气泡群的个体密度达到降低汽化噪音;此外,扰流板10一端至另一端的整个板缘上均设置有通孔12,能进一步增强扰流效果,使得换热管30内各处温度尽量均匀。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刺破部11在扰流板10板缘上的排布密度尽可能地密集。因为刺破部11在扰流板10板缘上的排布密度直接影响到与初步形成的气泡相互接触的机率,当刺破部11在扰流板10板缘上的排布密度越大时,刺破部11与气泡接触机率相应较大,这样在气泡未充分膨胀破裂前,被消除掉的气泡数量就越多。
同样地,本实施例中的通孔12在扰流板10板缘上的排布密度尽可能地密集。当通孔12在扰流板10板缘上的排布密度越密集时,对换热管30内的水流的扰流作用越强。
需要说明的是,在扰流板10板缘的某一侧板缘上设置有若干个刺破部11 或若干个通孔12,或者在扰流板10板缘的某一侧板缘的某个部位上设置有若干个刺破部11或若干个通孔12,也是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进行赘述。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扰流板10可以是变节距的螺旋式板,也可以是等节距的螺旋式板,可以是外径保持不变的螺旋式板,也可以是外径变化的螺旋式板,在此均不进行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参阅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扰流板10的板缘与扰流弹簧20的壁面之间设有间隙,扰流板10的板缘与扰流弹簧20的壁面之间的间隙大小为A。扰流板 10通过宽度为B的条形板扭曲形成,扰流弹簧20的内径为R,B不大于R。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仿真试验验证,当B值增大时,A值相应会减小,此时水流噪声会增大,水流阻力也会增大,但是扰流效果相对较好,汽化噪音相对较低。此外,不管是A值和B值固定或是变化,都能起到扰流作用,即均能对汽化噪音有改善效果。另外,A值与B值的调整改变,会影响到水流阻力进而影响到出水流量。其次,当A值为0时,A值达到极限,即与扰流弹簧20的壁面之间没有间隙,扰流板10装入到扰流弹簧20内时与扰流弹簧20例如过盈配合卡紧,便无需再将扰流弹簧20的端部卡设固定于扰流板10上。
可以理解的是,条形板可以选用宽度B保持不变的矩形板,这样矩形板通过扭曲弯折得到的扰流板10的各个板缘部位与扰流弹簧20壁面的间隙A值均相同。当然,条形板也可以选用宽度B值在沿着其长度方向发生变化的板件,这样条形板通过扭曲弯折得到的扰流板10的各个板缘部位与扰流弹簧20壁面的间隙A值不相同。
参阅图6,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例如,沿着条形板的长度方向将条形板划分为第一区域L1与第二区域L2,第一区域L1的长度例如为条形板总长的1/4或者1/3,第二区域L2的长度例如为条形板总长的3/4或2/3。其中,第一区域L1的宽度B值保持不变,第二区域L2 的宽度B值逐渐减小,这样条形板通过扭曲弯折得到的扰流板10后,第一区域 L1的板缘部位与扰流弹簧20壁面的间隙A值保持相同,第二区域L2的板缘部位与扰流弹簧20壁面的间隙A值逐渐增大。如此,换热管30的进水端水流初速比较快,需要对水流降速,通过扰流板10的第一区域L1起到较好的减速作用,能起到将水流在换热管30的进水端处大幅升温的作用,即控制水流速度,将水温升高到一定温度;然后在换热管30的中部段与出水端,即对应于扰流板 10的第二区域L2,能让水流快速通过,这样能避免温差过大而导致产生较多的气泡,即避免较大的汽化噪音,同时由于水流是快速通过,还能提高换热效率。
参阅图7,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扰流件的结构示意图。再例如,沿着条形板的长度方向将条形板划分为第一区域L1、第二区域L2与第三区域L3。第一区域L1的长度例如为条形板总长的1/3,第二区域L2的长度例如为条形板总长的1/3,第三区域L3的长度例如为条形板总长的1/3;或者,第一区域L1的长度例如为条形板总长的1/4,第二区域L2的长度例如为条形板总长的1/2,第三区域L3的长度例如为条形板总长的1/4。其中,第一区域L1的宽度B值保持不变,第二区域L2的宽度B值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第三区域 L3的宽度B值保持不变,这样条形板通过扭曲弯折得到的扰流板10后,第一区域L1的板缘部位与扰流弹簧20壁面的间隙A值保持相同,第二区域L2的板缘部位与扰流弹簧20壁面的间隙A值先增大后减小,第三区域L3的板缘部位与扰流弹簧20壁面的间隙A值保持相同。如此,换热管30的进水端水流初速比较快,需要对水流降速,通过扰流板10的第一区域L1起到较好的减速作用,能起到将水流在换热管30的进水端处大幅升温的作用;换热管30的中部管段为主要加热受热位置,需要减少水流阻力加快水流速度,提高换热效率,并能使水温差较小,水温一直较为均匀,不利于气泡的产生,从而能降低汽化噪音;换热管30的出水端水流阻力加大,需要降低水流速度,达到强制换热目的,换热管30的出水端的水流不受水流惯性影响,可以均匀流出。通过仿真发现,换热管30内的低温水区域(对应于第一区域L1)与高温水区域(对应于第三区域 L3)的长度均很短,换热管30的中部管段的水温温差小,水温一直较为均匀,不利于气泡的产生。
再参阅图5至图7,进一步地,将扰流板10的节距大小定义为P,扰流板 10的节距所在位置的直径大小定义为D(对应方式具体例如图6中,节距P1所在位置的直径大小为D1),换热管30的内径大小定义为C,在扰流弹簧20与扰流板10组合使用的情况下,50%<B/C<82%,P与D的比值定义为λ。当将扭曲形成扰流板10的条形板的宽度B值沿条形板长度方向保持不变时,对于设于换热管30内的同一个扰流板10而言,将λ控制为0.8<λ<2.9,通过仿真试验证明可有效降低汽化噪音;当将扭曲形成扰流板10的条形板的宽度B值沿条形板的长度方向发生变化时,0.5<λ<4.3,通过仿真试验证明可有效降低汽化噪音。
再参阅图1至图4任意一幅,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30及扰流件,扰流件设于换热管30内。
本实用新型换热组件,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上述的换热组件,在扰流件装设到换热管30管内后,一方面,扰流弹簧20位于换热管30管内的外围区域,换热管30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弹簧20时能增强换热管30管内壁面处水流的扰动,能打断边界层,同时能减小边界层的厚度,起到增强换热的作用。扰流弹簧20对换热管30管内内壁区域处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扰流板10用于沿着换热管30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换热管30管内,且扰流板10为螺旋状板,对换热管30内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作用,也即换热管30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板10时沿着螺旋方向流动,实现换热管30管壁水流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水流快速混合,降低管壁水流温度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的水流温度温差,避免换热管30内的局部温度上升过快,使换热管30内各处温度尽量均匀,换热管30管内各处水温差很小,避免出现换热管30管壁温度高于水的饱和温度,从而减少气泡的产生,消除汽化噪音。
进一步地,换热管30的内壁设有螺纹。采用带螺纹的换热管30,能提高扰流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在此并不限定换热管30的具体材质,例如换热管30还可以选用普通铜管、不锈钢管、铁管等等。当然了,换热管30的内壁也可以是无螺纹设计,即为光滑壁面,也是可行的方案。
再参阅图1至图4任意一幅,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换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换热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上述的换热装置,在扰流件装设到换热管30管内后,一方面,扰流弹簧20位于换热管30管内的外围区域,换热管30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弹簧20时能增强换热管30管内壁面处水流的扰动,能打断边界层,同时能减小边界层的厚度,起到增强换热的作用。扰流弹簧20对换热管30管内内壁区域处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扰流板10用于沿着换热管30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换热管30管内,且扰流板10为螺旋状板,对换热管30内的水流起到较好的扰流作用,也即换热管30管内的水流经过扰流板10时沿着螺旋方向流动,实现换热管30管壁水流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水流快速混合,降低管壁水流温度与管轴中心周围区域的水流温度温差,避免换热管30内的局部温度上升过快,使换热管30内各处温度尽量均匀,换热管30管内各处水温差很小,避免出现换热管30管壁温度高于水的饱和温度,从而减少气泡的产生,消除汽化噪音。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扰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包括:
扰流板(10)与扰流弹簧(20),所述扰流板(10)为螺旋状板,所述扰流板(10)与所述扰流弹簧(20)均用于沿着换热管(30)的轴向方向设置于所述换热管(30)管内,所述扰流板(10)设置于所述扰流弹簧(20)内,所述扰流板(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扰流弹簧(20)的两端一一对应固定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10)的端部上设有安装孔(13),所述扰流弹簧(20)的端部固定装设于所述安装孔(13)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3)为由所述扰流板(10)的端部的其中一侧面延伸到另一侧面的插孔,所述扰流弹簧(20)的端部穿过所述插孔固定于所述扰流板(10)的端部;或者,所述安装孔(13)为设于所述扰流板(10)的端部板缘上的卡孔,所述扰流弹簧(20)的端部卡设固定于所述卡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10)的端部上设有凸柱,所述扰流弹簧(20)的端部绕设固定于所述凸柱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10)的至少一侧板缘上设置有若干个刺破部(11)和/或若干个通孔(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扰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破部(11)为设于所述扰流板(10)的板缘上的锯齿、凸起或尖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扰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10)的两侧板缘上均设置有若干个刺破部(11)和/或若干个通孔(1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扰流件,其特征在于,若干个刺破部(11)和/或若干个通孔(12)在所述扰流板(10)的一端至所述扰流板(10)的另一端上依次布置。
9.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30)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扰流件,所述扰流件设于所述换热管(30)内。
10.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52911.6U CN215114160U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扰流件、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52911.6U CN215114160U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扰流件、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114160U true CN215114160U (zh) | 2021-12-10 |
Family
ID=79334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52911.6U Active CN215114160U (zh) | 2021-02-08 | 2021-02-08 | 扰流件、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11416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91738A (zh) * | 2022-06-16 | 2022-09-23 | 洪德园 | 一种透明pvc装饰膜加工装置及生产方法 |
WO2024183991A1 (de) * | 2023-03-07 | 2024-09-12 |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 Kühlvorrichtung, verwendung der kühlvorrichtung,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r kühlvorrichtung, elektromotor-stator |
-
2021
- 2021-02-08 CN CN202120352911.6U patent/CN21511416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91738A (zh) * | 2022-06-16 | 2022-09-23 | 洪德园 | 一种透明pvc装饰膜加工装置及生产方法 |
CN115091738B (zh) * | 2022-06-16 | 2023-07-21 | 浙江启德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透明pvc装饰膜加工装置及生产方法 |
WO2024183991A1 (de) * | 2023-03-07 | 2024-09-12 |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 Kühlvorrichtung, verwendung der kühlvorrichtung,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r kühlvorrichtung, elektromotor-stator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114160U (zh) | 扰流件、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 |
CN112923777A (zh) | 扰流件、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 |
EP2015018B1 (en) | Heat transfer fin and fin-tube heat exchanger | |
CN211823977U (zh) | 一种无流动死区的折流板安装结构及管壳式换热器 | |
CN112923778B (zh) | 扰流件、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 |
CN110726325A (zh) | 用于管翅式换热器的翅片、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107328084B (zh) | 空调器的电机支架和空调器 | |
CN214619544U (zh) | 燃烧器扰流组件和dpf主动再生机构 | |
EP0086559A2 (en) |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heat exchangers | |
CN112361851A (zh) | 一种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 |
CN211425174U (zh) | 用于管翅式换热器的翅片、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11120125U (zh)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8673317U (zh) | 扰流结构、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 |
CN209910489U (zh) | 一种应用于热交换器的扰流片 | |
CN211781849U (zh) | 一种导风叶片连杆、导风组件以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6049375U (zh) | 热交换装置、换热器及换热片 | |
CN21598283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4371978U (zh) | 扰流组件、换热组件及换热装置 | |
CN220061935U (zh) | 翅片、换热器、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215114139U (zh) | 换热翅片与热交换装置 | |
CN110608630A (zh) | 一种二级树杈型翅片及换热器 | |
CN214577350U (zh) | 中冷器主片及中冷器 | |
CN220567953U (zh) | 换热器翅片以及燃气设备 | |
CN221630474U (zh) | 一种换热结构 | |
CN218480610U (zh) |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烤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