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14070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14070U
CN215114070U CN202120501147.4U CN202120501147U CN215114070U CN 215114070 U CN215114070 U CN 215114070U CN 202120501147 U CN202120501147 U CN 202120501147U CN 215114070 U CN215114070 U CN 215114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
length direction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0114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强
童仲尧
王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0114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14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14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14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换热管组和第一件。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换热管为扁管,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一换热管在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换热管组的最外侧,第一件在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换热管的外侧,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沿集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子部与第一换热管相连,第三子部在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连接在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之间;定义垂直于换热管的宽度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二子部与第一换热管连接的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之和为L,换热管的宽度为D,其中L大于1/4D且小于20D。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已经普遍用在空调系统中,微通道换热器主要包括集流管、换热管、翅片和边板等零部件,边板位于换热器芯体最外侧,且边板与外侧的换热管相连。换热器运行时,换热管和边板处于不同的温度,导致换热管与边板变形量不同,而且边板与换热管连接的部分会限制换热管的变形,因此,换热器所产生的应力集中在外侧的换热管及边板上,导致此处容易泄漏,从而造成换热器的整体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
集流管;
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扁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和
第一件,所述第一件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侧,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子部、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
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连,所述第二子部至少为一个,
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之间,以连接所述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三子部至少为一个;
定义垂直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接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之和为L,所述换热管的宽度为D,其中L大于1/4D且小于20D。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第一件位于第一换热管的外侧,从而能够对第一换热管提供防护作用。第二子部与第一换热管连接,提高了第一件的强度,且第二子部与第一换热管连接的部分的面积小,从而能够减少第一件对第一换热管的变形的限制,换热器由于温差产生变形时,能够减少对第一换热管的约束,减少应力集中。
第三子部在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之间,且第三子部在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连接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件的强度。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能够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子部为多个,一个所述第三子部与一个所述第二子部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接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长度为Ln,其中Ln大于0.05D且小于0.8D。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件还包括第四子部和第五子部,所述第一子部包括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四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子部和所述第五子部沿所述换热管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子部和所述第五子部中的每一个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且所述第四子部和所述第五子部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四子部和所述第五子部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二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部包括多个第一段,多个所述第一段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段之间具有第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件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四子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子部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五子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
集流管;
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扁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和
第一件,所述第一件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侧,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子部和第三子部,
所述第三子部的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连,所述第三子部的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部相连,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包括多个弯折段,所述第三子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定义垂直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三子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接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之和为L,所述换热管的宽度为D,其中L大于1.5D且小于60D。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第一件位于第一换热管的外侧,从而能够对第一换热管提供防护作用。第三子部在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连接在第一换热管与第一子部之间,能够提高第一件的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件对第一换热管的防护作用,且第三子部与第一换热管连接的部分的面积小,从而能够减少第一件对第一换热管的变形的限制,换热器由于温差产生变形时,能够减少对第一换热管的约束,减少应力集中。
此外,第三子部在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包括多个弯折段,有利于第一件在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变形,进而有利于为换热器的变形提供自由伸缩量,减少对第一换热管的约束,从而有利于释放应力。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能够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件还包括第二子部,所述第二子部的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连,所述第二子部的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部相连,所述第二子部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二子部的至少部分为平板。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一个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第一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一件的B-B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另一个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第一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第一件的C-C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又一个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一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第一件的D-D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再一个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第一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第一件的E-E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第二子部的第一个示例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中第二子部的第二个示例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4中第二子部的第三个示例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4中第二子部的第四个示例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4中第二子部的第五个示例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4中第三子部的第一个示例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4中第三子部的第二个示例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14中第三子部的第三个示例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换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集流管100;
第一换热管200;
翅片300;
边板400;
第一件500;
第一子部510;第一段511;第三间隙512;
第二子部520;第一连接部521;第二连接部522;第三连接部523;
第三子部530;
第四子部540;第一缺口541;
第五子部550;第二缺口551;
第一间隙560;
第二间隙5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2-图13、图2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器。
如图2-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00、换热管组和第一件500。
如图2、图5、图8和图11所示,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该换热管为扁管,多个换热管沿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如图2中的上下方向)间隔布置,该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200。第一换热管200与集流管100连通,第一换热管20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如图2中的A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间隔布置”指的是换热管组的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具有间隙。在换热器上,翅片300位于该间隙内,且翅片300分别与该相邻两个换热管相连。
第一件50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换热管200的外侧(如图2中的A侧)。
也就是说,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上方,或者,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下方,或者,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上方和最下方。其中,第一件50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换热管200的远离换热管组中其它换热管的一侧。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件500位于第一换热管200的上方。因此第一件500能够对换热器起到防护作用。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件500包括第一子部510、第二子部520和第三子部530。
第一子部510和第二子部520沿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子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相连,第二子部520至少为一个。第三子部53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子部510和第二子部520之间,以连接第一子部510和第二子部520,第三子部530至少为一个。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子部510和第二子部52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即,第一子部510和第二子部520之间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隙,第三子部530位于该间隙内,且第三子部53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3中第三子部530的上端)与第一子部510相连,第三子部53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3中第三子部530的下端)与第二子部520相连。
定义垂直于第一换热管200的宽度方向(如图2中的前后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二子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连接的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之和为L,换热管的宽度为D,其中L大于1/4D且小于20D。由此,不仅能够保证第二子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的连接,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件500的强度,还能够减少对第一换热管200的变形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第一件500位于第一换热管200的外侧,从而能够对第一换热管200提供防护作用。
第三子部53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子部510和第二子部520之间,且第三子部53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连接第一子部510和第二子部520,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件500的强度。
此外,第二子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连接,提高了第一件500的强度,且第二子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连接的部分的面积小,能够减少第一件500对第一换热管200的变形的限制,因此,换热器由于温差产生变形时,能够减少第一件500对第一换热管200的约束,减少应力集中。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能够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部520为多个,多个第二子部520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第三子部530为多个,一个第三子部530与一个第二子部520连接。也就是说,一个第三子部530与一个第二子部520一一对应。具体而言,该一个第三子部530与该一个第二子部520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垂直。
一个第二子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连接的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长度为Ln,其中Ln大于0.05D且小于0.8D。因此,不仅能够保证第二子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的连接,从而能够增加第一件500的强度,而且,第二子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连接的部分的面积小,能够减少第一件500对第一换热管200的变形的限制,从而在换热器由于温差产生变形时,能够减少第一件500对第一换热管200的约束,减少应力集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件500还包括第四子部540和第五子部550。第一子部510包括在第一换热管20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如图3中第一子部510的前端)和第二端(如图3中第一子部510的后端)。第四子部540与第一子部510的第一端相连,第五子部550与第一子部510的第二端相连,第四子部540和第五子部550沿换热管的厚度方向(如图3中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可以是第一子部510的前端,对应地,第二端可以是第一子部510的后端,或者说,第一端也可以是第一子部510的后端,对应地,第二端可以是第一子部510的前端。也就是说,第一端可以是第一子部510的前端和后端中的一个,第二端可以是第一子部510的前端和后端中的另一个。
如图4所示,第四子部540与第五子部550在第一换热管200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且第四子部540和第五子部550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第四子部540和第五子部550的宽度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换热管200的厚度方向。
如图3和图4所示,第四子部540和第五子部550中的每一个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子部510和第一换热管200之间。
因此,第四子部540和第五子部550在第一子部510和第一换热管200之间的空间内能够合理引导空气朝向换热管组的内侧(图2中A侧的相反一侧)流动,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第四子部540和第五子部550中的每一个与第三子部530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间隙560。第四子部540和第五子部550中的每一个与第一换热管20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二间隙570。第四子部540和第五子部550不会限制第一换热管200和第三子部530的变形,从而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第一子部510包括多个第一段511。多个第一段51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两个相邻的第一段511之间具有第三间隙512。在换热器由于温差产生变形时,第三间隙512能够增大或者减小,因此能够减少第一件500对第一换热管200的约束,有利于释放应力。
如图6和图7所示,第四子部540设有与第三间隙512连通的第一缺口541,第五子部550设有与第三间隙512连通的第二缺口551。也就是说,在换热器由于温差产生变形时,第一缺口541和第二缺口551也能够随着第三间隙512的增大或者减小而变化,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一件500对第一换热管200的约束,有利于释放应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0所示,第一件500为多个,多个第一件500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也就是说,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件500之间具有间隙。在换热器由于温差产生变形时,该间隙增大或者减小,因此能够减少第一件500对第一换热管200的约束,有利于释放应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图13所示,第二子部520包括第一连接部521、第二连接部522和第三连接部523。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连接部521、第二连接部522和第三连接部523在第一换热管200的宽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522在第一换热管20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连接部521和第三连接部523之间,第一连接部521与第二连接部522之间具有间隙,第二连接部522与第三连接部523之间具有间隙。
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部521与第四子部540相连,第二连接部522与第三子部530相连,第三连接部523与第五子部550相连。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子部540和第五子部550与第一换热管200的均不连接,第四子部540通过第一连接部521与第一换热管200相连,第五子部550通过第三连接部523与第一换热管200相连。第三子部530连接在第二连接部522与第一子部510之间。
由此,第二子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的连接部分的面积进一步减小,从而减少第一件500对第一换热管200的约束,有利于释放应力。
当然,在第二子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的连接部分的面积进一步减小的情况下,第二子部520的数量能够增加,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件500的强度。
下面参考图14-图2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器。
如图14-图2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00、换热管组和第一件500。
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该换热管为扁管,多个换热管沿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如图14中的上下方向)间隔布置,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200。第一换热管200与集流管100连通,第一换热管20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如图14中的A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间隔布置”指的是换热管组的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具有间隙。在换热器上,翅片300位于该间隙内,且翅片300分别与该相邻两个换热管相连。
第一件50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换热管200的外侧(如图14中的A侧)。
也就是说,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上方,或者,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下方,或者,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上方和最下方。其中,第一件50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换热管200的远离换热管组中其它换热管的一侧。具体地,如图14所示,第一件500位于第一换热管200的上方。因此第一件500能够对换热器起到防护作用。
如图14所示,第一件500包括第一子部510和第三子部530。
第三子部530的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14中第三子部530的下端)与第一换热管200相连,第三子部530的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14中第三子部530的上端)与第一子部510相连。第三子部53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包括多个弯折段,第三子部530为多个,多个第三子部530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定义垂直于第一换热管200的宽度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三子部530与第一换热管200连接的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之和为L,换热管的宽度为D,其中L大于1.5D且小于60D。
因此,不仅能够保证第三子部530与第一换热管200的连接,提高第一件500的强度,且第三子部530与第一换热管200连接的部分的面积小,还能够减少对第一换热管200的变形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第一件500位于第一换热管200的外侧,从而能够对第一换热管200提供防护作用。第三子部53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连接在第一换热管200与第一子部510之间,能够提高第一件500的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件500对第一换热管200的防护作用。
此外,第三子部530在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包括多个弯折段,而且第三子部530与第一换热管200连接的部分的面积小,有利于第一件500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变形,进而有利于为换热器的变形提供自由伸缩量,减少对第一换热管的约束,从而有利于释放应力。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能够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图19所示,第一件还包括第二子部520。第二子部520的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14中第二子部520的下端)与第一换热管200相连,第二子部520的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14中第二子部520的上端)与第一子部510相连,第二子部520至少为一个,第二子部520的至少部分为平板。
第二子部52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连接在第一换热管200与第一子部510之间,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件500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部510与第一换热管20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第二子部520位于第一子部510和第一换热管200之间,第二子部520为第一子部510提供支撑,提高第一件500的强度。
如图16-19所示,第二子部520的中部设有凹槽,凹槽为矩形槽或者弧形槽。第二段至少设在第二子部520的两侧,位于第二子部520上侧的一个第二段与第一换热管200相连,位于第二子部520下侧的一个第二段与第一子部510相连。设置凹槽的第二子部520能够减少第一件500在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应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图22所示,定义垂直于第一换热管200的宽度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一个的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弯折段可以包括平直部分和弯折部分,一个弯折段的弯折部分与另一个弯折段的弯折部分相连,该另一个弯折段与该一个弯折段相邻。
也就是说,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一个的平直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平直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该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如图20所示,一个弯折段的平直部分与另一个弯折段的平直部分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成锐角。
如图21和图22所示,一个弯折段的平直部分与另一个弯折段的平直部分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成直角。
由此,第三子部530有利于第一件500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变形,进而有利于为换热器的变形提供自由伸缩量,减少对第一换热管的约束,从而有利于释放应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子部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子部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子部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
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扁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和
第一件,所述第一件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侧,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子部、第二子部和第三子部,
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连,所述第二子部至少为一个,
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之间,以连接所述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三子部至少为一个;
定义垂直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接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之和为L,所述换热管的宽度为D,其中L大于1/4D且小于20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子部为多个,一个所述第三子部与一个所述第二子部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子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接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长度为Ln,其中Ln大于0.05D且小于0.8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件还包括第四子部和第五子部,所述第一子部包括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四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子部和所述第五子部沿所述换热管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子部和所述第五子部中的每一个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且所述第四子部和所述第五子部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四子部和所述第五子部中的每一个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二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部包括多个第一段,多个所述第一段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段之间具有第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件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部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四子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子部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五子部相连。
8.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
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扁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和
第一件,所述第一件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侧,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子部和第三子部,
所述第三子部的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连,所述第三子部的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部相连,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包括多个弯折段,所述第三子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定义垂直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三子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接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之和为L,所述换热管的宽度为D,其中L大于1.5D且小于60D。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件还包括第二子部,所述第二子部的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连,所述第二子部的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部相连,所述第二子部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二子部的至少部分为平板。
CN202120501147.4U 2021-03-08 2021-03-08 换热器 Active CN215114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01147.4U CN215114070U (zh) 2021-03-08 2021-03-08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01147.4U CN215114070U (zh) 2021-03-08 2021-03-08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14070U true CN215114070U (zh) 2021-12-10

Family

ID=79340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01147.4U Active CN215114070U (zh) 2021-03-08 2021-03-08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14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69285B1 (en) Heat exchanger
JP4989979B2 (ja) 熱交換器
US6213196B1 (en) Double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US7237605B2 (en) Heat exchanger
JP4379967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EP2769163B1 (en)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US20110139428A1 (en) Heat exchanger
US9714794B2 (en) Heat exchanger tube having fins with varying louver inclination angle
KR101977817B1 (ko) 열교환기
US20120222848A1 (en) Integrated counter cross flow condenser
CN213120197U (zh) 双排折弯式换热器
US20160054075A1 (en) Folded tube multiple bank heat exchange unit
WO2007088850A1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
US20230366637A1 (en) Microchannel flat tube and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US20070068661A1 (en) Heat exchanger
JP2020094791A5 (zh)
JP2007192474A (ja) 熱交換器
US20070068662A1 (en) Heat exchanger
CN215114070U (zh) 换热器
CN211855020U (zh) 换热管和具有其的换热器
CN210321335U (zh) 换热器
CN216954186U (zh) 一种换热间隔板和用于换热管道中段位置的逆流换热器
CN214470212U (zh) 换热器
CN210688819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08082672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