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70212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70212U
CN214470212U CN202120435801.6U CN202120435801U CN214470212U CN 214470212 U CN214470212 U CN 214470212U CN 202120435801 U CN202120435801 U CN 202120435801U CN 214470212 U CN214470212 U CN 214470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heat exchange
length direction
exchange tube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3580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3580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70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70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70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换热管组和第一件。该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第一件包括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中间部。第一侧部包括多个第一子部,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之间具有间隙。第二侧部包括多个第二子部,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之间具有间隙。中间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部,定义第一平面为垂直于换热管的宽度方向的平面,至少部分第三子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和与第三子部连接的第二子部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和/或,第三子部在沿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包括至少一个弯折段。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能够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已经普遍用在空调系统中,微通道换热器主要包括集流管、换热管、翅片和边板等零部件,边板位于换热器芯体最外侧,换热器运行时,换热管和边板处于不同的温度,导致换热管与边板变形量不同,所产生的应力集中在外侧的换热管及边板上,导致此处容易泄漏,从而造成换热器的整体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
集流管;
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扁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沿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和
第一件,所述第一件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侧,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连,所述第二侧部包括平面,
所述第一侧部包括多个第一子部,多个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子部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二侧部包括多个第二子部,多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部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中间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部,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和一个所述第二子部;
定义第一平面为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并且平行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和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的平面,所述第三子部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和与所述第三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
和/或,所述第三子部在沿着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包括多个弯折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第一件位于第一换热管的外侧,从而能够对第一换热管提供防护作用。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之间具有间隙,换热器由于温差产生变形时,通过间隙增大或者减小,从而能够减少对外侧换热管的约束,减少应力集中。
中间部位于在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之间,且第三子部在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连接一个第一子部和一个第二子部,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的强度,提高第一件对第一换热管的防护作用。此外,中间部还有利于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在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变形,进而有利于为换热器的变形提供自由伸缩量,从而有利于释放应力。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能够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子部,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
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子部的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四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该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靠近该一个所述第二子部的一端相连,该另一个所述第二子部与该一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一个所述第三子部的所述一端与该一个所述第四子部的所述一端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该一个所述第三子部的所述另一端与该一个所述第四子部的所述另一端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多个弯折段,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件还包括第三侧部,所述第三侧部位于所述第一件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三侧部包括第五子部和第六子部,
所述第五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相连,所述第五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与该所述第一子部相连的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之间,
所述第六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相连,所述第六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与该所述第二子部相连的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隙,
所述第六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部、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中至少一个的厚度大于0.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
集流管;
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沿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和
第一件,所述第一件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侧,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连,所述第二侧部包括平面,
所述第一侧部包括多个第一子部,多个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子部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二侧部包括多个第二子部,多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部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中间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部,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和一个所述第二子部;
所述第三子部在沿着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包括多个弯折段/弯曲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第一件位于第一换热管的外侧,从而能够对第一换热管提供防护作用。此外,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之间具有间隙,换热器由于温差产生变形时,通过间隙增大或者减小,从而能够减少对外侧换热管的约束,减少应力集中。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能够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义第二平面为垂直于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的平面,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义第二平面为垂直于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的平面,一个所述第三子部的多个所述弯曲段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段,至少一个所述弧线段位于该所述第三子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至少一个所述弧线段位于该所述第三子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一个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第一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另一个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又一个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第一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再一个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一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第一件的一个示例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第一件的另一个示例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换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集流管100;
第一换热管200;
翅片300;
边板400;
第一件500;
第一侧部510;第一子部511;第一间隙512;
第二侧部520;第二子部521;第二间隙522;
中间部530;第三子部531;第四子部532;
第三侧部540;第五子部541;第六子部5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2-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器。
如图2-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00、换热管组和第一件500。
第一件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如图2中的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换热管的外侧(如图2中的A侧)。也就是说,第一件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换热管的远离换热管组中其它换热管的一侧。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件位于第一换热管的上方。
如图2、图4、图6、图8和图13所示,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该换热管为扁管,多个换热管沿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如图2中的上下方向)间隔布置,该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200。第一换热管200与集流管100连通,第一换热管20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如图2中的A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间隔布置”指的是换热管组的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具有间隙。在换热器上,翅片300位于该间隙内,且翅片300分别与该相邻两个换热管相连。
也就是说,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上方,或者,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下方,或者,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上方和最下方。第一件位于第一换热管的外侧,因此,第一件100能够对换热器起到防护作用。
第一件500包括第一侧部510、第二侧部520和中间部530。第一侧部510和第二侧部520沿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设置,即第一侧部510位于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侧部520位于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至少部分第二侧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相连,第二侧部520包括平面。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侧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的连接的部分为平面。因此,便于第二侧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的连接,有利于第一件5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3、图5、图7和图9所示,第一侧部510包括多个第一子部511,多个第一子部511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如图3中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51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第一间隙512。
第二侧部520包括多个第二子部521,多个第二子部521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52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第二间隙522。
中间部5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部531,第三子部531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连接一个第一子部511和一个第二子部521。也就是说,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一个第一子部511相连,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一个第二子部521相连。
定义第一平面为垂直于换热管的宽度方向(如图3中的前后方向),并且平行于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和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
第三子部531的至少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和与第三子部531连接的第二子部5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和/或,第三子部531在沿着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包括至少一个弯折段。
也就是说,如图7和图9所示,第三子部531的至少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和与该第三子部531连接的第二子部5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即该夹角为锐角或直角;或者,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三子部531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包括多个弯折段,即多个弯折段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依次连接;或者,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三子部531的至少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和与该第三子部531连接的第二子部5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并且第三子部531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包括多个弯折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第一件500位于第一换热管200的外侧,从而能够对第一换热管200提供防护作用。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511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521之间具有间隙,换热器由于温差产生变形时,间隙增大或者减小,从而能够减少对外侧换热管的约束,释放热应力。
中间部530位于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侧部510和第二侧部520之间,且第三子部531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连接一个第一子部511和一个第二子部521,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侧部510和第二侧部520的强度,提高第一件500对第一换热管200的防护作用。此外,中间部530还有利于第一侧部510和第二侧部520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变形,进而有利于为换热器的变形提供自由伸缩量,从而有利于释放应力。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有利于减少应力集中,能够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9所示,中间部53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子部532,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也就是说,两个相邻的第三子部531之间设置一个第四子部532,两个相邻的第四子部532之间设置一个第三子部531。
如图3所示,第三子部531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3中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一个第一子部51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3中一个第一子部511的左端)相连,第三子部531的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3中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一个第二子部52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如图3中一个第二子部521的右端)。
如图3所示,第四子部532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3中第四子部532的上端)与该一个第一子部51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相连(如图3中该一个第一子部511的右端),第四子部532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3中第四子部532的下端)与另一个第二子部52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靠近该一个第二子部521的一端相连(如图3中另一个第二子部521的左端),该另一个第二子部521与该一个第二子部52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
也就是说,对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而言,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一个第一子部511的左端相连,第四子部532的上端与同一个第一子部511的右端相连,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一个第二子部521的右端相连,第四子部532的下端与另一个第二子部521的左端相连,该一个第二子部521与该另一个第二子部521相邻,且该一个第二子部521位于左侧,该另一个第二子部521位于右侧。
因此,第一件500为蛇形结构,有利于第一件500在左右方向上变形,从而有利于对换热器的变形提供自由伸缩量,进而有利于释放应力。
进一步地,如图3、图5、图7和图9所示,该一个第三子部531的一端与该一个第四子部532的一端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该一个第三子部531的另一端与该一个第四子部532的另一端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也就是说,对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且第三子部531位于左侧,第四子部532位于右侧,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上端左右间隔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下端左右间隔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上端左右间隔的距离为第一子部51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下端左右间隔的距离为第二间隙522。
类似地,对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且第三子部531位于右侧,第四子部532位于左侧,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上端左右间隔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下端左右间隔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上端左右间隔的距离为第二子部52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下端左右间隔的距离为第一间隙512。
因此,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在左右方向上形成的空间的尺寸减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空气朝向换热器内侧(图2中A侧的相反一侧)流动,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多个弯折段。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一个的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弯折段可以包括平直部分和弯折部分,一个弯折段的弯折部分与另一个弯折段的弯折部分相连,该另一个弯折段与该一个弯折段相邻,或者,一个弯折段的弯折部分与第一子部511相连,该一个弯折段与第一子部511相邻,或者,一个弯折段的弯折部分与第二子部521相连,该一个弯折段与第二子部521相邻。
也就是说,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一个的平直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平直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该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具体地,一个弯折段的平直部分与另一个弯折段的平直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成90度。
因此,多个弯折段形成在相邻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之间的空间内,既能够合理引导空气朝向换热器内侧流动,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又能够增加第一件500的变形量,从而有利于为换热器的变形提供自由伸缩量,进而有利于释放应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件500还包括第三侧部540。第三侧部540位于第一件500在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第三侧部540包括第五子部541和第六子部542。
第五子部541与第一子部511相连,第五子部54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与该第一子部511相连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之间。
如图7所示,第五子部541位于第一子部511的前后两侧。第五子部541在与该第一子部511相连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之间的空间内能够合理引导空气朝向换热器内侧流动,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第六子部542与第二子部521相连,第六子部542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与该第二子部521相连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之间。
如图7所示,第六子部542位于第二子部521的前后两侧。第六子部542在与该第二子部521相连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之间的空间内能够合理引导空气朝向换热器内侧流动,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因此,第三侧部540在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之间的空间内能够合理引导空气朝向换热器内侧流动,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子部541与第二子部521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隙,第六子部542与第一子部511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隙。
也就是说,第五子部541的下端高于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的下端,第六子部542的上端低于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的上端。
因此,第五子部541不会与第二子部521产生干涉,第六子部542不会与第一子部511产生干涉,从而不会影响换热器的安装和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部511、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中至少一个的厚度大于0.1mm。可以理解的是,翅片300的厚度通常为0.08mm。也就是说,第一子部511、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中至少一个的厚度大于翅片300的厚度。
因此,能够提高第一件500的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件500对换热器的防护作用。
下面参考图10-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器。
如图10-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00、换热管组和第一件500。
第一件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如图10中的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换热管的外侧(如图10中的A侧)。也就是说,第一件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换热管的远离换热管组中其它换热管的一侧。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一件位于第一换热管的上方。
如图10、图12和图13所示,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该换热管为扁管,多个换热管沿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该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200。第一换热管200与集流管100连通,第一换热管200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如图10中的A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间隔布置”指的是换热管组的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具有间隙。在换热器上,翅片300位于该间隙内,且翅片300分别与该相邻两个换热管相连。
也就是说,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上方,或者,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下方,或者,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上方和最下方。第一件位于第一换热管的外侧,因此,第一件100能够对换热器起到防护作用。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件500包括第一侧部510、第二侧部520和中间部530。第一侧部510和第二侧部520沿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设置,即第一侧部510位于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侧部520位于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至少部分第二侧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相连,第二侧部520包括平面。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侧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的连接的部分为平面。因此,便于第二侧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的连接,有利于第一件50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侧部510包括多个第一子部511,多个第一子部511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如图11中的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51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第一间隙512。
第二侧部520包括多个第二子部521,多个第二子部521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52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第二间隙522。
中间部5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部531,第三子部531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连接一个第一子部511和一个第二子部521。也就是说,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一个第一子部511相连,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一个第二子部521相连。
第三子部531在沿着第一换热管200的宽度方向(如图10中的前后方向)包括多个弯折段/弯曲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第一件500位于第一换热管200的外侧,从而能够对换热器提供防护作用。此外,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511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521之间具有间隙,换热器由于温差产生变形时,间隙增大或者减小,从而能够减少对外侧换热管的约束,释放热应力。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有利于减少换热器的应力集中,能够提高换热器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定义第二平面为垂直于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一个的部分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部分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弯折段可以包括平直部分和弯折部分,一个弯折段的弯折部分与另一个弯折段的弯折部分相连,该另一个弯折段与该一个弯折段相邻。
也就是说,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一个的平直部分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平直部分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该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具体地,一个弯折段的平直部分与另一个弯折段的平直部分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成钝角。
因此,第三子部531的多个弯折段能够提高第一件500的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件500对换热器的防护作用,并且多个弯折段有利于改善空气流向,引导空气朝向换热器内侧流动,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定义第二平面为垂直于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一个第三子部531的多个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段。至少一个弧线段位于该第三子部531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至少一个弧线段位于该第三子部531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弯曲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三子部531的左侧,另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三子部531的右侧。也就是说,该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段,且该弧线段的弧心位于第三子部531的右侧。该另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段,且该弧线段的弧心位于第三子部531的左侧。
因此,第三子部531的多个弯曲段能够提高第一件500的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件500对换热器的防护作用,并且多个弯折段有利于改善空气流向,引导空气朝向换热器内侧流动,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中间部53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子部532。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第四子部532与第三子部531中的至少一个沿着前后方向包括多个弯折段/弯曲段。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也就是说,两个相邻的第三子部531之间设置一个第四子部532,两个相邻的第四子部532之间设置一个第三子部531。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三子部531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11中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一个第一子部51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11中一个第一子部511的左端)相连,第三子部531的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11中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一个第二子部52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如图11中一个第二子部521的右端)。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四子部532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11中第四子部532的上端)与该一个第一子部51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相连(如图11中该一个第一子部511的右端),第四子部532在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11中第四子部532的下端)与另一个第二子部52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靠近该一个第二子部521的一端相连(如图11中另一个第二子部521的左端),该另一个第二子部521与该一个第二子部521在第一换热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
也就是说,对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而言,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一个第一子部511的左端相连,第四子部532的上端与同一个第一子部511的右端相连,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一个第二子部521的右端相连,第四子部532的下端与另一个第二子部521的左端相连,该一个第二子部521与该另一个第二子部521相邻,且该一个第二子部521位于左侧,该另一个第二子部521位于右侧。
因此,第一件500为蛇形结构,有利于第一件500在左右方向上变形,从而有利于对换热器的变形提供自由伸缩量。
下面参考图2-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性的换热器。
示例1
如图2-图5所示,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00、换热管组和第一件500。
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该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200。第一换热管200与集流管100连通,第一换热管200位于换热管组的最上方。
第一件500包括第一侧部510、第二侧部520和中间部530。第一侧部510位于上方,第二侧部520位于下方。第二侧部520与第一换热管200的连接的部分为平面。
第一侧部510包括多个第一子部511,多个第一子部511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子部5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512。
第二侧部520包括多个第二子部521,多个第二子部521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布置,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子部52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522。
中间部5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部531和至少一个第四子部532,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两个相邻的第三子部531之间设置一个第四子部532,两个相邻的第四子部532之间设置一个第三子部531。
对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而言,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一个第一子部511的左端相连,第四子部532的上端与同一个第一子部511的右端相连,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一个第二子部521的右端相连,第四子部532的下端与另一个第二子部521的左端相连,该一个第二子部521与该另一个第二子部521相邻,且该一个第二子部521位于左侧,该另一个第二子部521位于右侧。
对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且第三子部531位于左侧,第四子部532位于右侧,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上端左右间隔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下端左右间隔的距离。
对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且第三子部531位于右侧,第四子部532位于左侧,第三子部531的上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上端左右间隔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三子部531的下端与第四子部532的下端左右间隔的距离。
定义第一平面为垂直于前后方向,并且平行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平面。
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均具有多个弯折段。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一个的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成90度。
第一子部511、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中至少一个的厚度大于0.1mm。
示例2
如图6和图7所示,与示例1不同的是,第三子部531的至少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和与第三子部531连接的第二子部5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等于90度。
第一件500还包括第三侧部540。第三侧部540包括第五子部541和第六子部542。
第五子部541与第一子部511相连,第五子部54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该第一子部511相连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之间。第五子部541位于第一子部511的前后两侧。第五子部541与第二子部521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间隙。
第六子部542与第二子部521相连,第六子部54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该第二子部521相连的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之间。第六子部542位于第二子部521的前后两侧。第六子部542与第一子部511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间隙。
示例3
如图8和图9所示,与示例1不同的是,第三子部531的至少部分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和与第三子部531连接的第二子部5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示例4
如图11所示,与示例1不同的是,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在前后方向上包括弯折段。
定义第二平面为垂直于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
弯折段可以包括平直部分和弯折部分,一个弯折段的弯折部分与另一个弯折段的弯折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相连,该另一个弯折段与该一个弯折段在前后方向上相邻。
一个第三子部531的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一个的平直部分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平直部分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该角度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一个第四子部532的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一个的平直部分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平直部分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该角度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
示例5
如图12所示,与示例1不同的是,第三子部531和第四子部532在前后方向上包括弯曲段。
定义第二平面为垂直于集流管10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
一个第三子部531的多个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段。多个弯曲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三子部531的左侧,另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三子部531的右侧。也就是说,该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段,且该弧线段的弧心位于第三子部531的右侧。该另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段,且该弧线段的弧心位于第三子部531的左侧。
一个第四子部532的多个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段。多个弯曲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四子部532的左侧,另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四子部532的右侧。也就是说,该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段,且该弧线段的弧心位于第四子部532的右侧。该另一部分弯曲段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段,且该弧线段的弧心位于第四子部532的左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
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扁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沿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和
第一件,所述第一件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侧,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连,所述第二侧部包括平面,
所述第一侧部包括多个第一子部,多个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子部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二侧部包括多个第二子部,多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部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中间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部,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和一个所述第二子部;
定义第一平面为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并且平行于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和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的平面,所述第三子部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和与所述第三子部连接的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
和/或,所述第三子部在沿着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包括多个弯折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子部,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设置,
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子部的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四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该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四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靠近该一个所述第二子部的一端相连,该另一个所述第二子部与该一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该一个所述第三子部的所述一端与该一个所述第四子部的所述一端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该一个所述第三子部的所述另一端与该一个所述第四子部的所述另一端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多个弯折段,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件还包括第三侧部,所述第三侧部位于所述第一件在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三侧部包括第五子部和第六子部,
所述第五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相连,所述第五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与该所述第一子部相连的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之间,
所述第六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相连,所述第六子部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与该所述第二子部相连的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子部与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隙,
所述第六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具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部、所述第三子部和所述第四子部中至少一个的厚度大于0.1mm。
8.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
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沿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换热管组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换热管组的最外侧;和
第一件,所述第一件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侧,所述第一件包括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沿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设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连,所述第二侧部包括平面,
所述第一侧部包括多个第一子部,多个所述第一子部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子部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二侧部包括多个第二子部,多个所述第二子部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在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部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中间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部,所述第三子部在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子部和一个所述第二子部;
所述第三子部在沿着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方向包括多个弯折段/弯曲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二平面为垂直于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的平面,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弯折段中的另一个的部分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线成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定义第二平面为垂直于所述集流管的长度方向的平面,一个所述第三子部的多个所述弯曲段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为弧线段,至少一个所述弧线段位于该所述第三子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至少一个所述弧线段位于该所述第三子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CN202120435801.6U 2021-02-26 2021-02-26 换热器 Active CN214470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35801.6U CN214470212U (zh) 2021-02-26 2021-02-26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35801.6U CN214470212U (zh) 2021-02-26 2021-02-26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70212U true CN214470212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46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35801.6U Active CN214470212U (zh) 2021-02-26 2021-02-26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702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13196B1 (en) Double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EP2769163B1 (en) Flattened tube finned heat exchange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JP4379967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JP4989979B2 (ja) 熱交換器
US7938172B2 (en) Heat exchanger
US9714794B2 (en) Heat exchanger tube having fins with varying louver inclination angle
CN213120197U (zh) 双排折弯式换热器
KR101977817B1 (ko) 열교환기
US20120222848A1 (en) Integrated counter cross flow condenser
WO2007088850A1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
US20080245513A1 (en) Tube for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ube
JP2020094791A5 (zh)
WO2022166887A1 (zh) 换热管和具有该换热管的换热器
CN213120167U (zh) 换热器
US20070068661A1 (en) Heat exchanger
JP2020094792A5 (zh)
EP2984433A1 (en) Folded tube multiple bank heat exchange unit
CN214470212U (zh) 换热器
CN210321335U (zh) 换热器
US20070068662A1 (en) Heat exchanger
CN211855020U (zh) 换热管和具有其的换热器
CN215114070U (zh) 换热器
EP3137836B1 (en) Improved heat exchanger
CN211695965U (zh) 换热器
CN210268334U (zh) 换热器及其换热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