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72901U - 头戴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72901U
CN215072901U CN202120794038.6U CN202120794038U CN215072901U CN 215072901 U CN215072901 U CN 215072901U CN 202120794038 U CN202120794038 U CN 202120794038U CN 215072901 U CN215072901 U CN 2150729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light emitting
earphon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940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明
杨庭耀
翟聚鑫
郭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9403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729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729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729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头戴式耳机,头戴式耳机包括两耳塞组件,连接件,第一发光组件以及第二发光组件,每一耳塞组件包括耳机壳和控制装置,耳机壳形成有容纳腔,控制装置设于容纳腔内;连接件连接两耳机壳;第一发光组件包括第一光源和发光管,第一光源设于至少一耳机壳的容纳腔内,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发光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耳机壳,发光管与第一光源之间设有光学调节件,第一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光学调节件传输至发光管内;第二发光组件设于容纳腔内,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一耳机壳背离另一耳机壳的表面形成有连通容纳腔的出射通道,第二发光组件发出的光通过出射通道射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旨在可增加发光面积和发光效果的头戴式耳机。

Description

头戴式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头戴式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头戴式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头戴式耳机利用包耳型的耳机佩戴于使用者的头部,以便于使用者从播放设备等音源收听到音乐,实现音频信号的交互处理。一般头戴式耳机为具有一对放音单元和将两个放音单元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
为了增加耳机的观赏性,目前市面上的头戴式耳机通常设置有发光元件,从而产生发光效果,但是该发光方向较为单一,导致发光效果不理想,产生的视觉效果差,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头戴式耳机,旨在可增加发光面积和发光效果的头戴式耳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头戴式耳机,包括:
两耳塞组件,每一所述耳塞组件包括耳机壳和控制装置,所述耳机壳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控制装置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两所述耳机壳;
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包括第一光源和发光管,所述第一光源设于至少一所述耳机壳的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发光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耳机壳,所述发光管与所述第一光源之间设有光学调节件,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光学调节件传输至所述发光管内;以及
第二发光组件,所述第二发光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一所述耳机壳背离另一所述耳机壳的表面形成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出射通道,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出射通道射出。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路板,所述第一光源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光学调节件为凸透镜。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光学调节件的焦点位置,所述光学调节件贴合于所述发光管的端部;
和/或,所述发光管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光学调节件的高度与所述发光管的内径相同。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管设有两个,两所述发光管间隔设置,两所述发光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耳机壳。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位于两所述发光管的两端部连线的中线上,所述光学调节件包括两反射镜筒,一所述反射镜筒的一端与一所述发光管的端部连通,另一端半罩于所述光源;
和/或,所述第一光源设有两个,一所述第一光源对应一所述发光管,所述光学调节件为凸透镜。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机壳包括本体和盖板,所述本体形成所述容纳腔,并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安装口,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的边缘与所述盖板的周缘围合形成所述出射通道。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出射通道呈圆环状;
和/或,在所述容纳腔至外部的方向上,所述出射通道呈弧线状;
和/或,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包括第二光源和导光板,所述第二光源和所述导光板均安装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经所述导光板后射向所述出射通道。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背离所述安装口的一侧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所述耳塞组件还包括: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本体连接,并盖合于所述开口,所述支撑架设有出音孔;
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连接于所述支撑架,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以及
音腔盖,所述音腔盖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支撑架围合形成音腔,所述出音孔连通于所述音腔。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朝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凹设形成安装槽,所述扬声器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音腔盖罩盖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音腔;
和/或,所述音腔盖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支撑架。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耳塞组件还包括振动马达和主控板,所述主控板分别与所述扬声器和所述振动马达电性连接,所述振动马达连接于所述支撑架,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主控板连接于所述音腔盖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头戴式耳机包括两耳塞部件和连接件,两耳塞组件包括耳机壳和设于其内的控制装置,连接件连接于两耳机壳起到连接支撑的作用,使两耳塞组件固定于两耳。同时该头戴式耳机还包括第一发光组件和第二发光组件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发光,增加发光面积和增强发光效果,从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其次,第一发光组件包括第一光源、发光管以及光学调节件,第一光源设于耳机壳内,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第一光源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发光,该光线通过光学调节件射向发光管的端部,使发光管整体发光,发光管位于头顶位置,不仅可以增加发光面积,还可以更加醒目;同时,光学调节件可以调节光源发出的光,使其以更好的角度或集中度射向发光管,有效提高光的利用率和发光效果。
此外,第二发光组件设于容纳腔内,且即耳机壳的外表面开设有连通容纳腔的出射通道,第二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直接通过出射通道射出,使得耳机壳的外表面产生发光效果,无需通过透光件,从而实现较高的透光率和亮度,显著提高发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耳塞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头戴式耳机的正视图;
图4为图1所示头戴式耳机的左视图;
图5为图1所示头戴式耳机中第一发光组件与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组件与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头戴式耳机中第一发光组件与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头戴式耳机中第二发光组件的发光管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9为图1所示头戴式耳机中第二发光组件的发光管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0为图1所示头戴式耳机中耳塞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耳塞部件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12为图10所示耳塞部件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耳塞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另一视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耳塞组件另一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的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的音腔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头戴式耳机的振动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头戴式耳机 152 避让槽
10 耳塞组件 16 振动马达
11 耳机壳 161 限位块
111 本体 1611 第一螺纹孔
1111 安装口 17 主控板
1112 容纳腔 18 耳塞垫
1113 开口 20 连接件
1114 安装板 30 第一发光组件
1114a 安装孔 31 第一光源
112 盖板 32 发光管
1121 安装柱 321 透光管
11a 出射通道 322 光纤
12 控制装置 323 支撑件
121 电路板 33 光学调节件
122 控制键 331 反射镜筒
13 支撑架 34 光罩
131 安装槽 40 第二发光组件
132 出音孔 41 第二光源
133 限位凸起 42 导光板
1331 限位槽 421 中心孔
1332 第二螺纹孔 422 连接孔
14 扬声器 43 反射板
15 音腔盖 50 麦克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头戴式耳机100。
参照图1、图2、图6以及图1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头戴式耳机100包括两耳塞组件10、连接件20、第一发光组件30以及第二发光组件40,每一耳塞组件10包括耳机壳11和控制装置12,耳机壳11形成有容纳腔1112,控制装置12设于容纳腔1112内;连接件20连接两耳机壳11;第一发光组件30包括第一光源31和发光管32,第一光源31设于至少一耳机壳11的容纳腔1112内,并与控制装置12电连接,发光管3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耳机壳11,发光管32与第一光源31之间设有光学调节件33,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通过光学调节件33传输至发光管32内;第二发光组件40设于容纳腔1112内,并与控制装置12电连接,一耳机壳11背离另一耳机壳11的表面形成有连通容纳腔1112的出射通道11a,第二发光组件40发出的光通过出射通道11a射出。
其中,耳机壳11的材质可选为塑料,通过注塑成型,结构强度高且方便加工。而连接件20连接两耳机壳11,连接件20与两耳机壳1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插接或卡扣连接等,在此不作限定。连接件20的形状一般为弧形线体,符合人头部的形状,方便佩带。当然,为了增加舒适性,该连接件20的材质为弹性材料,能够根据不同需求增大两耳塞部件之间的距离。且连接件20可呈弧形板状,从而可以增大与人体头部的接触面积,减少对头部的压力。除此之外,连接件20还可以设置成长度可调节结构,例如连接件20包括头箍和与头箍滑动连接的两滑动杆,两滑动杆与耳机壳11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不同的佩带长度和宽度,以使得适应不同头型的使用者,提高适用性。此处,连接件20的描述是方便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于上述特征。第一发光组件30和第二发光组件40为用于产生并传输光线的部件,可以理解的,第一发光组件30和第二发光组件40也与控制装置12电连接,控制装置12可以分别控制第一发光组件30和第二发光组件40进行光的产生与关闭,并可以控制光发射的频率与颜色等。
而第一发光组件30的第一光源31可为LED灯珠,发光效率高。发光管3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耳机壳11,故而将第一光源31设于耳机壳11内,一方面可以对第一光源31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可以使第一光源31对准发光管32的端部,使其发出的光全部进入发光管32内,提高光的使用率。发光管32是一种内部有光线通过时可以发光的管体,例如,发光管32为透明塑料管,将光线直接透射出。此处,第一光源31可以是一个,设于其中一耳机壳11内,光线通过发光管32的一端射向另一端。或者,第一光源31可以设有两个,每一耳机壳11内设有一个第一光源31,两个第一光源31可以同时发光,光线由发光管32的两端同时发出,并在中部进行混合交互,通过光的干涉和衍射,形成更加绚丽的交互光;也可以是两第一光源31交替发光,实现更好的视觉感受。
当然,参照图3和图4,发光管32可以设于连接件20的上方,此处的上方是指连接件20背离耳塞组件10的一侧,从而使得发光管32不起支撑作用,仅具有装饰或警示的发光效果。此处,在第一光源31与发光管32之间还设置有光学调节件33,该光学调节件33可以是导光板42、凸透镜、凹透镜或棱镜等,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第一光源31的位置对应设置,从而能够调节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使其以更好的角度或更集中射向发光管32。
此外,耳机壳11的出射通道11a可以是直线型、图案型、环形或多边形等,在此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保证第二发光组件40发出的光能够射出容纳腔1112外部即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头戴式耳机100包括两耳塞部件和连接件20,两耳塞组件10包括耳机壳11和设于其内的控制装置12,连接件20连接于两耳机壳11起到连接支撑的作用,使两耳塞组件10固定于两耳。同时该头戴式耳机100还包括第一发光组件30和第二发光组件40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发光,增加发光面积和增强发光效果,从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其次,第一发光组件30包括第一光源31、发光管32以及光学调节件33,第一光源31设于耳机壳11内,并与控制装置12电连接,第一光源31在控制装置12的控制下发光,该光线通过光学调节件33射向发光管32的端部,使发光管32整体发光,发光管32位于头顶位置,不仅可以增加发光面积,还可以更加醒目;同时,光学调节件33可以调节光源发出的光,使其以更好的角度或集中度射向发光管32,有效提高光的利用率和发光效果。此外,第二发光组件40设于容纳腔1112内,且即耳机壳11的外表面开设有连通容纳腔1112的出射通道11a,第二发光组件40发出的光直接通过出射通道11a射出,使得耳机壳11的外表面产生发光效果,无需通过透光件,从而实现较高的透光率和亮度,显著提高发光效果。
此外,为了增加功能性,参照图1,该头戴式耳机100还可以包括麦克风50,麦克风50是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能量转换器件,用于拾取声音,可以实现音频接收功能,从而实现音频信号的交互处理。该麦克风50设于其中一耳塞组件10的外侧,并且通过一连杆伸出耳机壳11外侧面一段距离,连杆的端部对应麦克风50的位置开设有声孔,使得该麦克风50正对使用者的嘴部,提高拾取效率。
且为了舒适性,每一个耳塞组件10还可以包括有耳塞垫18,该耳塞垫18安装于耳机壳11的内侧表面,耳机壳11的内侧表面是指朝向另一耳机壳11的表面,其材质可以是海绵、硅胶或橡胶等,具有柔软性。通过耳塞垫18与使用者的耳部直接接触,避免硬质的耳机壳11接触人体,从而减少对人耳的压迫,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音频的振动能量,增加防护性。
接下来对第一发光组件30的具体结构进行解释,结合参照图5至图7,为了能够将光线更加集中通入发光管32,可选的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2包括电路板121,第一光源31设于电路板121上,光学调节件33为凸透镜。
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2包括电路板121,该电路板121与耳机壳11通过螺纹连接,连接结构稳定,能够保证控制发光的效果。当然,电路板121还可以通过卡扣或粘接等方式与耳机壳11连接。将第一光源31设于电路板121上,两者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胶粘或焊接,方便在耳机壳11外进行组装,从而减少了头戴式耳机100整体组装的零部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两者直接连接还可以节约空间,并减少导线的设置,从而紧凑结构,为光学调节件33的设置预留空间。当然,在电路板121上可以设置电源,从而提供电能。也可以设置充电接口,并通过外界电源对头戴式耳机100进行供电,在此不作限定。此处,光学调节件33为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能够将第一光源31的光线发散程度缩小,从而在第一光源31与发光管32设置相距一定的距离时,也可以提高光的利用率,保证发光效果。此处的凸透镜的类型可以是双凸、平凸或凹凸等,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该控制装置12还包括控制键122,该控制键122安装于耳机壳11,并裸露或半裸露于耳机壳11的表面,方便用户操作。控制键122与电路板121电连接,从而通过对控制键122的按压,改变不同的发光模式。例如,在头戴式耳机100发出声音播放的同时可以自动触发第一光源31,实现发光管32的持续发光。通过对控制键122不同次数的按压时,从而使持续发光变为间歇式发光,并且间歇的时间长短不断发生变化,直至关闭第一光源31。当然,也可以在不工作时,通过按压控制键122,触发第一光源31的打开,并通过按压次数改变发光模式。当然,该控制键122也可以是旋钮形式或触摸形式,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光源31位于光学调节件33的焦点位置,光学调节件33贴合于发光管32的端部;其中,为了使通过光学调节件33的光线发散程度最小,将第一光源31设置在光学调节件33的焦点位置,如此,由第一光源31射出的光线经过光学调节件33后,均平行于发光管32的端部延伸线,平行进入发光管32内,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第一光源31的光利用率,并保证光线可以从发光管32的端部顺畅进入。同时,因发光管32的形状大致也为弧线状,故而在光线传输过程中,会不断发生折射或反射,从而在发光管32的中部亮度较高,如此,在发光管32的端部至中部的方向上形成渐变的发光效果。此处,还可以将光学调节件33贴合于发光管32的端部,可选的凸透镜的类型为平凸,方便与发光管32的端部连接,从而进一步紧凑结构,以进一步节约耳机壳11内的空间。
可选地,结合参照图8和图9,发光管32的横截面为圆形,光学调节件33的高度与发光管32的内径相同。发光管32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圆形或多边形等,在此不作限定。而当发光管32的横截面为圆形时,该发光管32为圆管,如此,该光学调节件33为凸透镜,其高度为凸透镜的两尖端之间的距离,该高度与发光管32的内径相匹配,从而保证经过凸透镜的光线均进入发光管32内,更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率。当然,当发光管32的横截面为矩形或多边形时,将光学调节件33的高度与发光管32的横截面的最大尺寸相匹配即可,以保证光线的顺利进入。此实施例可以在第一光源31位于光学调节件33的焦点位置的基础上,也可以单独进行设置。
为了进一步增加发光面积,可选的实施例中,发光管32设有两个,两发光管32间隔设置,两发光管3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耳机壳11。
本实施例中,发光管32设置有两个,两个发光管32并列且间隔设置,每一发光管3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耳机壳11,如此,两个发光管32均发光,增加了第一发光组件30的发光面积,还可以通过两发光管32的同时发光或交替发光实现更多的发光模式,实现发光效果的提升。此处,两个发光管32的形状和长度相同,便于进行量产,节约加工成本。当然,两个发光管32也可以不相同。或者,发光管32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及以上,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发光面积。当然,发光管32的数量也不宜过多。
进一步地,第一光源31位于两发光管32的两端部连线的中线上,光学调节件33包括两反射镜筒331,一反射镜筒331的一端与一发光管32的端部连通,另一端半罩于光源;本实施例中,当光源为一个时,为了兼顾两个发光管32发光,将其设于两个发光管32的两端部连线的中线上,从而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均匀地进入两个发光管32内,保证两个发光管32的光线量。
当然,为了同时提高第一光源31的光利用率,光学调节件33包括两个反射镜筒331,每一反射镜筒331的内壁均为反射面,其一端罩于第一光源31,并且罩盖第一光源31的一半面积,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进入该反射镜筒331内时,可以通过反射面的反射将光线传输到反射镜筒331的另一端,从而进入发光管32内进行发光。如此,可以将一个第一光源31的所有光线全部利用起来,分别输送到两个发光管32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光的利用率,保证发光效果。具体地,当第一光源31为半球型的灯珠时,可以将反射镜筒331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圆形,且与第一光源31连接的端部所在的平面与其轴线方向不垂直设置,从而能够与第一光源31更好的配合罩盖。
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光源31设有两个,每一第一光源31对应一发光管32,光学调节件33为凸透镜。
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31设置有两个,即第一光源31与发光管32为一一对应的关系,此时,当光学调节件33为凸透镜(未图示)时,第一光源31和光学调节件33的结构关系设置可以参照上述一个第一光源31和一个发光管32的结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在设置光学调节件33的基础上,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发光组件30还包括两光罩34,一光罩34盖合于一第一光源31。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一光源31的发光效率,该第一发光组件30还包括两个光罩34,每一个光罩34盖合于一个第一光源31,该光罩34可以更好地将光线聚集,或使光线更柔和,避免发光管32的光线刺眼。光罩34的透光率须在一定范围内,不能使光能在光罩34内浪费太多,使光线最大限度的发散出去。光罩34的材质可以是PC或玻璃等,具有较好的透光性和耐热性,且其形状可以与第一光源31的形状相匹配,从而显著提高第一光源31的光利用率。当然,当第一光源31设置为一个,发光管32也设置为一个时,也可以设置光罩34盖合于第一光源31,从而提高发光效果。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4、图8以及图9,发光管32包括透光管321、设于透光管321内的光纤322和支撑件323,光纤322设于支撑件323的周缘。
本实施例中,发光管32包括透光管321和光纤322,光纤322是光导纤维的简称,其材质可以是玻璃或塑料,作为光传导件,实现光的全反射,可以减少光损失。透光管321的材质可以是聚氯乙烯(PVC)或有机玻璃,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将光纤322设于透光管321内,使得光线进入透光管321内时可以产生更多的光学干涉和衍射作用,从而产生更多颜色的变换,提高发光效果。
与此同时,因光纤322较为柔软,为了对光纤322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发光管32还包括支撑件323。该支撑件323的材质可以是钢,例如不锈钢。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矩形或圆形等,在此不作限定。光纤322设于支撑件323的周缘,支撑件323可以对其起到支撑作用,且发光管32的整体强度也得到提升,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具体地,该光纤322可以设置在支撑件323背离连接件20的一侧,使得经过光纤322的光线产生的变幻色彩可以直接散发出来,有效提高发光效果。
可选的实施例中,光纤322设有多个;多个光纤322缠绕设置;
或,多个光纤322环绕支撑件323设置。
此处,为了进一步增强光的传输率,将光纤322设置多个,多个光纤322可以直接相互缠绕设置,从而形成直径较大的光纤322束。如此,多个光纤322的设置可以增加对光线的反射与折射,进一步增加光线的亮度。
当然,于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个光纤322缠绕支撑件323设置,如此,可以利用较少的光纤322即可形成较大直径的光纤322束,能够增加对光线的反射与折射;同时,还可以使得透光管321的各个方向均透出光线,进一步提高发光管32的发光效果。
而接下来对第二发光组件40的具体结构进行解释:
结合参照图10至图1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耳机壳11包括本体111和盖板112,本体111形成容纳腔1112,并开设有与容纳腔1112连通的安装口1111,盖板112盖合于安装口1111,安装口1111的边缘与盖板112的周缘围合形成出射通道11a。
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装配第二发光组件40,将耳机壳11设置为本体111和盖板112,本体111形成相连通的容纳腔1112和安装口1111,安装口1111的形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或多边形等,盖板112的形状与安装口1111的形状相匹配,从而形成所需要的出射通道11a,既可以实现发光效果,也可以防止出射通道11a过大,减少灰尘的落入。当然,此处,盖板112与安装口1111的部分周缘可形成出射通道11a,也可以是与安装口1111的整个周缘均形成出射通道11a,在此不作限定。且盖板112与本体11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连接结构强度高,从而提高结构稳定性。当然,两者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卡扣连接或插接等。
进一步地,出射通道11a呈圆环状;
和/或,在容纳腔1112至外部的方向上,出射通道11a呈弧线状;
此处,一实施例中,为了增加发光面积,将出射通道11a设置呈环状,即盖板112的周缘与安装口1111的整个周缘围合形成出射通道11a,在耳机壳11的外表面上,出射通道11a是环形的,从而在有光线出射时,可以形成环形的光圈,发光面积大,且不通过透光件遮挡,提高发光亮度,使得发光更加绚丽。此处,出射通道11a的环形可以是圆环形,符合耳机壳11的整体外观形状,增大发光面积,并提高发光效果。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出射通道11a也可以是方形或多边形等。
在出射通道11a为环状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外观更加美观,可以设置在容纳腔1112至外部的方向上,出射通道11a呈弧线状,即出射通道11a的内壁面为弧面,如此,在从外部看向出射通道11a时,可以避免直接看到内部组件,有效提高耳机壳11的美观性。同时,弧面状的内壁面还可以使光线进行更多的反射和折射,使得出射的光线更加柔和,提供不同类型的发光效果。当然,为了能够减少光线在内壁面上的损耗,还可以在该出射通道11a内涂覆反射面或设置光纤322等部件,从而保证光线的传输能量,减少损耗,保证出射光的亮度,使得耳机壳11的环状发光圈的发光更加绚丽醒目。
可选的实施例中,盖板112的表面设有透光区域(未图示)。
本实施例中,在耳机壳11的表面具有通过出射通道11a的发光效果,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发光区域,盖板112的表面也设有透光区域,当第二发光组件40发出光线时,除了可以通过出射通道11a射出,还可以通过透光区域射出,进一步增加了发光的面积和多样性,有效提高耳机壳11的装饰效果和整体美观性。
可选的实施例中,盖板112为透光材质,盖板112的表面涂覆遮光层,盖板112未涂覆遮光层的部分为透光区域。
本实施例中,设置盖板112为透光材质,例如,聚氯乙烯(PVC)等,结构稳定性好。为了方便加工,在盖板112的表面涂覆有遮光层,遮光层可以阻挡光穿过,从而使得盖板112不透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镭雕的方式将遮光层的部分去除,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图案的透光区域,使得第二发光组件40发出的光出射后形成特定图案的发光效果,于外观更加美观,且镭雕方式可以使图案更加精美,保证发光范围和效果。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盖板112的中部区域进行镂空处理形成透光区域,从而使得光线直接穿过孔状的透光区域,减少对光线的损耗,进一步提高光线亮度,提高盖板112发光效果。在此基础上,可选的,设置盖板112的材质为不透光材质,防止因摩擦遮光层而出现的发光区域不明显情况,保证除透光区域之外的其他部分能够有效遮光。
可选地,结合参照图2和图11,第二发光组件40包括第二光源41和导光板42,第二光源41和导光板42均安装于本体111,第二光源41发出的光经导光板42后射向出射通道11a。
本实施例中,第二发光组件40包括第二光源41,该第二光源41也可为LED灯珠,发光效率高。此处,第二光源4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其与控制装置12电连接,从而在控制装置12的控制下进行发光。可选的,控制装置12为电路板121,第二光源41可以通过导线与之进行电连接。为了使得第二光源41发出的光可以从所需要的位置射出,该导光板42可以将第二光源41的光进行引导,从而提高光的传输效率。具体地,第二光源41与导光板42可以是侧入式模式,即第二光源41位于导光板42的侧周面设置,导光板42将光从一侧导到另一侧,从而利用较少的第二光源41可以得到较大的发光面积。
为了形成环状的发光圈,可选的实施例中,导光板42夹设于本体111与盖板112之间,导光板42的周缘抵接出射通道11a的一端,导光板42形成有中心孔421,第二光源41设于中心孔421内。具体地,盖板112包括板体、设于板体周缘的侧板,板体的内侧面设有安装柱1121,本体111于安装口1111的内壁面形成有安装板1114,安装板1114开设有安装孔1114a,导光板42对应安装柱1121的位置开设有连接孔422,安装柱1121部分插入连接孔422、安装孔1114a内,并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安装柱1121的数量可以设置多个,多个安装柱1121均匀分布在板体的表面,从而实现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如此,第二光源41发出的光从中心孔421的内壁向导光板42的内部射出,并在导光板42的表面形成多次反射折射,从而到达导光板42的边缘位置,并通过出射通道11a射出。此处,导光板42的尺寸可以根据出射通道11a所围成的环状的尺寸来设定,以确保射入出射通道11a内的光线,提高第二光源41的光利用率。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光源41也可以为直下式发光模式,即第二光源41位于导光板42的一表面的下方。
为了进一步提高光利用率,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发光组件40还包括反射板43,反射板43设于导光板42背离盖板112的表面,第二光源41安装于反射板43;
和/或,导光板42背离盖板112的表面设有凸点。
此处,在导光板42背离盖板112的表面设置反射板43,第二光源41位于中心孔421内,可以使其安装于反射板43上,从而方便固定,保持结构稳定性。此处,可以将反射板43贴设于导光板42的表面,或者将反射板43与导光板42设置为一体结构,从而可避免光从导光板42与反射板43之间的间隙漏出,最大限度提高光利用率。此处,设置第二光源41为三个,三个第二光源41固定在一板上,并且均匀分布在中心孔421内,提高出射通道11a内的发光亮度。为了避免干涉,本体111的安装板1114的中部开设有避开孔,反射板43可以位于该避开孔内。反射板43的设置,可以将光源的光全部反射到出射通道11a或盖板112上,从而有效提高光的有效利用率。
同时,还可以在导光板42的表面设置多个凸点,凸点可以通过丝印方式制作,多个凸点大小相同,并均匀分布在导光板42的表面,从而可以通过凸点增加反射的几率,有效提高光传导过程中的均匀性,提高光线均匀度,以保证环状的光圈每一处的亮度均相同,提高发光效果。当然,也可以在导光板42的表面设置凹点,或者在导光板42内填充均光粉、气泡点等,从而达到较好的光学效果。
此外,还可以在导光板42与反射板43之间增加增亮膜,其类型可以是棱镜片或反射型偏光片等,可以提高从出射通道11a内射出的光线的亮度和发光效率,有效保证出光效果。
为了提高发光均匀度,可选的实施例中,当盖板112的表面设有透光区域时,第二发光组件40还包括匀光板(未图示),匀光板设于导光板42与盖板112之间,第二光源41的光经导光板42后再通过匀光板射向透光区域。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导光板42与盖板112之间还设置有匀光板,该匀光板的材质可以是亚克力材料(PMMA)或聚氯乙烯等,在此不作限定,能够将光线均匀分散,保证射向透光区域的光的均匀性。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13至图15,本体111背离安装口1111的一侧开设有连通容纳腔1112的开口1113,耳塞组件10还包括支撑架13、扬声器14以及音腔盖15,支撑架13与本体111连接,并盖合于开口1113,支撑架13设有出音孔132;扬声器14连接于支撑架13,并位于容纳腔1112内;音腔盖15位于容纳腔1112内,并与支撑架13围合形成音腔,出音孔132连通于音腔。
可以理解的,通过音腔盖15与支撑架13围合形成音腔,当扬声器14工作时,扬声器14朝向音腔的方向所发出的声音会被音腔盖15所阻挡,并经过音腔盖15反射后会使其沿朝向出音孔132的方向进行传导,进而使扬声器14工作发出的声音均定向朝向出音孔132的方向扩散,以增大耳塞组件10的出音孔132的音感效果,提高头戴式耳机100的音质和增强体感震动效果,提升头戴式耳机100的使用性,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结合参照图16和图17,支撑架13朝向容纳腔1112的表面凹设形成安装槽131,扬声器14嵌设于安装槽131内,音腔盖15罩盖于安装槽131的槽口以形成音腔;其中,通过在支撑架13形成安装槽131,以便于扬声器14进行定位安装,提高安装的准确性和效率。而同时该扬声器14嵌设于安装槽131内后,该扬声器14的周向侧壁与安装槽131的内壁面进行抵接限位,如此以保证扬声器14安装后的稳定性,从而避免扬声器14工作时晃动而影响音感质量的情况发生,该出音孔132连通该安装槽131的槽底面。而该音腔盖15罩盖于安装槽131的槽口以围合形成音腔,以使扬声器14完全容置于音腔内,如此保证扬声器14工作发出的声音均定向朝向出音孔132的方向扩散,以增大耳塞组件10的出音孔132的音感效果。
可选地,音腔盖15可拆卸连接于支撑架13。可以理解,该音腔盖15可以通过卡扣或者螺纹连接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连接于支撑架13,以便于操作人员安装或者拆卸音腔盖15,提高操作效率。具体地,可以通过在音腔盖15的外壁周缘形成外螺纹,而在支撑架13的安装槽131的内壁面形成内螺纹,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连接配合,不仅可以保证音腔盖15与支撑架13连接固定,同时也提高音腔盖15和支撑架13的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扬声器14工作发出的声音从音腔盖15和支撑架13的连接处漏出。此外,该耳塞组件10还可以设有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被音腔盖15和支撑架13所夹持以进一步对音腔进行密封,进而进一步避免扬声器14工作发出的声音从音腔盖15和支撑架13的连接处漏出。可以理解的是,该密封构件的材质可以是塑料、硅胶、或者橡胶等弹性材质,因此音腔盖15可以压制密封构件的侧壁,以使其形成适当的弯曲、变形,以此可以确保阻隔达到较佳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3和图16,耳塞组件10还包括振动马达16和主控板17,主控板17分别与扬声器14和振动马达16电性连接,振动马达16连接于支撑架13,并位于容纳腔1112内,主控板17连接于音腔盖15并位于容纳腔1112内。其中,该主控板17分别与扬声器14和振动马达16电性连接,如此可以该主控板17可以通过根据所接收到控制信号,来选择输出相应的重低音信号至扬声器14和振动马达16中进行控制,以提高用户的重低音的感受,满足用户的需求。此外该振动马达16连接于支撑架13,并可以与音腔盖15位于支撑架13的同一表面,从而不仅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安装,提高安装效率,同时使得振动马达16更靠近于人耳处,从而以使得用户更容易获得震感,提高使用感受。该主控板17连接于音腔盖15并远离振动马达16进行设置,如此可以防止振动马达16振动时会影响到主控板17的正常工作。而振动马达16和主控板17均位于容纳腔1112内,如此以便于振动马达16和主控板17进行电性连接,且可以对振动马达16和主控板17进行有效防护。需要说明的是,该主控板17即可以独立控制振动马达16和扬声器14,当然也可以与控制装置12进行电性连接,以通过控制装置12同时对振动马达16、扬声器14、第一发光组件30以及第二发光组件40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参照图18音腔盖15朝向振动马达16的表面凹设形成有避让槽152,振动马达16的部分容置于避让槽152内。其中,通过使得振动马达16的部分可以容置在音腔盖15的避让槽152槽内,如此可以使得音腔盖15和振动马达16两者安装配合的更加紧凑,进而避免耳塞组件10的整体结构体积过大,而需要说明的是,该振动马达16与音腔盖15的避让槽152的槽壁存在一定间隙,从而避免振动马达16振动时会撞击到音腔盖15,以保证振动马达16与音腔盖15正常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地,音腔盖15于避让槽152的槽壁面呈弧面设置;可以理解的是,该音腔盖15的槽壁面呈弧面设置,如此不仅可以避免操作人员安装时容易被锋利的端面割伤,从而提高安装时的安全性,同时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握持安装,且使得音腔盖15整体较为美观。
可选地,主控板17连接于音腔盖15背离支撑架13的表面,音腔盖15背离支撑架13的表面呈平面设置;其中,为了使得主控板17避免被振动马达16的振动所影响,从而该主控板17可以连接固定于腔盖背离支撑架13的表面,而通过使得腔盖背离支撑架13的表面呈平面设置,如此使得主控板17可以更加平稳地放置在音腔盖15上,进一步提高主控板17安装后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主控板17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音腔盖15的周向外壁凸设有防滑凸起(未图示)。具体地,为了防止操作人员在安装音腔盖15时脱手,从而在音腔盖15的周向外壁凸设有防滑凸起,提高了操作人员与音腔盖15的摩擦力,而该防滑凸起可以呈长条状设置或者为圆点等形状,从而使得操作人员操作时不易脱手且较为省力。而具体而言该防滑凸起的数量和尺寸也可根据音腔盖15的具体尺寸而设定,在此不再阐述。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17和图19,支撑架13凸设有两限位凸起133,每一限位凸起133均开设有限位槽1331,振动马达16设有两限位块161,一限位块161嵌设于一限位凸起133的限位槽1331内,以使振动马达16固定于支撑架13。其中,该两限位块161设置于振动马达16相对的两端部,从而使得振动马达16安装固定后整体受力平衡,而通过在两限位凸起133上开设有限位槽1331,从而以便于两限位块161进行安装定位,提高安装效率,限位槽1331可以有效对限位块161进行限位抵接,以避免振动马达16振动过程后会脱离限位凸起133,以保证振动马达16的正常工作。此外,该限位块161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611,而限位凸起133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332,该耳塞组件10还设有连接螺钉,该连接螺钉依次穿过第一螺纹孔1611和第二螺纹孔1332,以进一步使限位块161固定于限位凸起133。需要说明的是,该限位块161和限位凸起133的数量可以设置多个,亦可以进一步提高振动马达16安装后的稳定性,具体数量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选择,在此不再阐述。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5,振动马达1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振动马达16连接于支撑架13朝向容纳腔1112的表面,并沿扬声器14的周向间隔设置。其中,该振动马达16的数量设置多个,如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耳塞组件10的音感效果,而多个振动马达16连接于支撑架13朝向容纳腔1112的表面,并沿扬声器14的周向间隔设置,如此以使得耳塞组件10整体受力平衡,同时也使得用户从多个方向获得的震感相同,提升用户的使用感受。可以理解的是,当该振动马达16设有多个时,该音腔盖15对应每一振动马达16均形成有对应的避让槽152,以使耳塞组件10的内部器件装配的更加紧凑,以有效利用耳塞组件10的内部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耳塞组件,每一所述耳塞组件包括耳机壳和控制装置,所述耳机壳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控制装置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两所述耳机壳;
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包括第一光源和发光管,所述第一光源设于至少一所述耳机壳的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发光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耳机壳,所述发光管与所述第一光源之间设有光学调节件,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光学调节件传输至所述发光管内;以及
第二发光组件,所述第二发光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一所述耳机壳背离另一所述耳机壳的表面形成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出射通道,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出射通道射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路板,所述第一光源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光学调节件为凸透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光学调节件的焦点位置,所述光学调节件贴合于所述发光管的端部;
和/或,所述发光管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光学调节件的高度与所述发光管的内径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管设有两个,两所述发光管间隔设置,两所述发光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所述耳机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位于两所述发光管的两端部连线的中线上,所述光学调节件包括两反射镜筒,一所述反射镜筒的一端与一所述发光管的端部连通,另一端半罩于所述光源;
和/或,所述第一光源设有两个,一所述第一光源对应一所述发光管,所述光学调节件为凸透镜。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壳包括本体和盖板,所述本体形成所述容纳腔,并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安装口,所述盖板盖合于所述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的边缘与所述盖板的周缘围合形成所述出射通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射通道呈圆环状;
和/或,在所述容纳腔至外部的方向上,所述出射通道呈弧线状;
和/或,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包括第二光源和导光板,所述第二光源和所述导光板均安装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二光源发出的光经所述导光板后射向所述出射通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背离所述安装口的一侧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开口,所述耳塞组件还包括: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本体连接,并盖合于所述开口,所述支撑架设有出音孔;
扬声器,所述扬声器连接于所述支撑架,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以及
音腔盖,所述音腔盖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支撑架围合形成音腔,所述出音孔连通于所述音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朝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凹设形成安装槽,所述扬声器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音腔盖罩盖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音腔;
和/或,所述音腔盖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支撑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组件还包括振动马达和主控板,所述主控板分别与所述扬声器和所述振动马达电性连接,所述振动马达连接于所述支撑架,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主控板连接于所述音腔盖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CN202120794038.6U 2021-04-16 2021-04-16 头戴式耳机 Active CN2150729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4038.6U CN215072901U (zh) 2021-04-16 2021-04-16 头戴式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94038.6U CN215072901U (zh) 2021-04-16 2021-04-16 头戴式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72901U true CN215072901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105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94038.6U Active CN215072901U (zh) 2021-04-16 2021-04-16 头戴式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729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42921U (zh) 全罩式耳机
US10139100B2 (en) Speaker including a speaker apparatus and a lighting apparatus
CN113115159A (zh) 头戴式耳机
US11146883B2 (en) Ear-hook earphone with detachable microphone support
US11148608B2 (en) Windscreen and microphone device
CN215072901U (zh) 头戴式耳机
CN214627323U (zh) 头戴式耳机
CN211457351U (zh) 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头戴式耳机
CN214627322U (zh) 头戴式耳机
WO2023185680A1 (zh) 一种儿童电动牙刷
CN113163289A (zh) 头戴式耳机
CN113163290A (zh) 头戴式耳机
CN217548805U (zh) 治疗眼镜
KR200496026Y1 (ko) 발광 헤드폰
CN209787382U (zh) 一种全数字驱动无线蓝牙耳机
CN219322556U (zh) 耳壳模块及具有该耳壳模块的耳机
CN210351559U (zh) 一种耳挂耳机
CN220087458U (zh) 一种头带发光式新型头戴式耳机
CN220422013U (zh) 耳机的贴耳部及改善音质的耳机
CN220870821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透光结构
CN216414559U (zh) 一种将发光图案呈现立体视觉的耳机
CN116546370A (zh) 一种头带发光式新型头戴式耳机
CN220967905U (zh) 美容面罩
CN219780349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
CN215344825U (zh) 显示装置及电视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