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54413U -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54413U
CN215054413U CN202120647366.3U CN202120647366U CN215054413U CN 215054413 U CN215054413 U CN 215054413U CN 202120647366 U CN202120647366 U CN 202120647366U CN 215054413 U CN215054413 U CN 2150544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ribs
ribbed
slab
steel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473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倍林
贾俊明
吴琨
刘锋
吴翔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4736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544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544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544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包括双向密肋预制板、叠合层、端支座梁、侧支座梁和后浇带,端支座梁、侧支座梁和框架柱拼接形成双向密肋预制板的安装框架,双向密肋预制板两端搁置在端支座梁上,双向密肋预制板包括底板、中肋和边肋;中肋和边肋较底板向下凸起,使中肋和边肋向外凸起的方向与叠合层的设置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楼盖的装配式,兼具叠合板和双向密肋板两者的优点,具有叠合板的现场湿作业少、构件质量好、节省模板和人力、施工简单、工期短等优点;具有双向密肋楼盖的传力均匀、受力合理、结构高度小、自重轻、刚度大、抗震性能好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背景技术
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楼盖目前已经在一些商场、会展中心、停车场、教学楼等公共建筑及大开间住宅中广泛应用。与普通梁板楼盖相比,双向密肋楼盖具有受力更合理、自重轻、刚度大、整体性好、节省材料、施工速度快、节约空间和降低层高等优势,但是也有现场钢筋绑扎量大,专门的膜壳采购、租赁、安装和拆卸费用高,底部还需要支模,装配率低等缺点。
随着国家对装配式建筑的大力推广,钢筋混凝土楼盖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装配率的影响特别大。现在常用的装配式楼盖是钢筋桁架叠合板,其优点是减少搭架和模板,节省人力,加快施工速度,减少现场湿作业、节省施工成本等,缺点是适用跨度较小,叠合而成的楼板厚度太厚,加重了楼板自重,特别是在柱跨较大时,须增设次梁,以满足预制部分在施工阶段承载力及刚度要求。
另外,叠合板计算时,经常以现浇楼板进行建模设计,无法模拟叠合板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由于受压区高度和边界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应力变化,即不能考虑“受拉钢筋的应力超前”现象,特别是自重荷载较大时,会出现因计算结果偏小而留下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钢筋桁架叠合板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是将普通叠合板做成由薄板和间距较小的板肋组成的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兼具双向密肋楼盖和叠合楼盖的双重优势,具有自重轻、刚度大、材料和人力成本低、装配率高和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包括双向密肋预制板、叠合层、端支座梁、侧支座梁和后浇带,所述端支座梁、侧支座梁和框架柱拼接形成双向密肋预制板的安装框架,所述双向密肋预制板两端搁置在端支座梁上,所述后浇带设置在两个双向密肋预制板的接缝处,所述叠合层层叠设置在双向密肋预制板上方,形成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所述双向密肋预制板包括底板、中肋和边肋;所述多个边肋首尾搭接形成双向密肋预制板的外框,所述中肋横向和纵向交叉分布将边肋所形成的外框内侧分割为多个底板安装区,所述底板嵌装在底板安装区内;所述中肋和边肋较底板向下凸起,使中肋和边肋向外凸起的方向与叠合层的设置方向相反。
进一步限定,所述纵向布设的中肋底筋或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纵向布设的边肋底筋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平筋的纵向截面面积As1均为:
As1=As0·η
Figure BDA0002998936270000021
其中,As0为按照非装配式现浇楼盖整体计算得到的同一位置处的纵向布设的中肋和边肋的底部纵筋面积;
η为因装配时钢筋应力超前引起的纵向中肋和边肋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β为双向密肋预制板的预制中肋有效高度与叠合后的中肋有效高度之比;
α为自重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自重荷载包括双向密肋预制板自重和叠合层自重;总荷载包括自重荷载、面层荷载和活载,并乘以相应的分项系数和组合值系数;
Figure BDA0002998936270000031
M1为施工阶段按照单跨简支构件考虑,自重荷载在纵向布设的中肋和纵向布设的边肋跨中底部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为总荷载在同一位置处的纵向布设的中肋和纵向布设的边肋跨中底部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进一步限定,所述中肋内设置有由底筋与U形筋组成的U形骨架或者设置有三角钢筋桁架;所述U形骨架或三角钢筋桁架的顶端穿过底板延伸至叠合层内、底端延伸至中肋的底部。
进一步限定,所述三角钢筋桁架包括上弦筋、下弦筋、竖腹杆筋、底腹杆直筋和底腹杆斜筋,所述下弦筋是沿着中肋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三角钢筋桁架的底部两侧,上弦筋沿着中肋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筋的上方与两个下弦筋分别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而竖腹杆筋跨过上弦筋两侧分别延伸至下弦筋,形成一个闭合的等腰三角形环,且上弦筋延伸至底板上方的叠合层内,底腹杆直筋和底腹杆斜筋间隔分布且首尾连接铺设在两下弦筋之间;所述底腹杆直筋与下弦筋垂直连接,而底腹杆斜筋倾斜连接在两个底腹杆直筋之间,并与底腹杆直筋形成30~45°的夹角。
进一步限定,所述边肋内设置有S形骨架或者平面钢筋桁架;所述S形骨架或者平面钢筋桁架的顶端穿过底板延伸至叠合层内、底端延伸至边肋的底部;
所述平面钢筋桁架包括上弦平筋、下弦平筋和腹杆斜筋;所述下弦平筋是沿着边肋的长度方向铺设在平面钢筋桁架的底部中心位置,上弦平筋沿着中肋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平筋的上方,并延伸至底板上方的叠合层内,腹杆斜筋倾斜连接在上弦平筋和下弦平筋之间,且相邻两腹杆斜筋的倾斜角度相反,两两之间形成角度为30~60°的夹角。
进一步限定,所述双向密肋预制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且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所述后浇带设置在双向密肋预制板的接缝处,并在后浇带内设置附加钢筋。
进一步限定,所述后浇带相邻的两侧边肋上设置凹槽,经浇筑无收缩细石混凝土后形成抗剪键。
进一步限定,所述横向中肋和边肋的底部纵筋在后浇带中直接连接或者通过连接板间接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楼盖的装配式,兼具叠合板和双向密肋板两者的优点,一方面具有叠合板的现场湿作业少、构件质量好、节省模板和人力、施工简单、工期短等优点;另一方面具有双向密肋楼盖的传力均匀、受力合理、结构高度小、自重轻、刚度大、变形小、抗震性能好等优点。
2)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较大跨度钢筋桁架叠合板存在的刚度不足和自重较重等问题,特别是大跨度大荷载结构,较小的主梁及肋梁尺寸,增加了建筑使用净高,施工时也无需加设临时支撑,即可满足预制部分在施工阶段和叠合板在使用阶段对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简化了施工工序,加快了施工进度。
3)本实用新型在中肋内设置U形骨架或者三角钢筋桁架,在边肋内设置S形骨架或者平面钢筋桁架,可充分发挥U形骨架和三角钢筋桁架、S形骨架、平面钢筋桁架的优势,在有效减少钢筋绑扎量、实现自动化生产和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方便钢筋定位、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提高结构的承载及抗变形能力,而且边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作为双向密肋预制板支座梁上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和后浇带时肋梁间的侧向模板,另一方面在其上设置抗剪键,可以增加混凝土的结合面,保证横向肋梁竖向剪力传递的连续性,提高双向密肋楼盖的整体性。
4)本实用新型改变了叠合板传统粗放型的包络设计方法,根据自重荷载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由于肋梁有效高度和支座边界条件的改变引起的肋梁跨中底部纵筋中实际初始应力大于软件按现浇楼盖模拟计算出来的钢筋应力(即“受拉钢筋应力超前现象”)进行合理的理论公式推导,得到了纵向肋梁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设计时可乘以相应的系数进行配筋设计,简化了设计过程,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或安全隐患,其余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构件也可参考该公式考虑受拉钢筋的应力超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双向密肋叠合板平面布置图。
图2为双向密肋预制板结构图(其中图2A为双向密肋预制板的平面结构图;图2B为图2A的H-H向剖面视图;图2C为图2A的I-I向剖面视图)。
图3为图2中中肋3和边肋4的安装截面图(其中图3A为中肋3内设置U形骨架31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为中肋3内设置三角钢筋桁架32的结构示意图,图3C为边肋4内设置S形骨架41的结构示意图,图3D为边肋4内设置平面钢筋桁架4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对应的配筋图(其中图4A为中肋3内设置U形骨架31、边肋4内设置S形骨架41时的示意图;图4B为中肋3内设置三角钢筋桁架32、边肋4内设置平面钢筋桁架42时的示意图)。
图5为三角钢筋桁架32的结构示意图(图中5A为纵向截面图;5B为侧视图,5C为仰视图)。
图6为平面钢筋桁架42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双向密肋叠合板拼缝构造详图(图中7A为后浇带8内横向中肋3和边肋4的底部纵筋采用连接板82焊接时的构造图,图7B为后浇带8内横向中肋3和边肋4的底部纵筋焊接或机械连接时的构造图)。
图8为双向密肋叠合板端支座和端支座梁6的构造详图(其中图8A为凸形端支座梁构造详图,图8B为矩形端支座梁构造详图)。
其中,1-双向密肋预制板,2-底板,21-底板钢筋网,3-中肋,31-U形骨架,311-底筋,312-U形筋,32-三角钢筋桁架,321-上弦筋,322-下弦筋,323-竖腹杆筋,324-底腹杆直筋,325-底腹杆斜筋,4-边肋,41-S形骨架,411-S形筋,42-平面钢筋桁架,421-上弦平筋,422-下弦平筋,423-腹杆斜筋,5-叠合层,51-叠合钢筋网,6-端支座梁,7-侧支座梁,8-后浇带,81-抗剪键,82-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该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包括密肋预制板1、叠合层5、端支座梁6、侧支座梁7和后浇带8,其中,侧支座梁7沿着楼盖的纵向布设且分布在楼盖的两侧位置,端支座梁6沿着楼盖的横向布设,端支座梁6、侧支座梁7和框架柱拼接形成双向密肋预制板1的安装框架,多个双向密肋预制板1并列排布,且双向密肋预制板1两端搁置在两两端支座梁6上,在两个双向密肋预制板1的接缝处预留后浇带8,叠合层5层叠设置在双向密肋预制板1上,形成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参见图3~6,上述的双向密肋预制板1包括底板2、中肋3和边肋4;其中,底板2的厚度宜取40mm~60mm,在底板2内设置单层双向底板钢筋网21,底板2与叠合层5相对的顶面应做成凹凸深度不小于4mm的人工粗糙面,确保与叠合层5的粘结性。多个边肋4首尾搭接形成双向密肋预制板1的外框,中肋3横向和纵向交叉分布将边肋4所形成的外框内侧分割为多个底板安装区,底板2嵌装在底板安装区内;中肋3和边肋4较底板2向下凸起,使中肋3和边肋4向外凸起的方向与叠合层5的设置方向相反。
进一步说明,上述中肋3宽度不宜小于90mm,中心距宜取500mm~900mm,在中肋3内设置有U形骨架31,如图3A、4A所示,该U形骨架31是由底筋311与U形筋312组成,底筋311是沿着中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U形骨架31的底部两侧,U形筋312的底部包围在两个底筋311外侧,U形筋312的两端穿过底板2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将中肋3、底板2以及叠合层5自下而上联结为一体,使受力主筋和受压区混凝土共同工作。
为了有效减少钢筋绑扎量、实现自动化生产和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方便钢筋定位、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提高结构的承载及抗变形能力,上述U形骨架31还可以由用三角钢筋桁架32来替换。
参见图3B、4B以及图5,在中肋3内设置有三角钢筋桁架32时,该三角钢筋桁架32由上弦筋321、下弦筋322、竖腹杆筋323、底腹杆直筋324和底腹杆斜筋325,通过专用机械焊接绑扎而成,下弦筋322是沿着中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三角钢筋桁架32的底部两侧,上弦筋321沿着中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筋322的上方与两个下弦筋322分别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而竖腹杆筋323跨过上弦筋321两端分别延伸至下弦筋322,形成一个闭合的等腰三角形环,且上弦筋321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底腹杆直筋324和底腹杆斜筋325间隔分布且首尾连接铺设在两下弦筋322之间,且底腹杆直筋324与下弦筋322垂直连接,而底腹杆斜筋325倾斜连接在两个底腹杆直筋324之间,并与底腹杆直筋324形成30~45°的夹角。通过三角钢筋桁架32将中肋3、底板2以及叠合层5自下而上联结为一体。
进一步说明,上述边肋4的宽度不宜小于60mm,高度同中肋3高度相同,设置在双向密肋预制板1的外周边。上述的边肋4内可以设置S形骨架41或者平面钢筋桁架42。边肋4的作用是一方面可以作为双向密肋预制板1支座梁上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和后浇带8时肋梁间的侧向模板,另一方面在其上增设抗剪键81,可以增加混凝土的结合面,保证横向肋梁剪力传递的连续性,提高双向密肋楼盖的整体性。
参见图3C、4A,在边肋4内设置S形骨架41时,该S形骨架41由底筋311和S形筋411组成,底筋311是沿着边肋4的长度方向铺设在S形骨架41的底部中间位置,S形筋411的底部弯曲端绕过底筋311并与底筋311勾接,S形筋411的另一端穿过底板2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将边肋4、底板2以及叠合层5自下而上联结为一体。
参见图3D、4B以及图6,在边肋4内设置平面钢筋桁架42时,该平面钢筋桁架42是由上弦平筋421、下弦平筋422和腹杆斜筋423通过专用机械焊接而成。下弦平筋422是沿着边肋4的长度方向铺设在平面钢筋桁架42的底部中心位置,上弦平筋421沿着边肋4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平筋422的上方,并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腹杆斜筋423倾斜连接在上弦平筋421和下弦平筋422之间,且相邻两腹杆斜筋423的倾斜角度相反,两两之间形成角度为30~60°的夹角。
进一步说明,上述叠合层5的厚度不宜小于50mm,且该叠合层5内设置叠合钢筋网51,叠合钢筋网51铺设在叠合层5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双向密肋预制板1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参见图7A和7B,在接缝处设置后浇带8,并在后浇带8内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的构造可与上述边肋4或中肋3中所设置的三角钢筋桁架32结构或平面钢筋桁架42结构相同,也可以是其他的钢筋构造。
为了进一步加强后浇带8的连接,在后浇带8两侧的边肋4上宜设置凹槽,经浇筑高于叠合层5的一个等级的无收缩细石混凝土后形成抗剪键81。横向中肋3和边肋4的底部纵筋可在后浇带8中焊接或机械直接连接,也可通过连接板82间接连接,即在后浇带8两侧分别设置连接板82,横向中肋3和边肋4的底部纵筋在工厂直接焊接于连接板82上,再在工地把连接板8焊接在一起。
参见图8,本申请的双向密肋预制板1与端支座梁6以及双向密肋预制板1与侧支座梁7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直接搁置在端支座梁6或侧支座梁7上。具体如图8A、8B所示,中肋3两端底筋311、三角钢筋桁架32的下弦筋322、边肋4两端底筋411、平面钢筋桁架42的下弦筋422应伸出一定长度,锚入端支座梁6或侧支座梁7中,然后浇筑混凝土将叠合层5与双向密肋预制板1以及端支座梁6和侧支座梁7的顶部浇筑为一体结构,该种连接方式时中肋3在端支座梁6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20mm,也可以在直接搁置的同时将端支座梁6的顶端设置连接键延伸至双向密肋预制板1与双向密肋预制板1之间的缝隙中形成凸形梁,然后浇筑混凝土将叠合层5与双向密肋预制板1以及端支座梁6和侧支座梁7的顶部剪力键浇筑为一体结构。
由于本申请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在施工阶段不加支撑时,应考虑自重荷载在施工阶段(后浇的叠合层5混凝土未达到强度设计值之前的阶段)和使用阶段(叠合层5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值之后的阶段)由于肋梁有效高度和支座边界条件(简支或连续构件)的改变引起的纵向中肋3和边肋4跨中底部纵向钢筋中实际初始应力大于软件按现浇楼盖模拟计算出来的钢筋应力(即“受拉钢筋应力超前现象”),该超前应力可通过对使用阶段软件按现浇楼盖模拟计算出来的纵向中肋3和边肋4跨中底部纵筋面积乘以放大系数来考虑,因此,纵向布设的中肋3的底筋311或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342、纵向布设的边肋4的底筋311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平筋422面积As1为:
As1=As0·η
Figure BDA0002998936270000101
其中,As0为按照非装配式现浇楼盖整体计算得到的同一位置处的纵向布设的中肋3和边肋4的底部纵筋面积;
η为因装配时钢筋应力超前引起的纵向中肋3和边肋4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β为双向密肋预制板1的预制中肋有效高度与叠合后的中肋有效高度之比;
α为自重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自重荷载包括双向密肋预制板1自重和叠合层5自重;总荷载包括自重荷载、面层荷载和活载,并乘以相应的分项系数和组合值系数;
Figure BDA0002998936270000102
M1为施工阶段按照单跨简支构件考虑,自重荷载在纵向布设的中肋3和纵向布设的边肋4跨中底部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为总荷载在同一位置处的纵向布设的中肋3和纵向布设的边肋4跨中底部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当预制中肋有效高度为165mm,叠合层厚度为60mm,双向密肋预制板1自重设计值为2.5kN/m2,叠合层5自重为1.5kN/m2,面层荷载为2.0kN/m2,活载为5.0kN/m2,弯矩设计值M1为32kN·m,采用结构计算软件YJK按照T形空心板楼盖建模计算,得到某纵向中肋3跨中底部弯矩设计值M为38kN·m,和该纵向中肋3跨中底部纵筋面积As0为534mm2,确定出放大系数η为1.8,进而确定出纵向布设的中肋3的底筋311或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342、纵向布设的边肋4的底筋311以及平面钢筋桁架下弦平筋422面积As1为961mm2
上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工厂内,首先将底板2、中肋3和边肋4钢筋放置在模具内并绑扎好,并在两侧边肋4模具上预设凹糟,浇筑中肋3和边肋4处混凝土,振捣完成,再浇筑底板2处混凝土并振捣,具体为:
1.1)通过下式计算出钢筋应力超前引起的纵向中肋3和边肋4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Figure BDA0002998936270000111
1.2)确定纵向中肋3的底筋311或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342、纵向边肋4的底筋311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平筋422面积As1
1.3)纵向中肋3和边肋4的底部纵筋面积As1确定钢筋的直径和数量;
1.4)根据楼盖的常规设计结果和纵向中肋3、边肋4的底部纵筋直径和数量,在工厂内,先将底板2、中肋3和边肋4钢筋放置在模具内并绑扎好,并在两侧边肋4模具上预设凹糟,浇筑中肋3和边肋4处混凝土,振捣完成,再浇筑底板2处混凝土并振捣。
2)对底板2混凝土顶面进行粗糙处理,经养护、脱模后即可生产出双向密肋预制板1;
3)在端支座梁6和侧支座梁7施工完毕后,将双向密肋预制板1吊装就位,两端搁置在端支座梁6上;
4)在相邻的双向密肋预制板1拼缝处预留后浇带8,在后浇带8内设置附加钢筋,焊接或机械连接后浇带内横向中肋3和边肋4的底部纵筋或者把后浇带8两侧的连接板82焊接在一起,根据需要在后浇带8底部设置底模;
5)在叠合层5内布置钢筋网51,再把双向密肋预制板1作为永久底模进行叠合层5混凝土浇筑,养护,即可完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的施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向密肋预制板(1)、叠合层(5)、端支座梁(6)、侧支座梁(7)和后浇带(8),所述端支座梁(6)、侧支座梁(7)和框架柱拼接形成双向密肋预制板(1)的安装框架,所述双向密肋预制板(1)两端搁置在端支座梁(6)上,所述后浇带(8)设置在两个双向密肋预制板(1)的接缝处,所述叠合层(5)层叠设置在双向密肋预制板(1)上方,形成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所述双向密肋预制板(1)包括底板(2)、中肋(3)和边肋(4);所述多个边肋(4)首尾搭接形成双向密肋预制板(1)的外框,所述中肋(3)横向和纵向交叉分布将边肋(4)所形成的外框内侧分割为多个底板安装区,所述底板(2)嵌装在底板安装区内;所述中肋(3)和边肋(4)较底板(2)向下凸起,使中肋(3)和边肋(4)向外凸起的方向与叠合层(5)的设置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布设的中肋(3)底筋(311)或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342)、纵向布设的边肋(4)底筋(311)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平筋(422)的纵向截面面积As1均为:
As1=As0·η
Figure FDA0002998936260000011
其中,As0为按照非装配式现浇楼盖整体计算得到的同一位置处的纵向布设的中肋(3)和边肋(4)的底部纵筋面积;
η为因装配时钢筋应力超前引起的纵向中肋(3)和边肋(4)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β为双向密肋预制板(1)的预制中肋有效高度与叠合后的中肋有效高度之比;
α为自重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自重荷载包括双向密肋预制板(1)自重和叠合层(5)自重;总荷载包括自重荷载、面层荷载和活载,并乘以相应的分项系数和组合值系数;
Figure FDA0002998936260000021
M1为施工阶段按照单跨简支构件考虑,自重荷载在纵向布设的中肋(3)和纵向布设的边肋(4)跨中底部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为总荷载在同一位置处的纵向布设的中肋(3)和纵向布设的边肋(4)跨中底部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肋(3)内设置有由底筋(311)与U形筋(312)组成的U形骨架(31)或者设置有三角钢筋桁架(32);所述U形骨架(31)或三角钢筋桁架(32)的顶端穿过底板(2)延伸至叠合层(5)内、底端延伸至中肋(3)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钢筋桁架(32)包括上弦筋(321)、下弦筋(322)、竖腹杆筋(323)、底腹杆直筋(324)和底腹杆斜筋(325),所述下弦筋(322)是沿着中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三角钢筋桁架(32)的底部两侧,上弦筋(321)沿着中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筋(322)的上方与两个下弦筋(322)分别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而竖腹杆筋(323)跨过上弦筋(321)两侧分别延伸至下弦筋(322),形成一个闭合的等腰三角形环,且上弦筋(321)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底腹杆直筋(324)和底腹杆斜筋(325)间隔分布且首尾连接铺设在两下弦筋(322)之间;所述底腹杆直筋(324)与下弦筋(322)垂直连接,而底腹杆斜筋(325)倾斜连接在两个底腹杆直筋(324)之间,并与底腹杆直筋(324)形成30~45°的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边肋4内设置有S形骨架(41)或者平面钢筋桁架(42);所述S形骨架(41)或者平面钢筋桁架(42)的顶端穿过底板(2)延伸至叠合层(5)内、底端延伸至边肋(4)的底部;
所述平面钢筋桁架(42)包括上弦平筋(421)、下弦平筋(422)和腹杆斜筋(423);所述下弦平筋(422)是沿着边肋(4)的长度方向铺设在平面钢筋桁架(42)的底部中心位置,上弦平筋(421)沿着中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平筋(422)的上方,并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腹杆斜筋(423)倾斜连接在上弦平筋(421)和下弦平筋(422)之间,且相邻两腹杆斜筋(423)的倾斜角度相反,两两之间形成角度为30~60°的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密肋预制板(1)板侧的整体式接缝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方向且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所述后浇带(8)设置在双向密肋预制板1的接缝处,并在后浇带(8)内设置附加钢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8)相邻的两侧边肋(4)上设置凹槽,经浇筑无收缩细石混凝土后形成抗剪键(8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中肋(3)和边肋(4)的底部纵筋在后浇带(8)中直接连接或者通过连接板(82)间接连接。
CN202120647366.3U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Active CN2150544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7366.3U CN21505441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47366.3U CN21505441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54413U true CN215054413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152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47366.3U Active CN215054413U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544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45934A (zh) 一种装配式钢‑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小箱梁
CN105002816B (zh) 预制拼装的鱼腹工字型预应力钢混组合连续梁桥及施工方法
CN107476482B (zh) 一种带冷弯薄壁型钢肋的预制底板、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7419824A (zh) 再生式钢骨架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08301545A (zh) 一种带立体桁架临时支撑的装配式大模块叠合梁板结构
CN113653235A (zh) 叠合板、叠合板与组合梁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851825A (zh) 一种装配式免拆模预制钢筋桁架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N105649249A (zh) 内置空心圆钢管的压型钢板混凝土双向组合楼板
CN105064200B (zh) 预制拼装的鱼腹桁架预应力钢混组合简支梁桥及其施工方法
CN209353550U (zh) 一种夹心减重叠合板
CN110644662A (zh) 一种基于受力的预制无梁楼盖叠合板及其拆分方法
CN110005109A (zh) 一种开槽式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CN206722216U (zh) 一种叠合楼板的预制小梁
CN212129622U (zh) 一种混凝土叠合板结构
CN212026574U (zh) 采用钢筋桁架模板的悬挑楼楼板钢筋结构
CN113152761A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CN209760544U (zh) 一种外伸矩形筋的楼板和剪力墙结构
CN208039577U (zh) “8”字形钢筋桁架半预制式预应力混凝土楼板
CN215054413U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CN107989247B (zh) 一种装配式叠合空心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CN213449071U (zh) 钢筋桁架普通混凝土整间预制叠合楼板
CN212802185U (zh) 一种装配式免拆模预制钢筋桁架楼板
CN112900949A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CN112282164B (zh) 一种轻质叠合楼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4482400A (zh) 一种与预制竖向构件相连的叠合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