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48983U - 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 - Google Patents

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48983U
CN215048983U CN202120584929.9U CN202120584929U CN215048983U CN 215048983 U CN215048983 U CN 215048983U CN 202120584929 U CN202120584929 U CN 202120584929U CN 215048983 U CN215048983 U CN 215048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body
disk
disc
fixed disk
cent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8492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伟贺
张世伟
李积红
卢玉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hai Jieshe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hai Jieshe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hai Jieshe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hai Jieshe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8492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489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48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48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所述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包括接触体转盘、生物接触体组及多个连接盘,所述接触体转盘包括传动轴及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的固定盘,所述固定盘包括中心固定盘及位于所述中心固定盘两侧的外侧固定盘,每个外侧固定盘和中心固定盘之间设置有多组生物接触体组,每组生物接触体组包括多个串接的连接盘及夹持在任意两个串接的连接盘之间的生物接触体;每个外侧固定盘设置多个外盘加强筋,所述连接盘的主体厚度范围为5‑6毫米。本申请对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的整体强度及刚度得到了大的提升,生物接触体固定更加牢固、可靠,使用寿命进一步得到提高。

Description

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
背景技术
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装置主要用于生物膜法污水处理。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装置一般由水槽和部分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可包括旋转接触体、接触反应槽及驱动装置等。微生物附着在旋转接触体上,污水流经旋转接触体时,附着的微生物对污水中的各种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进行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
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是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的核心部件,主要由生物接触体和转盘焊合件组成,通常转盘焊合件的两固定盘之间安装数根支承轴,然后将生物接触体套装并用隔套固定到支承轴上。
上述结构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在长期高负荷运转下易出现轴向定位不可靠、支承轴断裂、生物接触体撕裂等故障,降低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用以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所述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包括接触体转盘、生物接触体组及多个连接盘,所述接触体转盘包括传动轴及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的固定盘,所述固定盘包括中心固定盘及位于所述中心固定盘两侧的外侧固定盘,每个外侧固定盘和中心固定盘之间设置有多组生物接触体组,每组生物接触体组包括多个串接的连接盘及夹持在任意两个串接的连接盘之间的生物接触体;每个外侧固定盘设置多个外盘加强筋,所述连接盘的主体厚度范围为5-6毫米。
可选的,每个连接盘包括主体及设置在主体两侧的内连接盘和外连接盘;所述内连接盘和所述外连接盘的厚度范围为4.5-6毫米,直径范围为35-45毫米;所述主体为直径范围为25-30毫米的筒体。
可选的,所述内连接盘和所述外连接盘均设置有多个外盘加强筋。
可选的,所述内连接盘和所述外连接盘为单边连接盘,分别设置有内螺纹和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采用6H/6g螺纹等级配合。
可选的,两个相邻固定盘之间设置有多个中间拉筋,每个中间拉筋的两端与两个拉筋垫板的端部连接,两个拉筋垫板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固定盘上,每个拉筋垫板穿过相应固定盘中心,每个拉筋垫板的两个端部固定于相应固定盘的周向凸起部。
可选的,所述中心固定盘两侧设置有中盘加强筋,所述中盘加强筋和所述传动轴之间设置有加强筋垫板,所述加强筋垫板的两端比两侧的中盘加强筋长220-300毫米。
可选的,每个固定盘上设置有多个减重孔。
可选的,多个减重孔均匀分布,各个固定盘之间的减重孔同心设置。
可选的,所述中盘加强筋为3个,所述外盘加强筋为3个;在所述中心固定盘上每个减重孔的径向中心线与临近的中盘加强筋的夹角为60度,在每个外侧固定盘上每个减重孔的径向中心线与临近的外盘加强筋的夹角为60度。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的整体强度及刚度得到了大的提升,生物接触体固定更加牢固、可靠,使用寿命进一步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盘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接触体转盘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生物接触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如图1-图8所示,所述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包括接触体转盘1、生物接触体组(多个生物接触体2构成)及多个连接盘6,所述接触体转盘1包括传动轴11及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的固定盘,所述固定盘包括中心固定盘17及位于所述中心固定盘两侧的外侧固定盘13,每个外侧固定盘13和中心固定盘17之间设置有多组生物接触体组,每组生物接触体组包括多个串接的连接盘6及夹持在任意两个串接的连接盘之间的生物接触体2;每个外侧固定盘设置多个外盘加强筋19,所述连接盘6的主体厚度范围为5-6毫米。其中接触体转盘1可以选择高强度低合金结构钢材料,例如Q345钢材。
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体串接的方式将生物接触体连接在接触体转盘上,通过对外侧固定盘设置外盘加强筋,使外侧固定盘焊接失效概率大大降低,进而使外侧固定盘承受负荷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焊接应力得到减小,提高使用寿命,对筒体加厚设计,使筒体厚度范围为5-6毫米,从而可以对生物接触体有效固定安装,确保产品的良好性能,提高了连接盘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及安全性与稳定性,进而使其整体强度及刚度得到了大的提升,生物接触体固定更加牢固、可靠,使用寿命进一步得到提高。
其中,每个连接盘6包括主体及设置在主体两侧的内连接盘5和外连接盘8。为了进一步增强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连接盘的主体、压盘强度,所述内连接盘5和所述外连接盘8的厚度范围为4.5-6毫米,直径范围为35-45毫米;所述主体为直径范围为25-30毫米的筒体。所述内连接盘和所述外连接盘均设置有多个外盘加强筋。所述外盘加强筋均匀设置,至少为3个。
所述内连接盘5和所述外连接盘8为单边连接盘,分别设置有内螺纹和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采用6H/6g螺纹等级配合。通过6H/6g螺纹等级配合提高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连接盘的螺纹精度,从而避免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连续长期的运转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相邻固定盘之间设置有多个中间拉筋14,每个中间拉筋14的两端与两个拉筋垫板20的端部连接,两个拉筋垫板20设置在两个相邻固定盘上,每个拉筋垫板20穿过相应固定盘中心,每个拉筋垫板20的两个端部固定于相应固定盘的周向凸起部。
其中,固定盘的周向凸起部11构成中间拉筋与拉筋垫板的加强连接部,固定盘的两个相邻周向凸起部11之间的凹陷结构构成减重结构。通过周向凸起部可以有效的增加中间拉筋和拉筋垫板之间的焊接性能,通过两个相邻周向凸起部之间的凹陷结构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减轻质量,使转盘惯性矩降低,受力工况变好。
可选的,所述中心固定盘17两侧并沿所述传动轴的圆周方向设置有中盘加强筋18,所述中盘加强筋18和所述传动轴11之间设置有加强筋垫板15,所述加强筋垫板的两端比两侧的中盘加强筋长220-300毫米,每端长大约为110-150毫米。通过加强筋垫板每端比中盘加强筋长110-150毫米,使传动轴最大弯矩处得到加强,易产生焊接应力集中处外移,从而优化焊接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固定盘上设置有多个减重孔。其中,多个减重孔均匀分布,各个固定盘之间的减重孔同心设置。所述减重孔可以为3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该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的转盘焊合件采用优化的焊接结构,高强度低合金结构钢材料,使其强度及寿命得到提高;通过连接体串接的方式将生物接触体连接在接触体转盘上,通过对外侧固定盘设置外盘加强筋,使外侧固定盘焊接失效概率大大降低,进而使外侧固定盘承受负荷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焊接应力得到减小,提高使用寿命,对筒体加厚设计,使筒体厚度范围为5-6毫米,从而可以对生物接触体有效固定安装,确保产品的良好性能,提高了连接盘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及安全性与稳定性,进而使其整体强度及刚度得到了大的提升,生物接触体固定更加牢固、可靠,使用寿命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6H/6g螺纹等级配合提高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连接盘的螺纹精度,从而避免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连续长期的运转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的问题。通过周向凸起部可以有效的增加中间拉筋和拉筋垫板之间的焊接性能,通过两个相邻周向凸起部之间的凹陷结构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减轻质量,使转盘惯性矩降低,受力工况变好。通过加强筋垫板每端比中盘加强筋长110-150毫米,使传动轴最大弯矩处得到加强,易产生焊接应力集中处外移,从而优化焊接结构。通过对固定盘进行减重优化设计,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减轻质量,使转盘惯性矩降低,受力工况变好,使转盘承受负荷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焊接应力得到减小,使其使用寿命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生物接触体支承轴采用空心不锈钢管焊接结构,质量轻、强度高,并采用一端固定一端浮动的固定方式;生物接触体轴向固定采用内外螺纹的连接般压紧方式。使生物接触体连接更加可靠,拆装维修方便。本实用新型采用优化设计,使其整体强度及刚度得到了大的提升,生物接触体固定更加牢固、可靠,使用寿命进一步得到提高。
以下通过一具体实施例简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主要由接触体转盘1、生物接触体2、开口销3、支承轴焊合件4、内连接盘5、连接盘6、橡胶垫圈7、外连接盘8等组成。接触体转盘1主要由传动轴11、外侧支承套12、外侧固定盘13、中间拉筋14、加强筋垫板15、中间支承套16、中心固定盘17、中盘加强筋18、外盘加强筋19、拉筋垫板20组成。在传动轴11空心筒中心位置套装中心固定盘17,在其两端套装外侧固定盘13。每个固定盘上设置有多个减重孔。其中,多个减重孔均匀分布,各个固定盘之间的减重孔同心设置。所述减重孔可以为3个。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工装定位,保证中心固定盘17、外侧固定盘13上对应减重孔、支承套孔同心度及对传动轴11的相对位置后进行连接焊接。
可选的,所述中盘加强筋为3个,所述外盘加强筋为3个;在所述中心固定盘上每个减重孔的径向中心线与临近的中盘加强筋的夹角α为60度,在每个外侧固定盘上每个减重孔的径向中心线与临近的外盘加强筋的夹角β为60度。其中,中心固定盘上减重孔的径向中心线为中心固定盘中心和减重孔中心的连线,外侧固定盘上减重孔的径向中心线为外侧固定盘中心和减重孔中心的连线。通过减重孔中心线、中盘加强筋、外盘加强筋之间的角度配合,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减轻质量,使转盘惯性矩降低,受力工况变好,使转盘承受负荷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提高了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转。
在中心固定盘17两侧沿传动轴11空心筒圆周方向加焊3组优化设计的加强筋垫板15及中盘加强筋18,其中,加强筋垫板的两端比两侧的中盘加强筋长220-300毫米,每端长大约为110-150毫米,用以提高中心固定盘17的刚性,并使易产生焊接应力集中处远离最大弯矩处。
在外侧固定盘13内侧沿圆周方向均匀焊接3组外盘加强筋19,确保外侧固定盘13的强度。在中心固定盘17与外侧固定盘13之间沿圆周方向依次均匀加焊数组拉筋垫板20、中间拉筋14、拉筋垫板20,使中心固定盘17、外侧固定盘13、传动轴11、中间拉筋14形成一个刚性框架结构。其中,每个拉筋垫板20穿过相应固定盘中心,每个拉筋垫板20的两个端部固定于相应固定盘的周向凸起部。固定盘的周向凸起部11构成中间拉筋与拉筋垫板的加强连接部,固定盘的两个相邻周向凸起部11之间的凹陷结构构成减重结构。通过周向凸起部可以有效的增加中间拉筋和拉筋垫板之间的焊接性能,通过两个相邻周向凸起部之间的凹陷结构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减轻质量,使转盘惯性矩降低,受力工况变好。
在中心固定盘17上焊接中间支承套16,在外侧固定盘13上焊接外侧支承套12,保证各组中间支承套16与外侧支承套12的同心度。
将焊接完成的接触体转盘进行时效处理后,对非加工外表面进行重防腐处理,保证转盘焊合件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
三个固定盘将生物接触体安装空间分为两段,每个固定盘有6组均分的安装孔,孔上焊有相应的不锈钢支承套,三个固定盘上的支承套为同心设计。
生物接触体为1/6圆扇形立体网状体,在安装孔区域及外侧为热压成型的薄边,以保证生物接触体的强度及安装需要。生物接触体分为12组相对独立的接触体组,按连接盘6、橡胶垫圈7、生物接触体2、橡胶垫圈7、连接盘6的安装顺序将每个接触体组的生物接触体2连成整体,连接盘6设计为一端内螺栓、一端外螺纹,可两两相接,端部凸缘与生物接触体2安装孔配合,起到定位作用。安装时连接盘逐级相互拧紧,保证了接触体组连接的可靠性。
为了保证每组接触体组的安装尺寸,在接触体组的两端采用内连接盘5、外连接盘8,这两种连接盘为单边连接盘,可进行现场修配,这就使接触体组根据转盘焊合件的安装尺寸进行配装,减小了对生物接触体1的焊接精度要求。另外,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采用6H/6g螺纹等级配合。通过6H/6g螺纹等级配合提高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连接盘的螺纹精度,从而避免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连续长期的运转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的问题。
支承轴焊合件4由不锈钢管在两端过渡配合压装一段不锈钢圆钢,在端部进行圆周焊接,在不锈钢管两端沿圆周均匀开有数个塞焊孔,以保证圆钢与钢管的连接强度。支承轴焊合件4一端合适位置加工一径向通孔,用于支承轴焊合件4的轴向定位。
生物接触体1的外侧固定盘支承套12上设计有两个开口销孔,内开口销孔用于固定支承轴焊合件4,外开口销孔用于内开口销孔连接失效后的仍能保证支承轴焊合件4不会窜出。
将组装好的接触体组用数根支承轴焊合件4套装到生物接触体1中,支承轴焊合件4与中间固定盘的支承套为轴向浮动连接,与外侧固定支承套上安装2开口销3,内开口销使支承轴焊合件4与支承套12连接在一起,限制其轴向移动。外开口销3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整体重量轻,刚性好,生物接触体安装牢固可靠,运转平稳,寿命长。
上面结合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9)

1.一种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包括接触体转盘、生物接触体组及多个连接盘,所述接触体转盘包括传动轴及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上的固定盘,所述固定盘包括中心固定盘及位于所述中心固定盘两侧的外侧固定盘,每个外侧固定盘和中心固定盘之间设置有多组生物接触体组,每组生物接触体组包括多个串接的连接盘及夹持在任意两个串接的连接盘之间的生物接触体;每个外侧固定盘设置多个外盘加强筋,所述连接盘的主体厚度范围为5-6毫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个连接盘包括主体及设置在主体两侧的内连接盘和外连接盘;所述内连接盘和所述外连接盘的厚度范围为4.5-6毫米,直径范围为35-45毫米;所述主体为直径范围为25-30毫米的筒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盘和所述外连接盘均设置有多个外盘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盘和所述外连接盘为单边连接盘,分别设置有内螺纹和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采用6H/6g螺纹等级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固定盘之间设置有多个中间拉筋,每个中间拉筋的两端与两个拉筋垫板的端部连接,两个拉筋垫板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固定盘上,每个拉筋垫板穿过相应固定盘中心,每个拉筋垫板的两个端部固定于相应固定盘的周向凸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固定盘两侧设置有中盘加强筋,所述中盘加强筋和所述传动轴之间设置有加强筋垫板,所述加强筋垫板的两端比两侧的中盘加强筋长220-300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个固定盘上设置有多个减重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其特征在于,多个减重孔均匀分布,各个固定盘之间的减重孔同心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盘加强筋为3个,所述外盘加强筋为3个;在所述中心固定盘上每个减重孔的径向中心线与临近的中盘加强筋的夹角为60度,在每个外侧固定盘上每个减重孔的径向中心线与临近的外盘加强筋的夹角为60度。
CN202120584929.9U 2021-03-23 2021-03-23 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 Active CN215048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84929.9U CN215048983U (zh) 2021-03-23 2021-03-23 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84929.9U CN215048983U (zh) 2021-03-23 2021-03-23 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48983U true CN215048983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154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84929.9U Active CN215048983U (zh) 2021-03-23 2021-03-23 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489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11008U (zh) 一种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
CN110914538A (zh) 用于支承风能设备的转子叶片的轴承结构
CN102216637A (zh) 不对称的支承件
CN215048983U (zh) 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总成
CN201026782Y (zh) 一种实体轮胎车轮
KR20050105250A (ko) 크레인의 반경방향 지지 베어링
US3731499A (en) Flexible couplings
US20180328344A1 (en) Drive Drain for Wind Turbine with Elastic Coupling, Wind Turbine and Methods
CN215161346U (zh) 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转盘组件
JPS6258234B2 (zh)
CN113562839A (zh) 一种三段式生物转盘污水处理装置
CN212751746U (zh) 一种远距离输电用电缆固定装置
CN110360066B (zh) 滑动主轴承传动链及包括其的风力涡轮机
CN102359507A (zh) 一种柔性联轴器
CN212347935U (zh) 一种鼓形滤网轮毂支撑系统
CN219755270U (zh) 一种组合式链轮
CN204290541U (zh) 电机转子组件
CN210121749U (zh) 一种大型管道组对焊接工具
US3131772A (en) Boat propulsion mechanism with feathered paddles
CN216268456U (zh) 一种高强度高压釜入釜装置
CN215855328U (zh) 骨架式支撑盘片和生物转盘支撑结构
CN209890327U (zh) A2-rbc三维生物转盘
CN110829644A (zh) 支撑装置、定子组件及风力发电机
CN111911545A (zh) 传动机构和驱动联轴器
US2561117A (en) Flexible drive coup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