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46188U - 差速器壳体组件、差速器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差速器壳体组件、差速器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46188U
CN214946188U CN202023089850.3U CN202023089850U CN214946188U CN 214946188 U CN214946188 U CN 214946188U CN 202023089850 U CN202023089850 U CN 202023089850U CN 214946188 U CN214946188 U CN 2149461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bearing
cover plate
bearing cover
hous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8985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春鹏
章金乐
卢彩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enyu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enyu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enyu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enyu New Energ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8985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461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461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4618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差速器壳体组件、差速器和车辆,其中差速器壳体组件包括:差速器壳体、轴承盖板和限位件。差速器轴承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轴承盖板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轴承盖板与所述差速器轴承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止抵限位,且所述差速器轴承限位夹设在所述轴承盖板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轴承盖板限位夹设在所述差速器轴承与所述限位件之间。该差速器壳体组件中的差速器轴承受力更均匀,从而优化了差速器轴承的运行情况,进而提高了差速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差速器壳体组件、差速器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差速器壳体组件、差速器和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限位卡环直接套设在差速器轴承的外圈上以对差速器轴承进行轴向限位,因此导致在差速器轴承运转时,差速器轴承的内圈与外圈在轴向力的作用下发生错位,使得差速器轴承受力不均,运行情况恶化,进而导致差速器轴承发生早期失效,影响差速器的使用寿命,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差速器壳体组件,该差速器壳体组件中的差速器轴承受力更均匀,从而优化了差速器轴承的运行情况,进而提高了差速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差速器壳体组件的差速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差速器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差速器壳体组件,包括:差速器壳体,差速器轴承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轴承盖板,所述轴承盖板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轴承盖板与所述差速器轴承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止抵限位,且所述差速器轴承限位夹设在所述轴承盖板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轴承盖板限位夹设在所述差速器轴承与所述限位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差速器壳体组件,该差速器壳体组件中的差速器轴承受力更均匀,从而优化了差速器轴承的运行情况,进而提高了差速器的使用寿命。
另外,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器壳体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承盖板与所述差速器轴承的外圈的端面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盖板与所述差速器轴承的内圈的端面间隙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承盖板的部分向远离所述差速器轴承的方向凹陷以形成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所述内圈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承盖板的中部具有避让过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承盖板上开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通气过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承盖板上开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过油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通气过孔夹设在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外圈之间,所述过油孔位于所述通气过孔的内侧且与所述避让槽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件包括:卡环,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内壁向外凹陷以形成配合槽,所述卡环的外端限位配合在所述配合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差速器,包括上述的差速器壳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差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器壳体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轴承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差速器壳体组件100,差速器壳体1,配合槽11,轴承盖板2,避让槽21,避让过孔22,通气过孔23,过油孔24,限位件3,差速器轴承4,内圈41,外圈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器壳体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器壳体组件100可以包括:差速器壳体1、轴承盖板2和限位件3。
如图1所示,差速器是驱动桥内的主要部件,差速器能够在向两边半轴传递动力的同时,允许两边半轴以不同的转速旋转,以使车辆两侧车轮尽可能以纯滚动的形式作不等距行驶,减少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差速器具有差速器轴承4,差速器内的轴结构与差速器轴承4配合以实现动力的传输。
传统差速器中的限位卡环直接套设在差速器轴承的外圈上以对差速器轴承进行轴向限位,因此导致在差速器轴承运转时,差速器轴承的内圈与外圈在轴向力的作用下发生错位,使得差速器轴承受力不均,运行情况恶化,进而导致差速器轴承发生早期失效。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计了一种在差速器轴承4与限位件3之间限位夹设有轴承盖板2的差速器壳体组件100。由此,可避免限位件3直接与差速器轴承4的外圈42接触,以使差速器轴承4的外圈42不直接受限位件3的轴向力作用,从而使得差速器轴承4的内圈41与外圈42能够均匀受力,进而避免了差速器轴承4因内圈41与外圈42的轴向受力不均而产生的错位现象,以避免产生因运行情况不良导致的差速器轴承4早期失效的问题。
其中,轴承盖板2以及差速器轴承4均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内,轴承盖板2与差速器轴承4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止抵限位,且差速器轴承4限位夹设在轴承盖板2与差速器壳体1之间,以使差速器轴承4能够被轴向限位在轴承盖板2与差速器壳体1之间,从而保证了差速器轴承4的稳定设置以及其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限位件3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内,且轴承盖板2限位夹设在差速器轴承4与限位件3之间。由此,使得限位件3能够对轴承盖板2进行轴向限位,进而使轴承盖板2能够稳定的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内,以进一步保证了轴承盖板2能够对差速器轴承4进行稳定的轴向限位。
即轴承盖板2的一侧面与限位件3止抵配合,而另一侧面与差速器轴承4的至少一部分止抵配合,以使轴承盖板2能够限位夹设在差速器轴承4与限位件3之间。也就是说,限位件3不直接与差速器轴承4接触,而是通过轴承盖板2在轴向上对差速器轴承4的端面施加轴向限位力,因此不会导致差速器轴承4的受力不均,以使差速器轴承4能够运行的更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差速器壳体组件100,该差速器壳体组件100中的差速器轴承4受力更均匀,从而优化了差速器轴承4的运行情况,进而提高了差速器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轴承盖板2与差速器轴承4的外圈42的端面过盈配合,而轴承盖板2与差速器轴承4的内圈41的端面间隙配合,即外圈42被限位夹设在轴承盖板2与差速器壳体1之间,因而不能够自由转动,以使差速器轴承4整体设置的更稳定,而内圈41适于与轴结构相连接且能够在轴承盖板2与差速器壳体1之间自由转动,由此保证了差速器轴承4的内圈41能够相对外圈42正常转动,进而保证了差速器轴承4的正常运行以及差速器正常的动力传输。
具体地,差速器轴承4通过与差速器壳体1过盈配合而安装在差速器壳体1的底部,而轴承盖板2紧贴差速器轴承4的外圈42端面,最后由限位件3在差速器壳体1中提供可靠的轴向定位,从而使整体结构设置的更紧凑,更稳定。
进一步,轴承盖板2的部分向远离差速器轴承4的方向凹陷以形成避让槽21,避让槽21与内圈41对应,以用于避让内圈41,从而保证轴承盖板2与差速器轴承4的内圈41之间为间隙配合,进而使差速器轴承4能够正常运行。
参照图1和图2,轴承盖板2的中部具有避让过孔22,避让过孔22用于避让差速器内的轴结构,以使轴结构能够从避让过孔22穿过以便于与差速器轴承4配合安装,从而保证了差速器正常的动力传输。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轴承盖板2上开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通气过孔23。由于轴承盖板2与限位件3之间以及轴承盖板2与差速器轴承4之间因为油膜而导致吸附力过大,导致拆卸维修较为困难,因此在轴承盖板2上开设通气过孔23可使在拆卸限位件3以及轴承盖板2时,气体能够从通气过孔23通过,从而使得吸附力减小,拆卸更方便。
进一步,轴承盖板2上还开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过油孔24,过油孔24为用于导油的孔,其为润滑油注入差速器轴承4内部提供了通道,以使润滑油能够更好的流入到差速器轴承4内部,以实现有效的润滑作用,从而提升了差速器的运行稳定性。
如图1所示,由于轴承盖板2的一侧面与限位件3止抵配合,轴承盖板2的另一侧面与差速器轴承4的外圈42过盈配合,因此在轴承盖板2与限位件3和外圈42之间最易产生油膜而导致拆卸困难,因此将通气过孔23夹设在限位件3与外圈42之间,能够使通气效果更好,进而使轴承盖板2的拆卸更方便。
进一步,过油孔24位于通气过孔23的内侧且与避让槽21连通,并且避让槽21与内圈41和外圈42之间的缝隙相连通,从而使润滑油能够通过过油孔24流入避让槽21以进一步流入差速器轴承4内,进而达到对差速器轴承4内部进行润滑的目的。
参照图1,孔结构为多组,每组孔结构包括一个通气过孔23以及一个过油孔24,且多组孔结构沿轴承盖板2的周向等间距设置,以使通气以及过油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提升轴承盖板2的拆卸便捷性以及对差速器轴承4的润滑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限位件3包括:卡环。其中,差速器壳体1的内壁向外凹陷以形成配合槽11,且卡环的外端限位配合在配合槽11内,以使卡环设置的更稳定,以使其能够稳定的限位住轴承盖板2,以保证差速器的整体稳定性。而且,卡环的安装无需使用其他不必要的紧固件,可有效降低差速器的整体重量以及造价。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差速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差速器壳体组件100。该差速器的整体结构更紧凑,使用寿命更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差速器。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例如制动系统以及转向系统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不做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差速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差速器壳体,差速器轴承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
轴承盖板,所述轴承盖板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轴承盖板与所述差速器轴承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止抵限位,且所述差速器轴承限位夹设在所述轴承盖板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轴承盖板限位夹设在所述差速器轴承与所述限位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盖板与所述差速器轴承的外圈的端面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盖板与所述差速器轴承的内圈的端面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盖板的部分向远离所述差速器轴承的方向凹陷以形成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所述内圈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速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盖板的中部具有避让过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速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盖板上开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通气过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速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盖板上开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过油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速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过孔夹设在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外圈之间,所述过油孔位于所述通气过孔的内侧且与所述避让槽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卡环,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内壁向外凹陷以形成配合槽,所述卡环的外端限位配合在所述配合槽内。
9.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差速器壳体组件。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差速器。
CN202023089850.3U 2020-12-18 2020-12-18 差速器壳体组件、差速器和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9461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9850.3U CN214946188U (zh) 2020-12-18 2020-12-18 差速器壳体组件、差速器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89850.3U CN214946188U (zh) 2020-12-18 2020-12-18 差速器壳体组件、差速器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46188U true CN214946188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114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8985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4946188U (zh) 2020-12-18 2020-12-18 差速器壳体组件、差速器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461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30453B2 (ja) 回転軸の軸受潤滑構造
US20080019627A1 (en) Thrust roller bearing
KR20070052657A (ko) 차량 휠의 타이어로 가압된 공기를 공급하기 위한 채널을가지는 베어링용 밀봉 장치
CN111306218B (zh) 离合器装置
US6190262B1 (en) Rolling bearing unit for vehicle wheel
CN214946188U (zh) 差速器壳体组件、差速器和车辆
US10443656B2 (en) Rolling-element bearing unit for wheel bearing assembly
EP3374670B1 (en) Lubricant flow regulating system and the axle assembly made therewith
US4204720A (en) Clutch release bearing assembly
CN115614393A (zh) 具有径向迷宫的用于卡车轮毂的密封组件
CN210949825U (zh) 一种行星结构及风电齿轮箱
CN210344056U (zh) 一种推力阻尼轴承
US20220048319A1 (en) Wheel bearing assembly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CN218563984U (zh) 一种风扇系统支撑用出气侧轴承单元
JP4525208B2 (ja) ピニオン軸支持用軸受装置
CN218563985U (zh) 一种风扇系统支撑用进气侧轴承单元
CN217177162U (zh) 一种带有自润滑功能的车桥用轴承
WO2018090915A1 (zh) 推力轴承
CN216382227U (zh) 一种新型轴承
CN110630734A (zh) 一种行星结构及风电齿轮箱
JP2008275022A (ja) ハブユニット軸受
CN221170637U (zh) 一种新型商用车桥轴间差速器
CN210770143U (zh) 一种减速箱齿轮轴限位机构
CN217713389U (zh) 内球笼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5634412U (zh) 抗冲击的轮毂轴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30